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壯族文化元素有哪些,你知嗎
壯族文化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同時它也是通過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組成壯族文化的那些點點滴滴就可以看做成文化元素。那麼在組成這整個完整的壯族文化 的元素都有哪些,你都知道嗎?
壯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文化元素來源於壯鄉生活環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綜合體現。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域壯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觀、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近年來現代園林所營建的壯族文化景觀作品進行深入調研與分析,按不同的表現形態,將壯族文化元素歸納為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3類。
民族文化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獨立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壯族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壯族文化是壯族地區特定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物質發展水平與精神層面需求的綜合體現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壯族文化元素取自於壯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優秀代表,既包括物質形態的內容(如壯寨自然環境、干欄建築、壯族喜好植物、壯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內容(如文學藝術、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等)。
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壯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工構築物如壯族民居、聚居村寨等,還包括與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種器具、裝飾品、傳統工藝品及服飾、壯錦及器物上的紋飾圖案等。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最具體詳實、最能直接傳遞民族文化特點的構景元素。
壯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構成壯鄉景觀的內在因素,它是一種意識形態。這些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風民俗、壯族人特有的圖騰信仰、民間故事與傳說、壯族歌舞和語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壯鄉園林景觀的外部表達形式,在細細品味這些元素後,不難發現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似乎在提示後人,表達時必須深刻去領會這些精神文化元素。
『貳』 壯族的特點和風俗
1、壯悉消族的飲食風俗特點: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租陸攜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2、壯族的服飾文化特點: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弊伏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3、壯族的建築風俗特點: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這種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為它具有適應於南方山區地形、氣候和預防毒蛇猛獸侵擾的優點,所以一直延用到現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德保、靖西、巴馬等地方的房屋雖然已經朝著現代居室方向發展,為磚石或鋼筋混凝土構造,但一些房屋的結構還保留著干欄的基本特徵。
4、壯族的語言文字特點: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不過,由於古壯字地區差別較大,缺乏規范,因此各地壯族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壯族文字,主要依靠漢文進行交流。20世紀80年代,《壯文方案》修訂工作的完成,使壯文進一步通用化。
『叄』 壯族的文化藝術是怎樣的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貴州、廣東等地。壯族曾用過一種「土俗字」,1955年創制了拼音字母,但主要還是使用漢文。壯族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壯族人主要從事農業。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悠久。花山崖壁畫,長達百餘米,高40餘米,有1300個人像,已有2000年的歷史。銅鼓,歷史也在2000年以上,現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面以上。與蜀錦齊名的壯錦是壯族婦女獨創的著名工藝品。是用五光十色的絲絨為緯,厚色細紗為經,精工織製成的。織工細膩,質地厚重耐用。現在的壯錦遠銷美國、法國、日本和非洲東南亞各國,為祖國壯族人民贏得了聲譽。
壯族神話、故事、歌謠等作品很多,還有傳統的歌舞和壯戲。壯族人民古代有鑿齒和文身習俗,至今在一些地區的壯族人中依然保留。
壯族是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到三月初三,四鄉的歌手們都來到魚峰山下對歌。形式多以猜謎、盤問為主。壯族愛好武術,且歷史悠久。壯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樹、高山、蛇、鳥及祖先等。後又信道教。
壯族早在秦朝時就逐漸發展起來。在歷史上,壯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者的斗爭。
歌仙劉三姐據說是唐代壯族的名歌手,現在還有「如今廣西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傳頌。
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壯族人民占總數的1/4到1/3左右。
『肆』 壯族有哪些民族文化和特色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旦消數族人民的主食。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橋豎常佳餚。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模首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伍』 壯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陸』 壯族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一、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二、壯族文化的特點:
1、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魏晉以後,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
2、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察族搜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3、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穗好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敗歷首飾。
『柒』 壯族的文化傳統
1、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
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其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每到圩日,遠近幾十里內的男女老少,都盛裝匯集於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歡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
2、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
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3、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4、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
「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5、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
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
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捌』 在現代化的今天,中國還有哪個少數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
民族文化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獨立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壯族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壯族文化是壯族地區特定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物質發展水平與精神層面需求的綜合體現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有自己信仰,生活環境良好,有語言文字等就可以完整保存,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保存完整的文化。
『玖』 壯族的特點和風俗
壯族的特點:姓氏以韋、黃、覃、莫、農、岑等為大姓,有許多鮮見的姓氏,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瞎游
壯族的風俗有:文化、藝術、居住、服飾、節日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
4、節日:壯年,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
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壯族分布
中國壯族在中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磨搏銷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共有1420.71萬人(2000年),占壯族總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於南寧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來賓市、貴港市等地。
另外,分布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萬人(2000年),散居在雲南省其他地區的有12.9萬人銀姿(2000年);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有4.2萬人(2000年),另有4000餘人(2000年)居住在與連山毗鄰的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有1.6萬人(2000年);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有5000餘人(2000年)
『拾』 介紹壯族的文化特色
1、飲食特色: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
2、建築特色: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3、服飾特色: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壯族三月三: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假期,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在廣西,壯族人民慶祝「三月三」的傳統方式是對唱山歌,以此抒發情感,祈求風調雨順。每到這時,壯鄉廣西成了一片歌海。「嘿撩撩啰」則是源於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劉三姐》中的一段經典山歌對唱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