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西遊記》中的佛教思想
唐僧代表真正修行人。
豬八戒鉛啟尺代表「貪」(貪吃)。孫悟空代表「嗔」(打打殺殺)。沙悟凈代表「痴」(沒槐高見解)。
所要表達的佛教思想旁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無論眾生根性如何,只要有一顆向佛的決心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得度(入佛門)。
『貳』 西遊記哪幾回體現了弘揚佛法的思想
《西遊記》中第一回、第二回、第八回、第十三回、九十三回體現了弘揚佛法的思想。
《西遊記》第八回實際上是邏輯意義上的第一回《我佛造經傳樂》開頭,從《蘇武慢》詞標明大旨,是禪宗南宗「頓悟成佛」說的宣傳。第十三回唐三藏法師啟程前演說西行大意,被視為全書的主腦,因為他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所謂「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其實是禪宗的基本教義。
如九十三回時,師徒幾人是討論《般若心經》,孫悟空自告奮勇地說他能解讀《心經》,這番話當然引來了八戒和沙僧的譏笑,說他是個「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也來「弄改畢虛頭」。
唐三藏發話了:「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唐三藏的不落言荃,不立文字,是禪宗悟道的上乘。這也是為悟空對《心經》的見解,對佛教的領悟提供了佐證。
《西遊記》所表現佛教,包含著謹胡儒、釋、道三教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點便在於「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養性」,道家要「修心煉性」,佛家則是「明心見性」。
教雖三分,其道一也。如《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師: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祥殲攔。
相關藝術特色: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
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叄』 西遊記中寫到的佛教經典有哪些
《受生度亡經》(12回;第13回稱《度亡經》,第35回稱《受生經》)、《安邦天寶篆》(12回)、《勸修功卷》(12回)、《金剛經》(13回、25回)、《觀音經》(13回、25回)、《法華經》(13回、21回、25回、81回;第67回稱《法華》)、《彌陀經》(13回)、《孔雀經》(13回、25回、96回 ;第37回稱《孔雀真經》;第67回稱《孔雀》。當即為《大孔雀經》)、《緊箍經》(15回,第25回稱《緊箍兒經》)、《心經》(19回等。按,此經作品中多次提到,名稱各有不同,詳考如後)、《起齋經》(20回,第47回稱《啟齋經》)、《楞嚴經》(25回,當即為《首楞嚴經》)、《梁皇水懺》(37回;第81回稱《梁王懺》)、《華嚴》(96回,當即為《華嚴經》)、《揭齋經》(96回)、《佛本行經》(99回)、《寶常經》(99回塵做)、《大藏真經》(98回、100回)。
以上18種經目,與前述經目相同或可視為相同者有《楞嚴經》、《華嚴經》、《金剛經》、《法華經》、《寶常經》、《孔雀經》、《佛本行經》7種。另,《緊箍(兒)派散衡經》當即《緊箍咒》,明顯系小說家言;《大藏真經》當是對唐僧所取經書的總稱。故《西遊記》實際所涉及到的佛教經目共計44種。
以上44種經目,經我們考證,可分為四類:
一、與佛教經目全同者,計19種。其中見於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掘鍵》者計有:《涅盤經》、《首楞嚴經》、《華嚴經》、《大般若經》、《維摩經》、《金剛經》、《佛本行經》、《大集經》、《法華經》、《瑜伽經》、《彌陀經》、《心經》,共12種。見於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者除與《宗教大辭典》相同者外,還有《虛空藏經》、《未曾有經》、《菩薩戒經》、《觀音經》共4種。以上16種,筆者查閱有關典籍,均為釋氏重要經典,所言不誣,茲不贅考。
另,《開元釋教錄》卷三、卷十四著錄《大智度經》。又《開元釋教錄》卷二上、卷十九上,均著錄《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並注雲:「亦(或)直雲《寶藏經》。」 再,《大孔雀經》、《孔雀真經》與《孔雀經》雖然名稱不同,但似可視為同一經典。《開元釋教錄》卷三、卷十六均著錄《孔雀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佛母大孔雀經》。《五燈會元》、《林間錄》、《釋氏稽古略》等都曾直稱《孔雀經》。以上3種,亦可視為與佛教經目全同者。
『肆』 《西遊記》中的佛教與道教
西遊記中對佛道教都有貶斥,又都有誇大,總體來說道教還壓著佛教一頭,只是寫的比較隱晦,不熟讀原著沒有發覺而已。當然只看電視劇的人更無法體會。
證據:
1、孫悟空守蟠桃園時,仙女們說的神仙等級,觀音和如來只是御辯散五老,等級還比不上玉帝的助手四御,也就是原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碰見也要行禮的那四帝。
2、太上老君拿著金剛圈,對觀音說當年曾拿著它化胡為佛,觀音沒有敢出聲。盡管這事是作者所處時代的一種謠言,但在本書系統里,佛教就被這樣定位了,被老君點化的胡人。
3、老君爐里出來的孫悟空,明顯是老君在放水。老君是八卦祖宗,能不知道巽位沒有火?而且後文里,不論是老君的葫蘆、金剛圈、捆仙繩、芭蕉扇,還是紅孩兒的三昧真火都是孫悟空無法抵禦的。
4、天庭不是沒有抵抗力求佛祖,而是叫個差不多的人收拾下殘局,好比覺得有城管就不用警察,有警察就不用特警,有鎮氏特警就不用特種兵一樣。一個王灶棗靈官就能與暴走的孫悟空大戰三十回合,三十六雷將就把他團團圍住。玉帝只是面色變了變,沒有像電視里那樣爬桌子底下,然後選調如來平叛,如來還自稱不敢不來。等如來到了,孫悟空連凌霄殿的門都沒進呢,就是幾個保鏢級別的雷將給擋住了。
5.西遊路上更是如此,比如金角銀角,帶金剛圈的青牛等,如來還是沒辦法,只讓悟空去求太上老君太乙天尊等,佛教管不了。
『伍』 《西遊記》中的部分佛教思想研究
《西遊記》中的部分佛教思想研究
摘 要 :《西遊記》作為明朝中葉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這部小說中佛教文化游蘆尤為突出,道教和儒教則主要是為了宣揚和反襯佛教而存在。究其根源,應是當時社會接受佛教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吳承恩個人對於佛教更加推崇而導致。這體現了作者和當時社會人士對於佛教信仰的推崇和當時個性解放的萌芽。
關鍵詞:《 西遊記》 宗教思想 佛教
Summary: "Journey to the West" as the mid-Ming Dynasty novel,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culture and religious thought, the novel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Buddhist cultur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mainly in order to promote Buddhism and contrast exists . Traced should be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personal WuChengEn more respected Buddhism and lead. This reflects the author and then the community for the Buddhist faith was respected and budding personal liberation.
Keyword: "Journey to the West" Buddhist religious thought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佛、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
――魯迅
《西遊記》是當時風靡一時的神話故事,無論男女老少都廣為喜歡。其實,《西遊記》只是在當時神高帶的社會現象中虛構一些神的化身,將大家帶領到如今我們所講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和平、平等、人們安居樂業,甚為人們所憧憬。殊不知這就是佛的世界,佛的最高境界。《西遊記》中,處處體現了佛教的宣揚和佛教的理念,通過生動的人物來完成對於佛教的說教,可謂是吳承恩的高境界了。
(1)《西遊記》中的贖罪意識
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方能成大事也。佛教宣揚的是贖罪,人最重要的不是保證不犯錯,而是知道犯錯後知道贖罪,《西遊記》裡面到處都充滿了贖罪的意識。
先說主要人物唐僧吧,唐僧原本是西天如來手下的二徒弟“金蟬子”,因當年不好好聽佛祖說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貶到下界東土轉生。佛教所謂的“罪”其實就是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通過贖罪來減少罪孽。這樣說,師父唐僧犯有前科,屬於沒有做好本分工作,也就屬於“戴罪立功”之身了。
大徒弟孫悟空,五百年前闖龍宮,鬧天宮,大戰幽冥,且一筆勾銷了生死簿,“攪得周天寒徹”;又因不滿天庭所賜卑微官職,回花果山扯起一桿大旗,自封“齊天大聖”;後因擾亂天庭,大敗天兵,玉帝只好請西天佛祖如來收妖,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西遊記》前七回都是描述了孫悟空的狂妄,對於一切規律憑人為而肆念冊意破壞。這種罪惡則需要更多的“贖罪”,且不說被壓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單單是去西天取經都要經歷九九八十一磨難,這一路上的考驗則是“贖罪”的化身,否則以孫悟空的身手,一個跟斗就能到達西天,還需要一步一步走去嗎?
二徒弟豬八戒,原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因好色成性,酒後失態戲弄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大錘,貶下凡界,不巧錯投母豬之胎,變成這般模樣,在福陵山雲棧洞佔山為王,殘害生靈。在遇到唐僧前,豬八戒一切都是罪孽,好色且荼毒生靈,這就造成了後來的西天取經贖罪。
三徒弟沙悟凈,原本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大將,因瀆職,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 玻 璃盞,被玉帝打了八百,貶在流沙河,吃人無數。屬於有過錯贖罪之人。
取經隊伍中除師徒四人之外,還有一交通工具(腳力),即師父的坐騎,兼馱運行李的白龍馬。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也是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被玉帝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如此看來,唐僧西天取經所用之人,個個皆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罪人”。唐僧、三個徒弟和白龍馬,個個都曾經有作姦犯科之嫌,這一切都是罪惡,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贖罪。且看唐僧一行浩浩盪盪,其實,是“戴罪立功”的一群“贖罪人”而已。唐僧的三個徒弟由妖到僧、終成正果的結局也闡釋了佛教的文化思想。英雄其實都會犯錯,犯錯了可以贖罪,通過贖罪可以成就人生價值,這就是佛教的精華。
(2)罪惡源於心中
佛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其實,人的一生當中,罪惡也許是來自一時之貪念。人性本善,一切的紛繁雜事都源於人們的看法而已。
唐僧和三大徒弟,罪孽的產生只是當初的一念之差,一切其實都來源於自己心中的.魔鬼,心中的魔鬼消失了,自己也就解脫了。
例如豬八戒,色心起的時候,一切都是罪惡,例如第10回《試禪心八戒撞天婚》由黎山老母、觀音、普賢和文殊四位菩薩變的美女對於師徒的引誘,就只有八戒的心魔在主宰,一念之差,差點要墮入輪回。但是當嫵媚的“白骨精”的時候,八戒卻是毫不猶豫地揮棒相向,盡管美色卻是不曾動搖的。所以,這就體現了心魔的存亡其實在於自己的內心。心明如鏡,那麼一切都不會犯錯的了。
例如第13回《寶象國除怪救公主》的黃袍怪,就是因一時貪念,本作為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私自離開天上,成為了黃袍怪在人間為非作歹,最後玉帝把他收到天宮後,罰他去給太上老君燒火煉丹。這就是一時的心魔主宰了人的行動。
還有第20回《金兜洞老君收青牛》的青牛,也是趁主人不在意,下凡成妖,最後太上老君念了個咒語,讓妖怪現出原型,讓人牽著鼻子走了。這也是因為一時貪念,最後落得的下場。
縱觀整個《西遊記》,大多數出現的妖怪都是因為一時的心魔升起,而給別人造成的麻煩與痛苦。但是,最後也遵循了佛家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理念。惡與善,其實就一念之差。
唐僧之所以不辭辛苦去取經,是因為他相信佛法無邊,相信佛法可以拯救世人。在路上的種種現象其實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的無知與沉淪,這也就是吳承恩看到的社會弊端。他希望,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可以將整個社會道德帶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西遊記》佛教思想的積極作用。
佛教從傳入中國起,就與本土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為了要適應中國的國情,就不得不做一些改變。到了明朝,已經漸趨完善了。佛教思想不是起先的佛教思想,其中插入了道家,儒家思想。吳承恩老先生受時代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三教合一思想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是最為突出也最為人們所接受的也就是佛教意識了,特別在現代的社會物慾橫流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的了。
;『陸』 西遊記里有哪些可以體現出道教和佛教
九重天的如來,可以體現佛教。太白金星的煉丹術,可以體現道教。
『柒』 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在名著《西遊記》中有哪些體現
在取經途中,孫悟空殺得最多的是“妖道”,有人因此誤會西遊記是“褒佛貶道”的。其實,孫悟空雖然後來成了佛教弟子,但原來卻是道教胡罩岩出身,他的本領也是從道教的師傅那裡學來的。而且從取經途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例如每當唐僧遇到災難感到擔憂時,孫悟空就會以《多心經》的某段經悶前文來點撥唐僧。
如果說孫悟空是佛道合一的理想化身,唐僧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儒家的忠君報國的思想。褲御
西遊記雖然對迂儒唐僧進行了諷刺奚落,但卻借書中人物之口,提出了“學習佛道要以儒家為基礎”的主張,認為學“禮”是一切的開始。在整個書中,不管是俗人世界,還是道教的上天世界,還是佛教的西天極樂世界,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和不可逾越的種種禮制。
『捌』 西遊記裡面有哪些與佛教有關的人和事
先說人物,釋迦佛是我宏賀鎮們這個世界的根本老師,也蔽粗叫本師釋迦牟尼佛,再有玄奘法師歷史上確有其人也對於佛教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觀音、彌勒、文殊、普賢四位菩薩也常出現在經典之中。迦葉、阿難二位尊者是佛的常隨眾。就連地府的諦聽拍培在佛教史里也有記載,那是金橋覺王子金地藏養的一條狗。菩提老祖的原型其實就是佛教中的須菩提尊者。
說到事情,玄奘西天求經確有其事,不但取回真經還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悟空學本事的故事在佛教也有出處,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參學與五祖的故事。五祖也是擊了六祖三下,六祖半夜從後門去拜見五祖大師從此真正的明心見性了達佛法名聞天下。
『玖』 淺談《西遊記》里的宗教文化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神魔小說的最高峰,內容有趣,思想高遠,耐人尋味,有著無窮的魅力。單說這部偉大作品裡的宗教文化,其實就很值得一研究。
孫悟空出世以後孤身拜師學藝,拜的師傅是菩提老祖,可是從眾多弟子哦衣服穿著來看,學的應該是道家之術,這一點就體現出了道教和佛教的互相融合。孫悟空接受招安,上天庭當了個弼馬溫,這些都是道教的神仙體系。孫悟空後來大鬧天宮,玉皇大帝見眾神仙招架不住了,連忙派人去請西天如來佛祖,這不但反映出道教和佛教互相影響,還反映出佛教的地位略高於道教。聯繫到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歷史背景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那麼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出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在唐朝前期,佛教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是超過本土的道教的,至少統治者是比較推崇佛教的。
道教神話里的神仙體系是以春秋晚期的老子為始祖的,並且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西遊記》對道教的神仙體系做了很大的改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太上老君的地位,最起碼使他屈尊於玉皇大帝之下。老子姓李名耳,按理說唐朝的皇帝和老子同姓,應該非常推崇老子創立的道教才對啊,可是為什麼唐朝前期的統治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地推崇佛教文化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教的起源吧。佛教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由迦毗羅衛國(今在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也就是說,佛教並不是起源於印度,但是長久以來卻一直盛行於印度一帶。佛教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以後,很快就開始在華夏大地上流行。特別是到了大分裂的南北朝時期,小國林立,戰火紛飛,老百姓生落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吸引了許許多多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統治者也剛好推廣佛教,廣修佛塔佛寺,正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到了隋唐時期,天下重新歸於大一統,統治者也需要佛教。如果說大分裂時期,統治者需要利笑春用佛教譽升橡文化來安撫人心,讓老百姓接納苦難不要起來反抗壓迫的話,那麼大一統時期,統治者就需要利用佛教文化來麻痹人心,鞏固自己現有的階級統治。如此一看,唐朝前期統治者推崇佛教也就屬於正常情況了。至於後來的唐武宗滅佛的事情,那就是因為佛教的發展愈演愈烈,已經大大影響到了統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當時的統治者才需要卸磨殺驢,給佛教來個痛快。
另外一個原因,《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和金庸先慶旁生的《倚天屠龍記》同一個歷史時期。這是一個階級矛盾非常深重的歷史時期,老百姓特別是漢人一直以來飽受壓迫,許多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奮力反抗。吳承恩在小說中大力推崇佛教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老百姓尋求精神安慰的內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