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泰山文化齊長城遺址在哪裡

泰山文化齊長城遺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5 20:05:14

① 齊長城遺址的建築特點

齊長城城牆的構築特點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築成寬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牆。如嶺子頭處搞大寨田挖掉南側一半,現遺址底寬仍達5.2米,高僅2.5米。穆陵關西大峴山上坍塌後的遺址底寬達15米,高5米。土築城牆就地取材,黃土、黃粘土、沙土、砂礫土都有。不論何種土質,都是加鹽水板築,至今鹽漬可見。板築時夯層10—25厘米不等,現裸露處夯層明顯。
山上以石壘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寬5—7米的雙面城牆。更多的城牆不在山脊,而選在山脊陽側陡坡上開挖少量土方,壘成寬1—2米的單面石牆,牆陰填土石,形成陽面高六七米,陰側高僅1—2米居高臨下的態勢,易守難攻。用料上有塊石、條石、片石、花崗岩、石灰岩、沉積岩等,就地取材。
在濟南市長清區的陡嶺子山上發現50米長雙層城牆,即在城牆之陽坡又築外牆,兩牆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還發現有鋸齒形城牆,即城牆外側呈三角形突出,這段城牆長300米。諸城馬山至北山一帶山坡上的城牆,都用石塊砌成間隔7—10米的格子狀,中間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險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數十米高懸崖峭壁的山險牆,因無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築城牆。這種情況齊長城全線用得很多,短的數十米、幾百米、長的達千餘米。
像這樣以山險代替城牆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長城和博山長城為代表。齊長城未經過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經泰山之陰迤邐東去,但城牆只修築到泰山西北的釘頭崖,其以東的老鴰尖、摩天嶺、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帶的泰山北崗,長達15公里沒有修築城牆,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險峰代替長城牆,並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為屏障,步兵車陣是無法進攻的。
齊長城遺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東到三泰山以東雖有黑虎、油簍、雁門等諸寨而無城牆,直到沂源縣大崮、小崮之東才見城牆遺址。在南自魯山,北至三泰山,東到大崮,南北18公里,東西14公里范圍內,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車馬廝殺的戰場是難以在這博山之中擺開的,況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魯山屏障。因此,用山險代替城牆不無道理。況且利用山險代替城牆還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減輕了許多勞役之苦。

② 泰山文化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③ 齊長城在哪

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的齊長城,依山勢而築,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迤邐山東十三縣,長達千餘里。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齊長城又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築長城中現遺跡保護較多的一處,從齊長場面現存遺跡的考察中可見當時整個長城建築之一斑。它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之中,雖沿線有平谷之地,但多為山嶺,長城依山就勢而築。其建築宏偉,規模壯觀,凝聚著二千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對齊長城的綜合考察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齊長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發達和繁榮的盛況,也是對當時齊國綜合國力研究的重要內容。關於齊長城,建國後曾有諸多專家進行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多有成果問世,為世人所矚目。我省利用實地調查資料結合文獻典籍記載對齊長城進行全面深入研究者,當首推王獻唐先生。1952年路大荒、王獻唐先生曾對齊長城作過實地踏查,在此踏查的基礎上王獻唐先生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面研究,並著有專文。山東大學張維華先生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所置長城,從文獻典籍所載進行了系統考證,1963年所著《中國長城建置考》一書,有專文考證齊長城。
1976年北京大學侯仁之先生在研究淄博主要城鎮的起源與發展時,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調查,並進行了專題研究。近有高思棟、蔣至靜、華松、魯海和魯軍、羅勛章諸學者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泰安市路宗元等同志對齊長城全線又進行了實地考察,實測了齊長城的長度,考證了齊長城的起止點、調查了齊長城的關隘、城堡、烽燧、建築形成及特點,是歷年最完整的一次對齊長城的考察。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以齊長城淄博地段現存遺跡的踏查為基本材料,結合其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建築緣起、建築年代、建築規模和結構、齊長城的歷史作用諸問題進行探討。齊長城的建制緣起關於修築齊長城的因由,張維華先生指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范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關於齊長城建置的緣起,羅勛章先生也指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實踐中,齊人或從防的御敵功能得到啟示,萌發了建築不是周圈封閉式的城牆聯想,在平地築起與障水毫不相乾的高大夯築土牆。其動機已不是為了障水,而是為了御敵。長城於是產生。」此言甚確。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並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制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⑨。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故《國語·齊語》記載:「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為主,反其侵台、原、姑與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於齊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濁河為自然屏障,故無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春秋時期燕國在經濟軍事力量上也弱於齊國,故而當時齊國的敵對勢力主要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宋諸國。時魯晉諸國均為強國,春秋時期甚為強大,這從《左傳》、《史記》諸史書所載齊魯、齊晉之戰的實例即得證之。試舉如下: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
《左傳》宣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晉侯使郄克征會於齊。」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侯伐齊,將濟河。」
《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
綜上所言,春秋戰國時期稱雄爭霸的政治形勢,齊國與魯、晉、衛、宋諸國的強盛和軍事上的對峙,春秋時期齊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齊魯交界地處泰沂山脈相隔的歷史地理條件,為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創造了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理條件。 齊長城的建築年代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關於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張維華先生查檢文獻後指出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其說有四:即齊長城已存在於齊桓公時代;從*氏編鍾銘文推測有戰國初年和春秋中葉說;齊長城建於齊威王初年;齊長城建於齊宣王之時。經考證,張維華先生提出:「齊長城西南之一段始因於防,其後因軍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築為長城。其南界之長城當建築於齊威王之時。」王獻唐先生指出:「齊長城從春秋時期開始修築西段,在魯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戰國齊又向東展修一段,齊宣王時復向東修至海濱,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長城,銜接起來,作為齊國南境國防線。」蔣至靜先生指出:「我國古代修築長城,……只能起源於春秋中葉的齊國。」羅勛章先生在分析齊長城的產生起因和防與長城的區別後指出:「西道防或鉅防一段長城修築時間下限不過公元前555年,其上限當在齊桓公去世後,即公元前642年。……齊長城大規模續修的時間,其上限當斷為楚滅莒的公元前431年。」我們依據《管子》「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首先確認齊長城的始建年代當在春秋時期。近年洛陽城東約三十五里的太倉古墓曾出土*羌編鍾一套,共十三個,其中五個上鑄有銘文:「征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的記載。平陰即指古平陰城,《平陰縣志·疆域志》雲:「孝里鋪南有村曰東長,西南三里有村曰廣里,……古平陰城,即相傳謂今東長村即其地,遺址猶存。」據實地調查齊長城的西起點在今廣里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經116°34.5′,北緯36°21.6′。
據此銘文所記是指魯襄公十八年齊晉之戰,魯襄公十八年,即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長城即指齊長城,說明此時齊國早已修築有長城。我們又從《管子》:「方五百里,……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分析,其齊國的地域范圍亦當在春秋中葉以前。
因春秋晚期齊滅萊、莒、紀諸國,國土疆域已擴大至東海沿崖,當時齊國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齊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獻與出土文物銘刻所載互為印證,是證春秋中葉以前齊國已有長城存在。齊國春秋時期所築西部長城,時稱的防或鉅防,與戰國時期向東延修的東段長城在性質、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長城的嚴格區別?我們認為春秋所築西部長城,因是土築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稱鉅防,其用途雖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設施上加固連接重築,其主要作用已用於戰爭之御敵,所以我們認為應是齊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長城東西兩段,雖所築時間有別,但用途和功能卻是相同的。
從齊國歷史發展和當時經濟繁榮的情況分析,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是符合當時齊國的歷史情況的。春秋齊桓公時期,齊國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齊國奴隸經濟的最後繁榮時期。管仲改革稅收制度,採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產關系較早地在齊國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特別是管仲提倡鼓勵經商,發展農業,使齊國的農業經濟和沿海工商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因此齊國出現了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我國歷史出現了諸侯稱霸的局面,為爭霸諸侯,各國採取築城衛國,對外兼並的政策,以擴大國土,增強國力,以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
此時齊為東方之大國,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春秋之初為了爭霸,必南征北戰,而為了防禦外敵入侵,鞏固後方,增強國防能力,始將境內的軍事要沖地帶的障水堤堰設施加固連接,以用於御敵,即開始修築長城鉅防。
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亘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論我們認為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歷代續修,最後完成於戰國齊宣王時期,先後築城歷時達二百六十餘年。從齊長城的建築規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葉以前齊長城僅完成了西段修築,即當時齊魯兩國相交界地段。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齊宣王築長城於此,西起齊州,東抵海,猶有遺址。」又據《水經注》「大峴山」條(卷一)載:「縣北偏東百五里,上有穆陵關;關之南北為沂朐分界處,齊宣王築長城於此。」據此我們認為齊長城的東西兩段分界處在今淄博市的博山。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志》「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里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戰國時期軍隊主體由騎兵代替戰車,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戰爭方式的出現,戰爭規模及時空也隨之擴大。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戰國齊威王初年始將原來的長城向東展修,齊宣王時方最後完成,築長城至黃海海濱。關於戰國初年齊威王修築長城的情況,文獻所載有如:
《史記·蘇秦列傳》正義引《紀年》雲:「梁惠王二十年,劉閔王築防以為長城」。
《水經注》汶水注(卷二十六)雲:「梁惠成王二十年,齊長防以為長城。」
《史記·趙世家》雲:「(成侯)七年,侵齊至長城」。
《呂氏春秋·權勛篇》雲:「文侯可謂好禮士矣,……東勝齊於長城。」
而有關齊宣王埋藏修築長城的史載亦有如: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一,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
《山東考古錄》考楚境及齊長城條雲:「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條亦雲:「……長城築於宣王之時,去庄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所築之長城也。」
以上史載是證戰國齊威王和宣王之時均修築過長城。戰國時期,齊為強國,雄據東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也是七雄之一,時楚已先後滅魯以及魯南諸國,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所以隨著形勢的發展,齊威王時接原有西段長城,繼續向東展修,宣王續之,修至濱海,作為對楚的防線。時楚亦為強國,七雄之一,國勢強盛,滅魯脅齊,故戰國時期整個齊長城已主要防禦楚國了。
依上所述,齊長城工程浩大非一時之力所能完成。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
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④ 淄博的齊長城遺址50字介紹

齊長城遺址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主要有長清段、泰安段、萊蕪段、五蓮段等遺址,其中保存最好的齊國萊蕪段57.832公里。
齊長城遺址史稱千里齊長城,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9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2001年06月25日,齊長城遺址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⑤ 齊長城遺址在齊長城什麼位置(黃島段)

齊長城有好幾個點 一個在小珠山 一個在江山中路上 都是在原來遺址上重建的

⑥ 淄博的齊長城的具體位置

齊長城俗稱長城嶺,又稱大橫嶺。長城沿山嶺起,沿溝壑伏,翻山越嶺,跨河過溪,把黃河、泰山和大海連接在一起,成為最具文化內涵的民族象徵。

齊長城,從黃河東岸的長清縣西南孝里鎮廣里村北,向東進入丘陵區,爾後沿泰沂山脈分水嶺,泰山、魯山、沂山和五蓮山脈,直達黃海西岸的今青島市小珠山之東的黃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入海,蜿蜒600多公里,史稱千里長城。

據專家考證,在淄博境內的齊長城

博山境內有兩條長城:主線由霹靂尖山入境,到岳陽山西北方的圍屏山,沿與淄川交界線前行,至太平山,然後沿與沂源邊界線西南行,至大峪頂出境,長72684米;復線由望魯山北729高地,至梯子山南坡,長2350米。共計75034米,歷經212座山頭,其中有遺址者20850米,占總長度的27.8%。

淄川境內的城址由圍屏山入境,沿兩區交界線至太平山出境,全長40450米,歷經137座山頭,有遺址者8530米,占總長度的21%。

沂源境內長城自太平山入境向東,經702高地進入兩縣邊界線,至驢皮崮出境,全長42104米,經過105座山頭,其中有遺址者11800米,占總長度的28%。

淄博境內的齊長城遺址主要有博山境內的北大嶺遺址、鳳凰山遺址、黑山遺址;淄川境內的岳陽山遺址、雁門寨遺址、博山復線遺址、沂源遺址。

淄博境內的長城,一為片石結構的干壘牆,二為以懸崖峭壁山險代牆。

淄博境內的齊長城,做為拱為齊國都城臨淄的屏障,山險路陡,沒路風光無限,部分路段多次走過,但都不是完整的穿越.這次准備分時分段完整的走完淄博境內齊長城的主線和復線.通過徒步齊長城,喚醒人們對齊長城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讓飽經滄桑的齊長城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齊長城真正變成山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驕傲。

友情提醒朋友注意:徒步齊長城,不同於戶外單純的爬山涉水.要求每一個參與者不僅是一個戶外環保者,對長城的沿線的一草一木,及長城遺址的片石殘垣加以愛護.還要考查沿線對長城損壞的各種客觀及人為的原因,為現存的長城遺址留一些必要的資料,並對長城的保護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愛護長城,從我們自身做起

具體出行線路和時間請關注此貼,歡迎朋友們和我一同走過齊長城.

以懸崖代城牆

⑦ 齊魯長城的簡介

齊魯長城位於山東中部地區,為古代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 齊魯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魯長城,古代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記載。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魯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環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由於齊魯長城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和齊魯長城沿線各地政府,理應重視對它的保護,要在原有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調查,搞清楚各段狀況及周邊生態環境情況,並根據各段不同情況,作出保護規劃方案,經報批通過後,有關各方要以《長城保護條例》和該方案分工負責,予以認真保護。對那些挖牆體、為田、盜走牆體石塊、亂扔垃圾、踩趴牆體、亂畫城牆等人為破壞行為必須制止。由於齊魯長城自然風化嚴重,因此,也不能不聞不問,無所作為,任其自生自滅。那些為商業利益對齊魯長城進行的建設性破壞應立即制止,已破壞的地段有關部門應予以查處,能恢復原狀的盡量恢復原狀,無法恢復的應吸取教訓。總之,政府各部門和廣大群眾都來關注齊魯長城,把國寶保護好。
齊魯長城,以泰沂山脈為軸,縱橫齊魯大地,密集於沂河兩岸,這與遠古以河棲息居住淵源息息相關。自秦始皇燒毀黃書,毀壞各地長城後,僅存的古人類長城遺址遺留在鄉村部落,殘痕恆碧。展現著齊魯長城的雄偉。
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有一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里拐彎的
直角連接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注著:齊長城、楚長城、魯國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晚期。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魯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兄長。
在21世紀初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齊魯長城,全長618.9公里。它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里鎮,向東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區、起伏於泰沂山脈的黃淮分水嶺上,最東端伸進太平洋西岸的青島市黃島區海濱薛家島,史稱千里齊魯長城。它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魯國爭霸御敵的產物,凝成了一部硝煙滾滾、旌旗獵獵的古代戰爭史。它蜿蜒於齊魯大地的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東,在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市郊區、歷城、章丘、萊城、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東、膠南、黃島等19個縣市區留下了歷史的印痕。
齊魯長城是古代的山東人在長城建築史上創造的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防止出現新的割據,下令廢棄各諸侯國長城。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早已失去防衛意義的齊魯長城在許多地段變成了廢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內的許多地方,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遺跡,在齊魯大地上頑強地聳立著它那蒼涼的身影。隨著齊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遊事業的蓬勃興起,兩千多年前由齊魯大地先民建造的齊魯長城又被重新提起,成為齊魯文化旅遊的一項重要內容。 齊長城從山頭鎮兩平村西南向東南方越過西黑山,左經兩平、福山,右經山頭、八陡,至東黑山有遺址,長4600米。其間兩平村南有高3.5米、底寬7米的城址斷面,西黑山兩側均有高3米、底寬10~12米的牆體100餘米。東西黑山之間有半穴式圓形兵營遺址,還有北門、西門、點將台等遺址,自東黑山亮兵台往東,左經黑山後右經蘇家溝新村以東的1850米地段沒有遺址,東南轉越圍屏山,左經薛家峪右經岳庄至大蔭頂西坡,有4100米遺址。圍屏山西側有高2米、底寬8米的土石混築城址。越過大蔭嶺,到岱庄北山以及淄川 區護寶泉村西山長城無存,而岳陽山西麓以及護寶泉村南山則有長度為1500米的遺址,其中嶽陽山主峰西側遺有200米牆體,清末時曾重壘過小牆,原有的「防門」在80年代後期拆毀。東面的龍門峪勢如泰山南天門,今「箭樓」遺址猶存。岳陽山主峰西側有長度10米左右的南北方向牆體,應是當年防門遺址。
由岳陽山主峰東側至四座山,再至拐峪北709高地的5560米地段中無長城遺址,據考是因為此山險峻,古人以山為城。輾轉山脊間進入古萊蕪城遺址處的淄川區城子村東,經三台山到立屋嶺的700米地段,仍然有齊長城遺址。此後經鹿角山、黑虎寨、油簍寨、蟠龍山、雁門寨到太平山出博山境之前的一段,也是以山代城,體現了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戰略家「山險防禦」的思想。

⑧ 泰山古文化遺址的泰山文化遺址

泰山古文化遺址是泰山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古建築遺址、齊長城遺址等,其中的烏珠台智人化石遺址,是山東地區的首次發現;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至今雄姿猶存。

⑨ 齊長城的遺址具體位置在哪裡

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

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9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



(9)泰山文化齊長城遺址在哪裡擴展閱讀

齊長城作用:齊長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脈自然山勢的設計,不僅充分體現了「齊陵堤防,必處其而右背之」的軍事原則,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顯示了當時齊國科學的先進和體現軍事防禦這一軍事主導戰略意圖。

當然,科學設計如此龐大的工程絕非易事,需要精心計算,通盤考慮。但組織實施此項浩繁的工程更為不易,需要長時間人力物力的協調組織,配合施工方可完成。

能設計此項工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築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不可能的。於此體現了齊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基礎的雄厚,也反映出東方大國的氣勢雄風。

⑩ 齊長城遺址在哪

齊長城遺址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

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齊長城我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明長城我們應該就挺熟悉了,山海關、嘉峪關,都是明長城的一部分。現在旅遊熱門還是明長城,北京八達嶺長城也是明長城的一部分。

歷史沿革

齊長城的修建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據考證,它的修建,借鑒了城池防禦的手段,具有重要的軍事、建築、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從歷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王室逐漸衰落,而齊、魯、晉等國則日漸富強,特別是齊國正嶄露頭腳,漸漸崛起於東方。

逐漸占據了霸主地位的齊國雖發展迅速,但是,南部強大的晉國卻一直是當時齊國統治者心頭的一塊病,時時令其不安,而且當時其他諸子國也紛爭不斷,戰事頗繁,對齊國也是一種威脅,因此確實需要設防。

閱讀全文

與泰山文化齊長城遺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