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文化產業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要深刻認識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加快文化產業大繁榮,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大量開拓創新、思維敏捷、知識豐富的現代人才。要抓緊培育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納入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范圍,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文化創意、數字動漫、新技術、新媒體等專業;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社會結構變動相適應的流動制度、與文化的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分配製度,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二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體制改革的深化,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動力,應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文化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盡快實現由管微觀企業向管宏觀規劃轉變。要積極利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促使其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進文化產業與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對接,支持和引導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領域。同時我們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做法,盡快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三要注重政府文化與民間文化相結合。正確處理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關系,把政府的助推力量同民間自發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民間文化力量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往往缺乏全局戰略,這是影響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應在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基礎上,明晰政府的文化服務職能,使政府的文化資源更多地集中在發展公益文化方面,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受到文化陶冶,同時需要強化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完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發展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文化力量的積極性,釋放民間文化資源的能量,把民間文化資源真正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產力,實現政府文化力量與民間文化力量的良性互動,形成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四要培育一批頂天立地文化企業。發展文化產業,離不開一批品牌效應好、競爭實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的帶動。
❷ 如何推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振興,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然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相比世界先進國家,創新機制匱乏,技術手段落後,專業人才緊缺,文化產業發展滯後,對GDP貢獻小.要振興中國文化產業,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時要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洋為中用,博採眾長,不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用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精華和現代的和諧文化,引導社會,感化民眾,推動社會發展.
文化產業的提出,在國際上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國際上一般把文化產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強烈大眾需求的通俗性娛樂,對這類文化產業的生產組織,一般強調其盈利目的而不過份強調其藝術價值。這類產業需要市場機制的商業運作。另一類是非盈利文化產業,包括古典音樂、嚴肅戲劇、詩詞欣賞、古典與現代藝術舞蹈,高雅藝術等等。該類文化產品更強調其藝術價值。
❸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❹ 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從哪些方面推動
首先是加大歷史文化研究,推動傳統優良文化研究發掘,找出國人內心深處的共鳴點,同時研究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發展史,學習國外經驗這著是根源。
其次,扶植優良文化傳播公司壯大,形成龍頭帶動作用,出版業報業要形成幾家大規模企業。
最後,影視動漫,多用先進技術,形成出口,最有效的傳播中國文化。
❺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要抓住機遇,把文化產業放在更重要位置,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結構、擴內需、增就業、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進出口貿易逆差逐步縮小,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總的看,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還不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並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諸多影響,但困難和挑戰中蘊含著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文化具有反向調節功能,這為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帶來了契機。要抓住機遇,把文化產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要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2、進一步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應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為加快文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要大力培育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培育文化人才、信息、技術和版權等交易市場,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要建立健全現代流通體制,積極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加快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扶持基層農村連鎖網點,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覆蓋廣泛、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
鼓勵文化企業開展連鎖經營,大力發展文藝演出院線,加快電影院線特別是中小城市電影院線、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建設;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構建網路文化產品交易平台。要建立健全市場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大力發展經紀、代理、評估、咨詢等文化中介機構,推行文化領域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推動行業組織更好地履行市場協調、監督、服務、維權等職責。
3、要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4、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培養各類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發展文化產業,隊伍是根本,人才是關鍵。我們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要認真總結各地區各部門創造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努力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培育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❻ 怎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1、弱化政府在文化產業中的微觀干預,減少行政審批,反對文化行政壟斷。
2、營造一個多元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鼓勵創作。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明執法。
4、完善教育制度,培養更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
❼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首先,提高全社會對文化產業的認識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從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從實現全面振興的高度,從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高度,從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
其次,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有了認識以後,文化產業發展還需要社會氛圍,需要輿論環境,更需要政策支持。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為文化產業抓園區或基地建設。實施產業集聚發展戰略,加大文化產業集聚力度,並以此為核心,把載體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推進園區建設,使園區成為創意企業和創意人才的集聚地,成為創意產業的發源地,成為創意成果的展示平台,成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破口,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❽ 如何讓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特殊領域,所以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這道出了國人豪邁的情感,也預示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務的艱巨.文化實力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支撐,如果兩者脫節或不匹配,則我們很難贏得國際話語權、主動權,已經擁有的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削弱,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制約.長期看,中國經濟參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變成「蹩腳的旅行」,人民的尊嚴和自豪感也將打一個折扣.這正是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因.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又一個戰場.
按照中央部署,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出台:財政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稅收減免政策相繼頒布.金融方面,證監會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穩步擴大文化企業債券市場融資水平,推動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配套制度;銀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推進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信貸管理制度創新,推動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保監會公布了首批11個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的試點險種.
為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各部門還採取部際協調的方式,完善財稅、金融、外匯和通關等配套政策,拓展對外文化貿易網路,積極擴大文化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可以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已經邁出積極有力的腳步.
這里要強調的是,文化體制改革是「兩手抓」、「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兩者,又都統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總目標之下.
現實看,無論從文化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哪一個方面衡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會有交叉.從文化的公益性來看,走向市場的文化產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說,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也要避免文化產業搞一窩蜂和GDP崇拜,務求扎扎實實,穩妥推進.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
❾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能否推動經濟?答: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1. 地域間的文化比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現象異地後轉化為經濟現象,民族特徵異地後轉化為商品特徵。
3. 不論地域性或世界性,社會文化條件直接決定、作用於經濟條件。
4. 文化條件若不應用於經濟改造,文化在潛隱狀態中以內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運作將如竭澤而漁;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組織與社會(不論是企業、國家、國際、世界)中的價值與意義是與經濟相聯系時才出現的;反之亦然。
6. 經濟生產的無限性將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層次運作,對文化有病態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態(如俗化)使市場與生產變得有限。
7. 世界市場的范圍包括文化市場與經濟市場。
8. 文化的交流、溝通、利用是經濟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經濟的發達之路。
9. 本體上,視時代性的歷史條件不同,經濟決定文化或文化決定經濟,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本源上,文化決定經濟——生活總是生產的前提,文化交流總是生產與市場的前因。
10. 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是社會進步程度的兩個外在統一的標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評價、衡量社會成熟程度的唯一標准。
11. 文化與經濟在同一層面上構成社會結構中的「實態」框架。
12. 在以文化關系或經濟關系為標準的社會發展史中,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構成歷史的一個環節。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共產文化;(地域性)自然經濟——政治經濟——文化經濟——共產經濟。
13. 文化力與經濟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的辯證表現。
❿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
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