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五台有哪些傳統文化

五台有哪些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3-18 04:32:37

⑴ 五台山人文歷史

五台山五爺廟的歷史文化

五爺廟,即五台山萬佛閣,雖然不大,佔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

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檐歇山頂建築名為文殊殿,四角翹出,明柱圍廊,玲瓏剔透,很像一件內部鏤空的工藝品,在五台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三位菩薩,不用我講,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

不論是三大菩薩,還是座下之騎,塑造得均極為精細生動。再看大殿內左、右、後面三壁的滿面木製小格中,盡是約10厘米大小的泥塑貼金佛像,連橫樑上都是小佛,樓上二層殿內三壁同樣布滿金佛,上下兩層合計共有佛像萬尊,所以此殿、此廟便名叫萬佛閣。

二層殿內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薩,左右兩邊分別是道明和尚和其父親。 一般情況長者應在上首,而這里位居左側上首的卻是兒子道明。

這又是為什麼呢?傳說地藏王菩薩欲在九華山開創道場,而當地一位員外起初不願讓出寶地,但員外的兒子卻敢違抗父命把地界奉獻出來,並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號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 立於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的5對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

坐北向南這座建築輪野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臘鏈喊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 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

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 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恐。

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與五爺廟相對的便是古戲台,是專為五龍王唱戲而建。

據傳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於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 。

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是什麼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年 間,因所處的山峰與古印度靈鷲相似,所以最初名為大孚靈鷲寺。

北魏、北 齊、隋唐到明清,都有擴建或重建,寺名也幾經改變。唐太宗時,易名為大 華嚴寺。

明太祖朱元璋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大吉祥顯通寺」, 明神宗朱翊鈞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 名為大顯通寺,沿用至今。

全寺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 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寺前的鍾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幽冥 鍾,鍾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揩書佛經,因鍾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鍾,也 稱為長命鍾。

該寺中軸線上有七座大殿,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大雄 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開闊疏朗,古色古香,殿內供奉有釋迦牟 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無量殿規模最大,內供無量壽佛,為磚砌結構,形 制獨特,沒有房梁,因此又稱為「無梁殿」。

中軸線後部有一座銅殿,中間台 上有大銅佛,殿內四壁有銅鑄小佛像上萬喚茄尊,據說該殿是明萬曆年間的妙峰 禪師發願建造的。 妙峰曾被封為真正佛子,他共建了三座銅殿,另兩座分別 在峨眉山和華山。

五台山有怎樣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原名清涼山, 後因有五座峰頂如平台的高峰, 故名五台山.有"清涼佛國"之稱.相傳為文殊菩薩居所.文殊, 是文殊師利的略稱, 意為妙吉祥或妙經.專司智慧, 人稱"大智菩薩".他頭頂有五髻, 表示五智.一般手持寶劍 (或寶卷) 以示智慧銳利, 身坐獅子, 表示智慧威猛.隋文帝時, 五個台頂各有一寺, 每寺所供文殊菩薩的法相和名號不同, 五個台頂都去朝拜的, 稱"大朝台".黛螺頂在台東鎮的山脊上, 寺內供有五尊不同法相的文殊.如僅朝黛螺頂的稱"小朝台".北魏時所建的佛光寺, 唐時所建的南禪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台山菩薩頂、殊像寺的建造歷史和文化

【菩薩頂】 山西省五台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

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

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布局嚴謹。

寺前有石階一0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五台山的文化

早在東漢時,五台山已有寺廟建築。

相傳漢明帝時,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來到五台山,見五座台頂圍護著腹地台懷鎮,其山形地貌與古印度釋迦佛修行地靈鷲山十分相似,便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得到許可後,建起了五台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即今顯通寺。

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和帝王的崇尚,五台山的地位被越抬越高。從北魏、北齊、隋唐至明清,寺廟日益興盛。

清代以來,喇嘛教傳入五台山,五台山又新建了黃廟,這就使五台山成為我國惟一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聖地。現有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

台內著名禪宗遺跡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目侯寺;台外著名的禪宗遺跡有南禪寺和佛光寺。這些建於不同時期的寺廟,或古樸蒼勁,或雄偉壯觀,或重樓深閣,或構造奇巧,使風光綺麗的五台山呈現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成為眾多遊人、香客的嚮往之地。

作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五台山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千餘年來業已形成自身綿延不絕的文化氣脈與兼容並包的文化生態。 盡管至今還未有人給五台山文化進行過十分明確的學術定位,但我們可以大致說,五台山文化是一種在環五台山地區逐漸形成、延續千餘年並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 為主幹的、以文殊道場和「青黃並存」為標識的、兼具自然價值與人文價值、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物化形態與精神形態的區域文化。

這種區域文化既彰顯出鮮明的區域特色,同時也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站在學術角度,系統整理和研究五台山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內涵並創造性地將其進行現代轉換,使之不斷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對於區域文化的重構,對於先進文化的建設以及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現代意義之一:五台山佛教文化是考察中國佛教歷史的活性標本,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 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最鮮明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標識。

五台山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內蘊深厚、影響巨大,在千餘年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與其他佛教名山相區別的鮮明的文化特色。擇其要者,一是五台山被漢藏佛教徒共同確認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薩是助佛弘法的首席菩薩,主司智慧。所以,五台山又被當作「智慧山」。

僅從敦煌石窟最大的壁畫「五台山圖」及「新樣文殊」中即可領略歷史上五台山文殊信仰之盛和它在佛教徒心目中所佔的特殊位置。二是五台山是中國惟一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共處一山的、「青黃相連」的佛教名山與「皇家道場」,數百年來在促進和調節漢、藏、滿、蒙等多民族團結方面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三是五台山佛教雖未獨立地開宗立派,但卻以兼容並包的文化胸懷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容納過中國佛教各宗的弘傳,中國佛教的興衰在五台山上都留有深深的印痕。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連續性、完整性及其豐富內涵在中國佛教文化中極具代表性。

正如任繼愈先生指出的:「五台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范圍里體現出來。」可以說,五台山佛教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佛教史。

現代意義之二:五台山佛教藝術表現出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與審美價值。 五台山薈萃了歷朝文物古跡,融匯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地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晉文化之精華,在佛教寺廟建築、雕塑繪畫、佛教音樂等方面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寶塔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和「中國佛教音樂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的遺產,至今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藝術長廊里大放異彩。

現代意義之三:文殊智慧提供了一種富有意味的哲學視角和價值參照。 文殊智慧構成了五台山佛學中最具形而上意味和最富有文化特色的部分。

文殊智慧概括起來講,主要就是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這種所謂「無漏」的佛地智慧在含義上有別於我們通常所言的常識智慧,其中包含著許多唯心主義的雜質,但它對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超越以及對待諸矛盾大而容之、圓而通之的精神,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富有啟發意義。如果我們能夠從文殊的智慧精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並從中衍生和轉換為現代人所需要的生態智慧、道德智慧、和平智慧、和諧智慧和心理智慧的話,那麼,最古老的東方智慧將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現代意義之四:「五台運動」、「冰緣氣候」使五台山具有了特殊的地質學價值與生態學價值。 正如學者楊茂林所總結的那樣,五台山地區是地質學上的五台群和五台運動的命名地。

其中,五台群是研究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的經典地區之一;滹沱群與著名的天津薊縣剖面對比研究在中外地質界有廣泛影響;五台運動與全球同一時期的造山運動有可比性,對於研究大地構造單元和地球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五台山的夷平面最為典型地記錄了山地抬升的歷史,成為地文學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另外,五台山第四紀晚期以來古冰緣和現代冰緣是我國。

山西五台山佛寺創建歷史是什麼

五台山與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四大佛教名山。

關於五台山佛寺的創建,自唐代以來,傳說頗多。「東漢說」和「北魏說」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明萬曆時,五台山獅子窩寺的鎮澄,認為五台山佛寺的創建,始於東漢明帝邀請攝摩騰來華傳播佛法之際,亦即一般認為中國有佛教之初。 他在其編撰的《清涼志》中說:「漢明帝時,摩騰西至,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阿育王,此雲無憂天竺鐵輪王也,能驅使鬼神,將佛舍利造八萬四千塔藏之,散布閻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額曰大孚靈鷲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

出感通傳。」鎮澄說他的說法乃導源於唐代高僧道宣律師《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簡稱《感通錄》或《感通傳》)。

由於鎮澄的《清涼志》在國內外流傳很廣,所以,五台山創寺於東漢的說法也廣為流行。然而,道宣在《感通錄》中卻是這樣記述的:「(五台山)其山屬岱州五台縣,備有五台。

中台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上。從台東南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鷲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

古老傳雲漢明帝所造。」在這里,道宣只是說大孚靈鷲寺「古老傳雲漢明帝所造」,並未言及摩騰雲雲。

可見,鎮澄的五台山東漢創寺說,乃是一種傳說加演義。唐高宗時釋慧祥編撰的《清涼傳》,是記述五台山佛教史跡最古老的專著,故又稱《古清涼傳》。

《古清涼傳》說:「大孚圖寺(即大孚靈鷲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又雲:「清涼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於今在焉。」

按照這一記載,五台山佛教肇興於北魏孝文帝時,大孚圖寺和清涼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時創建的。唐文宗時,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日本天台宗第三代祖師、日本僧人圓仁慈覺大師,在其入五台山求法巡禮的日記中寫道:「有清涼寺,今管南台。

此五台山,都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

按照這一記載,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不是大孚靈鷲寺而是清涼寺。這也是對於東漢創建大孚靈鷲寺之說的一個有力否定。

清代著名史學家顧炎武,對五台山的佛教史實進行過認真的考訂。他在《五台山記》中說:「五台在漢為慮擄縣,而山之名始見於齊。

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時。」又說:「而彼教之人,以為攝摩騰白天竺來,即居是山。

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台,在洛陽(白馬寺)而不在此(五台山)也。」在這里,顧炎武明確地指出,明釋鎮澄是將佛教典籍中關於攝摩騰來華後居住的洛陽白馬寺清涼台,誤當作清涼五台山了。

我們將關於五台山佛寺創建的「東漢說」和「北魏說」加以比較,不難看出,在佛教界長期流傳的「東漢說」,宗教色彩極為濃厚,與史實相距甚遠,不足為信。而「北魏說」則比較可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編的《宗教詞典》亦說五台山的佛教肇興於北魏孝文之際,曰:「北魏時即建有佛寺」。 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當然,在北魏時期,五台山佛數仍是處於草創階段。那時,寺廟並不多,規模亦不大。

大孚圖寺只有「東西二堂」,佛光寺僅有「佛堂三間,僧室十餘間」。這與《洛陽伽藍記》中記載的北魏都城洛陽「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的興盛景象是無法相比的。

據史籍記載,「時魏境有寺三萬所,僧尼二百萬人。」僅有佛堂數間的五台山寺廟,在北魏佛教界顯然不佔重要地位。

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五台縣東北部,是我國著名的佛教 聖地之一,它與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 為我國四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之稱是根據所在地山的形狀而命名的。五台山方圓250 余公里,由一系列大山高峰所組成,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素有 「華北屋脊」之稱。

有東、南、西、北、中五座突出的高峰聳入雲 霄。這五座高峰的峰頂平坦寬闊,宛如巨石壘成的平台,而故稱 「五台山」。

五台山之稱即由此而來。 五台山的五座山峰各有其名,東台叫「望海峰」,南台叫「錦綉 峰」,西台叫「掛月峰」,北台叫「葉斗峰」,中台叫「碧岩峰」。

五 峰中北台為最髙峰,海拔3058米,東、西、北、中四座山峰聳立在 一條山脈之上,排成似如彎月的弧線,只有南台孤立在四台對面的 另一條山脈上,彼此遙遙相望。這里風景壯麗,美如畫中,而且氣 候涼爽。

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五台山,並在山上建行宮。 五台 山在漢代就有寺廟建築,據明代《清涼山志》記載,漢明帝永平年 間(公元58—75年)在五台山建築了幾十座寺廟,現存台內寺院計 39座,台外寺廟8座。

其中著名的有塔院寺、顯通寺、無量殿、菩 薩頂、殊像寺、羅喉寺、金閣寺、龍泉寺、碧山寺(廣濟茅棚)、南 山寺、南禪寺大殿、萬佛閣等。 五台山珍藏著大量經書,這些經書 中有宋朝以來的各種版本。

五台山既是佛教聖地,又是旅遊勝地, 每年國內外大量遊人到五台山拜佛、游覽、避暑觀光。

為什麼說顯通寺歷史最悠久?為什麼說顯通寺歷史最悠久、佛教文物最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中心區的靈鷲峰南麓,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代高僧鎮澄輯纂《清涼山志》記載,該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為五台山佛剎開山之祖。寺院坐北朝南,呈正方形,佔地面積近8萬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400間,為明清遺構。

寺院布局分為三大部分,中間是殿堂院,東、西兩側均為禪院。殿堂院南北中軸線上一共置有七重殿宇,風格各異,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樓。

銅塔原有5座,現僅存東、西兩座,置於1米多高的石座之上,總高近8米。1991〜1993年,該寺僧人投資120萬元,按原樣復制了已毀掉的3座銅塔。

銅殿高約5米,用50噸青銅鑄成。殿內四壁上雕鑄有萬尊小佛和珍禽異獸像,中間台上有坐騎青獅的普賢菩薩大銅像,姿態生動,鑄工精巧。

整五台山顯通寺座銅殿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懸於寺外山門外三重檐鍾樓內的銅鍾重4999。

75公斤,鍾聲渾厚洪亮,可及全五台山麓。 無量殿也稱無梁殿,磚砌仿木結構,面寬28。

2米,進深16米,通高20。 3米,形制古樸,雕刻精細,殿頂藻井,鏤空富麗,為中國無梁磚殿之傑作。

殿內原供銅鑄無量壽佛一尊,保存《華嚴經字塔》。《華嚴經字塔》是清人用蠅頭小楷,將擁有63萬余字的80卷《華嚴經》,依塔形寫在一長方形白綾上,故名。

大雄寶殿門窗隔扇、楣枋柁頭全部精雕,是全寺最大且最富麗堂皇的古建築。藏經樓即藏珍樓,又稱後高殿,正樓5間,重檐硬山頂,現為文物陳列室;東禪房今為五台山佛教協會辦公地址,西禪房為僧眾招待所。

顯通寺還是五台山佛教文物最豐富的一座寺廟。除建築物以外,寺內各殿堂陳設的香爐、蠟台、寶瓶等供器,懸掛的牌匾、帷帳、幔簾、條幅、字畫,神台上各種各樣銅鑄、木雕、泥塑品和脫紗佛陀、菩薩、羅漢塑像,以及僧人使用的各種法器,無一不是珍品。

⑵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有很多,你了解的有多少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也是中國四大佛教之首,古代人對於五台山是非常仰慕的,直到今天也有非常多的人會去到五台山去游覽。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也是有非常多的學生就和四大名著當中的水滸傳有一定的關系,其中就包括魯智深,魯智深在看到賣藝女金亂禪翠蓮受到賣豬肉的鄭屠夫欺負之後,一路之下三拳打死了鄭屠夫逃到山西。後來魯達上了五台山出家,有一次魯智深在酒後大鬧五台山,將整個寺廟攪得雞犬不寧。這也是水滸傳當中著名的橋段之一,名氣是毫不遜色於武松打虎,林沖風雪山神廟。五台山也叫清涼山,是因為有傳說說五台猛陪指山經常冒出紫氣來,在古代傳說當中,只有仙人居住的地方才會有紫氣,後來很多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五台山居住。

最後五台山每年也有著極為豐富的佛事活動,比如跳布扎是每年6月15號前後會進行的一個佛事活動。還有一些民間文化活動,內容也是十分豐富的,這也讓五台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息。

⑶ 五台風景名勝和獨具特色的風俗有哪些

廣濟寺
俗稱西寺。在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牆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台縣廣濟寺

五台山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 華北屋脊」。

五台縣五台山

菩薩頂 在五台山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菩薩頂

南山寺
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山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並,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范疇。

五台縣南山寺

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位於五台縣東治鎮永安村內,距閻錫山故居僅10餘公里。由太原至五台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達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築,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跡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朴實無華。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徐向前故居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台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於9月22日到達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後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⑷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鏈山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棚高中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4)五台有哪些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念純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閱讀全文

與五台有哪些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