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安陽正月十六的廟會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怎麼興起的
我們知道河南安陽正月十六的廟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的歷史悠久與繁華。
咱們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但是對於大部分安陽人來說,最熱鬧的自然是正月十六的廟會啦,過了這個時候,新年的快樂才能慢慢畫上句號。
所以,作為文化遺產,我們更加需要傳承保護,現在很多古老的文化遺產由於我們沒有關心愛護而消失,實在是太心痛了。
㈡ 安陽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三、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不過這一習俗的地域性比較強,有些地方甚至從來都沒有。
(2)安陽市民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春節的由來: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虞舜時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㈢ 安陽有什麼風俗
1,落腔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稱「嘮子腔」或「撈子腔」,也稱「安陽腔」),河南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落腔源於民間曲藝蓮花落,在宋代時通常是七言句的順口溜,到了元代,「蓮花落」演變成為一種長調。到清代則演化成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清代中後期結合黃本地的民間小曲,固定曲調板式命名為「落腔」。
2,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是河南省安陽縣呂村鎮獨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間藝術,因其歷史悠久,魅力獨特,它起源於殷商時期,以戰爭為素材,用鼓為表揚道具,以多變的舞蹈隊形為表演形式。
3,跑幃子
湯陰幃子舞又稱經緯舞,俗稱跑帷子。是活躍在豫北區域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跑帷子使用的道具名叫「帷子」,它是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桿上扎「帷帽」,周圍掛五彩繽紛的綵帶及銅鈴,實際上帷子象徵的是一種招魂幡,表演者持帷子跑各種陣圖,故名「跑帷子」。
(3)安陽市民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落腔文化特徵:
1,樂器種類落腔曲調由安陽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曲調輕快,主要伴奏樂器為皮胡、竹笛等。1956年以後增加了全套打擊樂器及嗩吶、二胡、笙、大低胡等。後又增加了兩支大號和「四大扇」增強了伴奏效果。
2,唱腔板式
落腔的唱腔板式有慢板、流水板、贊子板、娃娃、散板五大類和一些民歌雜調。落腔的曲牌音樂有早期戲曲的遺存,如大桃紅、風入松、滴溜子、哪吒令等,還有數十個民間雜曲和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