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哪個國家屬於非接觸文化

哪個國家屬於非接觸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5 09:54:14

Ⅰ Sina是什麼意思

英文 sina 英['si:nə] 美['sinə] n.新浪網(網站名稱);西娜(女子名)

Ⅱ 亞洲不同國家有哪些風情文化、

1、馬爾地夫
民風民俗
然若由旅遊文化的發展基礎來看,馬爾地夫似乎又得天獨厚了,支離的小島儼然獨樹一幟,每一座島嶼皆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渡假旅館風格。整個馬爾地夫的旅遊景觀全在一個渡假島嶼飯店所經營的休閑氣氛,雪白晶瑩的沙灘,倒影在水中婆娑的椰影,熱帶魚是馬爾地夫不時出現的「動畫」景觀,色彩鮮艷,而且平易近人,站在岸邊的人偶一接觸水面,就沒料著有一群美麗的訪客翩然游來,除了增添風情,魚 - 在馬爾地夫稱得上是最豐饒的物資,故漁業和觀光業並列為兩項主要的經濟收入。捕魚對當地居民而言是一項傳統且永不過時的謀生方式,他們樂天知命,生於水湄,長於水湄,早已把魚類當作是生命延續的活泉,視為阿拉所賜與的寶藏。
連結島嶼之間的交通工具是俗稱(Dhonis)的傳統多尼船。船隻從船體、帆桁、釘、纜繩到帆都取材自椰子樹,原住民兩千年與海相處的歷史,孕育出絕佳的造船技術。
2、泰國
民風民俗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的人信奉佛教。幾百年來,無論是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和建築等各方面,幾乎都和佛教有著密切關系。在泰國,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要一度削發為僧,連王室和貴族也不例外。到泰國旅遊,處處可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以及富麗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國又有"黃袍佛國"的美名。佛教為泰國人塑造了道德標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讓、安寧和愛好和平的精神風范
3、新加坡
民風民俗
魚尾獅公園( MERLION )新加坡著名的魚尾獅像就坐落於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標志和象徵。該塑像高 8 米,重 40 噸,獅子口中噴出一股清水,是由雕刻家林南先生和他的兩個孩子於 1972 年共同雕塑的。
獅頭魚身坐立在水波上的魚尾獅,其設計概念是將事實和傳說合二為一:獅頭代表傳說中的「獅城」新加坡。魚尾象徵古城「淡馬錫」,代表新加坡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
據古書記載,古時新加坡叫做淡馬錫,在爪哇語中為海城之意。公園 14 世紀時,傳說有一個古印尼的王子發現了這座小島,他在這里看見一頭神奇的野獸,後來得知是頭獅子。就此,王子就將這座小島命名為「 Singapura 」--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獅子 (Singa) 城 (pura) 。
4、土耳其

民風民俗
土耳其人尚武。人們稱土耳其為「尚武之國」,「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大都是希臘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認為是歐洲人,商場買東西應注意不要以同為亞洲人的態度去行事。
土耳其人喜愛綠色、白色和緋紅色。禁忌紫色和黃色,因為黃色標志著死亡。在土耳其應慎用綠三角,綠三角是免費用品的標志。他們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忌用花色,因為民間一向認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喜歡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歡吃牛、羊肉,喜歡駱駝。禁忌吃豬肉,及把豬、貓、熊貓作圖案。按當地的習慣,到鄉下時,有時必須脫鞋才可進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時也請客人到家裡做客,他們通常是在飯館里招待客人,輕松愉快地吃頓晚餐。如果你被邀請到家裡吃飯,可以帶上一束鮮花,一些糖果或點心做為禮物,主人會喝酒的話,也可以帶上一瓶酒。土耳其是個伊斯蘭教國家,切記,進入伊斯蘭教寺院時務必脫鞋。
5、馬來西亞
民風民俗
馬來西亞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回教國家在亞洲並不多見,馬來西亞便是其中之一。第二大特色在於多人種的混合,包括馬來人、印度人、中國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馬來西亞猶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爐。第三特色是馬來餐廳,包括多種族的名菜、馬來菜、印度菜、中國菜、熱帶水果等應有盡有。馬來西亞是世界第一大錫出口國,錫製品多而精緻且價廉物美,還有許多色彩豐富的蠟染印花布,具有傳統的民俗色彩,這是馬來西亞的第四大特色。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氣候全年炎熱潮濕,年平均溫度在21°C~32°C之間。全年可以穿夏裝,因其是伊斯蘭教國家,女性不要穿得過於暴露。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尊重長者。馬來人的習俗與我國相異處甚多,所以必須加以留意,以免無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禮,或引起誤會與無謂的紛爭。交往切忌用左手,傳統上馬來人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象徵。對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更不可隨便以食指指人。馬來人忌諱摸頭,除了老師和宗教儀式外,不可隨意觸摸馬來人的背部。在相互交往時,衣冠必須整齊。如果到訪別人家中而穿著拖鞋,則必須脫掉,放在門口。參觀回教堂須注意非回教徒入堂前需脫鞋。到寺廟參觀時,女性注意穿著不可暴露手臂和雙腳。不得從正在禱告的回教徒面前走過。未經許可,不得拍照,不得觸碰《可蘭經》。
6、菲律賓
民風民俗
·衣著·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前,菲律賓人穿用棉紗、麻纖維製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稱「康崗」,無領、短袖,下身用一條叫「巴哈」的布裹著腹部,上衣下擺略低於腰。衣服的顏色多為藍色或黑色,只有尊長著紅色的衣服。現在菲律賓人的服裝變化很大,西裝在中上層人士中廣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著則比較簡單。男子上身穿襯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裝褲;女子喜歡穿無領連衣裙。大部分青年著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頭、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菲律賓穆斯林男子著短外衣和寬大的長褲,圍一條「沙隆」(一種花圍裙)作為腰帶。到麥加朝聖過的信徒頭上圍一條白色頭巾或戴一頂白帽子。婦女穿緊身的短袖背心,釘上兩層金屬鈕扣,穿緊腳口的寬大褲子,或穿裙子。婦女象馬來人一樣結發型,有時裹著顏色鮮艷的頭巾,他們戴手鐲、項鏈和耳環。
少數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圍一條T形花布;女子穿著類似裙子,顏色鮮艷。丁岡人衣服極為簡單,男子普遍僅在腹部圍一塊布,有的也穿前襟分開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纏繞腹部,矮黑人的服裝最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樹葉圍於腰間。
·飲食·
菲律賓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農民在煮飯前才舂米。米飯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飯進食。菲律賓人最喜歡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飯,然後用香蕉葉包飯。玉米作為食物,先是曬干,磨成粉,然後做成各種食品。城市中上層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賓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時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蘭教教規,他們不吃豬肉,不喝烈性酒。他們和其他馬來人一樣喜歡吃魚,不喝牛奶。烹調很簡單,喜歡使用刺激性的調味品。進食時用手抓。咀嚼檳榔的習慣在菲律賓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
·婚姻·
菲律賓各個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差異很大。一般菲律賓人多半是自由戀愛結婚。在廣大農村則流行男青年彈吉他用歌聲向他所傾心的姑娘求愛。在戀愛中,男子多贈女方以化妝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顏色則以白色和桃色為佳,茶色和紅色乃屬禁忌之色。結婚儀式均在教堂中舉行。菲律賓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決定。男方須通過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並交付聘金。婚禮儀式由伊斯蘭阿訇主持,並舉行盛大宴會款待客人。菲律賓實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歲便被視為已達結婚年齡。
土著人的婚俗多種多樣。居住在北呂宋高山地區的伊戈羅特人的婚姻主要有兩種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試婚。一般來說,較富裕的家庭,為了使自己家庭的財產、地位不致旁落,在兒女幼時即由雙方父母作主訂婚。到了十四五歲時,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後一方表示不滿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隨時可以分開,男女另找對象。不能生育的,也隨時可以分開。由於這些民族認為結婚的最大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因此,在青年男女正式結婚前,接連試婚好幾次的現象屢見不鮮。巴交人允許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則禁止通婚,如具有後一種關系的人要結婚,必須作一些「預防」措施和儀式,如將一些貴重物品丟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須以弓箭射女子在遠處安置的竹筒,如果沒有射中,說明男子沒有能力養活妻子,就難以達到求婚的目的。

Ⅲ 非常直接的眼神交流有哪些國家

最高冷的一個國家,為避免眼神交流排隊也要隔開,交流只可去這里
說到旅行,也是隨著近幾年來,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所以旅遊行業是越來越受歡迎了,很多人也都非常願意利用假期的時間,出去走走,並且除了國內的各大景點之外,現在的交通也是越來越方便了,出國旅行也是成為了主要的一個選擇,也都想要走出國門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所以現在在國外有著很多著名的景點當中,時不時的都可以看到中國遊客的生意,對於出國旅行,現在著名的旅行國家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歐美國家,東南亞國家,甚至是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都有著非常吸引人前去遊玩的一些地方,畢竟,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是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文化以及特色的,不過經濟發展也是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那麼也是隨著近幾年來旅遊業的一個快速發展,旅行現在已經也是正在成為了很多人嗎?放鬆身心的重要的一個方式,那麼說到旅行,我國的很多著名的旅行景點都是在節假日的時候人頭攢動,而出國旅行現在也是已經成為了很多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在很多國家旅行的時候,工程比較多,見的也都是中國人的身影,每一個國家也是都會有著自己的特色以及屬性,各個國家的人的性格也是有著各種的不同,今天要講的一個國家堪稱,是最高冷的一個國家,為了避免眼神的交流,就連排隊也要隔開,然後交流只能去這個地方。

那麼為什麼要將這個國家堪稱是最高冷的一個國家?其實還是因為這個國家有著1/3的地區都是在北極圈裡面,一年有著長達一半的時間,都是寒冷的天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理的一個原因,這里的人的性格也是非常高冷的,這個國家就是芬蘭,有些喜歡旅行的朋友們也是可能會對芬蘭這個國家有著一定的了解,畢竟在這里也是有著非常多的著名的景點,很多的外國媒體也是曾經報道過,芬蘭有著很多的人都是存在社交恐懼症的,他們也都不喜歡跟陌生人打交道,而且芬蘭這里的人口也是比較少的,他們非常喜歡自己一個人呆著。

就算是在公共區域,他們也是會尋找自己的私人空間,但是也有很多人都表示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般人也都不喜歡跟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奇怪的是,就算是飄著鵝毛大雪的冬天,芬蘭這個國家的人在排隊的時候,都要跟前後的人保持一米的距離,據說他們這樣做,也正是為了想要跟陌生人避免接觸,那麼令人非常難以理解的就是,明明有兩個人是住在隔壁的鄰居,但是也是為了不跟別人有著比較尷尬的一個交流,他們也是會在出門之前觀察一下鄰居有沒有出門,如果剛好遇見別人出門的話,他們也是會等到別人走了之後再出去,但是芬蘭這個國家的人其實也沒有想像的那麼高冷,在特定的環境之下。

Ⅳ 哪些國家和中國存在著風俗習慣和道德規范的差異

一、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Personal Honor VS Modesty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
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Self-centre VS Sacrifice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 )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3.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Pioneering Spirit VS Medium Way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 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國人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更願意維護現狀,保持和諧。
4.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Indivial Freedom VS Harmonious Cooperation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
二、社會關系的差別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Equality Concept VS class Concept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e work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五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Nucleus Family VS Four-Generation-under-the-Same -Roof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 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 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社會禮儀的差異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 isn't it?"
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裡"、"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 "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 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
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 ""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
四、社會習俗的差異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1.對女性的態度The Attitude to women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 含有貶義,如"妖、妓、奸、奴、嫉、妒"等。
2.對婚姻的態度The Attitude to Marriage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中國人的婚姻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這是因為中國人把婚姻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謹慎對待,認真選擇,一旦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中國人一向把婚姻當作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喜新厭舊,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於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我對歷屆論壇的感悟,歷屆的開場白我談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以及崛起的時候中國人如何重新認識自己。我們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處在一個火紅的年代,處在中國崛起的年代,而這個年代讓我們等了好幾百年。在兩百年的過程中,中國人一直在探索著自救,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和西方的強大。這種過程已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西方崇拜的意識,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是兩面刃,使得中國人極其虛心,謙虛學習西方、模仿西方,使我們很多地方發展得非常快,包括高速公路上的路牌用綠顏色,路為什麼那麼寬,為什麼路的護欄像美國一樣。

西方崇拜使得我們全方位學習西方,加速了我們的進步,也縮短了我們與西方的距離。當中國開始逐漸強盛的時候,需要在很多方面承擔領導這個世界的義務和責任時候,正因為我們這樣一種西方崇拜的潛意識,使我們形成不了一種不卑不亢的心態,形成不了樂天派獨立的文化形態,使我們在文化方面沒有什麼原創精神。我們處在西方崇拜的心態、語境和文化當中,如何走出來,如何不卑不亢走向世界。

一、社會交往方式的差異對禮儀的影響
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在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著明顯的差別。如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問寒問暖,似乎沒有什麼可保留的,對於了解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個人穩私主要包括:個人狀況(年齡、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觀念(支持或反對何種黨派)、宗教信仰(信仰什麼宗教)、個人行為動向(去何種地方,與誰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一般不願意干涉別人的私生活和個人隱私,也不願意被別人干涉。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買物品的價格。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物品的貴賤只是表示該物品的質量。而在西方人眼裡,如果你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的價格,就可能是探問對方的經濟條件,因此,這也是西方人的隱私,屬於不宜直接詢問的問題。如果你想了解該物品的價格,只能委婉地誇耀、贊賞該物品,而這樣的情況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訴你該物品的貴或賤,一般不會告訴你准確價格。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喜歡問一句"上哪兒去?",這是招呼的一種形式。而在美國,你如果問朋友上哪兒去,則可能會使對方尷尬,因為這也屬於對方的隱私,是你不該過問的。另外,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可以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四種。中國人的空間距離相對較近。我們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中國少女挽臂親昵而行,而在西方則很少見到。西方人覺得中國人過於親近,而中國人又會覺得西方人過於冷淡、傲慢,過分疏遠,是不友好的表現。如果中國人發現交際對方的衣服上有根線頭,他會很自然地幫助對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裡,這是不禮貌之舉。中國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會上前摸一摸,詢問價錢或質地;而西方人則不會這樣做,他們更多的是羨慕,並直接贊美。概而言之,這都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所致。東方人非常重義、重情,西方人則崇尚個人獨立。
二、個人人生觀的差異對禮儀的影響
(一)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而相反,中國文化卻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則提倡謙虛謹慎。一般來說,中國人大多反對或蔑視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這在中國人看來當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而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可見,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往往就成為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則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創新精神與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勵人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國人善於預見未來的危險性,更願意維護現狀,保持和諧。當然,近年來我國也大力提倡創新改革,但務實求穩之心態仍處處體現。冒險精神仍是不能與西方人相比的。
(四)個性自由與團結協作
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願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
三、法制觀念的不同對禮儀的影響
東方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義輕利。為了兄弟朋友的情義,可以網開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其結果往往是行為過頭,喪失了更多的應得利益。比如中國人重人情,人情味濃厚。有句老話:"血濃於水""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這些話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響判斷,人情重於道義。"水 ",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鄉水,那也就美了,這就是情重於理的表現。甚至有時會情重於法,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歷來有情影響法的制度空間,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先講合情,再講合理,然後講合法。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這法就難以執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則是倒過來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們時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虧者也只有自認倒霉,旁觀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會爭論不休,直到鬧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國,人情味濃厚,什麼事都可以想想辦法,托託人情,走走關系。這是一種自然保險系統,人們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下渡過難關。因此在中國,人事關系極為重要,生活之中充滿天倫之樂。但也容易產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國家,人情似紙,相互之間可說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什麼矛盾,先講理,後上法庭,簡單明了。西方人雖淡薄人情,卻十分講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總理打官司,他也照樣可以打贏。在西方國家生活,有點像廣寒宮里,富裕、清明、漂亮,卻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單單,踽踽獨行,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甚是可憐。

四、社會習俗的不同對禮儀的影響
在東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這主要受封建禮制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在現代社會,東方文化也主張男女平等,但在許多時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較女士有優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視的現象。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尊重婦女是其傳統風俗,女士優先是西方國家交際中的原則之一。無論在何種公共場合,男士都要照顧女士,比如,握手時,女士先伸手,然後男士才能隨之;赴宴時,男士要先讓女士坐下,女士先點菜,進門時,女士先行;上下電梯,女士在前……。現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優先原則在東方國家也備受青睞。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東西方禮儀日趨融合、統一,更具國際化。
再如,在處理長幼關系時,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對待長者特別尊敬、孝敬。比如,在許多中國人看來,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時子女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這就是不孝,過年過節兒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過。在中國農村一些地方,過年時,晚輩都要給長輩行跪拜禮。而在西方國家,由於崇尚自立,兒女成年後和父母間的來往則越來越少,致使許多老人時常感到孤獨,晚年生活有一種凄涼感。
五、等級觀念的差異對禮儀的影響
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 (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願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等等,由於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中西方節日反映了傳統文化的不同

近段時間在轟轟烈烈談論和報道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知是受韓國搶先把元宵節申請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的刺激還是最近關於十一五規劃中衍生到的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繁榮和中國古典文明傳統文化的發揚。今天是情人節,是洋節日,但在國內卻也過得像模像樣,好像年輕人特別青睞此類洋節日,特別浪漫特別輕松也特別能夠反映時代氣息,也許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後世界文化傳統的不斷滲透,而新一代的年輕人特別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文化。也許前面提到的洋節日姓"洋"還是姓"國 "的討論可以回復到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中,前者是節日,一種社會現象的分別,後者則是一種社會經濟規律的適用問題。類似萬聖節、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日,不必在乎是不是姓"洋",關鍵是大家是否認同這樣的文化休閑和體會方式,情人節這個節日有著意義深刻的傳統內涵,如果我們在過節的過程中也能夠把節日內在一些品質和思想領悟和表達出來,那就是豐富的社會活動和生活。

天氣熱不熱可以有很多測量方式,比如最科學的是溫度計,當然還有人們的穿著打扮,也包括你所感受到的溫度,有標准化的科學測量,有憑視覺上的信息結合經驗得到的結論,也有憑感覺上的信息結合經驗得到的結論,這些都是從不同層面來認識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或是現象。同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可以從多個維度來分析得到。從人們的思維觀念、從一些規章制度,從人們的一些處事態度和方法、從承載文化的節日活動等,西方國家均是年輕的國度,文明的歷史河流均很短暫,他們的現代化進度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所以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一種民主、自由、權利、責任、義務、享受的意識,當然也包含中國傳統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文化,比如仁、孝、忠、愛、敬等,但這些只是支流。根據歷史唯物觀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框架,不難得出為什麼中西方主要傳統節日所表達的內涵和氣氛的不同,同時為什麼國外的一些洋節日越來越走進中國普通百姓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心理,並最終獲得大家的認可和歡迎,從而慢慢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隊伍中去。

市場經濟下和改革開放,社會急劇變革,國外文化思潮隨著經濟大潮也不斷涌進國門,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追求的需要更趨於現代化和時髦化,物質上的一般需要早已成為歷史上的教科書,精神上的需要則趨於一種非理性化的模仿和追求。經濟上的跨步前進若缺少精神上的價值引導很容易走向浮躁、功利的軌道,這正是表面濃郁節日氣息籠罩下的危險因子,有些愈演愈烈的感覺。所以在追求西方節日的歡快、浪漫的氣氛中更應把握對節日本身品質的理解,同時應加強對中國傳統節日重新塑造和認識。

Ⅳ 哪個國家屬於低接觸性文化

「低接觸性文化」包括北歐大部、德國、英國和美國、日本……

Ⅵ 中美之間的身勢語有哪些區別

身勢語
——非語言交際

江西教育學院附屬學校 羅炫芳

【內容摘要】 本文從文化角度對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含義作了介紹,探討了東西方人在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姿態動作與面部表情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論述了解文化含義在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非語言交際 身勢語 文化

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語言棱鏡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環境、生活方式、思想觀點、宗教禮儀、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等。每種語言(包括身勢語和副語言)都負有「文化使命」,粘接著一層文化色彩。語言交際是人類進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與此密切相連的非語言交際卻常常有著使前者相形見絀的交際功能。身勢語是表達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無聲而真實的語言,在非語言手段中最為引人注目。

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兩個人之間的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來實現的。身勢語是國際性的,不同國家的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藉助身勢語能夠進行交際。曾有人研究發現,人們每天平均講話只佔與人交往的時間的 10%,與人交往的其時間都是在有意無意地進行著身體語言的溝通。有些時候,身體語言就足以表達所有的信息,語言反倒是多餘的,只要人們彼此在對方的感覺范圍內,應存在身體語言途徑的溝通,所謂的身勢語,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姿態動作、面部表情等在內的非語言的身體信號。由於不同民族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約束力對身勢語的影響以及和環境差異所賦予身勢語的不同含義。

一、空間距離

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系、心裡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不同個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根據霍爾博士(美國人類學家)研究,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 親密接觸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談雙方關系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 45 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系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說夫妻及情人之間。

(2) 私人距離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3) 禮貌距離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4) 一般距離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范圍中因關系的親密程度而有著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域,多數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的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是會湊的很近,而對俄羅斯人來說義大利人交談是過於靠近,拉美人交談時幾乎貼身。更有趣的是英國人與義大利人交談時,義大利人不停的「進攻」,英國人不斷的「撤退」。實際上他們交談時都只不過是要佔據對自己適當的,習慣的實際距離。西方文化注重個個隱私,東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人的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西方人看中寬松的氛圍,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而東方人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

空間的觀念是立體的,不僅包括領域的大小距離,包含領域的高度。「拉開距離」具有保持身份的威嚴的功能,而保持空間領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權利的一種方式。法庭、教堂、禮堂、會議廳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間距離來發揮這一功能,以表現優越感與從屬關系。在中國,長輩和領導面朝南坐,在西方則坐在橢圓桌子頭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的運用和安排都有著各自的固定模式,從而構成無數文化差異,讓空間的使用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視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學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一書中說:「每一次注釋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歷程。」中國古代成語有「畫龍點睛」之說,人類男女之間有眉目傳情之舉。從莎士比亞的「彷彿他眼睛裡鎖藏著整個靈魂」,到音樂搖滾的「不要說,你的眼睛已經告訴了我」,都說明目光注視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裡顯示出來。

幾乎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能夠和感情交流都依靠過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傳播實踐也體現在目光接觸的運用之中。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雙目是個人存在的鑰匙。如果從美國文化角度來看,這種目光是不適用於兩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是同性戀的亞文化群使用的非語言代碼的一部分。有教養的英國男子認為直接凝視且與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瑞典人在交談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數多於英國人。法國人則特別欣賞一種鑒賞似的注視,這種眼光看人是就傳達了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內心底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婦女士的凝視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文化准則。同本人與人交談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對方的頸部,而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他們認為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恥感"文化的影響,「非禮勿視」。而在西方這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里,人人都鍛煉得眼界開闊喜歡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於毫不遮掩地宣洩情感,她們往往會因為異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龐,但不若驚。目光的禮節、各種凝視行為及目光在交際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義復雜,規定繁多,需要我們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從而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三、身體接觸

正像語言和姿勢可以傳遞人們的情感信息一樣,身體與他人的接觸在交際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傳遞信息。嬰兒在母親懷里被搖著拍著,等到愛撫後不僅能保持心理平靜,還能刺激協調運動器官——小腦,促使其發育,國外學者稱之為接觸教育(touch ecation)。人類學家把文化大致分為兩大類:接觸文化(touch culture)與非接觸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歐和西歐人、猶太人及拉丁語系的人屬於第一類,美國人、北歐人及東方人屬於第二類。從孩提時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給我們不同的接觸方式,哪些部位該接觸,哪些不該接觸。這里著重談談被當作一種社會習慣來進行的利益方面的身體接觸中的不同文化內涵。

(一)握手

據某些專家的考證,握手是石器時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種遺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並無惡意,就放下手中狩獵用的棍棒或石塊,讓對方摸摸掌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這些手勢逐步演變成兩手相握的形勢。手掌的張開表示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勢力范圍,而手掌的接觸則表示合二為一。今天,在許多國家,握手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表示親熱和友好的禮節。但各國握手的習慣不大一樣。法國人做客走進房間或別離時都要與主人握手:而德國人只在進門時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後會將手指弄出青措的響聲,以表示自由;在美國,男人之間的握手是很用力的,這可能源於印第安人的角力競賽。中國人一邊講「你好」一邊握手,對此沒有什麼忌諱;俄羅斯人則不允許兩人隔著一道門或跨著門檻握手,以為這樣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參加競選的政客會用右手,握住對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試圖讓接受者感到他的熱情真摯與誠實可靠,故被稱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駐外人員敘述了這么一段經歷:在巴基斯坦時,有一次請學生到使館看中文電影。一位剛結婚的學生把妻子也帶來了。老師見到後,主動與學生妻子握手,並且握的很緊,以示熱烈歡迎。第二天上課時,學生滿臉怒氣,拒絕回答該老師的提問。課後,另一個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位學生認為老師方動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禮。原來按照巴基斯坦禮俗,男子對陌生女子不能主動握手,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氣與友好後,才算消除了誤會。要見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類交際活動中,眼睛的信息傳遞是微妙的,而握手發出的信號卻是直截了當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時,實際上是進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區域,只有在感情極為密切與融洽的人之間才受歡迎。在異性之間,如果女方不主動伸出手來,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與人相握,則是無禮的表現。握手的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嚴加區分,以避免文化沖撞和誤會。

(二)擁抱與親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禮貌和禮儀,其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兩個女生見面時擁抱在一起是常見現象,夫妻久別重逢時擁抱親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東歐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兩個男人之間也會擁抱及親吻雙額。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著對方身上散發出的氣息,對他們來說,好的氣味能令人精神為之一爽。緬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拉普人會嗅著彼此的面頰表示問候。而在東亞及英語國家,男人之間一般只是握手錶示歡迎,很少擁抱或親吻對方。在許多歐美人看來,政治家的親吻是「虛假」的代名詞。

擁抱親吻的這些差異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濃厚的社會文化意義,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深層的差異在身勢語這個表層上的具體表現。

(三)其他接觸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觸文化,而有的民族則信奉非接觸文化,不同的文化確定了它自己關於接觸的定義。出於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認為活佛給他們施行的摸頂禮是崇高而神聖的;而在泰國,頭部可是千萬不能摸的,觸及頭部堅持就是一種罪過;此外,泰國僧侶在上行走時特別忌諱被女性觸及,認為這樣就會使他的苦苦修煉前功盡棄。中國人喜愛一個小孩地會親切地撫摸她的頭部或摟摟抱抱,而對美國的孩子這樣做就會引起孩子媽媽的反感,盡管她知道這種動作並無惡意,但在他的文化中,這樣做被人認為是無禮的表現。在穆斯林國家,人們把關於觸摸的知識看作其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他們用右手進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觸摸別人則是一種社交的侮辱,因為左手是大小便時用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面子」重於一切。臉對女性來說無異於命根子。如果觸摸一個中國姑娘的臉,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見觸摸在身體不同部位的運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異。如果不加區別的統統採取親密性接觸,或是統統推行非接觸文化,這個世界就會亂成一團了。

四、姿態動作

有專家提出,人能發出多達50萬人不同的身體信號,只用「千姿百態」作比喻已顯得蒼白無力,任何想將它們分門別類的企圖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們只能從傳遞交際信息的常見姿勢中詮釋一些行為代碼與文化含義。

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這反映了一種「尊卑有等」。「長幼有序」的文化心態;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在美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阿拉伯人中,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一起表示深惡痛絕。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著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假如一位美國人無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進飯碗內,再把飯送給中國人吃時,中國人心裡就可能會大為不快。因為按照中國的風俗,供死人時才把筷子插進飯碗里。美國人用手指著太陽穴表示手槍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槍支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幾內亞,將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殺;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被人砍頭,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級」的遺風。

姿態動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勢和坐立習慣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態。猶太人的手部動作遠比一般德國人的手部動作來的自由,所以二戰時期生活在德國境內的猶太人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動作,以免暴露身份。白色人中的年輕人步履輕捷,而年輕的黑人則步伐較慢,這與他們的社會環境不無關系。在東方人眼裡,美國女子大膽而潑辣,因為他們的步子比東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裡,日本女子的蓮蓮碎步反映出他們的柔順和屈從心理。英國人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觀或不準介入,恰似中國的「袖手旁觀」;美國人著重隨意與滯棲的個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來或者站著時一副松鬆散散的樣子,所以當某美籍外教上課時坐在課桌上,中國學生的驚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生活方式比較規范,人們十分注重禮儀,懶散的樣子常被認為是粗俗和無禮的標記。不同文化在姿態動作上的這些時兒明顯,時而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了解這些差異並採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於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於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面部表情

人類的感情或慾望,在無意中形成身體行為的變化而表現出來,而利用面部做出的變化更是難計其數。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度的線索。一切沒有經過掩飾的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接納與拒絕等表情的事情發生,面部表情對於交際的重要性是從所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涵卻難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納粹黨徒投向猶太人身上那惡毒而陰毒的表情里,人們可以知道猶太人當時的悲慘命運;從過去的南非白人鄙視黑人的視線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當時的社會地位,感情的表達是在文化背景中習得的,它們的表現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民族在貴客來到時,笑臉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國的印地安部族卻開懷大哭來迎接客人的到來。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認可的表示;在中國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國文化中,表示沒有滋味;在許多地中海國家,則是過分誇大痛苦和悲哀的標志。

微笑,是最有益於人際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亞當斯所說的,「當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更喜歡你」。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車上因急剎車而踩了別人的腳,微笑就等於說「對不起」。與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自己沒有敵意。服務行業的人臉上常帶著微笑則是歡迎和友善的表示。東方人比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語系人身上那樣,可以看到七情六慾的展現。中國人習慣用面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中國俗語「看臉色辦事」和「給人臉色難看」更將面部表情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觀色」與「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東西方身勢語的種種差異源於文化的差異源於有著千變萬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還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必然會發現,不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同,即使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在同一地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間也是千差萬別。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清楚地認識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都是代代相傳和後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二者之間的關系,薩莫瓦 (Samova) 認為,文化與非語言交際密不可分,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因此了解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文化不同,交際規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生文化誤解和沖突。因此,跨文化交際成敗關鍵在於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優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干擾,正確對人,正確對己,相互尊重,平等往來,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的交際。

參考文獻: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吳汗櫻:《文化與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學增 :《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雲譯:《體態與交際》,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畢繼萬譯:《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的對比》,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Ⅶ 非洲文化的特點

非洲文化特點:

黑非洲占非洲總人口的70%以上,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位於北緯20度到南緯35度,西經20度到東經50度之間。因為該區主體為黑色人種的非洲黑人,故稱「黑非洲」。

黑非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那裡的氣候氣候以濕熱氣候為主。黑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不同的部族之間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口增長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質低是黑非洲在整個世界中立足的弱勢,它的經濟發展慢,糧食不能自給更使它在國際上的地位低下。

只有在熱帶經濟作物、畜牧業和森林上有一定的優勢。在工業上黑非洲以采礦為主,它的製造業落後,其經濟模式則是出口礦產或農產原料等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經濟脆弱。

曾經有很多人質疑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把非洲分為「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的非洲」和「亞洲的非洲」(尼羅河流域)。他認為非洲本土「不是一個歷史的大陸,它既沒有顯示出變化,也沒有顯示出發展」。

他斷言:非洲黑人「既不能進步,也不能教育」,「處在野蠻的、未開化的狀態之中」。可能非洲在經濟、政治等方面不如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但是它在文化方面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不比世界上其他的種族文化差,像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7)哪個國家屬於非接觸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

古代文明

非洲是人類進化史上從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瑪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現代人都存在過的大陸。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這些發現使包括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在內的人類學家得出了非洲是人類誕生地的猜想。

飲食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著桌子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

此時,你將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抓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正式宴請比較正規,先有開胃菜,再上主食,還有甜點。

總體說來,非洲飲食文化比較單一,主要是肉食和玉米、麵粉之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洲

Ⅷ 關於歐洲主要國家的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獲取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

我們知道,語言文化從來都是政治、文化斗爭的重要工具。關於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從無數史實與現實中得到印證:公元前221年,當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時,便即刻下令在新統一的國家裡實行語言文字的整合統一。刻在竹簡上的「書同文」3個字,最簡潔有力地表達了語言文化在國家與民族統一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意義。古羅馬帝國強盛數百年後,無數輝煌早已淹沒在了歲月的塵埃中,當初隨帝國鐵蹄遠播異域的拉丁文,卻被作為南歐宗教、文化、科學研究的共同書面語保留了下來,扮演了千餘年「國際語言」的角色。

世界近代歷程的開始,也是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推行的文化侵略開始的。這種文化上的征戰,已在許多前殖民地刻下了難以消彌的印記。在安哥拉,盡管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早已結束,但當地的人們仍然恥於講本土語言、本民族語言。在那裡,即使你是個普通農婦,如果你不講葡語,那你依然會遭到同胞的嘲笑。在當地,白人第一、混血人第二、被「同化」的黑人第三,然後是其他人。這種社會等級劃分,直接反映出殖民地同化政策的後發「威力」。也正是這種殖民主義的殘余,使得同安哥拉一樣的許多非洲國家、亞洲國家、拉美國家,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步履蹣跚。

文字不僅是國家和民族傳承自身文化的載體,也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識的終極傳播媒介。例如,網際網路自誕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文化霸權主義的印記,英語及歐美式文化氛圍,一開始便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呈現了稱王稱霸的架勢。

即使在西方國家之間,對語言文化的霸權與反霸權的斗爭也從未停止過。針對近半個世界以來英語的強勢沖擊,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法語市長國際協會會議上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維護法語國家自身特性的惟一途徑是捍衛法語,拒絕世界被單一語言和文化模式所壟斷。」法國一直希望能聯合世界上40多個法語國家建立起一個「超越國界的實體」,以求使以法語為主要語言的前殖民地國家集團「在國際大家庭中佔有它應有的位置」。這充分反映出法國迫切希望藉助昔日殖民文化遺產,在世界范圍內抵禦英語文化,捍衛和重振法國國家利益的願望。同法國相比,1990年統一後的德國從總理、部長,到普通知識階層,為使德語成為歐盟工作語言做出不懈努力,這反映出具有強烈大國意識的德國,一心要在歐盟的文化戰略中起主導作用。而中國台灣地區,在主張台獨的民進黨2000年上台後,有關「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的「獨統之爭」,也暴露出民進黨欲利用語言文化的社會教化功用,作為實現其分離主義意圖的一個具體步驟。

語言從文化角度介入全球經濟資源再分配競爭

語言文化作為人類第一位的交流工具,在民族共同經濟生活及國家經濟體系形成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時也是國際市場得以快速運轉的一種潤滑劑。進入全球市場後,英語的全球通用趨勢,更為英語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難以計數的經濟利益。

印度的非暴力主義者「聖雄甘地」,曾於1908年針對英國的殖民文化統治痛陳其弊:「讓千千萬萬的群眾認識英語,就等於驅使他們做奴隸。」然而,一個世紀過去後,獲得獨立的印度,對外來語言的看法和需求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印度早年的民族主義者們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信息化進程中佔有獨特地位的軟體產業,正是得益於英語的普及。

現代社會中,國家對全球市場的依賴,人們對機會與成功的渴望,已令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將英語視為獲取財富的資源與手段。已故的班達拉奈克總理在錫蘭(今斯里蘭卡)擺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自由後,曾成功地推行了語言的本土化。結果只有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懂得英語。然而時過境遷,當英聯邦秘書長於1975年訪斯里蘭卡時,時任總理的班達拉奈克夫人,為使國家加速現代化,竟然要求英國多派些英語教師來斯任教。

法國近年來一直強調法語國家聯合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從文化的意義上整合分布在歐洲、非洲、北美、中東和東南亞的法語力量,以形成一種由文化至經濟的向心力。這一方面表明法語地位的江河日下與英語地位的如日中天,另一方面也表明法國人對通過語言文化紐帶的特殊作用去獲取國家經濟及政治利益的深刻認識。由此可見,語言在作為傳遞信息和認知世界的工具的同時,也從文化領域參與全球經濟資源的根本和獲取重要手段。

開放與保持間平衡舍取的矛盾

語言不僅是信息傳遞和認知世界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在發展現代化、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所有非英語國家無一例外共同面對著語言文化的開放與保持之間的平衡舍取的問題。

由於英語在幾乎所有領域中的強勢狀況,導致各國的社會發展與國力增強均需要更多地借重英語語言工具,接觸和吸收以歐美文化內容為主的西方文化。表面看來,這是勢所必然。然而隨著這種趨勢的廣泛持續深入,其對非英語國家與民族的社會文化的隱性影響與深層滲透,將會在不易察覺之中削弱國家的文化特性,影響國民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法國正是從自己施加於別國的殖民文化經驗中獲得這種啟示,因而總是懷著一種文化憂慮的心態強烈地要求抵制英語「語言霸權」,強調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的重要。而歷來文化禦侮能力頗強的漢語言文明的發祥地??中國,在2000年初成功研製出互聯網中文域名注冊系統後,中國的學者與媒體更直接視之為關系民族榮譽與國家利益的一件大好事。新華社的相關報道稱,對此,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義塤認為,這必將對全球華人世界產生極大影響,因為這不僅是域名資源之爭,也是中西文化、價值觀競爭的大問題。

普及和提高國民的外語素質,自然有利於世界融合與文明的推進,卻並不等於各國容許外來語言文化替代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文化。鼓勵學習和使用英語,同放任其文化意識泛濫是兩個性質的問題。但現實中,英語文化的長期廣泛滲入,已使那些即使是走在世界經濟前列的國家的語言文化的純潔性和獨立性,遭到不可忽視的破壞與削弱。在一些國家,夾雜著英語單詞的混合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在大眾媒體間極普遍地存在,且愈加增多。而在學術上,即使你的造詣平平,但只要能想辦法使一篇論文在英語期刊上發表,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要求評定高級職稱。與這種常見的語言文化崇拜相比較,更糟糕的是在許多國家的科學研究專業領域,學者們原封不動地照搬英語詞彙的情況比比皆是,並且越來越盛行,而本國語言的科學詞彙則日漸貧乏。

強勢語言覆蓋下無文化平等

應該說,世界語言文化的交流,是打破人們思想與行為禁錮的法寶,是開啟民智與促進發展的良策,也是使世界文化繁榮昌盛的必然途徑。世界上哪一種超過1000萬人使用的語言,又不是在歷史的反復交流融合之中發展而來的呢。

問題是在強調文化平等意識和主權利益的現實主義的當代國際關系中,極其不平等的語言文化傳播直接刺激著國家文化利益與社會安全利益的得失平衡,銷蝕著國家與民族的社會凝聚力。在全球化時代,雖然國民英語水平的提高是有力地躋身全球競爭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但外來語言文化中所包涵著的對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地動搖著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根基。知識分子們可以說,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決不是什麼委員會所能管理得了的事務,但作為主權國家,誰也不願意看到本國獨立的文化權利,在不聲不響中被人改弦易幟。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或民族,人人都以能說英語為時尚,人人都以能去美國為榮耀為夢想,那麼,你斷然不能說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利益是安全的和有保障的。面對全世界持續不衰的英語熱浪,美國的全球戰略家們,肯定會對此感到十分高興的。

Ⅸ 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中美文化基本差異:中國觀念與美國觀念對比分析 作者: 集體主義:一般而言,中國和其他亞洲文化反映了稱為「集體主義」的取向。這些文化比較注重群體合作和個人謙虛。
個人主義:相反,美國人通常表現出一種個人主義取向。他們更重視獨立性。自我實現即使不是一種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美國人更重視不受外部制約的「自由」。
社會關系:中國人的社會關系比美國人更加正式,等級更分明。中國人似乎非常習慣於等級分明的結構,他們可基於自己在結構中的位置和慣例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
美國人則更側重於非正式和平等關系。美國人通常和社會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們不太重視社會等級。
友誼: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更可能擁有少數終生摯交,他們彼此之間交情深厚,願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
美國人可能有許多「朋友」和熟人,這些朋友和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換,彼此之間承諾的義務有限。
義務 在中國人之間,與他人的關系通常意味著彼此之間的義務。
與此相反,美國人傾向於迴避相互依賴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長期義務的局面。
任務取向與關系取向:中國人側重於關系取向。保持和諧的關系比完成任務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國人側重於任務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關系更重要。
和諧與「事實」: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沖突、公開批評和具有爭議的話題。他們希望在周圍的人中保持和諧,給別人留「面子」。相反,美國人通常願意直接面對問題、提出批評、討論具有爭議的問題,並堅持自己認為是「事實」的意見。他們對「面子」並不在意。
法律、規章和條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國人通常更信任人際關系,而不太信任書面規則和程序。
而美國人一般認為書面規則適用於每一個人,並且能夠產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決定。
時間觀念:中國人比較懷舊,也比較注重未來。

Ⅹ 偷國是哪個國家啊

偷國是指韓國。

眾所周知,韓國是一個文化非常「豐富」的國家,但這些豐富的文化,很多都是韓國從其他國家偷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韓國才會被眾多網友稱為「偷國」

除了偷中國的文化之外,韓國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也垂涎不已,有時候就連歐洲的文化也不放過!一些在西方國家參與考古的韓國教授甚至直言,耶穌具有韓國血統!

韓國偷過的東西:

1、強行碰瓷高句麗為祖先。

2、偷版圖:偽稱山東 河北遼寧江蘇等地為歷史上朝鮮半島三韓部落領土。

3、偷文化遺產:1983年韓拿漢字申遺。

還有中國結,漢服,工筆畫,太極八卦,團扇,發簪,影壁,園林,刺綉等有目的性接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重金邀請去韓國。

4、偷梗, 文化共產。 韓劇韓漫抄襲中國古風武俠 捏造「東洋風」說東亞共有。

閱讀全文

與哪個國家屬於非接觸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