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君子文化中的講正氣怎麼做

君子文化中的講正氣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3-03-26 03:17:29

①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修養工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於養氣工夫。主要養的氣雖有差異,卻都是根本之氣,源頭之氣。養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學大氣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種眼界與氣象來自何處?來自將眼光投向天與地,將洞察直抵道與氣。合之,才有了內斂其內的大道,與顯明其外的大氣。

於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匯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鄭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這一切,都由一句話來貫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

所以真正的大氣,可以通天徹地,一氣貫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間而法天地之大氣,這種境界便是莊子《齊物論》里那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有了這種眼界和氣象,世間那些迷人眼的東西又算什麼?為人處事自然可以大氣豪邁。

怎樣才能學到道家的這種大氣呢?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缺看全。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跟佛家學靜氣

靜,對立面是亂;亂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靜,就是因為能夠無欲。無欲是因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剛經》里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一夢,諸事皆夢境,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態哪: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因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學靜氣,學得便是這種看得透,放得下。《華嚴經》里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講: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訴我們必須看破、放下,不可妥協,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說怎麼做,就已經錯了,因為我們的欲盛、心亂,正是因為我們總是要這樣做、那樣做,背後脫不開一個有所求。而拋開這些念頭,將應該怎麼做交給隨緣,事來則應,當行便行,便自蠢閉森然能夠靜下來。

所以夢窗禪師說:眼中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衡山上有首詩也說:何事人間頻乞食,此心已是負煙霞。學會無事,正是靜心的最好法門。

跟儒家學正氣

儒家講正氣,何為帶畝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文天祥《正氣歌》中所以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文天祥《正氣歌》所以又說: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就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含義,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氣到底是什麼?孟子也說得清楚: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這種氣靠的是正義和道德的日積月累,否則只會消退無力;只會存在於真君子的身上,絕非偽善的人掛個招牌就能擁有。所以,浩然正氣,靠的是養;養,靠的是誠。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養呢?氣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們說了: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是氣的統帥,志向著哪裡,氣就跟隨到哪裡。養氣,先要立志;立什麼樣的志,就會養什麼樣的氣;要養浩然之氣,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說: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楊泉言: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

② 如何理解孟子的浩然正氣

孟子的「浩然之氣」激勵著每一代讀書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喜歡文天祥的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佩服張同敞「白刃臨頭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但留衰鬢酬周孔,不羨餘生奉老莊」。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迭出,以孔孟、老莊、墨子等為代表,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思想和文化百花齊放的年代。其中,我獨愛孟子。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純脊他以「子產放魚」的故事,說明「君子可欺以其方」。孟子提出「君子遠庖廚」,因為「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說的是實際情況,絕非虛偽,因為我本人就有切身的體會。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仁政」說。「仁政」說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典型的「以人為本」。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這表明了「群眾利益無小事」。可見孟子的「仁政」說至今有借鑒意義中消。不過,孟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是「正氣」說。他提出「浩然之氣」的概念。他強調「捨生取義」,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又提出「仁者無敵」「舍我其誰」。人們很難相信這些豪言壯語出自一個迂闊的儒生之口。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提倡個人修養,表現出強烈的自尊自強精神,不是為了培養愚忠之臣和愚孝之子。例如:「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他引用曾子的話:「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贊美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從孟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人的精神,一種「大丈夫」的浩然正氣;也可以做培滲找到普通人的尊嚴,那句「民為貴」的吶喊可謂振聾發聵,深入民心。 來源:作文周刊·八年級版

③ 結合你理解的儒家文化精神,談談如何修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君子」

君子經常反省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到依道而行!經常讓自己活在道中,活在道中的人才稱得上是君子!

④ 君子要有哪些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里,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里,對「君子的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 1.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准。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徵。「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准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 2.精忠愛國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游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3.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掘慧彎」。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判悶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 4.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 5.誠信知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碧鏈信念佔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一。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准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6.先義後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准。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 7.勤勞節儉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 8.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污、純正不苟,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傳統美德。 9.篤實寬厚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國家,長期的農耕生產,形成了中華民族質朴的品格和務實的精神。中國傳統美德崇尚質朴、樸素。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以「實」為標准,反對虛偽、虛妄。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要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而過其行。」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規范的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形成崇尚實干、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在待人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中國人講究「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和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達到人倫的和諧與人格的實現。現實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重要體現。 10.修己慎獨 中國傳統倫理認為「為仁由己」,只要安倫盡份、反躬內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儒家把修己、養身看作是立身處世、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在中國道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養方法,如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國的傳統道德歷來有「慎獨」的告誡,「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獨處時也要嚴於律己,隨時隨地嚴格按照道德標准去行動。修已慎獨的修養傳統培育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⑤ 何為儒家浩然正氣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釋、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看似矛盾斗爭中完美融合,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

時代在變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都需要我們去探索和思考。縱貫儒家智慧,能帶給我們什麼人生啟迪呢?歸納來說,就是跟儒家養正氣。

儒家養正氣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這兩點,就需要心有正氣。何為正氣?

文天祥《正氣歌》中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於人,正氣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

這就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含義,他寫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集義而生,非義襲而取之也。」這里講的「養氣」就是培養精神,培養人格。具體說,就是培養正義感,培養一身正氣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說,「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奪也」。

家有正氣家不衰,國有正氣國不亡,人有正氣是脊樑。浩然正氣是怎麼養出來的呢?

氣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們說了:「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志,是氣的統帥,志向著哪裡,氣就跟隨到哪裡。養氣,先要立志;立什麼樣的志,就會養什麼樣的氣;要養浩然之氣,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困扒在思想深處確立人生目標和遠大理想,明確的目標可以確定努力和前進的方向。志向一旦確立,便不容易被改變。立志是對於每個人來說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

除了立志,王陽明還強調,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四十歲時,他與黃綰論學,說了一句頗富禪意的話:「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刮磨一番,盡玄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到此以識得仁體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凡人之心,如同差尺擾生虛旦銹的銅鏡,必須時時「痛刮」邪氣,方可得仁體。要想讓自己一身正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自省、自查、改過。

一個人驕奢淫逸,為邪氣所主,為聲色所迷,又能做成什麼事業?這是人生的悲劇。時時警惕自己的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煎銷惡習,正氣自然滋養。人生如此又有什麼事情做不成?讀書,經商,人生各種事業有此何事不成?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則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在不斷的反省自己,剋制自己中,才能不斷的深化自我道德修養,讓正氣萌發。

自省是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過後如果不改過,那麼自省,其實是無意義的行為。一個充滿正氣之人,行為應當光明磊落,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亦應當坦盪承當並加以改正。人無完人,但這絕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對自省最好的實踐。

所以元代王冕說:「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楊泉言:「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

所以說儒家善養氣-浩然正氣。

感謝大家從百忙中觀看和點贊,希望多點關注,多點評論,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⑥ 君子文化之前言

《易經》雲:君耐坦子乾乾升培,君子謙謙,君子夬夬。君子者,正心、正道、正見、正行也。

君吵畝唯子當涵養正氣,砥礪勇氣,常懷和氣。言有規,行有范;厚於德,誠於信。

君子必博學睿智,勤於學,善於思;富於知,敏於行;腹有詩書,積淀智慧,志趣高雅。

此民族美德,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⑦ 怎麼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問題一: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君子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首先你該理解何為君子,那麼何為君常?君子,淡薄以名利,鄙棄以權利.何解?誰能真正看得開?君子風度又為何?紳士,大度,寬容,彬彬有理.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窈窕淑女君子亦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些都是什麼,君子,怎麼做?其實所謂君子,幾人做得到?恐怕寥寥無幾,君子即是聖人,聖人即是神,神是什麼?神也是人,只是他做了平凡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人們稱之為神,因而,汝能安安靜靜,平平淡淡,冷冷清清,無欲無求,無悲無喜,無色無相,無嗔無怒,乃君子也,既如此,汝何來世走一遭?是君明指空子做不得也...

問題二:怎麼才能成為一個君子?下面不包括那些 言行舉止與為人處事。

問題三:什麼是君子?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君子內涵有什麼? 李世高: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內涵君子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一個非常常用的稱謂。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講禮貌、講義氣、行仁道、有修養有正氣的人被我們稱為君子。而反之,則是被稱為小人。君子也就是沒有人格污點,而對於行為和道德有相當高的標准逗神。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觀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風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風,某某是一個小人。現在也有很多的俗語,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會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認知。而究竟君子是一個什麼具體的概念,卻是很難講清楚的。而心裏面卻無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說明了君子的觀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之中,已經是形成了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所以君子的觀念是我們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而這種君子觀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來源於論語。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時通過論語對於君子的闡述,君子的觀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對於中國人的人格世界的構成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君子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觀念。比如在詩經和尚書中就經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無逸。」(《尚書》)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等等。而這個古代的觀念經過孔子與其弟子的闡述,變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時也被賦予了一些更為豐富的內涵。我們先從論語的開卷第一句話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來談起。開始孔子講到學習的快樂,講到朋友之間的友情和歡樂,接著就就講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快樂、君子觀念的非常的重視。激瞎我們大都免不了在別人不理解或者誤會的時候,會感到很生氣,而孔子則是告訴我們,「人不知而不慍。」則是「不亦君子乎!」在這種情況下,做到不生氣抱怨,就可以說是君子了。這種行為即是君子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具有君子上午修養。當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認為具有這種素質的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們也知道,在易經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是自強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動的運轉一樣,因此君子也是效法於天道的。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君子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同時也是和天道聯系在一起的。孔子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在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對於君子,孔子更是贊譽有加,對君子的涵義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詮釋。雖然君子的觀念在古代也早已經形成。大概首先用來指有職務的人,慢慢地也變成對於有修養的人得稱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義變的很清晰,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稱孔子為君子,同時孔子也數次自稱為君子。對於在位的人也還是有稱為君子的,孔子對於這種因為地位而稱為君子是有所批評的。但是當時君子因為地位職務的意味成分已經是很少了。就象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為標準的這種君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當代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的君子觀念和孔子的君子觀念差不多。我們來通過對於論語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觀念和君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在論語中,孔子從很多的角度來論述了君子的含義。我們首先從君子的本質來講。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意思是說,君子離開了仁,怎麼還能稱為君子呢?當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離開仁的,與仁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

問題四:你覺得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呢? 君子現代泛指才德出眾的人。
《論語》一書,對於君子的論述是最多的,「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
1、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2、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4、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問題五: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 多做善事,多看書。

問題六:「君子」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如何做君子? 正如聖人所說,君子坦盪盪,首先要能做到問心無愧,但也要把握一個度,不是說君子就會姑且一切壞人,要該出手時就出手,以天地正氣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君子
滿意請採納

問題七:什麼是君子。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凡事兒都有個兩面性,好,因為謙謙君子可以培養很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為你打造誠信的金子招牌;不好,因為在現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已經很少有人相信還有君子的存在,你做得很君子,別人還會抨擊你、鄙視你!

⑧ 上海市澧溪中學新時代君子文化8個維度是什麼

《新時代君子文化——上海市澧溪中學》將君子文化劃分為游胡8個維度:革故鼎新則兆,自省勤學,弘揚正氣,朴實寬厚,尊重他孫磨租人,注重關愛,理性判斷,勇於實踐。

⑨ 什麼是君子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君子內涵有什麼

李世高: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內涵 君子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一個非常常用的稱謂。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講禮貌、講義氣、行仁道、有修養有正氣的人被我們稱為君子。而反之,則是被稱為小人。君子也就是沒有人格污點,而對於行為和道德有相當高的標准。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觀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風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風,某某是一個小人。現在也有很多的俗語,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會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認知。而究竟君子是一個什麼具體的概念,卻是很難講清楚的。而心裏面卻無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說明了君子的觀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之中,已經是形成了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所以君子的觀念是我們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 而這種君子觀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來源於論語。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時通過論語對於君子的闡述,君子的觀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對於中國人的人格世界的構成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君子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觀念。比如在詩經和尚書中就經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無逸。」(《尚書》)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段賀詩經》)等等。而這個古代的觀念經過孔子與其弟子的闡述,變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時也被賦予了一些更為豐富的內涵。 我們先從論語的開卷第一句話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來談起。開始孔子講到學習的快樂,講到朋友之間的友情和歡樂,接著就就講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快樂、君子觀念的非常的重視。我們大都免不了在別人不理解或者誤會的時候,會感到很生氣,而孔子則是告訴我們,「人不知而不慍。」則是「不亦君子乎!」在這種情況下,做到不生氣抱怨,就可以說是君子了。這種行為即是君子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具有君子上午修養。當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認為具有這種野遲素質的也可以說是君子了。我們也知道,在易經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是自強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動的運轉一樣,因此君子也是效法於天道的。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君子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同時也是和天道聯系在一起的。 孔子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在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的多。對於君子,孔子更是贊譽有加,對君子的涵義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詮釋。雖然君子的觀念在古代也早已經形成。大概首先用來指有職務的人,慢慢地也變成對於有修養的人得稱呼。到了在孔子,君子含義變的很清晰,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他人以及其弟子也稱孔子為君子,同時孔子也數次自稱為君子。對於在位的人也還是有稱為君子的,孔子對於這種因為地位而稱為君子是有所批評的。但是當時君子因為地位職務的意味成分已經是很少了。就象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以道德為標準的這種君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當代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的君子觀念和孔子的君子觀念差不多。我頌燃李們來通過對於論語中君子的分析和考察,理解孔子的君子觀念和君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在論語中,孔子從很多的角度來論述了君子的含義。我們首先從君子的本質來講。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意思是說,君子離開了仁,怎麼還能稱為君子呢?當然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一刻也不離開仁的,與仁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認為義是君子的質,義和仁同樣是君子的本質。作為一個君子,義是基礎,是質,禮,孫,信是君子的行為修飾,是文。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具備了仁義,再修飾以禮信謙虛,實實然在孔子看來就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了!所以孔子說「君子哉!」這樣肯定君子所包含的含義。孔子又說:「君子義以為上。」(《衛靈公》)認為義是君子的一個根本的素質。現在我們的社會也是同樣強調仁義的作用,君子的觀念的基礎也和孔子的思想仍然一致。在孔子看來,仁義就是君子的本質所在。 君子所具有的品格,孔子也有很多的論述。孔子說:他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認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發展和延伸的,小人則剛好是相反,生命是是向下發展和延伸的。「下學而上達」是孔子的人生理念。他的學習、教育、文章、政治,都是為了上達。目的就在於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的出了君子著一個上進的品質。孔子又說:「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君子是坦盪盪的,君子是光明正大的,是心胸廣闊的,是沒有什麼見不的人的東西的。這種坦盪,不僅是指作為處世上的坦盪,也是指心態和修養上的坦盪。有了這種坦盪,自然也就能夠從容不迫。而小人則是不然,常常會感到憂愁和悲傷,心胸的問題,也是不夠坦盪的原因,還會為犯罪等違背良心的事情而感到害怕和羞恥。孔子通過君子和小人的對比,更加把君子的這些光明磊落、積極進取的品格體現出來了。 司馬牛這個人就總是很憂愁,有一次他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就回答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也就是要告訴司馬牛不要憂懼,因為這是不符合君子的品質的。所以快樂也是君子的一個品格。在陳國絕糧的時候,子路很不高興的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子路認為君子是不會有困窮的時候。孔子就跟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孔子跟子路解釋,君子是有操守的,在困窮的時候也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象小人一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失去操守,無所不為。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格的表現。 孔子看來,君子的特色經過思想和行為而表達出來。我們先來看君子的思想。也就是君子的所思所想。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君子是有恥心的,(我們現在學校里也經常講八榮八恥,如果做得到,那可以說是君子了!)孔子認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對於說大話和巧言令色的行為是會感到恥辱的。當然一般的正常人就會對這種言過其實的話都會感到羞恥的,所以按照孔子的這個標准,看來君子也不是很難做到的啊。孔子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君子擔憂的是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這樣的道理用到我們自己身上也是同樣適用的。我們自己也要同樣是關心自己是否有才能,是否有知識,而不是別人十分知道自己。做到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是君子了啊。難不難呢?當然是不難的。當然君子也有比較難做的到的地方,君子的心裏面總是關心著道德的事情,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也就總是關心社會的治按秩序,而小人卻只是關心自己的土地財產,以及自己個人的利益。所以從君子的平時的用心,就比小人要高出一酬了。孔子又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明白道義,而小人只是明白私利。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區分仍然是正確的,人們的價值觀仍然和孔子的這種思想是相符合的。 而君子的品格更多的是通過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可以從下面的幾個方面來來理解。一個方面是君子的志向和胸懷;一個方面是君子的言行,一個方面是君子對人的態度,一個方面是對事物的態度。 君子之志向,是遠大的,不會僅僅局限於個人的一己之私和利益得失。而是關注全社會和人類的命運和道的實現。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君子注重於謀取道的實現,而不會去注重謀取食物。也就是說,君子是為了實現道而努力,不是是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拚。何況僅僅是為了生活去打拚的話,也會有挨餓的時候,學習是為了道的實現,工資也會因此而來。君子所憂患的是道是否能夠實現,而不會因為貧而感到憂愁。孔子又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對於食物和居住條件沒有特別的要求。孔子說認為君子是:「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一達其道。 」(《季氏》)在隱居的時候,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志向,能夠出來做事的話,就以行義來實現自己所要推行的大道。孔子也說:「士志於道。」也就是這個意思。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認為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情的態度是沒有一定限制和,只要符合於義氣的原則。說明了君子的志向在於道義。同時也就是表現了君子的一種靈活的態度和廣闊的胸襟。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和論述君子的言行。論語記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就這樣回答他。孔子認為君子對於言,首先是要去實踐了,在去說出來。在這里,孔子當然具體也是針對子貢說話說得好,但不一定能夠去做這個性格或者情況來講的。卻是同樣的具有普遍的意義。孔子認為言行要一致。他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古代的有修養的人,是要做得到才說的。孔子認為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孔子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語言不必要太多,同時還要是慎重的,而行動卻是敏捷的,對事情也是敏捷的。因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心中對於言行不一致會感到羞恥。孔子認為: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君子的品格也就體現在他的言行中了。 君子對於人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孔子說:「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君子會去成全別人的好事,成就別人的真善美,而不會去成全別人的惡。這種君子之風,會讓我們的這個社會變的可愛起來。其實每一個人的心底都會有成人之美的願望的。假如成人之惡的話,那就不是君子了,也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和所厭惡的。君子生活在社會當中,表現出來了自己的操守和修養。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作為一個君子,有自己的堅持的操守,而不會去爭奪什麼,也不會象小人一樣的去拉幫結派,集合起來去干壞事情。就是有所爭的話,也是君子之爭,。他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八佾》)比如體育的競賽的射箭,按照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比完以後還要一起來喝一杯。君子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話說的好而去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怎麼樣而不去認可他說的有道理的話。君子對親人有很深刻的感情。孔子的弟子曾子則是認為君子喜歡通過「文」會友。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可以看出,君子重視友情,有一種很自然的深沉的友愛之情,同時也具有高雅的情致和仁愛的情懷。孔子認為,「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子路》)君子和人的交往,很容易共事,而不容易取悅的,對於人不會求全責備。又說:「君子和而不同。」跟人的關系重視和諧,而不要求一定要同,就是表示尊重他人。 我們再來看看君子在對於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君子很看重自己的名聲,對於自己離開人世之後僅僅只有君子之名,而沒有做到君子應該做的事業和完成自己的責任,是會感到痛恨的。君子對於事物,也會保持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會去亂講,就放在一邊,不表示自己的觀點。君子做事情,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摯的情感的,也就是帶著自己的情感去為人處世的。孔子認為:「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陽貨》)君子在有親人不幸離開人世的時候,就是吃東西也不會感到甜,聽到音樂也不會高興,居住的時候也總是在懷念。這也就是人的天性的表現,君子上保持了他的天性的,把內心的深厚的情感表現在事物之上。 君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修養和儀表。孔子認為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曾子也認為君子有所貴的有三個方面。(三戒,三畏、九思,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在這里就不在重復。)曾子認為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意思是注意修飾自己動作和外貌,這樣就會遠離粗暴輕慢;端正自己的態度和表情,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可信;講究語言和語氣,這樣就會遠離粗鄙和別人的懷疑。曾子認為君子所重視的在這三個方面。這當然的君子在與人交往上所需要的修養。子夏說孔子:「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夏把孔子稱為君子。孔子的外在修養有三種變化,遠遠的看上去很威風莊重,和他交往卻是很溫和的,聽到他說話,有覺得很嚴厲。孔子也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告訴我們要莊重,這樣學習的知識來也就會牢固。這也就是孔子平時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君子之風。 上面說到子夏稱孔子為君子,其實其他的人也把孔子稱為君子。也正視孔子所展現出來的人格和風范是完全符合於人們心中的君子的標準的。而孔子也同樣把他所認為有修養的人人稱為君子。而孔子也認為自己是君子。孔子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聖人的要求很高,不是想做聖人就可以做的到。聖人在社會中也很難看的到。而君子則不一樣,標准比聖人要低一點,只要想做就能夠做得到的。說不定我們的身邊就有可以稱得上君子的人。孔子認為只要見到君子就會感到滿足了。我們知道,孔子的教育的目的也是在於培養君子的。《鄉黨》中介紹孔子的生活,也稱孔子為君子。陳亢說「君子之遠其子也。」君子也是指孔子。孔子也認為自己是君子。論語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在這里很自信,認為九夷如果很粗陋的話,自己這個君子到那裡去住,就會變的不會粗陋,而優雅起來。當有人稱贊孔子為聖人的時候,孔子則認為自己只是君子,他說:「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孔子也稱贊自己的弟子為君子。他說弟子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長》)子賤這個人是君子。而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那麼這是從哪裡學到的呢!意思是魯國有君子,子賤也因為君子的榜樣和影響成為君子。孔子同樣贊揚他的弟子南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憲問》)說南容這個人是君子,因為他很崇尚道德。孔子也稱贊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一個很好的朋友。修養和為人都有君子之風,有一次蘧伯玉使人來拜訪於孔子,孔子和那個人坐在一起,而問這個人關於蘧伯玉的一些情況。孔子說:「夫子何為?」對曰:「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憲問》)這個人也是很了解蘧伯玉的,說他想減少自己的過錯卻在苦於沒有辦法啊。說明蘧伯玉在自我的修養和提升。等這個使者出去以後,孔子感嘆說:「好一個使者,好一個使者!」由此可見,當時的君子在社會中還是有很普遍的。 孔子認為有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同。在論語中,孔子有兩個地方談到了君子之道。我們來看看。論語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孔子認為君子的道有三,他自己沒有能夠做到。子貢則是知道孔子的,說這是夫子自道,自己在說自己。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個君子之道,也許在孔子認為,是很重要,同時有很難做得到的。我們上面也談到,有些君子的品格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自己去做就能夠做得到。而不憂、不惑、不懼卻是要靠修養才能達到的。也說明了孔子對這三個方面有深刻的體會,不是常人可以達到的。孔子認為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子產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恆公的宰相,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孔子常常贊揚子產。孔子在這里提出的四個君子之到,都是子產做到了的:自己的行為是謙恭的;對於齊恆公的尊敬的;治理國家人民是得到了好處的;使用人民的勞力是按照道義來的。所以孔子也稱許子產為君子,因為子產實踐了這四個君子之道。 而君子的這種品格,通過和小人的對比,就會更加的凸顯出來。孔子經常把小人和君子對比。在前面我們也提到了這種對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如「君子易事而難悅,小人易悅而難事。」等。小人的品質剛好和君子是相反的。又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是安泰從容而不會驕傲自滿,小人剛好相反,是君子是驕傲自滿而不會安泰從容的。我們讀到孔子的這種對比,在聯系現實的情況,不能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告戒底子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儒自然要有君子的風范,而小人就是讀書再好,知識再多也還是小人。作為一個君子,孔子的一生中也遇到了一些小人,所以十分的痛恨小人。這也是孔子君子小人之辨十分的分明的緣故。在回答子貢「君子亦有惡乎」時孔子說:「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所以君子是厭惡一些小人的行為的,這也是君子的一種品格。孔子也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小人對待過錯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而子貢則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小人有過錯了,必然會文過飾非;而君子有了過錯,大家都回看見知道,改過也是大家所贊揚的。 君子的觀念在孔子已經發展的十分的成熟了。到了孔子,就僅僅是指具有道德品格的人。在孔子以前,君子作為一個稱呼,還帶有一定的職位的色彩,當然古代的君子是必然是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就比如,人們可以稱呼大禹、商湯為君子,但是決不會稱桀紂為君子的。這種道德之稱到了孔子就完全的成熟。雖然孔子也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這里的君子可能是指有在位的人,晚節不保,在當時的社會上這種情況很多,而小人在這里也就是指本身道德敗壞的人。而「君子易事而難悅,小人易悅而難事。」中的君子小人的對比,已經沒有了職位的因素。完全是道德的區分。因為君子可以在位,小人也可能在位。孔子的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到了今天仍然如此。 孔子把君子的品格和天聯系在一起,認為君子的品格是來源於天的。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前面我們也提到,《易》中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能夠懂得天命是什麼,我們也很難完全明了孔子所說的君子的真切的內涵。而我們卻可以從孔子以上的論述中看出君子的大致的含義。君子也就是天命落實在人類社會中具體的實踐,一頭聯系著天,一頭聯系著人類社會。君子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君子是對於社會和人類敢於自負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的人。同時君子是剛健的、積極的,具有人的一切高尚的品格。

⑩ 君子之道在生活中具體體現在哪裡

第一是孝父敬兄,尊重長輩;第二是「愛人」,「老吾老以及清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三是克己復禮;第四,要「自強不息」,要觀察天道、民風、民情;第五,也是最為重答消明要的是君子要具有氣節、操守,不但在個人品格上,要具有浩然正氣,更要在整個天下層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橋租」,甚至在關鍵時候,君子要捨身取義。其實還體現在其他的一些細節上,可以上君子論壇網和我們一起交流。

閱讀全文

與君子文化中的講正氣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