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孝字文化怎麼理解

孝字文化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2023-03-25 02:26:21

『壹』 孝文化是什麼

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1](P3)它包括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傳說、民間風俗、文學、藝術、教育、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是全人類重要的悠久傳統文化。「孝親、敬老」,是一條全人類光芒萬道的人性准則,也是人們要自覺遵守的社會規范。

孝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傳統文化的浸染下,孝文化已經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浸透到國民的內心深處,研究孝文化,對於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徵,對於正確繼承祖國傳統文化遺產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深入了解自古以來孝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功能,開掘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對於分析解決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在理論實踐實踐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一、 理論價值

傳統的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孝的文化,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2]( P165)。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的這么完全。」[3](P681)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處於核心地位,它不僅僅代表一種親子之間的倫理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而且還包含了政治、哲學,宗教等諸方面的文化意義。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與社會生活倫理觀念等方面都有理論指導作用。

探討孝文化,對於深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有助於找到新的切入點。傳統文化自誕生起就與孝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興於周代的「孝」,其初始的首要意義為: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包括的是報本返始、慎終追遠以及繼志述事等行為規范,一方面是要求子孫後代抱著「報本返始」的孝子情懷,對於親祖,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同時還要繼承先祖遺志,完成父兄事業。這時的孝道不僅體現出孝的倫理精神,還可以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士、民,都必須嚴格遵守父死子繼以及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孝道觀念在宗法制度上的表現。

孔子對於周初以來的孝道是大力肯定的,把「孝」的涵義經過儒家學說的闡釋和發揮,把儒家經典「仁」與「孝」緊密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並把「仁」這個標准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原則。而如何把「仁」這個普遍原則在全社會實現,就要通過「孝」這個著眼點入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4](中庸)這時孔子已經把孝的涵義抽離出宗教,成為純粹的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孝,即「善事父母」。使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孝與要求全社會都努力做到的仁連接到了一起,仁成為孝之人性根源,也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孝悌倫理是孔子儒學大廈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孝」與「悌」的結合更奠定了孝在儒家學說的地位,使孝最終成為仁學思想體系的基礎與起點。孝道在孝文化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處於核心地位,孝文化通過歷代思想家們的繼承和發揚,已經深深的融合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自覺的發揮著作用。

繼孔子之後,曾子又對孝道進行繼承、深化以及全面泛化,開創了儒家的孝治派。曾子說:「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5](曾子大孝)曾子不斷的充實孝的內涵,把它擴充為與個人、社會活動、政治行為等各個方面都相互關聯的道德規范准則,使孝的意蘊更加廣泛深遠。「夫孝,置之而塞與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詩》雲:『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5](曾子大孝)在這里,孝已經被推到極致,成為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接著,曾子對傳統孝道理論的重大發展是把忠君與孝道聯繫到一起。「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5](曾子大孝)又說:「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5](曾子立事)在曾子的理論中,「忠」已經被納入了孝的范疇。孝所適用的范圍也由之前的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衍伸為社會大眾對於君主的忠誠。進一步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類的等級名分和「臣事君以忠」的政治概念融入孝道。

曾子認為,「忠」是出自於對父母的孝敬而完成與對君主的忠誠。此時的孝道已經將臣事君的觀點融入進去,使孝帶有了明顯的忠君的政治色彩。這一點對於後來《孝經》所強調的「以孝事君者則忠」的關系很大,也為後來歷代的統治者把孝道思想運用到政治治國策略中奠定了基礎。

孝道在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備受統治者的重視,以至於影響到統治政策的制定,政治制度的變化,人才的選拔,以倫理道德規范作為衡量的准則而凌駕於法律之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家國一體」「君父一體」「移孝做忠」的道德機制決定的,所以「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常常把國比作家,君比作父,還有「以孝事君則忠」[6](士章)與「臣事君猶子事父」[7](李廣蘇建傳)說法。以漢代為例:漢代以孝治天下而聞名,孝的精神含義滲透在其統治政策中,其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志是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根據《漢書》與《後漢書》帝王紀中記載,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於孝悌的褒獎達32次,地方性的褒獎更多。對於著名的孝子,更是重視有加,作為弘揚孝道的榜樣,精心的宣傳與扶植。

另外,「舉孝廉」的制度也是在漢代確立的,元光元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7](武帝紀)元朔元年,武帝下詔:「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有司奏議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7](武帝紀)從那以後,以孝為本就成為選拔官員的標准,對漢王朝及後世的選官制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桓帝詔書說:「孝廉、廉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奸舉善,興化之本,恆必由之」。[8](桓帝傳)

通過歷代統治者的精心宣揚與教化,孝的觀點深入民心,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影響到包括家庭、教育、法律以及國民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整合機制,是商周至漢逐漸形成和日益完備的父權家長制及其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規范的「禮」,在權威型、專制型的父系父權家長制家庭中,父為子綱的孝道主義,自然就成為調節父子關系的倫理道德准則了。孝作為父家長這個家庭中的最高權威的順從「無違」,[9](為政)而在權威型,專制型的家長制家庭中,其他成員也必須對家長無條件順從。至此,孝就成為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5](三才章)的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成為約束和評判家庭內部各個成員的思想、行為的對錯與否的理論准則。

在傳統的社會教育中,國家的提倡和家庭的推崇也使孝文化滲入其中,《孝經》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地位。因為孝在產生之初就具有教化意義,後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孝道教育,經過周公的充實,孔子與孟子的闡發,出現了孝道教育的理論總結《孝經》,成為教授國民孝道思想的範本。另外一部高度概括孝道教育的經典是《禮記》,它是中國傳統孝道教育從理論化向社會化、實踐化轉化的標志。《禮記》在對開學典禮和養老制度中體現了對孝道教育的高度重視,孝與教從來就不可分割,孝是教的主要內容,教是行孝的保證,這就是「民之本教曰孝」[4](曾子大孝)的道理。至此,孝道教育的理論創造已經基本完成。

長期的的教化使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間藝術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服飾文化方面,最具孝道典型意義的是古代喪服的「五服」制度。它是中國傳統喪葬中重孝道、重倫理、重血緣關系特點最明顯的表現。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孝道必然在飲食文化上留下更為明顯的痕跡,如《二十四孝》中的「為親負米」、「鹿乳奉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等都是與食物有關的孝親故事。除此之外,在村落、宗族的飲食儀式上,禮儀的規定往往更加嚴格。中國傳統的居住房屋更是體現著儒家孝道之宗族群居、長幼有序、尊祖敬宗的倫理精神。孝道在民間故事、傳說藝術上的影響和滲透表現為,圍繞祈嗣賀生與祝壽之題材,在民間美術中有大量出現。這是以孝道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祈求長壽,追求永恆的理念為創作源泉的。足以證明孝文化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給予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

孝文化理論價值的研究,還有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亟待加強,即有關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探討,前者是有關孝文化縱向發展的歷史考察,後者是有關孝文化研究橫向拓展的理論總結。孝文化研究積累、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應當也有可能作一階段性的系統總結,編撰《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時機已經基本上成熟,對此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思考,因為具體內容涉及問題較多,擬另撰專文探討,此不贅述。

二、現實意義

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同時也與我國的現實社會緊密相關。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今時代,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正確認識孝文化的精華所在,並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孝道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的傳統,而孝道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其合理內核可以推進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孝道在和睦家庭、維系社會穩定、提高國民的倫理素質等方面都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框架中,單個的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內部的和諧可以說是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部分。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家庭意識正在逐漸消減,由家庭本位向個體本位轉化,在中國歷史上促進家庭與社會團結和睦的「孝文化」在新的時期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其精華諸如父嚴、母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等等美德,對於改善、協調父母與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各方面關系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孝文化也可以發揮道德教育與精神激勵作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觀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於人際關系維護的經典言語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都尊老愛幼,推己及人,將愛從家庭輻射到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趨向和諧,社會將會成為一個和和睦睦,溫暖備至的大家庭。孝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一,是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人們由對父母、家庭的愛以及對於祖國的愛的情感升華,必然能夠轉化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實踐行為,為社會、國家、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此外,現在的「忠孝一體」具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這就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責任心,使全球的炎黃子孫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團結一起來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振興中華民族。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包括重視現實人生價值,講求情義道義為先而薄功利等,都是以孝為基礎顯現或開發出來的。事實上傳統孝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就是中國仁愛精神的根本,中國人文主義的文化精神就是孝道。我們並不期待僅靠孝來解決一切社會文化問題,但是起碼弘揚以孝為起點和核心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應是建設當代社會文明、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之一。[10] (21-25)

孝文化在適應當代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大宏偉計劃中也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現在已經接近老齡化時代,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挑戰。同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形勢,使我國的社會養老能力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農村的養老還主要靠子女承擔。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在農村大力提倡孝文化教育,比一味的制定法律強制執行更有效,僅僅依靠法律強制手段來規定子女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會加劇子女與老人的緊張關系,就算老人得到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傷害卻更大、更深。所以,提倡孝道,普及孝文化教育,形成孝敬父母的普遍風尚,是實現農村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最佳途徑之一。

對於年輕人以及未成年人,普及和提倡孝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的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最早實施孝道道德教育的天職。孝在家庭中實質上是一種親子道德規范。它實際上是一種家庭文化,體現家庭倫理、維護家庭穩定的規范。傳統孝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是以親子的天然血緣親情作為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礎。繼承傳統孝文化應該注意吸收其中的敬親養親、民主、博愛的思想,充分發揮家庭所具有的天賦的道德教育資源,同時要注意「父慈子孝」相對應的倫理道德,實現真正和諧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倡導把傳統孝文化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傳統的孝文化教育與現行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育青少年的效果,使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綜上所述,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於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因此,繼續加深和擴展孝文化的研究范圍,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和視角,也會對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道德建設有廣泛的運用空間。因此,繼續加強孝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我們必需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1]肖群忠: 孝與中國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黑格爾: 歷史哲學[M], 王造時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56年。

[3]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禮記

[5]大戴禮記

[6]孝經

[7]漢書

[8]後漢書

[9]論語

[10]李承貴 賴虹 「孝」之歷史嬗變及現代啟示[J] 上饒師專學報 1999(4)

『貳』 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孝字由「老」字頭加「子」組成。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要擺正位置,要敬重老人。

『叄』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3)孝字文化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肆』 談談你對孝文化的理解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中國古代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古代的「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伍』 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做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強勁的活力歷久彌堅、世代傳承.那麼,在當今社會談孝有何意義呢?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教授表示,在當今談孝文化有著深刻的新跡猛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
劉教授說,公民道德建設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裡面的「明禮」等內容就包含有孝的內涵;孝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劉教授認為凳頌,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在人與人的和諧裡面必然有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那麼父母慈愛、子女孝順也就構成了家庭的基本和諧.這樣,由家庭細胞構成的社會做到和諧也就不難了.那麼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呢?劉教授認為,大自然里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人們能用孝的精神善待一棵老樹、善待大自然,那麼人與自然也就很容易做到和諧共存了.
孝文化的傳承,對青少年教育意義重大.讓孩子們懂得愛父母,由此做姿粗橋到愛家鄉故土、愛社會民族.劉教授同時表示,孝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說,有人形容現在的農村有些地方是「38、61、99」,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婦女、兒童、老人,好多是隔代撫養,那麼講孝對於家庭和睦意義尤其重大.
劉教授強調,講孝道、孝義、孝心當然很好,對新時代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孝也必須在道德和法律的規范之下,講孝也要講法律的底線,講孝要有遵守法規的前提.

『陸』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孝的解釋是什麼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讓辯衫、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

《百善孝為先》周國民書(2張)
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篇四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灶輪,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坦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相關文章
編輯
戊子季秋念孝文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的門人,就有十三人。
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孝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綉出來,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綉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這就是,《論語》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諸於行動。

『柒』 孝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孝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起點與諸道德之首,
對當代中國影響深遠,
且發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傳統差沖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
可稱之為孝備畢的文化;
孝的一般意義是孝敬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虛滾殲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閱讀全文

與孝字文化怎麼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