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

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16 11:10:08

① 中國古代的科技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租洞國古代科技體現為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罩型畢造紙術
雖說四大發明不是同一類,但其精神均體現為冒險。
火葯的發明,若沒有煉旦家的冒險,誰敢肯定火葯就能發明呢?
指南針,主要用於戰爭,戰爭本身就是冒險的體現
活字印刷術、造紙術也是當物芹時的人對於以前物品的不習慣,敢於向前輩傑作挑戰。

② 為什麼說科技在改變著人類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生活

這個說法是很正確的一個說法,也可以科技在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大家會很容易理解的。
1.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生活中每個人都用手機,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手機是個貴重物品,而且幾千元的價錢也覺得很貴,平時不捨得用,希望多用些年。而現在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手機一年就出新品,人們對2-3年換一款功能更多,更全面的手機習以為長。
2.工廠的全自動化代替機械人工。
現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的大發展使全自動化變的普遍而常見,它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代替了工作,使人們以前用人手工的工作完全被機器取代,大大提高了效率,人們的思想變的更超前了。

③ 科技對文化生活的影響有什麼

1、資源配置「全球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文化產業的發展表現出「橫向規模化」和「縱向一體化」趨向,單純的數量膨脹已經難以表達文化繁榮的真正意義。

一方面,同質文化產業在資本、技術等資源優勢推動下得到整合,規模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同一產業鏈上的異質文化產業通過不同企業的兼並改組得以重整。看一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好萊塢大片、迪士尼動畫片,就可以大致了解技術因素對文化傳播的推動功效。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不管是文化產業還是文化化的產業,一方面都有試圖超越地理界限,形成「全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都有意或無意地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他國文化。

例如,肯德基、阿迪達斯、芭比娃娃算不上真正的文化產業,也不是最好吃、最好穿、最好玩的,但由於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在當代科技推動下被附加上文化意蘊而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就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優勢品牌。

為此,當多夫曼與馬特拉的著作《如何解讀唐老鴨迪士尼卡通的帝國意識形態》問世時,美國人的反應就不像以往那麼平易近人了。

2、服務方式「大眾化」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下,文化產業的服務方式和消費方式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其創造財富和吸納就業的潛能得到有效發揮。

網路文化產業的崛起一方面顛倒了傳統的產業鏈,另一方面,內容增值服務帶動硬體投資,這兩方面的影響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信息產業的高端產品,也給互聯網企業聚集了大量的財富。以淘寶網、當當網為代表的網售模式不僅延伸了文化產業鏈,本身也發展成為一種新產業模式。

商家無須把售賣物品擺到市面或貨架上,只要在網上介紹一下產品的性能、規格、價格等方面的參數,就可足不出戶,增加銷售業績。

將科學技術、商業模式和文化內涵結合起來的文化產業,正從大眾化的批量市場轉向多元化的服務市場,文化消費和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一文化產品的價格降低了,適用性增加了,更多的價值元素被注入。人們在享受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也不斷調試著文化產品的「口味」。

文化產業服務方式「平民化」「大眾化」的另一表現是以科學技術為載體的創意產品大量涌現,像各種時尚靚麗的手機、筆記本電腦、MP4等,都突破了傳統觀念,注入了科學技術與文化的內涵,體現出商家匠心獨具與消費者的追求。

3、生產形式「數字化」

現代科學技術影響下的文化生產與傳統的生產方式有很大區別。由於應用型軟體可使人們便捷地將信息轉移到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中,因此,以前是人機分離的生產方式,現在則轉換為人機融合的方式;以前是機械的,現在則是智能的;以前復雜的工序,現在則盡可能地被簡化。

過去,文化生產中有許多工匠式的勞動,比如打字、排版、掃描、送稿、置景、造型等,既費時又費錢;現如今,依託日新月異的電腦、通信和網路集成技術,藝術家、科學家、程序操作人員各司其職又通力協作。

製作圖形、圖像和音樂,生產出電子出版物、資料庫,經過後期製作、包裝然後發行並最終應用於有線互聯網路,這一切都可以在電腦上完成。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文化資源積累的厚度、文化資源開發的廣度、文化內容整合的力度顯示出來,文化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也得到了增強。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不僅拉近了文化創造者、研究機構、人才培訓、研發生產、市場流通諸因素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文化的互動性,還從創新的角度給文化產業的各個層面以巨大的壓力和推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清一個現實:在信息與網路構建的社會中,文化被作為商品大量復制:一方面,它打破了文化貴族階層的存在,使人人都能接近、使用文化;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藝術性,變成了消費者的「快餐」。

4、資本主體「多元化」

從本質上說,富於創新精神和知識含量的文化產業,與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彼此之間有著天然的吸引力,而資本總是傾向於流向有創新和文化含量、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新型產業。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文化市場優化了資本的流動規則,資本對技術的依賴性逐漸增強。

資本決策者希望能在最廣闊、最深入的領域里做出最充分的選擇,以找到最理想的投資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知識資本成為創造文化產品價值的實際推動力,三者結合也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

以迪士尼為首的文化產業公司利用現代技術進行資本和商業運作,由最初的卡通、動畫到特許專賣店、唱片製作,再到主題公園,逐漸形成規模之後,又延伸到旅館業、零售業和出版業,最終一躍成為位居世界500強的全球化娛樂企業集團,就顯示了科學技術、文化產業與資本協同運作的強大能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高技術與低文化結緣、新技術與舊觀念攜手,則往往表現為文化發展的阻滯力。現實生活中,腐朽文化也常常企圖利用新技術來擴大自己的影響—這是文化產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擴展閱讀:

科技與文化聯系:

文化與科技雖然在歷史上就存在內在聯系,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日益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技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科技進步都給文化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文化成為科技創新的智力源泉,每一次文化創新都使新的科技革命得到強大智力支持。

當前,大數據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新的科技進步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成為文化創新的新動力,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孕育以數據科學為核心的人文科學革命。

傳統文化普遍受到信息科技的洗禮,新型文化業態應運而生,成為新的主流文化;信息技術成果日益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生產力。


④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應如何培育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真理和捍衛真理。具體說來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寬容精神等幾個方面。要培養科學精神,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大力開展科普活動,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營造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

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的前提和保證,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對科學精神的培養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3、進行課程改革,增設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非學科性課程。科學發展納告的歷史表明,熱愛科學的品質悄睜是在科學實踐中培養的,離開了實踐和實驗,科學就成了無根之樹因此,現代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活動方式和活動機會,使學啟茄歲生在科學實踐中鍛煉、學習和體驗,使他們在實踐中享受科學探索的樂趣,激發科學創新的靈感,學會科學協作的方法,培養求真務實的品格,讓學生在實踐中萌生科學精神。

⑤ 科學是如何改變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的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對物質生活的改變,使得人類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生活品質得到不斷提升。例如,電的發明,推進了機械的出現,極大減輕了人類勞作的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子:

NFC支付虛擬成銀行卡、一卡通等的應用。 NFC虛擬成銀行卡的應用,稱為開環應用。理想狀態下是帶有NFC功能的手機可以作為一張銀行卡在超市、商場的POS 機上進行刷手機消費,但目前在國內還無法完全實現。

近距通訊

和傳統的近距通訊相比,近場通訊(NFC)就有天然的安全性,以及連接建立的快速性,具體對比如下表:硬體實現具備,軟體實現不具備,使用IRFM 時除外通信模式主動-主動/被動主動-主動主動-主動成本低中低。

一種近場耦合天線,由於13.56Mhz波長很長,且讀寫距離很短,合適的耦合方式是磁場耦合,線圈是合適的耦合方式。業界在手機中通常採用磁性薄膜(如TDK等公司生產)貼合FPC方式來做天線。一種新技術是磁性薄膜與FPC合一,也即磁性FPC。

⑥ 科技發展對人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科技發展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有:

1、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現代科技是推動社會生產快速發展的火車頭,人類由於使用了現代科技,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使生產工藝趨於現代化,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術含量高,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提高寬檔族了產品的質量。

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過去不能生產的產品,現在藉助現代科技手段,人們已能生產蠢源出來。現代科技為世界資本主義慎弊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樹發新枝,使其經濟文化的發展擺脫了衰退和危機,繼續保持繁榮。

2、提高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現代科技產品使用的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一道風景線,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現代科技密切相關,現代科技產品已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現代人類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飛機、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們不僅旅途舒適,而且節約了許多寶責的時間;電視、音響、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現代科技家用電器的使用,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現代人家庭生活的質量;行動電話的推廣應用,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

3、極大地開闊了人類的視野和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水平。人類藉助現代科技儀器設備和手段,可以從宏觀和微觀上更精確認識自然界,進一步擴大人類的認識視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造福於人類。

⑦ 科技改變生活的例子有哪些

科技改變生活的例子:

1,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

今天有許多設備通過其他科技進步來實現,這些科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大多數人擁有 PC 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輕松地跨不同平台進行通信。在過去,你必須寫一封信與某人溝通。

這封信甚至可能需要幾天才能交付。您還必須跟蹤該信件,看它是否已被相應人員發送和接收。錯誤也並不少見。然而,今天沒有這樣的現象 – 科學和科技已經確定了這一點。如果你想與社會上的某個人交流,你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交媒體上給他們發送信息或打電話。

(7)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規劃。

⑧ 科學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逐漸地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科學精神應包括12個方面的特徵: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搭困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層次,或者說,有個科學抽象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理性原則。

(5)求實精神。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

(6)求真精神。在嚴格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科學家勇於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

(7)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9)協作精神。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

(10)民主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並敢於向權威挑戰。

(11)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學是生產力,科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當為人類社會謀福利。
相關名言:
1.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卡爾·波普爾
2.「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華羅庚(中國)
3.我真想發明一種具有那麼可怕的大規模破壞力的特質或機器,以至於戰爭將會因此而永遠變為不可能的事情。---諾貝爾(瑞典)
4.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英國)
5.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卧凳念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牛頓(英國)
6.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而謬誤的弊病則與謬誤始終相隨。---狄德羅(法國)
7.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愛因斯坦(美國)
8.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波蘭)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牛頓(英國)
10.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華羅庚(中國)
11.一個科學家應知粗念該考慮到後世的評論,不必考慮當時的辱罵或稱贊。---巴斯德 (法國)
12.我們在享受著他人的發明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也必須樂於用自己的發明去為他人服務。---富蘭克林(美國)
13.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妙,為人類造福。---愛迪生(美國)
14.我平生從來沒有做出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嚴格試驗的結果。---愛迪生(美國)
15.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愛因斯坦 (美國)
16.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伽利略 (義大利)
17.要學會做科學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實,對比事實,積聚事實。---巴甫洛夫 (俄國)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戴維 (英國)
19.感謝上帝沒有把我造成一個靈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戴維 (英國)

「科學精神」語義分析
最常用的詞彙也許是我們並不了解的詞彙,如「社會主義」、「文化」、「科學」、「民主」、「網際網路」,還有「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什麼,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把它譯成英文,如何翻譯?它與人文精神是什麼關系?的確,人們把它掛在嘴邊,但追問下去,能說出邏輯上自洽的幾條來並不容易。或者說,不講邏輯地羅列一堆品質很容易,張口就來,但那無助於問題的討論。
過去我在《科學真理與科學規范》中也談到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精神呢?簡單說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真理和捍衛真理。具體說來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寬容精神等幾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實與創新。不求實就不是科學,不創新新科學就不會發展。懷疑精神與寬容精神是派生出來的,而且兩者不可偏廢。單純懷疑和單純寬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門歪道。」(《科學與無神論》2000年3期,寫於1997年)經過一段反思,我應更正上述說法。上述說法的優點是把懷疑與寬容聯系起來講,強調不能只講一方面。不令人滿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這樣更不好定義的詞語。現在看似不必要,因為我們講科學應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2)只講求是,沒有講邏輯上的自洽問題,就說不清理論選擇方面的許多問題。3)「創新」沒必要單獨提出來,它不是科學的核心屬性。4)寬容與懷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導出來的二級或者三級性質加以適當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講這些。兩者必須結合起來談,不能只講一面。另外懷疑也不是什麼都懷疑,而是有條理的懷疑。按我現在的理解,對於科學精神只提兩個方面:邏輯自洽與經驗證據,下文有詳述。
1.「科學精神」若作為一個主謂片語,相當於說科學這東西挺時髦、精神煥發,好比問「那人還活著嗎?」答曰:「還精神著呢!」原則上可以這樣理解,但好像現實中人們並不經常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科學精神」。做一假設,如果真作主謂片語理解,這個陳述是否正確呢?答案是:1)在口頭上、在宣傳報道中是正確的,至少在當代中國如此;2)在實際社會當中並不正確。在過去,科學不發達,社會也不認可萌芽中的科學,所以精神不起來。在現代中國,科學只是一個口頭禪,中國社會遠未接受科學觀念,我們的傳統文化好象與科學格格不入。雖經一個世紀的沖擊,中國主流文化與科學文化相距甚遠,倒是其反面長盛不衰。
2.作為偏正片語理解,「科學精神」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科學的精神」,一種是「科學之精神」。前一種若譯成英文,科學一詞用的是形容詞scientific;後一種若譯成英文修飾語為of science。這種情況在上一世紀,曾發生在「科學哲學」這一名詞身上。當時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兩種不同的理解,其間差別很大,學過「科學哲學」的都明白這一點。至於主詞「精神」,譯成英文也有許多不同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含義差別也很大。據說,英文好像根本沒有與中文相對應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調查表明,英文中經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詳見文後的附件)。
2.1對於「科學的精神」,還有「不科學的精神」嗎?似乎也可以這樣說。果如此,潛台詞似乎是科學成了一種標准,「科學的」相當於「正確的」、「高尚的」,當然邏輯上也可以反過來:「科學的」相當於「錯誤的」、「低級的」。但這一種理解少見,至少在中國如此。只有在某些敢於批判科學之霸權的反科學者眼裡、部分哲人眼裡,才可能作後一種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對於「科學之精神」,講的是關於科學活動、科學作為一個整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相對於科學本身,它是二階的。相當於氣質、境界、規范、觀念等。這恐怕是人們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學社會學家默頓的「四規范」說就派上了用場,指的是普適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號是默頓特別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組織的懷疑(Organized Skepticism)。這四條作為規范(normative)結構下的科學氣質(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頓於1942年提出,影響巨大。後來不斷有人「添磚加瓦」,於是由四條變成了許多條。重要的還不是正向的發展,而是反向的反對默頓的觀點,最近20年,好像反對聲音壓過了贊成聲音。要發展,當然要突破默頓的範式,但積累起來,各種發展的總效應是,越來越遠離默頓當年的語境,問題本身發生了變化。欲了解默頓的原始想法,可參考他的文集《科學社會學》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為223-278頁。
加一點個人評論。我認為默頓講的規范結構,是一種理想,並不代表實際的科學真的如此。他講的四條都是「理想類型」,表示「應當」如此,而非實際總如此。批評者多以實際的科學運行狀況批評默頓,這對默頓有失公正。即使在現實與科學史中找到諸多反例,默頓規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價值。
現在的問題是,默頓的四條是否足以代表我們所說的科學之精神?另外有沒有多餘的?用邏輯語言講就是,這四條對於科學之精神是充分的還是必要的,是充要的,還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遺憾的是,雖然這是嚴肅討論最容易想到的提問,但對許多人文社會問題,這一提問要求太嚴格了。比如陳嘉映先生提出「哲學就是論證」(後來改成「哲學是關於論證的」),根本經受不住充要性的考問。若真嚴格考慮,結果只能是,「論證」對於哲學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許多哲學根本不講論證,但確實是哲學,於是「論證」對於哲學不是必要的;講「論證」的未必都是哲學,科學講論證,數學和邏輯更講論證,都不能籠統說成是哲學,於是「論證」對於哲學不是充分的。那麼陳老師的命題是否就無意義了呢?非也。只是說他的命題經不起嚴格的語義分析,不是LC(字面正確)的。但在其它意義上,該命題仍然有重要意義,它等於呼籲講哲學時要多些論證,這對當前許多隻重結論不關心論證過程的所謂哲學,確實是一種有價值的批評。回來看默頓四條,嚴格說,它對於科學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這是一個基本認識。有了這一認識,在四條基礎上加一條減一條,或者換一條,可能關系都不大。原因是原來的條條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據以上考慮,我提出個人對於科學精神的理解。當然,這時指的是「科學之精神」。
3.1科學精神是從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運行等過程當中抽象出來的關於科學本性、科學方法論的一般性描述。由於是抽象出來的,某種意義上它必然帶有規范性質,而非代表實際的情況。但是規范與實際之間需要協調。規范與實際差太多,也就不成為規范。實際情況是多樣性的,作為一種一般性的規范不可能照顧到各種可能的實際情況,於是規范與實際總是有距離的。
3.2科學精神是對科學知識體系、科學探索活動、科學程序的基本界定,於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內容是:1)追求邏輯上自洽,即追求知識的統一性、兼容性。新東西試圖成為科學必須先努力做到與現有的知識體系兼容,當發現實在不行時,才能著手突破舊體系。創新要被認可,必須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這種意義上,科學並不寬容。如果很寬容的話,科學的體系就亂了,邏輯上很不自洽,科學也就不成為科學了。不過,在具體掌握上,有很大靈活性,自洽也只是個相對概念,不可能嚴格達到邏輯學意義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當今所有自然科學的確是相對統一的,各學科雖有所側重,層次也不一樣,但研究方法、知識構成、解釋方式都有相通之處。人類社會中,其他聲稱的知識都沒有做到自然科學這種高度的統一性(並不是完全統一,將來也不太可能全統一)。2)尋求可重復的經驗證據。現代科學是經驗科學,要求所有理論都要付諸實踐的不斷檢驗,理論只有獲得足夠多的經驗證據,才能被認可。特別地,證據應當是盡可能可重復的,不因時空位置變化、實驗主體變化而不同。當然,實際情況也很復雜,特別是證據有不同的質量,不能單純以數量為標准。還有個邏輯上的困難,經驗都是個別的,但理論命題都是全稱的或者近似全稱的,經驗對於理論的支持永遠是不充分的。於是科學總是可錯的,或者叫原則上可證偽的。永遠不可能出錯的理論絕對不是科學。關於可重復性,具體情況也是復雜的,有些領域(如地質歷史、物種進化和天文學)不可能做可重復的試驗,需要用其它的各種對比方法(如有時用空間代替時間,通過空間的並存性推斷時間上的演化序列)。偽科學常常不否認經驗證據,但不強調可重復性或者可對比性,許多偽科學證據用雙盲法就可揭穿,當然還有許多別的方法。許多人說偽科學是不好區分的,這是極大的誤解。我不敢說所有偽科學都好區分,至少80%以上的偽科學用上述兩條一試就能區分出來,當然還有其他辦法。
除了這兩條外是否還可以加上一些別的?這我不反對,但我個人認為這兩條基本上就足夠了。要加上的一些條條原則上可從這兩條演繹出來。而上述兩條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從別的條條中推論出來(當然,可以有循環定義的情況,正如在實數理論中對於「確界」等等的處理)。我不敢說這兩條是充分的,但卻是必要的。這兩條無非是邏輯與經驗,20世紀的科學哲學中一個學派就叫「邏輯經驗主義」,我認為它較好地抓住了科學的實質。雖然今日邏輯經驗主義好像已被批判得體無完膚,我卻從不這樣認為。許多人對邏輯經驗主義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師的本意。他們的批判發展了科學哲學,創立了新的學派(已經不限於科學哲學),但這並不等於原來的邏輯經驗主義不重要,更不等於邏輯經驗主義錯了。相比起來,邏輯經驗主義對科學做出了最本質的刻劃,它也是一種規范,並不代表實際情況,以科學史案例或者當代科學中的某些情況來反駁邏輯經驗主義,沒有力量。當然,我迴避了一個重要問題:規范是怎麼來的?簡單說是歸納來的、抽象出來的。深入講很復雜。我還講不清楚。
3.3人們立即會問:懷疑、批判、求實、創新、奉獻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學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條理的懷疑」是一種好的品質,對於任何學術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從前面的兩條中推論出來。要講究邏輯自洽、要提供經驗證據,必然要求有條理的懷疑。特別要指出,單純講「懷疑」,並不具有什麼價值,可能很糟糕。懷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樣。有意義的批判必須講道理(邏輯上自洽)並且要提供證據(第二條),否則批判與謾罵無法區分。「求實」或者實事求是,是講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由第二條可以推論出來。「創新」並不是科學特有的品質,偽科學、胡說、歪理邪說可能比科學更具創新性,但與科學沒有任何聯系。科學雖然講創新,沒有創新科學就無法發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學的最本質屬性,因為沒有創新原來是科學的東西,仍然還是科學,創新本身不是科學的本質規定性。創新對於中國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學精神之一條。科學必須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創新性必然受到很強的限制,不能胡來。所有創新都不能違反基本的自然定律,於是科學創新是非常困難的。當然愈是困難它愈有價值。至於「奉獻」,更不能算在科學精神之中,因為別的什麼東西更講奉獻,如宗教。要做好科學,當然要專心,要熱愛科學,但奉獻只是一種外在性的東西。總之,對於釐定科學精神,我持一種簡單的觀點,即盡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質性的東西硬拉到科學精神之中,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4.談科學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國這兩者是在相對的情況下提出並對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學精神作較窄的理解,也是為了與人文精神對照。科學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很重要,但決不是全部。科學對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釋權,但不是全部,至少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計)。簡單說,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從一個母體中誕生的,都與文藝復興有關,它們兩者是夥伴而非敵人。但後來,隨著學科的大發展、大分化,科學與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這兩條道路發生了一定沖突(許多還是一致的)。於是才有了兩者高低的討論,才有呼喚一種精神反對另一種精神的聲調。但是如果細致觀察會發現,反對另一方時,人們並不是先將對方作一個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對方,給對方安上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再加以批判。這雖是學術爭論慣用的伎倆,但在討論這兩種精神時此伎倆表現得尤其突出。
5.什麼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強調人之為人的尊嚴,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體講人文精神也有兩條:1)人生而平等(現實中絕對不是這樣),應當努力捍衛個體或者少數派生存的多樣性和價值觀的多樣性。多樣性的個體或少數派構成了人類群體,並保證了人類社會文化的豐富性。這一條意味著自由高於民主。個體的豐富性才保證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健康發展。2)人的價值高於一切,保證人的肉體與精神的自然生存至關重要。這一條意味著,殺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還可以加上許多條,我想到只是這兩條最重要。
這樣規定,是有意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重疊的部分都去掉了。實際上這兩種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們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盡可能使它們各司其職。作為理想情況,作為一個現代人,要努力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們都是一些規范,現實中很復雜,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學精神強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極端的,科學精神極強,人文精神幾乎是零,反之亦然。這在現實中都不難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慮一下中國的名人,為他們分分類。兩者都強的人,不太多,卻是應當提倡的,我們教育也應當向這兩種精神傾斜。中國傳統文化既缺乏科學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條對照一下。當然,若不同意我的規定,是另一回事。我不願參與沒有界說的爭論。

科學精神的三個層次
從結構來看,科學精神具有三個層次:第一,認識論層次,主要表現為科學認識的邏輯一致性和實踐的可檢驗性等規范,它們直接體現了科學的本質特徵,構成了全部科學精神的基礎;第二,社會關系層次,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揭示的四條規范——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論,就是這一層次上科學精神的基本內容;第三,價值觀層次,科學通過求真,可以達到求美、求善,科學把追求真善美的統一作為自己的最高價值准則,這是科學精神的最高層次。科學的倫理精神體現在以理性為基礎、以創造為中介的各種關系之中,無論理性精神也好,創造精神也好,其最終表現必然在於對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中,倫理精神便是對相互關系的規范和調節。因此,倫理精神是整個科學精神結構的核心所在,科學精神不僅內蘊倫理精神,而且還外在為對人們行為的規范。

總書記為何提倡「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一個民族進步興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科學精神……」
3月4日,胡錦濤同志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的委員,並參加分組討論,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時,說了這一番話。總書記的話意味深長、發人深思。
科學精神就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我們要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在解決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上,也要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不漠視,不推諉、不「踢皮球」,真正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今年的兩會,代表委員帶來了大量的反映社情民意的議案、提案,有的具有前瞻性,通過不斷的努力,力求早點解決;有的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周密細致的工作,可以盡快解決。解決民生問題,首先需要對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學的辦法和措施。唯有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頭上為群眾分憂解難。
科學精神就是改革創新的精神。科學無止境,改革沒退路。只有改革創新,各項工作才能與時俱進,立於不敗之地。這幾年,政協的提案工作、委員視察工作已經卓有成效,但是,全國政協仍然進行改進、創新,幾次討論研究,以推動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往年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全面、扎實,今年賈慶林主席代表政協常委會所做的報告又作改進,字數壓縮到7000字,做到短而實。在本次會議上,一些委員提出,我們不僅要完善經濟立法,還要完善社會管理立法,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這些,都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科學精神,也使我國的協商民主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科學精神也是文明進步的精神。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既符合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又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我們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曾受漫長的封建文化浸潤。在一些地方,封建落後意識還有一定市場,官場腐敗也不必諱言。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與代表委員研究的焦點問題幾成共識,文明進步的呼聲推動社會前行。可見,科學精神不僅僅限於一般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工作,她是抵制繆誤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確實關乎國家富強、民族進步和人民幸福。
科學精神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靈魂,她將長時間指導我們的工作,帶領我們一步步走向勝利。

閱讀全文

與科技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