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身為世界文明瑰寶的敦煌,對於世界文化研究有哪些作用
敦煌,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西端和東端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歷史上非常重要。在中國和亞洲歷史的許多時期,它標志著中國直接行政控制和軍事權威的西方界限。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深,雖然敦煌文書本身回歸中國的路還是很長,但是縮微膠卷、高清晰文書圖版的不斷出版,極大改善敦煌文書信息的條件。敦煌學蓬勃發展的事實證明,敦煌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
② 敦煌研學游學丨莫高窟17窟介紹
敦煌研學游學丨莫高窟17窟介紹
莫高窟第17窟,位於第16窟甬道北壁,建於唐大中五年至咸鉛顫通三年(851-862)間,是晚唐釋門河西都僧統洪䛒的影堂。
洞窟平面近於方形,覆斗形窟頂。洞窟從地面至窟頂高3米,面積較小。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長方形禪床。禪床上端坐的是洪辯高僧像,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塑像極具寫實風格,高僧身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
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絹畫、刺綉、法器等文物5萬余件,故此又被稱為「藏經洞」槐手敗。
十一世紀初葉,由薯碰於戰亂等原因,將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會文書等秘藏於此,砌牆封門,表層飾以壁畫,隨著時間的流失,封門之事漸漸被人遺忘……
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辯告身碑。北壁晚唐畫雙樹。西側樹下畫近侍女一身(執丈、持巾),樹間掛布囊。東壁、南壁均無壁畫內容。無甬道,無前室。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這一秘室被道士王圓簶在清理積沙時,偶然發現。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間,先後有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鄂登堡等紛至沓來,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購古文獻資料近四萬件。
敦煌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涉及到了四世紀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史地、醫葯、科技、民族、宗教、藝術等各領域。除漢文寫本外, 還有為數不少的少數民族資料:如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粟特文、突厥文、希伯萊文、梵文等。
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獻吸引了我國及英、法、俄、美、日等許多國家的學者進行研究,由此興起了一門新的國際性學科——敦煌學。
敦煌遺書,與殷墟甲骨、明清檔案、居延漢簡一起被學者譽為十九世紀末中國考古史上的四大發現。藏經洞文物的發現為研究中古時期中外歷史文化方面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敦煌學由此成為一門國際性的新興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