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唐文化
唐文化的含義主要從以下四點進行闡述:
1、國家強盛,經濟繁榮。國家強盛不但表現在對外戰者悄爭上,更多應歸在國家內部的穩定。唐朝出現了兩個盛世:貞觀之治、開元橋液盛世。
2、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教育上能夠給予各個階層人予以機會,科舉開於隋朝,但明顯得到發揚是在武則天執政之後。對國敏嫌物內及周邊各個民族政策開明,曾遣數萬突厥災民南下抗災。
3、文化交流頻繁。這個主要表現在與東亞各國、以及南亞、中亞等國。特別像日本,受唐朝的影響極為深刻。
4、繼承傳統文化。並變得多元。繼承漢朝以來的中國原有文化,並從國外引進多種文化,各種宗教進入,如景教,摩尼教等。唐玄宗李隆基的《羽衣霓裳曲》,即出自印度的《婆羅門》。
『貳』 唐朝文化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唐朝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唐代經濟的發達文化的繁榮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辟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辟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2、此時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快速融合,外國人及外族人影響於唐朝社會的,還有衣食化裝,流行時尚。唐朝初期,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婦女出行時頭戴冪籬,長可過膝,遮蔽全身。其後學胡人,戴胡帽,穿翻領開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無復遮蔽。仕女化裝追求時興,如發型仿效少數民族,有烏蠻髻、椎髻;面飾則有吐蕃妝、回鶻妝等。至於餐桌上的飯菜,也在變換花樣,開元年間,宮廷御饌「盡供胡食」。
3、開元、天寶時期,大量外國人及周邊少數民族充斥長安,長期與漢人雜居,相互習染,社會風氣一度甚至出現了「胡化」苗頭,引起世人的擔憂。但唐朝不但沒有禁止,反而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將胡風夷俗,融聚為中華文明,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
『叄』 唐朝的特點有哪些文化特徵
唐朝的特點
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 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 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並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叫(都護府)。當時世界上,只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大帝是中國人公認的好皇帝,他勵精圖治,廣納善言,任用賢能。太宗李世民被北方部落尊稱為「天可汗」。被中國人真心稱頌,不單是由於他創立的偉大的唐朝,更主要的是他的美德,他的言行被紀錄在《貞觀政要》里,為後世帝王的模範。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經過不斷的改革形成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而嚴密的職官制度。中央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為三省六部制。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戶,兵,刑,禮,工」六部。最重要的是唐玄宗在周邊地區設置十個節度經略使,統領重兵,為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唐朝的科舉和教育制度影響中國達1300年之久。 除各地有州學和縣學等學府外,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為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門下省的「弘文館」皇太子的「崇文館」,唐初時國子監的學生已達三千餘人,太宗李世民大帝也常常去國子監視察,學生更來自「東方的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後來還有吐蕃王國,南方的南詔王國」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
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制度的發達,唐王朝通過考試制度,向平民階層選拔人才,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分等第一律委派官職,並使之成為一種制度為「科舉」,科舉在中國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考得第一的「狀元」第二的「榜眼」第三的「探花」成為人生的最高峰,李世民大帝看到考生們魚貫而入試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702年武則天又首創武舉,為選舉武官。在此之前統治者的門是關閉的,通過科舉這道窄門,有才華的人可以進入政府。在統治者的方面,可以廣納賢能,並限制百姓的思想,有利社會的穩定。「科舉制度」為中華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這一種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只要中國孤立再東亞,他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唐初,佛教在中國的影響達到頂峰。由於帝國疆土的擴張,陸上海上貿易線的開放,至使外國的宗教能大批湧入中國,尤其是佛教,但在此佛教卻完全中國化了,各種宗派逐漸形成。其中著名的「禪宗」,是唐後唯一繼續朝氣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
文學方面,唐朝有驚人的發展,唐詩的黃金時代就在這時達到巔峰。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等。
唐朝的文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
【拓展內容】
唐朝文化重要影響
唐代經濟的發達文化的繁榮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辟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辟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此時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快速融合,外國人及外族人影響於唐朝社會的,還有衣食化裝,流行時尚。唐朝初期,社會風氣還比較保守,婦女出行時頭戴冪籬,長可過膝,遮蔽全身。其後學胡人,戴胡帽,穿翻領開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無復遮蔽。仕女化裝追求時興,如發型仿效少數民族,有烏蠻髻、椎髻;面飾則有吐蕃妝、回鶻妝等。至於餐桌上的飯菜,也在變換花樣,開元年間,宮廷御饌「盡供胡食」。
開元、天寶時期,大量外國人及周邊少數民族充斥長安,長期與漢人雜居,相互習染,社會風氣一度甚至出現了「胡化」苗頭,引起世人的擔憂。但唐朝不但沒有禁止,反而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自身營養,將胡風夷俗,融聚為中華文明,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
朝鮮半島
新羅受唐文化影響最深,學生留學中國最多達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羅亦仿效唐的政治制度,據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組織。科舉考試,以中國古籍《左傳》、《禮記》等為主科,可見其受唐文化的影響;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更在新羅廣為流行。朝鮮本無文字,唐時利用漢字字形作音符,創朝鮮詞彙,新羅文字實亦由中國字音轉化而成;此外新羅歷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歷而成的。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禪宗等也在朝鮮流行,新羅亦以《本草經》、《素問》等中國醫書為教材,並把中國醫學傳入朝鮮。
日本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 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8 世紀初,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 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越南
隋唐在安南所推行的文教制度和選拔人才的政策與內地相同。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的代表《唐律疏議》對越南法制史有重大影響。作為漢文化代表的儒家學說的影響是中越文化交流的一條主線,但中國佛教對越南的影響也相當巨大。九世紀初,中國高僧無言禪師南下交州,創「無言通禪宗派」,對越南佛教禪宗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十世紀,越南獨立後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學習唐朝,所立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為考試內容。越南人姜公輔應試仕唐,官至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唐代名相之一。姜公輔漢文化修養極深,他作的賦《白雲照春海賦》和策《對直言極諫策》被收入《全唐文》。唐之後,中國文化繼續不斷對越南產生影響。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依據漢字,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方式創制了越南的民族文字「字喃」。但漢字一直在越南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直到現代,仍有許多越南人熟悉漢文。十七世紀時,拉丁文取代字喃成為越南的通行文字,但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並沒有停止。
西域
波斯與阿拉伯商人也在這一時期或從陸路,或從海上進入唐朝,他們以經營珠寶著稱,動輒獲利巨萬。通過他們,菠菜、蜜棗、胡餅、三勒漿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類的雜技進入唐朝社會;而造紙、織錦等手工業技術也輾轉傳至西方世界,使那裡的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西域胡人的到來,其信仰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內地傳播。這些外來宗教,特別是早已在中國流傳的印度佛教,滲透到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哲學、文學、語言學、建築、藝術等均產生了巨大影響。
絲織品之西傳: 唐代以絲綢為主要輸出品,中西絲綢貿易繁盛。中國的絲織技術,如腳踏紡車、印染技術等通過安息、條支等西域國家傳入西方及印度唐代工匠也到中亞、西亞各地傳授紡織技術,歐洲的絲綢業由是發展起來。
造紙術之西傳:唐玄宗天寶十年,唐與大食爆發怛羅斯之役,唐軍為大食所敗,大批士兵被擄,其中不少為造紙工匠,造紙技術遂傳入大食,再輾轉傳至歐洲,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的傳播起極大作用。
學術知識西傳: 唐代曾將中國文字、經書輸入高昌,高昌的刑法、婚姻風俗等多摹仿唐風,西域各國如疏勒、焉耆等亦學習中國文字及風俗,穿中國衣冠。在絲路一帶,考古學家亦發現《史記》、《論語》的竹簡斷片,可見中國書籍文化已在唐朝傳至,而西域各國及吐蕃、南詔等均遣皇子棶長安留學,使唐代長安成為當時西域人留學的中心。
工藝技術西傳: 中國的繪畫及紡織法西傳,盛行於阿拉伯。印度人亦效法中國的鑄鐵及鑿井術。唐代的絲綢、茶葉、紙張、葯材等也輸往西域及天竺、波斯、大食等國家,並通過波斯轉銷到西方各地。
設立外貿機構: 中外貿易發展迅速,唐政府於是在重要港口廣州設立」市舶司「,並於武威、張掖等陸路要沖置」互市監「,分別管理對外貿易,長安亦吸引很多西域弟子來華學習,使長安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以道教為國教,王公貴族皆以道士為榮,並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典開科取士。唐朝初年玄奘在翻譯佛教經典時期為了符合當時唐朝國情,大量吸收道教術語,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得到了穩固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景教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佛,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文學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於唐朝,即公元622年狀元孫伏伽(一說651年的顏康成),和781年三元狀元。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 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全唐詩》收錄數量最多的大城市為長安、洛陽、金陵。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隋朝,唐朝的李家皇親和隋朝的楊家皇親更有親戚關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歷代史學家常把它和隋朝合並成「隋唐」。
美術
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並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 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們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書法
科技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公元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的經濟
貨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 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 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唐朝手工業比前朝有很大的進步,商業也比前朝發達。手工業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有益的作用,商業的發達刺激著手工業進步,也加強著各地區的經濟聯系。
賦稅收入
唐朝中期,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肆』 唐朝文化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隋朝對外關系發展的基礎上,唐朝的對外關系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簡螞與唐來往的國家更多,使節往來更頻繁,因禪旅此,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更發達起來。不少國外的東西傳入國內,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而我國的產品、技術和文化,也大量傳到各國去,對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發生了很大影響。 一、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 由於唐朝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高度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處於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願意到唐朝、到長安。來求學、貿易。當時交往國家多達70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攔襲埋弟到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國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方便。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辟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並開辟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伍』 唐文化影響深遠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跡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文化和文明達到了頂峰,對後世影響深遠。下面納鋒是一些在今天我們生活中仍可見唐文化痕跡的例子:
1. 大同鍾的「智慧」:大同鍾是唐代建築物大同小塔上的一口鍾,按時敲響來提醒人們需要做的事情。這被視為是唐代智慧的體現,為人們提供了准確而可靠的時間服務。今天,我們通過鍾表、手機等設備可以獲得准確的時間,這可以看作是大同鍾「智慧」的延續。
2. 元宵節:元宵節是唐代古老的節日,與「燈節世伍」有關,由唐代時期傳入中國,至今還在全世界上華人社區中廣泛慶祝。元宵節以吃元宵,賞花燈而聞名,傳統的文化慶典得以延續至今。
3. 唐裝的時尚:唐裝是唐代時期的傳統服飾。今天,唐裝在模特表演,電影、搜茄或電視劇和婚禮等場合中廣泛使用,成為了時尚、藝術和文化的體現。
4. 詩歌文化的傳承:唐代詩歌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頂峰,不少唐代的詩歌作品經過千年傳承仍流傳至今。在今天,仍有許多人從事古詩詞的學習、教育和傳承,努力保留和繼承唐詩文化。
總之,唐文化雖然已經逝去了千年,但其影響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續了下來,為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傳承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陸』 唐朝的文化
唐朝的文化:
1、雁塔題名
隋代開創了通過考試選撥官員的科舉制度。唐代在隋朝基礎上進一完善。由此,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
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成為普遍的現象。當時,流傳著雁塔題名的習俗,即科舉考試得中後,把自己的名字題寫在大雁塔上,以示誇耀。
2、吟詩作賦
唐玄宗在位期間,在科舉考試中,增加詩賦內容。因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普遍以吟詩作賦為樂事、雅事。唐代詩人眾多,創作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前代。
3、飲茶之風盛行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原產於我國南方。唐代時,茶葉開始傳播到全國各地,飲茶的風俗也開始普遍流行起來。飯後飲茶成為當時的風俗。
4、以胖為美
與今天的審美觀念截然不同,唐代是以肥胖為美的,認為肥胖像征著富足。所以,在對事物的審美判斷上,祟尚肥胖寬大。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胖美人。
5、騎馬出行
唐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間交往頻繁,聯系密切。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方民族騎馬的風俗也傳入到內地,官員騎馬出行的風俗開始流行起來。
『柒』 唐文化不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唐文化不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確)
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澤被東西,影響深遠。具體表現在:唐文化是當時世界上最新進的文化,唐文化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如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就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
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還有影響,如日本的和服又稱「唐服」,有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稱聚居地的中國人為「唐人」,有些街道叫「唐人街」,日本稱中國為「唐土」,還有「唐學」「唐言」等。
唐朝與各國的貿易往來謹肢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祥念世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高碰40%是唐代的作品。
『捌』 唐朝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三是唐文化有著明顯得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徵。
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歷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
唐文化的發達程度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當時唐朝的國都、亞洲的文化中心長安城為各國所嚮往。穆罕默德在《古蘭經》中對他的穆斯林民眾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日本、朝鮮、越南這些與中國或一衣帶水、或山川相連的國家更是不斷地把唐文化引進自己的國度。
(8)唐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唐代前期思想繼承魏晉南北朝的儒學,例如孔穎達編著的《五經正義》,五經正義中的思想大多由漢晉大儒完成,尤其是鄭玄的功勞最大。
唐初與明初比較類似,國家在做的是執行前哲的思想。唐朝中期以後,思想上的重大改進發生,韓愈、柳宗元、李翱、劉禹錫等人的思想創見,承前啟後。還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價值同樣不能被忽略,他們不僅僅是詩人。後世所謂經學,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做「漢晉唐經學」,後世所謂理學,應該叫做「唐宋明理學」。
『玖』 比較唐文化與宋文化的不同點
唐文化:側重外在事功,昂揚向上,重外在感官,外向型審美,是貴族式文化;
宋文化:偏重心思內省,含蓄雋永,重精神品格.內斂型審美,是士大夫式文化.
『拾』 唐朝軍事和文化是怎樣的
唐朝是中國史上戰績很彪炳、軍事力量強大的朝代。唐初,吐蕃,突厥等周邊小國總是時不時叛亂。但是在唐太宗年間,有史記載,突厥反叛,唐派將領李靖帶領軍隊大敗突厥之後,讓周邊小國看到了唐朝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自此,對大唐俯首稱臣。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使得小國不敢冒犯,有的更是依附唐王朝,憑借唐王朝軍事實力以此維護國家穩定。
除此之外,唐朝在軍隊上還專門設有制度,並不是打完勝戰就懈怠,唐朝軍隊不但強而且還有文化,不是窮兵黷武,《貞觀政要》載:「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國家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民凋;中國雖安,忘戰則民物滑衫殆。凋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職也」這是唐朝統治者對軍隊管理的要求,這體現了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不是沒有道理。
唐朝時期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有史記載:「與印度、阿拉伯和以此為媒介甚至和罩腔西歐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由此看來,唐朝文化是融合世界的文化,不僅僅只是唐朝以及周邊國家的文化,已經吸收了全世界的,跨越了文化差異,減少了文化偏見。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王朝對於文化差異選擇的是和平相處,尊重他們的文化,讓他們在中原土地生根,並且與中原文化不斷融合,相互吸收,而不是「非我族類,必誅之」。在如此開明的文化氛圍之中與文化政策之下,自然吸引更多的國家與唐王朝交往,建立友好關系,而不是敵對。
唐朝文化強大,吸引更多的國家來唐朝學習,日本派的遣唐使,我朝也會派遣國人去他國學習,交流文化,最著名的莫過於鑒證東渡。除此之外,唐王朝藏書之豐富,世界少有,例如:《論語》、《周易》、《周易》等等,那些來唐朝學習之讓散後回到本國的遣唐使們更是大肆宣傳唐朝的好,這樣使得唐朝越傳越遠,來見證的人自然越來越多,唐朝的外交圈也會隨之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