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版納民族文化怎麼樣

版納民族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28 06:21:31

⑴ 西雙版納的獨特民族文化是什麼

傣族,又稱泰族,自稱介於“dǎi”與“tài”之間的發音,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傣族源於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曾多次在雲南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國內地王朝及其它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目前有人口約6800萬。

泰國境內約4700萬、寮國境內約500萬、緬甸境內約850萬、印度境內約425萬、越南境內約133萬、中國境內約123萬、柬埔寨境內約66萬。傣族曾以“哀牢夷”、“撣人”、“烏蠻”、“白蠻”、“白人”、“僰人”、“白夷”、“僰夷”、“百夷”、“擺夷”等名稱出現在中國史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謹槐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族統稱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泰)”,寮國被命名為“(佬)”,緬甸被命名為“(撣)”,印度被命名為“(阿薩姆)”,中國被為“(傣)”。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又含有多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傣文、瀾滄傣文、蘭納傣文、越南傣文、南方大傣文、北方大傣文、阿薩姆傣文等七種字體,均由古印度婆羅米文演化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

傣族的傳統文化:傣族族系發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兩個地區。傣族具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自己信奉的宗教信仰,傣族不僅是一個“水的民族”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的民族。


語言文字: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這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婆羅米字母),與寮國文、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屬於同一體系。均為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但形體結構有所差異。

傣族的取名方式:傣族,是有名無姓的民族。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別的岩(音為ai)與玉為名字之首。男子稱為岩××,女子稱為玉××。名字多以出生的順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組成的排列順序以及父母的心願三者相互結合命名。重名時,又有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詞不達意加以區別。長子、長女多選用傣文的第一個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溫、玉溫;岩應、玉應;岩燕、玉燕等;其餘子女通常也選用與其排行相關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個子女,通常用臘(lǎ)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著明顯的降生順序,如岩燕、岩剛、岩臘。燕為祥蔽友長,剛為次(中間)、臘為末;有些名字又明顯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願,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銀)、罕(金)和皎、香(寶石)等字,將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上述這種以降生順序和傣文字線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極易造成重名,一個村寨內如果出現幾個名字相同的人時,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區別。如岩溫龍(大岩溫)、岩溫囡(小岩溫)、岩溫訥(上岩溫)、岩溫代(下岩溫)等。

圖案大多是孔雀、大象、小鹿、馬、糧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分是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描繪方法上,先用硬紙板刻出模本,然後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銀漆印在用紅色或黑色作底色的牆壁、柱子、天花板以及門窗上,大多是採用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圖案造型,民族味濃厚。

傣族竹編:自古以來,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綠竹環繞,花腰傣用竹創造出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民間工藝品,竹床、竹椅、斗笠、飯盒、簸箕、魚簍、秧籮等編製品,製作精美,精巧別致,工藝極高,再綴上銀泡,彩穗等裝飾物,簡直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

傣族竹編工藝是傣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有著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編工藝精細,造型朴實大方,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象腳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每當工余、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裡有象腳鼓聲。哪裡就有歡樂的人群。每當夕陽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邊疆村寨,便“咚!咚!咚!”地響起了象腳鼓聲。傣家竹樓里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便走出家門,踏著節奏鮮明的鼓聲,來到寬闊的場地,象一隻只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聖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徵。孔雀舞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壩區,幾乎月月有“擺”(節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趕擺”等民俗節日,只要是盡興歡樂的場所,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敲響大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中呈現出豐收的喜慶氣氛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傣族音樂:傣族歷史悠久,其先民2000年前就定居於中國西南部,以“撣”和“擅”的 名稱載於中國史籍。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 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傣族服飾:

1、女子服飾: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2、男子服飾: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

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3、特色配飾: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們常將孔雀和大像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婦女喜歡帶手鐲、戒指、耳墜、項鏈等,這些物飾金質、銀質、玉石均可,仿製品也行。女嬰生下來幾天,就由家長用消過毒的針為娃娃扎耳,為帶耳環作準備。對女性而言,銀腰帶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帶上飾以孔雀、蓮花等各種花型。女人們認為銀腰帶越寬就越美。

老年婦女以白毛巾纏頭。中年婦女留長發,盤發於頂,用各色紗巾包頭,幼女也用紗巾裹頭。少女、青年婦女則梳發辮,發式和內地相同。只有在節日時,少女們才綰髻於頂略向左傾,飾以插簪,鮮花等。青年女子盤發時,頭發不夠長,就把一絲襪套於發上,以增加頭發的長度,盤成發髻。

飲食文化:

傣族飲食除了物質層面的豐富多彩以外,其飲食習俗、飲食文化由於充分融合在其他文化現象中,內涵同樣豐富、同樣具有眾多的層次和特性。飲食活動作為傣族人參與社會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意義已超出了滿足身體需要的范圍,充分反映了傣族人的情感和人際觀念,成為維系社會和諧、穩定不可缺少的文化凝聚力。

傣族的飲食活動受宗教觀念影響極深。眾多的宗教活動不僅在客觀上促進了傣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在宗教文化與傣族飲食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更形成了較大范圍的飲食互往傳統。與人同樂,行善助人,成為傣族飲食的“最高品格”。故傣族人常說,在傣鄉不會有人餓死。乞食者可以大方地坐上傣家飯桌與主人一同進餐。

建築文化:

傣族民居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干欄式民居,主要是以西雙版納型和德宏瑞麗型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干欄式建築;另一種是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另外德宏的芒市、盈江、梁河等地是與漢族建築相似的平房。

傣族的節日:

傣族有很多節日,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潑水節。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⑵ 西雙版納文化傳統是什麼

版納文化傳統——貝葉文化,而至於其他民族習俗與風情,於其傳統文化所指是有區別的。
版納的貝葉文化詳解見以下答案,若您想知道版納具體的民族風情文化,給您一個地址參考。
http://www.52xishuangbanna.cn/list/minsu.html

貝葉文化是指傣族的傳統文化。

傣族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被稱為貝葉文化,一是因為這種文化保存於用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里;二是因為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貝葉經作為教科書,傳承和孕育傣族傳統文化。

貝葉文化是對傣族傳統文化的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傣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反映了傣族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具體說來,貝葉文化具有如下六個基本特徵:
第一,內容涵蓋面廣,總和了傣族全民性傳統文化的內容。貝葉文化包括歷史、天文、地理、宗教、倫理、建築、政治制度、文學藝術、飲食、音樂、舞蹈、科學技術等,無所不包。
第二,流傳面廣。貝葉文化不僅在西雙版納、德宏、思茅以及雲南所有的其他傣族地區流傳,而且在東南亞及南亞次大陸地區也較為流禪者行,幾乎有上億人口在傳承和使用這種文化。
第三,貝葉文化是一種生態文化。傣族非常珍惜水,愛護森林,認為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
第四,貝葉文化是世俗化了的宗教文化。傣族的佛教非常人性化、世俗化。傣族地區的寺廟、佛塔都修在寨子里,人們與佛主朝夕相處,使宗教精神同世俗行為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而使宗教世俗化。這種世俗化體現在傣族生活習俗的方方面面,如教徒可以吃肉,還俗後可以結婚生兒育女。傣族把佛寺作為學校,拜佛爺為師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也是世俗化的一種表現。
第五,貝葉文化是「兼容和開放型」的文化。它吸收中原文化、印巴次大陸文化、東南亞文化、周鄰兄弟民族文化。現在的貝葉文化,是廳襲橡經過歷史整合的兼容文化。這種文化具有水的特質,對其他文化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扮旁自尊而不排它,精深而不封閉,自持而不逼人;它沒有鋒芒畢露的氣質,隨時都期待著和你交朋友。就像傣族人民一樣,它會原諒你善意的過失,會用真誠和柔美回報你每一個微笑。
第六,貝葉文化是一種先進的道德文化。傣族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十分突出,婚姻戀愛自由,一夫一妻,夫妻互幫互愛,相敬如賓,家庭和睦。夫婦打架,男子欺辱婦女,父母打罵孩子的現象很少見。傣族人民一貫孝敬父母,把贍養老人看做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以佛教「五戒」培養起來的道德文化,使傣族人民痛恨說謊、偷盜、姦淫,構建了傣族社會的「太平盛世」。所以,傣族做到了日不關門。夜不閉戶。

貝葉經

用貝葉刻制的經文和記錄傣族社會歷史、生產生活及文學藝術的典籍,傣語稱「坦蘭」,意為貝葉經。貝葉經是貝葉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傣族文化的「根」。

貝葉經反映了傣族的社會進程,又指導傣族社會及個人的生產生活和藝術創造。在貝葉經出現前,傣族社會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ˉ綠葉信」時代。根據現存的有關傣文史料記載,這個時代處在約公元前5世紀。在「綠葉信」時代,傣族用樹葉作書寫材料記錄傣族文化。樹葉最初是用來記錄古歌謠的,後來發展成了男女青年之間用來傳情達意的書信。內容主要是些情詩,如「鳳凰情詩」、 「花卉情詩」、「祈求詞書」等。傣族把寫在樹葉上的信稱「綠葉信」。男女間用「綠葉信」表達感情的形式逐漸成為一種民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用植物葉子作為書寫材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容易變形變質,時間稍長或遇水遇熱,字跡便難以辨認,無法長期保存。傣族先民為探尋新的書寫材料又進行了漫長的探索,終於發現了一種優質的書寫材料——貝葉。

用貝葉抄寫經文,不是傣族的首創。而貝葉經的故鄉在印度。歷史上,西雙版納傳播佛教的僧侶帶來的佛經,還是西雙版納去印度學習的僧侶帶回來的佛經典籍,都是用貝葉刻成的梵文經。從西雙版納保存下來的貝葉經中的巴利文本,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西雙版納人不但學習貝葉經中的內容,而且把它譯為傣文,廣泛傳播。據傣文史料記載,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廳首次將佛教經文刻寫在了貝葉上,刻寫的時間在公元前24年至公元16年之間。被刻寫在貝葉上的第一部經文,是布塔果沙廳本人所著的《帷蘇提麻嘎》。用貝葉刻寫的《帷蘇提麻嘎》的問世,標志著西雙版納貝葉經的正式誕生,並開創了貝葉文化的先河。從此,傣族歷代文人世代刻寫。從佛經刻到世俗的各種事物,不斷積累成為傣族特有的貝葉典籍,即貝葉經。這些貝葉經不但充滿了佛教文化,記錄了當時經濟社會情況和科學技術成果,而且成為指導傣族生產生活的大網路全書,創造了閃耀萬丈金光的「貝葉文化」,成為中國地方性民族文化的瑰寶。

西雙版納貝葉經分為葉質形和紙質形兩種。葉質形貝葉經是用民間特製的鐵錐筆刻寫在貝葉片上製作而成的,是傣族最早的經文。其規格有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四種。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綿紙經書。這種紙質形的綿紙經書,其規格主要有寬面頁式和折疊頁式兩種。從文體上看,凡屬韻文體的都是紙質本,傣語稱「薄甘哈」。現在製作的貝葉經也是分為葉質形和紙質形兩種,在民間廣為流行。西雙版納貝葉經典籍數量巨大,卷帙浩繁。相傳,僅佛教經典《三藏經》就有84000 部,其中經藏21 000部、律藏21 000部、論藏42 000部。至今保留在西雙版納地區的貝葉經典籍,從書目上看有5 000餘部,2 000多種。西雙版納目前已經收集到貝葉經典籍已達3 000餘部。在收集到的典籍中,從所佔數量的比例來看,佛教經典最多,其次是敘事長詩。按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哲學歷史、政治經濟、佛教經典、天文歷法、法律法規:倫理道德、農田水利、醫葯、 建築工藝等15類。

⑶ 西雙版納有什麼特色

西雙版納的特色如下:

1、其繪畫主要有壁畫、長詩文本插圖,版漏金水裝飾備迅圖案等。

壁畫主要繪制在佛寺的牆壁上,多是佛經故事和佛本生故事,有「三魔女鬥法」、「薩陲太子出遊」、「鹿本生經」、「捨身喂虎」、「六象朝拜」、「菩提樹下誕生」、「涅般」等。

此外有少量以敘事長詩為題材的壁畫和反映傣族生活、勞動、狩獵、沐浴、出征活動的畫面。

2、歌舞傣族稱歌曲為「甘哈」。為「甘哈也尚」的勞動歌,稱為「浪笙」的歡喜歡調以及山歌,用胡琴伴奏的歌曲、訴苦歌等。

3、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4、民居建築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

5、飲食風味西雙版納的民族風味食品獨具特色,傣族風味自成體系,基本的烹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點是:香、脆、酸、辣、鮮。

(3)版納民族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是中國大地上一塊屈指可數的綠色寶地,境內保持完好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舉世聞名。

以傣族為主的十多種世居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燦爛的民族文化,與綠色世界渾然一體,構築了蜚聲海內外的自然人文景觀,自八十年代初國家批准為對上開放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西雙版納正向著建成「全國最大的熱帶森林公雀燃園」目標邁進。

西雙版納東、西、南三面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鄰近,6條公路通向境外,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我國進 入東南亞各國最便捷的水陸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今天,西雙版納正以它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旖旎神奇的熱帶、亞熱帶自然景光、濃郁多彩的民俗風情、璀璨悠久的民族文化、便捷順當的跨境出國通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西雙版納是世界北回歸線上僅存的一片綠洲,是中國唯一保存的一塊熱帶森林區。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仿歲此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

西雙版納有996公里的國境線分別與寮國、緬甸接壤,與泰國鄰近,具有面臨南亞的區位口岸優勢。現有磨憨、景洪兩個國家級口岩和打洛省級口岸。

又有瀾滄江-湄公河與老、緬、泰、越、柬水路相連,是打開南門、面向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

瀾滄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瀾滄江-湄公河被美譽為"東方多瑙河",是條經濟貿易的黃金水道,地理優勢、自然優勢得天獨厚。

⑷ 西雙版納的傣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傣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大多聚居於我國雲南省邊境。

根據統計,傣族人口為102.5萬。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凱簡禪民族泰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傣族有著自己的悠久的歷史和風俗。

傣語屬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國內傣族語言主要有德宏傣語文和西雙版納傣語文。

傣族有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幾乎每個支系都擁有一個語言文字系統.相互之間有不同,傣文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

這4種傣文咐納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婆羅米字母),與寮國(zhuā)文、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屬於同一體系。

均為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但形體結構有所差異。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顯著特點。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戀愛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節日或盛會場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談情說愛,傣族習俗中稱「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輕女」的意識,多生超生情況不多見。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會問題不多。

由於家長制的薄弱和對個人個性發展的束縛較少,對傣族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們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閑著,他們那邊的男人娶妻,就像我們這邊的男人入贅。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慢慢的變弱了點,但在一些平困地區,這種現象還是很嚴重!

2.竹樓

竹樓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點。

竹樓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

上層竹樓中間安放火塘,內間為卧室。

竹樓由木柱支撐,正房四周由竹片圍成,樓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頂是人字形茅頂,人們要從梯子上樓。

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3.服飾

傣族的服飾顏色特別鮮明,大膽。

像是明清時期的彩繪,特別漂亮。

衣服上面繪畫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蘿等一些花,比較高級的用存手工綉,這種工藝已經比較少見了,價格也比較貴!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線,手工制出來的,做工特別精緻,耐用,上面的畫案是一針一針綉出來的,如果現在還能保存這種工藝的話,應該也會像 *** 地區的掛毯一樣聞名於世了吧!

傣家婦女穿筒裙,上著窄袖短衫,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質地柔軟輕盈、色澤鮮艷大方,適於表現女子的體態,非常美麗。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會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塊布縫成一個圓筒,圍在腰間,大概有一圈半!這種穿法一般只有當地人會穿,一般人穿一會兒就要掉!不過現在由於越來越多的人不會穿,方法已經改進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裝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據你的各部位貼聲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丟不可以穿了!男子多穿無領對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頭。

男人紋身較普遍。

現代由於傣族的貧困和落後,及穿傣族服裝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傷大雅。

所以越來越少的人穿了,盡管很多人會給自己定做一兩套,卻不怎麼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與宗教有關。

如進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須脫鞋,不許撫摸小和尚的頭。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坐門檻;不盯塵要進主人內室等。

5.飲食

與大多數亞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飲食以谷類為主。

不同地區的傣族主食谷類稍有不同。

根據仲富蘭在《傣族風俗介紹》一文中所記載,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雙版納的傣族人主食糯米。

(3)傣族人所食的肉類主要為豬肉、牛肉和雞鴨,很少是羊肉。

(仲富蘭 3)苦筍、苦瓜是傣族的常見蔬菜。

傣族人喜食昆蟲,蟬、竹蟲、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仲富蘭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他們用手抓飯吃~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

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家菜很少是熱菜,很少向中國的傳統菜一樣炒,他們不用油,幾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後沾蘸水伴著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點辣。

他們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問這都不想吃,但口感卻特別鮮嫩爽口,比如說他們的特色菜臭筍;有的夾雜著各色的香菜,他們的香菜種類特別多,很多的涼拌菜和蘸水都會加入不同的香菜,向雲南的過橋米線就是特別細的米線加香料在家檸檬汁涼拌而成!對於那些連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計雲南菜他們是無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

與漢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沒有菩薩信仰,也沒有燒戒疤的陋俗。

與其他小乘佛教地區一樣,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彌戒,在寺廟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後他們可以選擇還俗成家或留寺繼續修行成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

未出家者將被視為未成年或沒有教養。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亦稱小乘佛教[5]。

據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達麻」。

帕召達麻指的就是佛祖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宗教習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認為這樣才算有教化,不野蠻。

並且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

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

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

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 節日

傣族節日大多為佛教節日,其中最著名者為潑水節。

在《傣族潑水節的起源和來歷傳說》一文當中,作者指出潑水節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的儀式,後被佛教吸收,成為浴佛節。

潑水節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開始。

(1)潑水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中旬。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

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

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

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8.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 *** 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現在比較為眾所周知的是雲南白葯

9.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

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

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

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11. 戲劇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

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

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

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

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

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

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

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

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

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 *** 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

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

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

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

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

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

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

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

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

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

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

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歡樂的潑水節與那動聽的傳說,不僅僅屬於傣民族的。

每逢傣歷新年的到來,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歡慶,舉行潑水節活動。

國內外遊客也非常喜愛和嚮往這個色彩繽紛的盛會,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識傣家的潑水習俗。

既是這樣,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文化旅遊部門(包括旅遊企業)就應該負責任地搞好潑水節活動的宣傳,讓這個風靡中外的民族節日有它本來的面貌和歷史。

尤其在西雙版納傣族園內,這個節日活動更應具有傳統色彩和民俗情調。

潑水節在傣語叫「楞賀尚比邁」,因傣歷元旦在六月,又稱做「六月新年」或「六月節」(時間在陽歷四月中旬)。

潑水儀式活動又是此節的主要活動,據一本叫作《車里》的史地小叢書里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賧佛。

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浴佛之後,民眾更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事。」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傣歷新年不斷增加了新的內容,除了賽龍舟、放高升、丟包、放火燈、賽鼓、跳孔雀舞、潑水祝福以外,增加了體育表演、文藝演出、游園聯歡、放氫氣球等,慢慢將浴佛儀式活動淡化了。

作為以保護、發揚傣族傳統文化為重要宗旨的傣族園來說,要不要恢復那些浴佛儀式活動,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

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並將實情告訴她們。

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

一天,她們終於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並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

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

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

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

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

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於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

這一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閱讀全文

與版納民族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