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威文化特色
1、涼州舞獅
涼州麻獅舞在唐代最為盛行。無論是宮廷宴會還是慶功祝捷都以舞獅助興。涼州舞獅從裝扮看,二人合扮為「太獅」,一人獨扮屬「少獅」。
2、四壩攻鼓子
「攻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從化妝到表演,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西部特色。
3、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
(1)武威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文化中心擴展閱讀:
武威,古稱涼州,是1982年12月8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歷史古都型和深厚文化底蘊,位列全國前兩批7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中。
蒼茫三千年,武威以其眾多的文化式樣和渾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始終同西安、洛陽等名城一起領跑關隴大文化的賽道。
在古涼州這片土地上,自古人文鼎盛,文脈綿延,發生了許多件推動中華文化進程的歷史事件,培育了千百位載入史冊的文化名流。古涼州崇尚文化,也在不斷創新文化,因而「漢代簡牘」、「五涼經籍」、「涼土譯經」、「涼州大麴」、「涼州詞」、「西夏文書」等不可復制、獨具涼州文化特徵的文化遺存,歷來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B. 誰知道甘肅武威簡單介紹一下!
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總面積33249平方千米。截至2003年底,總人口193.45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涼州區,郵編:733000。行政區劃代碼:620600。區號:0935。拼音:Wuwei Shi。
武威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治。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里形成和發展。文物古跡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鍾、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鍾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文化遺產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威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即涼州區和民勤、天祝、古浪三縣。
武威市 面積33249平方千米,人口187萬人(2004年)。
涼州區 面積 5081平方千米,人口98萬。郵政編碼733000。區人民政府駐東大街。
民勤縣 面積16016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733300。縣人民政府駐三雷鎮。
古浪縣 面積 5287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33100。縣人民政府駐古浪鎮。
天祝藏族自治縣面積6865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7332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華藏寺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
2004年底。 *
武威市總人口186萬人。其中:涼州區總人口98萬人,民勤縣總人口28萬人,古浪縣總人口38萬人,天祝藏族自治縣總人口22萬人。武威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聚居著漢、回、蒙、土等38個民族。天祝藏族自稱「華熱哇」,意思是英雄部落的人。據藏族民間傳說,很早以前居住在巴顏喀拉大雪山下的藏族兄弟倆,哥哥叫阿秀,弟弟稱華秀,他們倆都是部落首領,由於遭受天災人禍,他倆率領全部的人馬先後離開故鄉,來到安多藏區下部宗喀北方一帶,弟弟華秀帶領的部落最後在大通河流域定居下來,世代繁衍生息,成為今天的「華銳」。
另據藏、漢文史料記載:公元七世紀下半葉,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迅速掘起後很快向外擴張,其中有一支軍團十分英勇善戰,他們佔領河西長達一百九十多年,由於未接到藏王允許返回的命令,只好原地待命,久而久之由軍變民,進入祁連山區,依靠自己的英勇頑強和勤勞智慧,終於在異常復雜的社會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天祝藏族。從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天祝藏族是外地遷徙而來的事實,即天祝藏族的淵源是吐蕃,而與古羌族無多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