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濟南行知時代文化傳媒怎麼樣

濟南行知時代文化傳媒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27 05:23:34

Ⅰ 行知學園的學員心聲(部分)

即使中專畢業也能通過後期的努力考入世界前百的帝國大學!
留考分數:總分:652分(11月留考比6月留考提高70分)
合格大學:名古屋大學教育學部 橫濱國立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
我剛來日本時,日子過得挺悠閑。語言學校的課程很輕松,老師都說6月的留考只是用來連連手的,所以也沒在意。直到有天問了位曾經在行知學園上過課的剛考進明治大學的前輩,才知道原來留考的准備其實在你來了日本之後應該立刻開始,而那位前輩也是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考上了自己的目標校。
第一次去行知的說明會的時候,老實說我是猶豫的。高額的授課費用,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我只報了數學和綜合班,並未報日語。6月的留考成績下來後,實在是不怎麼的。600分也沒到,數學可以直接無視,綜合比起班級里那些一抓一大把190多分的學生也是令我自慚形穢,打電話報分數給陸老師的時候哭的咐敬稀里嘩啦的。
由於家裡一開始就定下了「只許考國立,考不上國立就得回國」的命令,所以對我來說壓力挺大的,但相對來說還有一定的時間。在第二次報行知的課程的時候,我再次猶豫了。但是陸老師說了:你不必覺得現在的費用貴,因為我有信心讓你考上國立,這樣的話還是很劃算的投資。想想也挺有道理,於是我再一次的走進了行知的課堂。事實證明,確實還是有效果的,雖然我11月留考的分數還是不咋地,但是比起6月的分數要高了70分左右。拿到成績單的那一刻,那種雀躍的心情我至今仍清楚的記得。或許對於一般的人留學生來說,留考並不是什麼非常困難的考試。但是由於我在國內沒有上過正規高中,上的是中專。所以我的文化課的基礎可謂是相當的薄弱。留考的數學、綜合對我來說都是大難題。但是通過各位老師的指導,我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陸老師一直強調面試的重要性,為此我一直對面試不敢掉以輕心。就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獨孤老師,她和別的老師有點不太一樣漏余,更注重一些思想性的東西。但是由於我報考的基本不是文學部就是教育學部,所以正是這些思想上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可謂在合適的時機遇到了合適的老師。這也是能讓我從名大和橫國的面試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或許我的文化課並不是很好,但是我有自信同時面對幾個面試官並能侃侃而談。或許我數學成績不理想,但是還可以靠英語或者別的成績來彌補。而正是行知的各位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從而讓我可以在明白自己優缺點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學校。每位講師可謂都有自己過人之處、不同的經歷,而你作為一個行知的學生,可以很有幸的得到這些亦師亦友的前輩們的指導,從而總結出對自己最有用的經驗。
現在我如願的考入了國立大學,學費比起一般的私立便宜上很多。在行知的投資還是很明智的選擇。而且我現在每個月還可以拿4萬8的獎學金衡搜慎,以前在麥當勞按時給950的薪酬,那得累死累活打上多少小時才可以打到這個金額。而且我也很幸運的拿到了語言學校頒發的獎學金,以獎勵我考上難關校,當然這是後話了。在上海的時候我只是一個從中專再考到大專,一路專字開頭的學校讀上來的孩子,看到周圍的朋友都是重點高中然後考進一本說不自卑是假的。但是我現在也有機會在世界綜合排名前100的大學里學習,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無論你是誰,之前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只要你想改變,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歡迎來到行知,邁出步向成功的第一步吧-v- 留考分數:日語:345分 綜合科目:193分
合格大學:早稻田大學 文學部
一年半前,出於對現狀的不滿,我抱著和眾多留學生一樣的名門夢來到了日本——這個發生了無數奇跡的地方。不想,奇跡就在一年半後發生在了我的身上……
我屬於極其貪玩的那一類人。高中勉勉強強進了湖北省的一所市級重點,高一下被捲入當時颳起的魔獸世界狂潮,接下來的兩年再也沒有去上過課。之後以400分不到的高考成績進了一所大專,混了一年後覺得自己不是做不好,只是沒去做,於是自動退學來日。
來日後,因為高中的大部分課程我沒有學過,再加上這么長時間的空白,著實困惑了很久怎麼開始留學生考試的學習。這時,在一個朋友的介紹下知道了行知學園,試聽後我果斷的選擇了全套課程。
雖然留考已經結束很久,現在距我最後一次在行知上課也已經過去了近4個月,每次乘電車經過池袋我都不禁回憶起那段難忘的時光。
回憶起講解超平易近人的陸洋哥,回憶起總是歡聲不斷的吳老師的TOEFL課,回憶起才華橫豎都溢的蔡老師(不解釋)……
這幾個月里,我不光建立起了對留考內容的掌握,獲取了許多大學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結識了很多朋友一樣的老師和很多老師一樣的朋友。
回想起自己一開始連因式分解的公式都不知道,到現在考進了早稻田大學,也算給自己來日的這一年半交了一份還算滿意的答卷。
對於新來日本或者正在考慮來日本的同學們,請讓我在這里說說我的大學受驗心得:我認為學力在達到某個比較極端的水平前,其在受驗中的影響頂多佔6成,而擇校與學部的選擇,面試技巧之類的因素佔多少,我想大家會在行知學園找到答案。

關於合格東大,桂華潔同學為我們分享了她的經驗。
首先關於學習,並沒有什麼白費的努力,桂華潔因為在國內高考差一分落榜自己理想的大學,曾經很失落。
但這次留考取得很好的成績,也得益於她高中扎實的基礎,為學校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其次關於留考信息,收集和篩選情報的能力很重要。
報考之前在網上聽到了很多關於東大的傳聞,比如「數學非滿分考不上」之類的,這些情報難辨真假,也因此耽誤了一些學生,其實後來也有認識的人數學並非滿分而合格的。
為了不要讓這種奇怪的信息影響自己,一定要有收集正確情報的渠道。
桂華潔說,行知提供的報考和就學情報就十分可靠,在面試指導課程上獲知了很多,另外小論文的寫作和面試的注意事項也得到了很專業很有效的指導。
再次關於留考計劃,一定要准備充分。因為各大學出院時間都不一樣,所需要的材料也都不一樣。
比如有些需要托福成績,需要在指定時間內把成績送到學校。出願之前一定要有計劃的把材料准備好,桂華潔同學就因為曾經因為計劃不足,錯過了京大經濟學部資格審查的時間。
但在行知上課的話,因為有老師的幫助和提醒,准備起來就會順利很多。
最後,關於面試中的個人性格魅力,如果學習之外有參加過社團活動和志願者活動的話,推薦信和自述的內容就有言之有物,真實的事件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
另外在留考過程中,要保持愉快客觀的心態,和同學朋友們在一起,集體生活的經歷會豐富自己,在獨立的留學生活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也是一種成長。 留考分數:總分:696 日語:342 數學:195 化學:80 生物:79
合格大學:早稻田大學 先進理工學部 應用化學學科
我去年四月來到日本,在語言學校渾渾噩噩了兩個月,日語是讀的七七八八了,可是專業課程,比如數學,化學等基本上忘得精光。自知不是個自覺的人,沒人帶著我讀,真的不行。語言學校雖然有相關課程,但是遲遲不開始,遲遲沒有動作,搞得我心急如焚。迷茫與無助像洪水猛獸一般,洶涌而至。
靠人不如靠己,既然中國有大大小小的補習班,日本怎麼可能沒有呢?我開始著手查找有關於塾的信息。經過幾小時的排查之後,找到行知學園。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星期六我去參加了他們的說明會以及試上課程。
我很快就決定了要在行知學園上課。你們肯定會想,干什麼都要貨比三家,為什麼那麼快就做決定了呢?
原因有三:
1.良好的服務態度
我非常看重這一點,行知在這一點上給我的印象也非常好。他們非常的耐心,即使還沒有給錢上課,他們也會設身處地的分析你的情況。並不像那些為利試圖的商人,一個勁的推銷自己的課程,一個勁的將你不需要的課程塞給你。什麼課你需要上,什麼課你不需要上,幫你理的清清楚楚。態度非常溫和。
2.良好的教學態度,樂意接納意見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態度也很好,我不敢以偏概全,但是我上的幾個老師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他們不會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非常謙遜。即使下了課,你有任何問題他們都會幫你解答。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只要指出,就一定會改正。
3.不說自己的競爭對手不好
這點我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有的公司的營銷手段包括貶低對手,比如:我們知道的,xx不好或者xx他們好嗎?我們結合實際講,他們今年怎麼怎麼不好。在行知,我沒有聽到任何一個管理人員說過這種話。我覺得這是君子所為,我十分欣賞。
在行知讀書,我覺得很愉快,也交了非常多的朋友。第一次覺得學習是那麼快樂的一件事情。行知在我非常迷茫與彷徨的時候,給了我一個學習的平台,激起了我對學習的熱情,早作準備,早磨槍。讓我不至於被之後突如其來的地震而亂了陣腳,讓我不至於被後來的留考殺的措手不及。在行知學習的這段時光,是我最開心,做值得我珍惜的時光。
行知絕對是一個讓你在數年之後,能夠再想起,還會回去看看的地方。課程雖然結束,但是情意綿長。只是短短的一年半載,就能令人印象深刻,就能對人影響深遠。與其說行知是一個學校,不如說行知是一個知己,她懂得留學生的內心。懂得在你無助的時候伸出雙手,懂得在你哭訴的時候默默傾聽。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願行知桃李滿天下。
李俊峰(2011~2012屆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
留考分數:總分:708 日語:334 綜合196 數學:178
合格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
沒有基礎?。。。沒有關系!發奮學習4個月,你也能取得想要的成績。
先來談談我在參加留考前的情況吧。10年6月大專畢業,10月來日。來日本之前只是為了取得簽證,匆匆忙忙考了個J-TEST的E級。可以說我來日本前,日語基本沒什麼基礎,和一些日語專業,來日本之前就過了1級2級的人沒法比。剛來日本也是不知道有留考這個東西,渾渾噩噩的混了3個多月,才在網上看到行知學園這個留考輔導學校。迫於年齡,基礎等一系列的壓力,咬緊牙關跟著老師的教學步驟學了4個月,6月份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在回想起來,多虧了行知的老師們,我才能考上一個比較不錯的學校,在這里先感謝下陸老師等,各位老師的幫助。
記得剛接觸補習班時,我曾經在其他塾和行知學園之間猶豫不決。當時,我和其他塾的老師談及自己的情況,並問他,我努力學是否能在6月份考到700以上時,他這樣對我說:你一來沒基礎,日語不好。二來時間太短,6月份是不可能考到700分的。之後我向陸老師提出了同樣的疑問,陸老師很堅定的告訴我,只要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沒有基礎?。。沒有關系!聽了陸老師的鼓勵,我毅然的選擇了行知學園。事實也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6月就考了708分。
現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在行知學園的學習效果如此好吧。首先,老師們都是名牌大學的在校學生,東大,一橋等等。他們都是當年留考的佼佼者,有著自己的留考經驗等等。然後,將這些經驗配上行知專用的一套系統性的教學教材,真正實現了一個完備的養成模式。讓你從剛開始的無從下手,逐漸的步入理想的學習節奏,從而事半功倍!教材的整理,科學的安排,都由老師准備好,幫我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所以就我而言,想要短時間內取得理想的成績,上塾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在日本努力一年時間,就可以考上一個非常好的大學,和國內苦熬了三年去考高考相比,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劃算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取得了一個好的留考成績,並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考入一個好的大學。留考只是個敲門磚,大學的筆試和面試尤為重要。在11月份的留考結束後,行知將會進行針對各大名校的進學指導,這個指導含金量就更高了,屆時會有各大名校的前輩來到塾里,給我們輔導筆試面試,這些經驗是很寶貴的,直接關繫到大學合格與否。試想當你拿著很高的留考成績,准備好了面試筆試即將出現的問題,去面對校內考試時,你還有什麼可怕的。
結尾,給各位想考上好的國立,私立的同學一個忠告。在日本考好大學,英語成績也是很重要的。越早,甚至在國內就取得托福,托業成績的人,是非常有優勢的!祝願大家通過在行知學園的學習,取得良好的成績,考上理想的大學!! 我是行知學園的兩屆學員。還記得2年前剛來日本的時候,很久的一段時間里都沉浸在獨自生活和出國留洋的喜悅和興奮之中。走過語言學校教室前的揭示板,雖然會留意上面關於留考的一些信息,但對於初到日本的我而言,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時間上的遙遠讓我覺得留考和大學入試仍然是一件復雜而困難的事情。
來日本之後的兩個月,第一次在揭示板上看到了留考報名的信息,盡管因為日語能力不足受到了來自班主任的懷疑和阻攔,我仍然抱著無論如何先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之後又從朋友和網路上打聽到了許多關於考大學的事實和信息。捉襟見肘的英語和日語,擱置已久的數學和綜合,還有許許多多種類繁多的證書手續經常讓我感到焦慮和無措。我突然之間意識到——在日本考大學似乎不是像出國前朋友所說得那樣可以一蹴而就,猶如探囊取物般可以唾手可得。
機緣巧合,力不從心想尋求幫助的我後來在同寮一位朋友的引導下我找到了行知。我還記得第一次瀏覽行知的官網時,曾經對那些「光鮮亮麗」的圖表,數據產生了一些懷疑。直到通過自己三個月的努力,在第一次留考時,我也取得了同樣的「光鮮亮麗」的成績。行知的老師都是在數次留考的歷練下所成長起來高手,課堂中他們幫助我們回憶些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教授新的知識,總結留考的知識點,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言傳身教。我覺得,在應付留考所必備的龐大知識量當中,如何發現去發現考試規律,把握出題意嚮往往最終決定了最後的成敗。一個人的孤軍奮戰,往往容易在四面楚歌的環境當中手足無措,從而迷失前進的方向,事倍功半。
對我而言,在行知學園通過各種渠道所獲得的情報價值絕不對低於那些課本知識。比起一個人費神費力猶如大海撈針一般在網上搜索真假難辨的情報。學園里無論是通過老師口授或者同學分享,我們都可以從這些即時有效的信息當中去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進而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制定最佳的進學策略。在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之後,自己付出的努力才會事半功倍。
行知學園並不單單只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在行知的課堂或者課余時間,我認識了許多和我一樣身負夢想的留學生。大家來到日本之前,來自自五湖四海,有著各自的經歷和故事,來到日本之後,雖然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卻互相散落在偌大的都市之中。行知把我們這些志同道合的戰友匯聚在了一起,在面朝留考這條不平坦的大路上,我們結伴而行。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行知的老師,雖說口口聲聲稱作老師,卻都是和我們年齡相仿的人。作為行知的老師,他們所教授知識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上,作為留學生的學長,行知的老師們同樣也教會了我們許多關於留學和人生的道理。其中的許多老師,更是值得後起之秀去視為榜樣學習。在行知學園所結成的人脈網和信息網,即使在離開行知之後,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異地他鄉的留學生而言,都是是筆寶貴的財富。
因為和行知特殊的這段機緣,才成就了我來日本最初也是最大的夢想。 來日本半年內考上東工大
2011年6月,高考剛剛結束的我來到了日本,目標當然是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在語言學校同學的建議下,我來到行知學園進行理科的補習。當然,對初到日本的我來說,開始並不知道行知學園是否是個理想的補課學校,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課程,我發現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數學朱老師認真負責。作為理科的負責人,每次上課前都會將資料全部打好,定齊。下課時雖然會開開小玩笑,但是一到上課,立刻嚴肅起來。對於每道題,他都會仔細講解,並且延生到其所代表的知識點上。在校內考的課程中,他更是為我找了近10年的東京工業大學的過去問。沒有這10年的過去問,對我這個第一次參加大學入學考的新生來說,必定是艱難的。因此,我至今對此仍感激不已。
物理忻老師含蓄靦腆。當然,有些同學會覺得老師這種性格不是缺點么?其實不然。忻老師在每次課上總會找日本的物理練習題以及各種一流的日本大學入學試題。無論是一開始的基礎課程,還是最後沖刺階段的校內考課程,我對他的評價就是一個字「穩」。在我們做題目時,他會對這些題目和自己的過程反復檢驗。講解題目之前,他會將所有的答案抄寫在黑板上,之後的講解中,他也會將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讓我這個在高中選擇化學而不是物理,導致物理基礎很差的人也能夠完全理解每一道題。
化學徐老師幽默風趣。作為東京大學的高材生,他絲毫沒有一點架子。無論何時都能和我們打成一片。當然,由於在高中對化學已經有一定的基礎,聽化學課對我來說似乎並不費力。但是看看其他同學,他們似乎也被徐老師簡單明了的講解所吸引。由於我的目標是選擇化學科,所以常會詢問徐老師一些化學的問題,當然有時還有志願大學等一系列問題。徐老師總是耐心的提出最中肯的建議,讓我在增長化學知識的同時,更是為自己之後報什麼大學,報什麼科有了更深的見解。
怎麼樣?看完我對數理化老師的介紹後,想必各位來行知學園的學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吧?之後,我想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當然,有了好老師,自己的努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作為理科學生,最不同於文科的就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在做習題上。對於這點,我希望告訴大家的就是不要懶,一定要多做多練。在行知學園拿到的作業認真完成的基礎上,自己也可以去書店找一些符合自己程度的練習書。雖然說不能死讀書,但是我至今都是相信,題海戰術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它是有存在的價值。就拿我自己舉例,每周行知學園的數學課上發下的數學題並不少,但就因為此,很多同學少做漏做,甚至還有不做的。但每次我都會花費一下午的時間將此全做完。並在下一次的課中核對自己的答案,若有不懂不會的地方立刻詢問朱老師。這樣就會彌補自己之前的漏洞。物理,化學也一樣。由於上海高考是三加一政策,我選擇化學後,幾乎是兩年沒有接觸過物理。所以知道再次接觸物理時,我也真的是頭痛不已。但是既然大家都是來日本來實現自己的大學夢的,這點又算什麼呢?我買了大量的物理輔導書,將日本高中生所學的物理知識大綱進行梳理後,自主做題。在化學方面,讓留學生,當然,是中國留學生來說,就是有機物的外來語了吧?不是漢字,而是由英語轉換而成,所以在這點上嚇退了不少同學。但是,希望同學們想想,日語這個語言難關都攻下了,這幾個外來語又算什麼呢?在發現一些規律後,想必很快就能夠上手。
在題海戰術之外,你還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增強自己的信心。也許在中國時,我們並不是什麼班級里的尖子生。但無論你覺得你在中國是個多麼小的角色,到了日本你就該有個新起點,重新開始自己的拼搏路。在仔細評估自己的水平後,定下自己的目標大學,多關注大學的信息,做這個大學的過去問。必定會有所收獲的。
最後,祝願每位在行知學院的學生都能進入自己的理想大學! 和別人比起來,我的留學之路不是那麼平坦。在國內上了一所偏遠的三本,一年半之後退學來了日本。或許有很多同學跟我一樣,覺得在日本的留學會改變自己到目前為止混沌的生活狀態。然後進入語言學校之後才發現,自己空有想努力的決心,有不怕萬難的勇氣,可偏偏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往什麼方向走。只能空看歲月蹉跎,不知所措。就這樣,將近一年的時光被我白白浪費,一無所獲。
第二年初,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進入了行知,事實證明自己沒有走錯路。我頭一次接觸到了各種各樣極富實戰價值的資料,其中不少東西是陸老師親自編寫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准。不論是日語閱讀或者是綜合,往往都能准確地抓住最為關鍵的考點。准備第一次留考的時間只有3個月,而且在這段日子裡我還花了一個多月考了托福,但盡管如此,中學時代底子一直很薄弱的我首戰留考即得690+,對我來說也算是個小小的奇跡了。
夏天過後,我退出了行知,這是我留學的第二個低谷。在11月留考之前,我針對薄弱的日語聽力環節,自己購買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聽力材料猛聽了許久,然而結果是很慘淡的,綜合和日語均有不小的倒退,一直能期望著自己能更進一部的願望就此破滅。從我的悲劇可以看出,空有努力往往無法換來應有的成果,需要行知這樣的塾給自己提供一盞明燈指路。之後的校內考其實也是差不多,覺得自己做的很到位,沒有問題。雖然自己翻了很多材料,問了語言老師很多,最終仍然一無所獲。就這樣,我創造了空有690的留考和將近60的托福,卻從明治到一橋7戰全敗,最終落入專門的下場。一時之間,成為數個語言學校中國學生中口耳相傳的悲劇典型。看著那個名叫NSB的專門,我覺得和我的遭遇還真是符合。
悲劇歸悲劇,日子還是要過的。面對已經開始浪人生涯的我,陸老師又一次邀我進入了行知。針對我不了解大學入試狀況,沒有辦法對症下葯的弱點,讓我上了進學指導相關的課程。在這一段時間里,很多老師引導我認真的分析了自己去年的失敗原因,對大學校內考的每一種題型做出了翔實的分析,讓我明白了這個問題究竟是在問什麼,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應對。這一點堪稱是讓我打開大學之門的王牌鑰匙。
之後,因為自己的粗心數學發揮失常導致這一年的留考分數停留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711分。想起去年的慘狀,情不自禁又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再度悲劇的時候。老師們給我制定了保底中央,主攻慶應,嘗試一橋的策略。並且在慶應的理由書和面試上給了我很多實用的建議,讓從未有過任何面試經驗的我順利地合格了慶應的商和經濟。之後的一橋班裡,李康雨瀟和祁霖兩位老師在為數不多的課程里,又一次准確地為我分析出了一橋是在考什麼,想要考察學生哪方面的能力。讓我在最後的3周里迅速調整自己的策略,制定出了最適合自己的考試時間分配,調整好了句型和用詞,最終在正式考試中獲得成功,合格一橋商,完成了從悲劇向喜劇的轉型。
回想這3年的生活,可以很清晰的看見,一個人的努力和付出,固然辛苦,固然難得,但終究會有盲點,而這幾個盲點和誤區說不定就會變成人生的絆腳石。行知學園不僅僅是一個課堂,也是一面鏡子,能准確地照出自己的弱點與不足,從而防範於未然。

Ⅱ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1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范生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范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范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裡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范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慎此。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豎乎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於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於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麼,還想著學了這么久了,考了這么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麼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2

讀了《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一書,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先進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朴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余孝悉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虛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跟民眾學習、跟小孩子學習、肅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等。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在課堂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情境,使師生達到情感交融,對每個學生都充滿了愛,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因此課堂上我用微笑、點頭、鼓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每個學生都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遠比教師灌輸性的教學要有效得多,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陶老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並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總結,而應該銘記在我們心中,體現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處理突發事件時,我們絕不能因一時沖動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常懷一顆寬容之心,打開智慧教育的大門,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以適度寬容教育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當孩子不慎犯有過失或錯誤時,他的內心會感到內疚、悔恨和痛苦,此時最需要的不是批評和訓斥,而是理解和信任。這種理解和信任是一種感化,是以情動情,是喚起孩子的良知,是對孩子痛改前非、將功補過的願望和積極性的啟發、鼓勵、促進和強化,而不是無原則的縱容、遷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說: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一種高尚的心靈,寬容讓課堂充滿寬松,寬容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學會寬容吧,因為寬容,老師就能給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給學生一個無比廣闊心靈成長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作文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葯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准,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李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朴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4

上個學期,我們五年級學生人手一本《陶行知讀本》。剛接到書的時候,我便想,這又會是一個什麼成功人士的「光輝事跡」呢?當我讀著通俗易懂的小詩,翻看完所有的故事時,我早就被陶行知一個個平淡卻又不平凡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這些故事給了我無數的啟迪,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這些故事也真正證明了陶行知一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充滿愛心的光輝一生。

陶行知一生愛滿天下,無論何時都能做到尊老愛幼,他常常為老人、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最感動。一次,住在村東頭的程四奶奶家的鍋破了,村裡頭沒有鍋賣,得到城裡去買,但到城裡要走7里多路,而程四奶奶早年守寡,無兒無女,年紀又大的她根本沒法去買鍋。陶爺爺知道這件事,二話沒說就去城裡買鍋了。

進城的路很難走,天色也暗了下來,北風颳得人臉發痛,當陶爺爺趕到城裡時,腳都已經起泡了。鍋買好後,陶爺爺就把鍋背在身上,忍著腳痛,摸索著前進。不一會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陶爺爺把鍋頂在頭上,雨越下越大,陶爺爺渾身都淋濕了,冷得他直打哆嗦。可想到還等著鍋燒菜的程四奶奶,陶爺爺就打起精神,冒著雨,不停往回趕。

你瞧,陶爺爺只是為了讓程四奶奶有鍋燒菜煮飯,就奔波了7里多路去買鍋,這是多麼感人啊!按理說,陶爺爺這種做法只有親人之間才有的,但陶爺爺和程四奶奶只是鄰居,卻能做到這樣,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的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呀!他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爺爺還有許多這樣充滿愛心的'感人故事,如《一碗熱騰騰的豆腐腦》,給孩子送去了熱氣騰騰的愛;《陶行知與孤兒》給孤兒帶去了慈母般的愛;《四塊糖果的獎勵》用出乎意料的方法,給學生發人深省的愛;《搶救「幼苗」》用無私的愛「搶救」了一個音樂天才……這一樁樁,一件件,真實地紀錄了陶爺爺為關心幼小、愛護學生所做的一切。當時陶爺爺也窮,但為了讓所有鄉村孩子都去上學,他無論怎樣都要讓孩子過上幸福生活,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的愛付諸於行動。陶爺爺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讀完這本《陶行知讀本》,在我的心中,已經深深刻下了陶行知爺爺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他愛國家、愛社會、愛學校、更愛學生,他由這強烈的熱愛之心產生出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用他愛的實踐寫下了珍貴而值得我們回味的一頁!他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爺爺吧,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讓世界因為有愛而轉動,讓世間因為有愛而更美好。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5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走進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讀著陶行知先生感受著他純朴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對學生驚醒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將對人才的品德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而作為教師,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自身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後人。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請保留此標記作為他教學、做人的准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為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為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6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裡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里,我抬頭看著天花板,心裡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著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拚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獃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獃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游戲,這個游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煉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7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准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干,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Ⅲ 行知書院

行知書院:

行知書院以研究和傳播經典文化為己任,教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經世安邦之策,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剛毅誠信、博厚悠遠、仁愛通和精神。

傳承和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新六藝為主題,張載先生四為為核心進行中國禮儀、禮樂、漢舞、漢服禮儀的教學與推廣!

書院宗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書院理念:盛世文脈傳承凈土,亂世良知指路明燈。

書院內容:禮、樂、射、書、數、茶

朱志偉先生:山東人,自幼喜歡傳統文化,在校期間廣泛涉獵西方心理學、哲學,深信啟入儒、道、釋經典的學習。感於當中國處於一個急速變化轉折和多元價值觀碰撞沖突的時手漏代,在國家富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卻日益變得荒蕪,陷入心在哪裡安放的迷滑薯如茫和困惑,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在尋找自己的心靈家園。崇尚北宋大儒張載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宏遠,因而不辭辛苦,發心創辦禪修養生網,行知書院。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承者,踐行者,致力於漢文化、漢服文化的研究、發展與傳承。

行知書院創辦人、雄安新區禪修養生聖賢文化耕讀園創始發起人、禪修養生網總編、財富品質雜志專欄特約卷稿人、漢服之美禮儀中國,我為漢服代言創始發起人!

歡迎全國各地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參觀、交流、學習!

行知書院

行知聖賢文化耕讀園

耕讀園

Ⅳ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寫過徵文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徵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1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難以全面地了解每一個人心中的陶行知先生,且以一個青年文學愛慕者的姿態淺談對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認識,以示敬佩之情。

在我眼中,陶行知先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和教育家,更是一個啟迪無數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帶有獨特的人格魅力。雖然我與陶行知先生錯過了大半個世紀,無法親眼領略他的風姿,無法聆聽他的諄諄教誨。但他那被歷史牢記的精神寶藏透過薄薄的紙張折射出迷人的光輝。向後人敘說著何以為師,何以為人!

陶行知先生的文學造詣之高是世人所共知的,難以用文字比擬。他著有多部詩集,創作了大量的文學篇章。當然,陶行知先生作為現代文學教育史上的偉人,我們不得不談談他的三大核心思想:「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與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便是要求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觀當今社會,很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態度已經過時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至理被當做老掉牙的碎語。經濟社會的日益蓬勃的同時,國人的精神世界卻面臨崩塌的危險。人們的教育觀怎麼了?所以,繼承並宣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教育是終身的,它以生活為前提。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變生活。離開了教育的生活是靜止乏味的!生活和教育彷彿是生命的兩根脈搏,兩者並存,才能讓生命充滿活力。在當代,我們不能一味推崇教育,淪為課本學習的奴隸;也不能一味注重生活,離棄教育,枯燥地活著。「教育即生活」至今仍是不亂侍衫朽的理念!

約翰。杜威主張「學校即社會」的理念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先進性,而陶行知先生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使中國的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上。對此我的理解是:走出學校的圈子,融入到社會中去學習,去面對人生的種種際遇才是真正叩響了人生的「大學」門。局限在學校的小圈子裡無法全面地了解世界,無法成就人生!在當代,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從校園里走入社會中,象牙塔里的學子更是推崇「社會實習」的開展。這很大程度源於陶行知先生對後人的影響。

「教學做合一」,在我認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文里對老師的職責闡述僅僅是授業解惑而已,但新時代對一個教育著的要求絕非僅次而已。對此,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認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要塑造靈魂」。教學過程應追求藝術性和功效性。為師者要把傳道,進修,育人這三個方面都做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育人方式的藝術性。陶行知先生與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面對因幫助女同學不受欺負而擊打同學的學生,他以獎勵糖果的方式肯定了該生正義的初衷,肯定了該生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敢,用春嘩腔風化雨的寬容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沖動的錯誤,在思想上改正。這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教育的藝術性,為當代所稀罕。倘若這種「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能成為當代教育的新浪潮,勢必能為中國文化教育添磚加瓦!

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人。在革命的年代裡,他不僅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革創新,而且有著濃厚的談虧家國情懷。拒見蔣介石,甘負莫須有的罪名,也不與蔣介石同流。其愛國之情顯而易見。有人說陶行知先生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為中國的崛起奉獻一生。少年強則國強,陶行知先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上個世紀初的舊中國,有如此高學歷的海歸派鳳毛麟角,他完全可以青雲直上,輕松享受高官厚祿,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然而他脫下西裝革履,坦然穿上布衣草鞋,甘心情願、安之若素地自入貧困,毅然決然地走到偏遠的鄉村去辦幼稚園、辦小學、辦難童學校和職業學校,縱然飽受經濟拮據之苦和橫遭官方壓制、刁難,但他無聲忍受,為中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臧克家的詩篇《有的人》里提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無疑,陶行知先生屬於後者。他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甘心做教育的開拓者。淡泊一生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但「野草燒不盡,春風吹有生」,當一個人的思想早已與滾滾不息的.歷史浪潮所交融,那麼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背景下,他的思想仍會為世人所稱頌,如此偉大的他,也就成就了生命的不朽。陶行知先生正是如此,用他的一生奉獻為我們闡述了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擔當,何為不朽的人生!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來並不叫「行知」而是叫「知行」,他認為「知是行之始」,後來經過不斷的實踐,他總結到「行是知之始」,於是糾正了以往的認識,並在《三代》中總結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著名言論。

哲學上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國家級的教練卻教不會一個骨幹精英游泳,看似實在可笑,但是從事物的兩面性分析,一則在教練,一則在學者。這位小夥子是精英,但他學不會,這就要看他的思想了。

本來呢,大家都不敢下水,教練略施一計,教大家救人,便是要各位精英紛紛下水,最終在不知道目的的情況下學會游泳。

小夥子很聰明,在別人都沒有看穿時,他已猜到教練的目的。可是,他不順著教練的思路,始終不下水,讓這善意的謊言圓滿。

真的不愧為精英,計謀竟被他識破了,可是,他得到好處了么?

從思維上講,他用頭腦的實踐——觀察分析活動,破解了教授「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不陷入這個事先布好的局中,可以說是從知識得到了行動的方針,「知是行之始』,是沒錯的。

若從另一方面講,大家都怕下水,他也不例外,只是大家都被教練的權宜之計騙了,繼而邁出了學游泳的步伐;而他呢面對恐懼,在知道真相的情景下,順著自己的懦弱「下水」了,結果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牛頓曾說過:「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多麼樸素的一句話,到他這兒,成了唯一的「真理」。真理與謬論往往相伴而行,只等待時間與空間的組合。

他只能算得上是聰明,有智慧,但還差那麼一點——行。

看上去他戰勝了教練,其實不然,他還是一個失敗者,只是「跳梁的小丑」,因為他也不明白自己的目的,卻反問別人,在別人幫他去完成時,他卻以任何的理由拒絕。他只記得以知識開始的實踐,忘了實踐是知識的來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不要一味地鑽牛角尖,去掩飾自己的懦弱,失去飛躍的機會,這就和我們在面對父母和老師的教導時,明明知道那是對我們好,卻執拗地拒絕,只因為「我不會」「叫別人吧」……沒有了親身體驗嘗試,再怎麼說,也不可能成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要畏懼,不要迷茫,未來的山路等著你去「躬行」,相信吧,終有一刻,你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將成為真正的行者、知者,未來等著你去探索。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3

我認為,知,是知識,是學習,是探索,是認知。行,是旅行,是實踐,是所見,是行動。

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他既重見聞,又重思索,並主張知行結合,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認識的來源歸結為「聞之見之」,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張人有「良知」、「良能」,認為人的道德認識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主張「不出戶,知天下」;莊子則根本否定人們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齊是非」,「辯無勝」。荀子明確提出「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讀書。一本好書,不僅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還包含了他們的認知,對世界的理解。為什麼這么說,是因為學習也是一種知。而讀書,就是學習。學習書中先人的見解,琢磨他們的觀點,揣摩他們的思想,吸收書中的精華,豐富自身。書,承載著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寧靜,或激動,或沉寂,或……而我們看書,就是在他們的想法里暢游,與他們創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見他們所看見的。這就是讀書。

讀書和學習,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義,在於行動。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麼,無論讀再多的書,眼界也始終有限,視野也不能真正的開闊。所以,行,也同樣重要。我們要把從書中學到的,運用到生活中,讓知和行互補互助,將知的積累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為社會創造出財富,以及這個創造過程中體現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體現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於探索。人類從嬰兒起便開始探索,探索說話的方式,日常的行為,並學習。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實踐。把所想及所得實踐在現實生活里,取得成功,證實想法,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義。

學習,認識,實踐,再學習,再認識,再實踐。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並重去書寫,去描繪,去創造我的精彩人生!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4

行動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知識的驗證,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無上箴言。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大意是:廣泛的學習,詳細的詢問,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確的辨析,然後踏踏實實地去實踐。此句說的不正是知與行的關系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講的是求知的過程,「篤行」是要求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就要學會;問,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執著。從認識到實踐,不斷努力,就會不斷增漲才智和能力。這也是一種知與行的關系。先知而後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去親身實踐,得出正確的結論。

記得剛上初中時,一時間不適應這種快節奏,制定了很多學習計劃,希望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但制定了卻沒能去做,學習自然不會進步。後來,爸爸發現了這種情況,便向我講了這條格言。他說:「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種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讓知與行結合起來。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行又會進一步促進知的深入發展,只有這樣才會更快的進步。」爸爸的一番話,不僅使我醒悟,也因此讓我喜歡上了這條格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我發現了很多人因為做到「力行」、「審問」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為春秋著名的學派。自古以來,也有很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李時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間葯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醫學名著《本草綱目》。無數實例證明:那些僅僅靠書本獲得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在當今社會中,知識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識最有效的方法除間接經驗外,還可在實踐中獲得。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按我喜愛的格言去做。努力學習各個科目,做到廣泛的學習;節約每一分每一秒,少與同學打鬧,多看一些各種領域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遇到不理解的問題,要主動問老師,請教同學,弄懂為止;對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要用自己的大腦加以分析,獨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書本,要敢於質疑,對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對待知識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無論要實現這些事情有多難,我都會一如既往下定決心做下去。

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我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我們排斥虛偽、拒絕空想、親身行動,得到最正確的結論,獲得豐富的知識。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確的方法。知與行,知識與行動,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與親身實踐、積極行動相結合,才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光輝燦爛,使中華傳統美德經久不衰,在我們當今社會中熠熠生輝。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5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這句格言不正是講出了「百問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的道理嗎?對於任何事物,「聞」只是初知,故而極易忘記;「見」已是淺識,故能記住;「做」乃為親身實踐,所以能真正理解。

小時侯,媽媽帶我到一些花場去買花,花場里的花可真美,有百花之王牡丹,有生命力頑強的仙人球,也有散發著幽香的桂花……突然,有一大片金黃色的花印入我的眼簾,這是我喜歡的向日葵,我拉著媽媽走過去,只見一朵朵可愛的金黃色的向日葵臉朝著太陽。

以前,總是聽別人說,太陽葵很美。而且花期又長,有50—60天,但並不難種,只要把他種下,有空的時候澆點水就可以長出美麗的花朵。

現在見了花場里這一片向日葵長得那麼美麗,花開得那麼燦爛,生機勃勃的樣子,便相信這話是真的,就天真地問花農:「這花容易種嗎?」在我的記憶中,他並沒有正面地回答我的問題,只是撫摸我的頭,說要給我講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講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當他寫到俄法雙方在鮑羅京諾會戰的一段文字時,總感到描寫的很抽象,不具體,於是,就決定親自到戰場考察一番,結果寫得不僅生動,而且色調明朗、壯觀。

我似明非明的,媽媽便說:「紙上得來中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便買下一棵,讓我來種。

唉,可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剛開始的兩天,花還好好的,但到了後來,不是由於忘記了澆水,使它變得垂頭喪氣,就是連續幾天得不到陽光而枯萎,或是被蟲子咬得傷痕累累,最後,這花還是沒有到結果就死了。

世事便是這樣,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只有實踐出真知。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這是漢朝劉向的一句話,所有的事情,只有在你實踐了,才能夠真正地了解,才能夠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6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所周「知」,人生長路終其目標,於此路「行」必而求索。

在追逐人生理想的大道上,人人都有想到達的目標彼岸,但是有的人只是匆匆知曉,卻沒有去為它實行。遠觀古人,在戰火連連的戰國時期,軍事斗爭尤為激烈,運籌帷幄的戰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韜略者趙括,滿腹經綸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這樣的紙上談兵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借口是不為,代價卻是國敗身死,如此知而不實行只想卻不為可謂智矣?

知與行,是知而實行的。知是前提,行是關鍵。只知不行必無果。近看現代,在如今物質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競爭激烈而人的自律自覺也很難控制。就個人說,作為學生的我時常不能自控,做到知且行。每每考前,無疑都要臨時抱抱佛腳,考前的溫書假自是最後突擊的關鍵,我必會為之規劃完美。細到幾時幾分何為。這是自知之明,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每到實施之時,總有意外,要麼睡遲,要麼忙事,或是忍不住誘惑,看看電視玩玩其他,總為時間找借口,還早還早,待會再復習;就這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待到時光消逝,一切晚矣。想想,這不也是眾多人的通病嗎?不想做,卻老為自身行為找借口,知其利害卻不行動實干,如何收獲碩果呢?

故行之關鍵尤為重要,知只是基礎。一個被咬的蘋果,卻是喬布斯的傳奇。2011年,喬布斯第三次稱病告假,眾人皆以為他不會再出席,這病是一個「借口」嗎?答案否定,因為喬布斯沒有令人失望,他帶著創意造就的新產品,再次登上發布會,帶病出席演講,贏得眾人鼓掌稱好。正是喬布斯對靈感的知曉而不錯過創新的實踐,為著人類的生活便利而創新蘋果去行動找方法才一次又一次地造就了喬布斯的傳奇,使蘋果名響全球。知且行使喬布斯獲得成功更造福了人類,而行之切見證了「知」,可見「行」如此重要。

知與行,是一對雙生子。既要知,更需行。知奠定行的基石,行見證知的碩果。知而不行,一味借口,只有空得理想的泡沫而無以至彼岸的殿堂;知而且行,為之求法思索,只要想做敢為,天堂為你架起彩虹橋,必當步上青天。

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知先生,走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細細品讀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對教育的這份執著和熱愛所感動。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畢生致力於教育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貴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獨特精深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先生用種田、游泳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游泳是在水裡做的,便須在水裡學,在水裡教。在他看來,「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教學做合一」呢?以指導學生「觀察蝸牛」為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心」的准備。請學生說說自己想要觀察蝸牛的什麼?准備怎樣去觀察?觀察時要注意什麼?

(二)帶領學生實地經歷一次「眼」的觀察活動,並要求隨時將觀察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三)回到「心」的思考:交流總結觀察的方法、收獲和疑問,形成一隻「我的蝸牛」。

由此可見,「做」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核心。「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要求教師不要一味地以語言文字為中介來傳授,而要「在做上教」,學生也不再是通過機械地記憶來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學」,教師教與學生學必須在共同「做」的基礎上完成。陶行知先生還進一步提出:「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所謂「做」,正如他說的:「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應改努力創設一告李種讓學生勞力上勞心的「做」的教學模式,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獲。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精力都投入進去做研究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更真,更實。

在《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先生說: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做一個十八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作為教師,除了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學習、做事態度,還要為教育事業「生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學好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關注及深思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做好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個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在錯誤面前,勇於承認,積累經驗;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並且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2、教育孩子做有責任心的人緩友肢。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游戲、交往、擾世學習的時間,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床鋪的機會力爭留給孩子,讓他自己積極主動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點。其三,對待學習,鼓勵孩子主動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苟。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養成好習慣,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穿上別人的鞋子」,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承認不足,走出一貫以來考慮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

4、教育孩子做孝敬長輩的人,讓孩子持有一顆感恩的心。

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2

暑假期間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段話讀來似曾相識,這不正是新課程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嗎?

回想兩年以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教學成績高就是優秀教師,怎樣才能教出好成績,就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講清楚、講明白。於是在課堂上我不遺餘力細致入微地講著,學生靜靜地聽著,發現學生有問題不理解時,不厭其煩地又講一遍,自認為講得夠清楚夠明白了,這會兒學生總該學會了。可是每當期中、期末考試,學生的成績卻覺得不很理想。問題出在哪呢?是不是自己不適合做老師?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找不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不知怎樣才能改進和提高。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教學實踐中慢慢歷練成長起來的我,在經歷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禮之後,已找到了當年失敗的原因:重視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在不經意間成了陶行知所說的第二種先生——教學生的先生,盡管願望是美好的,但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老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去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沒有對一個問題經歷思考探究的體驗,沒有課後有針對性的練習做保障,那麼學生得到的那點知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樓一樣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談不上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潛力的挖掘了,那麼學生成績不高就不足為奇了。

如今我的課堂,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討論質疑的時間多了,操作演示的時間多了。我注意發揮每一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探究上,不但教學成績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會品嘗到教學帶給我的快樂,從中收獲著一個個成功和驚喜。我常在課後反思:這節課學生除學習了新知識外,還學會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希望給學生「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現在是不是成為了陶行知所說的第三種先生——好的先生,教學生學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標。

教學合一的第二個理由是:「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考慮學生的才能興味,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

教學合一的第三個理由是「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以為終身賣不盡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我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習是教師享受職業快樂的需要。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否則年年照樣畫葫蘆,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無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為當事的人,封於故步,不能自新所致。當我們真正地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就會覺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愜意的。

學習更是教師適應時代,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我讀師范的時候,還沒有見過計算機,也沒有學過計算機的理論和操作。短短幾年,計算機已經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家庭,現代信息技術也成為一門學科。現在的老師不懂計算機行嗎?不行!

必須要學、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課文、一道例題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備課,觀念在變,理念在更新,教學同一個內容,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發現和感悟。

我校非常重視老師的學習,多次組織老師進行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我們從中確實受益匪淺。近些年,在學校大的學習氛圍下,我閱讀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過程和方法的研究,這堅定了我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學習型、研究型教師的信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3

這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下面是我讀這本書的幾點體會: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開辟了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群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語文是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學習具有生活的內容,運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麼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後在語文教學中,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聯系,使得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變得生活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現代成分,使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學生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樂意去做。這樣使得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個字詞不再是無生命的東西了,學生就急於跟它們交朋友,急於去了解它們,認識它們。課堂也不再會成為束縛他們的籠子了,而跟他們的生活貼近了。在這種課中,學生始終是愉快的,他們學習的熱情也始終是高漲的。學生也就真的把書讀活了,把書讀出「味」來了。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他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由於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留給我們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去執行和發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4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我感覺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傑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著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教育家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和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留下了許多永不過時的教育理論,。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

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學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後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自走向知識,主動探索,發展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後,把學生推到台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唱好主角。與其說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不如說是發現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注重設置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餘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倡導多樣化,有利於培養主動探究意識。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教學相長」,並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於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了。於是,我們的學生一邊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浪費著食物;一邊張貼環保標語,一邊亂扔垃圾。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很多,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我將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付諸於工作實踐之中,努力做一名優秀教師.

Ⅵ 學園和學周刊哪個好

學周刊比較好。
《學周刊》河北省教育廳主管的,河北師范大學和河北行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
《學周刊》棚備雜志的辦刊宗旨為:關注教育改革現狀、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州和高開展教育學術討論、介紹科教創新內容、報道教育信息動態,旨在促進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多年來,在河北省教育廳和河北省新聞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學周刊》雜志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周刊自創刊以來,一直堅持品質第一的辦刊理念,全力打造了一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學冊尺術交流平台,是教育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切磋教科研經驗的重要園地。

Ⅶ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局此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2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3

「千教萬教教人桐首迅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芹友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4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麼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後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採取「自動」的方法、「啟發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

我讀了《陶行知》一書,說實話,我對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慚愧。對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還依然能夠從中得到關於做人,關於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是的,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學生,視之為子女,以滿腔熱情教育學生,用愛營造平等、民主、溫暖、和諧的學習氛圍。用愛關心、愛護、教育、幫助學生,使師生之間以誠相待、坦盪無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接近老師,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有愛才有未來,有愛才有希望,作為教師,得學生之「心」,讓愛在平凡事業中升華,使學生在愛心中成長。

陶行知先生還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的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學習上也各不相同,那麼在教學中,就更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努力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頭腦聰明卻不善於自控的學生,多看他們幾眼,多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多給他們一份堅定的信心,堅持下去,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裹著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便是「教學合一」,這些觀點是他過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現在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過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6

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獲甚多,感慨萬千。總感覺一位老人正在講述著他一生對教育的感悟的種種表情。先生說:「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譜寫教育新方法,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是我們這些教書匠的指路燈,我認為這盞燈,對我們來說,是最明亮著,永遠是閃爍著,永遠指引著文字前進再前進。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給予了我們啟迪。「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與教學論。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概括出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個合格的教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一是只會讀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二是不是在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我認為這兩種教學方式學生都是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而老師教給學生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從教的過程中,不禁不吃一驚,原來這就是典型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喂飽鴨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慚愧。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應該對待每個學生以寬容,坦誠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說,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達,態度真誠,要有熾熱的情感。公開、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有所不同來要求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研究。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創造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7

在學校里,老師們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爺爺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這次學校組織我們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其中陶爺爺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么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要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做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爺爺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8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麼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著,嘗試著……通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9

寒假我仔細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越讀,我越覺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進;越讀,越覺得先生對教育的摯愛先生為了所熱愛的教育畢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與研究中,為後人留下600萬字的著作。他的教育理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不是紙上談兵,他用他所經歷的實例來闡述他的一些思想,盡管先生離去半個多世紀,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鮮活,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萬世師表的崇高評價。

陶行知主張教師要有兒童的思想、情感、愛好,要善於變個小孩子。他說:教育是什麼?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師范生(准教師)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師范生(准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

誠然,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學生,你會覺得他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覺得他們太貪玩,一點不求上進;覺得他們怎麼那麼不開竅,反復講過的東西卻還是不記得;覺得他們幼稚,好動,不穩重。你眼裡的學生沒有一個讓你滿意,要麼行為出格,要麼乖巧懂事卻學習不開竅,要麼頑皮搗蛋整天給你惹亂子……唉!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出在我們教師自己身上:試想;一個孩子不調皮,那叫孩子嗎?一個花季少年不愛做夢,沒有一點狂妄的想法,這個民族還有什麼生機和希望?在孩子的頭腦里,要學的東西那麼多,每位老師都說那是重點要牢記,那麼他要記的的東西就不是一點點了,還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點懶,(孩子的天性)那麼一些孩子學習上疲軟也不奇怪了。教師所從事的是自己的專業,整天就和這點學問打交道,還不滾瓜爛熟?還不易如反掌?再說,教師自己比他們多經歷了那麼多,無形中你卻要他們和你在資歷和學問上劃等號,這個等號能劃平嗎?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們眼中的一樣嗎?他們的未來能讓你去規劃設計嗎?決不!那麼,先生說得很有理:要想成為一個好教師,首先,得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

陶先生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捫心自問,我和學生交朋友了嗎?沒有。雖然在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地對話,雖然我總是微笑著和學生談話,雖然我總是一幅和藹可親的模樣,雖然我也和學生一起踢過毽子,跳過跳繩,但是,我沒有和學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是因為我沒有變成一個小孩子,沒有變成內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則廣告說的是一個成功女人的三個年齡,在家裡和寶寶在一起,變成五歲,和寶寶快樂玩游戲,就象一個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變成25歲,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輕人;在公司和員工一起開會,又成了穩重精明出謀劃策的女上司;我們教師和小學生在一起,就該把自己變成七、八歲的兒童,用他們的思維來想事情,用他們的眼光來看世界,用他們的閱歷來對待朋友老師父母和周圍的人。愛迪生小時候模仿母雞孵小雞,在成人看來是瘋子行為,然而愛迪生卻是一本正經,反復實驗,還苦惱自己為何孵不出小雞。

試問:假如我們是愛迪生的老師,面對他千奇百怪的提問,與學校的教程毫不搭界,我們會怎樣?也許,大部分教師也跟愛迪生當時的老師一樣搖頭:這個學生不值得教,整天界胡思亂想,不切實際,課堂上老愛問一些怪問題,擾亂正常教學秩序,是個壞傢伙。沒想到,這個壞傢伙還竟改變了全世界!假如當時老師贊賞他如此有創意的想法和做法,並鼓勵他多問多實踐,愛迪生也不會遭到中途輟學的境遇。

我再問:在這樣一個愛做夢的年齡,愛問為什麼的年齡,愛叛逆的年齡,假如學生都乖乖地坐在你面前,不問會變什麼樣?也不問為什麼,更不問憑什麼。你說什麼就什麼,你說怎樣就怎樣,一切都無所謂,那豈不可怕?豈不悲哀?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希望?

我要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想他們所想,樂他們所樂,憂他們所憂,始終提醒自己,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也許,一切不那麼復雜。因為,他們畢竟是孩子,為何要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審視他們?用我們的價值觀來評價他們?那樣,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有人說,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在中國就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實踐。

Ⅷ 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做到向上向善,行知和一

廣大青年要如飢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謹襪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青年學子要在辛勤勞動和不懈奮斗中錘煉堅強的意志品格,培啟數養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歷練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才能始終以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

雷鋒精神,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愛崗敬業,就是釘子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所以,大學生學雷鋒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好,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然後才去幫助他人。


(8)濟南行知時代文化傳媒怎麼樣擴展閱讀:

雷鋒精神不但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同時體現著人類的共同美德。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人學習雷鋒,甚至在與中國具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也是如此。

如一些來華外籍人士了解雷鋒的事跡後祥旁激,說「我也要學雷鋒。」

Ⅸ 一些自強自立的名人的故事

1,華羅庚中學畢業後,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癒後,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

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2,林肯的台階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

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的林肯。他的母親便是南希·漢克斯。 林肯的父親是個農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續地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1年。

但林肯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做過工人,當過律師。

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前後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於問鼎白宮,並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3,深圳法制報訊(記者 李文 張定平)「我有一個夢想,若干年的某一天,所有殘疾朋友能夠像健全人一樣地生活,可以駕駛汽車、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旅遊,那時我們殘疾朋友就能完全融入社會,融入這個和諧的大家庭。」這是昨天張海迪與全市六區的100多名殘疾人面對面交流時說出的心裡話。

昨天,市殘聯為慶祝第十五次「全國助殘日」,在五洲賓館舉辦了座談會。作家張海迪,以及中國社科院社科研究所副所長黃平參加座談。

在羅湖商業城從事按摩工作的盲人馬景陽聽完張海迪的一番話後對記者說:「我今年26歲,是聽著張海迪事跡長大的,她的精神一直在鼓舞著我。一名殘疾人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就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大的艱辛,我作為年輕人會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不斷學習,勇敢面對生活。」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20名聾啞學生到場觀看座談會,一名叫陸金輝的聾啞學生在記者的采訪本上寫道:「今天非常高興看到張海迪,她是一名作家,我將來也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4,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

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並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5,洪戰輝是河南西華人,家庭貧困且屢遭變故,他在高中階段曾一度輟學。他十二年如一日撫養被遺棄的小女孩,視其為親妹妹,並用打工所得供其讀書。洪戰輝在艱苦的生活中自強不息並考上了大學。

(9)濟南行知時代文化傳媒怎麼樣擴展閱讀

名人名言:

  1.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2. 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鄭板橋

  3.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淵明

  4.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列寧

  5. 應該記住我們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6. 埋頭苦幹是第一,發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華羅庚

  7. 勤勞應以所做的工作為尺度。——徐瑋

  8. 生活就是戰斗。——柯羅連科

  9. 萬事皆由人的意志創造。——普勞圖斯

  10. 意志在於磨練,成功在於堅持。——周海中

  11.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郭小川

  12.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

  13.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備。——易卜生

  14.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15. 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的、最正確的、最天才的是時間。——別林斯基

  16. 民無信不立。——孔子

  17.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西塞羅

  18.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

  19.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

閱讀全文

與濟南行知時代文化傳媒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