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字中的文化觀念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有三個基本要素,形,聲,義.人們就利用這三個特點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文化,和中國人的習俗文化心理,限於篇幅,我來介紹幾種:
1. 漢字的避諱文化.避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所謂避諱就是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在書面上不能寫,口頭上不能說.比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於是「政」字不能說,與「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說,所以人們把「正月」(zhèngyuè)讀成zhēngyuè.漢高祖劉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時稱「國家」為「邦家」,自漢朝改為「國家」,此詞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這種避諱現象不僅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樣存在.據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記載,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為忌諱,他不準別人說「登」字,連「燈」字也不許說,把「燈」改為「火」.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他寫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俗語.
古時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諱,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問清他家避諱哪些字,所以說「入門而問諱」.起嘛主人父親的名字是不能說的,要是他父親已經過世,你不小心說出他父名用字,主人聽了,會咧開嘴大哭起來,說是想起他爹了,你說這個客你還作得有意思嗎?《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說,因為我吃了葯,不能喝冷酒,請拿溫酒來,不料桓玄聽了,淚流滿面地哭了起來.因為王忱犯了他的家諱,桓玄的父親叫桓溫,已經去世,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這真是當面給王忱一個下不來台.魏晉文人的這種帶有裝模作樣,附庸風雅的避諱,我們今天看來,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漢字缺筆少劃的文化習俗.正是出於這種文化心理,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書寫時故意少寫筆畫.比如,孔夫子被尊為聖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寫時要把「丘」字中間那小豎去掉,而且改變讀音,讀作「mou」.末代皇帝溥儀作滿洲國皇帝,年號叫「康德」,「德」字中「心」上邊「一」字不能寫.「紅樓夢」中,賈雨村說林黛玉,因她母親叫賈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讀成「密」,而且要少寫一,二筆.
3. 犯諱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寫錯了,或念錯了,觸犯了統治者的忌諱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殺頭的.這種君諱後來發展到不僅名字不能說,不能用,就連皇帝不喜歡的字詞也不能說,不能用,於是在中國出現了「文字獄」現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當上皇帝以後,有一種叫化子拾了一塊狗頭金,唯恐再丟掉的心態,所以心理變態,猜忌多疑,如果人們說話稍不留神,觸犯了他的忌諱心理,便要被治罪處死.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寫給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則垂憲」一句話,這本是一句傳統的頌贊之詞,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認為利用「作則」與「做賊」的諧音,故意罵他「做賊」,林元亮因此丟了腦袋.歷史學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給他的賀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句子,朱元璋認為這是有意譏諷他出身微賤,作過和尚,「則」與「賊」同音,自然也被處死.其他還有呂睿,因為用了「遙瞻帝扉」一句話,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說皇帝不對,也被殺了頭.福州林伯景因寫了「儀則天下」,灃州孟清寫了「聖德作則」,都因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而被殺掉.這真是與阿Q因頭上有癩疤不準別人說「光」、說「亮」是同一心態.
清朝皇帝是滿族,對漢語中指外族的「蠻、夷、虜、胡」等字詞更是十分忌諱,誰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個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詩句中有「忠勤為虜負初衷」,「攝服胡王羞漢臣」的句子,被處了死刑.雍正詩,翰林院庶士徐駿,因詩句中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說成「思念明代,無意本朝」,自然也丟掉了性命.乾隆時,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觸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責說,為什麼把「濁」字加在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丟了性命.浙江舉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樓詩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舉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認認為這是「興明朝去本朝」之意,不僅本人被殺,而且禍及子孫.這種不著邊際的政治性忌諱,更是使人活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4.漢字形成的諧音文化.因為漢語本身音節少,1600多個,所以出現了一個音節有很多字的現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個字.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人們利用這種現象來表現自己的趨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討吉利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喜,福.順.財,貴等這都是人們喜歡和追求的.人們把喜字寫成禧,喜喜(雙喜),其中都有吉字,是為了表示重視和強調.在財,貴字中都有貝(錢)字.而且,春節貼「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畫上畫個大胖小子抱個大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㈡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漢字的文化的意義
簡化字當然是漢字文化,也是漢字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我們既要高度尊重傳統的繁體字具有的文化積淀和傳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簡化字的現實功能和已經形成的現代傳統。簡體字是全球漢字應用的主流,是世界漢字的正體字。漢語拼音是不可缺少的漢字的輔助工具。
我們需要對漢字發展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對漢字文化獨特的價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華文化傳統的同時,對現代中國先驅普及文化、發展文化的努力也應有更多的理解。
㈢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你好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漢字與書法,西方現代心理學當中把字體當作人性格最鮮明的體現,記得福爾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對字體作過精闢的演繹推理.二十六個字母在不同的人筆下或張揚、或猶豫、或堅定、或遲疑.今天考察字體已經成為招聘職員的重要參考,一個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謀遠慮、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筆尖的墨跡里. 但字體作為一種藝術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羲獻父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使書法作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躋身「琴棋書畫」四技的行列.今日,鍛煉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書法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實、結構嚴謹,但又易於個性的駕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漢字作為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當「京」字被抽象成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之時,它的靈動,它的剛毅與柔美的融合打動了六十億人.當中國字被作為文身在歐美流行之時,這些符號,我們在乎的已不僅僅是它的含義.漢字是最美的. 正因為有藝術的漢字才能有藝術的書法.春秋戰國時蒼頡的文字已經被各國變換成了互不相象的異體.戰亂可以滋生一大批憂國憂民,奔走各國的縱橫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會、扶助國君的諸子,卻無法使文人們琢磨如何改進他的字體.即使老莊、鍾子期余伯牙這類耳根清凈者,也未必會放棄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時字都寫在竹簡或帛上,比起在紙上創作的游刃有餘,是頗顯困難的,但大纂從字體繁間來講已經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進步.漢字從這時候起,已經與絕對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說再見.這是由書寫器具上的革新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字體和書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每一次字體的出現,都是一定基礎的成果,是衍變得到的.一個朝代的歷史條件通過對人的生活思維的影響來影響著字體的衍變速度.我們可以翻一翻《爾雅》或是《說文解字》來找找漢字衍變的足跡. 秦朝因大纂筆畫復雜,不適應統一後繁忙的公務需要,於是在統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筆畫的小纂.但這樣仍不方便,於是程邈在監獄里創立了隸書來幫助他抄寫公文.秦始皇聞訊大悅,免其罪,封御史.隸書得以廣泛流行.這樣歷史條件的成熟,即統一的國家催生了字體的革新.魏晉時期,士人減省隸書的波磔,狂用楷書.這種規范、鏗鏘有力的字體時至今日都被視作是字跡工整、書寫規范的典型並被作為範本,令廣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楷書的筆鋒和筋骨,一股嚴正之風卻是足以擔當正統的名號的. 這時慶祝官體字的時代結束.很快東晉王羲之就以獨具個性的行書震撼了古今.這樣的行書,拋棄了楷書的規范,卻繼承了它的浩然正氣.屏棄了草書的放肆,卻遺留了它的癲狂.行書筆畫連貫流暢,不拘泥於點滴,足是寫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體現.既打破了楷書的禮儀規范,又不肯像草書那樣隨意,卻是大家風度.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用他們的灑脫寫下了一幅幅氣勢恢弘的書卷. 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較之行書出現更早,因為早有狂人不喜歡楷書或隸書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於漢初,是隸書的草體,今草之後的狂草,由唐人張旭所創,其狂野放縱似游龍一般的連書將書者狂放不羈的個性顯露無遺.但草書雖然無定法,但它的落筆、起承和結構都恰倒好處,極具美感,決不像某些人以為字跡潦草的就是草書,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漢代以後各大書體相繼出現,既是越來越擴大的國家的公務需要,同時也是文景「黃老無為」影響下的產物,還是晉代隱士之風的傑作.總之只有這樣一個中國才能產生這樣的書法.它屬於「士」這個中國特色的階層,屬於漢字,更屬於中國文化. 練楷書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練行書可以使人揮灑自如,練草書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後狂書一篇,彰顯豪邁之大氣.因此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的良葯.也難怪中國文人和帝王對它如此的偏愛.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終始之埋入墳底,不見天日.這時候,書法,甚至超越了藝術.
漢字文化解讀(書)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弧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有三個基本要素,形,聲,義。人們就利用這三個特點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文化,和中國人的習俗文化心理,限於篇幅,我來介紹幾種:
1. 漢字的避諱文化。避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所謂避諱就是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在書面上不能寫,口頭上不能說。比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於是「政」字不能說,與「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說,所以人們把「正月」(zhèngyuè)讀成zhēngyuè。漢高祖劉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時稱「國家」為「邦家」,自漢朝改為「國家」,此詞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這種避諱現象不僅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樣存在。據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記載,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為忌諱,他不準別人說「登」字,連「燈」字也不許說,把「燈」改為「火」。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他寫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俗語。
古時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諱,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問清他家避諱哪些字,所以說「入門而問諱」。起嘛主人父親的名字是不能說的,要是他父親已經過世,你不小心說出他父名用字,主人聽了,會咧開嘴大哭起來,說是想起他爹了,你說這個客你還作得有意思嗎?《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說,因為我吃了葯,不能喝冷酒,請拿溫酒來,不料桓玄聽了,淚流滿面地哭了起來。因為王忱犯了他的家諱,桓玄的父親叫桓溫,已經去世,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這真是當面給王忱一個下不來台。魏晉文人的這種帶有裝模作樣,附庸風雅的避諱,我們今天看來,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漢字缺筆少劃的文化習俗。正是出於這種文化心理,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書寫時故意少寫筆畫。比如,孔夫子被尊為聖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寫時要把「丘」字中間那小豎去掉,而且改變讀音,讀作「mou」。末代皇帝溥儀作滿洲國皇帝,年號叫「康德」,「德」字中「心」上邊「一」字不能寫。「紅樓夢」中,賈雨村說林黛玉,因她母親叫賈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讀成「密」,而且要少寫一,二筆。
3. 犯諱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寫錯了,或念錯了,觸犯了統治者的忌諱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殺頭的。這種君諱後來發展到不僅名字不能說,不能用,就連皇帝不喜歡的字詞也不能說,不能用,於是在中國出現了「文字獄」現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當上皇帝以後,有一種叫化子拾了一塊狗頭金,唯恐再丟掉的心態,所以心理變態,猜忌多疑,如果人們說話稍不留神,觸犯了他的忌諱心理,便要被治罪處死。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寫給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則垂憲」一句話,這本是一句傳統的頌贊之詞,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認為利用「作則」與「做賊」的諧音,故意罵他「做賊」,林元亮因此丟了腦袋。歷史學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給他的賀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句子,朱元璋認為這是有意譏諷他出身微賤,作過和尚,「則」與「賊」同音,自然也被處死。其他還有呂睿,因為用了「遙瞻帝扉」一句話,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說皇帝不對,也被殺了頭。福州林伯景因寫了「儀則天下」,灃州孟清寫了「聖德作則」,都因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而被殺掉。這真是與阿Q因頭上有癩疤不準別人說「光」、說「亮」是同一心態。
清朝皇帝是滿族,對漢語中指外族的「蠻、夷、虜、胡」等字詞更是十分忌諱,誰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個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詩句中有「忠勤為虜負初衷」,「攝服胡王羞漢臣」的句子,被處了死刑。雍正詩,翰林院庶士徐駿,因詩句中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說成「思念明代,無意本朝」,自然也丟掉了性命。乾隆時,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觸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責說,為什麼把「濁」字加在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丟了性命。浙江舉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樓詩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舉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認認為這是「興明朝去本朝」之意,不僅本人被殺,而且禍及子孫。雍正時,因主考官出了一個「維民所止」的題目,被認為是砍去了「雍正」的頭,也被處了死刑。這種不著邊際的政治性忌諱,更是使人活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4.漢字形成的諧音文化。因為漢語本身音節少,1600多個,所以出現了一個音節有很多字的現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個字。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人們利用這種現象來表現自己的趨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討吉利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喜,福。順。財,貴等這都是人們喜歡和追求的。人們把喜字寫成禧,喜喜(雙喜),其中都有吉字,是為了表示重視和強調。在財,貴字中都有貝(錢)字。而且,春節貼「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畫上畫個大胖小子抱個大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6.婚禮上討喜慶的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中國人結婚要貼紅雙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婦被褥下面放棗,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著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漢字諧音文化。有些地名因為「言不雅訓」,聽上去很不好聽,於是也採用諧音法,改為即好聽又文雅又與原音一樣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個母豬胡同,現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義伯胡同」;臭皮胡同,改為「壽比胡同」;燜葫蘆罐改為「蒙福祿館」;屎克螂胡同改為「時刻亮胡同」。台灣基隆,原名雞籠,1883年改為基隆。這么一改,發音變化不大﹐意義就高雅多了。
8. 迴避、躲開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死」、「輸」、「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詞,不願意說,更不希望發生,所以說話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給人送禮,特別是給老年人送禮時,不要送鍾,因為「送鍾」 與「送終」諧音;送禮也不要送傘,因為「傘」與"散"諧音。夫妻不要分吃一個梨,因為「分梨」與「分離」是諧音,這些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時,人們十分忌諱打碎器皿,認為新春正月破損了器物,是會給一年帶來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媽媽會說﹕「沒關系,歲歲(碎碎)平安。」人們用這種諧音辦法,把自己從壞心情中解脫出來。壞事變成了吉祥語。另外,中國有很多方言,因為發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廣東人把「豬舌」叫「豬俐」,把「絲瓜」叫「勝瓜」因為廣東話,「舌」和「絲」與「蝕」同音,是虧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說「蛋」,因為有很多罵人話中有「蛋」。如﹕壞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雞蛋」叫「雞子兒」,「雞蛋湯」叫「木須湯」,「攤雞蛋」叫「攤黃菜」。在吃飯時,不要問別人﹕「你吃不吃醋?」因為這會使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有的地方乾脆把「醋」字改叫「忌諱」,問︰「你要不要忌諱?」
這種文化不僅中國有,就是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鐵」寫成繁體鐵字﹐而不是寫簡體字「鐵」(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簡體字「鐵」是「失金」,地鐵失金,不是公司賠本嗎?在新加坡有一個地方,書店林立,堪稱書城,人們為了避開這個書(輸)音,此地名叫黃金城。
9. 詼諧幽默的諧音。我們在日常談話時,也常常使用諧音這種修詞手段,以增加語言的幽默感。比如﹕一個人說﹕「老李得了氣管炎,整天是床頭櫃。」乍一聽,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問題,實際上,「氣管炎」是「妻管嚴」的諧音,「床頭櫃」是「床頭跪」的諧音。這里是說老李被妻子管得很嚴,每日還要在床頭跪著,這就十分風趣地在挖苦老李懼內。在漢語中還有許多諧音歇後語,用在說話中,更是妙趣橫生。比如﹕娶媳婦坐抬筐—缺覺(轎),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鑼鍋上山—錢(前)緊,大蘿卜說夢話—你罷(拔)了我吧,電線桿上綁雞毛—好大膽(撣)子,小王八屁股—新規(龜)定(月定),等等。
10.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商業大潮中,出現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有一些商家為了經濟利益,利用漢字和漢字諧音,大作廣告,製造商業噱頭,吸引人們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順」( 西服廣告) ,「雞(機) 不可失」( 燒雞廣告) ,「無泄(懈) 可及(擊) 」( 治泄葯廣告) ,「醬(將) 出名門」(醬菜廣告) ,「有痔(恃) 無恐」( 痔瘡葯廣告) ,「騎(其) 樂無窮」( 摩托車廣告) ﹐「衣冠勤(禽)瘦(獸)」( 服裝店招牌)﹐另外在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變體,如,「神馬都是浮雲」,「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廣告還造成了混亂,這不僅不符合語言文字規范標准,也製造錯別字,破壞了漢語成語,有些內容還很不健康,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我們是不應該提倡的。
㈤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