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寫書法的詩句名言
1. 關於寫書法的詩句
關於寫書法的詩句 1. 描寫書法的詩句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每撲通蟻
關於描寫書法的句子: 1.筆酣墨飽:筆墨運用得很暢快,很充分。多形容書法、詩文酣暢渾厚。筆走龍蛇:筆下龍蛇騰躍。形容書法筆勢雄健灑脫。也代指揮毫寫字。 2.行雲流水,落筆如雲煙。 3.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又歸於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搏弊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4.書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 5.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誇,筆跡流水行雲。 6.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 7.群鴻戲海,舞鶴游天(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 8.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 9.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10.舉筆信手塗抹幾下,一幅騰飛的巨龍即躍然紙上。他所畫之龍,栩栩如生,雄奇魁偉而變化多端。陳容畫龍往往不畫整條,或畫龍首,或畫龍爪,忽隱忽現,似聞其聲,如見其形,且潑墨成雲,噴水化霧,神妙無比,人稱所翁龍(陳容號所翁)。 11.字形正倚交錯,大大小小,開開合合,線條粗細變化明顯,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寫穗銀侍歪了,歪得簡直要傾倒,但這樣的傾斜並不生硬,反倒更見自由,體現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調。陳容取勢險峻,他結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輕,有來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筆迅捷,
2. 關於書畫的詩
1、書 唐代:李嶠 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
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 垂露春光滿,崩雲骨氣餘。
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 譯文 池邊鳥雀聲稀環境靜謐閑適,依著欄桿細細品評著書簡上的文字。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起始源頭,洛河的存在才導致了《洛書》的出現。垂露圓渾有力,一筆一劃又好似碎裂的雲朵力勁暗藏期間。
請你仔細觀察每一個筆畫,每一寸都是圓渾流暢、筋骨俱備。 2、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 宋代: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虜運盡行當平。
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 譯文 胸中自有軍事謀略,想要試煉一番卻沒有門路,空懷豪情。
草書如同行軍打仗,書寫前喝酒,好似軍中的旗鼓以壯聲威,手中的筆好似戰士的刀槍,其氣勢如同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以端溪出產的硯台磨墨猜吵,在燭光的照耀下,下筆縱橫如飛。
瞬間就完成草書,又端杯飲酒,就像打了一場勝仗,消除國難,恢復了太平,感覺酣暢淋漓。有志男兒當建立功業,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運已盡,應當去平定他們。
何時才能夠像漢朝時在五原塞出兵討伐匈奴那樣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像到我軍隊伍十分整肅的場景,只聽到揚鞭催馬的聲音,而沒有人語聲。 3、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宋代:蘇軾 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
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
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 譯文 繭紙書寫的《蘭亭集序》真跡已埋入昭陵,人間還遺留下王羲之龍騰虎躍的字形。
顏真卿公改變書法創造新意,字體筋骨強健如秋日雄鷹。徐嶠之父子的書法也極其清秀,鋒芒不露筆勢卻蒼勁雄渾。
嶧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範,千載書法傳承者是李氏陽冰。 4、題畫蘭 清代:鄭燮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岩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譯文 蘭花生長在山岩的頂處,它的香氣飄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縫中,美妙的花香濃郁芬芳。
不是腳下沒有浮雲翻滾的喧鬧,只是蘭花不願去理睬它們,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來到,更不會在它們離去時去挽留。 5、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譯文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別人誇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3. 關於書法的詩詞有哪些
1、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出自:唐·高適《醉後贈張九旭》。
譯文:世上的人隨便交朋友,而這位老人卻不這樣。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後語言尤其豪放癲狂。
2、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出自: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譯文: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3、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出自:宋·蘇軾《西江月·平山堂》。
譯文:整十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牆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氣勢雄渾,猶如龍飛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歐公柳」的下面,寫下這首詞悼念文壇英傑,故揚州太守歐陽修。
4、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
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
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
出自: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譯文:繭紙書寫的《蘭亭集序》真跡已埋入昭陵,人間還遺留下王羲之龍騰虎躍的字形。顏真卿公改變書法創造新意,字體筋骨強健如秋日雄鷹。徐嶠之父子的書法也極其清秀,鋒芒不露筆勢卻蒼勁雄渾。嶧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範,千載書法傳承者是李氏陽冰。
5、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
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
垂露春光滿,崩雲骨氣餘。
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
出自:唐·李嶠《書》。
譯文:池邊鳥雀聲稀環境靜謐閑適,依著欄桿細細品評著書簡上的文字。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起始源頭,洛河的存在才導致了《洛書》的出現。垂露圓渾有力,一筆一劃又好似碎裂的雲朵力勁暗藏期間。請你仔細觀察每一個筆畫,每一寸都是圓渾流暢、筋骨俱備。
4. 形容書畫的詩句有哪些
1、楚公畫鷹鷹戴角, 殺氣森森到幽朔。
------唐·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2、峨眉高出西極天, 羅浮直與南溟連。------唐·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3、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唐·杜甫《畫鷹》4、楚公畫鷹鷹戴角, 殺氣森森到幽朔。------唐·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5、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6、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唐·杜甫《畫鶻行》7、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
------唐·杜甫《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8、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9、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青門。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10、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唐·景雲《畫松》11、蒼蘚千年粉繪傳, 堅貞一片色猶全。
唐·劉商《畫石》12、屏風周昉畫纖腰, 歲久丹青色半銷。唐·杜牧《屏風絕句》13、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唐·韋庄《金陵圖》。
5. 關於書法的古詩
草書歌行
唐代: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譯文: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號懷素。你的草書堪稱風格迥異,獨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簡直就可以養北冰洋的鯨魚。你用了那麼多兔毫筆,難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殺光了。
八九月這里天氣正涼爽。酒徒詩人,高堂滿座。
地上放著幾箱白布和紙箋,都是別人請你書寫的。桌子上擺放著宣州的石硯,放射著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師傅喝醉以後就在繩床上小眯一會 。突然起身,須臾之間就橫掃了幾千張字。
如同疾風驟雨一樣,颯颯驚魂。又像花飛雪飄飄揚揚,一片蒼茫。有時候對著粉白的牆壁手不停筆,字大如斗。
觀看你書寫的人一個個惶惶然如見鬼神。滿眼只見龍飛鳳舞巨蟒遊走。
筆勢左盤右收,左沖右突,如同漫天的閃電。也如同漢楚之間的戰爭來回拉鋸。
湖南七郡多少名門大家。那家的屏風和粉壁沒有珍藏你的筆墨?
什麼王羲之什麼張伯英,那也叫草聖?跟你一比就知道他們是浪得了幾百年的虛名
我那位癲狂的酒友張旭,也號稱草聖,他現在可是廉頗老矣,飯都吃不了了,現在湊不上草聖的名號了。我的小師傅的筆法不拘於古人的規矩。
從古到今,萬事到了極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張旭一樣,要觀看公孫大娘《渾脫》劍舞才有所啟發呢?
6. 描寫書法的句子
1. 筆酣墨飽:筆墨運用得很暢快,很充分。
多形容書法、詩文酣暢渾厚。筆走龍蛇:筆下龍蛇騰躍。
形容書法筆勢雄健灑脫。也代指揮毫寫字。
2. 行雲流水,落筆如雲煙。3. 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又歸於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4. 書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5. 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誇,筆跡流水行雲。
6. 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7. 群鴻戲海,舞鶴游天(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8.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鐵書銀鉤,冠絕古今。9. 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10. 舉筆信手塗抹幾下,一幅騰飛的巨龍即躍然紙上。他所畫之龍,栩栩如生,雄奇魁偉而變化多端。
陳容畫龍往往不畫整條,或畫龍首,或畫龍爪,忽隱忽現,似聞其聲,如見其形,且潑墨成雲,噴水化霧,神妙無比,人稱「所翁龍」(陳容號所翁)。11. 字形正倚交錯,大大小小,開開合合,線條粗細變化明顯,跌宕有致。
最末一行寫歪了,歪得簡直要傾倒,但這樣的傾斜並不生硬,反倒更見自由,體現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調。陳容取勢險峻,他結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輕,有「來如雷霆收震怒」之美。
他行筆迅捷,用筆有力,發力沉重。12. 朴實無華而兼納乾坤。
13. 老師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徵,一筆筆鏗鏘有力。14. 張揚跋扈,絲毫不受束縛,甚至整行一筆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縱逸,來去無蹤。
15. 老師的字,如花瓣般,香氣遠播,越發清芬。16. 龍蛇競走、磨穿鐵硯。
17. 其色,其形,其濃淡枯濕,其斷連輾轉,粗細藏露皆變數無窮,氣象萬千。18. 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具有了最為生氣灌注的特點。
19. 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或勁鍵或婉轉,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矯健勇猛的壯士,或如春風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風入關深沉冷峻。20. 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21. 曼卿之筆,顏筋柳骨22. 鸞翔鳳翥:翥:高高地飛起。比喻書法筆勢飛動的姿態。
23. 鸞飄鳳泊: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原來形容書法瀟灑,毫無拘束。
也比喻進修生夫妻離散。24. 龍蛇飛動:形容書法筆勢的勁健生動。
蘇軾《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25. 龍飛鳳舞:如龍飛騰,似鳳飛舞。
原形容氣勢奔放雄壯。現多形容書法筆勢活潑,形容靈活熟練地書寫,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龍鳳造型藝術。
26. 舉例發凡:左丘明為《春秋》作傳,把《春秋》書法歸納為若干類例,加以概括的說明。後因稱分類舉例以說明一書的體例為「舉例發凡」。
參「發凡起例」。力透紙背:原指書法遒勁有力,現也用來形容詩文生動,深刻有力。
27. 劍拔弩張:劍從鞘里拔出來了,弓也張開了。形容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後也比喻書法雄健,有氣勢。28. 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跡那樣彎曲。
29. 初寫黃庭:黃庭:道家經典《黃庭經》,晉人有《黃庭經》小楷書帖。舊時評論書法有「初寫黃庭,恰到好處」的成語。
後用來比喻作事恰到好處。30. 美女簪花:形容書法或詩文風格的娟秀多姿。
31. 入木三分:原形容書法筆力強勁(相傳晉·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墨汁滲入木板有三分深),現多形容分析、描寫、議論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詞力透紙背,形容書法根偉貼切。
32. 揮毫落紙如雲煙33. 唐·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34.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
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35. 入木三分36.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
37. 信手塗鴉:信:聽憑,隨意;信筆:隨便書寫;塗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塗亂畫。後來用「塗鴉」或「信筆塗鴉」形容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
也有人自稱信手塗鴉,以示謙虛的。38. 信筆塗鴉:信筆:隨便書寫。
塗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畫。後用「信筆塗鴉」、「塗鴉」形容書法拙劣或胡亂寫作。
39. 鐵畫銀鉤:畫:筆畫;鉤:鉤勒。形容書法又剛勁又漂亮。
40. 筆走龍蛇,鐵劃銀鉤。
2. 八閩文化·朱子閩學學術思想的源流·主要流派
八閩文化·朱子閩學學術思想的源流·主要流派搜飢余
1200年,閩學學派的核心人物朱熹去世,其學術團體星散,閩學被誣為「偽學」而沉寂下來。但福建的閩學學者為閩學的確立和發展而做的努力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他們弘揚師說,攻訐異端,羽翼朱門,不為權勢和時論所左右。由於朱門弟子的活動和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朱熹被賜謚號曰文。一年後又被追贈為中大夫,寶謨閣學士。嘉定五年(1212),經福建閩學學者劉爚(音月)的請求,宋寧宗批准朱熹的《四書章世滾句集注》立於學宮,作為法定教科書。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朱熹被尊為太師,追封信國公。之後,閩學學者極力維護和宣揚朱熹及其學說地位,從而使閩學逐漸成為控制全國的意識形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其影響長達八百年之久。從南宋到元明清乃至民國,歷代閩學學者有大量的著作問世,其中大部分是發揮朱子學思想的,或者與朱子學思想有關。由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發朱子學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閩學流派。
(1) 正統派
黃榦(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人稱勉齋先生。長樂人,後徙居閩縣嶺頭(今屬福州市郊區)。進士出身,是南宋朱熹門人、女婿。因得師真傳,對朱子學領悟最深,故朱熹去世後,他理直氣壯地維護朱子學說。從他一生最後二十年(1201—1221)的活動看,無論為官為民,理政講學,都沒有忘記存統衛道這一使命。
黃榦對閩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論定了朱熹的道統地位。他闡發了理學家的道統說,認為道出於天,表現為天地萬物和人事的變化,聖人能傳天之道,故有道統。他說:「此道之原出於天者然也。聖人……繼天立極,而得道統之傳」(《黃勉齋先生文集》卷三《聖賢道統傳授總序說》)。他列出的道統傳授次序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朱熹集儒家道統之大成。黃榦把「傳承道統」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
黃榦晚年編撰《朱子行狀》,詳述朱熹一生的經歷,並全面論述了朱熹的學問、道德。他把朱熹看作「萬世宗師」,勇敢地肯定了朱熹思想的歷史地位,將朱熹提到民族文化代表的高度。他說:「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先生出,而自周以來,聖賢相傳之道,一旦豁然,如日月中天,昭晰呈露。」在當時,倘若沒有足夠的理論勇氣,是不敢這樣提出問題和評價朱熹思想體系的。因為這不僅是思想領域的問題,而且涉及到為一種曾被打成「偽學」的思想理論學說作肢悉辯護的政治問題。
在朱熹歿後的若干年中,閩學學者都尊黃榦為道統的繼承人,使其居於閩學學派領袖地位達二十一年之久。黃榦最大的貢獻是大膽地維護了朱熹的學說,努力使其取得時代的合法地位,為以後閩學的大發展做了理論准備和輿論准備。
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號西山,浦城人。1199年登進士第。真德秀的學術淵源於朱熹,是朱熹的再傳。在南宋慶元黨禁時期,朝廷宣布程朱理學為偽學,許多理學家遭到迫害,如蔡元定流放道州而死。但真德秀不為時論所動,不怕牽連,而私淑朱熹。他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後,為程朱理學翻案,並竭力加以提倡,為程朱理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有人認為真德秀是南宋末年最大的朱子學家。
南宋後期,封建王朝統治更為腐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原失陷,社會問題積重難返。真德秀善於根據當時的現實狀況闡釋朱子閩學思想。他在傳播閩學過程中,著重發揮心體說,強調「反身而誠」的求仁說,要求最高封建統治者「克制」貪欲以調和當時的階級矛盾。他歷經十年撰成《大學衍義》一書,並呈送宋理宗,受到理宗嘉許。該書的大旨在於正君心。書中指出:「故為人君者,必正身以統其臣,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同時認為臣對君,子對父,也不可盲目服從,如果君、父所為不合理義,那就「從義而不從君,從道而不從父。」真德秀對君修道,總是托天命以言之:「帝王當尊者莫如天,所當從事者莫如敬,」「天命維艱,不易保也。」又說:「以人君言之,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真西山文集》卷三十三、卷二十八)。對這一類的見解和言論,理宗很贊賞,並為之動容。因而,真德秀深得宋理宗的信任。
真德秀沿著朱子《四書集注》的思路所展開的一系列闡述,既祖述朱子又有所改鑄。他把道心人心、天理人慾、未發已發、性惰動靜,都以仁說來貫通,「合而言之則皆仁」(《大學衍義》卷十二)。而仁在心中,求仁只能求之於心。因此,要「反諸心而求之」,探求「一心之全德」(《真西山文集》卷三十三),這就把目的和方法都轉向主體。為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提倡仁學發揮朱熹的思想,真德秀使朱熹哲學逐漸向心學方向發展,令朱子的學說與當時的封建政治更接近,更貼近宋末的現實。為朱子學說的大倡,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全祖望在《宋元學案·序》中認為,真德秀是「衛師門最力,多所發明者」。
蔡清(1452—1508)字介夫,號虛齋,晉江(今泉州市)人,進士出身,官至江西提學副使,明代福建著名的正統派程朱理學家。主要著作有《易經蒙引》《四書蒙引》《蔡虛齋文集》等。
蔡清的學說篤守程朱,繼承朱熹的理學思想,但有所修正。他認為朱熹關於理先氣後、理生氣的說法是欠妥的,應該是理氣合一,無有先後。他對太極的解釋也不同於朱熹。他指出極字原意是屋極,故極字從木。太極為至內至大、盡精微、最中正之理;是理之「至矣盡矣,不可復加矣」。這種對太極的解釋新穎、獨到,前人從未有此說。蔡清理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樸素辨證法思想,在他看來,不僅對立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而且天下事物都是對立的。這個思想是異常深刻的。
李光地(1641—1718)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安溪人,是朱熹老師李侗的後代。李光地是清康熙九年(1607)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其著作有《周易通論》《周易觀彖》《尚書解義》《古樂經傳》《榕村全書》等五百多卷。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學大師,他學精且博,為官清勤、政績顯著。他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莫過於對程朱理學的繼承和發展。他利用康熙皇帝的信任重振程朱理學。在李光地的影響下,康熙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朱子有功聖道,特升朱熹配享廟堂十哲之列,大大地提高了朱熹的地位。李光地發揮了朱熹關於「道統與治統為一,為學與治道合一」(《朱子語類》卷一百零四)的思想,並針對明末以來極端空疏腐敗的學風,強調求實致用,認為對樂學、漢學應兼收並蓄,不可各拘一面。李光地還修正和發展了程朱理學。例如,他奉康熙之命撰寫《周易折中》,修正了朱熹在《易》論上的錯誤。他認為,朱熹否認王弼調整《周易》經傳次序的合理性而復古本經傳是不對的。他遵從王弼所調整的《周易》經傳,而不用朱熹的《周易本義》。總之,李光地重振程朱理學,促進其遠播於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於歐美,其功不可沒。
(2) 象數學派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號西山,建陽人,是朱熹最親近的朋友和學生,朱熹的不少著作他參與了討論和寫作。朱熹的《易學啟蒙》是蔡元定起稿的,也就是說他參與了創建朱子學。
蔡元定的哲學思想兼有義理和象數,具有明顯的道家傾向。在福建閩學學者中,他屬於象數學派的理學家。二程重義理不重象數,邵雍重象數不重義理。朱熹集二程、邵雍學說之大成,既重義理,亦重象數。蔡元定遵循朱熹學術方向,重視研究象數學。
蔡元定通過闡述邵雍的《皇極經世書》發揮其道家傾向的象數學思想。《皇極經世書》是邵雍的代表作,該書共十二卷,其中一至六卷有五十篇和各種圖象,皆《周易》六十四卦,用以說明世界的治亂。全書大旨均借易卦推衍,形成象數學思想體系,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蔡元定對該書作了深入的研究,寫成《皇極經世指要》三卷,推論邵雍《皇極經世》,以伏羲卦圖列之於前,以註疏附之於後。宋末黃端節說:「西山先生始終以《易》疏其說,於是微顯闡幽,其說大著。學者由蔡氏而知《經世》,由《經世》而知《易》,默而通之可也。」(引自明嘉興徐必達編《邵子全書》卷二十四附錄》)
《宋元學案》卷六十二《西山蔡氏學案》載:「濂溪(周敦頤)、明道(程顥)、伊川(程頤)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邵康節(邵雍)出焉;晦庵(朱熹)、南軒(張栻)東萊(呂祖謙)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數,邵、蔡二子欲發諸子之所未發,而使理與數燦然於天地之間,其功亦不細矣。」蔡元定在《皇極經世指要》中強調「因數明理」,謂「天地之間有理必有數,二者未嘗相離;《河圖》《洛書》與危微精一之語並傳。」
蔡沈(1167—1230)字仲默,號九峰。蔡元定季子。他一生未應科舉亦未當官,而是全力維護、遵循導師朱熹學說,注意拓展閩學理論的新領域。蔡沈繼承朱熹遺志,前後用了二十餘年時間,苦心鑽研,認真撰寫,「發明先儒之所未及」(《宋史》卷四三四)。1209年,他在朱熹原有一部分《書》說基礎上續寫成《尚書集傳》六卷。此書後與朱熹的《周易本義》《詩集傳》及胡安國的《春秋傳》等並列成為元、明、清三代學者必讀的教科書,為閩學發展立了一大功勞。
但蔡的學說與朱學有所不同:朱熹以理而蔡沈以數為其哲學體系的出發點和基礎。雖然蔡亦講理,但他的理被限制在數的范圍之內。蔡沈依據朱熹的「理」和蔡元定《皇極經世指要》以及北宋邵雍的《皇極經世》中的「先天數學」來分析《尚書·洪範》,寫成《洪範皇極》五卷。是書分內外篇,共八十一章,擬《易》六十四卦;論三篇,擬《易》之《系辭》《說卦》等傳。書中闡述了八十一個范疇,論證了陰陽、天地、理氣、體用、動靜等問題,建立起閩學象數學理論。
蔡沈的思想是朱熹學說的深化和變化。朱熹一向主張天即理,而蔡沈卻說洪範九疇「原出於天」(《尚書集傳》)。朱熹向來認為體用一源、理物一致,而蔡沈在《洪範皇極序》中卻主張體用割裂、理物分開。蔡沈在理論上創新成就,是閩學學派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必要環節,是閩學學派文化內涵加深和閩學學派真正保持活力的體現。
(3) 折衷派
陳旅(1288—1343)字眾仲,號荔溪,元代莆田人,進士出身,精通儒家經術,又信佛。歷官閩海儒學教授、國子監助教、江浙儒學副提舉、國子監丞。陳旅是朱陸折衷派理學家虞集的高足。陳旅「至京師,虞伯生(集)見所為文,嘆曰:『我老將休,付子斯文。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宋元子案·草廬子案陳先生旅》)。陳旅從虞集學,得其傳。他在其著作《安雅棠集》中說:「尊德性與道問學並重」,「朱陸之教一也。」陳旅的學術折衷朱陸,是福建第一個朱陸合流的代表人物。
陳第(1541—1617)字季立,號一齋,明代連江人。從小就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讀書一目十行,終身不忘。他既是理學家,亦是藏書家、音韻學家、考據學家,又懂得軍事,曾跟從軍事家俞大猷學習兵法。他有大量著作問世,所著《松軒解義》一卷,此書內容辨論義理,是陳第理學思想代表作。
陳第的理學特點是折衷程朱陸王的學說。陳第批評陸王心學,亦批評程朱理學。他批評心學家發展了孟子放心說的主觀主義所提出的靜坐說。指出若以靜坐說指導行動,則有害無益。因為靜坐者百無猷為,荒功廢業,對社會不利,不能應對實際行事,不合孔子經世宗旨。陳第又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有簡易之流弊,這就抓住了要害。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求理只能向心上去求;不必向外界事物去找,也不必讀書,簡單易行。王陽明之教造成不少學者不關心世事,不接觸實際,變成空談家,以至誤國,為害甚大。
陳第在《書札燼存·答許撫台書》中,批評「程朱亦有空疏泥古之病」。針對程朱理學的毛病,陳第要求學者要通今、務實、達變、知治情,反對知古而不知今、空談修養不務實事,反對拘守古法不知變通、淹貫古今不知政事。他說:「識時務者在俊傑,若不達世務,終難致用。……故博古者貫通今,明理者貴達數,知道者貴知情」(《松軒講義·學周論》)。
陳第認為聖人之學是講經世致用的,心性修養是為了建功立業,重在事業而不重在心。陳第是個有體有用的理學家。他講的「體」是理,「用」是指之天下事業。他認為做學問在於掌握理,然後用理去指導道德修養和建功立業。陳第能說到做到「兢業在心,所以兢業在事」,北抗滿洲貴族,南御盜賊倭寇,還為治國安民獻策。陳第的思想和行為是難能可貴的,他比其他理學家高出一頭。
黃道周(1585—1646)明代鎮海衛(今漳浦縣)人,字幼平,號又螭,嘗居漳浦銅山孤島石室讀書,別號石齋,進士出身,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在朝廷以正直敢為著名。明朝滅亡後,黃道周在南渡的小朝廷中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率義軍抗清,被捕不屈而死,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
黃道周「學貫古今」(《明史·黃道周傳》)著作甚豐,有《博物典匯》《三易洞璣》等四十餘種,近二百卷。是明代的儒學大師,是個調和王學和朱學的理學家,精於《易》學,突破了理學家治《易》輕視自然之缺陷。但他的《易》學,繼承了京房到邵雍的象數學,神秘色彩太重,以河洛之數自相乘除而得出《易》之圖象,又以六十四卦上推天道,下驗人事,歷代治亂興衰,了如指掌。當時門生甚多,而學者窮年未能通其說。黃氏歿後而傳其易者,未之有聞。
究竟什麼是宇宙的本原?理學家的回答是不一樣的。陸九淵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而朱熹卻把「理」看成世界的根本。黃道周既不同意陸九淵的看法,也不同意朱熹的說法,而卻象胡宏那樣以「性」作為世界的本原。但黃與胡不同,黃之「性」是至善的,而胡之「性」卻無善惡。黃說:「至善說不得物,畢竟在人身中,然繼天成性,包裹天下……自宇宙內外,有形有聲,至聲臭斷處,都是此物(性)慣徹。如南北極,作定盤針,不由人安排得住,繼之成之,誠之明之,擇之執之,都是此物指明出來,則直曰性。……只此是萬物同原。」(黃道周《榕壇問業》)在黃看來,至善的性,本質純粹精明,才是宇宙中實有的存在;它存在於人和萬物中,是「包裹天下」,貫徹「宇宙內外」、「經理世界」的萬物本原。
3. 贊美書法文化的古詩詞
1.垂露春光滿,崩雲骨氣餘。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書》唐 李嶠
譯文:垂露圓渾有力,一筆一劃又好似碎裂的雲朵力勁暗藏期間。
請你仔細觀察每一個筆畫,每一寸都是圓渾流暢、筋骨俱備。
2.君於此藝亦雲至,堆牆敗筆如山丘。——《石蒼舒醉墨堂》宋 蘇軾
譯文:先生在書法藝術也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境界,用壞的筆堆在牆邊像山丘一樣高。
3.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宋 陸游
譯文:草書如同行軍打仗,書寫前喝酒,好似軍中的旗鼓以壯聲威,手中的筆好似戰士的刀槍,其氣勢如同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4.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宋 蘇軾
譯文:繭紙書寫的《蘭亭集序》真跡已埋入昭陵,人間還遺留下王羲之龍騰虎躍的字形。
5.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宋 蘇軾
譯文:顏真卿公改變書法創造新意,字體筋骨強健如秋日雄鷹。
6.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清 蔣士銓
譯文:鄭板橋寫字就像畫藍一樣,氣勢俊邁,風神肅散,傲然挺立。
7.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宋 蘇首肆軾
徐嶠之父子的書法也極其清秀,鋒芒不露筆勢卻蒼勁雄渾。
8.興來走筆如旋風——《贈零陵僧》唐 蘇渙
譯文:下筆之間就像風一樣疾走。
9.揮毫落紙如雲煙。——《飲中八仙歌》唐 杜甫
譯文: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10.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宋 蘇軾
譯文:嶧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範,千載書法傳承者是李氏陽冰。
1、「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贊美顏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渾厚圓潤。
2、裂笑「結體遒勁,字字嚴謹,一絲不苟。瘦勁有力,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超塵脫俗。」
——贊美柳公權式的如骨一般剛猛有力,氣勢雄強。3、「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贊美王羲之式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4、「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5、「楚僧懷素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餘。
神清骨竦意真率, 醉來為我揮健筆。始從破體變風姿,一一花開春景遲。
忽為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馳毫驟墨劇奔駟, 滿坐失聲看不及。
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 人人細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出自:《懷素上人草書歌》唐 戴叔倫6、「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出自:《草書屏風》唐 韓偓7、「蕭子草書人不及,洞庭葉落秋風急。上林花開春露濕, 花枝濛濛向水垂,見君數行之灑落,石上之鬆鬆下鶴。
若把君書比仲將,不知誰在凌雲閣。」出自:《蕭鄲草書歌》唐 顧況8、「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出自:《跋楊凝式帖後》宋 黃庭堅9、「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者源轎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出自:《草書歌行》唐 李白10、「前朝書法孰為盛,蘇黃米蔡得其正。
法度難以晉魏論,氣象可與歐虞並。宣和金書類臣稷,筋骨通神工瘦硬。
大江南來萬幾暇,翰墨留神縱天性。驅馳羲獻走顏柳,神遊八法輕萬乘。
昭回雲翰飛龍章,斡旋天機揮斗柄。長槍大劍竟何用,恢復有志還未定。
太平遺老羔羊翁,草書時時發清興。天資自可凌汗漫,筆力猶能造遒勁。
年來神品不可得,醉素張顛誇草聖。殘篇斷簡付覆缶,玉軸牙簽同棄甑。
摩娑故紙嘆凋落,老眼昏花猶可認。案頭我正理蠹魚,晴日好風窗幾凈。」
出自:《題王逸老書飲中八仙歌》元 唐珙。
《石蒼舒醉墨堂》
朝代:北宋
作者:蘇軾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於此藝亦雲至,堆牆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鍾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譯文:
人的一生憂愁苦難是從識字開始的,因此,只要能寫能認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況用草書來誇耀書法的神奇和快速,讓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發愁。
我每每自笑曾經愛好草書,不想你也有這個「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癒?
還說這裡面有什麼最大的快樂,非常稱心合意,和莊子的逍遙游沒有什麼不同。
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飲美酒能消愁消除煩惱一樣。
看先生這個樣子,我才領會到柳宗元說的不錯: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餚一樣。
先生在書法藝術也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境界,用壞的筆堆在牆邊像山丘一樣高。
興致來時,揮動筆墨多少紙都用得完,就好像駿馬一轉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的書法都是憑借想像力創造的,本來就沒有什麼章法,一點一畫隨手寫來,也懶得去仔細推敲琢磨。
為什麼我的隨口議論獨獨被先生所容納,就連隻字片紙也會收藏起來?
如果用「不低於鍾繇、張芝」來評價先生,先生完全當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羅暉、趙襲差不多」來評價我,我似乎還要好些。
從今後,先生不用再像張芝那樣臨池苦學,池水盡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絹與其先寫字後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來做被褥床帳。
(3)東莞市九疇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蘇軾是大書法家,有多篇詩談到書法。像《鳳翔八觀》里的《石鼓歌》、《次韻子由論書》、《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和這首《石蒼舒醉墨堂》,都是膾炙人口的。那幾首詩都涉及論書,而這首詩純粹從虛處落筆,尤其特殊。
詩中先以調侃戲謔的語氣,稱譽石氏草書的神妙,其間又融入對人生、政治生涯的感慨。詩中說明自己與對方同樣是好書成癖,且以《莊子》篇名,表達進行書法創作時所感受到的無上快樂與精神自由。
然後點出對方作堂起名「醉墨」深刻、美好的用意。再進一步具體而生動地稱贊石氏通過「堆牆敗筆如山丘」的苦練,書藝達到至精至粹的程度,以至獲得創作的神功和喜悅。詩中提出了書法藝術崇尚自然的可貴觀點:擺脫羈絆,放筆快意,追求創作的最大自由,是經由長期積累、艱苦勞動,終於水到渠成的境界。
詩中還說明石氏是自己觀點的支持者和自己書法作品的珍愛者。最後反用古人典實作結,與篇首調侃戲謔前後呼應。全詩信筆點染,脫略故常,縱橫捭闔,無不如意,多使用書史典故,而無堆砌炫才之弊,但見議論風生之致。
1、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唐代:高適《醉後贈張九旭》
譯文: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後語言尤其豪放癲狂。
2、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唐代:李嶠《書》
譯文: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起始源頭,洛河的存在才導致了《洛書》的出現。
3、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唐代:李白《草書歌行》
譯文: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號懷素。你的草書堪稱風格迥異,獨步天下。
4、丹鼎乍調雲母屑,蠻箋初寫洛川神。右軍書法是前身。——清代:徐釚《浣溪沙 壽雲間宗人五十,宗人為相國曾孫,年少從軍,兼工書法》
釋義:煉丹用的鼎沒有調出雲母碎屑,第一次用高麗紙寫洛川神。右軍將軍王羲之的書法是前身。
5、前朝書法孰為盛,蘇黃米蔡得其正。法度難以晉魏論,氣象可與歐虞並。——元代:唐珙《題王逸老書飲中八仙歌》
釋義:前代書法誰為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能夠態度品行正派。法律難以晉魏論,氣象可以與歐虞都。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白居易)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宋·王慕漪)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杜甫)
個個詩家各築壇,一家橫割一江山(宋·楊萬里)
六十餘年妄學詩,功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如是金丹換骨時(宋·陸游)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宋·陸游)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虛一點是吾師(清·袁枚)
1,蔣士銓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橋寫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2,鄭板橋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筆去爭妍。
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3,黃庭堅世人但學蘭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4,王文治《論書絕句》墨池筆冢任紛紛,參透書禪未易論。
細取孫公書譜讀,方知渠是過來人。5,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6,李欣《醉後贈張九旭》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
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露頂據胡床,長叫兩三聲。
興來灑素壁,揮毫如流星。7,李煥《贈零陵僧》張顛沒後二十年,謂言草聖無人傳。
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文字大如斗。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後耳熱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
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帖。8,李白《贈懷素草書歌》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行。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恍恍如聞魔雷驚,時時只見龍蛇走。9,韓偓《題懷素草書屏風》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尤有墨跡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10,王夢樓《快雪堂跋》曾聞碧海掣鯨魚,神力蒼茫運太虛。
問氣古今三鼎足,杜詩韓筆與嚴書。11,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狂僧揮瀚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
龍虎漸因點畫生,雷霆卻避鋒芒疾。魚箋絹素豈不貴,只嫌局促兒童戲。
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少豁胸襟氣。長幼集,賢豪至,枕糟藉麴猶半醉。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紙縱橫千萬字。12,傅山《論書》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
平原氣在胸,毛穎足吞虜。
琴聽蜀僧浚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琴歌 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木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棋
弈棋二首呈任漸 黃庭堅
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隱不知岩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
簿書堆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
戰勝將驕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
有約 司馬光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書 同蔡君謨江鄰幾觀宋中道書畫 梅堯臣
君謨善書能別書,宣獻家藏天下無。
宣獻既歿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廚。
鍾王真跡尚可睹,歐褚遺墨非因模。
開元大歷名流夥,一一手澤存有餘。
行草楷正大小異,點畫勁宛精神殊。
坐中鄰幾素近視,最辨纖悉時驚吁。
逡巡蔡侯得所得,索研鋪紙才須臾。
一掃一幅太快健,檀溪躍過瘦的顱。
觀書已畢復觀畫,數軸江吳種稻圖。
稻苗秧秧水拍拍,群鷺矯翼人荷鋤。
陂塍高下石籠密,竹樹參倚荊籬疏。
大車立輪轉流急,小犢欺願稚小驅。
令人頻有故鄉念,春事況及蠶桑初。
虎頭將軍畫列女,二十餘子拖裙裾。
許穆夫人尤窈窕,因誦載馳誠起予。
余無書性無田區,美人雖見身老癯。
舉頭事事不稱意,不如倒盡君酒壺。
石蒼舒醉墨堂 蘇轍
石君得書法,弄筆歲月久。
經營妙在心,舒捲功隨手。
惟茲逸群氣,扶駕須斗酒。
作堂名醉墨,揮灑動牆牖。
安得濁酒池,淋漓看濡首。
但取繼張君,莫顧顛名丑。
[畫] 貧士吟 唐伯虎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飢。
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青山白發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
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荒村風雨雜雞鳴,轑釜朝廚愧老妻。
謀寫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
書畫詩文總不工,偶然生計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錢少,也濟先生一日窮。
白板門扉紅槿籬,比鄰鵝鴨對妻兒。
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飢。
觀佽飛斬蛟龍圖贊 李白
佽飛斬長蛟,遺圖畫中見。
登舟既虎嘯,激水方龍戰。
驚波動連山,拔劍曳雷電。
鱗摧白刃下,血染滄江變。
感此壯古人,千秋若對面。
題舊寫真圖 白居易
我昔三十六,寫貌在丹青。
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
豈止十年老,曾與眾苦並。
一照舊圖畫,無復昔儀形。
形影默相顧,如弟對老兄。
況使他人見,能不昧平生?
羲和鞭日走,不為我少停。
形骸屬日月,老去何足驚。
所恨凌煙閣,不得畫功名。
4. 為什麼古人知道自己的祖先
中國記載箕子封於朝鮮的書,有《尚書》宏睜、《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尤其《尚書》、《史記》,以此二書的成書年代和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地位,而且當時中國正是彎絕閉以自詡的狂妄時代,應該不會像今天一樣巴結討好的去「高攀」當時中國眼中的蠻夷之邦。甚至朝鮮王朝史學家安鼎福在《東史綱目》上都記載:「己卯(周武王十三年),朝鮮箕子元年。殷太師箕子東來,周天子因以封之」。與中國史書如出一轍。
那段歷史是怎麼回事呢?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看到紂王暴政,國家日衰,就去勸諫紂王,紂王不聽,箕子只好裝瘋隱居在箕山上,整日彈琴,借《箕子操》抒發自已不得志的苦悶心情。那時代的人似乎音樂造詣高的可怕,從彈琴就能聽出話來,比如鍾子期等樵夫都是這樣,總之有人告訴了紂王說箕子整天發牢騷,彈琴罵你呢(這可能是最早的「文字獄」,不!是「音樂獄」,「腹誹」),紂王火冒三丈,紂王最恨這些臭知識分子、酸文人背後罵他,於是就想宰了這老小子,可是最後還是沒有殺了箕子,為什麼呢?紂王不敢殺自己叔叔?不!比干也是紂王的叔叔,不是也被挖了心肝嗎?但比干畢竟是當面罵紂王,而箕子是背後罵紂王,不!是彈琴罵他,就因為彈琴罵人就把親叔叔宰了,就算是紂王再昏庸、再沒人性也說不過去啊,但是即使不殺,也不能白白饒他了啊,不然以後還不得有人敲鑼打鼓跳大神罵紂王,那還得了,那就把他囚禁起來吧,得囚禁在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於是就把箕子囚禁在今天一個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台也在今河南省,再罵自己也能很快聽到,就算是再抓他殺他不是也近嗎?
於是箕子開始了自己的囚禁生活。如同中國古代很多知識分子(周文王、韓非、文天祥、方誌敏···)一樣,在囚禁困頓中除了發牢騷外,還作深入的思考,(只是絕大多數思考未成書傳之後世,更少進行實踐罷了),但是箕子很幸運,有人看重他的思考成果,那就是滅了商朝的周王朝建立者——周武王,武王不但讓箕子的學說傳之後世,而且還進行了實踐。
每個開國帝王都注重籠絡前朝遺臣,或因戰爭人才損失嚴重,或為籠絡人心使國家安定,或兼聽則明,總之很多前朝遺臣都被繼續留用,尤其那些前朝諍臣,更是被開明君主視之為寶,甚至那些低級官吏,大多繼續留用以統治地方,這就是為何中國一再上演清朝捕快變為民國巡警的活劇了,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並不是完全對的,尤其在王朝更替之時,更多的是:換件馬甲還是他。總之箕子受到了重用,比在他侄子那裡還受重用。成了武王跟前的紅人,受到了武王的重用,武王把箕子思想融入到了治國中,箕子有什麼重要思想呢?「《洪範》九疇」。這是什麼東東?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覺得十分陌生,但是它的內容沒有人會覺得陌生。
因為「《洪範》九疇」第一條就是遵循五行規律,「五行」,注意,這是開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先河,現代人說起五行,要麼視為飛天玄火高深莫測的東西,要麼視為迷信,兩種觀點都太偏頗,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文化,是人類分析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如「金曰從革」,可以變革自然,為人所用,埋裂青銅時代正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進步。 「木曰曲直」,生長各異,可順理而用,或築屋,或造車,或做工具。「水曰潤下」,發展灌溉農業,抵禦乾旱天災,增加農作物產量。「火曰炎上」,熱而升騰,物極必反。「土曰稼穡」,發展農桑。箕子認為人類社會應該遵循五行規律,五行規律是人類對人類社會秩序乃至萬物秩序、自然規律等深層次問題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分析,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且陰陽五行觀是人類對組成世界基本物質的一次懵懂的粗糙思考,第一次認為萬千世界是有五種神秘元素組成的,比起神造萬物甚至萬物心生的極端唯心主義先進多了。
「《洪範》九疇」里還有「敬用五事」,什麼意思呢?對人態度要恭謹、嚴肅,與人說話要和氣,觀察問題要細致深入,聽人說話要多聽少說,思考問題要辯證通達,不要鑽牛角尖,這樣就能成功。這樣的標准哪裡是「用五事」,分明就是三千年前的曾國藩。做人做事滴水不漏,中國人做人的楷模,當官的楷模。
「《洪範》九疇」里還有.「農用八政」,涉及衣食住行,司法管理,教育禮儀等等很多方面,徹底奠定了中國三千年來農業立國的思想基礎和政策基礎,中國過去農業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但都停留在自發式的,自耕自種的生產方式上,沒有從國家政策上、國家管理上、國家理論上上升到國之根本的高度。
「《洪範》九疇」里還有很多內容,它意義之大,稱之為「周禮之源」,「法制之源」,「儒家之源」「古代官制之祖」「三綱五常之源」···都不為過,如同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研究內容包括數學、哲學、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美學、法學等等一樣,「《洪範》九疇」從理論上、政策上甚至輿論上、迷信上,第一次系統性的對新王朝——周朝進行了改造,而不可思議的是新王朝的統治者——周武王,一個一點都不武斷的君主,虛心的全盤接受了箕子這位前朝遺臣的思想財富,將新王朝變成了新思想的試驗田,周朝能延續八百年,在君權失落之際仍能殘喘數百年,不能不說是「《洪範》九疇」的偉大功勞,將「尊王」、「守禮」等融入了所有人的血液中,我們發現,但凡一次偉大的變革,必須首先在思想上、文化上進行變革,文化革命先於武力革命之時,能大大推動革命進程,如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宣傳大大先進於國民黨,大大加速了國民黨的滅亡,甚至使共產黨幾乎瀕臨絕境的長征結束後,毛澤東自豪的說,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讓沿途的老百姓看看國共的不同,知道除了腐敗無能殘暴的國民政府以外還有別的選擇,加大了人民對國民政府的不滿,埋下反抗的火種,加速國民黨的滅亡。但是中國的思想文化常常是一個好的革命者,但往往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因為思想的陳腐往往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的文化流派傳承、文化發展往往是在王朝更替之時或之後才福至心靈、大師頻出、靈感爆發,才能產生新的先進文化,文化的發展總是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孩子死了奶來了,已經沒用了,等文化跟上了,國家滅亡了。箕子的「《洪範》九疇」及其演化出的「周禮」、儒家就是這樣,開始還夠用,後來落伍了,文化和國家都衰敗了,最終兵家、法家戰勝了箕子文化、周禮,新文化戰勝了舊文化,秦王朝取代了周王朝。
在自己學說在新王朝取得巨大成功之際,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箕子這位新王朝的「教父」居然多愁善感起來,想想自己那位侄子商紂王,再看看眼前這位虛心納諫的周武王,想想列祖列宗百戰而來卻又一戰而失的江山,不禁百感交集,在周都鎬京傷心不已,出走朝鮮,武王呢,作了個順水人情,乾脆把朝鮮封給箕子作為封地,而且並不以諸侯臣下來對待箕子,對待朝鮮,朝鮮不同於其它諸侯臣下方國而超然於中國的地位由此確立。
當然箕子出走朝鮮,而不是其它地方也是有原因的,殷商先王相士很早以前就曾經對古朝鮮的地區進行過開拓,而且古朝鮮人屬於中國遠古時代東夷的一個分支,甚至都有著相同或接近的圖騰崇拜。鳥圖騰崇拜、卵生神話在古朝鮮半島十分普遍,可不要小看了這些現代看來迷信可笑的部落圖騰,即使在那個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人類在自然偉力面前仍然感到很無助,人類對不解現象、未知世界的無知,粗糙蒙昧的君權神授···使人類對神秘莫測的「天」「神」的崇敬甚至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圖騰成為人類和「天」「神」溝通的重要紐帶,圖騰化、符號化的祖先是「天」「神」的後代或者代理人,對於部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有著巨大的作用。那個時代的大一統的王朝概念還很模糊,往往一個大部落、大部族,一個大的部落聯盟就是一個強大的政權,所謂黃帝炎帝堯舜禹夏商周等中原王朝幾乎都是最先政權化、最強大的部落聯盟而已,而其它的小政權、小部落則並未消失,部落、種族及其崇拜的圖騰文化仍然有極大的力量。相同的圖騰代表著相同的祖先,甚至相同的文化,古朝鮮的東夷族原本就與殷商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箕子要前往古朝鮮地區。《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記載:朝鮮半島上的許多居民,都自稱是來源於中國的「古之亡人」。什麼是「古之亡人」?東夷族是蚩尤的部落,殷商遺民則是殷商王朝的後裔,都是「亡國」之人。
考古發現
朝鮮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甚至早於五六千年以前,這也成了韓國不認箕子這個祖宗的最有力的證明,認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那再以前呢?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一個人認錯爹認錯祖宗那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是有祖宗卻不認就是孝與不孝的道德問題了,當然,今天的中國連自己人都羞做中國人,何況外國人,只聽說有人崇洋媚外認日本人、認韓國人、認外國人當祖宗的還沒聽說過上趕著認中國祖宗的,因為中國這個祖宗實在讓人沒面子,說出去太丟人,就像很多農村走到城裡的文明人、文化人不敢認自己的滿臉皺紋滿手老繭的農民父母一樣,盡管中國這個爹實在不咋地,但是畢竟是韓國他爹,韓國就是出息了,換上馬甲,換上西裝,整了容,還是中國這個沒出息的爹的兒子,現在就讓中國這個窩囊爹給韓國兒子講講當年是怎麼有的它。
如果認為一種文明的傳遞只能通過血緣的方式那就大錯特錯,比如非洲南方古猿是全世界人的祖先,但是誰能說四大文明是南方古猿遺傳下來的?歐洲各國,甚至美國、俄羅斯,無不以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但是他們和羅馬帝國有什麼關系?他們都是滅亡羅馬帝國的蠻族的後裔!但是為何自稱起羅馬繼承者來臉不紅心不跳?因為他們的確是羅馬文明的繼承者,從體制、法律、信仰等等方面處處有羅馬的影子,可見,文明財富的繼承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繼承財富。文明通過自創或繼承的方式首先形成,是國家形成的重要前提,文明繼承不在早晚,而在對後世影響的重要程度,蒙恬造筆,蒙恬之前就沒有筆嗎?不!他對造筆做了很大改進而已;蔡倫造紙,蔡倫之前就沒有紙嗎?不!他對造紙做了很大改進而已;魯班被尊為木匠祖師爺,魯班以前中國人不蓋房子嗎?不!他對木匠工具做了很大改進而已;甚至比如鑒真和尚,日本人將他視為醫葯,釀酒等方面的祖先,難道鑒真以前日本人就不看病不喝酒了嗎?不!鑒真對這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進而已,甚至有些改進未必是鑒真親自做的,而是他帶去的人做的,只是由於那個時代百工之人(手工業者)地位低下,無名可留或由於別的原因才記在鑒真頭上;還有文成公主···
箕子以前,朝鮮半島已有人類活動遺址,當然,那些人類也是中國過去的,總不至於是南方古猿像孫悟空一樣漂洋過海劃船去的,但是這些人類太雜了,甚至連統一的民族概念都說不上,處於蒙昧狀態,檀君也罷,東夷也罷,當時還屬於蠻夷之地,沒有國家概念,只是些原始部落,但是箕子到了朝鮮之後,開始「施八條之約」,將朝鮮建設成了當時有名的「東方君子之國」,在中原「禮崩樂壞」之時,連孔子都羨慕地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箕子到朝鮮時,隨從有五千之眾,像箕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周圍總是有很多信奉他學說的信眾的,何況他還是位身份地位極高、極有社會影響力的名流,跟從者眾多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他還是一方諸侯,搬家時從封地箕國(今天山西省太谷縣)帶去大量人口也很正常,如同鑒真東渡一般,箕子帶到朝鮮的人才涉及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等多項技藝,可以說對朝鮮社會做了一次全面提升,其深遠影響涉及朝鮮的方方面面,使朝鮮從衣著上,體制上,文化上,變成了一個微縮版中國,微縮版殷商王朝。
現代朝鮮考古發現證明,古朝鮮的青銅器和墓葬樣式與中國商周的青銅器與墓葬樣式如出一轍,完全可以證明其文化上的繼承性。人們常常把古代青銅器稱為「神器」,因為它不僅僅包含著古人虔誠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人類文明自以為與「神」最接近的時候所制,更重要的是青銅器本身含有的文化,一種含有宗教靈魂、宗教信仰、人類虔誠信仰的文化,青銅器是一種對「神」最真誠、最真實的文化符號。可以說箕子讓當時的朝鮮半島步入了青銅時代,開始有了國家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有了詳細科學的社會分工,稱箕子為朝鮮的「人文初祖」毫不為過。
假如未來人們考古時,挖十米挖出恐龍,挖五米挖出猿人,挖出垃圾是就說明是今天社會留下的,考古是歷史的鐵證,如果朝鮮出土了和中國周代樣式相似的青銅器等文物,而中國又系統的出土了夏商周秦漢的青銅器的話,就可以證明朝鮮是接受的中國周朝文化,如果厚著臉皮說中國夏商周秦漢是繼承了朝鮮周代文化的話,那我只能無語了。對於考古證據方面的問題,在劉俊勇《百年來大連地區考古發現與研究》等文中,對中國和朝鮮的文化遺傳做了很詳細的描述,這里就不多說了。中國的文化是遺傳有序、系統性的,如果某個地方,如日本、越南、緬甸甚至廣東、雲南、西藏的某些習俗、標志性建築、考古遺跡同中國某朝相似的話,就可說明在某朝時期,中國文化對某地產生了巨大影響。
民俗遺存
風俗和方言一樣,都是研究人類遷徙,文化傳播的活化石,如印第安人的很多風俗都和我們中國接近,比如印第安人的羽毛頭飾與我國遠古的羽衣冠何等相似,說明他們正是中國人遷移過去的,並在後來仍有一部分人遷移了過去,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當時中國的風俗,比如羅馬公主嫁到俄國,將羅馬的很多風俗、信仰、文化帶到了俄國,研究風俗、衣著是研究文化傳播、人類遷移的一條捷徑。
朝鮮族人民喜穿白衣,這和殷商的風俗有關。《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說明商代人喜歡尤其官方喜歡、提倡穿白衣服。而朝鮮史書上也記載朝鮮人喜歡穿白衣服,甚至現在也是。
朝鮮的喪葬制度也與殷商類似,尤其大量人殉葬更是殷商的特色。箕子雖然是周朝建立後到的朝鮮,但是箕子在朝鮮建立的卻是一個以殷商遺臣為主體、為骨幹,風俗、傳統、行為方式都與殷商類似的古朝鮮王朝,只是政策用的是類周的「洪範九疇」而已,尤其人殉,可以說是殷商遺傳下來的一種殘忍的劣習。孔子曾發牢騷說人心不古,現在不如以前了,以前咋地咋地好,包括人殉,並惡狠狠的說,誰先用陶俑代替人殉糊弄死者,誰就斷子絕孫!!「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個讓孔老先生念念不忘的厚道守禮的「古人」就是殷商人。
殷商王朝作為亡國者,在中國乃至周圍國家留下了很多遺跡,為什麼呢?因為周武王滅商滅的是殘暴的商紂王和殷商朝廷,而不是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的殷商百姓,甚至連紂王的兒子都沒殺,那個時代的統治者沒有系統性的殖民同化的侵略理念,基本上還是各過各的,周朝發源於西北,殷商主要在中原,武王滅商後就又回西北那邊去了,而殷商遺民仍住在河南,除個別不安分總是搗蛋的遭到強制流放遷移之外,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而且那時地處中原的殷商文化甚至比成為新統治者的西北周王朝文化更先進,更讓人懷念。
可以說,當時的朝鮮是一個以殷商遺臣為主體,沿用殷商風俗,使用周代政策的一個特殊國家,今天作為中國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朝鮮族的祖先和風俗正是來自殷商遺民。今鮮族同胞愛素白,喜整潔,講禮儀等行為,正是繼承自以箕子為代表的殷商遺民。殷商遺民在中國以聚居的形式存在多年,大多極重禮儀,比如春秋時宋、衛二國,便以守禮著稱。
朝鮮是一個重視禮儀的民族,他們大多文質彬彬,生活井井有條,極有規律,行為有度,比之中國所謂「禮儀文明之邦」,更重禮儀,舉手投足有君子風范,即便是鄉野山民,比之中國大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有修養氣質,生活安排上條理有序,居所內器物潔凈,擺放雅緻,遠勝中國。現在很多人認為,韓國人「連衣服都穿不好的人,肯定是個蠢貨」的觀點是在侮辱中國人的不修邊幅,的確,光靠光鮮的衣著未必就是聰明人,但是生活條理,衣著整潔絕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美德、良好的素養和雅緻的審美觀,而中國人的不修邊幅絕對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衣著整潔衛生、家裡整齊別致就不能「大智若愚」了嗎?
箕子學說在中國執行過程中,既會遭到原有文化的抵觸,還會在執行過程中遭到中國中下級官僚的陽奉陰違,而且畢竟與新朝存在心裡隔閡,最重要的是中國林子太大,鳥太多,教育不過來,反不如當時朝鮮一般是在一張「林子不大鳥不多」的白紙上寫字,貫徹的深刻的多,因此朝鮮更具君子遺風,而中國則從未被君子之風從根本上改造過,朝鮮後來雖然出現少數如現在韓國考證學者之類的文化流氓,但是我們也不能以點蓋全、一棍子將其全部否定、打死,絕大多數的朝鮮人民行為舉止的文明程度還是的確勝過國人的。而且近代韓國被日本影響,被西方影響,被中國糟粕文化影響,出現些許文化流氓實在正常,畢竟我國的文化流氓、無恥之徒數量之眾,舉世無雙,眾所周知,比之韓國,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了。
朝鮮人多的是謹慎謙卑,少的是張狂,與他們是亡國遺民之後,卻又處於一種地位勝過其他稱臣強大方國、殷商遺民,似乎是殷商出賣者、前朝背叛者、新朝投靠者的尷尬境地的謙卑心態有關,在不具備中國「識時務者為俊傑」等漂亮借口無數的文化氛圍下,比起中國還是很有自羞之心,這種雖然獨立於中國,但也要時時看中國的臉色,這種小國心態不謙卑行嗎?這種民族心態的形成,與箕子立國時的心境是何其相似?
韓國近年來的快速崛起,迅速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用奇跡來形容毫不為過,韓國奇跡是怎麼發生的?一個民族的成功除了客觀的環境之外,內在的素質是最重要的原因,一個民族的素質可以由國民的素質反映出來,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素質、性格等絕對不是用一兩個詞彙可以概括的,它通常具備一系列優點又同時具備一系列缺點,它雖然抽象卻可以量化,絕大多數國民的性格、素質,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性格、素質,比如中國,總愛給自己臉上貼金說:魯迅,屈原,岳飛···等能代表中國的民族性格,但是我們必須痛苦的承認,更多的是秦檜、和珅、李剛、「許三多」;「下跪事件」中屈膝跪倒了超過99%的中國人···同樣如果簡單的因為希特勒、東條英機就說德日粗暴,那就太膚淺了,德日也有很多理性優雅的人,我們從朝鮮民族的行為舉止,衣著風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良好秩序感的民族,即使家裡貧困,器物擺放也是一絲不苟,潔凈異常,對傳統服裝十分珍愛,穿衣打扮極有秩序感,這是一種融入國民血液的禮節、禮儀、秩序、尊重,這點是我國極缺少的,一個民族服飾上幾乎沒有自己的任何特色,這可以說是我們漢族在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稱第一的地方,少數民族、越南、日本、朝鮮等等東方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穿著一絲不苟,而中國則是胡人打進來穿胡服,滿人進來留辮子,洋人來了留分頭···有人曾用一個真實的現象形容了我國的所謂民族風貌:在外國街上看到一個穿著無序的黃種人,人們會說,那是中國人,如果看見一個穿著精緻的黃種人,人們會說,那是韓國人或者日本人···
韓劇簡單,卻人人喜愛,風靡全球;韓國人具備很多國人稱道的古人淳樸原始道德,行為看似簡單,卻比我國更有秩序。反觀我國呢?倒是「挺復雜」「不簡單」,但是講道德的最缺德,講文化的最沒文化,說起所謂中國文化總是無處不在,卻又處處不知所雲,酒桌上有酒文化,飯桌上有送禮文化,嫖客更是愛附庸風雅、吟風弄月,而賭棍更是中國人義氣的主要載體,說起中國文化,開口閉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卻又不知好在哪裡,壞在何處?我們拋開個人情感,心平靜氣的問問自己,韓國三十年前能造什麼?而中國呢?三十年前中國就能製造衛星、核彈、潛艇等等,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而那時韓國有什麼?但是經過三十年多年之後,韓國汽車反而橫掃中國,時至今日,韓國今天的汽車、鋼鐵、造船、電子等等行業反而領先中國十幾年,國民的生活水準、收入水平、幸福指數等等更是遙遙領先我國。回顧三十年前的韓國人哪裡敢說「中國文化,韓國製造」?而今天呢?呵呵,可笑復可憐,可憐復可悲,可悲復可恥,可恥復可恨,可恨復可笑,愛窮開心的國人終於把自己噎住了,笑不出來了。
朝鮮民族禮節很嚴格,平輩之間初次見面時要用敬語,晚輩對長輩說話更是必須用敬語,甚至平輩說話都常用敬語,吃飯時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比起中國呢?中國所謂「禮儀之邦」,處處有禮儀,拉屎放屁皆有禮儀、皆有文化,遛狗的文明人的狗到處拉屎,不沖皇帝放屁的太監大臣卻思謀著害皇帝,滿嘴文明的文化人行為反而不如普通人,兒子打老子甚至殺老子,飯桌上別說和長輩對火了,都是長輩給晚輩點煙,長輩沒長輩的樣子,晚輩沒晚輩的樣子···中國處處有規矩,但是處處又沒規矩,難怪國人說起當代種種壞風氣,老像九斤老太一樣愛說:人心不古。時髦的、到過國外的人愛說:看人家外國人素質多高。這朝鮮對於中國,是既佔了古人遺風,又佔了外國月亮,難怪國人「哈韓哈日」,「韓流日流」橫掃中國,也就見怪不怪了。
5. 《文心雕龍》卷1原道詩解1文以載道心生言立言立文明聲發文生
《 文心雕龍 》卷 1 原道 詩解 1文以載道 心生言立言立文明聲發文生
題文詩:
文之為德 , 大 矣 也 焉,文 與天地 , 並生何哉 ?
玄黃色雜 , 方圓體分 , 日月疊璧 , 垂麗天象 ;
山川煥綺 , 鋪理地形 : 此道之文 . 仰觀吐曜 ,
俯察含章 , 高卑定位 , 兩儀既生 . 惟人參之 ,
性靈所鍾 , 是謂三才 . 為五行秀 , 實天地心 ,
心生言立笑碧 , 言立文明 , 自然之道 . 傍及萬品 ,
動植皆文 : 龍鳳 也 以 , 藻繪呈瑞 , 虎豹 也 以 ,
炳蔚凝姿 ; 雲霞雕色 , 妙 逾畫工 ; 草木賁華 ,
無待錦匠 . 夫豈外飾 , 蓋自轎雹然耳 . 林籟結響 ,
調如竽瑟 ; 泉石激韻 , 和若球鍠 : 形立章成 ,
聲發文生 . 無識之物 , 郁然有采 , 有心之器 ,
其無文歟 ? 人文之元 , 肇自太極 , 幽贊神明 ,
易象惟先 . 庖犧畫始 , 仲尼翼碰帆舉終 . 乾坤兩位 ,
獨制文言 . 言之文也 . 天地之心 . 若乃河圖 ,
以 孕八卦 , 洛書 也者, 韞乎九疇 , 玉版金鏤 ,
之實丹文 , 綠牒之華 , 誰其屍之 ? 神理 自然,
自然真情,情通萬物,文以載道,法天則地.
【原文繁體】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原文簡體】分段釋解
(一) 文之為德也1,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2,方圓體分3,日月疊璧4,以垂麗天之象5;山川煥綺6,以鋪理地之形7。此蓋道之文也8。仰觀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兩儀既生矣12。惟人參之,性靈所鍾13,是謂三才14。為五行之秀15,實天地之心16。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19;草木賁華20,無待錦匠之奇21。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22,調如竽瑟23;泉石激韻,和若球鍠24。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25。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無文歟27?
【譯文】
文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開始,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現了兩塊圓玉似的日月,顯示出天上光輝燦爛的景象;同時,一片錦綉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條理分明的地形。這些都是自然規律產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輝的景象,地上看到絢麗的風光;天地確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構成了宇宙間的兩種主體。後來出現鍾聚著聰明才智的人類,就和大地並稱為「三才」。人是宇宙間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成為五行之秀氣)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出語言來;有了語言,就會有文章: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以外其他事物,無論是動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龍和鳳以美麗的鱗羽,表現出吉祥的徵兆;虎和豹以動人的皮毛,而構成壯麗的雄姿。雲霞的彩色,比畫師的點染還美妙;草木的花朵,也並不依靠匠人來加工。這些都不是外加的裝飾,而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還有林木的孔竅因風而發出聲響,好像竽瑟和鳴;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韻,好像磬鍾齊奏。所以,只要有形體就會有文采,有聲音就會有節奏。這些沒有意識的東西,都有濃郁的文采;那麼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沒有文章呢?
【注釋】1文:《文心雕龍》全書中單獨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處(據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文心雕龍新書通檢》)。一般來說,劉勰用這個字來指文學或文章,但有時也用來指廣義的文化、學術;有時指作品的修詞、藻飾;有時則指一切事物的花紋、彩色。我們將根據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譯注。第一句中的「文」字是泛指,包含一切廣義狹義在內。德:這里指文所獨有的特點、意義。2玄黃: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顏色。黃:地的顏色。色雜:指天地未分時的情形。3方圓:古代曾有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里指天地。4璧:圓形的玉。5垂:傳布。這里是表現的意思。麗: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6煥:有光彩。綺(qǐ起):一種有花紋的絲織品。7鋪:陳列。理:整理得有條有理。8道之文:即「自然之道之文」。「道」就是下文說的「自然之道」,指萬物自然具有的規律。「道之文」就是自然規律形成的文。9吐曜(yào耀):發出光采。指天上的景象。曜:光明照耀。10含章:蘊藏著美。指地上的風光。章:文采。11卑低。12兩儀:天地。古人認為天和地是構成宇宙的兩種基本物體。13性靈:指人的智慧。鍾:聚積。14三才:《周易·系辭下》中稱天道、地道、人道為三才,後用以泛指天、地、人。15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認為這是構成物質的五種 運動狀態 。16天地之心:《禮記·禮運》中說,人是「天地之心」,意指處於天地之間的人,猶如人體中的心,是起主宰作用的重要機構。17藻繪:美麗的外貌。藻,文采。繪:彩畫。18炳蔚(wèi衛):指光彩動人的形式。炳:光亮。蔚:繁盛。凝:聚集,凝結。19逾(yú於):超過。20賁(bì必):裝飾。華:即「花」。21錦匠:織錦的工匠。奇:指美化、加工。22籟(lài賴):孔竅所發的聲音。23竽(yú於):笙一類的簧樂器,有三十六簧。瑟(sè色):類似琴的一種弦樂器,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24球:玉磬。鍠(huáng黃):鍾聲。25文:這里指「聲」的「文」,即節奏音韻之美。26郁然:草木茂盛。這是形容文采之盛。27歟(yú於):句末助詞,表示疑問或驚嘆。
【原文簡體】(二)
人文之元1,肇自太極2。幽贊神明3,《易》象惟先4。庖犧畫其始5,仲尼翼其終6,而《乾》、《坤》兩位7,獨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圖孕乎八卦10,洛書韞乎九疇11,玉版金鏤之實12,丹文綠牒之華13,誰其屍之14?亦神理而已15。
【譯文】
人類文化的開端,始於宇宙起源的時候。深刻地闡明這個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經》中的卦象。伏犧首先畫了八卦,孔子最後寫了《十翼》;而對《乾》、《坤》兩卦,孔子特地寫了《文言》。可見言論必須有文采,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於黃河有龍獻圖,從而產生出八卦;洛水有龜獻書,從而醞釀出「九疇」;還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綠簡上寫著紅字等有實有華的東西出現,這些是誰主持的呢?也不過是自然之理罷了。
【注釋】1元:始。2肇(zhào照):開始。太極:《周易·系辭上》用以指天地混沌的時候。3幽:深。贊:明,陳說。神明:指精微神妙的事物。4《易》象:《易經》的卦象,即說明每卦吉凶的文句。5庖犧:即伏犧,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周易·系辭下》中說庖犧氏「始庖八卦」。6仲尼:孔子的字。翼:相傳孔子為了闡明《易經》的道理,曾寫了《彖(tuàn團去聲)辭》上下:《象辭》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共十篇,稱為《十翼》。7《乾(qián鉗)》、《坤》:《易經》中的兩卦。8《文言》:是對《乾》、《坤》二卦的解釋。劉勰認為是對《乾》、《坤》二卦的文飾。9天地之心:這上面說的「天地之心」不同,是取《易經·復卦》中「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的意思。「心」是本性,指天地有文,是其本來就有的特點。10河圖:相傳伏犧時黃河中有龍獻出圖來。11洛書:相傳洛水中有龜獻出書來。韞(yùn運):藏在里邊。九疇(chóu仇):九類,指治理天下的各類大法。相傳天曾賜給夏禹大法九疇(見《尚書·洪範》)。12玉版:王嘉《拾遺記》說,堯在水邊得到玉版,上有天地圖形。鏤(lòu漏):雕刻。13丹文綠牒(dié碟):《尚書中候握河紀》中說,黃帝時黃河出圖,洛水出書,是「赤文綠字」。牒:竹簡。14屍:作主的意思。15神理:自然之理。這個詞除本篇用過三次外,《正緯》、《明詩》、《情采》、《麗辭》諸篇也曾用過。總起來看,這個詞的用意和劉勰主張的「自然之道」有關。劉勰認為自然之道比較深奧,只有聖人才能掌握,所以稱之為神理。
6. 殷周制度論全文譯文
譯文:
中國政治和文化的變革,在殷周交替時代最為劇烈。都邑,是政治與文化的標志。
自上古以來,帝王的都城都在東方。太昊的墟(?)在東方,大庭氏的庫(?)在山東境內,黃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少昊和顓頊碰凳搭的墟(?)都在魯地和衛地(應為山東河南之間),帝嚳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只有史官稱堯的都城在平陽(山西臨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濟)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縣),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處不同。但堯的號是陶唐氏,其墳墓在定陶的成陽(山東定陶)。舜的號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孫被封於梁國的虞縣(河南虞城縣),孟子說舜的生卒之地都在東夷方。可能因為洪水之災,兗州在黃河下游,一時之間可能會有遷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
禹時的都邑雖然無法查考,但夏朝從太康以後直到桀,都邑和其他地名從經典上能夠查到的都在東部,和商部落的人雜處黃河、濟河流域,大致有數百年。商朝取得天下以後,其都邑沒有固定過,前後遷都五次,但都沒超過邦畿千里的范圍之內。所以自從五帝以來,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東方,只有周獨自在西部崛起。武王伐紂勝利以後,將武庚立為商人的統領,設管叔、蔡叔、霍叔為三監監視之,而未能完全統治東部,等到武庚叛亂,才以兵力平定了東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討平協助叛亂的東夷奄國之君,滅掉五十國。這才封康叔在衛(河南淇縣),伯禽在魯(山東曲阜),太公望在齊(山東營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其他蔡、_、郜、雍、曹、滕、凡、蔣、邢、茅等國,都安置於殷京都所轄的范圍內以及殷的侯服與甸服(古代王畿外圍千里以內的區域)。
而齊、魯、衛三國因是周王室至親,且有徵伐功勛,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舊地,作為諸侯的領袖;周又將洛陽作為東都,來管制東部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豐、鎬二京(陝西長安),共達十一世。自五帝以來,都城從東方轉移到西方,應該從周朝開始。所以拿宗族來說,則舜和夏都是顓頊的後代,殷、周都是帝嚳的後代,殷、周之間較為親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來說,則舜、夏和商都在東部,只有周崛起與西方,所以夏商兩代的文化基本一樣。《洪範》「九疇」(武王克殷,訪於箕子,箕子向武王陳述了「洪範九疇」。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範九疇」即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是堯舜賜給大禹的,而箕子將其流傳了下來;到夏朝的晚期,像胤甲、孔甲、履癸,開始以時間笑拿(的天支地干)為名,這種習慣被商人繼承了下來。
文化是這樣,政治也是這樣。周攻滅商,滅掉小諸侯國五十。將其遺民,或遷移到洛陽,或分到魯衛等國。而殷人所征伐的諸侯國,不過只有韋、顧、昆吾等,而且豕韋被討伐之後仍然是商的伯爵,(已姓)昆吾雖被討伐亡國,而已姓之國仍存在於商、周之世。《書•多士》所:「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當年夏的官員被選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職事)應該是事實。
所以夏、商更替之間政治文化變革,不像殷周之間的劇烈。殷周之間的大變革,從表面上看,不過是一姓一家的興亡和都城的轉移;但從深處來說,則是舊制度的廢棄和新制度的興起,舊文化的廢棄和新文化的興起。又從表面上看,則古代的聖人之所以能取得古代的聖人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並守住他的方法,好像和後代的帝王沒什麼兩樣;而從深處來說則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訂立制度的本意,乃是出於為了使萬代太平的大的計劃,他的心術和規劃,遠非後代帝王所能夠夢見。
《殷周制度論》是王國維先生的經典論著,論述了殷周相關制度變革。
主要內容: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開粗告篇便提出了「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這個中心論點。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從地理和制度兩方面進行了論述。
寫作背景:
《殷周制度論》寫於1917年9月,同年,在《殷周制度論》創作之前,王國維完成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兩篇大作。這三篇文章是他結合殷墟卜辭和傳世文獻研究殷商歷史的代表性著作,是當時史學研究的巔峰之作,至今廣為人知。
總體評價:
《殷周制度論》一文甫一問世,就引起了極大轟動,很多學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羅振玉在《觀堂集林·序》評價道:「君撰《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論》,義據精神,方法縝密,極考證家之能事,而於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言之尤為真切。自來說諸經大義,未有如此之貫串者。」
此後,又有郭沫若稱《殷周制度論》是「一篇轟動了全學界的大論文,新舊史家至今都一樣地奉以為圭臬。」顧頡剛則盛贊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和《殷禮徵文》「對於殷代禮制的探討及殷周制度的異同,亦均發千古之秘。」趙萬里(署名蠡舟)評價說:「《殷周制度論》,義劇精深,方法縝密,極考據家之能事,海內外久已稱道無間言。」
7. 關於寫字的詩句
1、《書》 唐代:李嶠 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
河圖八卦出,洛范九疇初。 譯文:池邊鳥雀聲稀環境靜謐閑適,依著欄桿細細品評著書簡上的文字。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起始源頭,洛河的存在才導致了《洛書》的出現。 2、《石蒼舒醉墨堂》 宋代:蘇軾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 譯文:人的一生憂愁苦難是從識字開始的,因此,只要能寫能認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況用草書來誇耀書法的神奇和快速,讓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發愁。 3、《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 宋代: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譯文:胸中自有軍事謀略,想要試煉一番卻沒有門路,空懷豪情。
草書如同行軍打仗,書寫前喝酒,好似軍中的旗鼓以壯聲威,手中的筆好似戰士的刀槍,其氣勢如同銀河從天上傾瀉而下。 4、《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宋代:蘇軾 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
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譯文:繭紙書寫的《蘭亭集序》真跡已埋入昭陵,人間還遺留下王羲之龍騰虎躍的字形。
顏真卿公改變書法創造新意,字體筋骨強健如秋日雄鷹。 5、《草書屏風》 唐代蘆姿:韓偓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譯文:你從哪裡得到這一個屏風?上面分明有懷素書法的蹤跡。
雖然有很多灰塵、顏色的沾染,但還能夠見到墨痕的濃重。 寫的字的點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澗,字的豎和勾的激拍筆畫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掛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風放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龍,游到水裡去了。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神童詩》意思:從小有很多才能和學識,不甘落後,一直有達到一定目的的決心和勇氣,別人懷里雖有上好的寶劍,但是我的筆如同別人寶劍一樣厲害。平生懶著書,書成亦快余。
驚風日夜吼,隨處足安居。——明·李贄《續焚書》意思:生平很少寫著作,練字有成也花了好些時間,不論狂風晝夜,哪裡都可以安居。
眉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年。——宋·邵定《山中》意思:每臨大事需靜氣,靜下來想事,才會更加有次序和條理,若再有智慧之心,定能達到凡人不及。
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丹青與文事,舍此復何從。
——唐·耿湋《詠宣州筆》意思:落筆即刻練出文筆,磨墨逐漸墨汁變濃,練字和朝堂之事,捨去了還能在干什麼。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意思:落筆時風雨之震驚,詩成後鬼神為之哭泣。
【清平樂】
《書 畫》
朝書暮畫,
斯如騎戰馬。
激情筆筆注點劃,
應知情義無價。
志書上朔秦漢,
能否來者不見。
行時哈凍揮汗,
潑出滿紙雲煙。
【十六字令】
書,
楷隸勁草控不住,
溯秦漢,
字字風和雨。
《達 意》
筆墨揮灑韻味,
捷思閃爍光澤。
不拘隨意取勢,
流露彰美不奢。
氣度蓄發內涵,
點醒亮相情傳。
刻畫民俗情趣,
柔和古今自然。
形式囊括手法,
動靜相生多變。
返樸歸真為上,
傳統繼承發展。
草書歌行
唐代: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譯文: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明嘩羨名號懷素。你的草書堪稱風格迥異,獨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簡直就可以養北冰洋的鯨魚。你用了那麼多兔毫筆,難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殺光了。
八九月這里天氣正涼爽。酒徒詩人,高堂滿座。
地上放著幾箱白布和紙箋,都是別人請你書寫的。桌子上擺放著宣州的石硯,放射著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師傅喝醉以後就在繩床上小眯一會 。突然起身,須臾之間就橫掃了幾千張字。
如同疾風驟雨一樣,颯颯驚魂。又像花飛雪飄飄揚揚,一片蒼茫。有時候對著粉白的牆壁手不停筆,字大如斗。
觀看你書寫的人一個個惶惶然如見鬼神。滿眼只見龍飛鳳舞巨蟒遊走。
筆勢左盤右收,左沖右突,如同漫天的閃電。也如同漢楚之間的戰爭來回拉鋸。
湖南七郡多少名門大家。那家的屏風和粉壁沒有珍藏你的筆墨?
什麼王羲之什麼張伯英,那也叫草聖?跟你一比就知道他們是浪得了幾百年的虛名
我那位癲狂的酒友張旭,也號稱草聖,他現在可是廉頗老矣,飯都吃不了了,現在湊不上草聖的名號了。我的小師傅的筆法不拘於古人的規矩。
從古到今,萬事到了極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張旭一樣,要觀看公孫大娘《渾脫》劍舞才有所啟發呢?
8. 周朝的諸侯都是什麼爵位,秦國是什麼爵位
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國是東周時分封,公爵。以下是西周主要諸侯的爵位列表。
魯、 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也。佐文王、武王,有大勛勞於天下;後成王留相天子,命枯激老周公為家宰,主自陝以東之諸侯。乃對其長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魯,以輔周室。
齊、 姜姓, 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為四岳,生萬生平水土有功,賜 姓曰姜氏, 謂之呂侯。其國在南陽宛縣之西南。自太公望超自渭水,為周文王師,號為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營邱,為齊侯,列於五侯九伯之上,即山東。
燕、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日君 。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為周太保;食邑於召, 謂之邵康公。留相天子,主自以西之諸侯,乃封其子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薊縣是也。
魏、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 於魏國。即今河南開封高密縣是也。
秦帝國之所以能夠中興,是因為一個君主,那就是秦孝公。其實不然,秦孝公雖然是一個關鍵的人物,但是還有一個人,他對秦帝國的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秦獻公,即秦孝公的父親,是秦獻公將秦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出來,而後才有了秦孝公的商鞅變法。
(8)東莞市九疇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秦國統一七國的君王是秦始皇嬴政,秦莊襄王之子。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並且,包含秦國本身才是七國,具體七國分布如下:
秦,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沒升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
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鉛凱。
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是楚國的最鼎盛時期。
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趙,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魏,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韓,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齊,佔有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同時與其並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