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燈籠中國傳統文化象徵意義是什麼
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1)了解古燈文化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紅燈籠的歷史由來:
燈籠,又統稱為燈彩,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雖然,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但是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2. 燈籠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1、燈籠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燈籠又統稱為燈彩,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在過去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掛燈籠,通常在春節、元節期間掛上。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紅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2、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最早的燈籠,寫在甲骨文上,當時的人們用「東」字來形容最最原始的燈籠的樣子,是用竹條與布紮成的。
直到漢朝,燈籠大概都是這么做的,西漢才有了第一盞紙燈籠,而西漢時,民間就已經有了元宵節前後掛燈籠的習俗。而平時,燈籠就只是照明,用來標明官銜、字型大小、身份的門燈(風燈),並沒有太多的含義。
3. 燈籠的來歷和寓意是什麼
燈籠的寓意和來歷: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燈籠又是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是吉瑞祥和的象徵。張燈祭神開始於西漢,在北宋達到鼎盛時期。到了唐代,朝庭和民間都很重視燈節活動,在民間盛行張燈結綵、出遊觀燈的習俗。
到了宋代,影燈、水燈等多種燈籠樣式不斷涌現。在明代,人們又為燈節設立了燈市,清代,不管是皇宮、民宅還是寺廟都有自己獨特的燈景。
我國的燈籠文化源遠流長,燈籠自古以來就代表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著家庭幸福、圓滿與富貴,所以中國人都喜歡。就是飄泊在海外的華人也非常喜歡,你看在美國的唐人街上,一年四季都懸掛著大紅燈籠,這種傳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