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北民俗文化有多少

東北民俗文化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04-25 03:51:26

⑴ 東北地區有哪些獨特鮮明的民俗活動和文化

⑵ 東北有什麼民風民俗

東北的民風民俗包括:二人轉,扭秧歌、火盆等

1、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拓展資料:

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

⑶ 東北有哪些風俗

中文名稱:東北地區
地理位置:華北平原以北、內蒙古高原東部
下轄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五盟市
方 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朝峰片/懷承片等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侯為主
主要民族:漢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民族、赫哲族
宗教信仰:自然崇拜、自然宗教、佛教、東正教、喇嘛教
飲食習慣:口味咸、酸,愛食大米、大豆、黃豆油
東北十大城市:大連丨長春丨沈陽丨哈爾濱丨鞍山丨吉林丨營口丨錦州丨葫蘆島丨旅順
著名景點:北極村、長白山、太陽島、北戴河、老虎灘、中央大街、沈陽故宮
機場:哈爾濱太平機場、大連周水子機場、沈陽桃仙機場、長春龍嘉機場等
火車站:哈爾濱站,長春站,沈陽站,大連站,通遼站,吉林站,山海關站等
滿族風俗:從事農業,蒹有狩獵、採集等多種經營;主食小米,喜粘食;嗜好煙酒
二人轉: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凍餃子:春節,將餃子包好,送到屋外凍實,吃的時候,將凍餃子下鍋
凍水果:凍梨、凍蘋果、涼爽開胃,而且具有特殊風味
睡火炕:火炕多以土坯或磚砌成,上面鋪上牛皮紙,刷上油漆
大連啤酒節:啤酒廠商搭台展示、啤酒迪斯科廣場、啤酒文化展、啤酒競飲大賽等活動
五穀畫:用植物的種子,按照種子的各種顏色、形狀,進行創作
秧歌:沈陽都有舉辦秧歌節,歷時五至七天,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
吉林風俗文化
長鼓舞: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
朝鮮風情:居室內過門檻就是平地炕,房子用木板間隔成幾個單間;朝鮮族愛頭頂搬運
松花江河燈: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
火盆: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老人節:9月3日定為「老人節」,為老年人健康長壽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籬笆寨: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的土磚,叫「坯」
黑龍江風俗文化
冬天吃冰:黑龍江人喜歡在大冬天裡吃冰點
冬泳:指冬季在室外水域自然水溫下的游泳
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冰雕:以冰塊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將基雕刻成立體形象
鄂倫春族:狩獵是鄂倫春人傳統的生產方式且能歌善舞
「烏日貢」節:赫哲人每三年的6月28日,在街津口舉辦一次「烏日貢」大會
北極村夏至節:漠河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
送燈: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
東北地區特產零食
遼寧特產、小吃
烤明蝦丨香水梨乾丨溝幫子熏雞丨遼寧蘋果丨丹東杜鵑丨五味子丨撫順琥珀工藝品丨沈陽羽毛畫柞蠶絲綢丨遼寧蘋果丨遼西秋白梨丨榛子丨山楂丨遼陽香水梨丨北鎮鴨梨丨大連黃桃丨孤山香梅丨香蕉李丨軟棗丨猻猴桃丨板栗丨對蝦丨海參
吉林特產、小吃
鹿茸丨貂皮丨通化葡萄酒丨蘋果梨丨朝鮮族冷麵丨吉林手工彩繪木雕丨吉林彩繪雕刻葫蘆丨通化滿族剪紙丨李連貴熏肉大餅丨人參丨園參丨人參煙丨人參再造丸丨黨參丨長白山葡萄酒鼎豐真糕點丨朝鮮族冷麵丨吉林白肉血腸丨清蒸松花江白魚
黑龍江特產、小吃
冰餃子丨凍豆腐丨林甸雞丨同江赫哲族生魚片丨哈爾濱啤酒丨瑪瑙雕丨黑龍江羽毛畫丨猴頭菇丨馬迭爾冰棍丨榛蘑丨蕨菜丨松茸丨猴頭蘑丨元蘑丨椴樹蜜丨黑木耳丨獼猴桃丨橡子丨麝鼠皮丨奶粉丨乳酪丨方火腿丨風干香腸
請作者採納

⑷ 東北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在農村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裡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食用。

2、過年時,將酸菜、肥肉和血腸放在大鍋里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 「殺豬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中包上硬幣或者花生、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福氣多多。

4、在東北,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掛紅燈籠,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燈籠要保持徹夜通明,意味著益壽延年。

5、高蹺和秧歌這一傳統項目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一到過年會有高蹺和秧歌表演。

(4)東北民俗文化有多少擴展閱讀:

東北地區一般指的是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室韋蒙古族、穢貘夫余高句麗百濟朝鮮族、肅慎挹婁靺鞨女真滿族、商族古燕族漢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權行政區布局變遷對東北歷史的影響。

東北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

⑸ 東北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1、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

⑹ 東北的風俗

1、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z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東北
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羈的,也比較喜歡顏色形成強烈對比的服飾。
2、冬捕民俗
東北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干。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漁把頭」
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
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3、粘豆包慣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喜粘食。得益於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導致東北傳統的這一類食物種類豐富。同時也形成了春
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4、凍梨飲食民俗
在東北凍梨還是解酒的佳品,凍梨一般是選用秋梨放在紙箱子或者絲袋子裡面封好,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或是
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5、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
都漬酸菜

⑺ 關於東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東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羈的,也比較喜歡顏色形成強烈對比的服飾。

二、冬捕民俗

東北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干。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三、粘豆包慣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喜粘食。得益於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導致東北傳統的這一類食物種類豐富。同時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四、凍梨飲食民俗

在東北凍梨還是解酒的佳品,凍梨一般是選用秋梨放在紙箱子或者絲袋子裡面封好,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

⑻ 東北過年的習俗

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整個正月里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過去的老東北過年講究多,直到現在老一輩人仍然保留著過去的春節習俗,雖然不如現在過年那樣自在隨意,但仔細品品,還是過去的年味兒更真,更濃。

三十晚上包餃子

北方人過年有吃餃子的習慣,在大年三十守歲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餃子皮和餃子餡要剛好用完,皮多了或者餡多了,都是有說道的。用來包餃子和地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點,說這樣是年年有餘糧。



老東北的過年習俗很多都流傳到了今天,每逢過年,我們依然是要吃餃子,守歲,要給長輩們拜年,正月里一樣不能剪頭。但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現在過年沒有過去那麼濃的年味了呢?你認為是為什麼呢,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討論一下吧!

⑼ 東北有哪些民風民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裡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東北民風民俗—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就是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鐵、銅製成,大小不一,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小灰」是「豆棵」、「穀草」、「茬子」等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它們的質地堅硬,從炕洞或灶坑裡鏟
出時一般只燃過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熱度仍很高,製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熱度。
烤火是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種樂趣。嚴冬,當戶外風雪呼嘯, 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講故事、剪窗花、納鞋底,一邊游戲,一邊在火盆里燒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黃豆粒、苞米粒等,邊烤邊吃。有時還把小倉子壁的粘豆包拿出來,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裡飄盪.大人小孩爭搶著吃烤得黃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這兒的居室結構決定的。關東的先民肅慎人多居山林,從事淘金、放排、狩獵、挖參等活動,山裡的房舍多為「子」。 據《關東地子考》載,這類房分為「里子」和「外子」。所謂的里子,山裡人又叫「暖子」,是山裡人長年居住的房屋。這樣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後上起房架,室內起火炕,炕上置火盆。從事山村作業歸來的人進屋後要立即脫下衣褲,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氣。由於山裡潮濕,無論春夏秋冬,炕頭都讓給「衣裳」,不把衣袋、鞋烤乾烘熱,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幫之人。
誰家來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腳!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閱讀全文

與東北民俗文化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