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左翼文化運動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蔣介石「四一二」叛變後,一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使上海成為這個時期的革命文化中心。1927年冬,由蔣光慈、錢杏屯、孟超等人創辦了太陽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等人創辦了創造社。這兩個革命文學團體的成員雖然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馬列主義水平,都處於幼稚階段,加之受國際、國內「左」傾情緒的影響,表現了較為嚴重的急躁情緒與宗派主義情緒,特別是對「五四」以來有成就的進步文化人士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持貶低和否定的態度,視為異己力量進行攻擊,魯迅、茅後等人也對這兩個團體的某些主張提出過尖銳批評。為了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文化戰線的統一領導,團結和組織廣大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界組織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1930年初,我黨根據進步作家統一自己組織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多次醞釀和討論,於3月2日在上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魯迅、沈端先(即夏衍)、馮乃超、錢杏屯、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領導下,又相繼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和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為便於統一領導這些組織和團體,「文委」於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參加「文總」的共有八個左翼文化革命團體,其中陣容最大、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是「左聯」和「社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及其所屬團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爭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而魯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澤東譽為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❷ 1930年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組成
1930年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1930年3月2日,經過黨的建議和籌劃,有黨內外作家參加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隨後,中國社會科學家、戲劇家、美術家、教育家聯盟以及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也相繼成立。
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又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殲棗這支左翼文化新軍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文藝創作等活動。興起了一個很有聲勢和實力的左翼文化運動。
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的發展
文總是以左聯和社聯為核心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左翼文化、文藝界工作者還努力和中間派合作,文化界統一戰線隊伍不斷擴大。
蔡元培、陶行知、朱自清、葉聖陶、徐悲鴻等都和左翼文化運動密切交往,活動地區由上海發展到北京、天津、武漢、廣州等地,形成了一支團結在黨的周圍的浩浩盪盪的革命文化大軍。
以上內容參考中共飢改寬荊州市委統一戰線爛亮工作部-建立文化界統一戰線
❸ 第一個我左翼文化團是什麼
左翼文化運動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
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3)第一個左翼文化主義團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功勞:
1、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
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橡清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
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左翼文學運動加速了中國文藝大眾化的發展步伐。經過1930年關於文藝通俗化、舊形式的採用和新形式的創造、1932年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內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關於大眾語言和文字拉丁化這三次大的討論,以及工農兵通訊員運動、街頭文學運動等實踐活動,左翼文學運動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文藝的大眾化。
3、左翼文學運動加強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由外向內方面:首先,輸入了大量蘇聯、東坦旦歐國家、美國、日本等國先進的文學作品。
諸如高爾基的《母親》、法捷耶夫的《毀滅》、綏拉菲摩微支的《鐵流》、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均成為影響幾代人的作品。
其次,通過文學期刊以及作品文叢介紹世界文學形勢,藉以影響中國文學的發展。第三,積極的批判吸收蘇俄與西方國家先進的文學理論。
由內向外方面: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魯迅、郭沫若、茅盾、張天翼、沈從文、沙汀等人的作品先後被介紹到各個國家,中國的左翼文學在世界上發出了自己的呼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4、左翼文學在文學創作各個領域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以魯迅為代梁信前表的雜文,以茅盾、蔣光慈為代表的小說,以蔣光慈、殷夫為代表的詩歌,以田漢、夏衍為代表的話劇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涌現了《新夢》、《別了,哥哥》、《麗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記》、《蝕》、《子夜》等為現代文學史上永為不朽的作品。
❹ 成立的第一個左翼文化團體是什麼聯盟
左翼作家聯盟,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團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並先後在北平、天津等地及日本東京設立分會。領導成員有魯迅、沈端先(夏衍)、馮雪峰、馮乃超、周起應(周揚)等。「左聯」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文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曾有組織有計劃地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宣傳和研究,批判各種錯誤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想,提倡革命文學創作,進行文藝大眾化的探討,培養了一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促進了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它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領導革命文學工作者和進步作家,對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粉碎這種「圍剿」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由於受到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的一些領導人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傾向,對此,魯迅曾進行過原則性的批評。1935年底,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1928年,創造社的主要成員,除郭沫若、成仿吾等外,又加入了新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人。該社除出版《創造月刊》、《洪水》外,又出版了一種刊物《文化批判》。和創造社同時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還有太陽社。它的主要成員是蔣光慈、錢杏村、孟超等人。該社出版過《太陽月刊》、《海燕周刊》。《太陽月刊》停辦後,又創辦《新流月刊》。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魯迅、茅盾和創造社、太陽社的團結基礎上,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月16日,魯迅、瞿秋白等在上海成立「組織國內左翼作家聯盟籌備委員會」。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召開成立大會。參加者有:魯迅、茅盾、郁達夫(不久即退出)、周揚、沈端先(夏衍)、畫室(馮雪峰)、錢杏邨、蔣光慈、馮乃超、田漢、李初梨、柔石等50餘人。
「左聯」在全國各重要地區建立了分部,展開了工作,先後主辦的刊物有《萌芽》、《拓荒者》、《現代小說》、《北斗》、《前哨》、《大眾文藝》、《文學月報》、《文藝新聞》《新文藝講座》等。
在「左聯」成立不到一年,青年共產黨員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馮鏗被敵人秘密槍殺。魯迅說這些被害的同志是用他們的鮮血,寫下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篇文章。「永遠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啟示我們不斷的斗爭」。
從1931年夏天起,瞿秋白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並和魯迅成為親密的戰友。他們並肩戰斗,對於「左聯」成立後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起了巨大的作用。1936年初,為了適應抗日救亡的新形勢,左聯宣布自動解散。
❺ 1930年十月個左翼文化團體組成什麼這是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
1930年10月,各左翼文化團體又共同組成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這是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文總是以左聯和社聯為核心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左翼文化、文藝界工作者還努力和中間派合作,文化界統一戰線隊伍不斷擴大。
蔡元培、鄒韜奮、陶行知、朱自清、葉聖陶、周信芳、徐悲鴻等都和左翼文化運動密切交往,活動地區由上海發展到北京、天津、武漢、廣州等地,形成了一支團結在黨的周圍的浩浩盪盪的革命文化大軍。
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的發展貢獻
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先後參加的有: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以及教育、音樂、美術、世界語小組等8個團體。
1932年11月「文總」創辦了機關刊物《文化月報》。「一二·九」運動後其成員大部參加各界的救國會。1936年初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自動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