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服飾與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作為繼承華夏文明眾多載體之一的中國服飾文化同樣是構成中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自有史以來歷經幾千年,無論在服裝式樣上,還是在服飾觀念與著裝方式上,都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服飾的變化不僅僅是時尚潮流的直觀表現,更是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從呆板保守的旗裝到大膽開放的旗袍,百年歷史里中國女性的服飾文化,體現社會思想一步步地在改變和解放。
從晚清到民國,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一百年光陰里,中國女性長衫服飾的變化反映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服飾文化從禁錮保守走向開放自由,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經歷的巨大變革與發展。
(1)書院文化與服裝怎麼結合擴展閱讀:
中國服飾的變遷:
1、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女性的長衫服飾是其傳統服飾「旗裝」。寬大是旗裝最顯著的特點,寬大的上裝短襖和長裙將人身體所有的曲線遮罩住,不露分毫。
2、而民國時期「學生裝」和「旗袍」則是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服飾文化特色。民國時期,女性教育得到迅速的發展,女學生數量大大增多。
3、新中國成立後更加豐富多彩的長衫則更是體現了開放自由的社會服飾文化。女性長衫服飾樣式更加豐富,花樣翻新更多,旗袍的設計更加修飾女性身材,出現高領,開叉等新服飾款式。
B. 中國元素如何融入服飾
中國元素融入現代時尚和服裝設計中
新思潮的青年多喜效仿,之後擴大到工人、仆從范圍。又由於西方服裝衣料大量進入國內市場,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服裝變革。婦女服裝也接受了西式便利簡潔的觀念
新文化運動後婦女服裝出現急劇的變革,並迅速達到高潮,在西方服裝的引入和媒體的推介下,把本來就處在變革巔峰的女裝更推進一步。30年代的女子進入學校,在思想是一大革命,影響到服裝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現了獨具風格的學生裝。女學生裝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式的衫裙,另一個是西式的服裝。西式服裝常以西式上裝配短裙或長褲,多見於國外留學生和外國辦的教會學校的學生之中,和現在普通服裝相去不遠。20世紀20年代後,婦女服裝的傳統形制逐漸消退,西式的繁縟花樣漸次取代主流服飾。西式時裝式樣繁多,春秋各異,中西合璧式也頗受青睞。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在西式男女服春蠢握裝被民眾廣泛接受的同時,傳統民族服飾也在變革中沖出一條新路,借鑒西服的元素,融合民族和時代的特徵。
越來越多的西方設計師也從中國服飾元素中尋找靈感。所謂"中國元素"是指具有中國典型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這些元素包括:中國的絲綢、錦緞、麻、藍扒慶印花棉布等面料;旗袍、中山裝、兜肚、立領、斜襟、對襟、開衩等款式;團花、牡丹花、纏枝花、龍鳳和漢字等裝飾紋樣;大紅、大綠、明黃、藍等色彩艷麗的民族色彩;鑲、嵌、滾、盤、綉等中式工藝。綜觀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都注重傳統文化與時尚的巧妙結合。作為藝術文化的精華,中國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扮演著十分獨特的角色,是表達個性美的重要手段。這也從一方面推進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的繼承與創新,將中國傳統服飾推入了世界服裝界。
在諸多的中國元素中,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當屬傳統面料、傳統色彩、傳統圖案、傳統工藝的運用:
首先面料是構成服裝的物質基礎,它直接決定著服裝設計的風格和款式。隨著紡織技術的迅速發展,千姿百態的新型面料給現代服裝設計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但傳統面料的獨特風格仍然保持著無法替代的魅力,絲綢、綾緞、錦緞、麻和藍印花布等均有著濃郁的中國特色,在現代服裝設計的舞台上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絲綢以其柔軟、細膩、飄逸、華麗著稱,用絲綢製作的女裝更能體現女性的嬌媚、溫婉。近年來,由於很多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用絲綢面料設計的服裝在世界服裝舞台上獨領***,使絲綢的魅力大放異彩。此外,運用織錦緞、綾緞圖案層次性強、色彩濃厚、沖擊力強的特點,也製作出了裝飾效果強烈的現代服飾,
其次在那時國際時尚舞台上,提到紅色就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尤其是紅和綠在中國傳統服飾中運用得最為廣泛。黃色作為曾今皇室的專用色彩,在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中,給人以富麗堂皇、威嚴、神聖之感。應該說,黃色以其特有的明亮和艷麗,被廣泛運用於各類服裝設計中,給人以華貴高雅的氣質和感覺。
再者中國傳統圖案常常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精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圖案有團花、牡丹花、纏枝花、龍鳳和漢字等。龍鳳圖形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曾皇家的專用圖案,帶有強烈的圖騰痕跡,但在民間卻被巧妙地運用在服裝的裝飾上。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這些傳統圖案經過改良被廣泛運用於各類表現中國特色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刺綉、印染、手繪、貼綉、編織等不同的工藝手法,把這些圖案裝飾在各種服飾及配件的裝檔察飾處理上。通過各種典型的圖案造型,將其點綴在服裝的不同部位,使服裝既蘊涵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又具有強烈的現代美感。
再者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精彩點綴,傳統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包括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神韻。近幾年,隨著唐裝的再次風行,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被廣泛應用於現代服裝設計中,成為時裝的時髦點綴。
最後中國傳統的款式造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服裝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但終歸屬於二維平面裁剪。服裝講究"天衣無縫",應盡量減少接縫,宜做無省縫處理。這樣,其精神氣質,會具有飄逸、動態之美。它不強調人體的形態特徵,而是用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區別男女裝。服裝所表現出一種自然的、和緩的、纏綿的、延續的狀態,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在西方,設計師們積極從世界各民族傳統服飾中汲取養分,並使之轉化成永恆的時尚藝術。而正是中國風格的高級時裝,讓一種沉靜的氣質傾然而出,成為這個繽紛世界裡讓人駐足欣賞的美麗風景,並以其厚重的歷史感與新鮮的時尚感,席捲了變化萬千的時尚舞台。這一切,得益於國際頂尖品牌的設計手法非常多樣化,運用極其靈活,絲毫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
將中國傳統服飾元素融入當今世界服裝世界概括其設計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現代時裝外形輪廓與中國服飾元素的混合;二是中國化元素非中國化運用,也就是"中國化外形"而"非中國化設計"。
首先現代時裝輪廓與中國服飾元素的混合
國外設計師在吸取中國元素時,往往是在現代時裝外形輪廓基礎上大做局部文章,以尋求創新和突破之處,以實現現代設計與傳統民族元素的完美結合。最常用的設計手法是採用中國工藝材料和圖案色彩,或裝飾或打破基本固定的款式造型。在工藝材料運用方面,中國特色的織錦與刺綉運用最為廣泛。常見的是栩栩如生的刺綉花朵,其採用鏤空或立體感較強的中國刺綉方式,展示花朵最妖嬈的姿態,使面料充滿了立體感。在圖案色彩方面,西方設計師不僅僅只停留在過去對龍和花卉團紋樣的簡單復制上,而是進一步挖掘了更具有中國人文氣息的繪畫,如中國的水墨畫。
其次"中國化外形"而非"中國化設計"
當談及中國元素的款式外形,會自然想到中國的旗袍、馬褂、坎肩等,中國設計師可能更多的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添加盤扣、裝飾圖案和刺綉等,而國外設計師則只是把這些款式造型作為服裝的一個構成元素,將現代的生活理念融入設計中,對傳統的款式造型進行重新演繹。他們往往憑借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經過另一種思維模式的思考,使他們或有意或無意地打破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固定模式。另外,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把現代的生活理念貫穿其中,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活理念中,其主要表現為運用後現代的解構法,將中華民族的典型樣式、線條、色彩等當作一種符號、語匯,通過非傳統的手法,組合傳統部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從而構成一種古今融合的中西合璧的手工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新型美。
當國際時裝大師爭相通過最新力作表達著自己對東方風格理解的時候,身處中國的我們當然也不能對此無動於衷。比起其他國家的人們,我們身邊有更多原汁原味的傳統東方風格服裝可供選擇。旗袍、唐裝、家居服一樣不少的都在進行著他們的服裝改革革命。
1、旗袍嫵媚中見獨特
一說起傳統的中式服裝,相信不少人眼前會浮現舊上海的女士們身穿旗袍款款走來的儷影。一身合體的旗袍總是能夠完美地表達中國女士身上的東方韻味,一如張愛玲筆下所描述的穿著旗袍的女子,"總是如梔子花般的妖嬈嫵媚"。一開始的旗袍並不是如今我們所熟悉的"窄袖、高領、貼身"的款式。源於清代女子裝束的旗袍是"直筒、長袖、硬領"的樣式。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夠凸現女性身體曲線的旗袍款式得到了現代人的認可。今天,旗袍溶入了更多時尚的元素,在面料上選擇透氣性強的真絲代替原來的絲綢,款式上也多樣化:下擺不開衩,換成時尚的迷你喇叭裙,直領改成小盆領,右開大襟變成小中襟,加上三個盤扣,嫵媚又不失端莊,旗袍還可分開穿,套裝式樣的旗袍分成上下兩件,穿著高雅前衛,印花和顏色也種類繁多。??
2、中式睡衣柔軟中見*
以絲綢和刺綉工藝為主要特色的中式家居服如今也成為了中式服裝的一大門類,飄逸的絲綢以及厚實的織錦製成的睡衣、睡裙、睡袍,質地上乘,穿著起來舒適大方還能起到保暖的效果。
據說那些綉有花朵以及傳統龍鳳圖案的睡衣或睡袍上面的漂亮的圖案全由工藝高超的刺綉高手花費幾天的時間以手工製作而成,手感平整,圖案栩栩如生。這樣的絲綢質的家居服只有用手清洗,才能保持中式家居服的最佳狀態。
3、改良中裝古典中見時尚
傳統的中式旗袍和唐裝都對身材的要求很高,身材比例會嚴重影響整體的穿著效果。因此,目前許多中式服裝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改良。一些改良型的中裝在保留原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歐式的剪裁和設計,讓人們穿著起來更加舒適方便。
年紀較大的人對於原汁原味的中式服裝有著特殊的偏好,然而許多年輕人卻不能完全接受旗袍和唐裝那樣中規中矩的款式。於是,那些結合了西式剪裁和東方特色點綴的服裝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對傳統中裝做了現代演繹。比如過去中式服裝不太重視肩部的設計,現在卻加上了墊肩以增加服裝的立體感。一些改良型旗袍的下裙開襟也大大降低了高度,只露出小腿的款式非常方便穿著。尤其針對梨型身材的女性,下身也盡量揚長避短,不再強調修身設計,而是採用了西式裙子寬松的下擺款式,既古典又能掩蓋缺陷。最特別的是在一些看似現代感十足的服裝上加上了像滾邊、刺綉、盤紐等傳統的中式工藝,讓服裝立刻擁有了古樸的中國風韻。
4、唐裝傳統中見風韻
印花面料、小立領、中間扣的樣式是唐裝的典型模式,這種唐裝模式既秉承了中國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也吸取了一些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特色。在色彩上,以斑斕的暗紅、酒紅、寶石藍、咖啡色為主,也有一些像明黃、翠綠等特別的色彩。面料的圖案也以中國特色十足的旋轉式團花為主,或是福祿壽等文字圖案。
3000字左右了。
C. 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具體表現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5000年的文明孕育了獨特的中國文化,由於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佔有主要地位,因而,中國的服飾形制也被打上了深刻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禮儀,講求中庸之道,所以,中國的傳統服飾始終以繁冗,寬博的主要特徵出現。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服裝的深厚文化底蘊,當東方文化與西文文化交匯時,中國傳統的服裝與西文服裝體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裝界更加註目於東方古老的文化精粹,使得服裝舞台上的東方情結閃爍不滅。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充分將傳統中裝中的式樣、局部、面料特點、圖案和各種小的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偉大民族精髓在時裝舞台上颳起了長久的中國風。
你是否注意到這股濃濃的中國風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越來越備受注目。東風西漸,悠遠的東方文化已不再只代表傳統和國粹,她正快速成為一種流行於國際的時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勢推陳出新的時裝界也常常駐足於東方情結,從中汲取靈感和創意。
一 中國傳統服裝的深厚底蘊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歷朝各代的服飾均有不同的典制規定和風俗習慣。由於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佔有主導地位,因而中國的服飾形制也被打上了深刻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禮儀,講求中庸之道,在這種獨特的人文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著裝特別講求和諧、融洽,傳統服飾表達出規整、含蓄、端莊的民族性格。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服飾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是一個有節奏的生命,傳達出時代的脈搏;更像是一面鐿子,准確、清晰而客觀地反映著歷史。
古代的中國是一種自給自足、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社會,散漫的小農生產方式使人們的生活節奏缺乏工業社會那種統一性和緊張感,處於一種閑在而近乎平庸懶散的狀態,在緩慢中前進。於是,人們內心漸漸形成了一種「舒緩」的心態,進而以龐大、寬博、繁冗為適應,也即為美了。中國古代傳統服裝的特點:平穩而單純,其線條平直,手臂平伸後與身體的直線形成垂直的交叉,這種基礎的造型形式顯得尤為實在和穩定。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服裝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用程式化的寬體式樣,平面化的裁剪結構,裝飾性的服用材料,精緻的服裝配件和含蓄美的社會理念來進行最簡化的形容。
二 中國傳統服裝體系與西方服裝體系的融合
傳統的中國服裝相對於西方服裝體系以人體為根本,立體結構為基礎,注重個性裝飾和新奇多變的社會流行而言,在20世紀後期,西方衣著模式成為全球服裝標準的前提下,很多因素明顯無法在短期內與現代流行相兼容,這就需要對中國服裝傳統進行再理解,利用設計藝術進行再整合,通過流行服裝載體進行再演繹,製造服裝商品進行再推廣。
近幾年,中國的時裝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師,這大大地帶動了中國時裝業整體水平的提高,當然,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刺激時裝業發展的根本因素,人們有了更多的錢去消費最新的時裝,也有了更好的心情去嘗試不同的風格,盡管國外的時裝品牌充斥中國的服裝市場,但「中國情結」仍是許多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心結。於是「唐裝」、「旗裝」悄然興起,並逐漸擁有自己的顧客群體,風韻獨到的「中國化時裝」開始形成自己的市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服裝的流行周期也越來越短,同時世紀末的臨近,使人們引發了悠古的情思,服裝界也隨之掀起了復古的風潮,加之東方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更多的人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得中國古老的服裝再一次成為世界時裝舞台注目的焦點。但是由於時裝帶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因此,復古的流行也決不會是簡單的重復過去,而是以現代的形式予以新的包裝和詮釋,所以現代的中裝設計不僅要體現傳統的文化韻律,更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三 中國傳統服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裝設計的突出點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國味道,或許是中國五千年的服裝文明太過悠久,歷史的粘稠反而給我們的服裝概念不是點的清晰而是面的模糊,它不像美國西部風格可以用牛仔褲來形容,而是有太多的內涵,以至於有時我們在提到中裝時無法有具體款式的聯想,中國漫長的歷史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除了常見的立領、側衩、盤紐、滾邊、還有紋樣、配色特別是風格理念等很多中式元素可以在現代設計中加以應用,這就需要設計師具有良好的中國服裝文化素養,不斷努力挖掘。
1 現代服裝設計中對於傳統服裝款式式樣的應用。
在中裝設計中對於中國傳統服裝的式樣應用,無非是展現其寬大的風貌和復古的興起。例如較有代表性的(1977~1978秋冬)聖?洛朗的中國風格的作品。其所表現的上衣都是寬松型的,傳統的平面結構手段能夠迎合簡約的風格,但如果將傳統的平面結構完全再現的話是很難在現代設計中全面再現,所以,除了式樣上的設計承襲寬大之風外,更多的是用傳統的領、襟、扣等局部設計加以有效強調。
2 現代服裝設計中對於中國傳統服裝中局部應用。
在中國裝設計中通常較為常見的是將中裝中的立領或門襟、盤扣等因素通過有效的再現,來表達設計者的風格,這幾個點的應用最具有說服力和征服性,讓人一眼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服裝的精粹所在,並能通過西方服裝體系中的以人體為根本的合體裁剪,更好地表現女性的優雅、含蓄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3 傳統絲綢面料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
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絲綢面料要在日常裝中經久不衰,就需與新型化纖材料進行混紡,以改善其服用性能,使得在服裝設計中有更廣的應用領域。面料上的花紋及其各種美好的寓意都是西方服裝所不可比擬的。
4 傳統圖案、裝飾在中國現代服裝中的應用。
傳統的圖案和裝飾是中國服裝文化的出新之處,其相對的獨立性使它們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現代服裝中去,但是,中國傳統紋樣和裝飾對於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往往過於繁雜,所以,在應用時必須加以簡化,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宜男百草,吉慶(磬)有餘(魚)」的吉祥意境,但要放棄滿地花的紛繁格式。綉花、滾邊、挖嵌等傳統工藝是中國裝的有效再現手段,但不能照搬清末花俏復雜的十八鑲滾。
5 中國傳統的華美精巧的配件及搭配方法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的配伍方法是塑造中國風情的捷徑,但要視服裝的使用場合而定,在日常服裝中可能更多的是中國風格的口袋和西式裙相配,甚至只有一個精巧的中國結,旗袍或全套的中式衣褲或許只能在禮服中出現。精緻含蓄的中國傳統服裝理念是中國古代人和現代人衣著審美的最大疊合點,可以在現代中國裝設計中得以充分張揚。在晚清的上海,兩件粗看非常類似的男裝袍,可以用梅、蘭、竹紋樣中的花蕾開放與否區分日晚裝,這種中國式的耐看美好同樣值得現代中國裝借鑒。
以中國傳統服飾作為靈感來源的時裝,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生命力,這些時裝的外形雖以現代的設計方法進行包裝,卻充滿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青煙淡墨,超塵出世的氣質,在這些中國味十足的時裝中,有的很難說清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的哪個朝代,但是大襟、對襟、盤扣、開衩、滾邊、及中國結飾等則是這些時裝共同擁有的細節處理。香港設計師尹泰尉、張天愛等是一貫以發掘和再造傳統服飾為主要風格的代表,已成為時裝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也許是由於世紀末的到來,以及對新世紀的展望,使人們將目光放得更遠,東西方開始共同呼吸。中式服裝不僅牽動了中國人的與生俱來的面目和心結,也成為許多國外設計大師新作中的主角,風頭正勁的迪奧首席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設計的濃妝艷抹的時尚造型,顯然是舊上海灘月歷皇後的翻版。而簡約大師海爾姆特?朗(HELMUT LANG)則從織錦緞和老頭鞋中看到了流行的曙光。這些流行服飾帶著明顯的中國印記,但又似乎是大鼻子、藍眼睛的設計師們出自心底的真情流露,於是突然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你的,是我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風情——盡情地演繹美麗的東方神話吧!
D. 如何打造書院文化小鎮
書院是古代傳播研究文化,探討學術的場所。如果做成 旅遊 ,得選好切入點。
以書院為載體,發展 旅遊 小鎮,首先得建一座仿古建築的書院。這是小鎮的主體。建築內可搞些展覽講座,祭孔,亘答猜謎等游覽. 娛樂 項目。過去的書院一般是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的,可圍繞儒家知識,做些項目。因為是 旅遊 ,也可將儒學文廟里的東西引進來,象泮池泮橋,做成轉運橋.轉運池,添加好的寓意。象欞星門一一吉祥門,魁星樓也可附加寓意。總之,書院建築格局宏大,項目內容要豐富,不能讓遊客看空屋子。
書院一般都有院田,也就是供書院給養的農田。這是個可以大作文章的地方,休閑釆摘農耕快樂農場都可搞,但注意要搞古代農作方式,搞現代設施和農具有點不侖不類。
書院一般是在風光秀的山水間建造,這就需要改造一下周邊環境,最好是山青水秀。
旅遊 小鎮別忘了 旅遊 設施,像停車場、廁所.名種指示牌.休息座椅等。還要考慮規劃打造一條購物街,出售農特產品,儒家書籍等。另外,如果離城較遠,要考慮吃住的問題。其它不再一一贅述。
這是我的理想。
可以打造專一的純書法小鎮或者純繪畫小鎮等,有一個主題,其他都圍繞這一點展開,做得深是關鍵!
先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選取有代表性的一些點進行整合,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呈現。可以把文化小鎮打造成 旅遊 景點,結合衣食住行等方面,從建築風格到服務細節都可以融入書院的特色,增強人們的體驗感。既然是書院,可以為企業和 社會 團體提供培訓服務,開設傳統文化課程供培訓對象學習。書院每周可以開設一些傳統文化課程,提供預約聽課服務。
要打造書院文化小鎮,首先要做好定位。包括地理位置、發展方向等方面。其次要獲得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再次要做充分調研,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又次,要有團結穩定有抱負的核心團隊。這些因素不分先後缺一不可。
要打造書院文化小鎮,先要釐清書院文化的 歷史 沿革。書院在中國 歷史 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時期,以私人創辦、講學為主,元明時期,官方加強了控制,到了清朝,完全官辦了。這是書院發展的總趨勢。近些年來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也符合 歷史 趨勢,你懂的。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持,便是逆勢而為,後果沒有了。
要打造書院文化小鎮,就要明白書院文化的精神核心: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教之以為人之道、為學之方。北宋思想家張載強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院是學術探究的基地,是文化傳播的基地。
要打造書院文化小鎮,也要注意深度及包容性。在文化產業的非營利性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平衡,還得兼顧巨大投入的回報。這就要求團隊內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和開闊胸懷。
要打造書院文化小鎮,還要考慮到規模效應。傳統書院,講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歷代書院,皆講求和諧清幽的環境,「依山林,即閑曠以講學」,「擇聖地立精舍」。各地政府對文旅項目的政策有對規模的不同要求,大致不能低於三千畝。
總之,這是一個大題目,一言難盡。(更像是要求做項目可行性報告。真有實力,可關注私信給我。)
書院是一種教育形式,古代相當於學校,現在基本上可以理解成培訓機構。
特色小鎮就不用說了,這兩年吵的太火,有以產業為主,有以 旅遊 為主,還有其他類型。
書院型的文化特色小鎮,說實話,從生意的角度並不是那麼好,看核心產業,看客流,看相關產業鏈,看 旅遊 的相關度,還要測算周邊 旅遊 的人口和承載量,看對於營銷的投入,看增加營收的產品線……很多考量的指標。
當然核心還是營收,從小鎮的營收角度,首先要看主導的核心產業,當下太多的地方做的小鎮都是想像中的小鎮和自以為是的買單,說白了就是某領導覺得這個產品有特色,就要搞所謂的小鎮,可是又沒有完整的營收模式,直接以房地產形式出現,一旦地產效果不好,整個小鎮的營收就很難。當然有可能不是以產業形成的小鎮,主打的是文旅,那麼就需要把小鎮的體驗感做起來,書院給人的體驗感是什麼?就需要特別的明確,不是單純的國學,也不是單純的講經,需要把這些統一打包再融合,形成獨特的類型和課程。當然,做營收還有很多方面。書院給人一種儒雅的氣質,如果做成培訓,不是不可以,就類似於北京的九華山莊,主打培訓,也算有核心的營收。
但是從問題者的角度來看,好像還不希望做的這么low希望有獨特的氣質。
這就要從產品線上做文章,那些是初級消費,那些是二次消費,那些是長期消費。
當然,核心之一還是周邊的承載量,在一二線城市周邊,可以有,比如弄到南疆某縣城,這事兒指定不靈,畢竟大部分的特色小鎮都是要看周邊三百公里 旅遊 圈的,缺乏基礎的承載人口和流量,依然不靈。
氛圍很重要,口碑相傳很重要,要有文化產品普惠,要有盈利產品支撐,需要書畫作品我可以提供幫助。
收集古文字,建築學,道學,民間功夫,中醫醫案等
E. 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服飾的影響具體點!!!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服飾的影響
一、服飾藝術追求禮制秩序美
中國倫理道德對中國審美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數千年的服飾藝術發展中,儒家的禮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從了倫理道德規范的服飾才為美,只有充分體現了社會各個階層等級秩序的服飾才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響了中國後世幾千年,冠服是服裝根據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類服裝的總稱。什麼樣的帽子配什麼樣的衣服,都有嚴格細致的規定。在不同的禮儀場合,不同等級的人必須穿著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服飾,這些服飾在顏色、材質、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規定極嚴,同為裘服,也要根據皮質、顏色來劃分等級。天子穿白狐裘,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黃狐裘,庶民則穿犬羊裘。自周以後,冠服形制被歷代傳承相襲,雖按各代統治者之意略有改動,但其基本形制卻大同小異,尤其是顯示階級差別的內涵始終沒有改變。
二、儒家對服飾的審美觀
「質」與「文」二字在中國哲學中釋義相當寬泛。質指一個人的資質美,《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這里所說的「質」,是指人內在所具有的倫理品質。文指一個人服飾的美,《論語•泰伯》記述:「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在這里,孔子所謂的「文章」是指禮服上的紋飾、丹車白馬、雕琢刻鏤之類的文飾或文采。可見,孔子是極其重視服飾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認定服飾要講形式美的同時,又對君子的個人修養提出形式與內在的關系。《論語•雍也》中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沒有合乎禮儀的服飾,就像沒有文化修養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禮的服飾與動作姿態,而缺乏「仁」的品質,那麼這些虛飾只能使人感覺像浮誇的史官。儒家在服飾上文質統一的審美觀,是與等級觀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和變化, 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 上層社會尤甚。就其文化內涵而言, 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作為「禮」的重要成分, 已經滲透到穿衣戴帽的許多細節中。無論是「君子」還是貴婦的服飾, 無一不受這種觀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對服飾的影響幾乎波及了社會各階層。以上這些正是形成中國古代服飾獨特風貌的原因之一。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漢代儒家傳統地位確立之前,就被「禮」所約束。隨後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漢代把《儀禮》列入五經。「儀禮」的關注點是整個社會活動,項目繁縟,對於服飾有全面嚴格的規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導的禮制在服飾上的反映,它直接影響了幾千年來國人的服飾觀念和風格。例如,西漢建立以後,新的統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在服飾禮制方面規定得十分用心,不僅對百官服飾的樣式和色彩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甚至對民間服飾也做出了限定。在當時,百姓只能穿著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飾。除此,還對生活用品進行詳細完備的規定,諸如相關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襪、車馬乘騎、日用雜品等。在漢朝,不論花色、品種、質料,還是色彩,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歷代更是在朝廷中設立相關的機構對禮制進行管理。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歷代統治者都把此作為行為准則,用法制、禮教、哲理等各種手段統治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循禮蹈規,安分守己,使之成為相應的風氣。在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一定的歷史高度。服飾紋飾以一種「標識」的特有形式顯示著封建禮制的等級制度。在《舊唐書•輿服志》中有一段關於中國官服補子起源的記載:「乎顫則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賜綉袍,各於背上綉八字銘……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由此可見,武則天以綉袍賜予百官,是以鳥獸紋樣為主,而且裝飾部位在前襟後背。這一做法帶有一定的標志性,它直接以一個有形的文化符號顯示在服裝上,使其具有了明顯的中國禮制文化特點。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焚金飾、簡紋衣,以取純朴淡雅之美,對婦女的裝束也有了詳細嚴格的規定,服飾制度與宋代程朱理學觀點有著異常密切的聯系。而清代的服飾是我國服飾發展的頂峰,服飾紋樣在這時的裝飾作用已達到了登峰造極帆戚的程度。清代在圖案的設計上承襲十二章的紋樣,在明代的八吉祥紋樣的基礎上,集圖案的裝飾作用之能事,使之達到了繁復的程度。這一時期,服裝出現了一種叫「補子」的裝飾,以「補子態頃陵」的紋樣代表官職的貴賤,「補子」紋樣的差別反映了清代等級的森嚴。並且清代的帽子一改歷代的式樣裝束,注重帽子上頂戴花翎的裝飾,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職。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飾的發展與歷代服飾之間的差異,那麼,主要表現的就是各種服飾裝飾紋樣的繁雜堆砌,以及在圖案上等級觀念的反映。可以說「禮」在中國古代,是法權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撐。而服飾在這一過程中,則體現了相當重要的補充作用。中國的服飾制度始終與中國禮制思想緊密相連,使中國古代服飾紋樣始終依從著禮制而發展
三、禮制促進中國古代服飾紋樣的特色發展
中國古代禮製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有成文的「五禮」,最早的有關服飾紋樣在禮制中反映的記載是在《虞書•益稷》篇中:「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說仲雍在舉行祭祀禮儀時穿著圖騰衣,各部聯盟首領在祭祀禮儀活動中以五彩之色施與衣物上,即將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綉的方法施於冕服上。「天子袞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來。十二章花紋紋飾的次序為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這說明當時的服飾圖案已經很有特點了。殷商時代社會已出現了等級,但服飾形制還沒形成。到了周朝時期,已逐步形成了華夏民族的禮樂衣冠體系。隨著各種禮儀制度的確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論貴賤尊卑,都應穿著相應的服飾,皆以「禮」的精神規范自己的生活。「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政,而民和睦,頌聲興」,周朝設禮官掌管天下禮儀,並把這項制度推向了較為完備的階段。
1.從紋樣題材內容上表現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服飾圖紋的普遍性可以被統治階級利用,以圖紋去強硬地推行一種統治制度,這在紋樣題材內容上顯示得較充分,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之意;龍是神明的象徵,同時又不可捉摸,取意應變;山,象徵王者的崇高;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徵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徵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徵善惡分明等。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兩個朝代用於官服上標明品級的補子紋飾,更是在禮制精神下的產物,是封建帝制的標志之一。
2.從紋樣色彩上表現中國傳統服色尊卑有別,等級森嚴,其色彩運用具有鮮明的特定性,成為統治階級權力與等級差別的標志與象徵。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清,歷代制定的輿服制度,從統治者到諸臣百官的服飾紋樣色彩各有等差。例如《周禮》中規定:「黃帝冕服,玄(黑)衣、赤(紅)裳,用十二章,從公爵起視帝服降一等用之。」《尚書大全》中記載十二章紋的色彩是:「山龍純青,華蟲純黃作會,宗彝純黑,藻純白,火純赤。」另外,統治者祭天時服色要用青,祭祖時服色要用玄,祭桑時服色要用綠色。「秦漢以來服色轉變,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厲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稱為「白丁」「黔首」。封建社會中期以後,規定愈加明確詳細,如唐代始以袍服顏色區分官員等級,除皇帝可以穿黃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貞觀四年規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宋•輿服志》關於文武官員服飾顏色的規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而黃色自隋朝開始則逐漸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徵。據《清史稿》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綉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這說明清代對龍袍在形制、製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
3.從裝飾形式上表現
中國傳統服飾紋樣裝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服制化、程式化制約,裝飾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構圖的需要,將圖案紋飾「對號入座」。如《明史•輿服志》記載:「自黃、虞以來,元農、黃裳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其序自上而下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為裳之六章。」永樂三年又定:「元衣八章,日、月、龍在肩,星辰、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袖……」一般服飾圖案裝飾位置多選居中式、對稱式、呼應式、滿地式等形式。儒家說:「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凡具有特定含義,或具有標志作用的圖案多採用居中式,如明清時期的龍袍,團龍居中,為正面造型。又《舊五代史•選舉志》:「務在酌中,以為定製。」故清代補服為對襟式,寧將補子一剖為二,也不能移動位置與左右,以顯「中庸」「方正」的社會觀念和哲學思想。凡雙數、對應圖案多採用對稱式,如清代龍袍、蟒袍下擺裝飾的「水腳」紋裝飾形式,運用對稱式能夠在視覺上產生一種穩定、端正的感覺。如果紋飾不同,但內容彼此關聯的圖案,大多採用呼應式。如傳統服飾紋樣中常見的日月對應、龍鳳對應,在裝飾位置上彼此關聯,相互配合。此裝飾形式在民間服飾應用中比較常見。滿地式,在女服紋飾中運用較多,有造型逼真的寫實花卉、四通八達的幾何骨架、滿地排列的地子紋等,其花式豐富,排列自由。
綜上所述,「禮」在中國古代,已經儼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為法權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撐。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服飾體現著相當重要的補充作用,它帶有強烈的「禮」的色彩標志。我們只有深入發掘、整理研究本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體系,才能展現中國服裝事業發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時代特性,讓世界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中國服裝文化。
四 儒家思想與古代服飾面面觀
諸葛鎧在《中國服飾文化與儒家道德觀》一文中分析了中國古代服飾紋樣在禮制精神影響下的發展,並結合中國古代禮制文化,從服飾紋樣的裝飾風格與內容題材、裝飾色彩以及裝飾形式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古代服飾紋樣在禮制精神下的發展特色及其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這里引用了書中作者對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服飾影響的部分見解。
儒家道德觀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巨大深遠的影響是世所公認的。孔孟創立的儒學內「仁」而外「禮」, 「以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重實用理性、重道德修養的醇厚之風, 獨樹一幟〔1〕」, 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 到西漢初成了皇家御用學說。其中, 以「三綱」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 (仁、義、禮、智、信) 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綱領, 在董仲舒時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及至兩宋, 儒家學者用「理」、「氣」來解釋精 神與物質的關系, 把儒家學說推向了理論的最高點, 這就是著名的「理學」(也稱「道學」)。道學家們對維護封建秩序的倫理道德倍加關注, 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 並論證「三綱」、「五常」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體現, 把本來還有不少人情味的孔孟之說, 變成了冷酷無情的封建禮教。而在中華文化的巨大構架中, 衣冠服飾在發展之初就被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要素, 成為禮」的重要表徵, 並與倫理道德相聯系。正如董仲舒在答漢武帝「冊問」時所說: 「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 所以明尊卑、異貴賤, 而勸有德也〔2〕」。元人王元亮也說過: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 自屬中國, 衣冠威儀, 習俗孝悌, 居身禮義, 故謂之中華〔3〕」。由此可見, 中國以周禮為基礎形成的一整套服飾制度, 與「禮」和道德教化是融為一體的。穿衣戴帽不是生活小節, 而是道德大節。對此, 我們從君子之德、婦人之德和忠孝思想三方面來加以闡述。 1「君子之德」是上層社會男子的道德標准。「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的。君子指社會地位高和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社會地位低和無道德的人。君子服飾的基本准則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4〕」, 即必須按禮法的規定穿戴, 既不僭上, 也不逼下。以此為原則, 形成了一系列貴族男子服飾的規范。其中, 不但有如何穿戴的問題, 有些服飾形制本身也被注入了道德的內容。甚至對待服飾的態度也與道德有關。首先是把穿著方式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禮記•曲禮上》: 「冠毋免, 勞毋袒, 暑毋褰裳」。就是說, 男子在公開場合免冠、袒衣露體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即使天熱, 也不能把裳 (下裙) 撩起來。否則, 就是常說的「衣冠不整」。古代男子二十歲行隆重的冠禮, 並有字,以示成人。而庶人只能用巾。因此, 冠也是士以上階層的身分志, 一般情況下均不能免 冠。孔子的弟子子路為冠而丟掉性命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子路在衛國作大夫孔俚的邑宰,因不願跟隨孔俚迎立蕢聵為衛公, 被兩名武士圍攻。拼殺中子路的冠纓被砍斷, 他說: 「君子死而冠不免」, 放下武器結冠纓, 結果被殺〔5〕。從漢武帝與汲黯的關系中, 也可看出冠對禮儀的重要性。汲黯在漢武帝時曾做過專管朝覲賓宴的官。他為人剛直, 常常直言激諫, 使武帝很難堪, 但武帝仍很尊重他。武帝有時不拘禮節, 如不戴冠就赴丞相公孫弘的宴會, 甚至在床側接見近臣。但在接見汲黯時必定冠服整齊。一次, 武帝在武帳中辦公, 沒有戴冠。正好汲黯有事上奏, 武帝趕緊躲到帳後去, 讓手下人接下汲黯的奏章〔6〕。上層社會如此拘禮是很好理解的, 而身居下層的「小人」也會有這種道德觀念。一次, 齊景公白晝披發(顯然無冠) , 乘六馬拉的車, 御婦人出宮門。受過刖刑的門人當面斥責景公: 「你不是我的君王! 」跪擊其馬使他返回宮內。景公因慚愧而不上朝。後在晏子的勸諫下獎勵了門人〔7〕。「勞勿袒」的袒是指打赤膊或露出上身, 這比免冠還要不合規范。除了禮儀中規定的「袒割」、射禮和喪禮有解上衣露肩或臂的情況外, 只有自責時才會袒衣, 這是對道德規范的反用。常說的「負荊請罪」就是如此。廉頗向藺相如請罪幾乎盡人皆知。另有商紂王之庶兄宋微宗見紂淫亂於政便多次進諫, 紂不聽, 反而迫害微子。周武王伐紂克殷, 微子肉袒自縛膝行表示降服, 武王為其松綁並恢復其官爵〔8〕。同樣的情景在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以後也曾出現過。魏晉時的「竹林七賢」不信孔而崇尚老莊, 主張個性的「放」, 以突破「名教」、「禮法」的清規戒律。他們不但恣情任性、縱酒放達, 在服飾方面或袒或裸毫無顧忌。如劉伶有時酒後在家中脫衣裸形, 客人見了大有非議。劉伶卻說: 「我以天地當房屋, 屋室為衣褲, 你們為什麼跑到我的褲子里來?〔9〕「七賢」們並非庶民而是士族, 有的曾經為官, 都是知書達理之人。他們的行為除了政治原因之外, 就是要擺脫儒家的清規。其次是視「奇裝異服」為大逆不道, 嚴加譴責和禁止。古時稱奇裝異服為「服妖」, 被 視為預示人事變亂的不祥之兆, 即所謂「天反時為災, 地反物為妖〔10〕」。《漢書•五行志》說得更清楚: 「風俗狂漫, 變節易度, 則為剽輕奇怪之服, 故有服妖」。所以, 歷代關於禁止服妖的記載時有可見, 也有人因此而被殺。如春秋時鄭文公之子子臧逃亡到宋國, 此人喜 歡搜集鷸冠(翠鳥羽毛做的冠)。鄭文公聽說後很感厭惡, 指使殺手把子臧騙到陳宋兩國交界之處殺死, 原因就是「服之不衷, 身之災也〔11〕」。子臧被殺也是有禮法依據的《禮記•王制》: 「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 殺。」孔穎達在《疏》中即以子臧聚鷸冠為 「異服」之例。戰國時, 荀子曾譴責油滑之子穿奇裝異服是「亂君」: 「今世俗之亂君, 鄉曲儇子, 莫不美麗姚冶, 奇衣婦飾, 血氣態度, 扌疑於女子〔12〕」。西晉咸寧四年, 太醫司馬程據向武帝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的「雉頭裘」。「帝以奇技異服, 典禮所禁, 焚之於殿前」, 並「束力內外, 敢有犯者罪之〔13〕」。由此可見, 帝王家一般來說對「服妖」多有忌諱。然而也有「自作孽」者。如魏明帝在接見臣下時, 戴綉帽、穿短袖青白色綢衣, 無論款式還是色彩都不合禮制。所以直臣楊阜諫道: 「此禮何法服邪?〔14〕」其實, 奇裝異服往往出現在朝綱不振、禮法不嚴的時期, 隨後發生的人事變亂甚至朝代更迭也是必然的。第三是以服飾象徵道德, 把穿著與道德教化統一起來。某些服飾的形制或含意用道德標准來加以詮釋, 使之成為穿在身上的教科書, 這可以說是中國的創造, 也可從中看出道德教化的細致入微。服裝中最典型的是深衣。深衣是一種上下連屬的男服, 上至君王下至庶人皆可穿著。它雖然不是法服, 但聖人服之, 先王(周文王) 愛之, 而庶人吉服只有深衣。古制的的深衣形制上十分嚴格,《禮記•深衣》對此有詳細規定和說明。如「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及地有污辱之意; 「袂圜以應規, 曲袷如矩以應方」, 規矩取其無私; 「負繩及踝以應直」, 上衣背縫與下裳背縫相接直如繩, 以示為人方正; 「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下衤罷象用秤稱東西一樣平, 表示「志安而平心」等等。其次是以「飾終」之義發展「孝」道, 形成完備的喪祭服制度。儒家認為, 「夫禮始於冠, 本於昏, 重於喪祭, 尊於朝聘, 和於鄉射, 此禮之大體也〔15〕」。喪祭是禮的重點, 因為人在一生中只能死一次, 所以特別重要。因而, 主張既要厚養又要厚葬。「生, 人之始也;死, 人之終也。終始俱善, 人道畢矣。」「事生, 飾始也; 送死, 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 聖人之道備矣〔16〕」「飾終」就是給死者以隆重的禮祭, 包括准備與其身份相應的棺木明器衣飾, 這是孝的一個方面。同時, 為寄託生者對死者的感情, 就有了喪服。由於中國自西周以來確立的龐大而復雜的宗法制度, 使家族制長盛不衰。一族聚居地達數十、數百里。往往是一家有喜百家慶, 一家有喪百家哀。堂表姑舅、三親四戚則是層層疊疊、盤根錯結, 自然有近親遠親之分。根據禮法分親疏的原則, 喪服也分五種, 稱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 按死者的親疏分別使用。親越近, 用的麻布越粗。如斬衰用粗麻布, 左右和下邊不縫, 同時用麻冠、草纓、麻腰帶和草鞋, 是對父母、祖父母、公婆和丈夫的喪服, 也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齊衰用粗麻布, 輯邊縫齊, 是對繼母、妻、曾祖父母等的喪服。因對象不同, 服喪時間也不同, 多則三年(實為二十五個月) , 少則三月。這種極齊備的系列喪服, 與禮法嚴格直接相關, 也是中國所特有。素而不加任何裝飾的白衣也用於天子自責。「年不順成, 則天子素服, 乘素車, 食無樂〔17〕」。遇到大的天災, 天子也以此凶服自責。時至今日, 以素為凶喪之服的習俗尚有殘留, 又有歐洲以黑為喪的浸滲, 往往是黑白並用, 已無禮法可考。祭服與喪服有所不同, 多精美庄嚴, 屬吉服。禮書中常說的「黼黻文綉」就是指祭服。死人入葬前的禮稱奠, 入葬後的禮才稱祭。祭祖是古代多種祭儀中最重要的一種。天子祭太廟穿冕服。此時已不再是哀傷, 而是「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18〕」。孔子十分重視祭祀和祭服。他在《論語•泰伯》中說: 「禹, 吾無間然矣。菲飲食, 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 而致美乎黼冕; 卑宮室, 而盡力乎溝洫。」就是說,孔子認為自己不能與禹的功德相比。禹菲薄自己的飲食, 而以豐盛潔凈的食物孝敬祖先; 減損日常衣服, 而用精美的祭服; 不重視宮室, 而致力於田間通水。《禮記》也規定, 祭器是可以借用的, 祭服卻不能借。有條件時, 首先要做的是祭服。在這里, 儒家把祭服與祭祀者視為同一, 重視祭服也被認為是一種盡孝道的行為。用喪服祭祖則是很少發生的特例。蘇州楊廷樞在明末清初殉節, 其子易亭始終珍藏父親的血袍。一次, 西席華先生親見易亭祭血袍。八十餘歲的易亭服斬衰, 上香三次, 奠酒三次, 接著俯伏大哭, 命開箱取袍, 又大哭。只見一件有綉補的紅袍, 刀痕血跡都很清楚, 使觀者不忍睹〔19〕。第三是把「以孝事君」上升為「忠」, 並滲透到服飾文化內涵之中。以儒家看, 「孝」與 「忠」本不可分, 以孝事君、以孝對國就是忠。國是家的放大, 國君是最大的家長, 對君要象對父親一樣忠順。忠孝不能兩全時, 以忠為大。春秋戰國時, 士大夫被放逐時以喪服自責, 就是愚忠的典型。當時, 士大夫進諫三次而不聽, 就要被放逐(去國)。被放者需素衣、素裳、素冠, 除去中衣的邊飾, 穿無的鞋, 拉車的馬不剪毛, 車欄桿蓋白狗皮, 不剪指甲不剃須。到國境, 要設壇位向國君的方向哭, 因為「臣無君尤無天也」。如此服喪需三個月。如果國君派人送來玉環即可歸國, 如送來玉只能遠走他鄉〔20〕。當父親就是國君時, 忠孝才能合一, 但有時也會發生難辦的事。春秋時, 晉獻公派長子申進攻東山的皋落氏, 但讓申穿左右兩色不合禮制的「偏服」, 佩金, 又是冬天出兵, 所以申手下的將領發生了一場關於忠、孝的爭論。有人認為, 雜色衣意味涼薄; 冬天, 意味肅殺; 金, 意味寒冷; ,意味決絕, 打完仗也回不來, 不如逃走。羊舌大夫卻認為: 「不可, 違命不孝, 棄事不忠。」公子申為了忠孝兩全, 仍然決定出征作戰〔21〕。歷代章服制度中有一些服飾被直接賦予忠孝的意思。如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禎時為百官燕居時用, 即取「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之意。清代的「忠孝帶」是掛在腰上的巾分, 為闊而短的帶子, 初用布, 後用綢。它的用途說法不一, 其中一說是皇帝賜死時自縊用, 不很可信。清後期在帶上綉忠孝二字, 使官吏們時刻不忘忠孝。而且, 讀書人一入宦門就要佩忠孝帶。光緒二十九年, 山東人王壽彭因名字有王者長壽之意, 被慈禧欽定為狀元。讀卷官呼其大名時, 他已驚喜變色不知所措, 是同鄉代為應答, 又為他佩上忠孝帶和荷色, 扶他走上丹陛, 然後入宮朝見皇帝。現在, 歷史已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國古代服飾走完了她的全部歷程, 中國人的衣冠服飾不可能再受儒家思想的束縛。然而, 中國畢竟是中國, 現代服飾也有我們的規范。至於如何對儒家道德觀念批判繼承, 那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中國其他藝術及其美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形成了自身獨立完整的美學思想體系。中國服飾古代藝術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風格特色存在於世界文化寶庫中。「衣冠古國」服飾之淵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體現和繼承中國古代服飾精髓,是現代服飾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F. 在服裝設計中如何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現代服裝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摘要:現代服裝設計已經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了重要元素,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良好傳承與發展。根據自身工作經驗,主要闡述了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裝設計;傳承;發展
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雄厚,國際交流合作日漸增強,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國外友人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給國內服裝設計者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得以良好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又突出現代化設計理念,這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強烈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同時還體現了中國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生活習慣與審美觀,具有眾多的純真、質朴、平淡的符號化視覺語匯及與獨具特性的視覺審美視點,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概括了文化的特徵。我國的剪紙、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均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起來的,具有典型的創造意義,體現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傳統藝術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財富,其散發著強烈的鄉土氣息、豐富的藝術內涵及深刻的歷史印記,成為了現代人的關注焦點,為設計者的創作提供了靈感。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因此現代服裝設計中將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作為了主要目標,全面反映了審美活動的自由性、創造性,其中,美與藝術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
2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諸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廣大設計者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在歷史的沉澱下產生了大量的哲人思想,給後人良好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使我們深刻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產生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而且大部分的傳統元素能夠從當前的思維角度進行詮釋,通過現代化的語言形式對傳統文化的眾多表現形式進行充分詳細的解讀,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優秀的素材。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直接決定了民眾的審美觀念與創作觀念。服裝設計者在利用傳統文化的淵源及民族服飾的風格特點來反映現代服裝現象與現代化的服裝設計風格時,我們能夠清晰看到,現代服裝是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而形成的產物,對傳統文化具有較好的延伸性,為了提高服裝設計的藝術表現力,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重要支撐,一個作品如果缺乏文化沉澱,那麼其就毫無靈魂所在,暗淡無色。所以傳統文化具有的真善美特徵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統文化的藝術性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民族化中涵蓋的不同時期共有的超時代特性是廣大設計者永恆不變的追求,我們應傳承前輩們的藝術創新精神,傳承傳統文化的優良內涵,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強創新,確保傳統與現代的緊密聯系,以此設計出個性化、風格獨特的服裝款式。我們應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能一味地以傳統民族服飾為參照物,應充分考慮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靈魂。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服裝設計的語言也必須有所改變。服裝設計應圍繞當前民眾的審美需求與對衣服款式的要求進行,而這就需要設計者及時了解時尚界的焦點,並以此為依據展開自己的設計,充分反映民眾對時尚生活方式的看法,整體設計以生活方式為根本。 3在傳承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形式和內容,將其運用到服裝設計領域能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啟發。實際設計過程中,應以現代化設計理念及設計手法為中心,從現代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角度出發,在服裝造型、色彩、面料的選用上融入一定的時尚熱點,以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設計,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改良、借鑒、傳承與發展來促使其產生現代化的形式,最終設計出中國特色顯著的服裝作品。因此全方位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藝術性,並與現代藝術密切的融合,這已經成為了廣大設計者永恆不變的追求,應加快實現步伐。
G. 請問一下,民族元素應該如何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行業可以具體說說嗎
民族服飾文化中,民族元素可謂是絢麗多彩、形式多樣,不同民族,其服飾元素也各不相同,這些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飾元素,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豐富創意。總體而言,民族元素包括造型、色彩、材料、工藝、圖案等內容。如:傳統旗袍、綉花長裙、苗族百褶裙等,一些刺綉、圖案,以及講究中庸的寬博造型,構成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精神傳統。
(一)現代服裝設計融入民族造型元素
作為相對獨立的民族圖案,在與現代服裝設計的融合中,要結合服裝自身的功能、特點與實際需要,合理把握民族圖案的運用方式。如在西式服裝款型設計在紅,將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刺綉元素直接融入服裝設計,導致作品不倫不類。從民族服飾圖案形式來看,有方形紋、十字紋、回字紋、之字紋等幾何紋樣,也有相對抽象的與民族地域、生活環境、風俗習慣、信仰崇拜相關的其他紋樣。這些圖紋本身,承載著各族人民對未來、對吉祥的理想與情感寄託。因此,民族圖案在與現代服裝設計結合時,要注重民族文化與創意靈感的提煉,要把握現代服飾審美的創新需要,不能簡單地復制或鑲嵌民族圖案,而是要有所創造,提升現代服飾文化價值。從民族圖案與相對服裝設計的融合中,現代生活節奏快,對傳統民族圖案的繁復性,可以通過簡化和抽象處理,既融入民族文化寓意,又展現現代文化特唯友色,刪繁就簡,引入現代形式美法則,來優化民族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