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參養志》讀後感
[《曾參養志》讀後感]
《曾參養志》讀後感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曾參養志》讀後感.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拍帶化,其實就是在學習孝道、實踐孝道並弘揚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整個人類的靈魂之所在.如果不注重孝道,我們的學習簡賀中就是捨本逐末、背道而馳.
圓滿的孝道,不僅要做到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志,首當以曾參夫子為榜樣.
曾參,字子輿,生於東魯,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說,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曾夫子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兩部寶貴的著作——《大學》和《孝經》,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譬如體現曾子注重禮儀和尊師重道思想的《曾子避席》,體現順親的《曾子耘瓜》,體現為人要「凡出言,信為先」以及教育子女父母要以身作則的《曾子殺彘》,等等.
除此,曾夫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給了我們修身養性要有省察功夫的啟發.「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子不入勝母之閭」,為我們示現了君子德行的高潔.
在八德故事中,《曾參養志》一文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曾夫子孝養父母之身、心、志的情景.
全文文字雖不多,但細細品讀,我不禁淚水盈滿眼眶,慚愧、悔恨、懷念……真是百感交集於心.
「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這攔山只是日常生活中曾子事親的一個代表事例而已.曾子平日細心觀察父母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牢記於心,每餐都能准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所以曾子對父親的這個習慣也牢記於心,每次用過飯,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餘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讀到這一句,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父母也是經常熱心地幫助他人,一生不知做了多少好事.可我,沒有孝心,沒有去體會父母的志向,參加工作後,認為父母生活不缺錢,沒給父母一分錢,沒給父母買過一份禮物,沒給父母做過一次像樣的飯菜……緊接著,工作和婚姻的折騰,讓我一直未安下心來孝養父親,想來真是萬分羞愧!
文中提到「父嗜羊棗,讀後感《《曾參養志》讀後感》.既沒.不忍食」,讀到這一句,我真感到無地自容,淚水霎時奪眶而出:母親生前喜歡吃什麽,我竟然一點也不知道!我只記得母親總是將好吃的留給我們,她自己吃什麽都歡喜;我只記得母親總是把好衣裳留到過年過節或者走親戚時穿;我只記得母親自己捨不得亂花一分錢,可對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盡己所能……父親喜歡吃蜜棗和核桃,可我,吃到這些東西時並不能立即想到父親……
「母囓其指,負薪歸廬」,這樣神奇的心靈感應可能只能在孝子身上得到體現.古人說的有:「至誠\感通」.《孝經》里也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我想起小時候,奶奶和外婆去世時,母親都有感應.奶奶去世時,母親在家做家務事,我在旁邊玩,一件青色的衣服飄落到母親腳下,母親就說:「不好,你奶奶去世了.」果真,母親的話應驗了.外婆去世那天,母親也是突然對我說:「你外婆要走了!」當時我還不明白,幾個小時後,小舅家的表哥就來報喪了.這兩件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時沒有通訊工具,我不知道母親是怎樣知道的,現在終於知道了,是母親善良的天性、至誠\的孝心感應到的.
而母親去世時,我卻渾然不知……
不學傳統文化,不知道自己做人怎樣,也不知道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思考人生過得這樣苦究竟是什麽原因.
不學傳統文化,不知道生命的真實義是什麽,也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才會幸福快樂.
不學傳統文化,以為人生就是這樣的,在痛苦和煩惱中糾結掙扎,在得失沉浮中喜悅悲傷,歡笑哭泣,上演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戲.
不學傳統文化,總是身不由己,無法停下沖向慾望深淵的腳步,在無數的跌跌撞撞中只知道學著忍受痛苦,卻不知自己在背道而馳,忍受再多也無濟於事;在無數的磕磕碰碰中積攢了無數的恩恩怨怨,卻不知改變自己是最容易的事,退讓一步海闊天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不學傳統文化,世界只有自己的肉團心這麼大,整天沉迷在個人的感情世界裡,沉迷在自己的喜怒哀樂里,沉淪在五欲六塵、名利得失里,沒有時間去想父母,沒有時間去想更多的人,不知道孝養父母的快樂是不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不知道禮讓他人幫助他人的快樂才是真正的、長久的快樂,不知道放下自己就是放下種種的煩惱痛苦,念念為他人著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而且可以得到整個世界.
……
「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在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學習了孝道後,我們應該知道該怎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曾參養志》的故事將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永不熄滅的導航燈.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日
〔《曾參養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有哪些中國古文曾驚艷了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經典之作,比如《勸學》、《子思》、《纖培論語》、《孟子》等著作,這些毀槐唯中國古文曾驚艷了我,他們中有的至今仍被我們沿用著,用來感悟!這些文章不僅豐富了我們歷史文化知識,更讓我們從中領悟人生哲理。
一、《勸學》
《勸學》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稷下學宮的學生子夏。全文共計十四篇,分別從學力、品行、修養、德行、道德實踐和教育等方面闡述了人生要想有一番作為,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和提高自身的修養,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實踐。文章語言生動感人,語調平緩短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全文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是論學理、論志向、論態度。本文最經典的語句:有學則無涯,無以廣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盡心上》)
人而無志,殆已!君子固窮,而志不窮;窮且益堅,不拔之柱。窮且益堅,又何妨?固窮之要,在窮且益堅。君子以不屈於貧賤而不餒於富貴,以不屈於強權而不撓於強權為懷!
2、「人皆有知而不學矣,或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則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雖能盡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為不知!」——《孟子·盡心上》註:《孟子·盡心上》,《莊子·天下篇》下傳。
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其為人也者,其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子在田邊笑,父母在堂上哭」,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父母都在田裡忙得不亦樂乎嗎?難道父母都不關心我了嗎?難道我不應該感到高興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
吾以天下為己任,有老而無少,幼而無猜,老而無依,幼而無友,老而無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為己任,而無所成;欲成而為人知,亦何難哉!這句話放在最後是因為,孟子要把人的壽命延長到七十歲,把人從「肉食者」變為「肉食者」;把人從飢餓的「吃肉」變成可以同患難、共榮辱、共分享快樂的人;把人從貧窮、疾病、殘缺、死亡里解救出來。孟子在其中還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這句話其實一直就在強調尊老愛幼,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尊老愛幼掛在嘴上!尊老愛幼不只是體現在嘴上,更體現在生活當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紙鳶之死」(《孟子·離婁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首先要不斷向上、向美。一個人的志向要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奮斗!古人雲:「君子立志而不立志也,其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奮斗啊!
在我看來,雖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勸學》、《子思》、《論語》、《孟子》這些著作是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習他們對我們以後人生的修養、談吐以及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我們要讀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煉其中的內涵,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所幫助。
Ⅲ 怎麼申請非遺傳承人
怎麼申請非遺傳承人
怎麼申請非遺傳承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怎麼申請非遺傳承人。
我們國家目前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一般是指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們一般所指的評選傳承人是指某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比如某某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也就是說,想評某一級傳承人,你所掌握的項目就必須是這一級的名錄項目了。比如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這一項目已經入選了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那麼傳承這一技藝的傳承人才有可能申報國家級傳承人。
其次,想申報某一級的傳承人,一般來說,你必須是下一級名錄項目的傳承人了。比如你想申報國家級傳承人,那麼你必須已經是省級傳承人才有申報資格。
第三,申報傳承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
3、積極開展傳承活動;申請人應加以對照並積極創造條件來實現申請目標。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的。
第四,代表性傳承人都是成批的申報、評審、公布的。基本程序一般是當地文化主管部門下發申報的通知—下轄地區和單位組織申報—傳承人填寫申報書和申報片—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評審結果公示—正式公布。
您想申報傳承人,首先去當地文化局咨詢你的項目是不是當地已經公布的非遺項目,如果是就繼續咨詢什麼時候申報傳承人。如果沒有,就要先報項目。
非遺傳承人申請流程如下:
一、符合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提出申請的傳承人應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文化行政部門提供相關材料。
二、文化行政部門接到申請材料或推薦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審核並逐級上報。
三、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收到上述材料後,應當組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結合該項目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分布情況,提出推薦名單和審核意見,連同原始申報材料和專家評審意見一並報送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
四、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收到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報送的申報材料後,結合申請項目在全國的分布情況,進行整理分類,組織該項目領域的專家組進行初評,由專家組提出初評意見。
五、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對各專家組的初評意見進行審核評議,提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六、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對評審委員會提出的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名單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15天。
七、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根據公示結果,審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並予以公布。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中國的京劇、針灸、書法等39個項目入選,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No.10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9 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剪紙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8 古琴藝術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然而,由於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所以現代人對它的了解已經十分有限。2008年,古琴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7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201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6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2016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5 中國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2011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4 中國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3 京劇
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是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2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No.1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化和旅遊部對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因此,是國務院先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文化和旅遊部再對名錄中的項目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剛剛公布,文化和旅遊部計劃在今年啟動新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截至目前,文化和旅遊部共認定了五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各省(區、市)也公布了16000多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比如剛才我介紹的石麗平,其實她就是省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以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骨乾的非遺的傳承隊伍。
在我國,非遺保護是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事業,為支持非遺保護傳承,中央財政設立了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還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並制定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范和加強資金的管理。
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87.9億元。今年,中央轉移支付比10年前增加了1倍。國家發改委也安排了14.17億元用於實施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的建設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了2萬元。這個補助是直接打到傳承人個人賬戶上的,是供他們開展保護傳承活動來使用的。
在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記錄、建檔、研究、保護、傳承、振興、宣傳等各項工作得以有序開展,項目得到了有效保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也得到了有力保證,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還有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這些重點項目得以順利推進;非遺宣傳傳播廣泛開展。可以說,今天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取得的成就,國家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們工作的有力保障和堅實後盾。
「十四五」期間,將繼續爭取財政加大對非遺保護的支持力度,規范和加強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