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史-香道文化起源
說到香文化的起源,通常以為,香文化起源於幾千前古人的祭祀儀式,其實不然,從考古發掘來看,燔燒物品的「燎祭」很早就已出現,距今4000—5000年。生活用香,大概也在4000—5000年前已經出現了。作為古人生活用品的龍山文化陶薰爐,曾出現在遼河流域,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流域也發現了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薰爐。其樣式與後世的薰爐一致,造型美觀,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侈品」。可見,祭祀用香與生活用香早已出現
香的記載同樣很早。東漢後期,香已出現在各類典籍中,如醫學書、地理(植物)書、史書、文學作品(詩辭歌賦、志怪小說等)、類書、佛道典籍等等,可以說,中國的香文化是始於遠古,萌發於先秦,初成於秦漢,成長於六朝,完善於隋唐,鼎盛於宋元,流行於明清。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常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香茅)等。茅 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 (香囊、佩戴 香花香草)、 (澤煮湯蘭)、 (蘭膏)、熬膏 入酒等方法。《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 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古代薰香風習多樣化,如向皇帝奏事前先要沉香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
一爐初熱,紅袖添香,裊裊馨香助情熱意,雅緻靜心,踐行品香四德,「凈心契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和身心」。歷代文人都把品香作為修身齊家,提升文化品格的精神追求。在宋代,品香與插花、掛畫、鬥茶一起,成為文人雅士的「四般閑事」,更成為文人雅士創作的靈感來源及對象:「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沉香之於古人,不僅是芳香之物,而且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
⑵ 香道的認識與感悟,香道是什麼
提起香道的認識與感悟,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香道是什麼?另外,還有人想問香道文化是什麼,怎樣學習香道?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香道具體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香道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很多人認為香道就是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其實我個人比較認同香翼香道羅玉秀老師在香道培訓教學中總結的觀點:香道是一個融哲學,文學,醫葯,養生,美學,工藝,及生活於一體的系統學說。可參考《專訪香翼香道羅玉秀老師: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真正的雅士》一文。香道感悟說說。
雲起香堂中國香道養生品牌!帶您共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感悟。香道品香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來聞遍天下奇香,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這些香品間香味變換的奇妙感受。如果沒有能力一次大量購買的話,也可以一組一組的買來品聞,以後慢慢添加。國內雲起香堂網站有各種香道用品、沉香、檀香的香品、工藝品、收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總的來說,在香,沉香或者檀香並沒有哪個香味好、哪個不好的說法,而且,香道也並不是為了找自己喜歡或者說適合自己的香味的。香道就是為了品聞各種不同韻味沉香、檀香的香味變化的,以此來感受這種變化帶給自己的心靈感悟。而學習香道,就需要品聞到所有不同香韻的沉香、檀香,所以才有了一句千金難求齊楠香的說法了。生活味器具歡喜心願:香騰湄嶼,雲起香堂!本次回答來自雲起香堂團隊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規矩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清靜之中。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漢族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這位同學,很高興你對香道感興趣,香道這個詞我認為是一種經過文人修飾後的叫法,(沒有考證)應該是叫出來的,但是日本的香道是從傳過去的,中國人用香有史可考是從漢始,至唐宋而極盛,明清得以進一步推廣至中產家庭。目前出土的漢代「博山爐」,是中國用香器具劃時代的創舉,可見當時用香跟仿求道的時代文化是結合在一起的,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民眾最富庶的時代,加之海外貿易長足發展,香料大量輸入我國,香料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僅用於熏燃,日用化妝品、食品、居室等也都大量用香,《清明上河圖》就畫有賣香的香鋪。明清時代,《紅樓夢》大家都看過,裡面有很多反映了士大夫家庭用香的描寫。而我們的,也是因為香料的海外貿易而得名。
香文化,總是與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和文明風華密不可分,縱觀歷史,但凡康樂富庶,安定浮華,香料以及用香,必將盛行,因為香限度綜合了清雅和富貴的特質,用香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而品香的剎那,又讓人的靈得以安寧。
香是靈的食物,對於附庸風雅者,她是體現提升品位的必需品,對於文人雅士,她是陶冶學養的不二選擇,所謂」對月把酒時看劍,紅袖添香夜讀書」,是多少人夢里縈繞的人生啊!
關於學習香道:
,日本的香道有多個流派,大體分為「御家流」與「志野流」。前者是貴族流派,圖風雅,重,香具豪華,程式繁中求柔;後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養,香具簡朴,程式簡中有剛。在日本,習練香道是一門非常神秘深奧的藝術,從最初的聞香,到第二年練香灰造型,到第三年進入綜合練習,經過4年才給「初傳」,進級到師范「皆傳」級需要15年,升到「奧傳」一級則需要25至30年。
學習香道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東西是靠自身的積累,有很多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如果是僅僅學習香道的儀式,我想還是罷了,當然了,如果你覺得你的朋友信得過,自己又有時間,不必為生活憂愁,不妨去看看。女人為什麼要學香道。
以上就是與香道是什麼?相關內容,是關於香道是什麼?的分享。看完香道的認識與感悟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⑶ 《宋朝小日子》【宋人焚香】宋朝貴妃用的香料居然是荔枝殼
宋人風雅時尚篇
正片文稿
最近逛商場的時候,總是被一些香薰蠟燭店吸引目光,那些香薰蠟燭陳列在精緻的櫥窗里,旁邊擺著一個系列的香水和香膏。還有人常常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放一盞香薰燈,影影綽綽地噴著霧氣和精油。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香薰蠟燭成為了品質高雅生活的一種代表,其實這股風潮不是從歐洲興起的,是從哪裡呢?
對日本文化略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日本有「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而在我們中國的宋朝,也流行「四般雅事」:點茶、插花、焚香、掛畫。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日本的「三雅道」其實是從宋朝傳過去的,宋朝的插花傳到日本,演變成花道;宋朝的點茶傳到日本,演變成茶道,宋朝的焚香傳到日本,又演變成香道。
今天我們就聊聊焚香吧。
宋朝人將焚香叫成「燒香」。我們今天一說到燒香,總是要聯想到「燒香拜佛」,但宋朝人說鍵團團的「燒香」,與求神拜佛的活動沒有關系,是指一項與點茶、插花並列的文人雅事。宋朝流行點茶、插花,也流行燒香,文人雅士在雅集、辦宴席、讀書、品茶時,通常都要燒一爐香,讓清雅的香味沁人心脾。
宋朝人的燒香,其實也不是直接燃燒香料,而是用炭火來炙烤,與其說是「燒香」,不如說是「烤香」。不瞞您說,一談到「烤香」兩字,我就忍不住想到烤羊排,烤得香噴噴的,再配上一些饢。哈哈,能從風雅的焚香聯想到烤羊排,我這真是長著一顆吃貨的心。
開玩笑。宋朝文人炙烤香料,當然不可能像烤肉,否則的話,未免大煞風景了,是吧?不如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宋人焚香的大體過程。
宋朝人習慣將沉香、檀香、龍涎香等香料搗成粉末,加入蜂蜜、果汁,調成一顆一顆如同今日葯片的小香丸,風干備用。這種調制出來的香品,宋朝人稱為「合香」。
焚香時,先在香爐裝入精製的炭灰,以專用的香箸撥開一個小孔,放入一塊燒紅的木炭,再蓋上一層炭灰,用香鏟將炭灰堆成小山模樣,再用香箸戳幾個通風的小孔,這樣,裡面的木炭才不會熄滅。
然後,在炭灰上面放置一張銀片,在銀片上投放小香丸,通過炭灰的熱量炙烤香料,從而散發出香味。這種焚香方法,宋朝人稱為「隔火熏香」,是宋朝最主流的焚香形式。
而宋朝之後流行的焚香方式,是先將香料製成線狀的香品,叫「線香」,焚香時,直接點燃線香,通過燃燒來激發香味。那麼,與直接點燃香料相比,宋朝式的「隔火熏香」有什麼優點?
假如我們向宋朝人請教這個問題,宋朝人會告訴你:隔火熏香,可以避免煙霧繚繞的問題。想來,產生的PM2.5要比直接燃燒線香少得多,更加符合環保的精神。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燒香》詩,詩中說:「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有香不見煙」,便是宋朝式焚香的特點。
宋朝人還會告訴你:隔火熏香,散發出來的香味才不致於太過濃烈。要知道,宋人焚香,追求的是淡雅清逸的芬芳氣息,並不喜歡太濃烈的香味。香味太濃烈,宋人認為是俗氣的表現,不雅。就如今人,戴一枚鑽戒是時尚,倘若十根手指戴著十個鑽戒,那就是俗不可耐的炫耀了。
宋人焚香時,如果發覺香味濃烈,便知道是炭火太熱,需要添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呢,則意味著熱量不夠,可以將炭灰刮薄,提高溫度。也就是說,隔火熏香還有一個優點:可以通過控制火力,來稿橘調節香味的濃淡。
但隔火熏香也有缺點:操作起來過於麻煩,主持焚香的人,必須具有品鑒香味濃淡適宜的能力,具有調控火候的技巧。相比之下,後世的焚香,將一根線香點燃就行,毫無難度可言。宋朝的點茶也一樣,整個過程非常或掘繁復,哪有今天的泡茶方便?但是,正是因為焚香、點茶有技藝上的門檻,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操作的,它才能夠形成一門高雅的藝術。沒有門檻,便不成藝術。
宋朝士大夫群體流行焚香,許多我們熟悉的宋朝名人,比如蘇軾、黃庭堅、李清照、陸游,不但喜歡燒香,而且是制香的高手。我們前面說過,宋朝人燒香,習慣使用「合香」。合香是需要人工配製的,不同的香料按不同的比重配製出來,香味也是不一樣的。
蘇軾擅長調制合香,他調制的一款合香,炙烤時,能散發出一股清新的梅花之香,配方得自宋代名臣韓琦,因而取名「韓魏公 濃梅香」。蘇軾的門人黃庭堅,更是制香的高手,宋朝有四款很有名的文人合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靜香、小宗香,合稱「黃太史四香」,就是黃庭堅調制出來的。
有一次,黃庭堅與一位法號叫惠洪的僧人朋友在湖南遊山玩水,恰好衡山花光寺的長老派人送來兩幅墨梅圖畫。惠洪與黃庭堅一起在燈下欣賞。
黃庭堅:「惠洪兄,這真是好畫!好畫!可惜聞不到梅花之香。」
惠洪:「要嗅梅香,又有何難。」
惠洪從囊中取出一粒香丸,投入香爐內,不消多時,便有梅花的暗香浮動。
黃庭堅:「惠洪兄,這是何香?這么神奇。」
惠洪:「這是傳說中的韓魏公濃梅香,蘇軾蘇大學士的獨門秘香。」
黃庭堅:「原來這就是韓魏公濃梅香?」
惠洪:「蘇學士知道你有香癖,卻不肯將此香的製法教給你,真不夠朋友啊。」
黃堅庭:「就是就是。下回見到蘇學士定要討個說法。」
惠洪:「此香之氣味,舉世無雙,只是『濃梅香』的名字,有些low。」
黃庭堅:「哈哈哈,我看「不如改名『返魂梅』。返魂梅之名,要比原來的「濃梅香」高雅得多。」
惠洪:「對哦,改天遇到蘇學士,要跟他說說,哈哈哈。」
黃庭堅制過一款「聞思香」,所用香料很尋常,無非是荔枝殼、丁香、松子仁等,是一款成本相當低廉、香味卻頗清馥的合香。我們不要以為宋朝人配製合香,只能使用極其昂貴的沉香、龍涎香等名貴香料,荔枝殼曬干,研成粉末,再配上其他尋常香料,也可以做成清雅的香品。
您不要不相信,建議您做個小試驗:將荔枝殼曬干,放入電蚊香器里烤熱,保准會發出一股宜人的香味。陸游調制的一款「四和香」,所用香料便是荔枝殼、蘭花、菊花、柏樹果實,四種原料搗碎,以煉蜜調成小丸即可。由於成本低廉,陸游有些自嘲地將這款合香稱為「窮四和」。
不過,我們也不要以為荔枝殼是宋朝窮人才會用的劣質香料。皇室也流行這種平民化的香料,比如宋仁宗的寵妃張貴妃,就很喜歡用荔枝殼、苦楝花、松子膜等尋常材料製作合香,不想使用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蘇軾刻薄地說:貴人「鼻厭龍麝,故奇此香」,好比是大富豪吃膩了山珍海味,便愛上了吃野菜、窩窩頭。這位蘇學士,真是一個大毒舌!
我倒覺得,宋朝人的焚香理念很可愛:他們鄙視一種名貴的進口沉香,認為它的香味過於腥烈,只宜入葯,不宜用於焚香。但他們不會鄙視一文不值的荔枝殼,他們認為,以荔枝殼為主材料做成的合香,氣味香馥,不失風雅。也就是說,在宋朝人的觀念中,一款合香是雅是俗,取決於香料具有的香味品質,而與原材料的價格沒有關系。
這樣的焚香理念,恰恰是今人缺乏的。我知道今天有很多朋友都在復活宋朝式的點茶、插花、焚香;我們前面也說過,日本今天還保留著茶道、花道、香道。相對而言,香道無疑更小眾,原因很簡單,今天焚香,都是直接燒名貴香料,成本很高,不是尋常人玩得起的。
一塊名貴的香料就這么白白燒掉,我看了也會覺得心疼。我們何不學習宋人,用香橙皮、荔枝殼等普通原料製作幾款合香,試一試宋朝式的風雅呢?
⑷ 古代文人雅士傳統的品香之道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虧碼橡身。」到了盛唐,熏香已經很普遍了。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崇尚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又著力從精神層面倡模羨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銷旁式。
在熏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裡,由於戰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