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性文化都有哪些
印度人的性觀念與其他文化還有一個顯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古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或者是中國,對性問題的態度和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認為性交應該是發生在閨房或妓院中的事。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隱私行為,對別人是秘而不宣的,而印度人在這方面卻不太注重私秘性。在印度人看來,性是自然的、幸福快樂的,是人生追求的三個目標之一。他們認為經濟與感情上的「飢餓」,會使性靈匱乏,所以他們談論性時並不加以掩飾。但是,這種性觀念與今日西方社會流行的「性是自然、快樂的,可以公開談論而可以公開為之」的觀念還是不一樣的。印度人雖然撰寫了第一本集「愛」與「性」為一體的《性典》,但他們卻總是將「愛」與「性」完全分開,認為真正的愛應該是無師自通的人類本能,無需任何指導;相反「性」卻需要強調技巧。因而,印度關於性問題的書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來介紹「無愛的性技巧」,即使《性典》一書也明顯反映出這一傾向。總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觀念似乎是兩種極端觀點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蠻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印度人從極單純的否定哲學出發,卻發展出極其繁雜的性享樂方式。印度人談到愛,也討論性,而且兩者可以完全無關。他們並未將這兩種彼此沖突的東西融為一體形成和諧的新體系,而是將它們互相摻雜--就象他們將人生劃分成四個不同階段一樣,各階段間彼此沒有聯系。也許這就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吧!
㈡ 中國古代性文化你知道多少
上古時代,人們一直對生殖、生殖器與性行為的崇拜直言不諱。這通過一些漢子的衍生,文物的圖案,岩石上的壁畫及宗教建築等體現出來。漢字中有很多是由生殖器和性行為的形象衍生出來的。如:且、母、比、冥等字。且 代指男根;祖 其形旁示意指天上的神祗;因此,祖字有以男根祭祖之意。我國出土的很多文物上都刻有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圖形,如西安半坡突出的大量陶器上的魚狀花紋,浙江餘杭反山墓葬出土的白玉魚等。此外,佛教的塔、西方的方尖碑、還有宗教的哥特式建築,其中一定程度上為男性陽具完全裸露的一種表現形式。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以性崇拜為基礎是傳統性文化的特徵。這些崇拜意識對人們的生活各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如:風俗、祭祀、哲學、法制、文學與語言文字等。
以至於古人把過夫妻性生活稱為「行周公之禮」「敦倫」即敦倫人之大倫,認為這是很神聖,隆重的事。而所謂「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種時,以男女交合為祭,以田地象徵女陰,以種子象徵男精。將男女性交稱作「播種」「耕耨」。如聊齋志異中,林氏要求丈夫與她同房,筆語曰:「凡農家者流,苗與秀不可知,播種常例不可違,晚間耕耨之期至矣。」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擴大為天和地、陰和陽、男和女的關系。儒家認為:天和地,陰和陽,要交合才是事物的生機。如易、系辭下,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這種看法還影響到後世一些政策措施,陰陽學說的問世對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文藝作品中,人們常用桃花、佛手錶示陰道,此外有時也用牡丹花、蝴蝶和凰表示。陽用雄馬和公羊之類的有角動物,公雞、傳說的鳳以及巨龍等表示。在美術作品中,常可見到用龍的精液與雲交配來表示性交。性文化密切關聯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是因為,創造文化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繁衍,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兩性的和諧和合作。現在看來,性文化幾乎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關系。
性愛是文學藝術永恆的主題,凡音樂、舞蹈、雕塑、繪畫、詩詞、戲曲、小說等,都包括一定數量的含有性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反應當時社會的性習俗,或追求性關系中的男女平等,或宣揚性享樂。在表現方式上有的含蓄,有的露骨,從而構成中國性文化中一個豐富多彩的重要側面。
其中明顯表現與人們生活中的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出現於人們的慶典祭祀活動中,裸舞,性舞蹈等,以及史料中記載的桑林之舞、萬舞等。另一類則是追求性享樂,人們追求美色,享受性帶來的快樂,其中最為表現為歷代帝王的後宮,例如:歷史上有名的元帝,元帝繼位後則下令招全國的美女用來行樂,還要求畫工把每個美女描繪出來,供其挑選。後宮都想得到皇帝的恩澤,紛紛賄賂畫工,只求把自己畫的跟美麗一些。唯獨只有王昭君沒有賄賂畫工,於是畫工懷恨在心,導致畫工把王昭君畫的很難看,自然元帝不會挑選上他。
後來匈奴入侵,元帝找了這個最難看的送給匈奴,讓王昭君嫁到匈奴,去充當王妃。在王昭君即將隨匈奴而去,向元帝辭行時,元帝突然發現,他溫文爾雅,氣質非凡,壓倒後宮所有人。當推後宮第一美人,元帝為此十分後悔,但是國家之事不能反悔,只能忍痛割愛。後來元帝徹查是由,將畫師毛延壽等人統統殺掉示眾。
後世有人討論,認為毛延壽畫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但至少說明了當時的皇帝後宮佳麗太多,已經人不過來了,非要藉助畫像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