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色經典有什麼意義
意義是:在紅色書籍中跨歲月感受革命英雄的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為信仰奮斗終身的精神。
作為一種特殊的歷明源史文化資源,紅色經典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成為被封存的歷史,它也是當下的,原作仍在被不斷閱讀、觀看、欣賞,並成為當下文藝創作的一種資源,被反復改編、重拍、翻唱。
紅色經典是「工農兵文藝」,它把幾千年來一直被忽略和蔑視的普通民眾塑造成英雄,這區別於「五四」時的俯視和憐憫平民,平視加仰視,使得平民特別是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從未有過的細膩方式展現於讀者面前。
紅色經典表現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其追求和創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高遠藝術境界,是最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當今的文學寫作缺乏的,需要學習和汲取的,特別是掙脫「經濟力」的束縛時,更需要在紅色經典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
當今活躍在文藝創作一線的作家、藝術家,都受到過紅色經典的影響,它已經成為當代文藝創作的傳統和資源之一,與誕生紅色經典的那個疾風暴雨式的革命與戰爭年代相比,當代中國也在發生著深刻巨變,也應該能夠產生新的經典之作。
紅色經典是「工農兵文藝」,它以幾千年來一直被忽略、被蔑視的底層普通平民為主人公,把他們塑造成英雄。我們可以認為,它傳導的也是一種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於「五四」時的俯視平民、憐憫平民,而是平視加仰視。
近距離的平視,使得平民特別是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從未有過的細膩方式展現於讀者面前。
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這樣真正熟悉農民、熱愛鄉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樣的深情描繪出蛤蟆灘、千里堤、白洋淀、東山塢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時代風雲之時,也讓讀者感受到農民朴實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樂。
梁生寶、朱老忠、蕭長春這些人物確實比實際生活中的農民更高大。但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為他們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仍然讓人感覺是活的人,而非提線木偶。
紅色經典突出集體主義精神。「五四」對「個人」的發現,其積極意義巨大,個體生命和個人權利被尊重是現代性建設的最重要成果乎塵之一。但是,關注個人、激頃態尊重個人並不等於個人利益至上、不講團隊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在如今的語境中也可轉譯為團隊精神。
人既是個體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個體價值被重視是前提,集體主義、團隊精神則是對個體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超越。
紅色經典以革命浪漫主義為主導,它傳導出一種非常獨特的魅力。《紅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謀,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超強意志力。
紅色經典的超越精神不僅體現於主人公精神氣質的方面。也表現在作品營造的藝術氛圍、美學境界的超越性:讀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靜不等於楊沫、或江華不同於馬建民。
知道了真實的威虎山並不像小說里寫得那樣險峻、瓊海的「南府」有別於電影或舞劇里的境況,也還是喜歡陶醉於作品的藝術氛圍之中,因為作品將大家導入了一種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因而,時過境遷之後,讀者可以批評紅色經典的各種局限,卻難以忘懷它,我們不應忽略它的存在。
2. 什麼叫紅色經典、那些屬於紅色經典.急求
紅色經典釋義:這本是一個後文革詞彙,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
後來(1990年代以後)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
屬於紅色經典的作品:
1、《紅岩》
《紅岩》是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2次,冊數則超銷正過了一千萬。作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2、《紅日》
《紅日》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天馬電影製片廠) 拍攝的戰慶斗薯爭故事片,由湯曉丹執導,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等主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該片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譽者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3、《紅旗譜》
該片人物眾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編導者將農民與地主之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作為主線,並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了其他各階層人物及其矛盾,在諸多矛盾斗爭中使人物形象得以確立。
4、《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和成長命運的優秀長篇小說。
作者楊沫,出生於北京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縣等地教書,後又在北京做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在此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這種個人的生活經歷對她的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5、《保衛延安》
《保衛延安》是一部著名的「紅色經典」、「英雄史詩」,作者杜鵬程從基層寫起,描寫了一九四七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在敵人以十倍於我軍的絕對優勢兵力發動瘋狂進攻的情況下。
由防禦轉為進攻,取得西北戰場輝煌勝利的故事。贊頌了無數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許多解放軍指戰員鎮定自若、運籌帷幄的大將風度。
3. 紅色文化書籍是指什麼(紅色經典書籍是什麼)
1、什麼是紅色的書籍。
2、紅色的書籍是什麼書。
3、紅色的書籍是什麼意思。
4、紅色的書籍有什麼。
1.廣義上的紅色書籍,是包含所有有關中國革命題嘩返材的書籍,包括小說、詩、話劇等等。
2. 紅色題材主要書籍有:(1)《毛主席語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編輯出版、風靡全國乃至世界的毛主席名言警句選編本,發行量達50億冊,位居世界第二。
3.因為最流行的版本用紅色封麵包裝,又是紅色領袖的經典言論,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稱為「紅寶書」首蘆臘。
4.(2)《鋼鐵是怎樣者滑煉成的》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
5.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6.(3)《林海雪原》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曲波。
7.該小說描述了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偵察英雄楊子榮和威虎山座山雕匪幫鬥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的故事。
8.(4)《紅岩》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9.該書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的故事。
10.(5)《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鐸一生的真實經歷。
11.他的生命源於礦山,也就註定了他在機械方面的天才。
12.戰亂的時代給了他覺悟的意識,也為他發揮才能創造了條件。
13.吳運鐸的一生和共和國的槍炮製造史一起走過。
4. 傳統文化和紅色經典都屬於什麼課程
您好,傳統文化和紅色經典都屬於歷史課程。傳統文化指的是指漢族傳統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鏈森純、中國歷史、中國傳統習俗、中國傳統禮儀、中國傳統文學、中國傳統藝術等。紅色經典則是指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棚咐以及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應用。這些經典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歷史文春迅化,以及中國的社會發展過程。
5. 紅色經典書目有哪些
紅色經典書目:《紅岩》、《鐵道游擊隊》、《閃閃紅星》、《小英雄雨來》和《青春之歌》等。
1、《紅岩》
小說發生在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峰、江姐、陳然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2、《鐵道游擊隊》
這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共產黨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5、《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為愛國知識分子寫下了一首青春的贊歌。
6. 對「紅色經典」的看法
商業大潮下的感傷回首——由「紅色經典」的重現與再造看「世紀末文學」
商業大潮下的感傷回首
——由「紅色經典」的重現與再造看「世紀末文學」
隨著世紀末的降臨,人們似乎是習慣性地對歷史作一一的檢視,隨之產生的就是一種懷舊情緒。在這種懷舊情緒的影響下,「紅色經典」又重新浮出水面。所謂「紅色經典」,「是指1942年以來,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導下,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具有民族風格、民族作派,為工農兵喜聞樂見的作品。這些作品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以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內容。」⑴「紅色經典」的重現,除了以傳統的再版重印作品的形式(如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紅色經典叢書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一批長篇小說,包括《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以及對於淡出舞仔遲台的「段鋒樣板戲」的重新搬演(如1995前後,上海京劇團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巡迴演出京劇「樣板戲」,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更為突出的是多媒體時代的多種表現形式:「紅色經典」被大量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如《林海雪原》、《紅岩》、《小兵張嘎》、《紅色娘子軍》、《烈火金剛》等等先後開播或投入拍攝,收視率可觀,引起了很大的反響),MTV、卡拉OK等新的大眾電子娛樂形式也熱衷於「紅色」題材,中國媒體包括互聯網大量報道和評論「紅色經典」的流行。可以說,「紅色經典」的重現已不僅僅是一個文學現象,而成為了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文化現象。
從建國後的蓬勃發展,六七十年代的獨領風騷,到八十年代起由於對文革的否定而帶來的銷聲匿跡,到了90年代中期(特別是1993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之後)又逐漸重返中國文學舞台,直至今日掀起的「紅色經典」浪潮,「紅色經典」所遭遇的沉浮因其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密切聯系而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作為「中國革命真正骨幹」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文革的創傷之後,在中國社會向以個人物質消費為中心的市場經濟模式轉變的時候,自覺地成為國家意識形態體系的反文革的主力和鼓吹改革和現代化的主力。「紅色經典」因被視為封建傳統的現代表徵和革命文化霸權的產物而受到知識分子的無情鞭笞。在10多年的時間中,「紅色經典」的正面形象幾乎完全消失,惟有以負面形象出現在反映文革悲劇的背景之中。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分子的主力地位逐漸被企業管理、金融、營銷、工程技術等科技、經濟領域的專家所取代。知識分子被逐漸邊緣化和市場化,從而失去了對於文化的主導力量。同時,因為「紅色經典」為大眾文化產業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和商機,到了90年代末,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終於與商業性大眾文化產業聯手,轟轟烈烈地推出了新的「紅色經典」熱。⑵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經典」的重新崛起絕不是一個自然現象,它是被「推出」的,被製造出來的,它必須服從國家意識形態和市場需求的雙重製約。
「紅色經典」之所以能夠帶來如此巨大的商機,是與一種懷舊情緒分不開的。中國社會20多年來的轉型,使得懷舊成為新的時尚,這是一個時代消失後普遍的社會情緒。在二十世紀走向尾聲之時,這種懷舊情緒就更為明顯地表現出來。而懷舊情緒在商業社會往往成為打造新時尚的契機。「紅色經典」的重現,無外乎是當今中國文化多元多極狀況中不大不小的一種時尚而已。追隨這種時尚的人群,大部分是中年以上的大眾,他們大多親歷過「紅色經典」所表現的時代,或是在「紅色經典」的包圍中長大,在重溫「紅色經典」的同時,也重溫當時的青春歲月,重溫那段歲月給自己留下的印記,這種懷舊帶著強烈的追憶色彩。同時,年輕人群對於「紅色經典」也不僅僅是厭惡和排斥,而是用一種新奇的眼光審視其中體現出的特殊美感,追尋那一段顯得陌生而神秘的歷史,顯示出一種獵奇狀態下的懷舊。無論是偏向何種色彩的懷舊,都可以說是「在實用主義、商業大潮和消費主義即將全面念燃李獲勝之前,對一個理想主義時代不無戲噱、亦不無感傷的回首」。⑶
在世紀末的懷舊情緒中,也蘊含了對於舊世紀的告別,在懷舊的同時也對其進行著摧毀和重建,為其加入了新的元素。「紅色經典」的重現就不是簡單的對於其原始文本的重新呈現,它在重現的同時已經經歷了再造的過程。拿《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被改編成電視劇的「紅色經典」來說,這些文學作品的作者按當時的話說,「懷抱深厚的階級感情,擁有豐富而切實的戰爭生活和實際生活的體驗,掌握活潑的群眾語言和來自生活深處的感人故事,以至可以沖破觀念的硬殼,在今天仍具備某種魅力,仍然有人愛看,經得住時間的磨洗。」⑷但如果依舊按照原先的階級斗爭的主題來表現,恐怕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於是,在重現的過程中,原本佔主要地位的階級斗爭的元素被有意地虛化和弱化,而與此相對的,英雄的個性化,情愛的多種可能性,這些過去被遮蔽和掩蓋了的一面,就有可能構成新的想像空間,並成為賣點。不可否認,這樣的再造的背後有龐大的市場的影子。面對這樣的改編和再造,引發了廣泛和持久的爭論。
如果說電視劇的改編為「紅色經典」的再造掀起了不小波瀾的話,那麼青年作家薛榮在浙江作協主辦的大型文學刊物《江南》2003年第1期上發表的中篇小說《沙家浜》就無疑為文壇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在根據滬劇《蘆盪火種》加工改編的京劇樣板戲《沙家浜》里,劇中的主要人物阿慶嫂、郭建光作為智勇雙全的抗日英雄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在薛榮的小說里,人物形象及彼此的關系完全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在小說中,阿慶嫂「風流成性」,胡傳魁、郭建光都使她的公開情人。郭建光遇事束手無策,只知道依賴阿慶嫂。相反,胡傳魁倒成了江湖豪傑,「有一股義氣在,有一股豪氣在。」由於阿慶嫂的牽線,作為新四軍某部指導員的郭建光與「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做了一筆交易:以提供一批軍火為代價,請胡傳魁出兵救出被日本鬼子抓走的新四軍傷病員。這對人們熟知的故事,幾乎是採取了全盤「翻案」的寫法,因此小說一發表便在文壇掀起了軒然大波。
爭論一開始就出現了嚴厲批評和極力回護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隨後批評的意見逐步居於上風。《浙江日報》在2003年2月18日發表蕭何的文化時評,認為小說《沙家浜》是「有嚴重政治錯誤的小說」。《北京娛樂信報》在2003年2月24日發表李庚辰的文章,針對小說《沙家浜》指出:「在這個缺少英雄的時代,我們應該歌頌英雄,張揚英雄的這種氣概。但是這篇小說將我們心中的英雄醜化了,將英雄鄙俗化了,這是一種悲哀。」郝鐵川在題為《小說〈沙家浜〉不合理不合法》⑸的文章中認為「說其不合理,是因小說作者既要搬用名著標題,又要詆毀名著內容。」「說其不合法,是因為小說已違反了我國現行民法,以及現代多數國家民法所規定的『公序良俗』原則。」董鍵、丁帆、王彬彬隨即以《「樣板戲」能代表「公序良俗」和「民族精神」嗎?》的文章⑹與郝鐵川進行商榷。三人認為「在今天還認定『樣板戲』代表著所謂『公序良俗』和『民族精神』是分外荒謬和可怕的。」三人表示無論對樣板戲《沙家浜》還是小說《沙家浜》都「不欣賞」,但認為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文學問題」,「任何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上綱上線』的做法,都是荒謬的。」而《江南》的主編張曉明認為:「我們這個小說只是一個試驗性地否定這種『高大全』的形式的文藝創作,作者只是從人性化的角度,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創作,這跟『戲說』是沒有關系的。」除此之外,據說故事發生地沙家浜對小說《沙家浜》的描寫更為惱火,鎮政府的領導已表示,小說作者和小說出版社如不認錯,將與之對簿公堂。⑺
無論是哪一種看法,其實背後都蘊藏著其對於樣板戲的看法,認同樣板戲的,必然認為游離於原作精神的改造是離經叛道之舉;而厭惡樣板戲的,則並不把問題看得如此嚴重。同樣的,關於「紅色經典」再造的爭論也是由對於「紅色經典」原始文本的認同程度而決定的,試圖從「紅色經典」中追憶過去的人們往往因為原始文本所留下的深刻印痕而無法接受對於「紅色經典」的再造,而對原始文本的記憶為空的年輕人懷著獵奇的審美心態,就比較能夠認同和接受這樣的再造。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的確是文學范疇的事,沒有必要上升到政治和法律的高度來討論。然而,文學是否就如此純粹?文學是否真的拒絕政治、經濟、法律的一切干涉?答案卻又是否定的。小說作者、出版商以至於電視劇改編者,從一開始恐怕就未必是懷著一種十分鄭重的心態來對待這樣一種文學的再造,某種程度上還是帶有游戲和媚俗的意味的。公眾的懷舊情緒被敏銳地抓住,文化商人們適時地將通俗劇的因子穿上「紅色經典」的外衣投入市場,最終目的仍是賺取商業利益。2004年廣電總局《關於認真對待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禁止戲說「紅色經典」,無疑也是在限制「紅色經典」再造的走向,使其繼續發揮其國家意識形態的傳播工具的作用,不能忽視的是,許多「紅色經典」的再度推出正是以「獻禮」這一形式出現的。無論「紅色經典」被冠以何種名目(民族精神、公序良俗、英雄事跡或是愛國主義),它都是國家意識形態機器與商業性大眾文化產業的共同產物。
「紅色經典」曾深刻地感動過幾代人,因此,作為重要的主流意識形態領導下的文化資源,它得到了長久的重視並不斷被發掘利用。更為重要的是,其中顯示出的懷舊情緒和商業化氣息可以說是「世紀末文學」的重要表徵。90年代中後期至今「紅色經典」的再度風行,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它之所以被投入市場,獲得再次啟動的機會,是為了讓「紅色經典」能夠進入消費領域,而不是為了使人們再次進入紅色風潮的世界。無論是「紅色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等形式(如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被改編成電視劇《林海雪原》),還是「紅色經典」的其他形式被重新進行文學創作(如根據樣板戲《沙家浜》寫作的小說《沙家浜》)都多多少少帶有商業化的成份,最終目的是為了賺取大量的商業利益。 同時,對於大眾來說,這些熟悉的故事和場面,讓他們緩解了現實的焦慮和失落,在心理上越過了歷史的斷層,回到了一個充滿了強烈情感和浪漫表達的青春歲月。在商業大潮的沖擊下,理想主義也只能以這樣一種形式出現在懷舊中了。
最後也許需要說明的是,因為現今文學與影視等等多媒體形式的聯系如此緊密,我已無法將「世紀末文學」甚至「文學」這一概念從整個文化中獨立出來,進行單獨的討論了。隨著各種發明創造(如電視機、電影、互聯網等)進入我們的生活,文學的概念似乎顯得更不明確。在電子傳媒的全面掌控下,文學應該進一步向商業性大眾文化靠攏,還是與其保持一定距離以保持一些較為純粹的特徵,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思索的問題。在充滿商業意味和懷舊情緒的「世紀末文學」大潮中,順應現實,保持批判,這也許是逐漸失去精英地位的人文、社科知識分子無奈而又唯一的選擇。
[注釋]
⑴引自孟繁華《當下中國大眾文化的兩種時間》,《中華讀書報》2000年10月19日。
⑵參見劉康:《在全球化時代「再造紅色經典」》(轉引自文化研究網)
⑶引自賀桂梅:《世紀末的自我救贖之路——對1998年「反右」書籍出版的文化分析》(轉引自文化研究網)
⑷引自雷達:《我對紅色經典改編問題的看法》(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轉引自中國圖書信息網)
⑸載《文匯報》2003年4月25日。
⑹載《文藝爭鳴》2003年第4期。
⑺參見白燁執筆的《小說〈沙家浜〉招致批評》,《2003年中國文情報告》第12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7. 口號標語之紅色文化宣傳標語
1、紅色耀中華,精神傳後人。
2、愛國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
3、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4、傳承紅色聖火,共建綠色家園。
5、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6、暢游紅色故土,飽覽大好河山。
7、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精神。
8、堅持崇高信仰,堅信社會主義。
9、英雄永遠在我心,革命傳統不可拋。
10、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
11、緬懷先烈,繼承遺志;禱告英靈,發揚傳統。
12、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3、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4、對毛主席要無限熱愛、無限敬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
15、發揚革命傳統,譜寫時代新篇;繼承先烈遺志,鑄就共同理想。
16、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17、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8. 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紅色經典文章有哪些
「我國語文教育向來注重革命傳統教育,希望通過革命領袖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跡傳承紅色文化經典。」華中師范大學陳秀玲教授說。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附屬小學聽了一節一年級語文課《吃水不忘挖井人》,趙靜老師帶領學生們朗讀文章的關鍵句。這一節課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但是記者在整堂課上,沒有看到生硬的灌輸,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中。
陳秀玲教授指出,語文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因此,自去年9月起在全國中小學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革命傳統經典篇目。既有反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的篇目,如寫毛澤東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寫朱德的《朱德的扁擔》以及寫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寫李大釗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也有反映特殊時期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的篇目,如小學教材的《狼牙山五壯士》《手術台就是陣地》《金色的魚鉤》,中學教材的《最後一次講演》等;更有反映革命精神代代傳,在新時期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新時代的楷模們,如錢學森、鄧稼先等。另外,在中小學推薦的文學名著閱讀中,除了常見的魯迅、茅盾等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紅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典名著。據統計,小學教材中有革命傳統選文約40篇,初中教材中類似《紀念白求恩》《海燕》《回延安》等革命傳統選文約30篇。
教材有了,但是不少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然面臨著難題。「文本的閱讀本身不難,作為一年級課本選文,這篇課文的難易程度還是非常適中的,真正的難點是時間,」趙靜老師說。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是一篇革命傳統教育的經典篇目,自上個世紀就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但是面對一年級的小學生,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去理解課文的內容,並且把課文中想要傳遞的革命傳統教育主題的內容和基礎的語言教學結合起來,並不容易。」
於是,很多老師在細節上下了功夫。
在趙靜老師的課堂上,記者看到,她首先解決的是因為「時代久遠」 帶來的問題。
「很多城市裡的孩子沒見過扁擔。」所以趙老師在課件裡面添加了很多過去年代人們用扁擔挑水的圖片。
此外,在生字詞的識讀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在孩子們識讀正確後,點亮一顆紅星。「這樣既可以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又在細節上體現紅色特點,以紅星來表達革命特色,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趙靜說。
理解了「扁擔」「挑水」這些難理解的名詞後,趙老師又用黑白畫的形式展現了毛澤東和一位老鄉的對話過程。有了足夠的鋪墊,孩子們情感的產生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教材,有了精心的課堂設計,這些「紅色基因」就能進入孩子們的心靈嗎?現實告訴我們,從教材到學生內心的轉化過程還是會有損耗的。「拿到紅色經典課文的時候,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文章所想要表達什麼,但是再深入一些,我們就琢磨不出來了。」十八中(左安門分校)初一的張舒毓在接受采訪時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北京的部分中學看到,一些學校開展了重讀小學課本中革命傳統的活動。
在十八中(左安門分校)的一節班會上,薛鋼鍵老師把學生們曾經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學過的一些革命傳統教育經典課文擇選出來,帶著孩子們一起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孩子們體會語調和語氣的變化,感受情感的起伏,從情感的自我表達裡面,體會人物和事件的情緒和狀況。
「用孩子們可接受的、和現實聯系緊密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十八中校長管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先就是重視課堂教學,這是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陣地,通過老師上好教材、上好課,對孩子們進行非常直接的教育;還要通過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利用舉辦主題班會、綜合應用歌曲歌謠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承紅色精神。
「語文教科書作為非常重要的教育窗口,選文必須與純文學類讀本的選文有所區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文質兼美』,既展現文學的魅力,又要帶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要帶有紅色基因。」一位教材編寫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