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體現國學文化

怎麼體現國學文化

發布時間:2023-03-13 21:17:50

⑴ 怎麼理解國學文化呢

國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一切中國本土的學術文化都算國學,甚至佛教里的禪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學,也算國學。這么說吧,你就把「國學」理解成「中國傳統文化」吧。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傳統戲曲,中醫巫術,風水堪輿,都是國學。
您可以挑其中任一主題,或者請一些嘉賓,側重於國學的不同方面,做一個談話節目。讓大家了解國學的梗概。

⑵ 你如何看待國學在當今社會,國學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國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其內容博大精深,影響廣泛深遠。就形式而言,國學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就內涵而言,國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就文化的繼承性而言,國學是建設新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總之,國學沉澱於歷史的長河又升華於現代社會,是依存於經典之內的知識及其體系,更蘊含著為人處世、治國齊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學一點國學。正確認識和研究國學,關繫到能否傳承中華文明,實現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的問題。
只有正確地學習和掌握國學,才能真正發掘傳統文化的精華,使之服務於時代的需要。首先,應當對國學學理與文本進行正確解讀,掌握正確的國學知識,辯證認識國學的價值和意義,科學理性地把握國學的學術體系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其次,把握時代脈搏,主動面對新形勢、新發展,以務實開放的態度發展中華文化,發揮國學在我國新時期文化建設、綜合國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與時俱進地研究國學。再次,提倡經世致用、知古鑒今的學習態度,重視國學的社會功能,使之真正滿足社會的需要。最後,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從事國學的學習與弘揚,使國學學習與弘揚能夠做到堅持主體性與展示包容性的有機統一。

⑶ 什麼是國學文化

“國學”文化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沖擊,日本學界發出了提倡“國學”的呼聲。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商議,想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發表《國學保存論》,並於次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當時旅居日本的章太炎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

將國學看成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主要是章太炎和鄧實提出來的。顯然這種意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提出的,“國學”之興亡與國家的興亡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定義,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堅守,已為大眾所普遍接受。

“國學”如果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可分為六類:六藝(六經)、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中醫)。如果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可分為四類:經學、子學、史學、文學。如果按照現代學科分類,可分為哲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中醫學、古代科學等。按照學術流派來說,主要有儒學、道學、佛學以及中醫學等。不能把國學僅僅看成是儒學。

從傳統分類看,經典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六部經典,是中國原創精神的主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被稱為當代聖人的馬一浮就說過:“國學者,六藝之學也。”他說的六藝是大六藝,也就是六經。古文經學派按時間先後排序,將《易經》排在六經的第一位。另一位當代聖人熊十力則出佛人儒,最後歸宗於大易。

一源三流:國學的基本結構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如同中華大地的地理結構一樣。中華大地的源頭在青藏高原,在玉樹,從這里流出三條河流:黃河、長江、瀾滄江。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禪。

為什麼《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因為《易》在六經中起源最早。傳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伏羲就創作了八卦。目前最早的一個八卦圖案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陽發現的,是離卦,刻在一個黑陶紡輪上,距今四千五百年。八卦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先有八卦,後有《易經》。

《周易》經文(易經)學術界已認定為西周初年所作,傳文(易傳)為戰國時期所作,從漢代開始歷代都有解“易”之作(易學)。《易經》、《易傳》、“易學”不僅是“易文化”形成的三階段,標志著中華文化從巫術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學文化的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周易》成書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精神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

《易經》這本書,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世界四大元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聖經》是西方文化第一經典,《吠陀經》是印度文化第一經典,《古蘭經》是阿拉伯文化第一經典,而《易經》作為東方文化的第一經典,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同時也是日本、韓國這些東方民族所尊崇的。韓國國旗就是太極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大和”就是取自於《周易》:“保和大和,乃利貞”,日本的國教叫神道教,取自於《周易》“神道設教”。如果將世界文化分為東西方文化的話,那麼西方文化可以用《聖經》來代表,東方文化可以用《易經》來代表。

距今3000年左右(西周前期)成書的《周易》經文過了500年之後導源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道家及其他諸子百家,也影響了中國化的佛家。從學術源流看,孔子弘揚了《周易》乾卦精神,老子弘揚了《周易》坤卦精神。《周易》不僅是人類軸心時代唯一一本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共同構成的經典,而且是唯一一本書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儒家將《周易》奉為五經之首,道家將《周易》奉為三玄之一。

西漢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後,從古印度傳來了佛教,它是從三條道路傳來的——南傳、藏傳、漢傳。此後,佛教就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到隋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八個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是禪宗。我們絕不能說佛家源於《易經》,但禪宗則受到《易經》的影響,我認為禪宗就是印度大乘佛教與中國三玄(易、老、庄)結合的產物。

“一源三流”可分解為八個字:易為主幹,三教互補。我做了一副對聯:“易貫儒道禪,道統天地人”。其中“儒道禪”的“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統天地人”的“道”則是“大易之道”。這個“大易之道”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醫,這副對聯就是“易貫儒道禪醫,道統天地人心”。所以說,中華文化表面上分出這么多家,實際上是互補的,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

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易經》用源頭的那一泓清泉,聚成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水,匯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大易之道”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

什麼是國學?

國學這個詞彙的出現很早,從《周禮》開始,“國學”一直指的是國立學校。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在晚唐時稱“白鹿洞國學”。這明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

現代“國學”概念出現的最早文獻則是在1902年。變法失敗後,當時同處湖南的梁啟超和黃遵憲,一個被迫遠走東洋,一個被革職永不續用後回梅縣老家。1902年,黃收到梁啟超從日本來的信,梁提出要辦《國學報》,黃回信表示反對,認為此時辦《國學報》還不是時候。

“注意,這時黃梁通信提到的’國學’,指的就不是國立學校,而是學術的概念。張之洞講’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梁啟超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論是’舊學’還是’中學’,說的都是國學,即中國固有的、千年傳承下來的’學問’。”劉夢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對國學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適。1923年,北大國學門創辦《國學季刊》,在發刊詞中,胡適把“國學”定義為“國故學”的簡稱,直接來源於章太炎先生之《國故論衡》。而章先生之“國故學”,實際上包括了中國古代的語言、制度、人物、風俗和文學、藝術等,幾乎中國古代的所有東西都被包括在“國故”之中。

但這個定義並未被學術界採納,後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學者把國學解釋為“國故學”的,而國故這個詞,後來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國學當成“中國固有學術”,即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

爬梳“國學”理路後,劉夢溪反戈一問:“如果國學只是這些東西的話,那麼,國學跟中國的普通民眾有什麼關系?如果中國的國學跟老百姓都沒有關系,那算什麼國學呢?那是專家之學。”

然而,在劉夢溪看來,真正給國學賦予准確而富有生命力之定義的,當屬“國學研究會”之“主講大師”馬一浮先生。

馬一浮將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之學”。正如馬先生所說,“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學理內涵的恰切之外,最關鍵的是,以此定義國學,不僅可以激濁揚清,釐清打著“國學”旗號,糟粕混雜之術士雜學;而且在教育領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於“國學”學科的課程設置,更能將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華播撒至普通民眾之心田。

可見,劉夢溪先生認為,傳統文化與國學最重要之區別,在於傳統文化包容更廣,儒釋道各家全算;而國學則應單指“六藝之學”。

新儒家之舊途徑

張之洞說“舊學為體,新學為用”,梁啟超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論是舊學或新學,中學或西學,“國學”概念與精神就在這先賢的爭論中越辯越明。馬一浮先生亦曾留洋,通讀過《資本論》,最後依然盡其一生研究本土之學問,終成一代學宗。章太炎、胡適之、陳寅恪等亦是以國學為根基,扎實之後才旁覽西學,故能得其腠理,為我所用。也許國學之根本重要地位正如劉夢溪先生研究的另一學人——陳寅恪先生所說:“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傳統文化在生命當中生成智慧

人剛生下來是一張白紙,隨著成長,開始物質積累和精神積累。人們更看重的是由簡到繁的物質的積累。但實際上,精神積累也很重要,我更看重的是由繁入簡的精神積累,因為大道至簡。我們從哪裡來不知道,往哪裡去也未知。那麼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實現一種智慧的升華,能留點東西在世間的話,就要達到大道至簡的境界,這是傳統文化能給到我們的。我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沒有悟道之前經歷很多挫折,第二階段,開始進入道的境界之後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將傳統文化和當下結合,開始傳道,我想是祖先對我的蔭護,我開始做符合天道的事情,所有困難都能解開。

⑷ 國學經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國學經典文化內容如下:
最初,《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將其分為六個部分。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六藝有大六藝,小六藝。小六藝是六種技術:禮、樂、射、御、數、術。是具體培養人的人格和各種技能的。大六藝,就是六經。任何時候,經總是排在首位的。這就是中國的精神,是國學精神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第二部分:諸子百家。諸子如同皇帝出行時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職。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國學是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核心,歷代有《黃帝陰符經》、《老子》、《莊子》、《郁離子》和《素書》等諸子百家的經典。 第三部分:詩賦。詩和賦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漢書"藝文志》里有《詩賦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賦,而我們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書。兵書在古代知識分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後面講的術數和方技被看做是實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術數。譬如作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術、醫術都是方技。
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

⑸ 中華文化的魅力體現在什麼地方該如何學習和了解傳統的中華文化

我覺得中華文化最大的魅力就是博學悠久,淵源流長,那麼在歷史的長河中,並沒有丟失自己獨特的魅力,每段中華文化都有著不同的時代意義,而且對於現代的發展也為其附上了特殊的文化價值;對於中華文化的了解方法是有很多的,可以多去一些博物館去了解各個歷史的文物古跡,還可以多看一些有關於歷史方面的紀錄片或者影視劇作,除此之外對於古代一些優秀的書籍也應該多多學習。

⑹ 國學文化可以讓人受益匪淺,從中能獲取到什麼

國學文化底蘊豐富,內容充實,歷史悠久,學習國學文化能夠幫助我們從最質朴的認知中找到解決工作和生活中思想問題的答案,進一步完善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擴寬我們的眼界和見識,通過學習國學文化,豐富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二、學習國學文化,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

好的文化素養需要先進的文化熏陶,而國學文化的先進性能夠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工具,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做文化人。

⑺ 什麼是國學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具體體現在國學的哪些方面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一般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學術,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是國家的文學或學術。
中國的國學,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的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及墨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結束戰亂等,其對我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從而慢慢形成了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宗教、倫理、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禮俗、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引左河水文檔)

⑻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文化

真正的國學文化:

1、國學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國學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沖擊的一次捍衛。

2、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3、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8)怎麼體現國學文化擴展閱讀:

國學文化的產生背景:

1、「國學」最初的含義專指中國古代以儒家學說為主的學問,這個學問以中國儒家經學為基礎,兼及其他諸子百家與文史之學。

2、再擴大一點,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所有關於中國古代的經世致用之學,但是其核心是儒家的經學,這是不易之論。

3、不過,在西方文化沒有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國學」之名,那時候的學者只是把中國傳統的學問分為「經學」、「史學」、「諸子之學」,或者「漢學」、「宋學」等等。

4、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文化,亦即「西學」的大規模進入,於是就有了「中學」之名,以之與「西學」相區別。後來,才由「中學」逐漸演變成「國學」。

5、「國學」這一名稱的流行,當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之間。當時的倡導者主要是辛亥革命後的一批文化改良主義者。之所以把「中學」改稱「國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學

閱讀全文

與怎麼體現國學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