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什麼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光耀千古的時代,是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發端,也是人類精神給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個時代誕生了四大文明——中國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臘的哲學理性主義得以形成。「軸心時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時代,是人類偉大精神導師集體亮相的時代——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猶太先知們,共同塑造了此後 2000 多年人類的心靈,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體飛躍。
面對史無前例的暴力,軸心時代的賢哲們認識到古老部落宗族倫理的局限,將關切擴展至所有造物,發現了可以將自大枯磨我提升到超越個體和世界的內在根源,開始用理智、道德的方式面對世界。他們不約而同地發現了相同的「金規則」,即推己及人、關愛眾生。孔子教導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印度教推崇守貞專奉,佛陀說「是故為自愛,勿以傷害他」,《聖經》中的首要誡命之一「愛人如己」,古希臘悲劇對同情和憐憫之心的呼喚,都是金規則的體現。人類形成了某種「深刻的互相理解」,「邁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現」滾斗。
本書按敗薯時間順序追尋四個軸心民族的發展歷程,以及這些突破性洞見如何醞釀、生根、發展、輝煌,並最終在公元前 3 世紀末期漸次逝去。歷史上,我們從未超越軸心時代的洞見,當歷經精神和社會危機之時,往往回溯軸心思想以尋求引導。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發出的一致見解,昭示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對當代紛繁復雜的問題,我們亦有必要回溯軸心精神,訴諸人性的共同本源,尋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B. 「軸心時代」是什麼意思
「軸心時代」指的是在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各種不同的文化經歷了根本滲陪的變化,以至於人類的文化、經濟及政治發展都受到決定性的影響。換句話說,軸心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類在這個時刻中,重新定義自己的命運,並進一步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宿命。
德國思想家卡爾純喊念·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做困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軸心時代這一歷史現象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但在雅斯貝爾斯之前,並沒有專門的、系統的研究;今天,軸心時代已成東西方史學、人類學和哲學等學科的一個無法繞過的課題。事實表明:「軸心時代」既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思維的「建構」。
軸心時代理論:
軸心文明同馬克斯·韋伯有關西方現代社會起源的研究存在著內在聯系,自20世紀60年代後,它便引起了西方社會學家的廣泛注意。70-80年代,以史華茲和艾森斯塔特為首的一批社會人文學者對這一專題進行了數次大討論,形成了被稱之為「文明動力學」的歷史社會學新分支,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軸心時代的起源即「發生學」方面。
C. 亞斯貝斯的「軸心時代」是什麼意思
軸心時代理論,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1949年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來的,因其突破了長期來的西方中心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冷遇,直到上世紀70和80年代才有過兩次討論。然而到了上個世紀末,當世界即將進入第三個千年之際,我國學術界卻突然關注起雅斯貝斯的理論來,不過這次關注的重點並非兩千年前的那個軸心時代,而是所謂的「新軸心時代」。 據那些討論文章渣如說,雅斯貝斯認為歐洲的科技時代開辟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而這個新軸心時代在世界進入第三個千年的時候,已經成為事實。關於現在是否已經進入新軸心時代的問題,本文且不作討論,本文想要弄清楚的是雅斯貝斯的看法,他真的認為歐洲科技友梁前時代開辟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只能從好清《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這本書里去尋找。
D. 如何看待人類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
人類文明何以在這一時期同時在不同區域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就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西方的學者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釋這一歷史文化現象。西方學者曾提出過文化散播說、歷史環境變遷說、個人認知發展模式對比說等,最終形成了被稱之為「文明動力學」的歷史社會學新分支。東方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形成了一些成果。雖然東西方學者的研究很多,但迄今為止,關於「軸心時代」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發生的緣起因果,仍沒有找到一個令世人普遍接受的解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為基本的活動,它決定著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同時,精神生活對於物質生活與政治生活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怎樣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釋「軸心旦滾時代」?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應予以考慮。一是人類生產力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明顯進步,為思想文化的突破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鐵器的普遍使用是「軸鏈遲芹心時代」生產力發展的突出標志。世界上最早製造鐵器的,是小亞細亞的赫梯人,時間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約在公元前1000年,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普遍使用鐵制的工具和兵器。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廣泛使用鐵器。鐵器的廣泛使用,使人類的工具製造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社會生產獲得巨大發展,人類歷史產生了深刻變化。二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進步,極大拓展了人類活動的區域和范圍,進而開闊了人類了解、觀察、認識客觀世界的視野,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把人類零散朦朧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也是更高的階段。三是人的解放和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進步。「軸心時代」正處在早期國家形態向帝國過渡時期,人們逐漸擺脫了早期國家中血緣關系的束縛,開始以個人的形式存在,個人存在的價值,開始可以而且必須由自己來決定,人獲得了自身的一次重大的解放。而當時的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都處在邦國林立、諸國爭雄的時代。各國之間、邦國內部各種尖銳復雜的矛盾,使得當時「禮崩樂壞」,這種局面棚畢打破了先前人們精神穩定平衡的狀態,引發了智者的深度思考。在這些外在的和內在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共同作用下,「軸心時代」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期。
E. 求解!什麼是軸心學說呢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前200年)是哲學的突破期,人類在此時期創造了精神生命進行自我理解的普遍框架。這個框架包括中國孔子開創的儒學體系、古希臘的理性主義以及印度的佛教等。此後,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歸、復興,總是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精神的動力。這一學說突破了黑格爾式的西方中心主義論調,有助於打破西方強勢話語的霸權局面。劉著開篇重申了作者這幾年倡導的「新道德主義」,以「援康德以補孔孟」的思路建立了作為全書基礎的「新道德本體論橡笑」。「道德高於知識」是作者從事文化批評的基本理念。盡管和許多人一樣,作者也把審美自由看做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但作者更強調,只有道德本體才能真正區別開人與動物,只有首先從自然中再生產出人自身之後才能談人的其他問題。也就是說,假若沒有道德本體這個精神生命的底線,那麼一切所謂的審美自由和解放無一不是虛妄的。在這種視野中,軸心時代中國儒家倫理思想中「人禽之辨」得到了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掘,成為「新道德本體論」的直接來源。這就為古代文論如何轉化為現代文論建設的理論資源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劉著強烈的回歸軸心時代的意識,正是對於雅斯貝爾斯的當代回應。
雅氏「軸心時代」的理論用心在於反思西方文明的困境,為未來世界哲學的建設提供思想基礎,但它容易使人將軸心期與前軸心期割裂開來,也沒有注意到軸心期轉型的負面。這兩方面的缺陷在劉著中都得到了較好的彌補。劉著以「軸心時代」為關鍵詞為美學研究建構了一個「新二元論語境」,其態裂主要內涵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就歷史觀而言,其中一元是與自然界高度統一的原始文化結構,另一元則是與原始文化結構截然不同的文明時代;就精神結構而言,其中一元是指作為人類原始思維而存在的、以「與物無對」或「與物渾然」為基本特色的詩性智慧,另一元則是指作為文明時代精神結構而存在的、以「主體化」與「對象化」為兩大特徵的理性智慧。詩性智慧概念是維柯在其《新科學》中首先提出來的,但由於古希臘文明在本質上是一種斷裂性文明,所以它對史前文化的繼承遠遠少於遺棄,而且,維柯在闡釋詩性文化時多有比附文明時代之嫌。中國軸心期前後的典籍有著大量關於史前文化的追憶和記述,它們作為軸心期的精神結構,使大量的原始文化被繼承下來,並發展成為以詩歌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表象系統。有鑒於此,作者《中國詩性文化》(1999)所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對象,闡釋遠古詩性文化在文明時代所走過的歷史征程,將詩性智慧的特徵總結為與理性智慧相對的「非主體化」與「非對象化」,從而為作者後來的美學探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在文明中心論和理性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下,人們把精神活動劃分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個階段。在這種舊二元論中,詩性智慧被闡釋為理性智慧的初級階段,原始文化被貶低為文明時代的低級形態。所以這種理論既不可能找到人類精神生命發生的真實根源,也不可能真正解開人類的審美之謎。新二元論為人類精神生命的發生和存在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闡釋語境。它一方面從歷史和邏輯上徹底結束了原始結構和文明結構的相互混淆,從而使得對它們不同的本梁閉含體內涵之分析和考察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它還確定了詩性智慧和理性智慧之間存在的一種深刻的結構關系,即由詩性智慧演化為真、善、美相統一的生命本體結構。作者的《澄明美學》(2002)已經開始用詩性智慧來「澄明」美學理論,提出文明時代的審美活動只不過是原始時代詩性智慧的歷史殘留;《苦難美學》在此基礎上又明確提出新二元論,在與理性圖式和倫理圖式的區分和對比中凸現審美圖式的特徵,運用近似於康德批判哲學的邏輯演繹方式,深入剖析了真、善、美三者和諧統一的「聚合結構」以及三者矛盾斗爭的「離散結構」。由此可見,這個闡釋語境一方面揭示了覺醒於軸心時代的精神生命的本體結構,另一方面指出了文明時代人類審美意識的根源及其變異的邏輯原因,無疑是中國當代美學的一大重要而獨特的理論收獲。
F. 軸心期文明的定義
軸心文明假說同馬克斯·韋伯有關西方現代社會起源的研究存在著內在聯系,故自20世紀60年代後,它便引起了西方社會學家的廣泛注意。
在西方地中海沿岸,遍布著古希臘的思想以及耶穌的信仰,在印度誕生佛陀,而中國歷史則因老子和孔子而呈現了天道與人文共存的局面。正如培滾雅斯貝爾斯先生的設定:軸心期是一個尺度,在它的幫助下,我們可以衡量各種文化對整個人類文明進程的貢獻和意義。
軸心時代的中國,是一個人文建制時代。社會上除了以周禮確立秩序外,文化上還呈現士人游於「六藝」、詩言志的西周風氣以及詩禮外交,雖有硝煙,卻不失美的對話。
一般認為「軸心時代」的概念1949年才被提出,實際早在1946年雅思貝爾斯的文章中就可見雛形。值得一提的是,「軸心時代」的概念與「軸心國」的概念共享「軸心」的詞根,在二戰結束後使用這一命名是對後者的哲學批判。
(6)軸心文化理論怎麼看擴展閱讀:
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各文明的歷史環境變動所造成的刺激與回應去解釋軸心時代思想突破的出現。如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文明起源的性質就是從靜止狀態到運動狀態的過渡。在對文明起源的解釋上,湯因比提出挑戰與應戰的理論。
但這一理論也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過分強調了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視了挑戰與應戰過程中物質因素的存在。
聞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國最早明確意知老識到軸心時代現象的學者。他在《文學的歷史搭中升動向》一文(1943年作)中有過涉及到軸心時代的說法:「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
G. 怎樣理解哲學中「軸心時代」這一概念
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陸慎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攔早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模宏大,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而這些軸心時代簡悉雀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H. 什麼是軸心理論
「軸心時代」或「軸心期"概念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清胡毀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稱公元前500年前後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做戚間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文化突破現答備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