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溫州有哪些文化

溫州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5 09:02:00

1. 溫州小吃文化

溫州特色小吃
溫州魚餅
溫州魚餅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已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里蒸熟,而後再放在油鍋里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製作法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後作餅形,或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單獨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


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時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一起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溫州魚面
制魚面,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後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干收存,用時入湯煮,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通常則用魚圓和面合煮,稱「魚圓面」。魚皮餛飩用色白細膩的魚肉,敲成小薄片,製作如餃子皮大小,裹以肉餡,捏成荷花形狀,或蒸熟備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調味食用,俗稱「魚皮餛飩」。吃起來魚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鮮爽口。
矮人松糕
甌菜名點,因創制人張月波矮小而得名。此糕均
選用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越細越好),拌以腌漬了幾天的豬臀肥肉丁,並配以上等桂花和白糖拌勻,炊熟成板,切成方塊出售。松糕既松又軟,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不粘牙,很是爽口。
抗日戰爭後期,溫州人谷進芳在五馬口經營松糕,邊炊邊賣,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口感松軟綿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一年四季老小皆宜。因其人個子矮,遂以矮人松糕出名。
縣前頭湯圓
縣前頭湯圓歷史悠久,以「鄭德大」、「白芙蓉」、「黃新發」三家最負盛名。製作的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皮薄餡大、餡心香馨、湯清味美。1958年三家並為一家,改名縣前湯圓店。溫州民俗「冬至」家家戶戶必吃湯圓,以示全家團圓、歡樂、幸福。湯圓品種多樣,以白糖芝麻為主製作餡心的甜湯圓和以鮮豬肉為主制
作餡心的咸湯圓最受市民歡迎。湯圓吃法不同,有水煮、清蒸、油煎、拔絲、酒醉、豆粉滾
等各種,但以水煮最為普遍。
三絲敲魚
溫州民間傳統佳餚,相傳已有百餘年歷史。直至今日,每到逢年過節,親朋相聚,常以敲魚款待客人。敲魚做法:取新鮮魚魚肉,蘸澱粉,用木製敲魚槌敲製成極薄的敲魚片,在開水中一焯,潔白光滑,呈半透明狀,故又有「玻璃魚
」之稱。「三絲」指的是雞脯絲、火腿絲、香菇絲。敲魚、三絲加清湯烹制而成「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色澤調和,獨具風味。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切成小塊,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有鮮酒功效。
長人餛飩
餛飩皮薄,用鹼得當,餡心新鮮,配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鬆、酒浸蝦米等。所煮餛飩,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其創始人個子很高,人稱長人餛飩。

2. 溫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三朝。結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後者俗稱「三日兒」。洗生婆要在「三朝」為嬰兒洗浴、更衣和檢視臍帶痕。外婆家要送禮,內有壽桃、紅蛋、花生、福壽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擺酒請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2)溫州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1、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造型藝術、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2、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通過溫州市性普查,共確定非遺線索55萬余條,有價值項目27000餘個。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和公布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溫州鼓詞、泰順的葯發木偶、永嘉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7項,省級78項,市級2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國家級6人,省級64人。

3. 溫州有什麼歷史古跡和文化古跡可以介紹一下嗎

溫州古跡有哪些?1望海樓,2南浦溪景區,3蒼南碗窯景區。望海樓是當地著名的文化古跡,風光旖旎,海天一色,濤聲此起彼伏;南浦溪景區擁有古色古香的歷史古村落,步入景區還可欣賞潭石飛瀑,令人心曠神怡;蒼南碗窯景區屬於早期的古鎮古村落,因盛產瓷器而得名,歷史氣息濃厚。

關於蒼南碗窯景區:位於溫州市蒼南縣境內,屬於一個峽谷溪邊風光旖旎的古村落,也是當地早期民用瓷器的生產基地,景區內最大的亮點是村落中的陶瓷工廠和明清風格的老民居,許多當時的古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屬於一個原生態的遊玩勝地。個人認為,景區的看點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欣賞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古瓷器生產基地,這里建築風格獨特,屬於明清時期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參觀價值和歷史價值,歷史氣息尤為濃厚;其二,是欣賞這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要以三折瀑布為亮點,其它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當遊客置身其中,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及文化古跡逐步呈現在眼前,遊客可沿著游覽步道一路前行,古村落的景點較為集中,美景一覽無遺。

4. 溫州風俗有哪些

1、攔街福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由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正月初一全城轟響,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5. 有關溫州的歷史文化

東甌名城」溫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沿海九個港口之一,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又名「鹿城」。<br/>「東甌山水甲江南」,溫州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和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兩個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有以「東方夏威夷」著稱的南麂山列島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br/>溫州還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商業經濟相當發達。溫州人幾乎家家戶戶經商,專業市場遍地開花。一方面,外資大量湧入溫州,使其迅速發展成為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文明富裕的現代化商貿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溫州人開辦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溫州模式」、「溫州速度」、「溫州商人」,享譽海內外。<br/>

6. 溫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溫州的民風民俗:

1、順百家宴

泰順縣元宵節百家宴是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俗,由最初的「做春福」發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內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始於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時,三魁鎮張宅村先人為躲避戰亂,從河北清河逃難到此,張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一起同飲團圓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開國元勛、政治家、文學家劉基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縣南田鎮舉行的以家族祭祀為主,間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續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形式獨特的傳統民俗活動。

3、陳十四信俗

陳十四娘娘名「進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陳十四。生前由於除妖護民,催生扶幼,人們膜拜為女神。

4、蒲岐抬閣

蒲岐抬閣是溫州市樂清市蒲岐一帶元宵節民俗活動的一部分,有時九月會市上也乘興鬧場,已有600餘年歷史。蒲岐抬閣扮演的多是民間富有群眾基礎的古裝戲劇,如「八仙過海、天女散花、白水灘」等。每架抬閣起碼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華裝,肩上、手上、杯上、刀頭、劍尖均可立人。「遠看仙人騰雲,近看三國封神,仔細看看,都是蒲岐人。」便是對蒲岐抬閣的形象描寫。

5、蒲城拔五更

拔五更是蒼南蒲城一項傳統節慶活動。每年從正月初四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整整十六天,整個蒲城都處於一種狂歡的狀態。元宵節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開始大掃除,修補不平地面,為的就是保證夜間賽神隊伍能夠順利通過。這項活動還有一個奇特的習俗,就是在旁觀的人群不能出現女性,女性只能在拔五更結束後才能參與狂歡。

(6)溫州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1、七月十五湯和節

600多年前,明朝大將湯和率領官兵來到溫州等東南沿海修城築堡,抗擊倭寇侵擾。為了紀念湯和的豐功偉績,緬懷抗倭將士的英勇事跡,龍灣寧村百姓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都要舉行湯和信俗活動。如今,龍灣寧村的湯和信俗活動已成為溫州地區最具規模、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古老的中元節習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個案之一。

2、甌海澤雅鬧「挑燈」

甌海區澤雅鎮周嶴正月十三鬧花燈這項古老民俗活動已有600餘年歷史,被稱作是浙南地區保存最好、最熱鬧、最有韻味的元宵燈會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十三鬧「挑燈」,周嶴村民們扎制各式各樣的花燈,有三角的、魚狀的、頭狀等,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現村民的心靈手巧。該日,家家有客,戶戶擺酒。

7. 溫州民俗文化有哪些

1、晉南木版年畫

產於山西晉南。遠在宋、金時期,晉南臨汾一帶的造紙、刻版、印刷技術已相當發達,於是,木版年畫也就應運而生。在甘肅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發現宋、金時期平陽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畫《四美圖》。

8. 溫州文化屬於什麼文化

溫州文化屬於歷史文化。

由溫州博物館、溫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溫州民間文藝家協會、溫州邁斯文化發展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溫州民間工藝精品展,歷時一個月,終於圓滿落下帷幕,並評出了「邁斯」杯觀眾最喜歡的溫州十佳民間藝術品。

需知:

溫州民間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甌綉、甌塑、彩石鑲嵌、石雕、細紋刻紙、黃楊木雕、磚雕、彩塑等都是最具甌越地域特色的藝種。千百年來,溫州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不同的藝術領域用不同的方式將其充分表現出來,江海吐納,有容乃大,方有今日之蔚為大觀。

這次藉助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東風,為溫州民間工藝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藝的絕佳平台。

展覽從一開始就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先後收到來自全市各縣(市)各藝種300多件展品,參展種類、作品之多為歷年所少見。

9. 溫州有什麼習俗

溫州有關門炮、食年糕、新年酒的習俗。

1、溫州,簡稱「甌」,浙江省轄地級市;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2、溫州本地方言以甌語最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溫州各地的溫州話。溫州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甌江片,是南吳語的代表。民間一般公認溫州鹿城區通行方言為溫州話。溫州方言除甌語外,還有閩語、蠻話、蠻講、畲客話、金鄉話、大荊話和羅陽話等。

3、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造型藝術、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4、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通過溫州市性普查,共確定非遺線索55萬余條,有價值項目27000餘個。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和公布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溫州鼓詞、泰順的葯發木偶、永嘉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7項,省級78項,市級2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國家級6人,省級64人。

5、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10. 溫州有什麼傳統文化

溫州過年十大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准備乾乾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先在自己家裡,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還延至農歷正月十五。上世紀50年代以前,拜年的禮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如今,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已不局限於紅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款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閱讀全文

與溫州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