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祠堂是在歷史上順應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因為我們中國自古有尊宗敬祖的優良傳統,而祠堂裡面傳承的文化非常重要的,下面是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現實意義。
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於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也是教書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
祠堂的文化意義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權力和經濟文化的象徵和標志。它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家統治集團起著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團及家族血緣組織也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它們在對封建法制的輔助和補充,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也長期起到所謂治國安邦的社會作用,所以它仍然是歷代統治者確認的保障的一種輔助統治。
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會,齊集桐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後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
(二)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宗譜是一種通過記傳、論志、圖表等形式,將宗族的血緣親疏、輩分、家規、家法等情況和譜系等記載下來,以為本姓宗親們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三)祠堂的助學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贈的公田中,有助學的作用.專門用作對本族子弟助學、獎學或開設義學、義塾之用,通過讀書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門庭、榮宗耀祖,提高整個家族聲望的大喜事。
(四)祠堂又是宣講學教禮法的課堂。祠堂在祭祀儀式開始之前,專人向族眾進行「讀譜」,講述祖宗艱難創業的歷史,定時讀家法族規,宣講勸戒訓勉之辭和先賢語錄。
(五)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族中遇訂重大興革事宜,關系全族之厲害者,如推選族長、興建柯堂、維修家變、購置大片族產、同鄰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長召集全體成年人在祠堂開會討論。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說家法族規是家族的法律。那麼家法也是封建國法的補充。族長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執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違反家法或族長認定違反家法的民刑案件,從公處分懲治。
(七)其他,祠堂里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戲台建築.好戲連台,既是唱給先祖們聽的,更是演給宗族內男女老少們看的。
農忙收獲季節,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豐收的庫房或臨時堆棧。還有在戰亂或應急突然事件時,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應急指揮的中心。
由此可見,襇堂是一個地域里家族的活動中心.通過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動,用血緣關系作紐帶,把族眾牢固地扭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嚴密的家族組織。
一、教化意義:
祠堂,以宗族血緣為基礎,建構的目的是通過對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強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興旺發達,通過祠堂之築、堂號堂聯、儀式活動、配以宗譜家譜的修訂和族規民約的制定嚴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脈源流關系,
達到明彝倫、序昭穆、正名份、辯尊卑的目的,向後人宣傳了以孝悌忠信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對父母、子孫對祖先的孝道。這樣家族的兒童成員從幼年起,長幼之序,孝悌之禮等禮儀就在其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為後人樹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勵後人奮發努力,耀祖光宗。
(二)規范意義:
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有祖先對子孫的審視,族長在這里代祖宗立言,對犯錯子孫進行懲罰,同時也對其他子孫有警示告誡的作用。祠堂是傳統倫理道德的載體,對社會越軌行為起控製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是一種「規訓和懲罰」的空間。
(三)維系親情意義:
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祠堂就這樣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緣的族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節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來說,無論巨族或寒族,對祠祭都十分鄭重。
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嚴司祭儀式,一般要讀族譜,使族眾了解家族的光榮歷史,講述先祖的「光輝業績」,以勵族人;還要宣讀族規、家訓,以教育族眾;參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遺訓及其遺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畢,族人間還要行禮,後輩向前輩行禮。
可見,祠堂祭祀是一個精神聯系的韌帶。通過祠堂祭祖活動,加強了血緣關系,聯系了族屬感情,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把祠堂文化建設作為引領家文化的發展重要內容,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補充,祠堂文化也被賦於了新的'內涵。
古代的祠堂,既是紀念列祖列宗的紀念館和家族歷史博物館,也是社會治安和民事糾紛的調節機構、家族扶危濟困的慈善機構。
「崇宗祀祖,敦睦族誼」,這是祠堂作為紀念列祖列宗的紀念館和家族歷史博物館承載的重要功能。祠堂,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是確立宗族源脈、守護子孫的根本,從精神上團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譜一起用以尊祖敬宗,增強血緣聯系,維系著家族制度。透過承載著鄉土文化的祠堂,我們往往能夠辨識出地方習俗、社會紐帶、個人感情等原生接續的元素。
「教訓子孫,各安生理」,這是祠堂作為社會治安和民事糾紛調節機構發揮的重要作用。明太祖「聖諭六言」有雲:「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做非為。」祠堂作為本族的禮儀實踐空間,是處理家庭內部事務、樹優立榜、賞勤罰懶、化解糾紛、處理矛盾的地方。
祠堂承載著「上奠祖先之靈,下規後嗣之則」的重要功能,是族人的道德法庭。違反族規之人在祠堂接受教育、受到處罰,死不悔改者甚至會被驅逐。
「互助族裡,扶危濟困」,這是祠堂作為家族經濟互助的慈善機構承擔的重要角色。「祠堂者,敬宗也;義田者,收族也。」義田、族田作為公產,為祠堂提供了獨立的經濟來源。清道光《增城縣志》記載:「祭田所入,蒸嘗之外,子孫應試者給其斧資,余則販凶飢,恤孤寡。」無論讀書應舉、還是外出就賈、抑或經營田土,宗族組織往往都是族人奮斗背後的精神支撐和經濟後盾。
傳統社會的祠堂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合時宜的落後成分,如規定婦女和兒童不得入內等。但總的來說,隨著祠堂功能的變遷,祠堂以及祠堂文化在現代文明建設中仍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在家風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洪流中,祠堂文化依然以其獨特的存在演繹著現代文明。
就實踐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風的培育。家有家的記憶,族有族的傳承,祠堂是祭祖的場所,是找尋並發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質朴品德的場所,是遊子們回家尋根訪祖和釋放鄉愁的場所。族人在春節、清明、冬至等傳統節日或平日休憩之餘來祠堂祭祖,在重溫家訓、祈求和順、傳承良好家風家訓的同時,也在近距離觸摸歷史肌理、感受歷史心跳。
人們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被這種天然的親近感熏陶,時代新風尚由此激盪並生發,正能量由此凝聚,而激活這些文化基因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家風,連著民風,連著黨風,連著國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千千萬萬個家庭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小祠堂里有著大文化,老樹發新芽,祠堂不應是舊物,而是歷史傳統賦予我們的文化信條。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能否將祠堂變成農村基層的文化宣傳陣地,變成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場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據媒體報道,現今有些地區的祠堂設立了諸如理事會、監事會、老人會等民間管理機構,為拓寬文化內涵、調解鄰里糾紛、灌輸新鮮血液、宣傳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識作出了積極貢獻。有些地區的祠堂變身為農村文化室、老人之家、農家書屋等,祠堂文化以其獨特的「以德育人」功能融入並滋養著現代文明。
我們應充分重視祠堂這個文化空間,發揮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讓祠堂成為鄉村的文化禮堂,成為傳播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陣地。
② 祠堂文化是古代傳統文化之一,為何會消失呢
宗族權力的產生顯然與祖先叢轎的廟宇有關。因為有了這個祖廟,宗族權力作為一種權力,在家族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成為統治和壓迫的工具。也正因為祠堂有如此惡劣的影響。因此,新中國成立後,祠堂被堅決徹底地摧毀了,族長的權力被徹底切斷了,家庭結構被打破了。
記得一位偉人說過:一個沒有歷史傳承的民族是走不遠的。自夏商周以來,中華文明一直在改朝換代,但古代史官和史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華文明的傳承,重視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有一雙注視的眼睛。因此,祖廟不應該消失,不僅不應該消失,而且在改革開放、共滲叢肆同實現中國夢的今天,祖廟作為歷史傳統文化的紀念館,更有意義。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鄭頃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③ 祠堂文化的傳承意義
祠堂文化的傳承意義
祠堂文化的傳承意義,祠堂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它庄嚴肅穆,而祠堂的存在在風水中也有一些說法,那麼下面就為大家分享下祠堂文化的傳承意義。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禮制性建築,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
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則譽納源於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也是教書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
祠堂的文化意義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權力和經濟文化的象徵和標志。它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家統治集團起著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團及家族血緣組織也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它們在對封建法制的輔助和補充,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也長期起到所謂治國安邦的社會作用,所以它仍然是歷代統治者確認的保障的一種輔助統治。
宗祠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從服務於多數歷史朝代「孝道治國」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榮也是側面反映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現實。
宗祠,俗稱家廟、祠堂。它是儒家禮制的產物孫沒,是崇孝敬祖的場所,是民間建築的`瑰寶。舊時祠堂又稱「家廟」、「祠廟」。按禮記規定,宗廟為帝王專有,繼之諸侯、大夫才能設宗廟祭祖。
後來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個家族可建立一個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龕。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許民間百姓亦可建家廟。宗祠多建於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隨著族丁的繁衍興旺,大家族便分宗專門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廟大多建築宏麗、工藝精美,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悠遠的傳統風俗,千百年來為民眾所重視。可以說,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經典。
古時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師,反復勘察,一般都擇前有涇,「前水為鏡」,人工開鑿或引水成池,後虛亂有峰,「後樹為屏」,若無峰,就堆土成丘,植樹造林;左獅右象為對稱,正面視野開闊,出入方便,前山層疊綿延,為祠址之地。
現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來的建築風格。有些宗祠雖建築規模不一定大,但結構精巧端莊、古樸凝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築的基本特徵。
祠堂一般分為二大類: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歷史名人祠堂,即歷史名人紀念專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台等祭皿,四周牆上有繪畫、浮雕,柱上有楹聯,橫樑上、壁上懸掛匾額,內容或是歌頌祖先功德,或是宣傳忠孝德善。
祠堂中大多有戲台、廂房,以供娛樂教化之用。正門外繪制門神。而歷史名人堂是則官方或民間建立的紀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陳列名人有關生平、資料、著述和文物等。歷史名人專祠,現在大多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宗祠是有血緣認同,和宗睦族;緬懷祖德,傳承文明;弘揚正氣,激勵子孫;獎優助學,排憂解難等等作用。如果說尋根敬祖是「繼往」,那麼激勵子孫則是「開來」,也就可以說,宗祠即是繼往開來的一處「心靈聖地」。
眾所周知,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緣文化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並以不斷的連續性,強大的凝聚力,對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發揮著特殊作用。
以姓氏為徽記,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共祖炎黃,百姓一家的觀念和血濃於水,分裂不開的情感,也同時傳載了以「和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傳載這些精神的表現形式,諸如譜牒、格言、家規、家訓及家廟、宗廟、祠堂等,即是傳承的重要有形載體,為世代留傳下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今,大眾普遍對挖掘上述文化形式表現出深厚興趣,充分說明了社會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需要,這理所當然的應引起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重視。
祠堂的作用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里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
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對族眾教育、感化的活動。
(三)維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著統一族眾的行為與思想的作用,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族眾群體內所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規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對族眾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所起的約束作用。其作用在於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或標准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地進行。
(四)調節功能:通過祠堂文化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④ 祠堂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大家認為祠堂應不應該恢復起來呢
祠堂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而現在大家會發現,很少人會再去辦一個祠堂。其實相比較來說,這個文化的名聲並不是特別的好,因為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的嚴重,比如說女性不能夠隨意的去到祠堂,而且很多的女性在犯了錯之後,就會讓女性跪在祠堂面前,對著列祖列宗進行磕頭認錯,這種行為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所以大家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風俗習慣來決定祠堂應不應該被恢復。小編本人會覺得祠堂文化不應該再恢復起來,雖然說是對列祖列宗的尊重,但卻是對活著的女性不尊重。
其實像現在大家會發現寸土寸金,很多的人在去世之後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買墓地,都選擇用火化,更別說在花錢去蓋一個祠堂了,這也是很異想天開的一件事情。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選擇祠堂。
⑤ 宗祠文化是如何調節宗族關系、宗族矛盾和族群自治的
宗祠文化是同宗同族經過千百年提煉和整理約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指一個家族在構築、重建和修繕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原始信仰、宗法倫理、價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現象。宗祠文化有其合理內核,應該選擇性挖掘、弘揚和傳承,以便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池州地處皖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先輩們在漫長的遷徙、繁衍、避戰、創業歷史進程中,感恩報本,積淀文化,建造了許多家族宗祠。貴池的山丘地區,歷來聚族而居,沿襲下來,漸成茅坦杜氏、祠堂包氏、大路孫氏、元四章氏、峽川柯氏,劉街、姚街、曹村等宗姓村莊,形成比較典型的宗祠和宗祠文化。而圩區村民,大都散居,他們家裡供奉已故直系祖宗牌位。在雜姓居住的鄉村,還就地組織同鄉會,推選德高望重的人當會長,負責處理同鄉中的重大問題。
宗祠的主要功能:一是祭祖敬祖,舉行祭祖安魂的大典。二是聚會議事,作為宗族內部事務管理的場所。三是宗族救濟,利用宗祠資金救濟貧困,或為本族無家可歸者提供住處。四是宗族聯誼活動,如喝祠堂酒、唱祠堂戲,加強宗族團結,豐富族人生活。五是宗族教化,在宗族內進行族規教育,或進行公開獎懲,如對忠孝節義模範、讀書優異者給予掛匾、掛聯表彰,對有違反族規族法、傷風化者予以譴責、處罰等。
宗族關系各姓均立有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纂修宗譜,以敘人倫組需,規定以高、曾、祖、考、已、子、孫、曾、玄為九族,九族之內尊卑不得同名,否則忌諱。各姓祠堂供奉第一代開戶祖宗。支祠,又名享堂,供奉第二代或第三代祖宗。在同姓當中,又分為幾公或幾股、幾房。每幢祠堂、享堂都置公田,交人耕種,其收入作為清明、冬至祭掃經費。還推選年長輩尊、德高望重的人,管理全族事務,執掌族規族法,稱為戶長;下面支祠的領頭人稱為房宗。
族規族法每姓都制定一套嚴格的族規族法,以約束本姓子孫後代。如有違反族規族法的,輕者逮到祠堂拘留、打板子,重者送官法辦。如有畏罪潛逃者,由戶長宣布取消犯罪者戶籍,從此不準回家,並向政府備案或者請政府通緝。
家族矛盾異姓之間一旦發生沖突,各族都集合本族子弟,與對方刀棍相見大動干戈,代代結仇。各族的戶長、房宗坐鎮指揮,承擔責任。在家族內部,也有親疏之分,東股、西股,大房與二房發生糾紛,也是各股幫助各股,各房幫助各房。最大限度的維護本族、本支、本房權益。這也顯示了宗祠文化的局限性,最終必須依靠法律調整。
參閱《安徽文史資料全書池州卷》
為了拯救即將消失民風民俗風情,傳承弘揚家族家規家訓宗祠文化,歡迎聯系,聯系郵箱:。
⑥ 祠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展望
祠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展望
祠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展望,在現實生活中,祠堂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它庄嚴肅穆,而祠堂的存在在風水中也有一些說法,為大家分享祠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展望。
宗祠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高峰。
宗祠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從服務於多數歷史朝代「孝道治國」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榮也是側面反映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現實。
宗祠,俗稱家廟、祠堂。它是儒家禮制的產物,是崇孝敬祖的場所,是民間建築的瑰寶。舊時祠堂又稱「家廟」、「祠廟」。按禮記規定,宗廟為帝王專有,繼之諸侯、大夫才能設宗廟祭祖 。
後來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個家族可建立一個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龕。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許民間百姓亦可建家廟。宗祠多建於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隨著族丁的繁衍興旺,大家族便分宗專門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廟大多建築宏麗、工藝精美,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悠遠的傳統風俗,千百年來為民眾所重視。可以說,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經典。
古時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師,反復勘察,一般都擇前有涇,「前水為鏡」,人工開鑿或引水成池,後有峰,「後樹為屏」,若無峰,就堆土成丘,植樹造林;左獅右象為對稱,正面視野開闊,出入方便,前山層疊綿延,為祠址之地。
現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來的建築風格。有些宗祠雖建築規模不一定大,但結構精巧端莊、古樸凝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築的基本特徵。
祠堂一般分為二大類: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歷史名人祠堂,即歷史名人紀念專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台等祭皿,四周牆上有繪畫、浮雕,柱上有楹聯,橫樑上、壁上懸掛匾額,內容或是歌頌祖先功德,或是宣傳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戲台、廂房,以供娛樂教化之用。正門外繪制門神。
而歷史名人堂是則官方或民間建立的紀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陳列名人有關生平、資料、著述和文物等。歷史名人專祠,現在大多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宗祠是有血緣認同,和宗睦族;緬懷祖德,傳承文明;弘揚正氣,激勵子孫;獎優助學,排憂解難等等作用。如果說尋根敬祖是「繼往」,那麼激勵子孫則是「開來」,也就可以說,宗祠即是繼往開來的一處「心靈聖地」。
眾所周知,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緣文化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並以不斷的連續性,強大的凝聚力,對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發揮著特殊作用。
以姓氏為徽記,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共祖炎黃,百姓一家的觀念和血濃於水,分裂不開的情感,也同時傳載了以「和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傳載這些精神的表現形式,諸如譜牒、格言、家規、家訓 及家廟、宗廟、祠堂等,即是傳承的重要有形載體,為世代留傳下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今,大眾普遍對挖掘上述文化形式表現出深厚興趣,充分說明了社會發展和人文精神的需要,這理所當然的應引起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重視。
宗祠文化的現代價值
宗祠文化是一個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風貌、文化底蘊和生產、生活素質的反映,說到底是一種民俗文化,應該抱有歷史責任感全面考量宗祠文化的現象和本質,科學、辯證地認識宗祠文化的積極作用,提煉其實質精華,挖掘其現代價值,積極運用於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宗祠文化的現代價值是值得探討的。
宗祠文化的傳承有利於弘揚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基於宗祠特定空間的民俗活動,是群眾千百年來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認知的結晶。節律性的群體活動,寄託人的信仰、調節人的心態、釋放人的情感、抒發人的情懷,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保護和傳承宗祠活動有利於弘揚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
宗祠文化的傳承有利於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改革開放30多以來,在精神層面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公平、正義」觀念淡化,傳統的優秀倫理道德加速流失,雖然法制有所進步,但遠沒有達到有效規范個體行動的程度。當人們感到「道德失靈」而導致社會問題越來越多時,發現宗祠文化恰在這時可以發揮有效的作用。
每個宗祠都有族訓家規家風等,其中有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朴、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范,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間,也成了族群內道德約束的天然資源。此外通過宗祠活動,展示、推廣本地區、本族姓輝煌歷史和傑出人物,有利於群眾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彰顯本族對社會的貢獻,並以這種方式激勵族內後人堂堂正正做人,刻苦求學。
宗祠文化的傳承依託中華「和諧」文化可以形成樸素的鄉約文化,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從1982年我國開始把村民自治寫入憲法以來,中央政府就一直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目標來推進鄉村治理。
但在實際操作中,村級組織自然成了政府的代言人,而農民處於失語狀態。當兩個群體利益產生矛盾多了,就會出現「政府失靈」的尷尬。宗祠文化在這樣的真空狀態下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基層人民的和諧共進。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禮制性建築,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
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於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也是教書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
祠堂的文化意義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權力和經濟文化的象徵和標志。它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家統治集團起著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團及家族血緣組織也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它們在對封建法制的輔助和補充,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也長期起到所謂治國安邦的社會作用,所以它仍然是歷代統治者確認的保障的一種輔助統治。
一、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與始祖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特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也有人祠堂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凡祀帝王先師的祠宗廟,而祀公侯、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顯祖,名門大族還建多處祠堂。如:楊、顧、朱、王等姓氏,又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別。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們的祠田、祠產。
二、祠堂的構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築:它是全族祭祀的場所,是用來對族眾進行尊祖敬宗為主題的禮儀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產,是全族的公產,大多由族內各界人士募捐義贈,也有的是族內某人的遺產或賢達受封爵、賞賜田產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無錫地區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廣達數千畝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來賑災恤族、救濟本族貧苦族人,它是古代社會福利保障的一種初級形式,重在從物質經濟上團聚族人。
(三)宗譜、家譜、家乘等譜牒文獻的編修。宗譜最直接反映該宗族及其成員的歷史,它是通過對該宗族的祠堂組織、職能機構、血緣、世系、祭祀活動、宗規家訓、宗族田產、恤義學等基本內容,作多方面的完整歷史記載,使同族人明根論輩.重在維系族眾的血緣聯系。
⑦ 如何加強對農村宗族文化引導工作
農村的文化建設是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進程中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由於城鄉差距大,文化基礎設施的落後,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才能為農村文化建設走出瓶頸,也才能滿足村民對提高精神生活質量的需求。而現實的農村文化供給機制卻難以有效地提供足夠有質量的文化產品。如何挖掘、提升農村的傳統文化和利用現有的設施以及群眾追求文化的熱情,在資金投入和綜合設施軟硬環境達不到要時,我們不妨把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宗族傳統文化作用切實結合,利用好現有的宗祠、家廟等硬性設施,以舊祠堂,新文化,新理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宗族文化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宗族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獨特現象,宗族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形態,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長久發展,成為漢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便在現代,仍留有難以割捨的宗族情結和宗族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的延續,宗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宗族就是由若干具有親近的血緣關系的家庭結成的親緣集團或社會群體組織。《爾雅·釋親》就是把同一高祖父傳下的四代子孫稱為宗族。在特定的條件下,家族和宗族是同義的,但宗族顯然比家族更為寬泛。
宗族文化從制度文化層面上看,是指為了同宗家族的生產、生活、生存和發展,宗族成員所形成的族規、家法、禮儀、風俗、習慣,以此成為宗族成員的日常生活、生產、教育、交往等行為規范的總和。根據制度文化的結構要素特徵,在我們現有的制度文化背景下,這種宗族文化是屬於非正式約束的范疇,它與正式約束以及實施機制共同構成了社會制度文化的內容。血緣關系的本質特徵決定了 宗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本質,漢文化圈裡呈現的「尋根問祖」現象正是這種宗族文化本質的體現。
在歷史上宗族文化曾是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之一,因為它的背後由中國特有的宗法制度支撐著,而宗法制度是維系中國皇權政治的根本制度。正是如此,宗族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極為繁榮。「五四」運動以後,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後,實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文革時期的破「四舊」,使傳統的宗族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以至於幾乎滅亡。但經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全面推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宗族文化得到了重新恢復,並且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社會史室主任錢杭博士在《當代農村宗族的發展現狀和前途選擇》一文中研究所得,對現有的宗族活動現象,從表現功能上區分,大致可以把這些宗族活動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現存社會秩序具有破壞作用的;第二類則是通過有目標的系統重建,表現出對現存秩序的積極維護和主動參與;還有一類在功能表現上處於中性位置的宗族活動。
從我們李姓的宗族活動情況看,大部分可以劃歸「處於中性位置」這類。當然,第一類也偶爾有發生,例如由於對農村征地沒有妥善解決好相關的具體問題,導致群體性的上訪情況出現,嚴重的時候危及到黨政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第二類是少數的在特定領域產生,如對修宗廟、造橋鋪路、建俱樂部等村裡的公益事業上。如何利用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因勢利導,進一步推進農村的文化建設,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宗族文化對農村文化建設的作用與利用
由上可知,我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應自覺考慮到宗族文化的影響力,採取指導、引導、輔導等方式,把群文工作融入到村民樂於接受的宗族文化活動之中。這樣農村文化工作更能取得積極的績效。
一是積極參與指導宗族文化活動。在宗族文化中傳統節日的舞龍舞獅、廟會等農村民俗和家族傳統表演形式,是宗族活動充分利用集會來彰顯本族的重要方式,引導注入新的時代內容,摒除庸俗的內容,提升活動文化品位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建設新農村文化的嘗試。如有些族群活動有萬人參與,整個活動不僅是娛樂的過程,更是凝聚宗族人心的過程,其中的宗族感召力彰顯無遺。其意義已超出了原有的宗族文化范疇,只是以宗族文化為背景,而通過民間藝術活動的載體,來表現農村文化的和諧景象。
我們首先在認知大型宗族文化活動所折射出的「社會和諧、吉祥安寧」的文化信息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地加以規范、引導;再是派出專業人員在傳統道具的工藝製作及表演上加以指導;同時組織專業劇團參與其中,特別是組織文化館為廟會上演傳統摺子戲、反映新農村現建設的現代戲、小品和曲藝等,使我們的主流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機的結合,使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健康、和諧地發展。
二是樹立舊宗祠,新文化的理念。宗祠作為宗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宗族文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從傳統意義上看,宗祠習慣上多被稱為祠堂,它是地方性的家廟。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被視為族權的象徵。宗祠還是處理宗族事務,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其意義在於:一方面彰顯了本宗族的血緣關系和宗族的基本行為規范,另一方面也客觀上對本族子弟起到了一定教化作用。所以宗祠是一個宗族的中心,象徵著祖先,象徵著宗族的團結。宗族成員通過祭祀祖先, 通過父系血緣關系把族人凝集在一起。通過處理宗族事務、執行族規家法,彰顯本族倫理。
第一要把宗祠的功能與時代元素接軌。把傳統意義上的祭祀祖先和現今村民集聚休閑、文化娛樂、集合議事溶入此特定的場所。把村中的一些重大活動,如婚嫁喜事、慶典儀式等,也放到宗祠里來進行。或將宗祠作為教育、培訓、演藝的基地。
第二要保護好宗祠文化古跡,彰顯傳統宗族文化和當代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魅力。對年久失修的宗祠要動員家族的力量進行修復,盡量保持原有風格。特別要對懸字牌匾額,碑記雕塑要做好登記和保護,能修復的盡量修復。
第三要對宗祠進行全面的普查,並加強對這一文化遺產的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國農村有些地方經濟還相對落後,在新農村建設中,許多山區的村莊無力專門建造新房子供村民開展文化活動,但是大部分村莊都有宗祠。所以我們應該在做好宗祠的文化元素挖掘和保護工作的同時,利用宗祠現有的資源,因地制宜建立俱樂部之類的文化活動場所,使古宗祠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煥發青春,使傳統的宗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娛樂有機結合起來。政府在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力度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加圖書資料,特別是農村實用的科技書籍,增添必要的文化、健身休閑器材。我們只要合理利用古宗祠,這樣就很容易解決文化活動場地資金的瓶頸制約和農村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使農村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
總之,在當今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利用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因勢利導,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村的文化建設。宗族文化能體現凝聚人心的作用和表現無私奉獻的精神,特別是在重大的文化、宗教活動及公共的事業上能齊心協力、義無反顧,有很強的戰鬥力。使得他們在從事的生產活動中必然的要和這些有害於自身生存的環境作斗爭,以至他們必然選擇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以增強宗族的凝聚力。以宗族血緣共同體作為文化傳遞的載體,產生的宗教、文化、族規、家法、禮儀、風俗、習慣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和生活規范。這些方式和規范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所淡化,但由於歷史的連貫性,其宗族活動仍是農村民眾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農民對宗族這一血緣組織形式的認同,其最基本的理由就是宗族文化所具有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農民對自身歷史感、歸屬感的深刻需求的文化品性。這也是我們從事農村群文工作所思考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具體工作的切入點,只有我們找准了這個切入點,農村群文工作才會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才能在保持宗族文化的本體性需求的同時,將其功能目標盡可能充分地納入與社會公共生活准則相適應的軌道中,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必然會做出成效。
⑧ 宗族文化是怎麼樣傳承的放在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做
宗族文化是我國從古代傳承下來一種家庭式文化,是在文化傳承里很特殊一種分支。
宗族是一個以一對夫妻為開始,一條血脈上子嗣延續下去,不會超過50人左右組成。
一開始形成是因為在原始社會里,大家還沒有開始群居生活,都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搭伴出行。
這個就是一個宗族文化,而宗族傳承是要子嗣來傳承,很多歷史上大宗族到後期都因為子嗣凋零而沒落。
家族裡文化沒有來繼承,家族文化也失去。所以一個宗族最重要還是子嗣,不論正統,還是旁系,只要有子嗣,才能讓這個宗族活著。
而到現在社會里開始出現計劃生育理念,家族文化就出現控制,現在還能擁有宗族文化家庭真的沒有幾個。
其實我們現在社會理念應該改變,不然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去維持家族文化傳承,我們應該把家族文化從正統,改成包含一切旁系血親來傳承。
⑨ 起源於北方的宗祠文化,為什麼在南方才能發揚光大
我覺得祠堂到南方才發揚光大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是歷史遺留因素。
在古代時,多耕地的北方與多水田的南方相比用具自然優勢,畢竟當時農耕用具不發達,水田在開發上不如旱地,所以在當時北方是兵家必爭之地,經常有戰火,所以使得很多北方人南遷,家庭也四分五裂,宗祠被毀,宗族觀念也漸漸被沖淡。
而北方人的到來會侵吞佔有大量本屬於南方人的資源,為了能夠與之抗衡保證自身的生產發展,南方人不得不聯合起來,通過供奉宗祠的方式來加強內部的穩固性。
而且北方成年男子結婚後往往會分家,意思說出去獨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祠堂的影響力。
⑩ 在中國建立了千年的祠堂到底應不應該重新建立起來
一提到祠堂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吧,祠堂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祠堂代表著一個宗族和一個大家族的歷史。如果一個祠堂能夠在歷史的進程中,存在很久,那麼表明這個宗族在歷史上,一定是一個非常興旺的大家庭。在今天我們很少能夠再次看見祠堂了,那麼祠堂究竟要不要重新建立起來呢?
中國有許多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其中包含好的文化與不好的文化。遇見好的文化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加強對文化的保護,要是遇見文化中有不足的地方,我們需要積極的改進,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來往中,學習其他國家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