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不同文化中的吐痰現象是什麼

不同文化中的吐痰現象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8 22:50:43

① 古代文人吐痰為何稱為談吐不凡,口吐文明

因為在古代枝戚沒,吐痰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所謂的“痰”也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單單指痰液,也指口水。在人類文明禮儀並未高度發展的時代里,吐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一種“國粹”,與現代文明社會所盛行的文明觀念恰恰相反。

近代著名的文人林語堂甚至曾說吐痰是一種“國粹”,他曾在《吾國吾民》中繪聲繪色的描述吐痰的全部過程和場景,令人大跌眼鏡。其實文明禮儀並未高度發展的時代里,不論東西方,吐痰都有著有趣而豐厚的內涵。

很多看過《泰坦尼克號》的人應該都對男主角教女主角吐痰那一幕印象深刻,如果這件事放到現在來看,恐怕很令人難以接受,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公眾場合下吐痰就是一件很稀鬆平仔液常的事。所以,古代文人吐痰會被稱贊,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現代皆有所不同。

② 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吐痰現象

我要講的是關於亞洲的吐痰現象。我不是來告訴人們吐痰現象多恐怖,這不是我的工作。 ■ 羅斯·孔伯在上海大學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的演講 羅斯·孔伯在印度看到,當地人喜歡用蔞葉配各種香料一起吃。蔞葉容易讓人產生唾液,從而導致吐痰。 韓國人喜歡在街上垃圾箱旁抽煙,然後把痰吐到垃圾箱或下水道里。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羅斯·孔伯(Ross Coomber)最近自費到亞洲的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和中國調查吐痰行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和社會對吐痰的態度。 我要講的是關於亞洲的吐痰現象。我不是來告訴人們吐痰現象多恐怖,這不是我的工作。我來做講座是想讓人們了解,在不同的國家,吐痰現象是不同的,人們對吐痰的態度也存在差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對吐痰這個現象頗為關注,因此它也是一個學術研究的課題。 一、吐痰的涵義 想要研究這個課題,必須先理解禮貌、禮儀。禮儀就是告訴人們在家庭和社會中如何表現才是適當的行為。西方把吐痰看作不禮貌行為的象徵,所以吐痰現象很少。但是在印度,吐痰現象很正常,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在吐痰。吐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人們甚至有一點「上癮了」。印度人吐痰與嚼檳榔有關。在韓國,吐痰與抽煙有關。吸煙後需要吐痰,所以吐痰和吸煙成正比。由於吸煙者幾乎都是男性,所以吐痰者也幾乎都是男性。在有些國家,幾乎所有人都吐痰,甚至把吐痰當作一種消遣。但由於痰具有黏稠等物理性質,在公共場合吐痰確實會產物伏生很多的問題。 吐痰不僅僅是將痰吐在地上這么簡單,它有許多表現方式,內涵意義豐富。比如在西方,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吐痰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隨處可見。美國人現在不經常吐痰,但不是說他們以前就不吐痰,只是說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頻繁且隨意。歷史上,吐痰就有很多重要的象徵和普遍的涵義,幾乎到處可見。當代亦是如此,有時吐痰僅僅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有時吐痰是極具進攻性的行為,有些人吐痰閉螞叢僅僅是個人習慣,有些則是宗教的或迷信的行為。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吐痰甚至只是表示「嘿,老兄,我在這兒」,沒有過多的侵犯或不尊重之意。所以吐痰的類型、方式不同,它背後的涵義也就有差異。比如,在韓國,在一個新生兒身上吐痰,表示希望會帶給他好運。再比如,當兩個商人將痰吐在手上,然後再握手就表示達成協議。所以,吐痰不只是吐在地上,還會吐在別的地方,並且有著獨特的涵義。 二、人們對吐痰態度的轉變 如今,在西方社會很少會看到吐痰現象,這一轉變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人們開始將不吐痰當作一種社會行為來規范或約束自己;二是認為吐痰可能傳播疾病,比如肺結核。很大程度上,吐痰行為的減少是出於公共衛生的考慮,特別是對疾病傳播和肺結核的關注所致。西方社會將吐痰視為一種禁忌,認為那是不得體的行為。 但實際上,並不存在或至少迄今還沒有有力證據證實吐痰與傳播疾病之間存在關系。我所指的有力證據是能系統綜述疾病的傳播、發展以及為其提出確鑿證明的依據。我們知道肺結核、禽流感等疾病可通過空氣傳播,其最有力的證據是某一病毒或疾病僅僅通過表面的輕觸就能傳播並存活很久。而是否將痰直接吐到地上就很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播,打噴嚏或咳嗽時如若使用面巾紙,就阻斷了疾病的傳播? 孟買大學的Dilip Nadkarni博士,在印度發起反吐痰運動,轎櫻指出吐痰並不像印度社會通常認為的那樣,民眾應該更好地了解到吐痰的害處,號召人們放棄公開吐痰這種惡習。他認為吐痰對人們危害很大,尤其是在疾病傳播、公共衛生方面。我去印度之前就聯系了Nadkarni博士,因為對於他的說法我並不是十分贊同,我需要證據,僅僅做些假設或猜想是不充分的。這開始越來越關乎道德、行為和禮貌,人們嘗試去做的就是找到這其中的關聯,僅靠假設說吐痰會造成危害或誇大其程度,這是不嚴謹、有問題的。 我想討論的是人們對於吐痰行為的態度轉變,依據西方社會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在《文明的進程》一書中的觀點,禮貌、禮節、禮儀等我們在社會中應有的行為是經過很長的時間形成的,是千百年間通過兩樣東西塑造出來的。 同樣,珍妮·艾布拉姆斯(Jeanne E. Abrams)也認為,權勢之人會率先做出決定再影響社會中的其他人。過了很多年,這些行為就變成普通的日常行為。但是艾布拉姆斯還指出,如果我們看美國20世紀前期的反吐痰運動,很容易發現它與肺結核醫療問題聯系在一起。 聯繫到印度的吐痰問題,有時人們大部分會關注那些缺乏權力的人,通常是工人階層和一些被認為不懂禮節的人,並認為社會精英不會做出那些不得體行為。這種情況在中國也存在。所以,社會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會指出,危險行為和人們不喜歡的社會行為常常與你不喜歡的那個階層的人有關。 此外,政府在強制推行政策時常常用到恐懼心理。對於那些討厭吐痰的人來說,「惡心」二字應該是對其吐痰行為所持態度的最好概括。而吐痰也與恐懼相關,有人認為,因吐痰而造成的死亡甚至大於一顆原子彈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吐痰對社會來說往往會被認為是危險的。所以,有人認為應該根除吐痰這種極不文明的行為。 三、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反吐痰運動 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知道這個運動?我在路上沒有見到禁止吐痰之類的標語。其實我來之前很期待,因為很多西方人都知道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期間有反吐痰運動。那中國是否將反吐痰運動宣傳到了西方?有的人會說,隨地吐痰與國家的經濟實力不相符,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更容易向外界暴露自己的問題。另外是希望通過奧運中更好的表現,來鼓勵中國人參與、貢獻和享受自己。還有就是將隨地吐痰和不文明聯系在一起,認為吐痰和外界的看法有關。 上海在世博會時開展了這樣的改進公民行為運動,上海的人們想改善、或者說他們希望外界和到上海來的人看到他們改善了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變得更加文明。減少吐痰行為只是其中之一,還有減少插隊、穿睡衣上街、嚼口香糖等行為。這並不是上海特有的不文明行為,但是這些事情被重點關注了。 在印度,反吐痰運動是非常有限的,我看到那裡的人們到處、隨時吐痰,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也有很多人認為吐痰惡心而不會這樣做, 但許多人還是會吐痰。隨地吐痰已經成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印度人喜歡嚼蔞葉。蔞葉與口香糖不一樣,它根植於印度文化。 如果是因為人們抗拒改變,這又是為什麼? 吐痰行為是如何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可見,隨地吐痰應當被理解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一些文化中根深蒂固。比如有位中國女性接受我的問卷調查,聽說我在研究吐痰時,她笑了,她說中國人並不認為隨地吐痰是一個問題。她認為這種情況在中低階層的人中比較常見,比如工人、農民。 這位女性在國外受過教育,在她的童年時代,她從不認為這是一件不好的事,她的態度轉變與她20多歲時在海外留學7年有關。也有很多接受我調查的人說中國人現在將吐痰視為一個問題。那是不是只有暴露於國際背景下,人們才會說這是一個問題?人們受到越來越高的教育,出國並且看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看待吐痰的觀點,或許他們會放棄原有的觀點。 四、反吐痰運動的實質 我一直在努力的是,盡管如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一樣感到吐痰是惡心的,但是你對它的感覺如何並不重要,不要把情緒帶到這里。我試圖了解,吐痰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我們如何理解吐痰,。在亞洲,我看到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吐痰現象,它展現出不同的形式。你可能注意到當你過馬路時有人隨地吐痰,但你不會感到驚訝,你可能會想其實我不喜歡那個人這樣做,但你可能不會注意到吐痰的其他方式並不影響你個人。也許對外面的世界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問題,但如果外界將歷史和文化的因素考慮在內來理解這件事,那麼就不會令人感覺到不舒服,像中國或印度這樣的國家,可能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人們認識的轉變,這種行為會逐步減少。 (本文為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羅斯·孔伯教授日前在上海大學演講的整理稿,略有刪節,原標題為「亞洲吐痰:一種文化現象」。由上海大學歷史系、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喬晶花、陳璐翻譯整理,上海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勇安教授校譯)

③ 如何理解不同文化 中的吐痰現象

政府在強制推行大蘆政策時常常用到恐懼心理。對於那些討厭吐痰的人來說,「惡心」二字應該是對其吐痰行為所持態度的最好概括。而吐痰也與恐懼相關,有人認汪臘為,因吐痰而造成的死亡甚至大於一顆原困仿滑子彈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吐痰對社會來說往往會被認為是危險的。所以,有人認為應該根除吐痰這種極不文明的行為。

④ 吐痰的文化是隨筆嗎

不是,是國粹。
痰是廣義的意思,包括了口水在內。林語堂曾經寫過一本書《吾國吾民》,關於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是其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評價:「這是關於中國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書,全書滲透著中國人的基本精神」。在書中,林語堂把吐痰視為「國粹」,並把整個過程生動歸納為三拍:「起先二拍,是准備那最後一吐的咳嗽與掃喉嚨的聲音,最後的一吐,是一種急而強的聲音作出來的,是慢板後的急眼」。
梁實秋還專門寫了一篇《痰盂》解釋說:「我們中國人的體格好像是異於洋人,痰特多」。
隨著發展,中國最早運察含禁止隨地吐痰應該是在1875年,當時的《簡易識字課本》中寫道:若有痰唾,勿吐於地。到了1930年就已經很重視了,當時中國防癆協會《勸導吐痰歌》寫到:「路上吐痰有陰溝,家裡吐痰有痰盂「。
今時今日,中國的吐痰文化不斷發揚。中國民沒禪眾的吐痰自由雖與文明社會大相違旁笑悖,但那種不準吐痰,以致連口香糖也禁止的李光耀式秩序卻不值得羨慕。

⑤ 如何看待老一輩人隨地吐痰的現象

對於老段基並一輩人隨地握跡吐痰的這種現象,我覺得他這是一種不文明的現象,鋒純就算是他們是老人,他們沒有接受過很高的教育,或者是他們的思想里邊沒有轉換過來,但是我覺得這樣干凈的城市道路中,你隨地吐痰,真不文明,而且造成了工作人員的打掃的困難。

閱讀全文

與不同文化中的吐痰現象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