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
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3、貴州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4、《格薩爾》是一部篇幅極其宏大的藏族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這是我國藏族人民在十一世紀以來漫長的歲月里,用集體智慧創作出來的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學巨著。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也叫《格薩爾王傳》。主要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爾》史詩被譽為藏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態史詩。有著「格薩爾故鄉」美譽的那曲,現有103位說唱藝人,人數為西藏各市地最多。
2006年5月20日,格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爾》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03月,世界最長英雄史詩《格薩爾》文學走進西藏課堂。
5、「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5月20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❷ 中國的民族音樂中有哪些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急求答案,明天就要考試了!!!!!!!
左權開花調 山西
河曲民歌 山西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
當塗民歌 安徽
巢湖民歌 安徽
畲族民歌 福建
興國山歌 江西
興山民歌 湖北
桑植民歌 湖南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
中山鹹水歌 廣東
崖州民歌 海南
儋州調聲 海南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
巴山背二歌 四川
傈僳族民歌 雲南
紫陽民歌 陝西
裕固族民歌 甘肅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青海,寧夏
藏族拉伊 青海
聊齋俚曲 山東
靖州苗族歌 湖南
川江號子 重慶,四川
南溪號子 重慶
木洞山歌 重慶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
侗族大歌 廣西,貴州
侗族琵琶歌 貴州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
彝族海菜腔 雲南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
古琴藝術 中央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
嗩吶藝術 河南,甘肅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
遼寧鼓樂 遼寧
江南絲竹 上海,江蘇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
嵊州吹打 浙江
舟山鑼鼓 浙江
十番音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福建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
板頭曲 河南
宜昌絲竹 湖北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
廣東音樂 廣東
潮州音樂 廣東
廣東漢樂 廣東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
河北鼓吹樂 河北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
絳州鼓樂 山西
上黨八音會 山西
冀中笙管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河北
銅鼓十二調 貴州
西安鼓樂 陝西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
文水鈲子 山西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
五台山佛樂 山西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
南音 福建
泉州北管 福建
❸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門頭溝區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施傳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劉三姐歌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河曲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魯西南鼓吹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京西太平鼓
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
1、哈薩克族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哈薩克族民歌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於人種學和族源。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❺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1、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內容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崑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古琴藝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蒙古族長調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侗族大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音
❻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
1、陝北民歌,主要流傳在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陝北民歌歷史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產生於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2008年6月,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陝北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蘆笙音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巴郎鼓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十八蝴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龍戲
❼ 在榆林,有哪些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古稱「上郡」,起源於春秋時期,盛於明朝清代,明朝九邊名鎮「延綏鎮「(又被稱為榆林鎮)駐扎地,康熙帝賜「兩守孤城,千古忠義」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都,六樓騎街天底下名」的美名,這般獨特城市建設,在大江南北實在是少見,這也是榆林變成我國歷史文化名鎮關鍵標示。目前為止,榆林市有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11個,國家非非遺文化象徵性傳承人12人(已經有4人去世),下邊就給大夥兒介紹一下榆林十一項國家級別非非遺文化象徵性新項目:陝北秧歌是流行於陝北高原的一種有著普遍集體性和象徵性的傳統舞蹈藝術流派,又被稱為「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是分散在陝北地區的榆林、延安市、綏德、米脂等地,在其中尤以綏德高蹺極具象徵性。 陝北秧歌是一種在城市廣場、場院、街道社區等場所演出的集體舞蹈方式,關鍵在春節假期和祭春日、祭秋日時表演。
白雲山上的白雲觀是西南地區較大的廟宇,位於陝西榆林市佳縣城南區5千米的層巒疊嶂當中。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是白雲山道士主題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常相互配合白雲山風景區廟會圖片舉辦。 白雲山風景區道教音樂由經韻旋律、笙管歌曲和打擊樂器三部分構成。傳統樂器有吹奏樂器和敲擊樂器兩大類。陝北高原民間諺語,做為一種口頭文學,是陝北高原廣大群眾用簡單易記的英語口語將製造和社會發展工作經驗世代相傳的民俗至理名言,是生態環境創造的結論,是廣大群眾團體智慧的結晶。 陝北高原民間諺語,關鍵廣為流傳在米脂、綏德兩縣,輻射源在除米脂、綏德兩縣 之外的陝北高原23個縣(市、區)。陝北綏德石雕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已經發掘出的500幾塊漢朝畫像磚及其迄今殘余儲存的唐代明清時期的石雕工藝品和摩崖石刻等,都足夠證實綏德石雕工藝品的博大精深。 綏德石雕工藝品品種繁多,主要用途各不相同,除民宅石雕工藝品、碑碣亭塔石牌坊石雕工藝品、各種裝飾設計石雕工藝品、石板畫等以外,極具象徵性的是石雕獅子
❽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蒙古族長調民歌,「長調」在蒙古語發音為「烏爾汀哆」,意思是長歌,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音樂,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代表曲目有《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2021年5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烏珠穆沁長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