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教育如何抓住知識付費「風口」帶來的機會
基於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轉變——「知識付費」風口來襲
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同時也激勵著優質內容的生產。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是消費升級的表現;為優質內容付費,也正成為消費者的內在需求
能夠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個體提供知識分享的平台已日益完善。身處知識付費大潮,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並分享風口紅利
「知識就是財富」是一句經典格言。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擁有知識已不再僅僅是被描述為學富五車或滿腹經綸,而是財富真正的源泉。
從2016年開始,一系列標志性的事件讓內容付費漸漸成為時尚。2016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台——「分答」上線。通過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給自己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用一分鍾時間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領域的專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費問答模式。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進入2017年,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3月7日,豆瓣網推出了首款付費產品——「豆瓣時間」;隨後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微信公眾號正加快上線付費訂閱。
在注意力和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的時代,這些敏感的機構和個人彷彿嗅到了遠處傳來的風信,准備拎著知識迎風而起。
從內容創業到知識付費
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感覺到「風來了」的,還是身處行業之中的創業者們。
知乎創始人周源在2016年一次對外發布會上表示,「近一兩年,用戶對於內容和友坦備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大家從不願付費開始變得願意對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付費,並且這一趨勢正在加速」。
這對於內容創業者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畢竟他們已經默默耕耘了很久。
以知乎為例,2012年下半年,知乎放棄邀請碼模式開始鼓勵用戶注冊,到了2016年知乎已擁有6500萬名注冊用戶、1850萬日均活躍用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知乎都是以知識社區的方式與用戶見面。令人遺憾的是,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並沒有帶來現金流。那些在知乎埋頭生產內容的用戶更多的是分享,答疑解惑。直到去年知乎Live上線,知乎內部可能第一次有了一款產品能夠實現穩定可觀的現金流。這一刻,多好毀年的堅守都值了。
除了知乎,內容創業在2016年還結出其他果子。「分答」上線僅一個半月之後,已擁有超過1000萬收聽用戶,100萬付費用戶,交易額超信跡過1800萬元;2016年12月4日,喜馬拉雅FM首屆「123知識狂歡節」以5088萬成交額結束;2016年6月5日,羅輯思維旗下「得到APP」上線第一個付費訂閱專欄,截至目前19個付費訂閱欄目銷售量已逾85萬份,銷售額超過1.7億元……
2016年知識付費迎來爆發式增長,知識變現的確給不少人帶來了驚喜。因此,2016年也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天時地利人和
知識付費模式崛起,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對於想要獲取知識的人來說,當下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知識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唾手可得;但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知識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泛濫冗餘。
以微信訂閱號為例,我們每天都能在不同時間段收到自媒體推送的內容,對於大部分內容我們只是淺嘗輒止,有些則被完全忽略了。
實際上,一個讀者能關注到的微信公眾號數量,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是鳳毛麟角。這些碎片化、泛娛樂化的信息,讓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更使得優質內容難以被挖掘到。因此,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就成為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情。當人們對時間成本的關注逐漸超出獲取信息的渠道成本時,為優質內容付費正好能把用戶從海量信息中解放出來。
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是消費升級的表現。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知識付費風口來襲》報告認為,知識付費的興起,源自我國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消費型的重大轉變——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的前提下,居民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比例降低,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教育、文化、娛樂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周源在2016年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上表示:「我們在2015年發現,消費升級對知識付費有非常顯著的影響。現在大家看起來更在乎什麼樣的信息是有質量的,我能不能獲得它。如果我能獲得它,是不是可以通過付費讓獲取知識更加精準和可持續。」
為優質內容付費,正逐漸成為消費者的內在需求。在現有社會體系中,分工正越來越細,但多數人並不會在一個工作崗位上終老一生。跨界和融合是時代賦予的機會,也對每一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知識,因為害怕對外面變化的世界一無所知,也害怕技術變革導致優勢不在。
作為消費的對象,知識並不僅僅是文化和價值傳承的載體。當內容從介質升級為一種服務,就變身為一件可以定製化和個性化的知識商品。羅振宇曾明確表示,當前用戶時間碎片化,已是既成事實。「用戶選擇碎片化學習來填充這些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這兩個條件不斷形成完善的交易市場和生態,知識付費悄然崛起。
從漫無目的地接受信息,到主動獲取知識,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對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平台更為寬廣。大量自媒體人、知識類網紅等個人IP成為知識流量和資訊的集散地,他們通過垂直內容的長期耕耘,擁有了數量不菲的忠實用戶。大屏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場景的搭建和用戶習慣培養,都使付費閱讀觸手可及。
Knowledge is power,是「知識就是力量」的英語表達。從字面上看,知識不僅是一種能力和相對優勢,更是能夠對他人產生要求的權利。
時至今日,知識不僅是力量,也是財富。知識與金錢的距離,好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
當前,部分知識付費平台依託網路大V、大咖和網紅,迅速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比如「得到APP」的李翔、李笑來,喜馬拉雅FM的馬東等。但這些頭部用戶所生產的內容,並不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偏好和需求。
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認為,分享經濟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於通過互聯網,扶持更多的草根和紮根在各個行業但不太起眼的行家裡手,讓擁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加快能量釋放。
這與內容創業者想法不謀而合。內容方面深耕垂直化與社交化,構建內容消費的閉環將成為趨勢。首先,內容應該更長尾,更有針對性;其次,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內容生產者以定製的形式連接在一起並形成閉環將是內容付費領域的未來;第三,內容不僅是流量貨幣,也是社交貨幣。不僅內容生產者和用戶要社交,用戶和用戶之間也要社交,這是用戶付費的動力,也是內容的潛在價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知識付費不同於出行或外賣行業「高頻+剛需」的應用場景,知識交易的頻率相對較低,但是個性化程度非常高。從認知盈餘分享的供給,到人們對專業化和垂直化等優質內容的認知渴求,能夠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個體提供知識分享的平台已日益完善,知識付費的潛在用戶市場也將得到無限拓展。
從這個角度看,身處知識付費的大潮,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並分享風口紅利。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擁有一技之長,待價而沽;如果還沒有,不妨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圈。
㈡ 招商銀行輕文化是指什麼
2014年,招行正式提出磨孝「輕型銀行」戰略方向,內涵包括基缺輕資本、輕運營、輕管理、輕文化,目的是以有限的資產負債表撬動更大體量的業務,為社會解決更多需求、創造更多價值。落到業務層面,一方面是集約利用表內資產,另一方面則是跳出局限,撬動表外資源。
發展歷程
1987年,4月8日招行在深圳蛇口舉行開業典禮,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銀行自此誕生,王世楨任第一任行長。
1988年,走出蛇口,開設了第一個分支機構——羅湖營業部。
1989年,第一次增資擴股;同年成為第一家離岸業務試點銀行。
2015年4月3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和招商局地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地產,000024)同時發布停牌通告。
2015年10月15日,招商銀行在深圳推出了ATM「刷臉取款」業務,客戶無需插入實體銀行卡即可完成取款,每日限額取現3000元。客戶如需取款,首先在ATM屏幕首頁點擊選擇「刷臉取款」功能,系統將自動抓拍現場照片,在後台與銀行的可信照片源進行比對。
驗證通過後,客戶輸入瞎鋒稿手機號碼進一步確認身份,接著輸入取款金額、密碼,最後拿取現金,整個過程無需插入實體銀行卡片。
㈢ 你是如何理解現代社會的消費文化的
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是指在經濟和技術發展導致的全球競技運動中,消費本身已經成為文化的一種主導力量,因而具有文化特徵。用鮑德里亞的話說,當今社會「消費」不是一種附屬於生產的消極行為,而是成為「生產力的一種有組織的延伸」。[1]
消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們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社會生活以及消費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的總和。
中文名
消費文化
表現
消費理念、消費方式
區別
極力追求炫耀性
興起原因
20世紀90年代中期
快速
導航
興起原因
定義
消費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創造性的並經過實踐檢驗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內在本質。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東西歸結為文化,這是非常荒謬的。消費文化包括物質消費文化、精神消費文化和生態消費文化,它是社會文化一個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居民的整體素質等都對消費文化有重要的影響。
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的區別
消費主義是在西文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消費思潮,它極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並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這與消費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馳的,是反文化的東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傑教授專門撰文指出:「要為消費文化正名,要弘揚消費文化、反對消費主義、要充分發揮消費文化的作用」。
消費文化是文化在消費領域的滲透與發展,消費文化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強對消費文化學的研究,進一步發揮消費文化對消費從而對生產、 對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今後的重要任務。
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
"消費文化",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活動,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復制)和輔助性創造活動。
"文化消費"是人們用於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興起原因
消費文化興起的歷史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開始實行一周工作五天的作息制度。從2000年起,一年法定的節日天數從6天增加到10天,並因此而形成了每年三個「黃金周」制度。制度性休閑時間的增加,大大激發了城市居民參加休閑活動的熱情,休閑消費文化也因此在城市廣為流行。從全國各大景點洶涌的旅遊者大潮,到花鳥蟲魚、奇石怪物的玩家,從網吧的網上沖浪者,到餐館酒樓的美食家,從像章、糧票、郵票的收藏者,到攀岩和漂流的愛好者,無不說明,居民休閑活動已經高度分化,休閑花費也大大增加。可以說,休閑消費文化的興起,構成我國社會變遷的一部分,它是現代化歷程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消費文化興起的必然
從社會學角度看,休閑的產生,根源於休閑與工作的分化。而休閑與工作的制度性區分,則是工業化的產物。在傳統社會,工作與休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制度性區分。例如,在忙的季節(如收獲時期),人們的休息時間被減少到極限,而閑的時期(如冬季),則整個季節都可能是休閑。在這里,人們的活動服從的是自然節奏。隨著工業化以來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人的活動不再受自然節奏(如農作物生長的自然周期)的限制,而是服從於機器的節奏,於是,人與機器的結合,導致新的制度性時間安排和嶄新的社會節奏的形成。在這種節奏中,工作和休閑發生了制度性分化,各自有了不同的時間邊界。與此同時,工作與休閑被賦予不同的功能。
㈣ 豆瓣切入文化內容付費,勝算幾何
終於,豆瓣也加入到了內容付費的戰場,3月7日,豆瓣正式上線了其付費產品「豆瓣時間」,並且第一個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邀請到了詩人北島、西川、歐陽江河等當代著名詩人入駐,對詩歌進行講解。
內容付費大潮來臨,而此時切入文化內容付費領域的豆瓣,是否迎來了其商業化的關鍵節點?
文化付費市場存在巨大空白
2016年可謂知識付費元年,喜馬拉雅FM、得到APP、在行、分答、36氪等都相繼推出了知識付費產品,如火如荼,而喜馬拉雅FM僅在「123知識狂歡節」一天就實現了5000萬的變現,目前連馬化騰也親自催促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的開發。
可以說內容付費已經全面崛起隱槐,但是目前觀察來看,當前的內容付費主要停留在知識領域,而在文化領域卻依舊一片空白,用戶對於文化內容的需求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喜馬拉雅平台數據顯示「蒙曼品最美唐詩」的付費欄目就獲得了600萬的播放,這一成績遠超其他知識付費類內容,也從側面映證了用戶對於優質文化內容有著極大的市場需求。
而不出意外,在繼知識內容付費之後,文化內容付費的大潮也將來臨,而豆瓣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會。
下面再來看下豆瓣的特點。
豆瓣用戶都是文化內容消費用戶
豆瓣的主要產品線包括電影、電視劇、書、音樂等,這些內容產品屬於整個文化消費的硬剛需,當用戶需要對電影、電視劇、書、音樂等內容進行篩選,收藏、評論時都會選擇回到豆瓣,而這也是豆瓣的獨家壁壘,國內也再無第二個平台能夠完全替代豆瓣,因此有文化消費需求的用戶都會不斷返回豆瓣。
所以豆瓣天然擁有國內最多的文化消費的用戶,對於文化內容消費有著極大的訴求,根據官方公布數據,豆瓣注冊用戶達到1.5億,月活躍用戶3億,都是其他內容付費平台所渴望的目標人群。
此次豆瓣所上線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文化付費內容,也正是在滿足文化內容消費用戶的需求。
同時,豆瓣多年深耕的豆瓣讀書、文章打賞等產品以及功能,都培養起了用戶使用豆瓣用戶對於內容付費的習慣,也為此次的內容付費搭建起了橋梁。
更多文化名家需要影響力變現,豆瓣的競爭力幾何
知識付費領域的崛起,讓一部分知識名家們實現了價值變現,而這也會刺激到文化界的各個名家,走向價值變現之路,而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究竟該選擇哪個平台?
1)相灶蠢友對於大平台,豆瓣的吸引力
大平台不可能收割一切,而同時小平台崛起的機會也很大,因此有一個大而全的喜馬拉雅FM,也會有一個垂直知識付費的得到APP,因此豆瓣在文化內容付費的垂類也會有機會。
喜馬拉雅FM媒體屬性更強,互動性弱,而豆瓣則擁有多年積累的生態優勢。在豆瓣的社交生態中,用戶可以關注名家,名家除了發布付費內容之外,還可以發布各種文章、文章等動態,並且還能夠與粉絲產生互動,而豆瓣又擁有群組,還可以為名家們搭建垂直的小組,方便粉絲們能夠彼此交流與互動,這也是其他平台都無法做到的優勢所在,而社交關系的存在,也能夠讓作者實現更多的價值沉澱。
以詩人北島為例,其在3月7日入駐當天,其成為了豆瓣漲粉最快的名家,在短短5小時之內就收獲了6千粉絲,這對於其後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2)豆瓣本身自帶文化內容創作的達人用戶
另一方面,豆瓣還可以對自身已有價值進行挖掘。在豆瓣這個平台中,有著在各個領域能夠進行持續創作的達人用戶,橫跨文學、哲學、娛樂、攝影、時尚、電影等諸多熱門文化領域,而這些達人本檔者身在豆瓣也已經擁有一定影響力,擁有自己的豆瓣粉絲群體,豆瓣此時開啟內容付費的商業化之路,他們則可以順勢加入其中,直接一步到位實現的商業價值變現。
再次掌握獨家資源,或許是豆瓣二次起飛的開始
成立12年的豆瓣,屢次被人詬病其錯過各種風口,但實際上,豆瓣一直堅守在內容領域進行深耕。
此前豆瓣最大的困境在於,文字內容可以非常低成本的遷移,因此隨著微博、微信等產品的崛起,各個KOL也將文章同步在其他平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豆瓣的獨家競爭力。
但是內容時代,則很有可能讓豆瓣找到新機會,這點上我們可以參考微博。
早期的微博大號也是大量的將文字內容遷移到微信公眾號中,造成了微博流量的下滑,但是隨著直播的崛起,各個直播網紅入住了微博,而直播則是獨占資源,主播不可能隨意遷移平台,也就實現了大量的用戶開始回歸,以及更多的自然新增,因此微博又迎來了第二春。
回過來看豆瓣其實也類似,付費內容的更大價值在於,讓豆瓣可以重新掌握到不可隨意遷移的獨家資源,再次形成平台的核心競爭力,放在整個內容付費大潮之下來看,這或許是豆瓣最大的機會。
作者:「首席發言者」
㈤ 」輕文化「指的是什麼
指的就是學了半天文化``最後我們還是不知道文化是啥的那些學了的東西
㈥ 輕文化的四個特點
您好,您是想蘆兄神問輕文化的四個特點是什麼么?輕文化的四個特點:
1、輕熟、清淡的審美風格。
2、輕巧、清淺的內容深度。
3、輕靈、輕快的表達方式。
4、輕小、便捷的設計特點。輕文化是指避開傳統文化中的厚重陪虧感,截取體現文化情懷的細節塵鄭真正貫穿到我們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