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大成國學院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所有中國公民的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有民俗,文學藝術,醫學、養生、武學、方術、玄學、預測、哲學,個人品德修養,生命、宇宙科學等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大成國學院簡述如下系列:
·儒家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B. 中華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
中華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態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總體表現。
中華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而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文化,歷史十分悠久,流傳非常廣泛,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最直接的源頭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綿延不絕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總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
中華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歷史形態、持續發展的古代經濟、特色鮮明的書法繪畫、美輪美奐的古典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歡樂祥和的歌舞娛樂、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匠心獨運的國寶器物、輝煌燦爛的科技發明、得天獨厚的壯麗河山,等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風華獨具,自成一體,規模宏大,底蘊悠遠,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和傳世價值。
C. 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些個人認識與感悟。民族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蘊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現。所以我講的題目就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現」。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
第一點是整體觀。中華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看問題。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體的,或者講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也是一體的。
中華文化很懂得客觀世界是整體的,都江堰是個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為富饒的成都平原,這不但沒有破壞與危害自然環境,而且使自然環境更好。因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協調地按照所有有關的客觀規律辦事,不是顧此失彼,顧近失遠。當然中華文化也懂得主觀世界是整體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禮,德育;樂,美育;射箭、駕車,體育;書、數,智育;這是對一個人德美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且德育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師襄子告訴孔子說:行了,彈得不錯,可以畢業了。孔子說,不行呀,我雖彈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沒弄清楚。又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跟他講,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畢業了。他說:不行,我還沒了解作這個曲子的人,我要通過這個曲子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就告訴師襄子,作曲的這個人身材碩大,面略帶黑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這個人偉大呀!師襄子一聽,肅然向孔子致敬,他講:你真了不起!這個作曲者是文王,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無從考證,但他講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音樂、藝術、文學、美育對一個人的啟迪非常大。美就是講和諧,所以禮樂射御書數、德美體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職,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東西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有用。我曾看過一篇清華大學老校友的文章,說清華大學的精神是「無用」,而「無用」最為有用。他講的「無用」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有用,是基礎!
還有,中華文化還把主客觀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中醫的辨證施治最為典型:不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而且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主客觀條件不同而不同施治,這是真科學!所以,從總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這是關鍵。
第二點是發展觀,變化地看問題。中華文化看一個問題,不僅僅重視其全局、聯系,而且認為這個聯系是運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僵死的。其實,這是從時間發展上這個全局來看問題,即變化地看問題。毛主席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是客觀世界,「正道」是規律,「滄桑」是變化;客觀規律就是變化,客觀世界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現在談「與時俱進」就是談變化,所以中華文化極其注重變化。莊子講:「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很對!
舉個例子,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在醫學的解剖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經絡。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沒有生命這個運動,從而死人沒有經絡,只有活人才有經絡。針灸就是基於經絡理論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針灸。針灸
什麼?灸經絡點,灸穴位。在客觀世界裡經絡的確存在。經絡可能是活人體內某類信息的傳遞、聯系與互動、交換的某種體現。
有的國外專家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華文化尊敬祖先。這對!尊敬祖先,就是尊敬歷史,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不能超越歷史去要求前人。這就是時間上的整體觀。
第三點是本質觀,不僅從空間上整體地、從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而且不停留於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本質上去。我們講聯系,聯系是變化的;我們講變化,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本質。中華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更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講,冰,固體;水,液體;水蒸氣,氣體,從物質層面上是不同的;從分子層面看都是氧氣。從分子層面看,氧氣跟臭氧不同;從原子層面看,都是氧原子;從原子層面看,氫、氧、氮、碳都不同,但從粒子層面看又是一樣,中子、電子、質子;從粒子層面看,中子、電子、質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還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還有更深的層次。所以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本質。
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有位老先生,叫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的高徒。曾經有外國人問他,中國哲學最精華的是什麼地方?他說,如果只講一個字,就是「和」,和諧的和;講兩個字,就是「中和」;講三個字,就是「致中和」。講得真好!這話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關系和諧,關系協調;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關系和諧,關系協調,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義》里就講了,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不易,我認為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則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則跟本質觀相關聯。仔細想想,這同「對立統一」密切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講得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自然性,研究協調和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此類國外權威記述,並非少數!
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都是世界觀的表現。當然,世界觀包含了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觀,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中華文化說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規律的。有什麼規律?整體的、變化的、本質的。所以中華文化主張「格物致知」,研究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統,系統有大小、有層次,系統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第一,系統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發生關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講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乾。人就應向天學習,像天的樣子,自強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講了元素關系、人際關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對人、對物、對事厚德,容忍別人,民胞物與,搞好關系。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講透了。
為什麼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和諧就是指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前提就是穩定,沒穩定就不能和諧,和諧必須穩定,穩定不一定和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差異,一方面要承認和諧,這才實事求是。沒有差異,這個世界不存在,要強調多元性、多樣化,這個世界才有生氣,才能發展。但只有多樣化而沒和諧的話,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穩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講,要「和而不同」,這是真理。交響樂不僅有七個音符,而且音域很廣,交響樂里個個聲部的樂器也不相同,音調音色差異很大;這個差異很大,處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級的和諧。所以差異越多,關系處理得越好,可以形成偉大的樂章,形成更好更和諧的了不起的東西。
第二,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中華文化既然認為天人合一,顯然,中華文化對人生的看法是和對自然的看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多好!一心為別人!又講:「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但攻堅強的東西時,誰也沒它厲害,誰也搞它不贏。《莊子》講:「莫壽於殤子,彭祖為夭。」莊子的話是有道理的。從某種觀點看,生下來的小孩壽命長,從另一種觀點看,彭祖活八百歲壽命也短。莊子所說的壽命長,可以認為是講人的精神、人的事業可以不死。這也是《老子》講的,「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人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很有體會。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來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是1952年開始建的。建校的時候我參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樹都沒有,山下只有幾棵樹;如今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當初親自教我課的原機械繫的老師如今幾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觸,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為什麼種樹啊?是為了後人乘涼,所以永垂不朽。他們肉體不可能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事業卻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詩人寫道:「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常伴屈原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偉人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鄭板橋非常愛民,寫了一首詩:「縣衙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肖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還有雷鋒,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非常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態度。
第三,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對生死的看法。這里講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是對各種關系處理的價值或意義的看法。《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終有始的,要搞清哪個先做,哪個後做。《大學》講的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到後邊一條,必須先做到前邊一條,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國自古以來講忠、孝、節、義,就是講價值觀,講責任。忠是講要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多年,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戰勝了前進道路上重重困難,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千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去做「若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會第一位犧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陸皓東。他從香港潛回廣州,准備組織起義時,被清政府抓了,殺頭。臨刑時,他講:陸皓東可殺,但是,繼陸皓東而起者,不可殺絕。蔣介石叛變大革命後,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臨刑前講:「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什麼也不怕,敢於犧牲個人。所以我們的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我想關鍵就在於千萬志士仁人他們人生價值的取向,在於他們的精神追求。是的,我們應該「宏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應該有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
我認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最重要的凝現。中國優秀傳統就是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羨林先生的話講,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愛國,二是有骨氣。愛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氣,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氣,寫了一首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我們中國人最講究愛國,有骨氣。講愛國,首先要愛民。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人物,誰不愛民?誰不與民心心相系?他們懂得,無民哪有國?民為邦本。孟子講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我推薦學生應該好好看看《鄧小平》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最可貴就是一開始鄧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講他屬於人民。現在有的幹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於人民的。屬於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別來談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
第一點是團結統一,這是愛國主義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二點是愛好和平。《尚書》一開始就講,要「協和萬邦」。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富鄰。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第三、四點就是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認為,前面兩點講的主要是集體,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兩點講的主要是針對個人。如果勤勞勇敢是外在表現,那麼自強不息就是內在動力。
我認為毛澤東同志講的「兩個務必」十分重要,是我國歷史上巨大成功與慘痛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唐朝名臣魏徵所講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現代發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戒奢以儉,在今天,要艱苦奮斗,廉潔勤政,心繫人民。
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
什麼叫中國特色?我講:背靠五千多年,堅持「三個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說五千多年,甚至把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歷史以及由此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都丟了,數典忘祖,這種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自我埋葬。
中國特色還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一定要面對現實;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間;面向未來,要延拓時間。你不面對現實,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開放,你就不能與時俱進,不向先進文化學習就要落後。如果不堅持「三個面向」,就沒有前進動力,一定會為時代所淘汰,再演閉關鎖國的悲劇。
我們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起到本身應該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序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的引路燈、方向舵、動力源、活水源。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我非常贊成這樣一句話: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中精闢地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
我這個人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一位詩人我特別喜歡,他就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改革派,不怕打擊,不怕失敗,直面人生,勇於斗爭。他對老年人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新人寄予無限的希望,「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對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請君莫奏前朝曲,且聽翻新楊柳枝」;對秋天,他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春天,他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漢去都要登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我認為上黃鶴樓主要是可以看見大江奔騰而去的雄偉之勢,但長江在武漢不是東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東去是總趨勢。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大江東去,但有曲折,有迴流,有旋渦,有艱險,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而大江畢竟是東去,勢不可擋,我相信,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充滿必勝信心,深懷憂患意識,萬眾一心,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必定無限美妙!
D. 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
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含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民族文化
E. 中華文化是民族的
民族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中華民族的結構,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在80年鎮模代末曾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說,
認為中華御純緩民族的是一體,但同時它又包含了五十多個不同的民族體現了多元,各民褲棚族在長期的接觸、混雜、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又各具個性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F. 中國的名族文化到底指什麼
與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一樣,民族文化的定義也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從總的方面來看,不外乎廣義和狹義兩類。
(1)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梁、通訊設備、勞動工具等等。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觀念性的東西,通常以心理、觀念、理論的形態存在,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心態、心理、觀念、思想等。如倫理道德、價值標准、宗教信仰等。二是已經理論化對象化的思想理論體系,即客觀化了的思想。如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顯,是人們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並對這些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包括政權體系、法律法規等。如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寨老頭人制、合款制、各種規約等。又如黨和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少數民族的實際,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狹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狹義的民族文化專指民族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其實,人類文化很難將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截然分開。所有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創造物,都凝聚著創造者的觀念、智慧、意志,這些都屬於精神的因素。之所以提出狹義民族文化概念,就是要排除純粹的物化自然世界,集中研究人類自身的心理狀態。因此,狹義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說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的總和, 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等。
(3)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
在我國,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加快發展,黨和國家不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還專門成立了管理民族事務的工作部門。為了管理好民族事務特別是民族文化事務,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對民族文化的內涵和范圍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管理民族事務工作的職能部門,各省、市、自治區也有相應的省級民族事務委員會,在其中都設置了專門管理民族文化事務的文化宣傳司(處),其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就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和新聞宣傳事業的發展。由此可知,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是指少數民族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主要表現形式是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戲劇、文學藝術、民族醫葯、傳統體育等。
4、 民族文化與其他相關文化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文化」一詞使用相當頻繁,其中有許多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或者內涵相近,或者內容交叉,或者關系密切。在此,就幾個主要的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概念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
(1)國別文化: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以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我國的國別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也稱中華文化。由於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以,中華文化具有多維性的特點,是由境內56個各自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構成的共同體文化,即多元一體的文化。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有二個重要的內涵,這其中也體現了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其一,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吸納,互相浸透,互相促進,多角度地交融,全方位地契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其二,漢民族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引導、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主導作用。
(2)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我國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的、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發展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民族文化是一個不以時代劃分的、動態的和發展的歷史范疇。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每個民族都因區域和發展程度的差異而形成了自已的傳統文化;第二,任何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這些被引進和吸納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結合,它便也就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離開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民族文化就不成其為民族文化,就會失去民族特色,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3)主流文化(強勢文化):在同一文化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決定共同體文化發展方向、起著團結和凝聚其他文化作用的文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流文化或者說是強勢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在事物由多種矛盾所構成的矛盾體系裡,各種矛盾力量發展是不平衡的。處於支配地位的、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復雜矛盾體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非主要矛盾,與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中華文化這個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文化中,漢族文化毫無疑義地處於主導地位,是主流文化,其他55個少數民族文化處於從屬地位,是非主流文化。漢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就是主流與非主流關系,就是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辯證的。第一,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在這一或那一歷史時期,相對而言,有比較昌盛、發達、普及的;也有昌盛、發達、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因此而失去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由於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對於這一或那一民族本身說來,都是同樣重要的,對於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與這種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始終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決定了其文化的發展也處於領先,在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影響、團結和凝聚著各民族的文化。第三,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漢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浸透、相互促進。
G. 中華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民族的亂昌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絢麗,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中華各民族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多元區域性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輻射、匯聚共同點燃了中華文明之火.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實際上是華夏與周邊眾多民族共同組成的部落聯盟.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證明,華夏民族是由炎黃部族集團為主源 ,以周邊不同部族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從一開始就具有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多元性的統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上世紀80年代,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正是在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圖騰融合而成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而漢嘩散扒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的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它們與漢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優點和特色.比如,漢族書面文學很發達,文獻典掘基籍很豐富,而一些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在某些方面超過漢族.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和柯爾克孜的《瑪納斯》並稱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其長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史詩,這是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超過80種.演唱藝術就有幾十種,舞蹈藝術有數百種.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鮮明的特點、優美的舞姿,成為我國藝術舞台的常見節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至今仍然是我國民族樂器不可或缺的常見樂器.雄偉的布達拉宮、美麗神奇的麗江古城成為中華建築的傑出代表.納西族創制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並稱我國兩件古文字珍品.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盛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中華各族人民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的獨特貢獻.
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強大思想基礎,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託和根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H.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什麼優勢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學習傳統文化有利於我們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有識之士已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對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社會矛盾,增強國家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
以下幾點尤為顯著:
1、勤勞儉朴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而著稱於世,像「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傳世名言,都說明了中華民族勤勞儉朴的傳統美德。
2、歷史悠久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看的燦爛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當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先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只有中華文化傳承了下來。
3、忠心報國
中華民族有一種最可貴的精神——精忠報國,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很多忠勇之士,都是把忠心報國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4、崇尚和平
中國民族是最崇尚和平的民族,從「堯舜禪讓」,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如今,千百年來,崇尚和平都是主流。因此中華民族是最看得開,放得下,最喜歡和平的民族。
5、禮儀之邦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尊重他人、禮尚往來,講面子,顧大局,禮儀周到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6、注重親情
「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的家族意識,父母兄弟等親情與講究親疏的血緣關系,是中國社會的最大特色,國人的家族意識,使所有的人際關系,幾乎都予以家庭化。
7、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一詞,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也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
I.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什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沒有高碧渣滾度的悔余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
文化是知識。但對於國家文化而言,文化則意味著歷史,民族凝聚力,和整個國家的整體的價值取向。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對於經濟發展還是針對政治穩固,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是一種梁螞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J.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 ,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為歷代儒客尊崇;而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醫葯醫學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佛像雕塑。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嶺南、大漠風情等都屬於中華文化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