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麗寶坻,我的夢作文
我的家鄉位於天津市寶坻區, 對於天津市大家應該是多少都聽過, 但對於寶坻很 多人可能就知之甚少了。天津是個直轄市,以其天津「三絕」 (狗不理包子、十 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尤為出名, 實實在在算是個吃美食的好去處。 寶坻有什 么呢?能說的其實真是屈指可數。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寶坻人,對它還是有很深很深的感喚含情的,俗話說 落葉歸根, 我想這就是一種對家鄉的歸屬感吧! 總有一種幸福縈繞在心頭, 總有 一種自豪奔涌在胸間, 無論是在天南海北, 無論是察攔在異地他鄉, 揮之不去的是你 啊,魂牽夢繞的也是你——寶坻,我美麗的家鄉。
你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寶坻金代置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自古以 來,寶坻車船輻輳 , 商賈雲集 , 物阜民豐 , 明清時就是京東八邑之首,被譽為「京 東敗鏈胡大邑」 , 並享有「京東第一集」之美譽。說道寶坻,它可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的,諧音是「寶地」,他的來源據說是 金大定十二年(1172) ,金國將新倉鎮升 格為縣, 「析香河東偏鄉閭萬五千家為縣, 以榷鹽歲入國用, 方之天下及至十一。 謂鹽乃國之寶,取如坻如京之意,命之曰寶坻,列為上縣,著於版籍(《寶坻縣 志》 ) 」 。當時寶坻物產豐饒、經濟繁榮,既是魚米之鄉,又是鹽業重地,鹽為國 寶, 此為 「寶」 字來歷。 新倉鎮 (即現在的寶坻老城區) 地勢高闊, 再取 《詩經》 中「如坻如京」的「坻(/chi,水中高地) 」字,遂成「寶坻」縣名。後來,乾 隆皇帝游歷到此, 看到此名脫口說出了寶坻 (√di ) 二字, 此後便成了金口玉言。 你鍾靈毓秀, 人文薈萃。 早在元代就有一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雕塑大師劉元, 他的出現使元代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峰巔。 一生雕塑眾多佛像, 至今山西晉城仍有 劉元雕塑的廿八星宿像。 寶坻文化底蘊濃厚, 是評劇和京東大鼓的發源地。 寶坻 名人輩出,甘甜的潮白河水養育了尚河玉、劉小樓、馬季、趙麗蓉、劉文斌、馬 印春、 董湘昆等著名藝術家, 培育了侯雋、 邢燕子等一代知青名人。 寶坻城中石 幢鎮壓惡龍的動人傳說,南仁垺關於楊六郎與大刀王懷女那頗具浪漫色彩的故 事,破碌碡、歇馬台、打扮庄等村莊名稱的來源,秦城中奔跑的金馬駒等等,無 不讓人心馳神往。
⑵ 從河北走出的現代名人有哪些
1、閆懷禮
閆懷禮(1936年7月24日—2009年4月12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國家一級男演員 。1986年,因出演《西遊記》中沙僧的角色而被廣大觀眾熟悉;同時兼飾太上老君等10多個角色。2009年4月12日上午10點20分,因肺部感染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73歲。
2、趙麗蓉
趙麗蓉(1928年3月11日—2000年7月17日),中國著名評劇/小品表演藝術家。趙麗蓉1928年3月11日出生於天津寶坻區,1962年,參加演出的評劇《花為媒》,被觀眾所識。2000年7月17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
3、姜文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24歲即憑借在《芙蓉鎮》中的表演獲得了1987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4、鍾誠
鍾誠,1989年3月10日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大前鋒,效力於遼寧衡業飛豹俱樂部。
5、丁霞
丁霞,1990年1月13日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中國女排、遼寧女排二傳手。2013年進入女排國家隊集訓大名單。2014年女排亞洲杯冠軍、仁川亞運會女排亞軍、2015年女排世界盃冠軍成員。
⑶ 天津出現過哪些名人
張伯苓(1876年 1951年)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愛國教育家。
張伯苓先生出生於清光緒丙子二年四月五日清明節,其生長在一個中等市民家庭,父親是一名到處奔波的戲曲琴師(沽上人稱「琵琶張」)。清末政治腐敗, 社會 動盪不安。張伯苓自幼聰穎剛直,見義勇為,常為弱者爭公討理,助人為樂,又酷愛學習,因家寒依附別人私館就讀。
此時正直清臣李鴻章大力開辦洋務,在天津成立北洋水師學堂,官費學習,每月津貼白銀四兩五錢。年僅14歲的張伯苓便考取北洋水師,苦讀5年,學習駕駛,每次考試名列第一,1894年張伯苓以優等奪魁成績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時值甲午戰敗,20歲的張伯苓被派往「通濟艦」服役3年,習槍炮魚雷和駕駛。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甲午敗績,西方列強欲食肉瓜分中國。英帝強租我山東威海衛,清廷應允。而威海衛在甲午戰爭時,為日帝所佔,列強協議英強租借,清廷派大員乘「通濟」艦輪前往辦理接收、轉租手續。張伯苓隨往,親睹「國幟三易」(接收時,先下日旗,後升國旗,隔一日又改懸英旗。),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先生為雪國恥,痛感欲救國危,非造就愛國人才不可。欲造就人才,非興辦新教育不可,發教育遂救國宏願。
1898年,張伯苓毅然棄武從文,決心興辦新學,教育救國,當年11月應津門清府著名翰林嚴范孫廷聘,在嚴館授西洋學(英、理、算、化諸科)。1901年應天津名紳王奎章之請至王館教西學,此時先生上午在嚴館,下午至王館,約六載。1904年嚴范孫先生與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中學大學教育,見日教育發達,愈感「知彼邦之富強,實由教育之振興,益信欲救中國,必從教育入手」。歸國後嚴公與先生商議成立中學堂,當年10月王、嚴兩書館合並成立「私立中學堂」。1907年中學成立4年,學生人數驟增,校舍難容。吃緊之時,津門邑紳鄭菊如在「南開窪」捐地10畝,是年2月23日教職、學生遷入南開新校,校名改稱「南開中學堂」。
張伯苓先生,為教育救國,到處奔波籌款辦學,為把南開教育創辦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曾徵求全國教育界,學術界知名人士卓見,多次出國考察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科學加以「土貨化」為我所用,辦出高水評的南開教育體系。其辦學體系宗旨在於造就人才。培養救國建國棟梁人才和領袖人才,因而治學嚴謹,禮聘名師,亦圖強建國,施行高質量水平教授。為培養我國高級建設人才,又於1919年9月25日創立南開大學,1923年9月成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8月成立南開小學。
九一八事變後,張伯苓校長愛國抗日,曾多次組織師生到察哈爾省慰問抗日同盟軍將士,積極支持學生抗日救亡活動和愛國行為。1934年10月第十屆華北運動會在天津寧園召開,南開啦啦隊同學舉旗組成「勿忘國恥」字形,進行表演,當即受到日本領事機構的「抗議」。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瓜已伸向東北,先生高瞻遠囑,1936年3月命中學部喻傳鑒主任到四川重慶籌建南開中學,當年9月開學。
1937年「七七事變」,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慘遭日寇轟炸,天津南開中學遷往重慶與渝合並,改名為南開中學。南開大學遷往昆明,與清華、北大合並為西南聯大。抗戰時期重慶南開屢遭日寇狂炸,南開中學不斷修整、擴展,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高質量高水平辦學,因而重慶南開在大後方享有很高的聲譽。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張伯苓校長命黃鈺生、喻傳鑒先生回津辦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復校工作。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先後三次到重慶南開中學勸張伯苓校長一同去台灣,勻被先生以「不原離開大陸,不願離開南開學校師生」為由加以拒絕。張伯苓校長從1898年至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他把整個一生獻給中國近代教育事業上,他把整個心血傾注在南開教學上。他制定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培養著救國力量。他主張「德智體」三育並進,則是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張伯苓先生向毛主席致電表示祝賀。同年5月周恩來總理派飛機接先生回北京。9月15日張伯苓先生欲回天津,周總理與夫人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華廳設宴餞行。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病逝,終年75歲。周總理專程來津張宅弔唁,並以「學生周恩來」名義送花圈,以誌哀思。
張伯苓先生,他不僅是一位教育理論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實踐家。他的卓越成就,曾被上海聖約翰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是近代天津名人之一,更是天津人民的驕傲。
張伯苓 北辰區宜興埠人
溫家寶 北辰區宜興埠人
霍元甲 西青區精武鎮人
周汝昌 津南區人
李瑞環 寶坻區人
趙麗蓉 寶坻區人
於敏 寧河區人
穆祥雄 北辰區天穆鎮人
楊連弟 北辰區北倉鎮人
狗不理包子創始人狗子高貴友 天津市武清區下朱庄人
郎平 武清區人
馬季 寶坻區人
天津出現過哪些名人。這個問題問題實在是問得相當大了。探討這個問題,最好從近代的天津 歷史 中尋找答案。由於天津開放早、地理位置優越,商貿往來發達,因而在中國近代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同時也培育和吸引了很多的人才。 這里只能對近代天津名人做一個簡短的羅列介紹,無法全面覆蓋,也希望有了解的其它小夥伴來做更多的擴展討論。 提到天津本地名人,大都會從文化藝術類的名人談起,以下羅列了幾位影響力較大、知名度較高的 歷史 名人。
張伯苓 ,教育界大師,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小學創始人及校長。而南開不僅在重慶成立了南渝中學,更成為了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後來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
嚴范孫 ,教育家、學者,是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與張伯苓一起創辦了南開系列學校,被稱為「南開校父」。對於天津人來講,或許提到嚴范孫大家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可是提到 嚴修 ,大家可能一下就知道說的是誰了。
李叔同 ,藝術家,佛學家,法號弘一,對,沒錯, 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弘一法師 。他同時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可謂無人不知,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
張明山 ,民間藝術家,泥人張第一代,眾所周時天津泥人張形神畢肖,栩栩如生。也有傳泥人張張明山只需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一會兒便可做成了。
梅貽琦 ,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出生於天津,是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也就是說,是張伯苓建校的第一期學生,後成為庚款留學生赴美學習,歸國後任教於清華大學。
孫菊仙 ,著名京劇演員,扮老生,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以上羅列的皆是對近代發展變革影響較大的天津人,接下來談一個和天津有著深厚淵源的重要人物。
梁啟超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文學家,參與了戊戌變法後開始了政治避難,辛亥革命勝利後,歸國定居,選擇的定居地就是天津,同時也受聘於南開大學。1915年,袁世凱謀劃復辟,在天津的梁啟超也與學生蔡鍔共同謀劃「護國運動」,為中國的民主進程做出了貢獻。
以上說到的這些 歷史 名人只是天津名人的一部分, 嚴復、張愛玲等大批優秀人士也曾在天津居住、停留甚至發展過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說也說不完。
最重要的不是天津擁有過如此多的優秀人物,而是如此多的風流才子都曾在天津駐足過,促進了天津的文化和發展的繁榮。
曾經有人說過,干表演藝術這一行的,無論你在北京,上海闖下多大的腕兒。如果得不到天津人的認可,就不算個角兒。
天津人懂表演藝術,更在這方面培養了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角兒。
天津是中國相聲的窩子,相聲界的代表人物侯寶林就是天津人。馬三立的相聲成就也有目共睹。
長江後浪推前浪,現在火得一塌糊塗的德雲社班主郭德綱也是地道的天津人。
一曲《探清水河》征服了無數女粉絲的張雲雷,在天津市紅橋區還能查到他兒時的記錄。
歌神張學友。祖籍在塘沽大沽地區,每次開演唱會,都會向歌迷們強調自己是天津人。
劉歡在大陸歌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也是咱天津人。 在 體育 館小學念的小學。
歌唱家蔣大為也是,天津人多少讓人有些意外,他生於天津市和平區,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唱得盪氣回腸。
還有陳道明,張國立、陳寶國、劉佩琦、賈靜雯等等一大堆,不客氣的說,大半個 娛樂 圈的一線演員都和天津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駱玉笙藝名小彩舞,京韻大鼓藝術的傑出代表,一曲《重整河山待後生》讓人們熟悉了這位老藝術家。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國人大多知道的經典歌詞,出自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的一生堪稱傳奇,是少有的全才式人物。民國大師林語堂曾有評價說:
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父親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
由於父親李筱樓晚年喜愛佛經,尤其愛禪,李叔同自幼受其熏陶,經常模仿僧人誦經拜懺,佛種深種。
十八歲時與當時天津大商家俞氏之女結婚,可謂家庭美滿,人生得意。象所有年輕人一樣,正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好年紀。
但時值百日維新之際,由於贊同康有為,梁啟超的主張,堅決變法,被當局定為逆黨,不得已,全家避禍與上海。在1905又遠渡日本,直至1910年才得已回到故鄉天津。
回到天津後,曾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自此開始了多姿多彩的一生。
李先生真是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樣樣精通,幾乎無所不能了。而且,每一樣都是獨樹一幟,都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尤為難得的。
尤其李先生對於佛界的貢獻,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直至今日仍有大批的擁躉。李先生出家的因緣並非巧合
或許上天早有安排,一位多才多藝的才子出乎意料的在杭州出家為僧,這在今日可能不少人不能理解,但在當時這不是件不好理解的事,至少在李先生的身邊朋友來看,這是件有功德的好事,是可喜可賀的。
李先生出家落發在杭州虎跑寺,受戒在杭州靈隱寺,靈隱寺是當時杭州規模最大的寺院,當時的靈隱寺是由慧明法師做大師父,李先生曾受到大師父的指點,受戒後的李先生一心向佛,潛心戒律,自此開始了他的學佛生涯。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出入佛門時,弘一法師同其他人一樣,先從僧人必讀的經典開始,進而博覽群經,弘一法師的為人為學皆是如此,除非不做,要做就會認真徹底。
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是博覽眾長的。
弘一大師不僅在佛家內部博覽眾長,在佛學開示上也經常儒佛同講,他在一次對初學的開示上曾講:
弘一大師的教化,不拘一格,不一定佛家的學識,必須靠佛家的經典才可解釋,經常運用儒家的見識來講解佛家的觀點。已儒入佛,雖非弘一大師的首創,自古高僧大德皆有之,但於近代更為突出的首推弘一法師。
如若細述弘一大師之功德,絕非幾千言可以詳盡,而且,弘一大師不僅僅是在佛家的成就。在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等方面,貢獻也是極為突出的,但可能因為是有德高僧德緣故,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被低估了。我是德元空道,歡迎評論分享,交流指正。
武長順最有名!
還有馬艷紅,她老家是薊縣白澗鎮官善村的。
江西督軍陳光遠(武清崔黃口人),公安部消防局長孫倫(武清大孟庄人)
倪志福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孫健國務院副總理,夏寶龍現任政協副主席。
焦菊隱,於是之,石揮,牛犇。
曹錕,李純。
⑷ 天津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遺址和文化現象
文化名人和遺址:梁啟超的飲冰室,在河北區意式風情街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 袁世凱馮國璋故居在民主道 出了周和溫兩位總理 南開中學百年老校 鞍山道上的靜園 末代皇帝溥儀的故居 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鞍山道上的 孫中山的故居張園 現為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59號院。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 李純祠堂 清代王府 第三文化宮 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南豐路。
文化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
【西開教堂】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西口。建成於1916年。
【覺悟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大革命前後天津革命基地之一的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義慶里21號。
【中共天津地委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長春道普愛里21號。
【中共中央印刷廠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唐山道47號。
【五村農民反霸斗爭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五村"即現今天津市河西區的小劉庄、小滑庄、東樓、西樓和賀家口,以前曾是5個毗鄰的村莊。
【吉鴻昌舊居】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花園路4號。
【中共北方局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是一樓一底的普通樓房。
【盤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王蘭庄抗日救亡運動義務宣教點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王蘭庄。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葯王廟東大街2號。
【名聯堂】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黃崖關關城東牆處一院落。
⑸ 日照有哪些歷史文化名人
姜子牙 姜尚,即春秋、東周時期的太公望呂尚(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避紂亂,曾隱居「東呂鄉」(今日照絲山、石臼一帶)。
姜姓,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
出生地:中國山東省日照市
門中:名門,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
出生年代:B.C.1211年,殷朝殷王庚丁八年己酉年八月初三日
歲壽:139歲,卒B.C.1072年戊辰年,周代初康王六年,周首都鎬京死亡,陵冢位置,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文王陵1km ;衣冠冢,山東省淄博市臨淄。
官職:周代天子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
劉勰 《文心雕龍》的作者
南朝齊、梁時期文學理論批評家。字彥和。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永嘉之亂,其先人避難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劉勰入梁出仕後,兼任東宮通事舍人的時間較久,後世因稱他為劉舍人
王盡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的創始人。
丁肇中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祖籍山東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人;1936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親是丁觀海,母親是王雋英。
許翰 日照縣清代舉人,著名書法家、朴學者。
許瀚,字印林,日照縣虎山大河塢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中舉。
尹相傑:歌手。祖籍在日照市東港區後村鎮前馬庄一村。他於1969年2月15日出生在天津寶坻縣。他的父輩兄弟六人,父親尹德政是老大。
宋平: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日照市莒縣大羅庄人。
還有很多,我覺得這些名氣還比較大。
⑹ 名人資料
個人檔案
姓名:馬季
原名:馬樹槐
生於:1934年8月2號
忌於:2006年12月20日
身高:178cm
體重:73kg
職業:著名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
生於:北京
民族:漢族
評價: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大多數相聲後來者所遵循,為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籍貫:天津寶坻區黃庄鄉人
工作簡歷:少年時在上海為學徒工。新中國建立後在北京新華書店工作,業余表演相聲。1956年調中央廣播說唱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三、四、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常務理事,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團長等職。是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相聲演員。
作品:曾出版相聲選《登山英雄贊》,相聲作品《打電話》、《畫像》及《新桃花源記》等作品先後被拍成電影。
馬季於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25在家中因心臟病,經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天通苑分院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2歲。
代表作品
具體作品及其合作人
馬季 《風格贊》
馬季 馮鞏 劉偉 趙炎等 《五官爭功》
馬季 郭啟儒 《請醫生》
馬季 郭啟儒 《打電話》
馬季 郭啟儒 《對對聯》
馬季 郭啟儒 《王金龍與祝英台》
馬季 郭全寶 《賣布頭》
馬季 郭全寶 《妙語驚人》
馬季 郭全寶 《女隊長》
馬季 郭全寶 《萬紫千紅繞營房》
馬季 郭全寶 《扎針》
馬季 姜昆 趙炎 笑林 姚新光 大山 《送春聯》
馬季 李文華 《說一不二》
馬季 劉寶瑞 《拔牙》
馬季 劉寶瑞 《找堂會》
馬季 劉偉 《傳謠》
馬季 劉偉 《富了以後》
馬季 劉偉 姜昆 趙炎 《傳謠》
馬季 劉偉 《老少樂》
馬季 唐傑忠 《白骨精現形記》
馬季 唐傑忠 《北京之最》
馬季 唐傑忠 《彬彬有禮》
馬季 唐傑忠 《成語新篇》
馬季 唐傑忠 《多層飯店》
馬季 唐傑忠 《高原彩虹》
馬季 唐傑忠 《講禮貌》
馬季 唐傑忠 《戒煙》
馬季 唐傑忠 《救人》
馬季 唐傑忠 《老馬家》
馬季 唐傑忠 《禮貌用語》
馬季 唐傑忠 《美》
馬季 唐傑忠 《詩情畫意》
馬季 唐傑忠 《戲劇雜談》
馬季 唐傑忠 《新地理圖》
馬季 唐傑忠 《新桃花園記》
馬季 唐傑忠 《學越劇》
馬季 唐傑忠 《友誼頌》
馬季 唐傑忠 《找舅舅》
馬季 唐傑忠 《逐步升級》
馬季 於世猷 《登山英雄贊》
馬季 於世猷 《反正話》
馬季 於世猷 《哥倆好》
馬季 於世猷 《跟誰結婚》
馬季 於世猷 《狗熊大象》
馬季 於世猷 《畫像》
馬季 於世猷 《哭的藝術》
馬季 於世猷 《勞動號子》
馬季 於世猷 《三比零》
馬季 於世猷 《外國》
馬季 於世猷 《學評戲》
馬季 於世猷 《一條街》
馬季 於世猷 《英雄小八路》
馬季 於世猷 《游擊小英雄》
馬季 於世猷 《裝小嘴》
馬季 《宇宙牌香煙》
馬季 《宇宙牌香煙》馬季 趙世忠 《論捧逗》
馬季 趙世忠 《繞口令》
馬季 趙世忠 《閑話》
馬季 趙炎 《百吹圖》
馬季 趙炎 《吹牛》
馬季 趙炎 《打噴嚏》
馬季 趙炎 《兒女贊》
馬季 趙炎 姜昆 劉偉 馮鞏 王謙祥 李增瑞 韓蘭成 笑林 常佩業 姚新光等 《風格贊》
馬季 趙炎 《哭的功能》
馬季 趙炎 《老少樂》
馬季 趙炎 《鬧公堂》
馬季 趙炎 《攀親》
馬季 趙炎 《繞口令》
馬季 趙炎 石可達 《訓徒》
馬季 趙炎 《說一不二》
馬季 趙炎 《四字歌》
馬季 趙炎 《特種病》
馬季 趙炎 王金寶 劉偉 馮鞏 王謙祥 李增瑞 戴志誠 鄭健 《五官爭謙》
馬季 趙炎 王金寶 《一仆二主》
馬季 趙炎 《戲劇雜談》
馬季 趙炎 《新地理圖》
馬季 趙炎 《行業術語》
馬季 趙炎 《幸福屯》
馬季 趙炎 《一陣風》
馬季 趙炎 《招聘》
馬季 趙炎等 《五官爭功》
馬季 侯寶林《降神會》
馬季 劉寶瑞《戲迷葯方》
1934年,馬季落生於北京一個商人之家,家境普通。馬季的日子並不好過。還在上小學的時候,馬季就賣冰核貼補家用。因為和常連安的親戚是同學,年幼的馬季每每胳膊底下夾著冰核籃子,到老常家開的啟明茶社蹭免費的相聲聽,聽到高興處能從椅子上樂得掉下地來。
到13歲時,學業終於無法維繼,馬季被送到上海宏德織造廠當學徒。每天早早起來倒馬桶、伺候師傅,做最低賤的活兒。如此三年。解放後,織造廠散夥,馬季回到北京。1953年,馬季憑借還不錯的文化基礎,考上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和所有「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們一樣,馬季充滿了新生的喜悅。
在上海當學徒時,馬季沒斷了在收音機里聽相聲,並從學說方言中延續兒時的樂趣。1955年,馬季參加了劉寶瑞、郭全寶親自授課的工人業余藝術團。
上點年紀的曲藝愛好者都還記得1956年的全國職工匯演,那一年的匯演相當轟動,出了幾個曲藝人才,其中,最搶眼的是馬季。匯演結束後,這幾個人遭到各文藝團體的哄搶。
煤礦文工團在馬季爭奪戰中佔得先手,但最終被大師雲集的中國廣播說唱團奪愛。起初,馬季雖然喜歡相聲,但並不想當專業的相聲演員,他更想去搞電影。團里派老藝術家跟他推心置腹地談。劉寶瑞對他說:「小子,你說相聲有出息,演電影出息不了。」團里的領導則明確告訴他:「為什麼要你來?就是要你去發展新相聲,不是靠你去說傳統相聲。」馬季的老同事趙連甲對記者說:「50年代人的信仰,就是聽黨的話,跟黨走。馬季在新華書店就是黨員、先進工作者。黨把發展相聲的任務交給他,他就認定了這是他的命。」另外,在中國廣播說唱團的歷史上,為廣播電視服務,是非常鐵的一條原則,「原來就考慮,寫什麼符合廣播的需要,後來考慮寫什麼符合電視的需要。」在他看來,馬季日後率先將相聲推向電視再自然不過。
雖然後來的人們對所謂50年代人的「思想境界」看法頗有不同,但馬季創作的作品,格局之大,視野之寬闊,不能不說得益於一個相對高的「思想起點」。相聲評論人章樂天對本刊說:「馬季最好的作品都是將矛頭指向一個現象、一個面,而不是傳統相聲中最常見的一甲一乙站在那兒自嘲或互嘲。譬如他的巔峰之作,諷刺公章旅行的《多層飯店》,將一個群像展現出來,裡面每個人都是打著官腔,那麼誇張又那麼逼真,情節太可愛了。」
馬季22歲進說唱團,即擔任團支部書記,政治上要求進步。當時單位里每兩三個月進行一次時事考核,每回都是馬季得第一名。幾十年來,馬季每天都要躺在床上把《參考消息》看完才睡覺。80年代馬季有個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圖》,里邊把好多的世界地名串起來,什麼排隊上廁所是「倫敦」,桌上放著一個「巴黎」等。那個相聲是他一晚上寫出來的,但相關的知識是攢了幾十年的。馬季常把創作題材指向社會上發生的最新動向,他的很多相聲里也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馬季首創了歌頌型相聲,一些人認為這是藝術的妥協。馬季的徒弟笑林告訴記者,不管別人怎樣議論,馬季曾在私下明確表示,他對歌頌型相聲「終身不悔」。
「馬季對幽默的理解十分獨到,寫歌頌體而讓人笑,足見他的功力。」相聲評論人章樂天說:「他的歌頌體富於韻律,你聽那時的現場錄音,連觀眾的樂都是有節奏的。像《游擊小英雄》,什麼地方應當談正事,什麼地方應當助興,哪裡插入一首歌,編排綿密,鬼斧神工。在嗓音條件一般的情況下,他幾乎開掘了語言上的全部潛力。
「作為新中國培養起來的藝術工作者,他身上沒有曲藝界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沒有江湖習氣,這個特點在相聲圈裡是突出的。但他是非常尊重傳統的。」馬季學習傳統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返本出新,發展新相聲。
「傳統相聲他不是不會,只不過普通聽眾聽不出痕跡來。馬季初出道曾被稱小侯寶林,絕非浪得虛名。他的新相聲里,傳統相聲的根子之深,會讓行家震驚。」
馬季有個體育題材的段子《3:0》,是從傳統的《數來寶》借鑒的;《五官爭功》有傳統相聲《六畜興旺》的影子;《新地理圖》之前,傳統有個老《地理圖》,就是個貫口活兒,新的和老的最後完全沒關系,但借老的出這種新,又讓人出乎意料;《海燕》里,漁家女唱的「一筐一筐又一筐」,那其實是傳統里「臟活兒」演化來的,而明著的「臟活兒」早作為糟粕被侯寶林大師凈化掉了。
「年輕的時候馬季除了相聲,也就打個籃球而已,沒有其他任何愛好,也不談戀愛。每天吃完飯,他就到西單游藝社去聽別人說相聲。他還經常到天津去聽,老藝人們都很喜歡他,見了面很親熱,『馬季來啦!』然後想聽哪段給他演哪段。他在外面抓了東西(素材),回來就跟侯寶林、劉寶瑞這些老師們擺,老師給他舉一反三,又打磨一遍。」趙連甲回憶說。
馬增蕙說:「那時候年輕演員都在一個宿舍樓,住樓上樓下,馬季端著臉盆出來倒水,嘴裡總哼哼他學的那些相聲,單弦也唱。我就沒見過一個像他這么刻苦用功的。經常坐那寫到多老晚,寫的頸椎、腰都落下毛病。」
趙連甲回憶,馬季1956年進說唱團,兩三個月後,就因《王金龍與祝英台》《打電話》等作品在全國叫響。到1958年時,馬季已爆得大名,同時「作品也是哇哇地出」。六零年到外地演出,侯寶林不在,馬季已經可以壓軸了。
「現在聽是可笑, 當時的感覺是走投無路!」
1957年以前,馬季叫馬樹槐,現在的名字,是進團以後侯寶林給改的。世人都知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實際上,當時是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四巨頭爭馬季。最後說唱團藝委會討論決定,4人都是馬季的老師,侯寶林是責任老師。
侯寶林曾說過大意如此的話「別人都是木頭,只有馬季是塊玉」。師徒一場,侯大師實在愛馬季這塊材料,馬季也敬侯大師這個泰斗,但在生活中兩人始終保有距離。
文革後,馬季成為中國相聲挑梁的人物。1983年春晚,當時已經淡出舞台的侯寶林出場,指著馬季說:「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的徒弟馬季。」然後指著姜昆說,「這是我徒弟的徒弟姜昆。」此舉一般被看作是侯馬關系解凍的標志。
姜昆就是當時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一名宣傳員。發現姜昆以後,說唱團為了要他,馬季、唐傑忠在零下40度的天氣里做了100多場慰問演出。然後又請侯寶林、郭全寶、趙連甲等為兵團辦了40多天培訓班。姜昆後來成為馬季的大弟子。
歌頌體相聲固然為馬季所開創,但他的風格並非由此定型。事實上,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重要性上,諷刺型相聲在馬季的創作中都占絕對優勢。
剛剛粉碎四人幫時的相聲,是迄今為止新相聲最輝煌的時期,馬季也是其中的一員,他的《白骨精現形記》《舞台風雷》,解恨解氣,有血有肉,笑料很多。
然而在大家還沉浸在「傷痕相聲」的創作中時,馬季已開始轉型,他寫《北京之最》《多層飯店》,以極端的敏感把諷刺的觸角伸向體制內部。其中,《北京之最》因譏謗過於尖銳而很快被禁播。
在諷刺方面,馬季曾試圖達到何種深度人們不得而知,但一個事實是,在80年代後期,他在相聲創作中已大大收斂了對時弊的關注,而將目光投向人性的角度,寫了《紅眼病》《百吹圖》等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作品。
笑林認為,這部分作品,才是他的巔峰之作。「後來師傅發現再諷刺已經下不了嘴了,就轉向了游戲型相聲。」笑林說,在人性諷刺型之後,馬季玩起了文字游戲,寫了諸如《四字歌》《新地理圖》等段子。
80年代,馬季把相聲搬上以春晚為標志的晚會舞台,對相聲的命運來說,是一件大事。作為1963年就曾在當年的「春晚」——「笑的晚會」里擔任重要演員的馬季,1983年,被委任為文革後第一屆春晚的總策劃。「現在仔細看,1983、1984年的春晚整體結構就是一出大相聲啊。」《空中笑林》節目主持人大鵬對馬季策劃的前幾屆春晚的總體結構贊賞有加。
1982年,電視的快速普及,已經促使敏感的馬季開始思索相聲由聽覺藝術到視覺藝術的改造問題。他第一個提出,不如仿照表演考試中的「小品」,給相聲加上一些形體和角色扮演的部分。那一年,馬季組織了個隊伍,與趙炎、幺樹森一起,扎在北京懷柔縣的水庫邊,試做了13個小品,蠟刻成冊,結集成中國最早的小品本子,起名叫《笑的窗口》。後來這13個小品里,有一半的成活率。其中就包括在1983年春晚一炮打響的《宇宙牌香煙》。
「最早的小品,結構、語言、包袱都是相聲來的。只能說,馬季的感覺太領先了。」趙連甲說。馬季後來創作的一些很被看好的作品也被殺過,漸漸馬季就和春晚不再沾邊了。姜昆說馬季是「夾縫中生存」,笑林也說:「我師傅他這一輩子,如果讓他盡情揮灑,唉……」
小品和相聲在電視屏幕上分庭抗禮了很多年以後,最終搶走了相聲的風頭。一向先知先覺的馬季此時也只是隱約預感,他說:「或許,小品就是相聲的未來。」但是馬季從不後悔把相聲帶上了電視。相聲能從200多個曲藝品種中脫穎而出,電視幫了很大的忙。
1987年馬季的一場大病,不僅為最後的故事打下伏筆,也成為馬季事業腳步轉緩的分水嶺。那年,馬季在長沙突發大面積心臟血栓,住院3個月,其間報了三次病危。三徒弟劉偉一直隨侍在側。
馬季發現劉偉、馮鞏是在1975年,那時他聽說天津有兩個中學生說相聲好,特意跑去聽,第一次見面,聽完了相聲,馬季說的話謙虛得讓劉偉惶恐,他說:「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禮拜天到我們團去坐坐。」1989年,劉偉結束了短暫的海外生活回國,那時候馮鞏已找了新搭檔牛群,劉偉非常失落。馬季很著急,說「我們要像搶救大熊貓一樣搶救劉偉。」他想方設法讓他上春晚,還說服自己的搭檔趙炎給劉偉捧哏。
直到2000年以前,馬季還斷斷續續地參加演出,但從1991年開始,馬季就開始了事實上的沉寂。他寫書法、釣魚、開車,年輕時除了打球沒什麼愛好的他開始在這些雅趣上流連。但是,只要身體條件許可,他還是每年去年輕時體驗生活的兩個基地——山東膠東和湖南桃源住一段,那裡多的是老朋友。
2006年9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獎項牡丹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馬季。致辭時馬季說:「我拿這個獎項很慚愧,在我前面有五六代相聲演員,他們都把終身奉獻給了相聲藝術,這個獎項應該是屬於他們的。」說到此馬季聲淚俱下,在場很多人也感動得哭了。
「我聽見馬季連聲喊叫也有幾年之多了。」趙連甲說,馬季當然不是喊叫人們去研究自己,而是指出,相聲沒好作品,是因為演員不深入生活!在今年看完一次曲藝匯演後,第二天的座談會上,馬季在發言中,直指「相聲表演很低劣。」還說:「都說我是馬家軍,我不是個好老師。」
馬季在90年代後半期隱居的生活里,一直在有意地躲避媒體,在公眾面前很少發表意見。但在私底下,他對相聲、對徒弟的看法直言不諱。他曾對徒弟說:「你們坐在屋子裡編的東西好不了,你實在沒處去體驗生活,就搬一小馬扎坐馬路牙子上看上半天也行,要怕人認出來戴一墨鏡。」話是這樣說了,但事實上,徒弟們依然沒誰真在馬路邊坐過。
馬季收了20個徒弟,前面幾個,如姜昆、馮鞏等成名很早,但他們都沒能把相聲一直說下來。姜昆搞網站、馮鞏拍電影、笑林主持農業節目,對這些,馬季沒有反對過,他一廂情願地把這些都看成是為相聲「體驗生活」,他老對徒弟們說,「有了這些生活,等將來翻回頭再為相聲服務……」
事實上,馬季也曾染指商業活動,出任過某企業的顧問。他不拒絕商演,90年代,一個老朋友邀他去外地演出,只是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
雖然不反對自己的徒弟去找別的事由,但對相聲人才的流失,馬季是心知肚明的。在去年全國政協會議上,馬季痛心疾首地批評說唱團把注重人才培養的好傳統都丟光了。
在有生之年,馬季一直想辦相聲學校,改變傳統的口傳心授模式。馬季常對弟子說,「在做人方面,一定要摒棄一些舊的東西,有文化一些,別讓外界笑話我們沒文化。」今年相聲大賽,出了兩個清華大學的在校學生,馬季非常高興,已經宣布要親自教他們,還准備了教案。
郭德綱在成名之初曾遭到所謂相聲界「主流」的打壓,有人就猜其中是否有馬季的弟子。在采訪中,不止一位馬季弟子向記者不指名道姓地批評了某些「年輕演員」的低俗化傾向。馬季在世時對郭德綱的態度如何呢?德雲社方面給記者的答復是:「很支持。曾經有人找到馬先生想讓他出面做一些對德雲社不利的事,但馬先生不做。據說馬先生對此的基本態度就是:我們相聲界出一個人不容易。現在我們的『德雲社』三個字就是馬先生題寫的。」
馬季是個念舊的人,多年來一直與13歲在上海當學徒時照應過他的師哥保持著聯系。每次馬季到上海,都會宴請師哥嫂子及他們的親戚一大家子人。此番,80多歲的師哥執意要來北京弔唁,被馬季家人勸阻。
無論是創作上,還是為人上,馬季都曾做過直率的檢討。在前年的70壽筵上,馬季也曾當著在場來賓的面說,「我馬季有很多不是東西的地方,請大家原諒。」
不管怎樣,馬季一生求新,創作的興旺期長達30餘年。他的創作印記與新中國誕生以來走過的腳印完全相疊。他一共創作了300多段相聲,其中大概有十分之一經過時間的檢驗,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藝術家,自認為自己做的事是為一個宏大的目標服務,或許這正是馬季他們這代人不可超越的根本原因。沒有這個目標,就沒有這么旺盛的鬥志。」章樂天說:「馬季的徒弟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說是轉型期的一個大的敏感群體。當宏大敘事不存在了,人人都必須考慮自己去向的時候,他們的迷失是必然的。馬季這一代人心無旁騖,他們認定了一件事,是值得拼一生的精力和名譽去做的。時代沒機會哺育這種人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