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跨文化交際中平衡尊重歷史和向前看
1、尊重對方文化傳統,尊重對方的文行悄化傳統,包括尊重他們的價值觀、信仰、傳統禮節等,不攻擊或嘲笑對方的文化。
2、建立開放的交流氛圍,在交流過程中,要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平睜做等的氛圍,傾聽和理解對方的觀點,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
3、了解當地文化習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社會規范,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文化敏感度和交際效果。
4、避免使用過激的語言,在交流過程中,要注意措辭,避免使用帶悉帶衡有侮辱性或偏激的語言,以免引起對方的反感和不必要的爭端。
5、把握歷史與未來的平衡,在交流中,我們應該尊重對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同時也要關注當下和未來,尋找共同點,在追求共贏的基礎上推動文化交流和合作。
❷ 求一些中國文化缺失對跨文化交際影響的解決方法和建議 要全面一點的 成體系的 好的話 追加分 謝謝
冒著降低採納率的危險,問下LZ。因為我對這個話題也很感興趣。
但是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描述不太合理,LZ是要寫論文嗎?我個人覺得中國文化的缺失對跨文化交際本身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有一次一個學生問我:為什麼談到和老外的交流總是說因為美國人是什麼什麼樣子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怎麼去做?為什麼不是他們來中國以後,因為中國人是什麼什麼樣子的,他們應該如何如何去做。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對外國人「太縱容了」。 如果用跨文化交際的專業術語來解釋這個學生的問題的話,應該是中國人的ethnocentrism(民族中心主義,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某一個文化的產物,所以很自然的評判別國文化的時候,標准都是自己的文化,又因為自己就是自己本國文化的產物,這樣必然大多數情況下覺得別人的文化處於劣勢位置。)太弱了。現在的很多人正好是反的,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來衡量別國的文化,反而覺得別國的好。
一個國家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必然很重要,但是這個話題和跨文化交際本身並沒有多大的關系。因為現在的跨文化交際往往是指跨文化交際在 interpersonal setting裡面。就是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或者比較小的群體之間(會議啊,企業管理啊)。在這種情況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指沒有沖突的,和平的解決問題的交際。即使我們在交際過程中退一萬步,不考慮民族自豪感,這並不會對跨文化交際的結果有多大消極的影響。民族中心主義越弱,反而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越高。所以跨文化交際成功的要點之一就是克制自己的ethnocentrism。
比如說,你到英國去了,因為英國的飯很難吃,你天天把難吃2字掛在嘴邊,並且時不時的跟別人描述中國的菜餚如何的可口。這樣久而久之,英國人肯定不會對你有好感。 這樣,也就可以說你跨文化交際失敗了。就像你拍別人馬屁肯定要說別人好啊。
另外就是傳媒了。因為在英文裡面交際,交流,交通,傳播,都是一個詞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翻譯作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如果是在大眾傳媒的背景下。這個問題就太復雜了。比如一個國家形象的包裝。一個國家文化怎樣才能順利的推廣到別國。比如現在世界范圍內這方面最成功的就是美國了。lady gaga 的歌非洲的小孩都在聽。我們想把中國文化推廣出去的話,一味的軟還能不能起作用?強硬起來的話別人又會不會買賬?等等。
關於中國文化的流失,美國化,美國文化對中國大眾文化影響這些方面的論文倒是很多,lz在學校的電子圖書系統就是知網那些裡面應該可以找到很多。
❸ 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與文化意識
在中學外語教學中,怎樣滲入跨文化交際內容、怎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英語基礎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中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不使學生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於抽象、空洞和不可捉摸不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中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
3、適合性原則:是指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適度。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對於主流文化或具有廣泛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另外,由於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復雜,因而教師要鼓勵並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以增加文化的積累。
基於以上原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交際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而學習外語,又通過了解語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貫通,互為表裡,相互促進。
1.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要貫穿於交際性語言教學的始終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語言產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場合也要用不同的語言而表達。如:在英語里要表達歉意,可以說excuse me,也可以說i'm sorry,但使用范圍不同。若是要向某人問路,一般只說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如果無意中傷害了某人或有約而遲到了,可以說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見面問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異。與人初次相識彼此問候,須用正式語言how do you do?其答語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問候身體狀況的寒暄語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隨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若晚上拜訪別人,相遇時應該說good evening,告別時則說good night.在商店裡,顧客要購物;在圖書館,讀者要借書;在生活中,某人陷入困境等都需要幫助。按照中國傳統語言習慣要用很多不同的話語來詢問對方,而英語只用一句話「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就能達意了。
再如,打電話過程中一簡單的用語「你是誰?」「我是……」,其表達方式與漢語就不同,須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 「this is…speaking.」
上述交際語言在對話課中出現很多,在教學中隨時可遇,而這些交際語言與我們民族的語言差異很大,因而要引導學生尊重這些文化差異,以客觀、理智的態度來接受、學習。
(2)文化背景不同限定著交際過程中交流的內容以及行為方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同,通常所表達的行為亦有差異。如在我國新結識一個人總習慣於拉家常,問及家庭、工作、年齡、薪水等狀況;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是相當親近的朋友是不隨便詢問的,並視為不友善的行為,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國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見面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又要展開交流,就只好談天說地,談運動,談晚會,談比賽等,以求在愛好和欣賞上產生共識。例如,在英美國家中,受人邀請做客,赴約時盡可能正點;用餐時,你可以盡可能地去享受各種食物而無需擔心會不禮貌,反而主人會因為你喜歡多食而感到高興。在用餐的過程中,也可以說一些贊美之辭,用餐後停留時間不宜過久,應適時向主人致謝,告別。
2、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詞句的教學有必要進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眾所周知,英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曾歷經滄桑,這無疑對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既然英語是一種多民族的混合體,這就使它的產生背景更神秘,更復雜了。如豬、羊、牛活著時被稱為pig,sheep,cow,或ox,而宰殺後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這是因為英國本地人saxons把它們喂養大後上貢給normans,宰殺後變成美味佳餚被法國人享用時,就變為法語了。英國中很多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語言材料的教學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科內以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對理解語言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可以將課文背後的西方價值觀作為主線,把課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識點貫串起來,也可採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給學生加入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學習china daily時,可以介紹當今世界的幾種大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文學名篇,教師可以以此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美感,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力。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高中第三冊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人物對話的特色,從欣賞入手,去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徵。
zz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❹ 淺談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意義。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
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3、幫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4)跨文化交際如何弘揚文化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符號的交際,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商品、畫報、實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可以是現場的雙向交際,也可以是通過媒介的單向交際,如電視、廣播、報刊、廣告等傳播方式的交際。
可以是口語交際,也可以是書面交際,如信函、公文等的來往。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此外也包括伴隨口語交際而可能發生的書面語交際,即文字傳播方式的交際。
❺ 如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如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一、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背景,交際前做好充足的准備。
在我們進行交際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該國的國家文化。也許我們可能犯一些小誤會,但是一些常識性最基礎的東西一定要了解清楚。
二、了解到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在提高交際能力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到它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努力學習這種能力。沒有跨文化交際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就會出現很多的誤會。
三、多去閱讀不同國家的書籍
透過一本書可以了解一個國家,想要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多去讀一些這個國家的書,通過書籍來了解這個國家。
❻ 淺談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是現實需要和重要途徑,也是不斷推動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堅持內外「雙修」,以扎實的外語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築牢文化溝通的語言基礎,以跨文化交際學習借鑒不同文化的有益元素,促進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作為國家和民族強起來的靈魂,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關乎中國夢能否實現。文化自信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們對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充分把握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共融共生的內在規律。
跨文化交際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現實需要
文化自信的提出語境有著新的世情、國情、黨情背景,跨文化交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標。首先,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積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以凸顯中國價值為目標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其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實現以凸顯中國精神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與學習;最後,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通過積極踐行紅色文化引領人民實現偉大復興夢想,不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文化自信的形成在於溝通與交流,跨文化交際是生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這一前提反映的是人們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自我認識,它隨著文化自身的發展而發展,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斷完善。跨文化交際的持續深入開展,不僅能夠保持本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獨特性,也有助於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凝聚共識。
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弘揚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際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深沉的、基本的、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天然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理性,匯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實踐性。三者的交匯點在於築牢民族文化這一根基。對內,跨文化交際的側重點在於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不同文化中有助於本民族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謀求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對外,則要致力於建立具備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推動民族文化傳播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
跨文化交際生成文化自信的內外維度
跨文化交際之於文化自信生成既是現實需要和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自身文化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跨文化交際並不總具備正向功能,如果對其認識不清,忽視它與文化自信生成的內在聯系,就會產生根基不牢、動力不足、定力不夠的風險。所以,要深刻把握跨文化交際的表裡層面,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揭示出其發展規律。
從外層來看,跨文化交際生成文化自信,基礎部分是對語言工具的熟練掌握。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交際,它表現為不同主體之間的文化觀點和對文化情境的不同理解,但處於最表層的是溝通者在進行交流時的語言壁壘。打破這種壁壘,一方面要有扎實的外語功底,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與對話,理解其意指並尊重雙方的文化立場;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在跨文化交際中展現出中國精神。如連續八年擔任全國兩會翻譯官的張璐,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翻譯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將兄弟之間的「忿」譯作「Differences」,准確表達出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系是永恆的、分歧是暫時的這一深刻內涵,獲得了中外媒體的一致贊譽。
從內層來看,跨文化交際的官方層面是具有統攝性的,能夠代表國與國文化交流的質;而它的量卻取決於民間層面,頻繁地發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國有西餐館,在西方有中餐館;而全世界的人都已經習慣於藉助互聯網進行通訊。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實際發生場域,正在不斷地製造著表象類似的文化情境,推動多元文化進行交流、形成共識;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在這一過程中發生沖突與融合都是可能的,關鍵的因素則在於雙方所持的不同觀念,即價值觀。歸根結底,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正在於能夠讓持不同價值觀念的主體能夠順利對話、取長補短,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所以,以文化自信為核心要旨的跨文化交際,價值觀的自信是邏輯起點。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價值觀自信進行對外交往,從而達到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境界。
跨文化交際的「自信」特質
首先,跨文化交際應具備主動性特點。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之「中」,並不單是古人「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大,而是文化旨趣上的「中和」之國。在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際必將不斷增多、不斷深化,構建深厚的文化自信,要主動開展各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兼收並蓄各種優秀文化;堅持各種跨文化學習行為,鼓勵民族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交融中實現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
其次,跨文化交際應具備理性特點。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表現為出國學習、工作與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對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出國的不僅有留學生,還有去體驗他國文化風情的遊客。這就使跨文化交際逐漸回歸到理性的文化交流與交往層面。近年來,「出國熱」逐漸轉為「歸國潮」,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禮贊中國並定居於此,另一種跨文化風險正在悄然抬頭,即文化自信外衣下的文化自傲。真正的文化自信,要在跨文化交際中堅持理性態度,認識到優秀文化是從能否促進國家發展的判斷中得出的,而不是在與不同文化的比較中得出的。
最後,跨文化交際應具備整合性特點。在現階段,基於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特徵,跨文化交際中的一些新要素也相應得到了凸顯:一是交際主體要素,除了傳統的國家、企業、學校、個人等主體外,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跨國公司和關切「全球利益」的非政府組織日益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角色,它們在對話中並不總以傳統的民族國家觀念為核心,而是有著實際訴求;二是交際客體要素,數字信息打破了人類文明器物層面的限制,使得跨文化交際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對話主體接近理論上的無限自由;三是交際手段要素,新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和手段更為豐富,各交際主體和客體越來越頻繁地藉助網路和智能工具進行互動,使得跨文化交際的粘性變大,效率性、即時性提高。築牢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要緊跟跨文化交際的新要素、新特點,遵循其中蘊含的發生規律,使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在發展中共融共生。
❼ 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不僅是語言形式的溝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教學跨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
摘 要: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在全球化趨勢明顯的今天,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地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英語教學應該實行教學和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方式,認識和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
一、引言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不僅是語言形式的溝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使得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現象屢屢出現,成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一大障礙。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我國的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體驗和實踐,培養他們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開闊視野,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提高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總稱(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目前每個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1.加強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是關鍵。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還是依靠英語教材、課堂和英語教師的傳授來獲取知識。所以,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了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時刻明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要利用周圍一切條件,不斷為學生組織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對比文化差異。
董亞芬指出,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言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通過文化對比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文化差異包含的內容龐雜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視。
(1)詞彙差異
詞彙是英語表達的基礎。中生在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喜歡把每個單詞都與一個詞彙聯系在一起,以便記憶。然而我們在使用某個英語單詞時不能只注意其語意層面,還要從跨文化的角度進行揣度。比如「red」(紅色)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崇尚色,體現了中國人民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被賦予喜慶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帶有很強的貶義色彩,帶有「危險」、「激進」、「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在翻譯《紅樓夢》時,為了保留「紅」在漢語中的文化內涵,把標題直譯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讀者對「red」一詞產生不好的聯想。後來英國漢學家霍克斯將該標題意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記》)。因此,在平常的詞彙積累中注意從文化異同的角度加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2)語用差異
任何語言都是某種社會文化的反映,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跨文化交際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語用差異。中國人在彼此見面時常常會問對方:「吃了嗎?」「去哪兒啊?」這樣的問候在中國人看來非常親切,然而在西方人看來卻非常難以理解甚至是氣憤。中國人認為這樣的問候能體現對對方的關心,而外國人則認為中國人想要了解他們的隱私。還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很難理解它的文化內涵,就會導致交際失敗。可見,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先了解該語言民族的社會文化。
(3)思維差異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深受文化的影響,含蓄、謙讓、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於表現個性。所以,對別人的'贊美,中國人會說「哪裡哪裡」「不敢當」「過獎了」,西方人一般說「謝謝」;表示感謝時,中國人往往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不用客氣等,英美人則會說:It』s my pleasure/Thank you。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兩種文化,一個是以「你」為中心,一個是以「我」為中心。
(4)體態差異
肢體也是人類進行交際活動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體語言體現了不同的體態文化。如擁抱、握手、親吻、手勢語等屬西方人的體態語言,而中國的體態文化不包含這些過於親昵的動作。了解並學會運用體態語對文化交際是大有益處的,如聳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開雙臂則表示無能為力或無可奈何。
3.重視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養跨文化意識敏銳度。
了解並熟知本文化是培養跨文化意識敏銳度的前提。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劉潤清教授曾經指出:「文化教學,這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並重。」這是因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作為中國的學習者,我們必須在了解和熟知中國文化特點和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並學會用英語表達本族,宣傳本族優秀文化,讓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華文化,比如中國的太極拳(Taiji)、武術(Wushu)、功夫(Kongfu)、氣功(Qigong)、衙門(Yamen)、曲藝(Quyi)、二胡(Erhu)、麻將(Mahjang)等。我們要夯實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時機地中華傳統文化,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這樣有利於雙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時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較性學習是培養跨文化意識敏銳度的關鍵。跨文化意識敏銳度是一種對有別於母語文化的他國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語文化為參照體系。敏銳度的加強有賴於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銳度的高低並不與文化知識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賴於對中外文化的對比性研究學習。
4.在中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文化滲透。
(1)講解法
講解法是課堂文化教學最為直接的方法。教師直接結合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講解。
(2)對比法
對比法是文化教學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對比,學生可以發現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了解異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可以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敏銳度。
(3)閱讀法
閱讀作品是文化學習的一個主要方法。因為文學作品是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的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4)實踐法
實踐法是實現文化教學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學的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所以教師可以藉助各種資料讓學生對中西方不同民族在價值觀念、信念、宗教信仰、社會准則、道德標准及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後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進行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脫離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既教授語言,又傳播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跨越文化差異障礙,減少文化休克現象,增加交際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際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徐冰.試析跨文化交際與高校英語教學.英語教學,2009.
[2]王宗華.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提高交際能力.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3]譚玲.跨文化交際意識與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成人,2009.
;❽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溝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溝通,要記住如下這個法則: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與情感,尋找文化上的共性,激發人性中的共鳴。
其實在教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這些課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說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維度上比較的文化結構,如文化起源、文化選擇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社會制度和社會風俗等等,屬於一種靜態的比較,那跨文化交際則更側重於不同文化間各種行為體(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態交流,就會發現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分歧大於認同,而這種分歧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結構,即價值觀系統。
❾ 簡述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1.培養跨文化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導入要進行跨文化溝通對象的文化要素,樹立文化差異的意識。在有了這個意識的基礎上,要主動地學習對方的語言、句式、文化,聯系聽說能力,以便更好地與對方進行溝通。有了語言的基礎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比較溝通對象的文化與自己母文化的差異,提高對異文化差異的察覺。
2.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擬真實情景(通常可以與熟悉目標文化的人員進行拍檔),加強語言實踐,強化文化差異性的適應能力。
3.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認知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正確地意識承認有文化差異的存在。第二個層次是正確地對待文化的差異,積極的學習、適應、包容它。這一個過程要注意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不能有霸權文化意識,也不可以有自卑意識。文化與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弱並沒有必要的聯系。
4.熟悉掌握溝通的技巧。在語言溝通中,要注意口語交流和書面溝通的不同層面的不同作用。在與對方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要給足夠停頓的時間給對方和自己進行語言交換。此外還有注意在溝通時,不能先假設對方已經理解,反而應該先假設對方不能理解你的意思,通過不斷的檢查來估計對方對你的話語的理解能力。
5.培養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在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時候應該要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我們可以藉助觀察對方的手勢,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來了解他的意圖;另外我們也要熟悉地使用身體語言,一方面可以運用身體語言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彌補語言溝通的障礙,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有歧義的身體語言的出現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