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文化原文作者

什麼是文化原文作者

發布時間:2023-03-19 06:14:50

『壹』 什麼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指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由一批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寫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的散文,又稱「學者散文」或「散文創作上的『理性干預』」,從文化視覺來關照表現對象,但與歷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學風格上往往表現出理性的凝重與詩意的激情以及渾然一體的氣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嘆》,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張中行的《負暄瑣話》,韓晗的《大國小城》等。 他們的散文創作將科學研究的「理」與文學創作的「情」結合起來,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

『貳』 作家梁曉聲什麼是文化

關於什麼是文化,我最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01
五一,被劉詩詩事件刷屏。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在微博上講了一件關於劉詩詩的趣事。
因為是空姐,在飛機上服務,Judy常會遇見各種大咖和明星。但這些大咖和明星都沒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前幾天,她遇見了劉詩詩。
那一天,劉詩詩坐的頭等艙。飛機落地後,Judy去整理頭等艙時,赫然發現: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
Judy一下就被電到了:「以前頭等艙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就走了,沒想到詩詩竟會疊放整齊,我好感動。」
坐頭等艙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但是你看,疊被子的人卻這般少,偶爾有一個,空姐就會感動半天。

『叄』 怎樣理解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論》

文化論一書闡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其對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依照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種族之所以存在差異,原因在於人們的文化不同。在文化論中,作者尤其對文化的作用進行了強調,作者認為文化能夠對人們的需要加以滿足。文化的作用對人類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也是本書的重點。

作者認為不同地區的文化必然不同,同時,由於不同文化都有其特點和功能,所以不同文化在發展中都遵循著一定的發展規律。而人亦是受做搏到特定文化影響並被文化所塑造的人,所以人並不純粹地梁胡跡展現其自然屬性。而我們在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亦存在相同點。文化使得人類能夠在社會活動中建立秩序,從而更好的滿足自身的需要,且可實現社會的整合。

『肆』 什麼是文化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突然有人問你,文化是什麼?我是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我該如何學習文化知識?如何加強個人修養,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大多人腦子里都沒有一個直觀的答案,或許答案因人而異,或許是認識不同,答案又變的多樣,這個看似有形又無形的東西,怎麼來認識它,區分生活中各類講法和認知。大家可以通過了解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文化相關詞語,再看我提出【論點】對有文化沒有文化的人具體討論,歡迎大家發表各自意見!

有文化的人(我的觀點比較認同「以文化人」這個概念)

擁有強大的精神力(自我驅動)和自我內心的判斷能力(獨立思考、獨到見解)的人,並且必須不受任何胡說所威嚇,夠創造出增強他人精神力(創造)的「產品」改變他人現狀(創新),促進學習和認知。

簡單來說,在我觀點里稱作有文化的人:一個會反思、有見解的正能量人,一個不斷創造「產品」並造福他人的人,一個創新生活,助人為樂的人,一個有見識、鑒賞的人、一個識才、育才的人!

反之:一個不懂思考、負能量、從不考慮創新創造、不幫助別人、見識短淺、不懂得與人和平相處的人就離沒有文化人稱號不遠了。

『伍』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

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陸』 什麼是文化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隱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柒』 原始文化的作者是誰

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1832-1917),英國人類學家,被人類學界尊稱為「人類學之父」,「在人類學中是第一個偉大的名字」,是最有影響的進化派和人類學派的經典作家。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等首余

『捌』 關於傳統文化的資料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眾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數、樹的文化全才。世界級文化大師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虛粗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政治管理經驗以及藝術、體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技藝。孔子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偉大人物。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孔子對於音樂等藝術領域、射御之類技能甚至烹飪與服飾的原則等,都曾提出過非常精妙的見解。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對於文化的全面追求,啟發本書作者將不同門類的知識融匯貫通螞譽困,集為一帙。

本書內容涉及的時間范圍因門類而略有差別,一般說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近現代。面對浩如煙海的歷人物、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存,本書沒有採取編年體的中國文化大事記的寫作手法和按詞條分門分類的文化詞典的編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術語、事件的簡單堆砌並不能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蘊。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書為讀者奉獻的是系統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本書努力把尋找中華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發展線索放在首位,力圖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同時,本書也試圖分析每一文化門類的基本特點,闡釋這些文化門類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處的位置。最終展現給讀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以外,還包含對各方面知識的整合與品味,包含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性總結與反思。相信這種撰寫方式能幫助讀者獲得清晰、明了和系統的知識。

強烈的時代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本書揭示了這樣一悶念個事實,即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視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是一門非常「年青」的藝術,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過百年上下。自宋代以來,主導戲曲舞台的藝術形式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繁榮。然而,這種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盡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因此,本書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各門類歷史發展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因內容和篇幅所限,本書只是約略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

『玖』 中華傳統文化的概述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系,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古代時候「華 」這個字和「花」的意思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盯羨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作為華復民族,我們的歷史文化就象花一樣鮮艷美麗。民族風俗凝聚著人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中國歷史的畫卷把我們民族的生活裝點得多姿多彩: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如詩如畫的山水園林,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讓人折服的詩詞曲賦,可歌可泣的歷史典故,書法國畫,大著名書,民間傳說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在影視界、商界、藝術界、飲食業、旅遊業、建築業等行業里都常常用得上,對增加創作靈感,豐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躍思維,婚嫁做壽以及社會交際等都起很好的作用。當你還是用筷子吃飯,過傳統節日過得有滋有味時,身為中國人的你就更應該了解多些中華傳統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嘗過嗎?哪些小吃是最心儀?風水知識了解多少?名勝古跡又去過幾多?歷代被封為聖人的有哪些人?名才女子的傳奇故事聽過多少?哪些歷史典故讓你畢生難忘?書法美術懂不懂得欣賞?天上星星的母親是誰?第一首廣告詩是怎麼樣的?你有沒有看過花旗鎖,吃過嫁女餅,坐過明式傢具?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清楚嗎?看古裝戲懂得每個朝代服飾區分嗎?常常聽到「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樣精深?以下就為大家一一揭開。

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大全(總目錄)

第一篇、工藝品
第二篇、風俗禮儀和倫理美德
第三篇、歷史人物
第四篇、民間表演
第五篇、飲食和服飾文化
第六篇、休閑健身武術中醫和各行業
第七篇、美術書法和建築藝術
第八篇、天文歷法周易風水
第九篇、宗教哲學百家學說神話民間傳說
第十篇、少數民族風俗和各地名勝古跡

首先奉上的是:第一篇、工藝品
陶瓷、唐三彩、琺琅(景泰藍)、琉璃、玻璃、絹凱碼拍人、中國結、剪紙、銅器、玉器、金器、銀器、珠寶飾物、寶石盆景、花絲、骨雕、牙雕、蛋雕、貝雕、犀角雕、泥彩塑、麵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編、草編、柳編。
第二篇、風俗禮儀和倫理美德:
第一章、 風俗禮儀:
第一節、 漢民族傳統婚禮:
傳統婚俗儀式 婚宴座位如何編排 一場乘舟過河而來漢服復古婚禮
婚典俗信 「回門」知多少? 一場讀聖旨拋綉球拜天地的復古婚禮
第二節、 婚俗典故:
入洞房是「黃帝」定的規矩 「蜜月」來自於兩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拜堂與洞房的典故 結發夫妻的由來 結婚雙「囍」的來歷 蒙紅頭與新娘 古代皇後的婚檢
第三節、 奇特婚俗:
鬧洞房解衣扣 舅舅試新郎 一年只有兩天可以結婚的占里人
童養媳 接親攔轎(客模敏家) 典妻婚 壯族古老的拋綉球和"入贅" 先「嫁」後「娶」 交換婚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沒雞蛋不成婚 戀愛場所姑娘房 浙江疍民拋新娘 同床共枕過七關(他留人) 「愛你就咬你」集體走寨覓知音 陰婚
馬上求愛姑娘追 涼山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和洞房裡的打鬥婚俗 偷雞頭與抬鍋蓋 搶親婚俗 出嫁前夜睡草鋪 戀愛「喝糖水」 樹枝探姻緣和草鞋定終身 湖南嘉禾傳統「伴嫁」風俗 江南婚習之分紅喜蛋 誦唱頌歌的潮州婚俗 孩童時就訂婚的浙江婚俗
第三節、 新婚禁忌 嬰兒三朝禮 做滿月 滿周歲的「抓周兒」 漢族家禮之笄禮 認「契」父母 做壽 新居入伙 公司開張
第四節、 古代稱謂解釋 古代稱謂習俗 古代年齡代稱
第五節、 古代家譜 族規十條 族禁六條 家規
第二章、 倫理美德: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 《大學》 《中庸》 《弟子規》
第二節、 古代名人傳統美德:
訓儉示康 竇諫議錄 終身託付 賢達之士不棄妻 舉案齊眉見道義 賢妻分家勸夫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救濟鄉里 《關雎》之德與周朝的「三太」
太姒:徽音的承傳 教子嚴慈有方 《閨訓千字文》 慈心於物放海龜 繼志顯祖做漢書 永樂帝封翰林的啟示 趙太後的眼界和心胸 第一等學問:臨事肯替別人想 誠實守信的宴殊 杜暹西域埋金 清正廉潔 百善孝為先 二十四孝圖文故事

第二節、 古人見面禮儀 古代禮儀用語 如何跪坐 孔子尊師 孟母教子以禮
第三節、 處世之道:
《忍 經》 《處世真詮》韓湘子 《太上感應篇》《濟公活佛聖訓》 《說苑粹英》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聯璧》 《名賢集》
古訓:丈夫應該如何對待妻子 《增廣賢文》 《金人銘》
《誡伯禽》 座右銘二則 《九誡》 《女誡》 女訓 誡子三則
《東方朔誡子書》 司馬光訓子孫 家訓 省心雜言 官箴
敬恕齋銘 西山政訓
第三篇、歷史人物:
名才女傳奇故事 壯士英豪 文人學者 謀士思想家 皇帝將相。

第四篇、民間表演:
雜技、舞獅、舞龍、飄色、鑼鼓、戲曲(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粵劇)、古樂器、面譜、舞台、皮影、木偶、中國十大古曲

第五篇、飲食和服飾文化:
第一章、 飲食文化:
第一節、 八大菜系: 各系特色 趣味菜名
第二節、 歷史名宴: 宋皇壽筵 千年古宴 千叟宴 萬壽宴
第三節、 地方特色小吃
第四節、 名菜名吃典故
第五節、 茶文化: 茶葉種類 茶 名 傳 說 茶道 茶藝 茶壺
第六節、 酒和餐具器皿
第六節、 碗筷: 筷子的傳說 筷子使用之忌
第七節、 飲食禮儀: 漢族古代食儀 中國人用餐排坐講究 祝壽的飲食禮儀
第二章、 服飾文化:
唐裝 漢服:漢服種類、漢服基本禮儀 旗袍 雲錦 鞋 帽 古代女子內衣
古裝美人 漢服婚禮 絲綢 蠟染 扎染 布藝 香襄
第六篇、休閑健身武術中醫和各行業:
第一章、 民俗競技:對弈(象棋圍棋麻將) 放風箏 踩高蹺 踢毽子 抽陀螺
第二章、 猜謎語 吟詩作對 賞花燈 賞鳥 賞石 廟會
第三章、 武術健身:
第一節、 少林功夫: 少林七十二絕技 少林十八門
第二節、 武當太極拳
第三節、 中國武林門派套路 十八般兵器
第四節、 健身: 《易筋經》 五禽戲 武術氣功
第四章、 中醫:
第一節、 中醫常識 古代名醫 醫療扁方 中醫典故
第二節、 養生文獻:《黃帝內經》 七情致病理論 孫思邈養生法 《彭祖攝生養性論》
第五章、 行業: 行業習俗 黃河商十誡 各行業守護神

第七篇、美術書法和建築藝術:
第一章、 美術書法:
國畫書法、古代書畫家、敦煌壁畫、唐卡、蘆葦畫、麥秸畫、葉畫、扇面畫、年畫、內畫、鐵畫、刺綉、緙絲、屏風、匾額、石雕、牆雕、文房四寶、書桌用品。
第二章、 建築藝術:
宮殿、園林、寺、道觀、廟、院、塔、祠、陵、堂、關、樓、閣、壇、台、館、亭、牌坊、橋、廊、垂花門,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窯洞、阿以旺、徽州民居、碉房、竹樓、客家土樓)、家居


作者:皇俠聖君回復日期:2008-10-2420:36:14 回復

第八篇、天文歷法周易風水 :
第一章、 天文歷法:
第一節、 二十四節氣 十二生肖 天乾地支 黃歷與皇歷
第二節、 傳統節日: 節日風俗 節日典故
第三節、 古代天文儀器 古代天文地理學家
第二章、 發明創造: 航海技術 成就事業的古人、
第三章、 風水八卦周易:
第一節、 風水:風水原則 家居風水 辦公室風水 《相宅經》 點穴尋穴
第二節、 八卦:河圖洛書 八卦 太極 陰陽 邵雍《梅花易數》
第三節、 周易: 《周易》 易學故事 五行學說 古代易學高人
第四章、 民間禁忌:
第一節、 葬禮禁忌 掃墓注意事項
第二節、 搬家禁忌 節日禁忌
第三節、 房事禁忌 孕婦、產婦、生育的禁忌
第五章、 民間方術: 古代解夢 古代醫學祝由十三科


作者:皇俠聖君回復日期:2008-10-2420:45:19 回復

第九篇、宗教哲學百家學說神話民間傳說
第一章、 宗教哲學:
第一節、 道教: 《道德經》 道教人物 道教聖地 道教故事
第二節、 儒家
第三節、 佛教:《金剛經》佛教人物 佛光 舍利子 十八層地獄 佛教名山 佛教故事
第二章、 百家學說:
陰陽家 法家 墨家 縱橫家:《鬼穀子》 兵家: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
第三章、 神話民間傳說

第十篇、少數民族風俗和各地名勝古跡:
收集清末之前的全國各處歷史重地,古代名人故居、名山重鎮……在領會以上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去觀賞各地名勝古跡就容易體會其所代表的歷史意義,藝術表現手法,事件的來龍去脈,全方位領略各種文化內涵。

以上綱要會逐一介紹並配合一定數量賞心悅目的圖片。如果對某些內容較熟悉,可根據目錄在大概頁數位置就可找到想看的章節。希望有識之士前來補充,大家在這里互動交流,休閑娛樂,擴闊視野,增廣見聞。當去到第十篇時,歡迎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之人士和愛好旅遊者提供各地名勝古跡資料,大家齊來參與,與眾同歡游遍中國。

『拾』 舉出幾個把事物理想化的例子,並說出忽略了什麼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在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紐約的孤獨而奇特的女士們。辯御她們雖流浪街頭,卻不公開乞旦灶首討;生活窮困,卻有很強的生存能力;身居擁擠不堪的鬧市,卻形單影只。文章在談到街坊鄰居對她們所持的態度時是這樣敘述的: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此作者用「模數喪家之犬」的比喻來說明街坊鄰居對她們報以同情的態度。讀者往往對句中的比喻感到無法理解。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對喪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趕走。而「喪家之犬」則被中國人用來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處亂竄、無處投奔、令人討厭的人。因此,只有了解英美國家這一文化知識,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英語學習中俯拾皆是,它說明了一個問題:學習英語不能不同時注意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正是由於每種語言都反映著產生它的一種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語言都有其文化內涵。因此,文化語言學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文化交流也成為我們英語學習的熱點。這是因為從外語學習的角度講,要用地道的外語與外國人進行交際,避免各種各樣的誤解和隔閡,就不但要理解他們的語言,還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

二、什麼是文化

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群體的人們在其發展過程中引導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內容的總和。我們每一個人,無論生長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與表達文化的語言的產物。一些人類學家如魯斯·本尼迪克特、克來德 ·克拉克霍恩、弗朗茨 ·博厄斯、瑪格麗特·米德、詹姆斯 ·弗雷澤爵士等,都在他們對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向我們揭示了每一種文化是怎樣規范、決定其成員的信念、價值觀、審美觀與真理觀的。下面這段話摘自魯斯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類型》,它言簡意賅,頗具遠見卓識地概括了文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人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圍的環境與風俗習慣就影響著他的經歷和行為。等到他咿呀學語的時候,他已成為此文化熏陶的一個小生靈了。待到他長大成人,能夠參與社會活動時,這一特定的文化習慣便成了他的習慣,其特有的觀念也變成了他的觀念,其禁忌也就變成了他的禁忌。」

那麼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又如何呢?語言與文化相依為命,不可能脫離另一方面而獨立存在,語言反映文化特徵並預示文化發展的方向,兩者的關系可簡單地比作內容與形式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我國語言學家鄧炎昌、劉潤清是這樣闡述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重要作用……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託,既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那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文化因素或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要全面正確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對我們學習外語尤為重要,因為我們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承載的文化不相同,表達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會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具體地說集中體現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習俗文化及宗教文化四個方面。

三、民族文化的差異

民族文化是指由歷史發展和社會遺產所形成的文化,各個民族由於其歷史發展各異,在其漫長的民族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

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人們極端崇拜個人主義(indivialism),注重個人奮斗,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卡內基從一貧如洗的學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鋼鐵大王;林肯從平民百姓平步青雲,登上總統寶座……這都是普通美國人津津樂道、夢寐以求的個人成功典範。所以提倡個人奮斗、個人成功已成為美國社會的文化核心。因此,在英語詞典中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超過了100個,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數千年來,千百萬中國人都靠有限的土地和資源生活,經濟和社會的客觀條件加上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倫理道德觀的約束,使中國人把個人的目標置於社會需要之下。在中國,一般不突出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往往把個人的成就和榮譽歸結到群體,人們具有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可見多麼重視吃。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中國人的宴會上頭七、八道菜就擺滿整個桌子,而且碟子摞碟子地擺放,客人可以盡情享用。在美國,熱狗、漢堡、麵包、黃油是家常食品,即使在感恩節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只是圍攻一隻皮糙肉厚的火雞。使中國人更不能理解的是在州政府、市政府舉行的宴會上,菜單上出現的也只有一道肉類主菜,兩三道烹飪精美的蔬菜,一份好看的甜點以及咖啡。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文化原文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