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多是什麼玉
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多是玉豬龍。
玉豬龍是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玉豬龍作為一種古老的玉器造型,它是玉文化升華的產物,是龍圖騰崇拜結下的碩果。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它是一種蜷體玉龍,肥頭大耳,嘴和鼻子前部平齊,鼻樑上帶有明顯的皺紋,特別像豬頭,軀體捲曲無足像蛇身,首尾相連,可謂亦豬亦蛇,
同時龍體捲曲呈「C」形,剛勁有力,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就把豬和蛇結合起來,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豬,最早出現在4000萬年前。強健的野豬性格暴躁,喜好單獨行動。敢於與獅、虎爭斗,且能時常佔得上風。即使現代獵人也常用「一豬二熊三虎」來形容它們的兇悍。
而遠古紅山文化時期的紅山原始氏族人也具有神獸般兇悍善斗的性格,在作為敬神的玉豬龍造型上,也留下了這種心靈許願結構的模式,使藝術化了的形制與紋樣,給佩帶者因佩帶這個神物,而服務於原始宗教,並成了擁有崇高權力地位的神化了的人。
所以,玉豬龍的形象,實質上不僅僅是視覺「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過半獸半神的動物崇拜,形成人與神靈兩者之間彼此的溝通,而得到神力庇佑的滿足。
它不是一種單純的玉器,而是凝結我們祖先的情感和信仰、智慧和理念的神奇法寶。我們應該用一種虔誠的眼光來欣賞它,以一種真摯的情懷來品味它。
(1)紅山文化代表物品是什麼擴展閱讀: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Ⅱ 赤峰紅山文化都有什麼
紅山文化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中較重要的文化,它被發現於1935年,這種有彩陶和細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大致為:北起赤峰市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南到朝陽、凌源、河北北部,東至通遼市、錦州地區。
紅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紋陶器、細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為基本特徵。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均為手制,泥制陶略多於夾砂陶。
泥質陶多為紅色,器形較常見的有缽、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缽都為「紅頂碗式」,有深腹、淺腹兩種。罐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斂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紋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紋,其中以平行線、三角形紋、鱗形紋最具特點,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壓紋。
夾砂陶為褐色,器形少,陶質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飾有橫壓的之字紋和直線劃紋。
紅山文化的石器以磨製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徵的器物是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煙葉形和草履形兩種。桂葉形石刀通體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對稱,這些表明紅山文化中農耕經濟已比較發達。
紅山文化中發現的動物骨骼比較少。其種類有牛、羊、豬、鹿、獐等。牛、羊、豬應是家畜,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紅山文化的先民們過著以定居為主,兼有畜牧漁獵的生活。
紅山文化出土的勾雲形玉器總數已達20餘件,勾雲形玉器包含兩個基本主題—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了紅山文化勾雲形玉器的各種形態,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鄉出土的大型墨綠色玉龍為代表。它高約26厘米,豬首蛇身,蜷曲若勾。接著在巴林右旗和遼寧文物店也發現了類似的玉龍。分析這些勾雲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為裝飾類(如環、珠、玦等);二為工具類(如斧、棒、紡瓜等);三為動物類(如豬形、鳥形等);四為特殊類(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類之一。把以上幾種類型的玉器形狀與當時的文化聯系起來看,紅山文化特殊類和工具類玉器應為滿足宗教典禮需要而製作的。這種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裝飾品,它們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頭胸部,說明紅山文化已將玉器作為禮器使用,這對後來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響的。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龍與趙寶溝豬龍尊形器之間有明顯的承襲關系,玉龍的發現說明內蒙古地區是探索中華龍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來,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又發現了紅山文化宗教遺址「女神廟」和積石冢。東山嘴遺址中心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築基址。基址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這種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群址,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還是首次發現。多處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說明這是一處當時人們從事祭禮等活動的場所。
從紅山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自己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紅山文化是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三者在宗教傳統方面具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系。在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中尚未發現專門的祭祀場所。而70年代後牛梁河遺址的發現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這不僅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對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紅山文化在建築、制陶、玉雕、陶塑等發面都有顯著成就,技術水平都高於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在敖漢旗西台紅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兩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屬國內迄今為止最早的金屬鑄范,表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掌握了鑄銅技術。
再次,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當中狩獵活動占較主要地位;而在紅山文化中,農業生產已成為主導經濟。
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當時社會上已出現冶銅現象,以圍溝圈護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現,城鄉分化已經發生。以崇龍尚玉、尊祖敬宗為特徵的宗教禮儀活動極為盛行,各社會群團之間的沖突和由此導致的統一宗教神權之爭已成為社會基本問題,這說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時代。
因此紅山文化為中華國家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Ⅲ 紅山文化的出土文物
1、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
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
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2、紅山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陶器,1935年首次發現於遼寧赤峰紅山,故名。主要分布在遼寧西部一帶。
陶器中有細泥的彩陶和帶篦紋、劃紋的粗陶。彩陶紋飾,以勾連式三角紋和菱形紋最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彩陶的製法、質地、部分器形與花紋,同仰韶文化彩陶相近似。
3、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4、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
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5、紅山文化陶匜
此展品為紅山文化文物。長15.6厘米。匜是先人用來倒水用的工具,該件陶匜器型小巧,胎厚而堅實,通體深紅。
外壁點綴不規則圓形小坑,內壁光素無紋。匜口沿處呈U形凹槽,以方便倒水。現收藏於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女神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玉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山文化陶匜
Ⅳ 紅山文化玉器的詳細資料
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於我國遼西的遼西河、西拉木論河一帶的一個「文化類型」,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與存在於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存在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一樣,都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眾所周知的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的「c」型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的遺物,由於它已經具備了龍的基本特徵,而且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的實物,因此被喻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還有一類非常典型的器物,它們成中空的「管狀馬蹄形」,從出土情況來看,這一類玉器大多出自紅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遼寧省建平縣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附近的墓葬中多有發現。
但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被發現之後,它的含義就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由於從出土資料來看,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於遺骸的頭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開有兩側對稱的用於穿掛的小孔,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其應該為古人的「束發器」。但從多數馬蹄形玉器的體積來看(小口口徑多在8cm左右),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的頭發不可能有這么多。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玉器與當時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關,由於它成管狀,有「通靈之意」,它應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通神之器。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是比較被認可的,但這種觀點卻又顯得太籠統,筆者一直認為這種觀點尤其不能解釋馬蹄形玉器的形狀特徵,因此「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彷彿顯得更神秘了。
那麼,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究竟代表什麼呢?紅山文化的先民們為什麼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狀並擺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筆者認為要搞清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義,就應當對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及其墓葬作一個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對女神廟附近墓葬中的另一類紅山文化玉器進行研究,這類玉器就是「獸形玉飾」(見《國寶大觀》),這類玉器通常被叫做「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頭部似獸,身體同前面所講的「中華第一龍」一樣,也捲曲成「c」型,在頭部後方鑽有用於懸掛的圓孔。「玉豬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幾乎所有介紹紅山文化的資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玉豬龍」是同一文化共同體的徽銘標志,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以前學術界另一種說法是,「玉豬龍」是古代先民們用於辟邪和祈求吉祥的護身符,是隨身佩帶的飾物(見《國寶大觀》)。但從部分「玉豬龍」的體積和重量來看(大件高達15cm),顯然作為生者的飾物是很不合適的。
筆者因為愛好,在大學期間接觸到了一些關於中華古文物的書籍,尤其是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梁白泉先生主編的《國寶大觀》一書更是愛不釋手,而紅山文化「玉豬龍」正是此書玉器部分的開篇之作。《國寶大觀》在論述玉豬龍作用的時候認為:「玉豬龍」是古人墓葬中用於死者辟邪的護身符。但那時筆者卻有一個發現,那就是筆者覺得「玉豬龍」的形象與《生物學》教科書上描繪的動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於文物知識有限,沒有將這樣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文物知識的提高,當筆者認識到過去「發現」的意義,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探討的時候,筆者在網上發現有一位南京大學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於2002年以紅山文化「玉豬龍」為依據,提出了龍起源的「胚胎說」。筆者在欣喜和感嘆的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愚鈍感到一絲惋惜。
王小盾先生認為,「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造的動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實際上象徵中華民族的龍的早期形式是隱藏在母體中的生命的雛形。
對於王小盾先生的觀點,筆者深表贊同,筆者認為「胚胎說」能夠完美地解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使用「玉豬龍」的真正用意,。
「玉豬龍」在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擺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筆者認為古代先民們將代表生命「起點」的「玉豬龍」和逝去的軀體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現「生命的輪回」,也就是說這樣做是為了祝願死者能夠盡快轉化為生命的「起點」得到重生。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之所以對動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為在生活和生產當中,當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許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時候,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先民們很自然地將其當作了一種神物,認為這就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物質。
而「牛河梁女神廟」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殘塊,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在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這一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
我們將「胚胎」和「女神」這兩件事物聯系起來考慮,筆者認為,「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實際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正確的,由此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對於生命的渴望才應該是先民們樸素的最高嚮往!
因此筆者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墓葬中先民們要表現的主題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轉世重生」!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女神廟墓葬中「馬蹄形玉器」與「玉豬龍」大多是同時存在的(擺放位置如前所述),我們根據「轉世重生」這一主題,再回過頭來分析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筆者認為某些學者說它是「通靈之物」的觀點應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它不是溝通天地的通道,而應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希望自己的靈魂轉化為生命的起點——「玉豬龍」之後,通向能夠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筆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的形狀實際上並不神秘,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為那是人類生命的必經之路!
過去,由於「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於穿掛的小孔,但其作為隨身佩帶之物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對此許多人感到迷茫。其實這一點是很好解釋的,筆者認為有穿孔的「馬蹄形玉器」與部分紅山文化隨葬玉器(如玉豬龍)一樣,它們在入葬之前,並不是古人隨身佩帶的飾物,它們都曾被懸掛在「女神的祭壇」之上,甚至懸掛在「女神的塑像上」,這與今天的人們將「護身符」拿到寺廟里去開光是一個道理,當它們的主人或有資格享用它們的人死後,它們才被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