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
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系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
熊繹文化大道位於湖北省保康縣城南牌坊灣地段,南起土門三岔路口,北至封銀岩嘴,東至道路紅線,西至清溪河邊。沿途興建10個早期楚文化街頭景點和2個早期楚文化廣場,並與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長廊連為一體,構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觀帶。熊繹文化大道配套建設啟明廣場、承水玉橋、楚源鳳台等3項景觀節點。
保康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楚國800多年的歷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料記載,熊繹,為祝融氏分支頌州磨鬻熊一支的後裔。周成王時代,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繹命名,寓意是將「荊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揚祖先熊繹率部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楚人精神。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局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
楚文化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楚國盛產細腰美女。
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斗」字的天文圖像,更成為研究和佐證早期先民的宇宙觀念的重要標本。武漢市黃陂區的魯台山古墓葬群,屬周代楚國重要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長子狗」銅鼎野斗和「公大史」銅方鼎等重點文物。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創新了銅器製作工藝,大大改良了製造工藝。
這一考古發現,與隨後的荊門包山二號墓漆奩彩繪等,給考古學以至藝術史學界帶來空前的驚喜。史學家稱,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國美術史的源頭上溯至三跡橡代。破除了中國文化的「西來說」,及中國美術源頭「起於漢代」的謬誤,為中國美術本原做了根本性補充。藝術界興起「楚文化熱」。 實物資料表明,獨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來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礎上,歷經這一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的洗禮,通過融合、吸收被吞並的眾多周王室同姓、異姓封國及其它諸侯國的先進文化因素加以綜合、提煉並經過創造而成,正是在此時,楚文明以非凡的氣勢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籬,取得了質的飛躍,從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轉折,進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發展成為亞洲第一(軍事以外)。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借秦力擊敗吳人,後昭王遷都於鄢(今湖北宜城),後又返郢,直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為楚文明的繁榮鼎盛期。
這一時期楚國歷史雖然有起有伏,但楚國的發展未受到大的打擊,而是連續不斷直至達到最繁盛、最光輝的頂點。其政治體制方面有斷斷續續的改革,舊的縣由大化小,並已在全境范圍內普遍設立,邊境設郡,官職爵秩已經相當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發達的經濟基礎為楚文明的繁盛創造了有利條件。楚文明一如沖出峽谷的江河,以奔騰萬里之勢不斷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飛速發展,表現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以致盛極一時。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社會生產蓬勃發展,政治局勢迅速改觀。到戰國早中期,楚國在北面與中原諸國爭雄,時有進退;西北、西南分別防禦秦與巴蜀而主要是來自秦的威脅,以秦嶺、巫山山脈相阻隔,並分別設立了漢中、黔中、巫郡等;東面是楚國發展相對比較順利的方向,其軍隊多次出入齊魯國境,並直至海濱,但戰爭頻繁,建設難以連續持久;南面主要是「蠻夷」之幫,楚人沿洞庭湖兩側南進,直到五嶺,這一區域基本沒有大的戰爭,政局穩定,楚文明也得以持續發展。鼎盛期的楚文化遺存就主要在江漢平原及楚國南部的今湖南境內發現,並向楚全境輻射。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遷都陳城,習稱陳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遷都壽春城,習稱壽郢,直至楚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是為楚文明的滯緩衰退期。
這一時期楚國基本處於動盪之中,盡管有相對的穩定,也是十分短暫的。楚國政治腐敗,思想保守,經濟上又因國土的淪喪受到了慘重的打擊,楚文明也丟掉了賴以發展和昌盛的堅實基礎。楚國歷史已成頹勢,楚文明也隨之凋敝,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曇花一現。
而且,楚文明無論是在成熟期,還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在對其它文明產生影響,這在其周邊區域的文化遺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響的影子。正是由於各區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國古文明才在多元、復雜文化因素的融合中發揚光大,並連續發展二千年。
楚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歷經孕育興起期、成熟定型期、繁榮鼎盛期、滯緩衰退期四個階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貳』 求楚文化的大致的發展史
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模野,不斷發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特點,可把楚文化劃分為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4個階段。
楚人建國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在這一時期,楚國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在兼采華夏文化和蠻夷文化之長的基礎上,開始創造自己的特色文化。總的來說,此時的楚文化與華夏文化尚沒有明顯而重大的區別,尤其是陶器、青銅器等物質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畢竟顯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鳳好巫、開拓進取、不拘禮法、愛標新立異等特點為後來楚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這個時期,楚文化開始呈現出自己鮮明的特點,表現在各個方面。從社會形態上看,農奴制布滿了楚國各個縣邑,奴隸制相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間,實行撫夷屬夏的國策。對於所滅之國,楚人的作法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而不以俘掠奴隸為好。從官制上看,楚官多稱尹,從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從行政建制上,楚國首創縣制,後為各國效仿;在兵制上,稱謂、建制也與中原多異。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經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個性與氣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來。
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此時,銅器生產登峰造極,鐵器普遍推廣,絲織刺綉興旺發達,漆器木器應運而生,城市建設欣欣向榮,物質文化可算是達到了頂點。與勃興期明顯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國精神文化大放異彩,給予後世巨大的啟迪,從哲學到文學,從字畫到樂舞,無不獨風騷,彪炳千秋,更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會體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肢碼粗式等趨於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獨特的"這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秦漢之際為楚文化的轉變期。秦國滅掉了楚國,並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擊。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遠比物質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劉邦、項羽大歷鎮興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復甦之勢,但離開了物質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終究是不可能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下去了。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自成體系的楚文化不復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卻與傳統中原文化一樣,成為新的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進,共同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叄』 傳說中一腳可踏三省的古鎮在什麼地方當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傳說中一腳可踏三省的古鎮坐標是在河南省浙川縣的荊紫關鎮白浪街,這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說丹江園、荊紫關鎮還有龍駒寨。
其實在中國的大地上有很多好玩的地方,那麼就有這么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一隻腳就可以踏三個省,三個省都在一條街上,這么奇葩的地方就出現在中國的河南省這個地方叫作荊紫關鎮白浪街,小小的白浪街蘊含著很濃厚的歷史文化,在這里已經發展成為了旅遊,如果在暑期或者空餘時間可以到這個地方去遊玩,這個一腳可以踏三個省的地方,也成為了很多網紅打卡之第。在這里人們都十分的朴實本分,而且白浪街的文化也十分的多樣性,雖然一條街上有三個省的人民在生活,但是卻凸顯的十分的溫馨,另外在街道上面擾配有很多的美食。
在假期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到這個地方去放鬆一下,領略一下我們古老的文化韻味。
『肆』 「宛城故地」南陽有什麼歷史文化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總面積2.6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060萬。
南陽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城西卧龍崗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前的躬耕地。
南陽歷史上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及「智聖」諸葛亮,更滋養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雪垠、科技發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當代名人。南陽曾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南陽荊紫關鎮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陽板頭曲、內鄉宛梆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詩經》證明,南陽當時屬於《詩經》地域中的《周南》江漢氏族文化區,南陽文化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嶺文化」為代表,也包括了後來發展為有較高水平的「楚文化區」,在我國文化史上有深遠影響。
近年來,通過考古,在南陽淅川一帶發現有許多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其文化明顯的包含著「仰韶龍山」、「屈家嶺」文化層次的特徵。文學上的「楚辭」,音樂上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國南部文化的光輝代表,楚歌就是這一帶最流傳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讓」的習俗。及南北朝時,在長江中上游的荊、郢、樊、鄧(信陽南陽鄧州一帶)等地又是當時最滸的、最有名氣「西曲」傳播地帶。「西曲」的出現,對南陽乃至中原民歌也有親密的血緣關系。
『伍』 河南都有哪些民族
河南省有那些民族?
全省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8.78%,除漢族外,有 *** 、蒙古族、滿族、土家族、壯族、 *** 爾族、苗族等50個少數民族,佔全省總人口的1.22%。
河南省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河南是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 *** 、蒙族、藏族等少數民族55 個,128.揣 萬人,占河南省總人口的1.3%。
河南民族有多少
河南省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雜散居省份。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有回、蒙古、滿、土家、壯、朝鮮等55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114.3萬人。其中, *** 95.3萬人,僅次於寧夏、甘肅,居全國第三位。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的顯著特徵。多的縣(市、區)有5萬多人,少的有200多人。全省有鄭州管城 *** 區、開封順河 *** 區、洛陽廛河 *** 區等3個城市民族區和21個 *** 鄉
河南省有多少個民族
50
河南都有哪些民族風情
很多
河南都有哪些有名的古人
1 河南名人!
河南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孕育了眾多的有各種影響力的名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列子、韓非等;軍事家蘇秦、司馬懿等;文學家韓愈、劉禹錫、「詩聖」杜甫、「詩鬼」李賀等。 而近代、當代也涌現了大量的愛國人士,革命志士,文學家,政治家,如吉鴻昌、鄧穎超、馮友蘭等。
黃帝-五帝之一,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人;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
墨子-姓墨名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家創始人。戰國初期楚國魯陽人(今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里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戰國韓國(今河南鄭州附近)人;
呂不韋-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編著《呂氏春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三國魏新野(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詩聖」,河南鞏義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詩鬼」,河南宜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河南湯陰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
劉青霞
宋學義
***
袁世凱-中華民國大總統,河南項城人;
吉鴻昌-抗日名將,河南扶溝人;
許世友-開國上將,河南新縣許家窪;
鄧穎超-河南省光山人;
這些都是河南的,把分兒分給我拉~~...>>
河南省有哪些少數民族 20分
共有55個少數民族,最多的為滿族、蒙族、 *** 、維族、苗族,其餘的倒是少見。
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 *** 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
河南文化都有些什麼?具體介紹一下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具體講,她至少包含以下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鉅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
『陸』 南陽有什麼值得一游的地方
一、5A級景區西峽恐龍遺跡園
西峽恐龍園位於南陽市西峽縣,1993年南陽市西峽縣恐龍蛋化石群的發現成為轟動世界的新聞。主要以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架化石為主要特色,這里有全國唯一的恐龍化石博物館,景區率先引進4D影院展示在遠古恐龍世界的變化。由於地處秦嶺山脈東段、伏牛山南麓,這里屬於季風氣候,春秋兩季游覽最為舒適,氣溫適宜,倍感神清氣爽。特別適合帶著小朋友,一家人其樂融融的遊玩參觀。
二、4A級景區南陽卧龍崗武侯祠
南陽卧龍崗位於南陽市卧龍路與車站路交叉口,是三國時期卧龍先生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歷史名詞三顧茅廬的所在地。唐代時期南陽卧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明世宗曾欽定南陽卧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先後有眾多國家領導人考察南陽卧龍崗。南陽市政府已經決定對卧龍崗區域的棚戶區進行改造,未來將著重打造5A級卧龍崗文化小鎮,將來必定是旅遊界的一顆耀眼之星。
三、3A級景區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位於南陽市區民主街西側,南陽府衙始建於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府衙現存明清建築100餘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000平方米。目前南陽府衙已經成為南陽的一個集吃喝玩樂一體的文化區域了,火熱程度不遜色成都,重慶那些網紅街道。
『柒』 荊楚文化的特點
楚文化的五個核心特點? 東周時期,在中國的南方有一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區域文化――楚文化,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楚人的想像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
楚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歷經孕育興起期、成熟定型期、繁榮鼎盛期、滯緩衰退期四個階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
楚文明無論是在成熟期,還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在對其它文明產生影響,這在其周邊區域的文化遺功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響的影子。正是由於各區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國古文明才在多元、復雜文化因素的融合中發揚光大,並連續發展二千年。
荊楚文化的介紹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楚文化的介紹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河南省東南部、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荊楚文化起源在哪 湖北西部丹江口!
泛指湖北西北荊山之南 襄樊 南漳境內!!!
歷史上襄樊南漳有一縣城三叮之稱:楚 羅 盧戎皆立國於南漳!
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系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熊繹文化大道位於湖北省保康縣城南牌坊灣地段,南起土門三岔路口,北至封銀岩嘴,東至道路紅線,西至清溪河邊。沿途興建10個早期楚文化街頭景點和2個早期楚文化廣場,並與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長廊連為一體,構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觀帶。熊繹文化大道配套建設啟明廣場、承水玉橋、楚源鳳台等3項景觀節點。保康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楚國800多年的歷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料記載,熊繹,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後裔。周成王時代,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繹命名,寓意是將「荊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揚祖先熊繹率部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楚人精神。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局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楚文化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楚國盛產細腰美女。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
楚國的文化 楚地由於位處江漢及漢淮之間,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和東南的壯侗語都在楚地接觸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語自然是吸收了多種語言成分而詞彙豐富多采、音聲別具一格的方言。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彙上具有較多的自身特點。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鍾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從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與山東大店2號墓出土編鍾銘文的對照中,可以發現楚字的特色,這種楚字,略具蟲形,是蟲書的雛形。戰國中期以後,竹簡、帛書式的手寫體據主導地位,銅器鑄銘、刻銘均受其影響。字形趨扁平、體勢簡略,橫筆昂首,首粗尾細,有的波勢挑法己具後世隸書雛形。 戰國時期,楚國文化藝術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楚辭,是楚國文化的代表,是漢賦的源頭。楚辭,也作「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鍾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鍾建被楚昭王任命為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為職的樂官。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2002年在湖北棗陽市區東南約21公里吳店鎮與興隆鎮交界處的一條土崗上發掘了九連墩墓葬群。2號墓中還出土了大批樂器,包括兩幅保存完好的漆瑟,漆瑟上留有弦痕。另外還有鍾、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還保留有簧片。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下里巴人》當為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 舞蹈是和音樂相伴而來的。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巫舞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楚國宮廷樂舞不同於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如《招魂》所寫:「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曼,艷陸離些。」「竽瑟狂會,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另外,由於隨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大招》所寫:「代奏鄭衛,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容修態」、「長發曼」、「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蜷」的效果......>>
楚漢文化的文化特色 符號文化,既是人類物質文化創造的結晶,又是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載體。在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主要體現在圖形、色彩、紋飾、文字方面。首先,圖形。圖形在符號文化中源於圖騰崇拜。東夷部族崇拜蛇圖騰,後演變成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圖形。屈原在《楚辭.天問》中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漢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以後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形屢見不鮮。當黃帝打敗蚩尤後,蚩尤部族的一部分歸黃帝。蛇與黃帝部族雷電圖騰融合,由簡化到復雜,龍圖騰產生。從漢朝以後,龍就成為漢族的圖騰符號。楚國崇尚火。因祝融是楚人的祖先,火神後裔。古人認為日是火之精,楚又崇日,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後逐漸演變成鳳,郭沫若先生認為鳳是火中生的,因而作《鳳凰涅盤》。楚漢文化融合後,「龍鳳」圖形出現。因而「龍鳳」成為漢文化中吉祥圖形,實為徐州地區楚漢文化交融的產物,加之道教文化,就出現先是道教崇尚,後為社會認可的「四神」「四靈」圖形符號,即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楚漢文化符號中圖形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雕塑、雕刻如陶器、瓦當、漢畫像石、玉器,有繪畫如帛畫、漆畫,有鑄造如各種青銅器等。其次,色彩。色彩是符號文化的表現載體。從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漆器中基本色彩是朱、白、絳、金黃、青等色。楚人尚火,朱紅色為主要色彩,所以,劉邦本楚人,自稱「赤帝子」建立漢朝後以紅色為主要色彩。從徐州漢墓出土漆器多為朱、絳、青三色。尤其是朱、青兩色又代表「南」和「東」兩個方位,再到「龍」「鳳」兩圖形都體現了楚漢文化,這決不是巧合。再次,紋飾。在器物上裝飾花紋的總稱,也稱紋樣,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紋飾的主要形式有鳳鳥紋、龍紋、雲紋、幾何紋、花瓣紋、菱形紋、變形龍鳳紋、獸面紋、蟠螭紋等等。楚漢符號文化中紋飾體現的器物主要有青銅器。如酒器「尊」、「觚」、「方彝」、「」等;兵器「戈」、「鉞」、「劍」;食器「鼎」、「豆」、「盂」;樂器「鍾」;還有其他生活用具如:銅鏡、帶勾等,尤其是銅鏡。楚銅礦豐富冶銅、鑄銅業非常發達,青銅器製造非常精美。特別是銅鏡,僅長沙楚墓中出土銅鏡達500餘塊,楚漢文化融合後鑄銅業向徐州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徐州地區漢墓出土銅鏡已近一千塊。主要是兩漢時期。楚漢銅鏡其紋飾有驚人的相似,主要是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連弧紋、夔鳳紋、四神紋、禽獸紋。漆器,如生活用具幾、案、盒。葬器,棺槨。樂器有琴、瑟等。紋飾多為龍鳳紋、雲紋、幾何紋、變形鳳紋等。最後,文字。中國文字始發甲骨文。「漢字」的出現卻是楚漢以後,字在秦時為篆書,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隸)佐書,曰隸書」。程邈加以整理為隸書,漢時才成為通行文字,漢隸漢字。除楚漢文化融合的產物「龍」、「鳳」。姓氏中如「熊」、「羋」姓。「周成王之時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26原本楚國特有的原姓和被封姓氏。至今徐州地區尚有「熊」姓、「羋」姓「楚」姓、「荊」姓,當然,徐州地區本有姓氏「徐」、「彭」等也在湖南、湖北等地見之,可見楚漢民族融合以及姓氏文字元號留下的痕跡。
『捌』 河南南陽這個城市怎麼樣。
泉漳是不是南陽人 不時地話也不要誣蔑南陽
歷史文化上南陽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經濟上可能不是很發達,但是南陽發展潛力很大,而且在飛速發展
歷史文化
南陽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城西卧龍崗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前的躬耕地。
南陽歷史上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及「智聖」諸葛亮,更滋養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雪垠、科技發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當代名人。 南陽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荊紫關鎮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陽板頭曲、內鄉宛梆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然資源
南陽地處北緯32017`-33048`,東經110058-113049,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 渡地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兩 大水系,長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水儲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林地面積14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3%,擁有植物資源1500多種,森林野生動物50多種。南陽是全國中葯材的主產區之一,葯用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種植、加工中草葯的自然條件優勢和傳統習慣,盛產中葯材2340種,產量達2.5億公斤,其中地道名優葯材30餘種,山茱萸產量約佔全國的80%,居全國之冠;辛夷花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萬株。 南陽是中國礦產品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已探明各類礦產80餘種、452處。其中天然鹼、紅柱石儲量為亞洲之冠,藍晶石、金紅石居全國第一。南陽以玉雕業而聞名海內外,是我國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玉雕之鄉」。南陽獨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素有「東方翡翠」之稱。黃金、石油儲量居全省第二,且分布集中,組合良好,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目前已開發利用46種,礦業總產值28.6億元。
基礎設施
南陽地處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優越地理位置。焦枝鐵路縱貫南北,寧西鐵路橫穿7個縣市 個縣市區;國道312線、207線、209線和省道豫01線、豫02線分別從全市縱橫穿過;許平南、南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2957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信南高速公路有望2006年底前建成通車,宛坪、嶺南、驛(駐馬店)宛高速南正在加緊建設。南陽將成為鐵路、高速公路雙「十」字架交叉的交通樞紐。南陽飛機場為河南三大民用飛機場之一。 南陽處在華中電網覆蓋之下,境內裝機70萬千瓦的鴨河口火電廠、裝機25萬千瓦的蒲山電廠已經建成發電,鴨電二期工程2×60萬千瓦、熱電廠一期2×21萬千瓦項目開工建設。固定電話號碼升至8位。
南陽中心城區現有人口70萬,建成區面積70平方公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供 水、供電、道路建設及園林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城市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中心城區的白河游覽區擁有萬畝水面,形成北方內陸城市少有的水城、綠城景觀。先後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經濟社會
農業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是全國糧、棉、油、煙集中產地。正常年景,糧食總產約佔全省11%、全國1%;棉花佔全省20%、全國4%;油料佔全省13%、全國2%。有6個縣市區是國家商品糧、棉基地,3個縣市區為國家優質基地。南陽黃牛居全國5大優良品系之首。
工業全市工業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現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紡織、
醫葯和輕工食品等主要行業,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3萬多家,天冠酒精集團、金冠電氣集團、普康制葯集團、南陽紡織集團、新野棉紡集團、河南油田、樂凱膠片廠等企業已進入全國520家主要企業行列。酒精、石油、膠片、中西葯、紡織品、防爆電機、卷煙、水泥、天然鹼、汽車配件等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為國家「十五」試點推廣項目。
科技教育南陽科技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擁有八所高等學校、十四所中等專業學校,勞動力素質較高;南陽是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的科技示範市。南陽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綜合實力
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050億元,比去年增長13.3%,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16.8%、1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3億元,增長54.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8.8億元,增長30%.糧食總產466萬噸,糧、油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2894元,增長16%。
旅遊資源
南陽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擁有眾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和引 人入勝的自然景觀。 南陽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處,省級64處,不同專題的博物院館14處。其中南陽府衙、內鄉縣衙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兩級衙門。南陽境內發現的大面積恐龍蛋化石群轟動世界,楚始都丹陽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寶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遺址引人關注。 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其中,寶天曼和老界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貌獨特,植被良好,風景如畫;2001年寶天曼被列入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丹江口水庫風景區以亞洲第一大水庫和南水北調的渠首源頭為世人關注;正在興建的西峽恐龍蛋生物遺跡博物館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內鄉縣衙、鸛河漂流躋身4A級景點行列,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國家評審,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距南召縣雲陽鎮北3公里處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祥之地。1978年,科學工作者在此採集一顆猿人牙齒化石及大量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鑒定,定名為「南召猿人」,為距今約5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類遺址,與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南召猿人的化石地點,是國內發現的重要的古人類遺址,它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空白,擴大了猿人在秦嶺地區的分布范圍,為進一步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對外開放
南陽是全國出口商品綜合基地之一,全市出口產品24大類近百個品種,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總量多年來一直居河南省前列。南陽先後與日本國南陽市、以色列國加特市、瑞典烏姆蘭省結成友好城市,同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和技術交流關系。南陽海關、商檢、口岸機構齊全,並設立了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陽生態工業園區和各類縣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能夠為海內外朋友來南陽投資興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當前,南陽正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生態大市。為此,全市上下把擴大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採取一系列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擴大開放,大力招商引資。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兩節一會」,組織了赴蘇、浙、滬、港等地招商引資活動,南陽經濟開放度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十五」時期累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3家,實際利用外資1.67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7.2億美元.
南陽民歌
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間歌曲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反映了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社會實踐,南陽地區民歌,是南陽地區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並經過千錘百煉,不斷推陳出新而形成的一種音樂藝術體裁,
千百年來,它體現著南陽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同時,也創造了抒發人民喜怒哀樂之情的各種藝術表達方法。不僅對研究我國民族間音樂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對研究社會、民族、地理、歷史、語言、文學以及風俗習慣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南陽地區,在民族民間音樂整理、研究、編輯、出版等方面,在各級有關領導和全體編輯人員共同努力下,成績卓著。《南陽民間歌曲集成》問世,在民歌采風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會風情,音樂風格以及歌詞的完整性溶為一體。並根據南陽地區民歌體裁和形式發展完善,把南陽地區民歌分為:號子類、山歌、田歌類、燈歌類、小調類、叫賣類。敘事類及其它,共八類,這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另一方面,以內容和題材,又較全面的反映本地區的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生產斗爭和生活、風俗等各個側面的人民生活風貌。它不僅是研究本地區社會、文化、歷史、民眾、文學、美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參考資料,同時,也是音樂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珍貴的案頭工具書。
南陽,位於豫西南鄂、豫、陝三省交界處,地位特殊,民間歌曲又有數千年的積蘊,又分布在寬約110公里,長約150公里的十三個縣(市),有山歌、號子、田歌、小調、燈歌、兒歌、以及風俗歌、叫賣調等,品種繁多,風格多樣,各異,其區劃自然呈現出紛雜多變的局面。所以,在探討分析南陽地區民歌的色彩區劃分區、流傳以及風格特徵等,拙意在開拓以往研究領域,不單把民歌視為孤立的文化,更著眼於同本民族(南陽地區主要是漢族)的歷史文化、自然、社會間的多方聯系,特別是把它根植於它的土壤,即文化背景,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吸收廣泛的地理、文化、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以及語言、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整體研究和綜合分析,從而提示出南陽地區民歌的流布、風格特點及其全貌。從中吸取陳述樂思的科學方法,學到表達中國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音樂語言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這無疑對宏揚民族音樂文化優秀傳統,振興民族音樂,使中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一、地理、背景
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是人類自下而上並進而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產生和形成的基礎。正由於自然條件、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千差萬別,才深刻的影響到傳統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態,五彩紛呈,民間歌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類別,因受地理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體裁、歌種、風格等方面也呈現著明顯的地區差別。在西北黃土高原這一特殊環境下形成的民歌----腳夫歌,音調高亢、奔放、激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但在江南水鄉,可以聽到稻區普遍流傳的各類婉轉秀碩的秧田歌曲。南陽亦然。西部山區浙川縣的那種歌調激越、高亢而又朴實「淅川鑼鼓曲」與東南部桐柏縣月河的那種歌調悠揚節奏舒緩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因素,對民歌風格特徵的影響是多麼深刻。這正是要研究南陽地區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須首先研究、分析南陽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的主要原因。
構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脈、河流、地形和氣候。山脈對於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常常起著阻礙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況下,自然區域與音樂(民歌)區域相符合,還可以說這一自然障礙,影響著音樂文化(民歌)的界線。南陽西部的秦嶺,與北部的伏牛山脈以及東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與「江漢氏族文化中心」之間,劃分了一條天然界限。使我國南北在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上,顯示出明顯的差異。使陝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陽)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特徵。河流,對我國文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它自然的把我國文化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南陽雖地處中原,但境內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條水系入湖北在襄樊注入漢水,屬於長江水系。淮河源頭在桐柏山下,東流經信陽入安徽。以上,因山脈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氣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語言以及氣質、風格特徵也不相同。但還應看到,水,作為一種背景,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卻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間文化流傳過程中,它倒成為一種自然交流的渠道。漢水支流丹江號子的風格特點與漢水船工號有著許多共性,就是例證。
南陽的這種復雜多樣的地理結構,古來如是,它對南陽這一區域的古代文化、社會經濟、風俗、民情等都起著決定性影響,使它們產生了區域性差異。因南陽地處種稻區與種粟區南北之間的一個交插過渡地帶。所以,它有南北兩類特點共存的特徵,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形成的不同生產方式,對南陽民歌的形成流布產生的直接影響。因此,研究南陽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為這方面首要課題。
二、歷史、文化背景
民間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產生歷史十分久遠,關於我國古文化發展的面貌,有學者提出:在新石器晚期,我國已形成了八個氏族文化中心,南陽地區正處在其中「中原氏族文化中心」與「江漢氏族文化中心」這兩大「中心」之間的南北結合交叉地帶。「仰韶文化」是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餘年,這一文化區,是我國最古老而且民歌保存最多的地區之一,《詩經》就是證明,南陽當時就是屬於《詩經》地域中的《周南》江漢氏族文化區也包括豫南豫西南(即今南陽地區)廣大地區,它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嶺文化」為代表,也包括了後來發展為有較高水平的「楚文化區」,它不僅對南陽而且對我國後世文化的驚慌,具有深遠影響。
近年來,通過考古,在南陽淅川一帶發現有許多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其文化明顯的包含著「仰韶龍山」、「屈家嶺」文化層次的特徵,再從湖北隨縣和淅川下寺一帶出土的編鍾、銅鼎、戈、矛等大量文物看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毗鄰地區就有著共同的冶煉技術。文學上的「楚辭」,音樂上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國南部文化的光輝代表,楚歌就是這一帶最流傳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讓」的習俗。及南北朝時,在長江中上游的荊、郢、樊、鄧(信南陽鄧州一帶)等地又是當時最滸的、最有名氣「西曲」傳播地帶。「西曲」的出現與淬,對南陽乃至中原民歌也有親密的血緣關系。
我國近現代漢族民歌的頒格局約在明、清之際即已形成。南陽地區民歌本身也是數千年來逐漸積累、流變、發展的結果。其色彩區劃體裁分布、風格特徵,應是維系於南北間的過渡性特徵。它深受楚 聲、楚俗古老的地域傳統影響,又與相鄰地區長期交流融合,使桐柏與大別山之間的民歌、淅川、西峽與陝南民歌之間、豫西與豫西南民歌之間有著一定的近親關系,這也說明了南陽地區的風格特徵並非單一。而呈多樣性特點。特別東漢時期,這里又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大量出土的南陽漢畫象石中,繁多的、神采奕奕的音樂、百戲、舞樂圖,又充分的反映出南陽音樂文化,特別是舞樂、百戲的絢麗多姿。
千百年來,南陽民歌伴隨著民間歌舞,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演變發展著。民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伴侶,婀娜多姿,繁榮昌盛。每逢佳日,於是「齊僮唱分列趙女;坐面歌兮起鄭舞」、「春日司牧,迎春於東郊,社民管弦前導,官民皆簪彩花,兒女鮮衣,競觀土牛,老農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戶張燈為樂「。不虧」歌舞之鄉「之美稱。以上均為南陽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三、民歌體裁與分布
由於地形地貌的影響,本區的農業種植,同樣兼有南北特點,多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東南部桐柏多為稻區。本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人們的心理、性格、氣質以及藝術品種等,因受地理地貌直接的強烈影響,各類民歌體裁首先得以發展的是山歌、田歌、勞動號子、其次是燈歌、小調等。
(1)號子:由於南陽所處地位特殊,境內自西向東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條水系,古來,西接秦嶺,南連荊襄,上接西北,下扼東南。便決定了它在我國古代交通運輸史上所起的作用,成為溝通南北水陸聯運的天然橋梁。昔日的賒店、源潭、荊關眾多碼頭上「百艇接牆,千蹄接踵」,異常繁忙。但廣大船民卻日夜掙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以船為家,以水為命,有首童謠:「船家胸前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條路,挨餓、水淹、坐監牢是對舊社會的控訴,也是廣大船民悲慘生活的寫照。
號子,這類勞動歌曲,就是廣大船工在沉重持續勞動過程中,為減輕疲勞,鼓舞情緒,調劑精神,觸景生情,抒發胸懷,唱出了一支支船工的歌,它是勞動人民偉大力量的一種藝術表現,它在勞動中產生,又直接服務於過去生產。
丹江、白河、唐河的船工號子,雖不如川江號子那樣系統完整,就丹江號子而言,也有它自己的《水上拖號》、《下水搖櫓號》、《灣船拋錨子號》、《穿檔號子》、《過街號子》、《扛船號子》等一整套歌調。
船工號子音樂的基本表現方法和典型性格特徵是直截了當,明確易懂,表情十分淳樸自然,生動朴實,如淅川《上水拖號》他們雖然不唱正詞,只有一些呼號式襯詞,襯腔,但在高亢有力的音調中,充滿了磅礴氣概,音樂性格緊毅、精獷。
號子音樂形成的特徵是勞動節奏賦予號子節奏特點的律動性。一般為2/4、4/4的節拍單位。節拍感強,強音突出,效果強烈。但淅川《灣船拋錨號子》、《下搖櫓號》中,出現3/4節拍,音樂氣息寬長,律較起伏,有明顯的頓逗感。音調高亢嘹亮,有些山歌特點。
此外,丹江號子多年採用領、和相結合的唱形式,相互結合,前後互應,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完成藝術使命,其曲式結構上的特點是:結構比較簡單,樂段結構的獨立性不強,段落感較弱。打夯歌,硪號子則是例外情況。
(2)山歌、田歌:山歌是在山野勞動生活中直接產生的,其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是具有質朴而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體裁,它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反映階級壓迫和愛情生活的,有敘事的,還有借山歌傳播知識的等。本區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峽、淅川等山區,有代表性的如:桐柏的《石榴開花葉兒稀》、《一輪紅日照山河》、西峽、淅川的《山歌帶滾》等。前者音調高亢、悠長,大多節奏較自由,未形成規整節拍,感情質朴、暢爽。後者,音調「上揚」婉轉、優美、節奏節拍較規整,《山歌滾》更是形式單純,演唱較自由,即興性強,生動活潑,別具一格。
田歌:產生在農田勞動之中,它主要是為了激勵勞動情緒,舒心解悶,驅散疲勞而唱用的。如:桐柏的《車水歌》、《哈哈調》淅川的《打嘍吼》和西峽的田歌《打燈謎》等,都是農民在農事勞動中唱用的。演唱形式,多為一人領眾人和,在農忙季節,往往歌聲從早唱到晚,此起彼伏,熱烈紅火。這種領合演唱形式,以及結構上的特點,很象勞動號子。
(3) 燈歌:燈歌,是南陽民間習俗的產物,漢族普遍性習俗主要有正月十五燈節,三月清明節,五月端陽節,八月仲秋節。其中,正月十五燈節是南陽人民一年中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沿戶張燈為樂」成為辭舊迎新的佳期,人民盼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迎來一個好收成,很多民歌是專為它而唱的。
南陽古代已有玩花燈的傳統習慣,燈歌流傳廣泛,遍及十三個縣市,尤以南陽縣(市)、鎮平、淅川為甚。這部分民歌實際是歌、舞、樂三者溶為一體的民間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蓮燈》、《雲彩舞》、《旱船》、《高蹺》、《小車》、《竹馬》等,演唱歌曲稱《旱船調》或叫《竹馬調》等。也是他們的基本曲調。此外還吸收眾多的民間小調作為燈歌,如:《十想》、《十足》、《雙疊翠》、《開門調》、《趕會》、《賣扁食》等。常當作旱船,竹馬的曲牌使用。
在燈歌流傳的城鎮,許多人都善於自編自唱,即興高歌,歌詞語會通俗朴實,風趣幽默,平仄押韻,善用比興手法。採用「聯想語」「雙關語」等手法。編制手段獨特,或以時間或以數字,或以方向等為序列,依次引發,如春、夏、秋、冬,正月,二月,三月……,天上、地下,社旗的《十二個月》、內鄉的《牛郎觀燈》、淅川的《十字歌》、鎮平的《十盞燈》、《大對花》等等。在《集成中》比比皆是。這些歌舞曲的曲調活潑,節奏明快,再配以具有民間特色的鼓伴奏,時歌,時舞,情緒熱烈歡騰,也更加渲染了節日氣氛。
燈歌,在有400首民歌的《集成》中,就有124首,佔百分之三十一。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在南陽民歌中居有重要位置。
(4)小調:它是南陽民間流傳最廣、結構形式較規整、短小精悍的小型民歌。它產生在群眾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中,具有表現手法多樣、曲調曲折、細微等特點,內容、體裁也十分廣泛,除反映社會矛盾和愛情生活外,不定期有大量表現家庭生活、傳說故事、嬉戲逗趣、風俗人情等體裁。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影響較深,具有突出的宣傳、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
小調的音樂形式,在民歌中最為豐富多樣,節奏的規整性、靈活性多變為其主要特點。如新野的《賣貨郎》、淅川的《十勸郎》等。南陽民歌小調的旋律起伏、多以激進為主,但旋律進行中的四度、五度、七度乃至八度大跳,也屢見不鮮,它體現著南陽民歌旋律中的某些地方特色。如《下楊州》和《石榴燒火》等。
南陽小調的歌詞編制手段,與山歌、田歌大致相同,也多採用數字序列,如四季、五五更,十二月等,襯詞、襯腔的運用,特點獨特,襯詞,語匯不象號子那樣多呼號式的「嗨喲」、「呀哩嗨」之類的長音,而是北朝鮮襯詞旋律化或襯成為長腔,,如南陽縣《綉荷包》中「依呀兒喲哇喲」,西峽《喜事多》中的「哎嗨哎嗨喲」以及淅川《觀花》中的「哎哎嗨喲哎哎嗨喲哎哎嗨!喲噢!」等。這些旋律多變的襯腔 普遍應用,使民歌小調的表現功能,更大於號子和山歌,不僅能起補充、陪襯作用,而且又能深化內容,豐富形象,有時,更可起反襯和對比作用。
小調,在南陽諸多體裁的民歌中,數量最大,內容最多,流行最廣。在《集成》400首民歌中,有小調178首,佔百分之四十五。
四、民歌中的調式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所用的調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以五聲音階或以五聲為骨幹構成的五聲性旋律的調式,在民間音樂中是普遍存在和應用的,南陽地區民歌的調式應用亦然。
近來,通過對《集成》中400首民歌的統計結果發現,本地區民歌中官、商、角、征(讀止)羽,五種調式具多,各種調式的歌曲詳細數目如下:
官調式歌曲:125首,約占總數的31%
商調式歌曲:16首,約占總數的4%
角調式歌曲:6首,約占總數的1。5%
征調式歌曲:245首,約占總數的41%
羽調式歌曲:9首,約占總數的2%
其它:1首
以上統計表明,在五種調式中,其中征調式占首位。官調式次之。這兩種調式,是南陽民歌中最基本的調式。多流布在本地區的中心地帶。其它三種調式,數量少,多流布在與湖北、陝西毗鄰的邊緣地帶。如商調式多分布在新野,唐河和淅川。
『玖』 楚文化的代表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楚文化嗎 最能代表中國的當然是漢文化,楚文化也早已是漢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其中了。
白色在楚文化里代表什麼? 白色在楚文化中代表我國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代表結晶!
湖北省的哪個地方最能代表楚文化? 那有很多了,最為濃縮的是東湖的楚城,和省博物館那裡都是經典楚文化。
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世滑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搜孝臘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系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慎螞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熊繹文化大道位於湖北省保康縣城南牌坊灣地段,南起土門三岔路口,北至封銀岩嘴,東至道路紅線,西至清溪河邊。沿途興建10個早期楚文化街頭景點和2個早期楚文化廣場,並與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長廊連為一體,構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觀帶。熊繹文化大道配套建設啟明廣場、承水玉橋、楚源鳳台等3項景觀節點。保康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楚國800多年的歷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料記載,熊繹,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後裔。周成王時代,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繹命名,寓意是將「荊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揚祖先熊繹率部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楚人精神。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局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楚文化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楚國盛產細腰美女。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
莊子是楚文化代表還是黃河文化代表 應該還是算黃河,莊子是宋國人,宋國基本都在長江以北,國都在河南。
楚辭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在文學體例的主要特徵是是帶有什麼字的詩句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的文體特點。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 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論述楚文化的神秘性 楚文化是一種神秘想像力的象徵。
楚文化作為中國農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著中國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體現在古老的圖騰藝術中,古代中國人民發揮想像力,將耕種和祖先的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屬於各個氏族的圖騰文化。主要有鳳凰、公雞等圖騰符號。通過圖騰藝術傳達人們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識。楚文化豐富的想像空間還體現在人們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春秋時期我國的青銅器冶煉達到了頂峰,人們將豐富的想像力表現在紙質、青銅、陶器和漆器上,從而成就楚文化中繪畫、青銅器、陶器和漆器的繁榮。
古代楚文化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就 荊楚文化的八大特點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內涵可概括為八大系列: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掘《長江開發報》1996年4月10日四版,裴高才同志題為《盤龍考古新發現,「商代」過大別崇山峻嶺,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重新改寫》文章介紹,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教授20年來潛心研究整理盤龍城遺址及其文物史料得出結論: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古城的商代盤龍城遺址,最近有新發現,該城的興廢歷經近300年,它將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提前到商代。「……將武漢城市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年。……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
文章說,盤龍城於1954年防汛時發現,於70年代大規模發掘,迄今共發掘文物二千餘件,其中大銅鼎、大銅、大玉戈等數十件文物為罕世珍品,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令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中外專家們稱,盤
龍城系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保護最完好的商代古城,是古代南方的文化瑰寶,是江漢大地的一座文物寶庫,是「研究中國古城不可多得的標本。」
文章說,盤龍城遺址東西長二千一百米,南北寬一千八百米,中心面積一百一十萬平方米。擁有古城址、古宮殿、古城牆、古作坊、古墓葬等八大古跡景觀……在已發掘的兩座宮殿中,一座設有四室,周圍是迴廊的宮室,另一座布局為一大空間廳堂。兩座宮殿為前朝後寢格局,系當時祭祀、冊命、聽政、出師、盟會等舉行國家大事的地方,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同時,四周作坊林立、釀酒、制陶、冶煉業十分發達,系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據考古研究所近期鑒定,盤龍城興建於商代二里崗期,荒廢於殷墟一期,歷經時間在二百五十至三百年之間。盤龍古城遺址與武漢市城區僅一河之隔。……為古代河流灄水、漢水注入長江的交匯地帶!
《長江開發報》的上述報道,無疑是「漢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一命題的最新支持論據。一、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興建古城的歷史是在漢水之畔開的先河,打破了史學界關於「興建古城於春秋戰國」的統一認識。二、「屬當今中華古文物之最」的、代表漢水文化的數十件文物是從漢水之濱出土的;在商代漢水流域就有了「我國迄今發現最大、最早的」古城。三、從它改寫了「商代文化不過大別山」的歷史,把中國興建古城的歷史由春秋戰國時期提早到商朝時期這一史實上看,正召示出了「商代文化過了大別山」,還是「漢江文化影響、造就了商代文化」這一新的急待重寫的中華文明起源學說課題。
《湖北日報》1996年5月31日第七版報道:「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海內外學者近三百人來荊州研究楚文化的冶金、紡織、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專家們認為,楚文化成就包括銅鐵冶煉與鑄造技術,磨漆彩繪工藝,絲綢加工技術,道家哲學,楚辭散文和音樂舞蹈,在當時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羅森夫人說,「楚文化代表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力。(漢江流域的)楚文化所創造的物質文明更令人叫絕:世界上第一塊可鍛鑄鐵;世界上第一塊每平方厘米紡織170根絲的高密度絹;世界上第一件脫胎彩繪漆器;世界上第一架可連續發射20箭的弩,世界上第一張可折疊的大床……楚文化的精髓不僅熔鑄於楚人後代的心底,而且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財......>>
論述楚文化的神秘性 (轉)
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人認為顓頊帝高陽氏是他們的先祖,老童、祝融是遠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繹被封為楚國國君,公元前223年楚為秦國所滅,立國約八百年。楚文化是長江流域的古老文化,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開始發展,到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漸漸繁榮,戰國末期,楚國衰敗。楚國藝術發展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將近500年的時間和歷史。
楚國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擁有大冶銅綠山等銅礦,在開采、冶鑄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於楚墓。
考古發現證實,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楚國絲織刺綉品種類繁多紋樣精美,色彩鮮艷,紋樣圖案以珍禽異獸為主,龍鳳形象最為豐富,姿態優美舒展,氣勢恢宏,極具神秘意味。
楚國習俗與中原諸國不同,楚人崇巫信鬼,以歌樂鼓舞取悅諸神。多彩多姿的鳳鳥龍蛇構成楚器的裝飾主題。
楚國在哲學、文學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先秦時期精神文明的頂峰。以老子、莊子哲學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是構築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以屈原詩歌、莊子散文為代表的楚文學,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之源頭。楚人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在眾多藝術門類上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的造詣尤為出色(《楚文化展》)。
我所了解的楚文化300字 楚辭:採用楚國方言,句式靈活。時代及創作者。戰國時期,屈原。代表作【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與唐朝李白相同。
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