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論中西餐桌禮儀差異與交際的論文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是很多的。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與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隻小麵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緩腔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後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後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敗喊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麵包卷,或一塊麵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裡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後: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鍾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察哪野。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另外!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特別具體的英國禮儀尋找困難,可參考正規書籍
1、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 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餘少量菜餚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麵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捲起,然後送入口中。
5、麵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麵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
6、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7、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人,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9、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2. 中西文化差異的論文總結怎麼寫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闡述商務談判重要性的背景/必要性
2. 列出商務談判中的主要差異
3. 分析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
4. 提出如何利用這些差異中的有利因素促進現代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 [摘要]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變得更加的頻繁。尤其是自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本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從語意/價值觀/思維方式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西方在商務談判中的差異,分析了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是提出了如何利用這族御些差異中的有利因素促進現代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
第一部分
了解差異的必要性
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自力更生,更需要走出去,引進來。這是這個時代的需要,也是橘穗轎改革開放/民族振興的需要…
(主要寫文化差異,並在其中圓肆參雜寫商務談判的案例)
存在的主要差異
1.日常交際中的差異
2.價值觀念差異
主要體現在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個人主義價值觀方面,中國人集體觀念和家庭觀念比表強。而西方則崇尚個性解放,追求求個人自由。
3.思維方式差異
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
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 (提出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在商務談判中的主要文化差異,在商務交往中
一 了解差異,加強文化修養
二/遵守的商務禮儀
1. 尊重習俗和禁忌
2. 女士優先原則
3. 尊時守信原則
4. 舉止端莊原則
5. 其他細節。如切勿隨地吐痰,亂扔瓜皮果殼等,在商務活動前不食蔥/蒜等味大的東西
二 提高法律意識,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3. 中英宴客文化差異比較的論文
東西方宴客習俗比較
世界各國,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宴客的習俗。宴客,顧名思義,就是請客吃飯。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只要情況需要,都會採取各種各樣的形式舉行宴請活動。由此可見,宴客是人們社會交往中的重要內容。
1、 宴客的社會功能
宴客的重要性是由其社會功能所決定的。人們之所以要請客吃飯就是因為它具有聯絡感情、疏通人際關系的作用。當人們坐在一起,把酒痛飲,品嘗者美味佳餚的時候,他們之間的距離縮小了,感情接近了,關系密切了,事情也就好辦了。對於這一點,中國人的感受尤其深刻。錢鍾書先生在《吃飯》一問中說:「吃飯有許多社交的功能,比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把飯給自己有飯的人吃,那就事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如此。」胡平在《美食家的自白》一文中也說:「不吃行嗎?官場上諸多人際關系都在酒桌上獲得了和諧的體現:再吝嗇的人都會變得豪爽,在世故的人都會成為君子。熱氣和香氣,忙碌的在人們臉上織出紅潤之色。人似乎年輕了幾歲,這是心好伍亂理效應;網又伸展了幾絡,這是可觀效果。」近來更有人用打油詩的形式來譏笑某些不正當的宴請活動。所謂「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辦好辦」的話是俗了一點但也的確說到了點子賞上。
當我們批評某些不正當的宴請活動時,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它的聯絡感情、疏通人際關系的功能是不應該被輕視的。這一點在世界各國的宴請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得體現。比如,美國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家。經商自然不能沒有商業關系。一個公司橘埋、一個企業、一個商店的業務關系的穩定是否是他成敗的關鍵。如果該部的主管不屈這里建立和穩定這種關系,他就會遇到極大的麻煩。無怪乎現在的各種商業部門都是有公關部,一些商學院還設有公關課程。正是由於這一點,美國或其他任何商業社會的宴請或款待活動是很多的。他們不必大吃大喝,但這類活動是不可少的。美國禮儀事典Emily Post is Ettiquette 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介紹這類禮儀活動。書種子阿見到這類宴請活動的目的時是這樣說的:
向提供服務這表示感謝;
對剛剛達成的一筆交易表示慶祝
贏得客戶或新客戶的信任;
探討共同遇到的問題;
更好的結交某人;
請人幫忙;
建議或討論某些想法;
引見他人;
離開辦公室去休息放鬆一下。
中國人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業活動越來越多,各類應酬是不可避免的,而應酬的主要形式仍然是飲食活動。用公款吃喝是不對的,但必要的應酬又不能少。所以,對這類活動一定要加以規范,使其有序適度的進行。
為了聯絡感情,疏通人際關系,不但官方有宴請活動,如設宴款待來訪的外賓或內賓;上冒火其他行業部門油煙慶活動,如前面提到的設宴款待商業客戶,以維持良好的業務關系;名間的普通老百姓也油煙慶活動。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自己的知己、朋友或熟人,好久不見了,會找個時間聚在一起小酌一番,互敘舊事或別情。這種親朋好友之間的宴請具有一種親和作用,通過這種形式,已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有進一步加強了。老百姓之間互由提攜、幫助、照顧之類的事情,為了表達協議,人們會舉行宴請活動。家家戶戶都會有訪客。對於遠道而來的重要客人,中國人一般都要置酒宴客,為客人「接風洗塵」。客人要走了,或者親朋好友遠行,人們又要為他們「餞行」。其實這類宴客活動,其他國家也都是有的,只是大同小異罷了。普通老百姓的友檔生活中還有一些大的事情或活動,諸如婚喪嫁娶、孩子生日、嬰兒滿月、晉職或喬遷,宴請活動也是少不了的。為這類活動舉行的宴請都帶有明顯的慶祝的意思。在這一點上,中國和英語國家也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婚宴、生日宴、喬遷宴等,東西方都有,也許在做法有較大的差異。至於為喪事舉行的宴請活動,主要是指中國老百姓中的老年人,他們去世時,被認為是喜喪。漢語中所說的「紅白喜事」就是這個意思。老年人去世,子孫後代為了表示孝敬,也常常在舉行喪事時,宴請參加喪禮的賓客。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做法,在中國的小城鎮和廣大農村這樣做的人家很少舉行喪宴的了。中年人或年輕人因病、傷、天災人禍而突然去世這都沒有宴請活動舉行。
2、英語國家的宴請形勢和規范
雖然宴請就是請人吃飯,但也有不同的形式。這一點在英語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大致說來,他們有一下八種宴請形式。
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
自助餐(buffet dinners)
正式午餐(luncheons)
招待會(receptions)
雞尾酒會(cocktail parties);
聚餐會(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
野餐 (picnics)
茶會 (tea parties)(朱梅萍,1995)。
雖然以上把中宴請形式在中國都可以找得到,但我們國家更流行的是有席位的宴請、招待會和聚餐,也不是西方人那種自帶飲料和食品,放在一起大家共享的方式,而更多的是單位的食堂在節假日做一些好吃的食物,廉價賣給大家,個人在買些酒水,同事們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番。
人們在宴客時究竟採取那種形式一般取決於客人的身份、主人想要達到的目的以及他的方便程度。在官方的國際交往中,款待來訪的國家元首要舉行國宴,(state banquet);款待商業客戶或各種業務關系的人,款待親朋好友或同事,款待任何其他需要款待的人,有的則按宴請規范行事,有的則視具體情況而定,該正式的要正式,該隨便一些的要隨便,重要的是要達到宴客的目的。
在美國的商業活動中,經常採用的是午餐形式。一些經理人員幾乎天天有午餐約會。這種宴請一般安排在對主客來說都比較方便的一家餐館里,預先訂好比教安靜的桌位。如果你要與客人談商務,那就更需要安靜一點的地方了。這種工作午餐一般繼續一個小時左右。盡管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但最多也不要超過一個半和兩個小時。如果人們在飯前有喝雞尾酒的習慣,喝一杯比較恰當。當然,不想喝也沒有關系。如果客人要再來一倍,你不必更折腰,但可以要些橘子汁或礦泉水之類的飲料來代替。如果你的客人還想繼續喝,你可以客氣的說:「也許我們該點菜了,時間不早了。」午餐會比較隨便,即便你款待的客人比較多,也很少安排座次。
在美國的商務活動中,另一種宴客方式是商務晚餐(business dinner)。他不如午餐那麼經常和方便,但也不時被採用。當一些經理人員忙忙碌碌,無法安排午餐約會時,就會採用晚餐的形式。參加種宴請活動的經常是若幹人,大家致力於共同的事業。宴請一定要事先通知應邀的客人。這件是一般由經理的秘書來做,她可以電話通知客人,也可以寫一封簡訊。如果沒有秘書,就只好自己動手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宴請一般不包括家屬。還要在一家方便的餐館預定比較安靜的桌位,或者包一個單間。做東者一定要提前到達迎接客人,介紹彼此不認識的人,並為他們安排座次。把地位最高的客人或者賓主安排坐在主人的右邊,次一等的坐在左邊。其餘的人則隨便坐。如果沒有級別的差異,主人可以說:「諸位,請隨便坐吧。」客人到齊後,主人開始點酒。飯前喝酒一般限定為一兩杯。有人再要第三杯,也不能阻止。但這時不要再為每位客人統統再要一杯。如果要了一瓶酒而又沒讓客人喝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如果主人要的葡萄酒,最好是一瓶紅葡萄酒和一瓶白葡萄酒由客人根據自己的習慣或口味自由選擇。酒後緊接著是吃飯。正式晚餐一般為六道:湯、魚、主菜(肉類和蔬菜)、色拉、甜食(布丁、蛋糕、冰激凌等)和咖啡或茶。有時,人們也把魚歸入主菜之內。當然具體吃什麼,一般要由客人自己來點。這類商務晚餐還常常和其他一些活動合在一起舉行。比如,飯後邀請客人去跳舞、看歌劇、聽音樂或者看足球比賽。在紐約,一些客戶是戲迷,請他們去百老匯看高水平的戲曲演出當然是最愜意的事了。在南方的新奧爾良市,一些客戶喜歡爵士樂,請他們到法國人居住區度過一個優美的夜晚也會令人十分開心。
美國商界還有一種傳統的宴客方式,那就是邀請自己的商業客戶到離城鎮不遠的鄉間俱樂部去打高爾夫球或網球,游泳或組織其他體育活動。通常有兩種做法:主人邀請客人早晨到達鄉間俱樂部,打高爾夫球或網球,共進午餐,然後打道回府,繼續回辦公室工作或者回家。另一種做法是,主人和客人上午工作,然後約好一起或分別開車到鄉間俱樂部共進午餐,飯後再打高爾夫球或網球。
以上講的美國商界的一些宴請活動只限於和商業活動由關系的人員,家屬被排除在外。
但實際上有些商務宴也邀請家屬參加。比如外埠的商業客戶及其家屬到主人居住的城鎮來旅遊觀光;主人想和某一客戶建立較為密切的關系;主人舉辦的是正式的宴會或舞會,需要夫妻雙方參加;主人和自己的商業關系人已經成為要好的朋友,想和自己及朋友的親屬一起分享這份友情;主人是公司老闆,他想加深與雇員之間的互相了解。在以上種種情況下,宴客時邀請家屬參加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一般有家屬參加的商業宴請多安排在晚上,在外面的餐館里進行,但有時也在家中宴客。家中宴請常使客人感到輕松自如,賓至而歸。有時也邀請公司同仁到家裡吃早飯或午飯的情況,這樣做一般是為了方便個人之間的交往。
中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業活動越來越頻繁。商務方面的應酬也是很多的。不過,多數情況下,中國人更習慣在晚餐館里宴客。由於中國的烹調藝術享譽國內外,各類菜系的中式餐館林立,一般人們都挑選那些有特色的餐館讓客人去美食一番,使內賓大快朵頤,使外賓領略一番中國飲食文化的風采。有的餐館或飯店還設有卡拉OK,感興趣者還可以一試歌喉。當然,飯後帶客人去看戲、聽音樂或打保齡球,或組織其他類似的娛樂活動的也有。
不管是官方宴請,還是商務宴請,主管部門都有特定的規范可循,只要人們按照範例行事就可以達到預期目的,不致於失禮。一般不好掌握的是民間的家庭宴請。在家中宴客,不管是正式還是非正式,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涉及到宴客的目的。如果在那一個環節上考慮不周,就可能在成不快,甚至誤解。不但與人際關系的和諧無補,而且還會進一步損壞它,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英語國家宴客,不管是在餐館、俱樂部還是在家中進行,不管是人多還是人少,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才能使宴會成功。首先,邀請的客人一般要志趣相投,,氣質相近。中國又句老話,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我想用在這里是恰當的。如果赴宴客人講話不投機就很容易破壞餐桌上的歡樂氣氛。其次,菜單要經過認真的准備,使菜式適合客人的口味。另外,餐桌要華美:餐巾要燙平,銀制餐具要擦拭乾凈,玻璃器皿要閃閃發亮。飯菜要燒的好。如果有僕人,或者臨時僱用了服務員,這些服務員要態度和藹可親,勝任本職工作。最後還要說到男女主人本身,他們要舉止優雅大方,態度謙和熱情;他們幾熱情歡迎自己的客人,又為客人的光臨感到無比的歡快。
在英語國家宴客,方式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就西餐而言,只要宴請時,客人環桌而坐,有專人為他們斟酒上菜,均被視為正式的宴請。當然,這種正式的宴請活動也有程度上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主人和客人的著裝方式、餐具的質地規格、菜式的類別和服務的級別。據說,本世紀初期,沒有僕人服務的宴會不能被認為是正式的。帶了今天,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只要在宴請時,女主人能燒一手好菜,餐具漂亮,酒器閃閃發光,餐桌安排的體,也是一種很正式的宴客規格。要請客,首先要決定邀請人的名單。隨人應邀人最好是志趣相投,氣質相近,但人的個性和興趣總是有差異的。主人在安排座位時,不妨把志趣相投者安排在一起,而把觀點相左的人分開。但是人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對某一個問題有小小的爭論都是很有益處的,因為他們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引發不同的話題。
西方宴客的餐桌一般是長方形的。就餐時,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兩頭,而客人則坐在桌子的兩側。一般的規范是女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她可以是一位年齡最大的女士,也可能是一個剛剛訂婚的年輕女孩子,也可能是剛剛出版了一本小說的女作家,或者是男主賓的夫人。當然男主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如果客人中沒有主賓,女主人可以把客人中年齡最大的女士或者把在主人家已住過幾天的過夜客人安排坐在自己丈夫的右邊。否則,她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辦法,使男女客人(包括夫妻)分開坐下。主賓之外的女貴賓客則需坐在男主人的左邊,其夫則需坐在女主人的左邊。
在私人宴會上,客人到達時,主人從不宣布某某客人到了。但在一個官方的宴會上,這樣做是必要的。宣布到達客人的名字一般有參與服務的人員來做。
在一個很正式的宴會上,客人到達時,現有僕人在門口迎接,並接過他們的外衣。女主人則站在客廳的門口,面帶笑容,也客人握手,並致歡迎之意。當然,她要說些:「I am very glad to see you。」(見到你非常高興),「I am so glad that you could come!」(你能來我非常高興)之類的熱情洋溢的話。男主人則周旋與其他已到的客人之間,一旦發現有新到的客人,則向其他人致歉,立刻走過來歡迎剛到的客人。大多數的宴會並不這般正式。男女主人多站在客廳的近處。當聽到門鈴響時,夫婦雙方一起走上前去迎客。如果男主人正在為客人到雞尾酒,他便為新到的客人端來他們喜歡的酒類,或者讓服務人員照料他們要喝的東西。自然,女主人要把新到的客人介紹給其他不認識的人。
如果餐前有雞尾酒款待客人,正式宴會至少要比請帖上寫明的時間晚一個小時進行。如果餐前不讓客人喝什麼飲料,也要晚20分鍾開宴,因為晚到的客人需要一點時間休息一下。在這個短暫的時間里, 女主人也許會溜進廚房去查看一下飯食的准備情況,但她離開的時間要盡量的短。
對於沒有按時到達的客人來說,主人一般按規范可以等15分鍾,也就是說,宴會可以晚一刻鍾開始。在外邊宴客,等待一個晚到的客人超過20分鍾,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當晚到的客人終於趕到了餐廳時,它必須走向女主人,向她表示歉意。這時,女主人不必站起來。如果遲到的是一位女賓,女主人只需迅速的和客人握一下手,而其他所有男士不必起立致意。當然,主人不能責備客人,但應該說一些客氣的話,比如:「I an so sorry that you had such a bad drive,but I was sure you would not want us to wait dinner。」(車這么難開,是在為你感到遺憾。我知道你不會要我們等你的。)晚到的客人也要和其他客人一起吃正在上的一道菜。如果那正好是甜食,女主人會告訴侍者從廚房為客人端一大盤主菜來。
一般說來,女主人都要事先告訴侍者什麼時候宣布開宴。在非常正式的宴會上,當時這看到水杯已經到滿了水,蠟燭已經點上,他便走進客廳,對女主人輕聲說:「Dinner is serced。」(可以開始了。)或者這時,女主人正好向餐廳中服務的侍者看去,她便點頭想她示意,女主人便宣布:「Dinner is ready。Shall we go in?」(飯已經准備好了,我們進去吧。)當客人還在喝雞尾酒不能立刻離開時,女主人會示意侍者什麼時候開始,侍者再告訴廚師。有時候,一些賓客很喜歡喝雞尾酒的這段時光,不願意進去就餐。在一個大型宴會上,客人圍成肋幾堆在相互交談時,即便宣布了開宴的話,客人仍然不動。這時,女主人會動員客人進入餐廳就座。
男主人帶領女主賓進入餐廳,讓她坐在自己的右邊。如果是非正式的宴請活動,女主人總是最後進入餐廳的。但當美國總統或州長是宴會的主賓時,那自當別論。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女主人要帶領男主賓入座,男主人則帶領總統或州長的夫人入座。然後才是別的客人入座。客人進入餐廳後可根據寫有自己名字的座次卡片入座。如果沒有這類指示卡,客人要等待女主人的安排。女賓一找到自己的座位便立刻坐下,但女主人要一直站到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子為止。當然,就座前男士要為自己右邊的女士扶著椅子。男賓要在女主人坐好後再坐下。男主賓要陪女主人進入餐廳,但他要照顧自己右邊的女客坐好;而女主人左邊的男賓則要照顧女主人坐好。
當一個正式的宴會進行時,上菜的次序時很講究的。慣常的做法是,每到菜都由女主賓開始,然後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向客人上菜,男主人要等到最後。如果宴請時只有女主人,上菜應由代男主人右邊的女士開始。需要注意的是,決不能先給女主人上菜;如果這樣做將是非常失禮的。
一般講,西餐席上的水杯最好在客人入座前就應倒滿。如果沒有這樣做,侍者待客人坐好後再為每個水杯倒上水也可以。接著,侍者為每位客人斟酒,仍然按著上面說的上菜的次序進行。一般他要客氣的說:「Wine,sir(or Madam)?」(先生或夫人,要酒嗎?)侍者要在客人的右邊斟酒,不能把杯子拿起來。
湯一上桌,裝在盤子或籃子里的麵包便傳到每一個人的面前。這種宴會上用的麵包有幾種不同的式樣,如羊角卷兒、薄麵包、黑麥或全麥做的脆餅。如果麵包不夠吃,還可以再上。侍者上菜時,應以左手平托盤底。如果是熱菜,盤下都墊有一塊餐巾,以免燙手。如果是一個大的橢圓形盤子,則需雙手端著上桌。每一道菜都有與之相配的餐具。另外,餐桌還有大的湯匙和叉子供客人取菜時用。
最後,當女主人看到最後一道甜食已經用完,她便慢慢站起來,客人也隨之離座,並回到客廳去。過去,餐畢,男士和女士總是分開到各自不同的房間去喝咖啡或吸煙。今天,一些大家庭舉行正式的宴會仍然這樣做。但更為流行的做法是,男主人會建議男賓繼續坐在桌旁不動,喝一杯清咖啡(demitasse)、白蘭地,或抽一隻雪茄。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照顧女士,因她們中許多人厭惡雪茄的味道。在這同時,女主人則帶著女賓回到客廳,請她們喝咖啡、甜露酒或抽香煙。她也會常常建議女賓到她的房間去梳洗整裝,一般兩三個人會這樣做,多數人會繼續留在客廳里用飲料或聊天。一刻鍾或20分鍾以後,男賓回到客廳與女賓匯合,主人再次獻上甜露酒或威士忌供賓客享用。
當然,客人告辭回家要由它們自己提出來。舊時的做法是,第一個告辭離開的應該是主賓。其他客人,不管多晚,要在那裡不動聲色的等著男女主賓的動作。情況常常是,女主賓坐在那裡,嘴裡嘟嚷:「天呀,這些人不回家了!」忽然,她明白了,她應該首先告辭才是。但是到了今天,規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只要天晚了,任何一對夫婦都可以先提出告辭之意。現在通常的做法是,告辭者從座位上站起來,和與之交談的客人告別,再與主賓告別,然後再找到女主人。他們與男女主人在聊一會兒,向他們表示感謝,接著辭別離去。
上面主要介紹了英語國家,主要是美國正式家庭宴請的一般做法。這里還應該提及的是西餐的主要菜式喝酒類。
西餐最多不超過六個菜,上面已經說到。需要注意的是,色拉應該在主菜之後和甜點之前上桌。這和在餐館宴客的做法不一樣。在餐館里一般作為第一道菜上桌。除非在一個非正式的宴會上,客人樂意色拉先上,還是按照上面說的順序上菜較好。一個宴會上的菜要盡量做到搭配平衡。比如,一道油膩的菜最好配一道清淡的菜。如果第二道菜上的是奶油扇貝,主菜也許上燒雛鴿或烤小羊肉更合適。還要注意菜式顏色和口味的搭配。單一的一個色調或一種口味都是不可取的。
英語國家宴客時,就是很講究的。他們的酒不僅種類多,而且什麼時候和什麼酒,怎樣喝都有一定的規矩。一般講,飯前要喝雞尾酒。主人待客時提供兩三個品種的雞尾酒是適當的。雞尾酒是調制的,比如,人們餐前常喝的the Old-fashioned是由威士忌加冰、蘇打水、苦味酒調制而成的。宴會進行中,客人要用葡萄酒佐餐。一般開始喝雪利酒,但上的第一到湯菜應含有雪利酒,也就是說,喝雪利酒不能配奶油雞湯或奶油濃湯。如果上黑豆湯或綠甲魚湯是可以的。雪利酒應先置入一個細頸玻璃瓶內,在倒入V形小酒杯內。當然,這種酒也可以作為雞尾酒在餐前喝,也可以作為佐餐酒在午餐或餐時飲用。賓客在吃魚或主菜時應喝乾白葡萄酒。干白在飲用前應放在冰箱內至少待幾個小時,甚至數天都可以,因為人們喜歡有一種涼爽的口感。宴會上吃紅色肉菜,如牛排或豬排之類、鴨肉或野味時,客人應喝紅葡萄酒。當然,在一些並不很正式的宴會上,客人可以從頭到尾都喝葡萄酒。所有的紅葡萄酒飲用時要保持在室內的溫度以上,但勃艮第酒(產於法國勃艮第地區的一種紅葡萄酒或產與其他地區的類似的酒),應高一二度較好。香檳就是一種特殊宴會的飲用酒,一般是上肉菜時喝香檳酒。如果它是餐桌上唯一的酒種,上第一道菜時就要為客人斟上這種酒。如果香檳酒不是上乘的種類,應該置於冰箱內一天,飲用潛在用葡萄酒冷卻器降溫。高級香檳酒一般用冰冷卻降溫。盛香檳酒的杯子應該是寬邊,玻璃細薄,高腳式的。葡萄酒杯使用時,應手持頸部,這樣做既可以使用酒者欣賞酒的灑色,又可以保持酒的適當溫度不變。如果宴客時沒有侍者斟酒,主人可以將酒瓶打開,放在客人面前,由他們自斟自用。客人多時,可放兩瓶酒,餐桌兩端應各放一瓶。
舊時,應邀參加宴請,客人拒絕主人准備的某種菜式是不禮貌的。他應該每種菜都要吃,即使不喜歡也要嘗一嘗。但實際上有些人對某種食品過敏。所以,今天在西餐宴席上,如果他不想吃某種食品,比如螃蟹,他可以不吃,但需要向主人解釋,免得主人誤認為他拒吃的原因是菜的質量不好。因此,在今天的西方宴會上,如果忌吃某種食品,客人完全可以說:「No,thank you.」(我不要,謝謝。)這樣做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范,主人並不認為這是失禮的舉動。
英美等西方國家越來越崇尚那種自由自在、不受禮儀褥節舒服的聚會形式。所以現在流行一種自助餐或半自助餐式的宴請形式。自助餐,英文叫buffet dinner.主人宴客時,將准備好的食品和各種飲料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己隨便選用。客人將自己喜歡吃的食品放在一個盤里,拿著自己的飲料,找一個地方坐下或站著,一邊吃喝,一邊與其他人交談。自助餐之所以流行有幾個明顯原因,首先是,客人可以自由走動交談,比較隨便。其次,款待的客人也多。由於客人自己動手取食,也不必有其他人服務。自助餐又分純自助餐或半自助餐。前者是客人自己夾好菜後隨意在宴客場所找個地方坐下享用,並與其他客人邊吃邊談。而辦自助餐是,客人夾好菜後在事先擺好的一張或幾張餐桌旁坐下用餐。半自助餐要比純自助餐更拘謹一些,但用餐時並不將究座次,已經給了客人較大的活動自由。
午餐宴客也是英語國家常用的一種社交形式。午餐會(luncheons or lunch parties)有兩種,一種是工作午餐(business luncheons),這在前面已經講到;還有一種叫做社交午餐(social luncheons).人們在口頭上很少用luncheon一詞,多習慣於用lunch。但栽書寫和第三人稱的請柬中,大家又正式的用luncheon一詞。通常,社交午餐會是一種女士聚會的形式,又女主人發起,邀請女士參加。如果午餐會在周末舉行,男士會受到邀請,否則,則是純粹的女人活動。參加者多為母親、家庭主婦、婦女俱樂部的成員或者半天工作的婦女等。小型午餐會有時在女主人家中舉行。大型的多在俱樂部、飯店或餐館里舉行。如果午餐會有男士參加,才是特別是清淡的,如果午餐會上只有婦女參加,那飯菜的量要少的多,但需要做的精美誘人。餐前的雞尾酒又雪利酒、含有番茄汁的混合酒或者代基里酒。當然,還應備有番茄之或清單果汁飲料,供那些不飲酒的女士享用。午餐會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客人的座次也都事先安排好了。如果人多,賓客可以分桌而坐。大型正式的午餐會一般有侍者服務,上餐程序和正式宴會差不多。小型的則另當別論。不少人把午餐會辦成自助餐式的,由客人自己動手取菜和飲料。這不但可以省掉服務人員,而且女主人也輕松多了。一般的午餐會,有兩三道菜即可。如果是一個家庭午餐會,菜式從沒有多於4道的。下面5種菜式是人們舉辦這類宴客活動常用的式樣,從中我們看到飯菜是簡單多了。
A) 水果或湯碗
B) 蛋或貝類海鮮
C) 禽肉、牛羊肉(非烤制)或魚
D) 色拉
E) 甜食
當然,午餐會要有麵包黃油。熱麵包是午餐會的一大特點。佐餐酒類主要是葡萄酒,種即可,而且要度數低的,比如干白葡萄酒或紅葡萄酒。在夏天舉行的午餐會上,白葡萄酒最好冷卻降溫後在飲用。同時冰茶和冰咖啡也是人們佐餐喜歡的飲料。但在冬天,熱茶和熱咖啡則比較受賓客的歡迎。
上面多次提到,宴客時,餐前客人有喝雞尾酒的習慣。所謂雞尾酒,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酒摻入鮮果汁或果露,以及香料、苦味劑等調制而成。調制雞尾酒是一種特殊的技藝,一種雞尾酒需要哪些酒類和佐料都有具體的規定和調制方法。大的賓館、餐館里都有專職的調酒師。不過常喝雞尾酒的人自己也會調制。據說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就很善此道。雞尾酒的種類很多,目前已有兩千多種。雞尾酒已經成為上流社會招待客人時使用的普通飲料了。
主要以雞尾酒招待客人的酒會稱為雞尾酒會(cocktail parties),現在有時泛指各種酒會(drinks parties).這種宴客方
4. 中西餐桌文化禮儀(論文)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 ZT
【基本差別】
入座的位置
中方
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西方
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女主人左邊的座位是第三主賓席,男主人的左邊的座位是第四主賓席。
上菜順序
中方 ①湯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 ①菜和湯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點和咖啡
餐具
中: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
西: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於使用刀叉。匙又分湯匙,茶匙等。杯的種類更多,茶杯、咖啡杯為 瓷器,並配小碟;水杯,酒杯多為玻璃製品。
表示停餐方法
中:筵席中暫時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擱在碟子或者調羹上。如果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
西: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如果吃洞孝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後,將刀叉擺成四點鍾方向即可。
衣著
中方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方
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以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即使再昂貴的也不能)
入座的方法
中:人們入座時並沒有西方那麼講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願而入座的。
西: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餐巾
中:傳統的中餐並沒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畢時才用溫熱的濕毛巾來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喝酒的方法
中: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嘗一下。可以欣賞酒的色彩,聞一下酒納纖稿香慢慢品味。不要為顯示自己的海量,舉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飲而盡,使酒順著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矯揉造作地在舉杯時翹起小手指,以顯示自己的優雅舉止。不宜一邊飲酒,一邊吸煙。鑒於酒後容易失言和失禮,故在涉外活動中飲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不要一看對方的盛情或美酒佳餚,便忘乎所以了。有教養的飲酒者飲酒時是不會讓他人聽到吞咽之聲的,倒酒時只宜八成滿。
西:喝湯也不能吸著喝。先用湯匙由後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
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兩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緊貼著大拇指,小指向內曲。筷子開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動來調整。
西: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豎族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注意事項】
另外,在用餐時還有一些小問題應該注意一下:
如筷子: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禁忌: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桌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碗盞或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相距較遠時,可以請人傳遞過去,不能隨意擲在桌子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在碗的旁邊,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里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注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前面。這樣做是失禮的。
5. 關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論文要怎麼寫,從哪方面入手
有人說,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美國教育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中國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美國教育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 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美國學校的數學教育則基本上是「點到為止」,教師一般不要求學生做完教科書上的習題,常常只要求做單數題或雙數題。中國基礎教育是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技巧,美國教育只是讓人明白是怎麼回事,至於學生今後是否要以數學工程作為事業,則由學生今後自己去選擇,學校的教育沒有必要強迫學生把那些技術練得「爐火純青」。
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國教育是普及與精英相結合的教育,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是當平民還是做「精英」。自己選擇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艱苦奮斗;選擇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與世無爭地接受社會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識的教學只是點到為止而已。這樣的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教育。雖然每個美國人在16歲以前必須接受強制性的教育,但是這種大眾化的教育卻比較普及,也就是標准比較低,它適合於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水平。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就業市場的限制以及人文環境諸因素影響,國內的教育只能這樣「公平」地實施。中國學生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沒有選擇的餘地,美國學生則不同,選擇走「精英」道路的少數人,只要艱苦努力、認真學習,力求「精」「深」,同樣也能實現自己的「精英」教育。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來自社會、家庭強制的壓力,所以有一種愉快的發自內心的動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問題之外,在學業課程的選擇上還有很大的區別。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美國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6. 我要寫關於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論文但有問題..
我只能給你一點零碎的支持,而且需要你自己去翻譯的:餐飲禮儀謹知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散晌滑,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特別具體的英國禮儀尋找困難,可參考正規書籍
1、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 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沖臘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餘少量菜餚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麵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捲起,然後送入口中。
5、麵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麵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
6、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7、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人,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9、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參考資料:http://www.cnbgt.com/html/news/200576133410.htm
7. 關於酒文化的論文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酒文化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酒文化的論文篇1
淺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國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顯差異。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國酒文化則是白酒文化。本文從酒的起源,酒與宗教的關系,酒器的使用,飲酒禮儀以及酒的社會功能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中西方酒文化的區別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酒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
酒文化作為文化系統的一個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樣,其形成過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異,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社會以及歷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終不同。只有從各個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從釀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來說,在中國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黃河流域,氣候溫和並且農作物發展較為先進,人們便用糧食釀造就有中國特色的黃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巴爾干半島古希臘地區,境內多山,土壤貧瘠,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反而很適合葡萄的生長,因此葡萄酒的釀造就成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對於酒神崇拜,從神話 傳說 方面來說,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據說他是最早 種植 葡萄並且釀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國,中國歷史上沒有明確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將儀狄或是杜康認為是中國的酒祖。
2.宗教與酒文化的關系
從宗教方面來講,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聖經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穌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並且讓人們記住自己是為人類贖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視為聖血,而且葡萄的種植以及葡萄酒的釀造被教會人員視為工作,在這種背景情況下,人們對於葡萄酒是一種敬仰與喜愛的心情。在中國佛教的影響較為廣泛,而佛教的教義是反對飲酒的,無論是在家態好還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酒。人們很多聽信佛的教戒,盡可能的控制飲酒。加之中國的白酒多是糧食酒,因此人們對於飲酒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態度。
3.酒器的使用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人們對酒器的重視都是略見一斑的:酒器製造所用的材質,最終的形狀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講究。在中國的 傳統文化 中,依據材質,使用者和時代等帆敏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稱很多,比如有尊、壺、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勝枚舉。中國酒器的繁多,不僅是因為時代變遷從而生產力所帶來的材質改革,更是因為在封建等級社會的中國,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級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國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種,但是一定程度上來說西方國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為主而又形狀各異。透明的高腳杯是西方飲酒時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據各種不同的酒所適用的不同的酒杯,這種高腳杯的形狀又有很大差別,如鬱金香型的細高型的香檳杯,矮腳的梨形的白蘭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對酒器的講究毫不遜於中國。但是中國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則更多的是為了襯托酒本身的藝術性。
4.喝酒的禮儀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飲酒的禮儀,但是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的酒文化中更善於勸酒。同是飲酒的場面,必定中國人一起飲酒的場面更為熱鬧。勸酒是敬酒的一種方式,是中國人在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習俗。封建社會中等級分明,很多人一同飲酒時帆轎鉛,卑者、少者須向尊者、長者敬酒。一頓飯下來,敬酒的次數是不好計算的。單是敬酒,在敬酒詞,敬酒姿勢,自己飲多少別人飲多少,敬別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學問。在西方國家,民主與自我意識佔主導,在飲酒方面也有體現。首先,因為各種高腳杯形狀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確的姿勢也是禮儀的一個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飲酒的人也會彼此舉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個人意願。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數也一般一次,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賓客,祝酒詞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會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為藝術品:把葡萄酒的釀造看成製造藝術品;把飲酒也看成一種欣賞與品味藝術的行為,飲酒的興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見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況下而僅僅品味葡萄酒的場景。中國人把酒當做交流或是表達感情的工具,常為「醉翁之意不在酒」,飲酒的興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與誰飲酒以及以什麼樣的心情飲酒,一般情況下中國人飲酒是離不開飯桌的。中國人就餐時相比較而言更講究的是菜餚,酒則從始到終都是一種酒。但是在西餐中,他們吃一道菜換一種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時喝乾白葡萄酒,吃頭道序菜時喝乾白、干紅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鮮類正菜時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類正菜時喝高度干紅葡萄酒,吃甜食時喝甜食酒或香檳酒。正式的宴會要上三五道萊,而每一道菜對應一種葡萄酒。除此之外飯前還有開胃酒,餐後還有雞尾酒或威士忌、白蘭地一類的蒸餾酒。這樣一頓餐下來總得需要五六種酒。
總的來說,中國和西方的酒文化差異體現在各個方面,而各個方面的差異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異的原因,有助於對酒文化更好的理解,從而有助於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並且促進中西交流。
參考文獻:
[1]米歇爾?愛德華.紅葡萄酒鑒賞手冊[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禮儀[M].北京聯合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楊乃濟.中西酒文化比較[A].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4.
酒文化的論文篇2
淺談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稱「雖」,漢語譯稱「水」,是全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我國古駱越人的後裔,ol(r}s})有著古老的文字《水書》、歷法《水歷》。水族現有人口40餘萬,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劍河等縣,以三都水族自治縣境內最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飯,大多都是用來釀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別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九吁地區的九吁酒,更是遠近馳名。在水族地區,不論是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還是各種各樣的獨特風俗中,酒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歷程中,水族已經把酒當作一種標志,用以象徵人的生命從一個階段步人另一階段。酒伴隨著水族人走過出生、婚嫁、死亡的各個階段,貫穿了水族的歷史進程。
一、水族端節和卯節中的飲酒習俗
(一)酒與水族端節
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端節「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水族端節的日期以水歷為准,水歷把九月作歲首,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f3J(r}s}0)為方便互相走訪,水族地區是分期分批輪流過端節。水族端節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節當天凌晨五點左右,水族村民就開始煮韭菜包魚和糯米飯,煮熟後端到祖宗靈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擺滿酒杯,酒杯比來賀新年的人數只能多不許少,意為討個好兆頭。天亮後,整個族人就挨家挨戶去賀新年,水語叫「幼端」。每到一家,大夥按輩分依序在酒桌前圍成圓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舉到右邊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時喊一聲「秀」,便從主人家開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須乾杯,然後在大家「秀」的喊聲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傾入下一個人嘴裡。這就是水族的「轉轉酒」。
有些少數民族也有喝「轉轉酒」的習俗,一般是一個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過的酒杯傳遞給下一位。水族的「轉轉酒」則不同,雖然也是以傳遞的方式飲酒,但是每個人的手上都必須有一杯酒,左側的人將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邊的人的嘴邊,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戶喝完賀年酒後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節中,這種「轉轉酒」不僅僅限於族人內,迎接遠方的客人進家門後也會以最能表達心中熱情的「轉轉酒」相待。
水族端節中喝「轉轉酒」這種習俗是水族先民們「一人獲取、眾人共有」這種氏族社會公有分配製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可增強民族的親和力;這還與水族先民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共同抵禦 自然 災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著直接的承繼關系,也是一種追憶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節中的飲酒習俗已成為一種聚合民族和凝結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與水族卯節
水族「卯節」和「端節」事實上都是過年,按傳統一向是過端節的地區不過卯節,過卯節的地區不過端節。卯節,水語稱「借卯」,意為吃卯。水族卯節的日期也是依據水族歷法來推算的,具體的日期是以水歷九、十月(即陰歷的五、六月)內的卯日分四批過節。水歷十月,水書中稱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辛卯日則被稱為「最順遂的日子」。卯節的分批是約定俗成。頭三批卯節在荔波境內,第四批卯節,除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鮮、水維、永康等鄉的水族人,也在這最後一批卯日過節。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們都會在村寨門El隆重接待親朋好友,在村寨門VI都設有「攔門酒」。水族的「攔門酒」由三到五個年輕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門口,姑娘們立即為遠方來的每個貴客敬上一碗「攔門酒」,然後再由青壯年上前把客人迎進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為尚,以醉為樂,以醉為榮」的觀念,所以在卯節中,也會像端節一樣,用最熱情的「轉轉酒」待客,總之都要讓客人盡興,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覺得光彩。
酒足飯飽後,各村寨的人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趕往卯坡對歌。這一天,不僅過卯節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對歌,就是不過卯節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會趕來參加盛會。在卯坡的樹叢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尋找自己中意的人對歌,歌詞均為即興演唱,主要內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傾訴愛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約成婚。這是卯節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酒與水族喪葬習俗
水族是一個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靈魂不死的觀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親人去世後,仍要讓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個世界裡也能暢飲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後,祭品中酒是必備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地區,無論家庭是富或窮,老人在60歲左右就特地親手釀制一壇酒,然後以土壇密封窖藏,直到老人離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孫取出讓親人和近鄰品嘗。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時間越長也就越甘醇香冽。這不僅僅是單純的一種物質享受,還包含著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壽的文化 心理。
出殯之日,親戚朋友來奔喪所攜帶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數量多寡不等,依據奔喪人與喪主的親疏關系而定,多至數十斤,少至一兩斤。奔喪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則倒人一個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親戚帶來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點酒。因為在免除生者對死者的懼怕心理和寄託對死者的美好願望的祭悼儀式中,水族人意識上的酒已經具有超現實的幻化功能,奔喪攜酒既是出於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對主家的一種祝福,在酒罐里留點酒也是一種祝福,是喪主對親戚的一種祝福,祝他們年年余酒。可以說,強烈的群體意識是水族的心理特質之一,這一心理特質在喪事活動中表現尤於明顯。
在出殯之日水族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時給歌手倒酒。這種倒酒方式也很講究。
在所有親戚奔喪結束後,喪主從家中搬出一張四方桌,擺放在選好的寬闊的場地上。酒桌中間擺放爆米糖一斤、白糖兩包、豆腐兩塊、橘子和蘋果各一盤。男女歌手各坐一邊後,喪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後,又在桌子邊空缺的位置全都擺上酒杯,並倒滿酒,以供聽眾飲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時歌手開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順序非常講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後是孝女及孝主的兒媳婦、孫子,最後輪到血親的表哥。水族喪事中的這一種習俗也反映一種文化心理,他們很重視孝道,請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長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聲來寄託心中的哀思。
三、酒與水族婚姻習俗
在婚姻中,酒作為許多民族傾心 愛好 的特殊飲料,體現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為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的水族,酒更是貫穿婚姻的整個過程。
(一)提親酒和定親酒
水族青年有戀愛的充分自由,但不論是否自由戀愛,想要結婚的時候,都必須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到女家去提親。L61(})水族的提親過程很復雜,就算是雙方都已經中意,至少也要去提親三次。
第一次提親時媒人所帶禮品是四個紅糖,第二次提親所帶的禮品是:四個紅糖、五斤酒、五斤肉。前兩次提親都會遭到委婉的拒絕,而媒人一般都會預料到這樣的情況,所以還需要精心准備第三次提親。第三次提親所帶禮品有:全新的一個籃子(內裝紅糖10斤、糯米五斤、手鐲一對、銀項圈一個,擺放的順序是糯米在底層,手鐲和銀項圈第二層,紅糖在最上層)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習俗,第三次提親議定婚約之後就吃定親酒,主要是約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親酒的時候,女方會明確交代男方須准備的禮品:手鐲一雙、銀項圈一根、紅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壇(100斤)。
可見,無論是在水族的提親還是定親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親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習俗是結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親隊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門的時間還要請懂得《水歷》的水書先生選擇吉時。
迎親時男方所帶聘禮:一壇酒(約100斤)、一頭豬(約200斤)、紅糖(約80斤)、糯米(約80斤)、手鐲一雙、銀項圈一根。結婚時,男方所帶禮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無酒不成禮。
迎親隊伍到了新娘家家後,新娘家立即殺豬,第一次酒席正式開始,喝酒吃肉都很隨意,沒有人來勸酒。等到女方把豬殺好,第二次酒席開始了。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許多民族都不同,雙方的男女必須分桌。
按水族婚姻習俗,酒席至一半的時候,新娘還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獻給自己的父親,這叫「感恩酒」。然後媒人會上前來介紹新郎的父親,聰明的新娘會立即接話:「父親,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這里給父親倒一杯酒。」這叫「認父酒」。男方父親乾杯後,一般都要把准備好的紅包放在酒杯里,然後才把酒杯遞過去,表示大紅大喜。新娘倒酒的過程中,凡是男方來的客人都會在喝酒後送紅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後不送紅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紅糖拌糯米稀飯招待客人,然後才開酒席,開席的同時女方把要送的嫁妝全部拿到祖宗的靈位祭祖。女方嫁妝一般有:水族婚禮服裝一件、豬腿一隻、糯米20斤、布兩匹、布鞋至少巧雙、棉10床、衣櫃一個、馬一匹或牛一頭。
到了雙方預定的吉時,雙方男人齊聚祖宗靈位前祭祖,然後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領新娘的嫁妝,代表人一般都是雙方的哥哥。在領取嫁妝之前,雙方的男人必須在祖宗靈位前履行一系列庄嚴復雜的程序,並由此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飲酒習俗。
1.誓婚酒。首先是雙方的哥哥上前來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還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女方哥哥:「你現在把妹娶走,祝願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不要把她當曬米的木板,不要把她當洗臉帕,不要玩耍她。」(水語漢譯,下同。)
男方哥哥:「現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會玩耍她。」
然後媒人遞上兩杯酒,說:「現在你們倆代替新郎新娘發誓了,說話算數,請喝了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後,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問新郎的哥哥飲的這杯酒是甜還是苦,這時候若誤答為「苦」,婚事就會立即被取消,對方會認為你嫌棄他家女兒,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這是因為說「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戲稱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著會想方設法給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會說還要能喝。
4.舅爺酒。媒人喝乾酒之後,寨老又倒酒,面對眾人說:「追本溯源,先有祖後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爺才有這些兒女,請舅爺上前喝一杯。」舅爺上前來接酒杯,一般都要謙虛一番之後才喝。
祖宗靈位前的復雜程序結束後,在領取新娘嫁妝的過程中,又涌現出各種各樣名稱的酒,顯現出水族酒 文化的濃重色彩。例如在領取衣櫃時,衣櫃的鑰匙在新娘的哥哥手裡,去接鑰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為「鑰匙酒」;在領取棉被時,捆棉被的繩子在新娘的哥哥手裡,去接繩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為「棉繩酒」。
5.馬料酒和湯鍋酒。在酒席結束後,眾人一起把嫁妝抬出來,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妝的准備。這時候,新娘家會派一個口才好的人去拴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會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說會辯的代表前去牽馬。馬匹旁邊會擺上幾個四方桌,上面都擺上三個大碗,並倒滿酒。男方代表前去牽馬的時候,女方代表會以忘記喂馬料來為難,並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絕,一旦不願代替馬喝酒就無法把馬牽走。這就是「馬料酒」。
喝完「馬料酒」後,女方代表又以馬想上湯鍋行去吃湯鍋為由帶男方代表到預設的湯鍋行飲一碗酒,這碗酒名為「湯鍋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牽馬的人不是那麼容易牽馬走的,其中有許多道酒攔著,最有名的莫過於上述的「馬料酒」和「湯鍋酒」。當然,能說會辯的人代馬喝的酒便少點,口才差的人幾碗進肚後就牽不了馬了,就會鬧笑話。水族喝「接馬酒」的過程既幽默又能生動,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氣,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氛圍使人賞心悅目。
(三)喜酒與酒歌
到新郎家後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飯和正席。晌午飯也很隨意,並不勸酒。傍晚時分正席開始。在新郎家裡,最熱鬧的莫過於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對歌。
正席開始後,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們三家叫我倒酒,我們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給你們,我倒茶也是倒給你們。提起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與妹共慶哈喂哈喂!」(意譯)女方歌手對唱:「坐在你身邊應該喝兩碗,坐在伯母身邊應該喝五碗,喝不得雙方都不開心。跟媽學酒學不成,不知哪天才學會。到奶奶身邊卻讓我講,如果我能講,我們一起笑。坐在桌邊,哪個吝嗇?大家一起來乾杯!」(意譯)眾人舉杯一飲而盡,然後再接著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視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個晚上,而有的地區則連續唱三個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廷牌鄉就有這樣的風俗。
四、結語
中國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歷史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 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已經擁有獨特的地位。神州到處酒飄香,飲酒習俗自古蔚然成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獨樹一幟。
水族端節和卯節中的「轉轉酒」、「攔門酒」別有風味,喪事中喪主一家大小輪流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習俗讓人對水族的孝道贊嘆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樣百出的酒習俗更是讓人開懷大笑。由於特定的生存 環境、社會歷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積淀的影響,酒不僅在水族獨特的習俗中得以體現,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時,「酒重於肉」,如果客人來到,桌上沒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說酒無處不在。 拜訪 以酒為禮,迎客以酒為敬,感激以酒為謝,報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顯示的不僅是物質贈饋上的多寡,而且可以藉以表達 人際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見水族豐富多彩的飲酒習俗與民族風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酒文化氛圍,很值得我們探究。
猜你喜歡:
1. 中國酒文化與宴請禮儀論文
2. 中日酒文化對比論文
3. 紅酒文化論文
4. 淺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樂性論文
8. 中西文化對比論文
對中西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過對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觀、世界觀,尋求不同意識形態的表徵語言。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中西文化對比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西禁忌文化對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障礙,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禁忌的對比研究,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避免交際沖突和失敗,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禁忌;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禁忌(taboo) 源於太平洋湯加群島的Togan(湯加語),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指通過禁止人們實施某種行為或者迴避某些話語表達對神靈的敬畏或達到消災避禍目的的規范。由於文化不同,各國間的禁忌習俗也不盡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文化現象,只是禁忌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幾乎無處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疇來分,可分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飲食禁忌、服飾禁忌、婚姻禁忌、喪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從宗教和生活禁忌兩個方面探討各國文化的異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國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語國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還有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中國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異。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諱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進入教堂要嚴肅,保持安靜,以表達對神的敬意。忌食帶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會或禮拜中吸煙等。同時,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裡,人們都記得耶穌被叛徒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穌受難日的當天,絕對不能從事與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有象徵性聯系的事情,如:理發、釘馬蹄,釘釘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還有自身獨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結婚的,因此他們的相關隱私如子女問題是不能問及的。參加喪禮忌穿色澤艷麗的衣服,忌說笑;喪禮後兩三星期死者親屬忌見客人,一年內忌參加大型宴會或舞會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體行為方面的禁忌如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語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語,不惡口;意識方面的禁忌如不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葷食、不結婚、不蓄財。僧侶和教徒非常注重頭部,忌諱別人提著物品從頭部經過,忌隨便撫摸小孩子的頭部。忌當著僧侶的面殺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對僧侶忌穿著暴露;對於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得進入寺院朝拜,以免褻瀆神像。
4.伊斯蘭教禁忌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在飲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動物,忌飲酒。婦女忌外出工作,忌與男子相互觀看,婦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帶面紗。(《中國實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們認為婦女除雙手、雙足和面部外,其餘身體部位,不能顯露給丈夫以外的男子觀看。在衛生方面,禁止用右手處理污穢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諱用左手給人傳遞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國,避免問他人私事,不能插隊,忌購物時討價還價等。下面著重談一下飲食和飲酒方面的禁忌。
1.飲食禁忌
飲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禁忌包含飲食內容和飲食方式兩個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禁忌主要表現在飲食規矩而不是飲食內容上。中國人幾乎什麼都吃,包括動物的頭腳和內臟。英語國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動物的頭腳或內臟製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動物製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飲食規矩方面他們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湯時忌出聲,進餐時忌狼吞虎咽,用刀叉進菜時忌叮當作響。餐畢,刀叉忌亂放。忌當眾挑牙,口中有食物時講話。
2.飲酒禁忌
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飲酒禁忌方面有較大差異。西方酒類繁多,講究不同場合,不同飯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飯前喝開胃酒,飯中喝佐餐酒,飯後喝雞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會上,他們會一道菜換一種酒,有時會把幾種酒參在一起混飲。而中國人主張隆重場合喝一種酒,混飲現象更是少見。西方人喝酒忌暢飲,一醉方休,而中國人忌牛飲或急飲。主人給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淺、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語國家裡,拜訪某人需提前預約,否則會打亂別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訪被視為粗魯無禮的表現。以前中國人除了大事沒有預約訪客的習慣,但隨著社會節奏的較快,預約訪客逐漸開始實行,但沒有那麼嚴格。在預約到達時間上,中西方也存在差異。在西方晚到十分鍾被視為正常現象,美國人習慣晚到3-5分鍾,因為一般情況下女主人忙於飯菜,飯前5分鍾才有時間換衣服,早到會使主人感到尷尬。在中國,人們習慣於提前4-5分鍾到達以示尊敬。
在西方國家,隱私是最大的禁忌。與西方人交談時切忌談論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如年齡、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國上述問題則被作為關注的話題加以討論。中國人也有忌談的東西如涉及個人尊嚴、缺點、短處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語國家,有一火不點三支煙的忌諱。也就是說點一次火只能連續給兩個人點煙,如果給第三個人點煙時需重新點火,否則會給其中一個人帶來不便。
英語國家的人們在傳統的節日互送小禮品是常有的事兒,但忌送重禮,重禮被認為是一種行賄行為。在美國,忌諱在公共場合或者業務交往過程中送禮,忌諱送有公司標志的東西(好像是在為公司做廣告)。在英語國家,毫無緣由的送禮會使受禮者感到莫名其妙,這和中國相似。
四、其他禁忌
關於顏色的忌諱。在歐美國家,盡量少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諱藍色,巴西人忌諱黃色。在中國,忌用紅筆寫自己的名字和寫信。
關於數字的忌諱。西方人把“十三”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公共場合盡量避免使用這個數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視為黑色星期五。據說耶穌是在這一天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亞當夏娃是在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這一天爆發的。
中國人忌諱使用“四”和“三”(散的諧音),在喜慶場合避免使用這些數字。
由此可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對方國家的禁忌就會導致友誼破裂,交際失敗,種族沖突等嚴重問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達到交際成功,避免文化沖突,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禁忌。通過深入的對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識,減少文化沖突,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楊宗、聶嘉恩、郭全勝,《中國實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1998,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李建軍、李貴蒼,《跨文化交際》,2011,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對比
摘 要:隨著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禮儀文化對於了解西方文化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餐具擺放及使用方面介紹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來比較中西文方餐桌禮儀禁忌的差異,並剖析這些差異背景,加深我們的了解。
關鍵詞:禁忌;餐桌;禮儀;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禮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覷。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主要由入席離席、餐具使用與擺放、上菜順序及品酒四個方面組成。本文旨在介紹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差異,主要從餐具擺放及使用這一方面來比較中西文方餐桌禮儀禁忌的差異,並剖析這些差異背景,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問卷的數據分析
通過對問卷進行發放,采訪被調查者,我們了解到大家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禁忌的認識很局限,並且極少數人對其後的文化背景進行過探析,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通過分析問卷,我們可以得出被調查者中大二的較多,佔有效百分比為44.7%;大一佔22.9%,大三佔21.3%,而大四的最少,佔有效百分比為11.2%。被調查者中英語類所佔比例為52.4%,非英語類佔47.6%,英語類和非英語類所佔比例幾乎相當。通過這些問卷的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對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了解。
具體分析問卷得出,大家對於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於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因此,我們將主要從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擺放這方面的對比和背景進行分析,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並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禮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餐具的擺放及使用
(1)筷子的擺放、使用及禁忌(忌諱、講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國筷子的擺放應該放在飯碗的右側,並且一定要兩端對齊的整齊地擺放。如果是就餐期間使用筷子夾完菜之後,但是並沒有連續進食,筷子則應整齊地豎向飯碗的正中間。
在中國餐桌上會看到一些這樣的場景,客人拿起筷子夾菜時會舉棋不定,不知道夾什麼好,這種現象被稱為“疑筷”,在正式的場合中疑這是較為忌諱的,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則不是很嚴格。在夾菜時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盤里來來回回扒拉到底要夾什麼菜,這種現象被稱為“臟筷”。臟筷從淺層意義上來講是不禮貌的。有時候大家會在中國的餐桌上看到兩個人同時夾同一道菜時,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這一現象被稱之為“搶筷”。為避免尷尬,人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會巧妙地半開玩笑地說一句:“讓我來幫你夾怎麼樣?”或者一方表示謙讓地讓對方來先夾。一般在連續就進餐時,筷子上仍然留著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殘跡就去夾菜的情況被稱之為“粘筷”,這是忌諱的,所以在打算夾菜時要輕輕小嘬筷子,來避免夾別的菜時筷子上還粘著東西。
在吃放間隙聊天的時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時,最為忌諱的是“供筷”,就是將筷子插在飯菜上或者自己的飯碗中央。在中國的傳統當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會上香叩拜,如果將筷子插在飯菜中央就與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論在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中國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當中使用筷子的禁忌還有忌“刺筷”,即在夾不起菜的時候將筷子當叉子用,扎著夾;忌“別筷”,就是拿筷子當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類菜;忌“淚筷”,即在夾菜的時候使菜上有的湯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桌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大頭,一根小頭。用餐完畢,筷子應整齊地擱在靠碗右邊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擺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對於中餐,西餐的餐具則更為復雜。狹義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刀口有鋸齒,用以切牛排、豬排等)、黃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為食用叉、魚叉、肉叉和蝦叉。匙子則有湯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規格明顯大於餐用刀叉。而廣義上的西餐餐具則包含:刀、叉、匙、盤、杯、餐巾等。其中盤又有菜盤、布丁盤、奶盤、白脫盤等。
在餐具擺放中,各個西方國家擺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規則是:“墊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具體的規則有:“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餘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
西餐用餐餐具擺放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話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用餐結束的擺置方式有兩種:用餐結束後中,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向內與叉子並攏,平行放置於餐盤上。在宴會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對擺在面前的刀叉,是從外側依次向內取用,因為刀叉擺放的順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順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結束了。刀與叉除了將料理切開送入口中之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擺置方式傳達出“用餐中”或是“結束用餐”之訊息,而服務生是利用這種方式判斷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並列放在盤子里,則表示這一道菜已經用好,服務員就會把盤子撤去。
參考文獻:
[1]蔡德貴、田辰山.三極世界文化差異(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視角[J],東方論壇,2007(02)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背景:外語教學與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5]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6]林美泳,吳曉芳,吳家銘.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2009(16)
[7]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2009(18).
[8]杜莉, 孫俊秀. 西方餐飲文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