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麗江古城一直有哪些歷史文化它存在的價值在哪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另一個是平遙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 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B. 麗江古城有何價值意義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 本質特徵。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築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建築、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以及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內容等,使其有別於中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設祟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特定歷史條件腔好下的城鎮建築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符合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理由。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盯沖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伍則鉛)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C. 麗江古城一直有哪些歷史文化它存在的價值在哪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 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 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 本質特徵。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築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建築、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以及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內容等,使其有別於中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設祟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建築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符合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理由。
(一)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 1986年,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確定了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
(二)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
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復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布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經絡」設置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是極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
(三)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城鎮、建築本身是社會生活的物化形態,民居建築較之官府衙署、寺廟殿堂等建築更能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
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四)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而完整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朴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 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 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里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 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六)關於麗江古城的真實性
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古城的風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所有的營造活動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導。麗江古城一直是由民眾創造的,井將繼續創造下去。作為一個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與原來形態和結構相背離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築」正被逐漸拆除或整改,以保證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或歷史價值能得以充分發揚。
以上所述麗江古城是具有綜合價值與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才能使其得以水久傳世,井更好地發揮其所具有的世界和歷史意義。
D. 田州古城的文化定位和部分產品簡介
田州古城文化定位是深挖當地的壯族文化,以壯文化為項目靈魂,發揚和傳承文化的同時,最大化的轉化資源優勢,推動田陽旅遊業發展,實現田陽城市現代化進程。
田州古城的旅遊產品設計和旅遊項目開發應緊緊抓住田陽「布洛陀文化、瓦氏土司文化、壯族歌圩文化、舞獅文化、紅色文化」五張文化王牌,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並將文化元素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開發出具有文化亮點和市場賣點的旅遊產品。 從功能上來說,田州古城規劃大致分為九大功能區:
Ø 以居住為主的民居文化展示區;
Ø 合院住宅區;
Ø 養生居住區;
Ø 以休閑娛樂為主的客棧接待區;
Ø 餐飲街區;
Ø 以觀光為主的水文化區;
Ø 布洛陀文化區;
Ø 以商業旅遊為主的綜合商業區;
Ø 古城核心區。 1、布洛陀文化公園:田州古城布洛陀文化公園是一座濃縮地集中展示布洛陀文化、壯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化公園,公園內將通過雕塑小品浮雕牆等展示壯族人民的圖騰崇拜文化,讓遊客對壯族的圖騰崇拜、神話傳說文化等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同時將展現壯族傳統生產、生活場景,讓遊客能實地體驗壯族人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文化;此外,布洛陀文化公園內還將建設有傳統民俗舞台表演區域,供遊客觀賞、體驗,讓遊客對布洛陀文化、壯文化有著更深入、更系統的了解和體驗。
2、田州土司府:土司曾統治田陽800年之久,歷時29代人,考證之後,現今留存有完整的《田州岑氏土司族譜》,田州古城將根據此歷史文化背景建造:土司府衙門、岑氏宗祠(供奉岑氏歷代土司牌位供後人祭拜)、土司文化長廊(將土司族譜和民間故事、傳說等,以碑文或是浮雕的形式貫穿於長廊的牆壁)。通過以上建築及文化景點設置,有效展示壯族土司的悠久歷史與文化。
3、田州古城牌坊:田州古城牌坊採用壯族風雨橋的建築形式搭建,並融合壯族文化元素。通過彩繪的形式展現了我國古代四大名錦之一「壯錦」的樣式,同時通過在四個石柱上浮雕展示壯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描述壯族人們對歌、鼓舞,舞獅、豐收、祝酒等生活場景,讓遊客在田州古城牌坊前便對壯族文化、布洛陀文化有了真切的了解和體驗。
4、瓦氏夫人廣場:瓦氏夫人是田陽著名的歷史人物,田州古城將瓦氏夫人的治政和帶兵抗倭的故事以壁畫、雕塑呈現出來,將瓦氏出兵抗倭的路線圖和戰役製成沙盤,並打造一台具有一定故事情節,集合聲、光、電科技和實體布景的半景式電影《瓦氏夫人抗倭傳奇》對遊客展示,讓更多的遊客了解壯族女英雄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跡。
5、陽明書院:明朝兵部尚書、兩廣總督王陽明曾到過古田州治理兵亂,執政期間「降府為州」,上設田寧府,田州因此有古諺「田寧平,田州寧」。期間,王陽明還在南寧和田州創辦書院,並親自登台講學,這對於廣西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田州古城將據此歷史事實在田州古城內打造陽明書院,用場景陳列、人物蠟像等手段展現歷史典故,讓遊客對田州的歷史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體驗,同時起到藉助歷史文化名人增加古城文化內涵和文化氣韻的效果。
6、田陽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黃治峰、冼恆漢、歐致富、潘憲甫、李漢生等都是田陽縣革命抗戰的先烈,在古城內以「紅色的記憶」為主題,打造當地的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
7、民族競技博覽園:田陽當地有壯、瑤、苗、回、彝、仡佬等七個少數民族,田州古城將挖掘各少數民族的民間競技項目,形成旅遊產品。比如,壯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和體育習俗,如號稱「中國式橄欖球」的搶花炮體育競技項目;壯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的載體和傳統娛樂活動「對歌」、「拋綉球」;又如鬥牛、斗雞、踩水車等民間體育項目。
民族競技廣場可搭建設置對歌台、拋綉球場地、舞獅雲梯及梅花樁訓練鬥技場等,平時可用於常態文化活動的開展場地及演出節目的表演場地,閉陸氏也可策劃開展大型節慶活動或是承接專業賽事。
8、古戲台:壯劇,是深受壯族人民喜歡的戲劇,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田州古城將建設古戲台,主要用於壯族戲曲的表演和舞台的展示,定期舉行壯族戲曲的展演,讓人們在這轎散里可以聽到更多的、悠遠流長的壯族戲曲,領略壯族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9、布洛陀國際養生文化園:田陽縣常年平均氣溫為21°,負氧離子平均都在2000到3000個以上,高於其它地區十倍以上,所以田陽縣具備了優越的休閑養生的條件。田州古城項目將深挖布洛陀文悉清化的精髓,結合壯族養生長壽文化和習慣,並充分利用田陽布洛陀文化發源地、人們尋根祭祖的普遍心理以及廣西東盟橋頭堡的戰略地位和區位優勢等,實現跨區域甚至跨國的養生文化旅遊招商引資和旅遊推廣。
10、祖公塔:布洛陀在壯族神話傳說中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老人,是壯族的智慧祖神。千百年來,布洛陀在壯民族的心目中享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每年大年初一、農歷三月初七至初九都會有來自四方的壯族子孫在祭拜布洛陀,田州古城項目將根據田陽縣民俗文化,深度挖掘布洛陀文化,並建造祖公塔。祖公塔的建造將為壯族人民祭拜始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祭祖平台,也為遊客體驗和了解布洛陀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場地,並將帶動布洛陀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該項目為田陽未來3—5年內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田州古城文化旅遊總體開發建設項目旨在充分發揮田陽縣的歷史文化、交通、環境等優勢,挖掘壯族文化內涵,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業和商貿服務業,將田州古城打造成國家5A級景區,推動田陽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生活舒適、環境優美、文化旅遊發達、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現代化人文宜居城市,並以此為契機,為實現田陽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堅強動力。
項目完成後,田州古城將是5A級國家旅遊景區,會給當地人民提供不少於10000個就業崗位,項目帶動的商業包括餐飲、酒店和旅遊商品以及和旅遊相關的周邊產品的銷售,每年可以帶動至少1個億的經濟收入。
本項目把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築文化、旅遊文化相整合,形成集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為一體的文化精品項目,成為特色鮮明、層次多樣、內容豐富、功能齊備、綜合型、高品質的文化旅遊新區。項目建成後,將力爭吸引周邊成熟線路的30%-50% 的遊客到田州古城觀光旅遊。
E. 古城遺址、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有哪些
關於古代交化遺產的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都有明確的概念范圍說明,在此基礎上有關專家學者對文物價值又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探討,有的提出文培念物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核心內容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李曉東《略論文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文物報》2008年6月2日第3版)還有的指出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價值觀認為,文化遺產最本質的屬性是文化資源和知識資源,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歷史借鑒和供人研究上、鑒賞上,經濟價值是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衍生物。(陳建松《文化遺產豈能「貼現」》,《解放日報》2003年6月30日)無疑,上述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定和評估,基本上都是圍繞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價值所展開的。
中國古城眾多,可以按不同角度分類。按行政級別分,有古都、省城、州城、縣城。按用途分,有行政中心、軍事城堡、商業都市等等。其著名的代表性古城有:
(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承載著歷史,具有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徵,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了解過去歷悉中畢史時期的社會發展水平、生活方式、道德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汲取了歷史時代的精華,是民族活態傳承;非物質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一個民族世界觀的最好體現,為了解當時的社會及群體狀況提供了基礎條件;像民間的、口傳的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彌補正式典籍存在的不足,有利於人們更全面的了解之前的歷史文化。(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民族、種群的智慧結晶,包含著文化精髓,對於認識種群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特色,體現了該民族的發展軌跡,是民族文化價值的最好體現;社會在不斷發展,文化也在不斷積累,這些文化正是不同地域存在、發展的支柱。每個民族和種群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模式,這些不同民族、不同種群的文化特點,共同組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進行融合、交叉等,最終形成和而不的局面,體現了文化的特異性、適應性。文睜芹化多樣性對於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所在。
F. 商丘古城的文化價值
現存商丘古城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雖然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瓮城,瓮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東門偏南,西門偏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古城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天;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古城內的四合院鱗次櫛比,93條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歸德古城五百年只是它的「今生」,它的「前世」也非已被探明的四城疊壓,而是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甚至更加久遠,久遠到萬年前的人類童年時代。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詩般的文明進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僅沒有缺位過,而且自始至終立體地呈現為一條清晰、堅韌而又無比活躍的歷史生長線,而且成就過那麼多個不勝枚舉的偉大靈魂。產生過那麼多次難以羅列的歷史嬗變。創造過那麼多項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遺留下諸多追思先賢的古跡名勝。
這一層層疊壓在歷史中的文明奇跡,立體地再現了商丘自建城以來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變遷史。猶如「活的化石」,實現對其層層准確地剝離,將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特點、建築規制,有著極為重要的典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以及相關時期的歷史風貌,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
城市的疊壓其實就是文明的疊壓。當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撩開之際,與之近在咫尺遭受著幾乎同樣命運的商丘古城,已准備好向世人展示她更為悠久的層層疊壓在歷史積淀中的文明奇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更替史。在時間的長河裡,古城儼然已成為一種物語,一種永存。那些大大小小的名典勝跡,猶如一條條倖存的光陰密碼,引導後人以及後人的後人,如何追尋並破解已往歲月里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真顏與足跡。而且,這座古城作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載體,也將永遠啟迪子孫後代,熱愛黃河母親,熱愛祖國,並且不斷創造新的文明。
商丘古城的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G. 黔陽古城的民俗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1080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主要或擾指至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龍標山鍾樓--鍾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衫沒旦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凈,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
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佔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察中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H. 關於古城文化的思考
一個地方的歷史悠久與否對現如今那個地方的當地人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不能說一個地方在古代是個多繁榮的城市,就說現在當地居民就是文化素質很高的人,如果有也是極個別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是因為我生活的這個城市算是一個千年古城了,但人口的素質確實堪憂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想一個社會的中流鏈雹砥柱也就是那些上流的高素質的人群在每每時代變更的時候,就會選擇更合適他們未來的城市去發展,也有可能去國外,他們似乎搭型並不會死守一個地方,這些人的存在對於那個城市的整體素質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其他的底層人民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文化,他們總是被教導,被社會所塑造,我們國家經歷過許多許多的朝代,每個朝代的經濟政治中心又大多不一樣,那些高素質的人群在時代變更的時候,總會去選擇新的政治經濟中心,那些歷史悠久的城市似乎是被拋棄了,現在又被重新拾起,來宣傳自己的文化,可我覺得體現出當地文化的元素,更多的通過人來反應。
所以要塑造一個城市的文明形象,不光只能通過表面工程,人文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是關鍵,方法就是教育,各種各樣的教育,本地城市文明歷史,最應該在學校開展,而不應該只是陳列在博物館。這樣培養出來的人,長大後才會覺得自己成長的城市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特別是在現在同質化嚴重的城市,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城市,對自己的城市沒有感情,那去一個和他差不多的城市生活,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薪水棚枝帆更高,那還有什麼理由再回到故鄉呢,故鄉和他鄉一樣,就失去了對本土人才的吸引力。造成培養的人才留不住,也就很難建設起屬於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就像錢老他們回國一樣,是對自己的國家有感情,這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那縣市層面的對於普通的人群也是同樣的。
這是今天突然的一個想法。
I. 平遙古城文化內涵
文化價值
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准,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
海納百川[16]
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歷史地位: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
平遙古城(4張)
發源地之一。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價值: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保存的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文化遺存: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
文化特色:具有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晉商發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明清時期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 —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機體中生成。
日升昌
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 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 ,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 「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家 。當時,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間社火
旱船 用竹條、木條、綵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 ,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 。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有《打漁殺家》《許仙游湖》、《秋江》等。
1高蹺用兩根木棍製成蹺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達1丈2尺。木棍上端處橫裝踏板,表演時演員的小腿綁在木棍上端,腳踏踩板,按各種舞步走動表演。技藝高超者,可跳躍板凳、桌子等障礙物或跌八叉、"金雞獨立"、下軟腰。傳統內容有《白蛇傳》、《慶頂珠》、《狐狸冤》、《唐僧取經》。新中國成立後,又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送子參軍》、《計劃生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本縣北城村、干坑村高蹺表演出名.
2抬閣將鐵桿固定在抬桿上端,抬桿周圍用蓮花、彩雲等各種道具裝飾起來,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鐵桿上,由成年男子抬著,在行進中表演。內容有50餘種,其中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焰駒》、《斷橋》、《虹霓關》、《起解》、《百花亭》、《盜靈芝》、《下河東》《揀柴》、《蘇護送女》、《雙弔孝》、《黃河陣》、《祥麟鏡》、《反棠邑》、《狐狸緣》、《鳳儀亭》、《血手印》等
龍燈 用竹、木、布等材料製作精製的龍頭,再以竹圈製成若干節龍身 ,用布圍起連接成長達20米以上的龍身 、龍尾,上畫龍麟、龍爪圖案。表演時一人用木桿舉龍頭,十數人用木桿分節舉龍身、龍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戲龍引路。在吹打樂伴奏下,舞動龍頭,龍身隨龍頭走向翻滾起伏,蜿蜒擺動 。表演形式有《二龍戲珠》 、《調四角》、《八調調》、《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龍首龍身內置有蠟燭,晝夜兼可表演。夜間表演時,龍體內燈火通明,氣勢頗為壯觀。
3竹馬用竹皮或竹篾紮成,外面以綾紗裱糊,再經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截,固定在十二三歲男童的前胸、後腰。身系若干小銅鈴。竹馬隊一般由14名兒童扮演,12匹馬表現十二生肖,前面一個引導的叫馬頭,用戲劇表演中的佛塵指揮,後面一個是馬尾。其餘表演者手持馬鞭,象騎著馬奔跑一般,伴之連連作響的鈴當聲聲,猶如萬馬奔騰。夜間,竹馬身上置放燈燭,表演起來尤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雙八調》《單八調》、《剪子股》、《八調調》、《對竹馬》、《沒頭頭》、《三環套耳》等。
4節節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實際表演難度更大。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妝打扮成各種戲劇人物 ,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雙肩上面,無須任何綁系,全憑孩童雙腿膝部靠在成人後腦部,用勁站立,類似雜技表演。成年人隨著音樂節奏,在行進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應舞出各種動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劇目以《西遊記》、《八仙過海》等居多,深受群眾喜愛。
5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樂器有腰鼓兩面,鈸、釵各一付,鑼兩面,口刮四面,有條件時樂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應增多。一位手搖撥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 ,以平遙方言即興演唱吉祥而風趣的 「四六句子」。句段間,各種樂器驟然齊擊,緊鑼密鼓的間奏,鏗鏘悅耳。腰鼓手是樂隊的核心 ,拉開演奏架勢 ,手舞足蹈,在隊伍中走來走去,十分活躍。其他樂手既敲擊,又表演 ,形態自如 。地秧歌流傳較廣的傳統曲目有《觀五京》、《十盞燈》、《王祥孝母》等。
民間工藝
1手工布鞋「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並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貓頭鞋又名虎頭鞋,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女紅水平。鞋體模貓狀虎,憨態可掬,寓意避邪消災、吉祥富貴。柔軟的胎體對小兒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養作用。
2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等 。底漆多以墨黑、霞紅 、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平遙推光漆器,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和金杯獎。世界博覽會優質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
平遙古城十大怪
首怪:平遙怪是平遙怪,平遙稱呼是首怪,貴傑(譯音)領著去拜年,高高、大大(譯音)跑 在前,爺爺、呀呀(譯音)初一拜,蔣蔣、百百(譯音)初二拜,二老、二忙(譯音) 是初三,初四隨 著跌跌、忙忙(譯音)把家歸。【註:貴傑(譯音)-過節 高高、大大(譯音)-哥哥姐姐呀呀(譯音)-奶奶 蔣蔣、百百(譯音)-外公外婆 二老二忙(譯音)-二叔二嬸 跌跌忙忙(譯音)_父母】
二怪:平遙牛肉聞天下,不見田野有牛跡
三怪:平遙小麥稀,麵食多的數不清。
四怪:平遙人多地畝少,物產貧乏盛產少,票號鏢局卻振天下。
五怪:平遙三輪車二頭踩,拉著美女跑的快。【註:平遙三輪車因其裝有一個鏈盤、兩個飛輪、一個小換向鏈盤,所以平遙三輪前踩踏或後 踩踏三輪車都為前行,在全國唯平遙所獨有】
六怪:平遙美女額頭蓋公章,不是公章是拔罐痕。【註:平遙人乃至山西晉中地區人在患感冒病或頭痛腦熱時,常以小火罐在額頭拔罐治療。】
七怪:平遙房子半邊蓋,財水不能往外流。【註:平遙老民居的房脊都在房屋後牆,成一面坡式單向流水,其它地區房脊在房屋中部為人 字形兩面坡雙向流水。平遙講究雨水為財,財水不外流。】
八怪:平遙男女老少喊透他,不喊透他不說話。【註:透他為平遙方言口頭臟話。就是「日」的意思。】
九怪:平遙廁所比井大,方便先要上大橋。【註:在平遙民居中,廁所多以用磚石修一大坑或用大形水缸埋在地下,口部架兩塊木板或石 板。】
十怪:平遙土炕大而寬,三代同床還有餘。[17]
J.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古城曾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2、簡介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枝哪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嘩搭皮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亂差、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