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課文怎麼融入茶文化
近年來,仔型茶文化熱似乎興起。去年底,央視播出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微電影《茶王》也來為茶文化升溫。影視界的茶文化熱反映出人們對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應消費者需求進行熱熱鬧鬧的茶文化營銷,卻不得要領。茶企都喜歡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對產品營銷帶來幫助,茶文化在消費引導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茶界把茶定位過高,使其成為奢侈文化。茶品質的高要求決定了好茶的商業價值很高,一般民眾少有機會品嘗到品質優良的茶。名茶、優茶的高價位使得好茶失去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而茶文化的傳承,自然離不開優質茶在社會的群眾基礎。如果優質茶只屬於富裕階層的生活用品、大眾階層的奢侈品,那麼茶文化的繼承發展,就失去了一定的社會基礎、物質基礎。
第二,茶界熱捧的茶文化過於藝術性,脫離生活。如今一昧推行茶藝表演,講究禪茶一味等,這些似乎和人們的生活很遙遠,未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其實現代人更注重的是舒適、放鬆、時尚與健康,要的是茶帶給我們的舒適放鬆、愉悅心情以及助益健康;而不是把茶做寬當作聖物頂禮膜拜。那麼傳統茶文化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呢?
第三,茶文化要遵循的法則太多,不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例如唐代喝茶要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每樣都要講究到極致。
而宋代就得分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再比方說《紅樓夢》里妙玉單泡茶的水就有梅花上的雪、舊年蠲的雨水等各種講究。天涯上有人吐槽:「中國的茶文化該改革了!咱這時代,工作忙到半夜,睡覺的功夫都不夠,再因為喝個茶有那麼多講究,還不夠麻煩的,那豈不是事與願違!」
茶是一種休閑文化,運用於商業的運作,自然脫離不了茶本身休閑、優雅的范疇。茶更是大眾文化,讓茶回歸生活,讓茶文化滲透到大眾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眾基礎。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將其優良的品質,通過多種形式並且是以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符合大眾的需求,又適應大眾的消費能力。
創造條件引導人們進行茶葉消費, 這才是廣大茶葉企業理應純戚亮去研究的「茶文化」。讓茶成為時尚,成為工作、休閑的伴侶,讓茶文化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⑵ 中國茶道文化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范。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范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鑒,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閑。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 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⑶ 在中國茶文化上,你有哪些見解
引言: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配梁老,源遠流長。而茶故鄉是中國,中國的茶文化更是為中華之國粹,可想而知中國的茶文化是如此具有影響力。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而茶文化也是很具有聲譽的。那麼在中國茶文化上都有哪些見解呢?
三: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中國茶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美好的聲譽,在古代,便開始對外貿易了。現在茶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家喻戶曉的,並且茶文化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更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特徵。然而對於品茶鑒茶,賞茶相比也是一種樂趣培升,並且能夠潛移默化的陶冶著人的情操。
⑷ 中國有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怎樣的該如何傳播
茶是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流產下來的一種飲品,很多人在無事的時候都喜歡燒一壺熱水,沏一壺好茶,可見茶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多麼常見的一件事情。在歷史上可謂是中國說紛紜。
茶是由於神農氏嘗遍百草,再一次煮水的無意之間,幾片葉子落入鍋中,鍋中的水由此變更的微黃,喝下後感到神清氣爽,而這就成為了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在茶道文化中,飲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沏茶就是為了喝的,因此飲茶又是茶道的最後一步,飲茶是,我們要注意,喝茶的左手要將茶杯端到我們的胸前,然後用右手拿起茶杯的蓋子,慢慢地抹去最上層水面上漂浮的茶葉殘渣,然後將茶水一飲而盡。
⑸ 論述如何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在歷史上,中國茶文化曾經載譽著和諧社會的使命,羽化於山川異域,慧澤於民俗風情,讓無數人從茶的「和諧」中得到熏陶。茶成了傳播中華文明及其禮儀規范的媒介。在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茶文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推動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促進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茶的溝通能力會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茶是和諧社會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與文明修養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沖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凈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范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准則和「禮」的行為規范,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里,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
二、茶文化與人際關系
人們飲茶之際,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跨越隔閡的交流氣氛。茶的那種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會與人們追求和諧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際關系可以因茶而生緣,因茶而更加融洽。社會上的茶室大多是寧靜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環境。記得一首當代《茶室銘》有雲:「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龍井西湖綠,觀音碧螺春。普洱興鴻儒,往來聚嘉賓。可以健身心,侃茶經。仰清泉之潤耳,仰國門之昌隆。敬茶神明!」來到茶室,誰都不會惹是生非。茶在人際交往的連接帶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沒有的潤滑作用。俗話說「以茶會友」,其中就體現著交際的功能。
與之相比,酒雖然是用途更廣的飲料,文化寓意也很深遠,然而酒給人的刺激力過分強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鬧事,酗酒而傷身,但從未聽說過飲茶而引起的負面作用。這說明酒與茶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不一樣的行為取向,二者之間區別甚大。「茶為韻清常注盞,酒因氣烈再添杯」,這句聯語也反映出兩種飲品的不同作用。
圍繞著飲茶中的人際關系,我國茶界創造出飲茶的交際藝術,這種藝術與飲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飲酒者一般在興奮中相互溝通,而飲茶則在平靜中享受交往的樂趣。中國過去流行的「鬥茶」就是一種交流活動。盡管有人把鬥茶活動稱為「茗戰」,帶有比賽性質,但仍屬於心靈溝通的交往,並非單獨的爭強好勝。宋人唐庚《鬥茶記》所記:「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滿著樂趣。范成大《題張氏新亭》詩有雲:「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鬥茶。」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格調甚高。過去鬥茶,人們總要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雖較輸贏,卻無爭奪。這種鬥茶,只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引起糾紛。
茶文化中的游藝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大都能夠活躍人際關系。宋人陶谷《荈茗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藝。楊誠齋寫有《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表述了烹茶游藝的無窮樂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著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由此可見,無論你開展什麼樣的茶文化活動,收獲的都是和諧。
提倡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氛圍基礎,而茶文化可以構建這種氛圍。應該看到,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明修養的差異,各階層之間人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無論你怎樣調節,都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沒有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用茶文化去引導人們自我修養和人際溝通,可起到調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培育感情,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准則,以至於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能夠互諒互讓。如果我們把茶的交際功能擴大,一定能夠產生和諧的效果。
三、茶文化給社會帶來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准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沖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茶應成為「國飲」 》,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范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後總結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系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
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系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並且毫不誇張地說,茶文化帶來和諧理念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生成文明世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