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治文化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祥宏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如孔子儒家的周禮、仁政等就是政治文化。有賴它維持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統治。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英美不同的政治文化,對君子(英王。美國曾受英國殘暴的殖民統治)的不同感受、不同的信仰謹攜冊程度,決定了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他們的權力大小與權力運作方式有所不同。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
政治文化的類型和發展水平對一種政治制度的運行效力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殘留在人們觀念中的封建政治文化對我國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負面作用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邢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意識在作祟。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化和發展。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文化經歷中世紀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幾百年的蘊壤培育推動著資產階級政治體系文明進步。一般政治文化形成和成熟是續漸的、緩慢的、穩定的。但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沖擊下,一些國家、地區政治文化的變化跟不上政治體系、制度的隱告變化,產生了社會的動盪與不和諧。導致其政治體系、制度的不穩固而左右搖擺。
但是政治文化畢竟是上層建築,它決定於產生力和產生關系這些經濟基礎。
而關於政治的社會化大致可以歸納為一下這段描述:
實際上政治從來都是社會化的,所謂政治的社會化,就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啟蒙、普及、深化政治文化教育的過程。這過程普遍存在於家庭、學校、社團、單位里,而且是在持續的不間斷的能力中。
⑵ 什麼是政治文化它有哪些特徵和內容根據不同的標准又可以進行怎樣的分類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種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政治文化是一個非常近期的概念,它的提出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卻歷史久遠.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專門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變遷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論法的精神》和《羅馬盛衰原因論》,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當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於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G.A.Almond).1956年,阿爾蒙德在美國《政治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比較政治體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這一概念.在以後的研究中,阿爾蒙德和維巴(S.Verba)應用行為分析方法,採用民意調查的手段,系統研究和分析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墨西哥五國國民的政治態度,並於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該書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因此被視為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此後,許多政治學家轉向政治文化研究,他們通過社會調查,採用隨機抽樣、訪談、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展開更加廣泛的比較研究.在20世紀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與現代化理論相結合,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跨國研究和社會轉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政治文化作了定義.根據阿爾蒙德觀點,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進程所促成.在阿爾蒙德定義的基礎上,派伊(Lucian Pye)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中存在的政治主觀因素,包括一個社會的政治傳統、政治意識、民族精神和氣質、政治心理、個人價值觀、公眾輿論等等,其作用在於賦政治系統以價值取向,規范個人政治行為,使政治系統保持一致.維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構成和作用時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由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號和價值所構成,它決定了人們行為的條件,為人們提供了參與政治的主觀意向.根據他們的解釋,我們可以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義: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於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因素.
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東西,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認知或意識(awareness)、政治價值觀念(values)、政治(beliefs)、政治情感(feelings)、政治態度(attitudes)等形式表現出來.政治文化不同於公眾輿論或民意(public opinion),前者具有穩定性,反映的是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一貫性的政治傾向和心理,後者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產生的一時性的反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⑶ 政治文化的類型
西方學者還將政治文化劃分為不同類型,其中,阿爾蒙德的劃分比較有影響。他認為政治文化有 3種大的類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也不關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從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尊重並執行政府所作的權威性決策,但缺乏參與政治、向政府表達利益要求的意識。③參與型政治文化,它與現代民主政治相適應,使公民抱有不過分的參與熱情,對合法的權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會都不會只有單一類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諸種政治文化的結合。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政治文化進行分類,認為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態度,這就構成該社會的政治文化。社會成員所屬的民族、種族、社會階層、地域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別。因此,在屬於同一個大類型的政治文化中,存在著若干亞文化,如少數民族的政治文化,某個地區的政治文化。在這方面,最常見的是區別政治精英的政治文化與大眾的政治文化。
8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學者對政治文化理論表現出很大興趣。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總是與某一政治制度或政治體系相適應的。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階級、階層、集團的政治觀念、情緒和政治習慣,反映他們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家制度、不同的社會政治影響,對政治文化的性質和內容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政治文化又通過政治社會化影響人們的政治感情、社會政治傳統、公共輿論及政治制度、政治體系本身。中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方面:①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徵;②中國政治文化的現狀及其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系;③如何將中國政治文化的繼承和變革相結合,有意識地創造新的政治文化,以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⑷ 當今我們應堅持什麼樣的政治文化詳細一點謝謝!
奠定美國200多年時間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偉大國家的基因——憲政確立的公民自由基礎和法治框架卻一點未變。
過去200多年未變,未來千秋萬代也不會變。自由與財產,權力制衡,以個人李陵為基礎,這些基本的價值觀,不需要民主討論,也不由得民主討論!沒有這一自由、憲政和法治基礎,民主會荒腔走板;有了這個自由、憲政和法治基礎,民主只是錦上添花。
《淺談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的偉大妥協》透露出的秘密,在這次奠定美國立國之基的費城會議上,「代表們在基本的政治問題上意見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具體表現為:保護自由與財產,視政府為契約;支持共和政體和立憲政體,反對專橫而不受限制的政府;接受平衡政府的哲學,贊同建立強有力的行政部門,獨立的司法機關和設立兩院制;認同國家主義,主張建立一個以個人為基礎並對個人行使權力的全國政府;同意授予國會為確保合眾國的和諧不因執行州立法而受破壞所需的一切權力等。」
「民主」是個一言難盡的口號,它也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來做工具和武器的東西,就像「反貪腐」一樣。共產黨也是一路打著民主的旗號統治到今天的。但美國起草獨立宣言和憲法的先賢們,卻很不喜歡用「民主」這個詞。
《獨立宣言》全文沒提到「民主」。而譯成中文長達一萬多字的美國憲法,甚至通篇都沒有「民主」這兩個字。這絕不是疏忽,而是美國先賢們經過多年討論、辯論之後的一個非常清楚的共識。奠定美國基礎的這兩個最重要文件,全部強調的是保護個人權利,而不是多數裁決的原則,更是要避免暴民政治。
美國先瞎運賢當年沒有提到民主和科學等,只是抓住「個人權利」這個根本。一切國家體制的建立,都以保障個人權利為最哪神戚高目標。在保護個人權利這個根本之上,最後才會有真正民主機制的確立。如果說只用兩句話概括美國強大的原因的話,那就是美國重視並實踐了這樣的價值: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個人權利。也就是確立個人主義的價值,以人為根本。
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強調人的三大權利: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都是指個人。中國的五四人物,沒有從這樣的保護個人權利的根本價值出發,所以,民主科學喊了半天,只能走向不著邊際,最後經由集體主義走向集權專制。
⑸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
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建設黨內政治文化的工作任務很繁重。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發展黨內政治文化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茫然失措、不知從何下手,而應分清層次,找到著力點,工作具體化。
1、夯實理想信念信仰之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最本質、最核心的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以貫之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執著追求,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要一以貫之地把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作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有效塑造黨性品格,使全黨理想信念信仰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顯著增長,始終將理想信念信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主體,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主體任務就在於踐行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要教育引導黨員自覺地、模範地踐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鮮明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根本支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基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刻高舉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
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黨內政治文化是歷史的具體的,在實踐中不斷滋養和發展,體現了歷史性與現實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先進性與真理性的統一。黨內政治文化應將根脈深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彰顯民族氣質,承載民族精神、牢固國家認同。
4、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我們黨都很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始終發揚艱苦奮斗、不怕犧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忠誠信仰、追求真理,英勇頑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形成了包括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
5、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根本著力點所在。我們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黨組織、黨員現狀,努力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與保持黨內政治生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有機統一起來,把培育黨內政治文化與提升黨員隊伍的素質、凈化黨員隊伍思想、整飭黨員隊伍作風、增強黨員隊伍先進性純潔性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弘揚清風正氣,堅決反對腐敗蛻變。
旗幟鮮明地與各種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等有害政治文化作斗爭,以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引領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厚植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把灌輸式政治思想教育變成以文化人、循循善誘、潤物無聲。著力把建設黨內制度文化與建設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在制度文化建設中突出價值導向,在精神文化塑造中實現思想引領,在行為文化建設中達到知行合一。
⑹ 中國應該建設怎樣的政治文化
中國的政治文化正行走在自身體制制度、社會歷史發展變租兆革大勢與民眾現實利益相互沖擠形成的崎嶇而又難見出口的畸形道路上,且由於其自身在理念、目標、政弊叢租策、體制制度、幹部隊伍等方面的脫節、扭曲和矛盾,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內涵和形態,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樣子。
這種狀況使得我們的崇高的理念、目標與政策、體制制度及幹部隊伍置身其中的利益集團發生沖突,致使有些問題長期存在,難以調和,無法解決。且越積越多,相互作用,綜合發酵。
中國已經走上了崛起之路,但能不能實現終極目標,實現偉大的復興,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在前行的過程中創建一種嶄新的、先進的文化和體制制度,建設一支高質素的幹部隊伍,制定真正符合實際的政策,通過**幹部和**部門有效地實施。這種新創建的文化,能夠超越我們自身的傳統,也超越西方現有的高度,塑造和培養一批接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責任感使命感、有能力、有水平的幹部人才隊伍,並使之沿及全體公民。通過體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奠定發展的基礎,提供保障。
要想走出這崎嶇之路,建立一種健康鄭銀的政治文化。就要從文化的重建、體制制度改革入手。使人們擁有崇高的信仰,良好的道德,健康的精神風貌和凈化的社會風氣。當然,這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甚至是有反復的事情。
⑺ 怎樣堅持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正確方向
一、確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為主導的政治文化
在政黨政治社會里,執政黨必須注重建立和發展黨的思想理論,並加強政治社會化,灌輸執政黨的思想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向執政系統和全社會灌輸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理論,這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使其成為民眾的思想觀念、行為導向。
二、建設中頃指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因此,必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融入人們的思想之中,使民眾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和目標選擇,並能夠自覺地遵循其制度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等,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尤其要注重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制度文化建設。
三、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形成和融進取的民族政治文化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基礎上的,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斷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養,是夯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租檔政治文化基礎的重要任務。因此,應當積極推進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政治文化建設,創建和融進取的民族文化。
四、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宗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從而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雀型配,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⑻ 如何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
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這是新形勢下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貫徹黨章和黨規、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強黨興黨,實現思想建黨、制度治黨、文化強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推動黨的建設邁上新台階
黨內政治文化是融入黨員幹部血脈的精神標識,反映著黨員幹部的精神追求。當前,我們黨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黨的建設制度。更好發揮黨的建設制度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推動作用,需要更加註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對制度的支撐作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進一步指明了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努力方向。
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是由先進文化孕育而生的,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決定了我們黨一直具有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革命時期,我們黨通過思想建黨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糾正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凝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優秀基因,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黨在重視思想建黨的同時,以制度治黨進一步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帶領人民不斷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堅實支撐。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這既需要真理的力量,又需要人格的力量,而黨內政治文化正是我們黨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同志深刻闡述了文化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於黨的建設來說,黨內政治文化無疑是強黨興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將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實支撐。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工程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打「虎」拍「蠅」獵「狐」,反「四風」、轉作風,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黨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一些問題的存在又與一些庸俗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把我們黨建設好、建設強,需要從黨內政治文化這一更深的層次切入,大力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幹部端正政治思想、強化政治認同,促進黨的建設由「治污」向「清源」轉變、由治標向治本邁進、由「關鍵少數」向基層黨員拓展,使黨經受住「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始終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必然有別於其他政黨。我們黨又是有著8800萬黨員、在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黨,新的長征路上充滿艱難險阻,沒有先例可循,黨要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這些都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又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在傳承中持續創新。沒有根脈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根脈和底色,堅決不能丟,丟了黨內政治文化就失去了根和魂。比如,從1922年的第一部黨章到今天的黨章,歷經多次修改,但始終都把忠誠老實銘刻在黨章上,這就是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要傳承,但也要認識到文化是上層建築,黨內政治文化需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推進而不斷創新。尤其要看到,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由「冷眼向洋看世界」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轉變,黨執政的環境異常復雜,「四大危險」「四種考驗」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只有順時應勢、與時俱進,才能與黨的事業同發展、共進步。
在開放中不忘堅守。在社會信息化大潮中,封閉的文化形態既不可能、也沒有前途。文化的發展要有開放的心態,做到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是如此。但是,在開放中決不能忘記本源、忘了堅守。在開放中堅守,關鍵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這「四個自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不忘初心。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對先進黨內政治文化的堅守是一種全面的要求,要全方位向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看齊,不搞選擇,不講條件,不打折扣;是一種具體的要求,要落實到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種長期的要求,不管風吹雨打,精神品格都不能變,必須一輩子牢記、一輩子踐行、一輩子維護。
在自信中加強自覺。文化要深入人心,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僅僅依靠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出現「雨過地皮濕」的情況。文化要深入人心,關鍵是要服人,讓人們在內心真正認同、真正自信,從而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對黨內政治文化的自信,再將文化自信上升為文化自覺,從而不斷堅定信仰。只有在自信中自覺,樹立堅定信仰,黨員幹部才能在戰爭年代做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在和平時期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自信中自覺通常要經歷一個反復的過程。比如,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但在一個時期里我們也曾一度背離了實事求是的要求。可以說,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當前,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貫徹**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自信和自覺。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在以文化人上出實招、求實效。組織部門應從自身職責職能出發,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厚植育人、選人、管人的先進黨內政治文化。
用教育塑造黨內政治文化。教育是塑造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徑。要聚焦真懂真信,不斷創新黨內政治文化教育的載體、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斷增強黨內政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比如,可以強化儀式教育,不僅把面對黨旗宣誓作為入黨的第一步,也可以作為表彰獎勵、批評幫助、擔任黨內職務時的重要儀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市場引導社會資本,在文化供給側發力,催生有思想、叫得響的優秀政治文化教育作品,建設用得上、有吸引力的政治文化教育陣地。重視黨內法規在政治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黨內法規教育和規范黨員幹部的行為,以黨內法規傳承黨內政治文化、發展黨內政治文化。用好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同時加強管理、善於對話,防止黨內政治文化在新媒體上被削弱、被稀釋。
用導向引領黨內政治文化。以文化人需要確立正確導向。選人用人導向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風向標」作用,有什麼樣的選人用人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就會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文化。當前,在領導班子換屆的關鍵時期,更要以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正風氣、以好風氣引領政治文化建設。選人用人要突出政治價值觀,把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融入好乾部標准,力求做到選一名幹部立一面旗幟、樹一個標桿。要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嚴防「帶病提拔」,力阻沾染官場劣**的幹部得到重用,防止出現幹部選用上的逆淘汰。組織部門要大力弘揚公道正派的組工文化,把公道正派作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使選出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服氣。
用嚴管純潔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必須激濁揚清、扶正祛邪,不斷純潔黨內政治文化。這就要求堅持真管真嚴,堅決抵禦和清除黨內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應緊抓問題不放,對於班子建設以及巡視、審計、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提醒的提醒、該約談的約談、該問責的問責,通過緊抓、常抓抓出**慣,形成自覺管、從嚴治的政治文化建設氛圍。緊抓預防不放,經常性地與幹部談心談話,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風、生活的真實情況,及時咬耳扯袖,讓黨員幹部把成文的紀律、不成文的規矩記在腦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緊抓責任不放,盯住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分管領導監督職責落實情況,讓管理者把責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責、盡責、負責,不斷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⑼ 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功能是什麼
政治文化作為支持社會成員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幾乎作用於政治體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義上,政治體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徵決定著該體系存在的狀態、運作的方式以及發展演變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一個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但社會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過程中也發揮這重要的作用。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政治體系是動態的系統,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總是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人去推動和完成的。因此,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變革的目標、方式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價值取向直接制約著政治體系變化的進程及其結果。
(9)什麼樣的政治文化是我們所需要的擴展閱讀:
概念緣起
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最先是由18世紀德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闡發的,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則開創了政治文化的系統研究,他在《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途徑》一書中提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個特定國家居民各種政治態度、價值、信息與技能的特定布局。
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劃分為:地域型政治文化、臣屬型政治文化以及參與型政治文化。這兩位政治學大家要表達的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特徵:
其一,「順從」(帶有幾分尊重)——承認「自卑」或「優越性」以及「社會權威」。
其二,「共識」——代表了政府與公眾認同以及妥協之間的關鍵聯系。對綏靖政策的支持可能並不總是由整個國家共同承擔,但作為一個整體,公眾同意忍受它,這意味著它是一個共同的協議。在英國的政治文化中,「共識」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人民是如何被統治的的、福利國家、誰擔任國家元首並且擁有何種權力等。
其三,「同質性」,英國政治文化一個重要特徵是「同質性」較強:整個教會的出勤率正在下降,部分蘇格蘭和威爾士人的呼籲獨立。三者有機結合可以建構政府與公眾良好的關系。
政治哲學
「政治文化」這一概念被引入到政治科學,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這一概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為阿爾蒙德所採用,並在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一書中作了系統闡發,但很快遭到了兩位歐洲政治科學家格哈德·倫姆布奇和阿倫德·利賈特的極力反對。
倫姆布奇分析了瑞士和奧地利的政治,利賈特則分析了荷蘭政治。他們都堅稱,有比美國更穩定的政治制度。
⑽ 中國的政治文化是什麼
政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政治領域的精神現象,是由一定階級、國家、民族或社會群體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政治文化的這一定義,包含如下要點:
(1)政治文化的主體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既可以是政治行為群體,如民族、階級、政黨、社會團體;也可以是政治行為個體,如政治領袖、個體的公民等.
(2)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礎,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基礎和以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上層建築.
(3)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特別是群體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如此.因此,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通常都具有長期的歷史過程,其政治心理經過長期的積淀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定勢,其政治思想經過長期的發展而形成政治思想傳統,其政治價值觀經過長期的發育養成,形成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長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會對社會成員的政治傾向和行為方式產生持久的影響.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價值觀的指導下,通過人們的政治態度、情感等政治心理,影響人的行為方式而對政治制度、政黨與政府政策、政治領袖等政治現象作出評價和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正在建設發展中的文化,我們可以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中國共產黨關於政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中來總結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反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地反映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因此也就必然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功能實現的精神和動力源泉,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2)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將「以人為本」與「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確定為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出發點,這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與執政理念上的重大發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3)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生命所在,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生活的主體是公民.因此,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
(4)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人類文明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文化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只有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依據中國當代的實踐去創新和發展,才具有中國特色.在當代世界的文化交流與沖突中,也只有保持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才能立於世界文明之林.同時,積極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先進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但在學習和借鑒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價值觀念等,則是需要批判和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