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少林武術文化如何創新發展

少林武術文化如何創新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31 12:41:17

① 根據武術專項的學習和現在社會的發展,論述一下中國武術未來應如何傳承和發展

首先,要做好中國武術和傳統文化優秀遺產的繼承,發掘其中的精髓。如技法、功法,技擊理念和傳統思想的精神內涵等方面。
其次,在繼承基礎上要發揚武術,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科研工具和研究理念、方法,深入研究人體結構、生理構造同武術活動的關系,將武術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
第三,要將武術同時代精神結合,其實優秀的武術傳統中有很多精神是超越時代的,不局限於武術的,如尚武精神、行俠仗義、合而不同、狹路相逢勇者勝等等。將之當今時代的特色相結合,有助於武術走出一條前人沒走過的新路。比如在倡導全民健身社會,根據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要求,在武術的技擊和專業性外,探索武術健身養生價值和向社會大眾普及的方式方法。
第四,武術應當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廣為傳播,這是武術的發展的最高境界。在熱兵器時代,武術作為工具作為手段的用途已經不大,但是作為文化,在國民教化和傳播優秀思想的載體方面則大有可為。尤其是在傳播優秀思想的文化載體上,武術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束縛,跨越不同人種的限制,作為文化傳播、溝通聯系的一個紐帶。
現在武術走出國門已經是事實,但是武術文化內涵的推廣和普及即使在國內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都要求武術人自身要提高文化修養,提高武術技能,開拓思維視界,不斷創新探索。

② 河南地處中原,怎樣憑借少林文化走出國門

我感覺河南真可謂是全國的一大平原地帶,要是論風景的話,肯定是沒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景點好看的,比起那些群山峭嶺,我們還是多有不足,但是,倔強的河南卻憑借著少棗陸純年文化在世界上打下了一片可以立足的天地,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河南憑借少林文化走出國門呢。


少林寺在河南省鄭州市,地勢靠山,大約在海拔高度為2512米的高峰,而且又因為少林寺是達摩大師傳佛授教的發源之地,所以它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非常豐富的,可能這也是少林功夫深受人喜愛的原因吧。而少林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也是缺不了很多傳承著少林文化的熱血青年的,如果大家有時間有空閑的話,也可以來河南參觀一下我們的大少林寺哦,裡面的場景保證足夠震撼你。

③ 如何才能將少林功夫發揚光大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歷史地形成空斗,以緊那羅王信仰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練的武術為表現形式,並充分體現禪宗智慧的傳統佛教文化體系。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衡氏指斗攔磨鍛煉身體某一...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少林功夫.視頻放到網上,自己每天點。多會點擊過百萬多會就發揚光大了。

④ 少林對於我國來說,有哪些重大突破

少梁讓林文化是歷史文化積淀形成的,融合了多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少林文化史上有三次飛躍。

第一,達摩創立了禪宗,少林寺成為中國禪宗的祖庭

第三,改革開放少林派復興,少林文化走向海內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

隨著國家對外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繼承和發揚了自己獨特的優良傳統。廣泛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為了向全世界宣傳少林文化,瞄準人們對少林功夫的熱愛,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僧團,公開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巡迴演出,風靡五大洲。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並得到了廣泛的贊賞。

少林文化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民族的認可,成為連接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在全世界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眼中,少林文化不僅成為了中國武術的代表,更是中國禪宗文化的獨特形象,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

⑤ 如何發展傳統少林武術

放棄太多的套路表演,中國電影對功夫的拍攝已經太多太多,現在全界的人都知道中國功夫,可是都在懷疑它的實戰性,不要說哪些一指禪神功,它不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步伐,只有向體育靠攏,盡量發揮格鬥的本意;

看看泰拳

搜狐體育訊 泰拳簡潔、實用的風格和強大的殺傷力讓風靡世界。相傳1774年3月17日,泰國英雄乃克農東在緬甸國王猛拉舉辦的慶典中,連勝九位緬甸拳師。至此泰拳初露鋒芒,此後幾百年來在世界擂台中展現了強大的威力。百年不敗的驕傲也令泰拳成為世界格鬥技中的極品。

平心而論,在70年代之前,世界上很少有類似泰拳這樣的立體打擊擂台技術,泰拳在技術與經驗的優勢十分明顯。但隨著世界格鬥技術的交流,泰拳500年不敗的傳說隨即破滅。1978年3月18日,泰國拳壇發生轟動全國的事件,遠征泰國的「日本斗魂」藤原敏男攻陷了泰國迦南隆拳場輕量級的王座,成為了泰國歷史上首位外國拳王。自此,泰拳不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但這依然無損泰拳500年不敗的優秀傳統。我們看到的是泰拳更多與各國武術進行交流,越來越多的泰拳手走出國門去弘揚泰拳的文化。

泰拳K-1征戰史 屢敗屢戰贏尊重

與武俠小說中絕世高手一出關就橫行天下不同,泰拳走出國門道路並不輕松愉快。當今國際站立擂台很少採用純泰拳規則,更多是類似K-1這樣禁止肘擊、限制纏斗和膝撞的Kickboxing(踢拳)規則。在這種規則下,泰拳肘法和膝法都被削弱,而且受人種體格影響,70公斤以下賽事很少,泰拳選手很可能要對戰比自己高大強壯的對手。1993年首屆重量級K-1GP 開戰,身高175公分,體重僅僅75公斤的「泰國白象」昌普克(Changpeuk Kiatsongrit)毅然走入重量級戰場,他面對身前100公斤以上的巨人選手毫無懼色,即使是對戰K-1冠軍「克羅埃西亞之虎」布蘭科和「完美先生」歐內斯東.胡斯特這樣的頂級高手,昌普克依舊採取了泰拳坦克式進逼的猛烈打法,以兇狠的直拳和掃腿與巨人族派滲們進行正面強攻。盡管受體型的限制,「泰國白象」在K-1僅獲得5勝5負的平平戰績,而且多次倒在巨人的拳頭之下。不過以75公斤的體重和重量級選手正面強攻打出如此成績,已經幾乎是奇跡。昌普克勝負各半,但他犀利的拳腿功夫以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令泰拳剽悍的拳風深入人心。

2002年首屆K-1max賽事開催,我們再次看到了泰國人的身影,泰國拳王高蘭受邀參賽。其實擅長內圍纏斗的高蘭並不適應K-1 規則,他的肘法和內圍纏鬥技術比賽中無法發揮,決賽中他在荷蘭快拳手的亂拳之下只堅持了1分鍾就被KO。不過面對質疑,泰拳手並沒有在規則上尋找借口,更沒有逃避。相反,越來越多的泰國人走上了K-1 擂台。

2004年兩位泰國人讓K-1 認識到,即使在K-1 規則下,泰拳依然是強者!2004年,85公斤的考克萊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泰國人也能在K-1重量級舞台立足,他在總決賽中僅用1分24秒就以必殺的飛掃KO了133公斤的對手,隨後考克萊在K-1屢屢戰勝巨人選手,創下了8勝5負,2次KO的戰績。在70公斤擂台之上,播求的出現令K-1 刮過一陣「泰國旋風」,他首次征戰K-1就以犀利的正蹬和兇猛的快速連掃踢奪得冠軍。之後K-1多次修改規則限制泰式膝擊和纏斗,在不利影響下播求不適應過、敗過,但他不抱怨規則,不斷求變,練就一副不輸給職業拳手的重拳,接連KO 對手,給「泰拳拳法不行」的批判以有羨友力回擊。至今播求2度奪得K-170公斤總冠軍榮譽,在K-1打出24勝5負,6次KO 對手的成績。從昌普克以小打大到播求的越挫越勇,泰拳在K-1已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在K-1擂台上,泰拳的勝與敗其實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泰拳在擂台上奮力拚搏的每一分鍾都帶給了觀眾享受的過程。泰拳不再是不可戰勝的,但它依舊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武術之一。當今泰拳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比前500年不敗時代時更大。如今無論在是K-1擂台上,還是UFC鐵籠內,我們都可以在頂級選手身上看到泰拳技藝的身影。K-1 「20世紀最強暴君」」彼得.阿茨(Peter Aerts)和K-1max雙冠王「日本銀狼」魔裟斗也都遠赴泰國學習泰拳。UFC「蜘蛛人」安德森.席爾瓦憑借泰拳的打擊技術獨步天下,WEC前冠軍菲柏(Urijah Faber)、UFC前冠軍蒂姆(Tim Sylvia)也都是菲爾特斯泰拳的兆脊常客。這就是泰拳的魅力所在。

⑥ 少林寺的文化影響及歷史價值

論少林功夫文化的當代價值(王崗 高曉明)
◎王崗 高曉明

少林功夫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應如何在新時期確定自己的位置、選擇自己的道路,成為關心少林功夫文化、關心少林寺命運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少林功夫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而深刻的導向意義。
一、文化轉型期的少林功夫文化
1.當今少林功夫文化所處的文化環境
從改革開放以來,到進入21世紀後中國加入WTO,中國社會進入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在中國社會的不同層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改革的深入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興起和發展,給予文化轉型以強烈的刺激和巨大的推動,同時又迫切要求文化領域的改革相配合」。「市場經濟是一種嶄新的文化現象,它的出現,給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等帶來了震撼性的沖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文化真空』和『文化失范』的文化生態危機,也成為市場經濟初期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精神文化建設發展的代價」。中國文化開始面臨改造傳統文化和建立中國現代文化的歷史選擇。
2.少林功夫文化在社會轉型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自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封閉之中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而日漸向世界開放。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開始與他民族文化有來有往。今天,中國社會正經歷著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對外開放更向縱深發展。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提升,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在許多發面受到世界的關注。獨一無二且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少林功夫文化已經開始向著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傳播,但在此過程中它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是並存的。
長期處於農業文明熏陶下的中國社會,在新世紀到來以後開始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這是中國社會遭遇全球化風暴無法迴避的歷史選擇。中國人無論從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方式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也發生了巨變。同樣的,在對待少林功夫文化這類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也不同以前。人們開始意識到它對於本民族的重要性,並開始加以保護和開發。少林功夫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看似與現代社會很難相適應的少林功夫文化也開始尋找著恰當的契合點。
「地球村」概念提出以來,傳媒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在網路時代到來之際,「地球村」變得名副其實。發達的傳媒和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的網路為少林文化在全球范圍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許多的外國人對少林功夫文化興趣盎然。也許以「禪武歸一」為特點的少林功夫文化精髓很難被外國人所理解,但是無論是玄妙的「禪悟」還是精湛的「少林功夫」都在不同的側面吸引著人們的注意。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國人蜂擁至少林寺,以滿足自己的夙願。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日益激烈的競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文明病」已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而對於「文明病」的一個有效的預防手段就是參加體育鍛煉。武術作為傳統項目以其不受場地制約的特點在中國社會向來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武術具有6000萬練習者,這一數字是常年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的一半。」近些年來,由於關於少林功夫題材電影的播映和「少林國際武術節」的活動的舉辦,在國內外掀起了學習少林功夫的熱潮。單從少林寺周邊的武術學校來看,就有80餘所,招生人數達3萬餘人。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少林功夫將會在人們日益追求健康的今天找到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改革的不斷深入雖然為少林功夫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袤的發展空間,但同時在許多方面也向其提出了諸多挑戰。尤其表現在少林功夫文化1500年文脈的傳承和少林功夫文化資源流失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禪武歸一」的旗幟下享譽千年的少林功夫文化,不是僅僅擺在那裡的一些需要保護的文物,而是一種活的少林功夫文化。我們對於它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殿堂、碑銘、壁畫等物態層面上,少林寺的佛、僧、禪、武、醫、齋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更是我們應該加以保護的對象。其次,自「少林」和「少林寺」字樣成為某種商標出現,到入世後對「少林」和「少林寺」商標在國際范圍內的搶注和盜用。世界唯一的少林功夫文化開始被淡化、曲解、混淆和瓜分。在少林功夫僧團隨中國政府代表團赴日本參加中日韓三國建交慶典中,永信方丈從一位日本友人手裡得到「一本厚達3000餘頁的日本國內搶注少林寺、少林寺拳法、世界少林寺拳法聯盟等272項相關商標以及在全球發展了28個加盟會員國的查詢報告」。雖然中國社會開始與世界「接軌」,但在其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許許多多始料未及的情況和問題。長期生長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少林功夫文化已經在一開始就蒙受了巨大的挑戰。少林功夫文化不能夠只是與世無爭的「關門念經」,為了少林功夫文化今後可持續發展問題,應當站出來捍衛少林寺自身的利益和權利。另一方面,在少林功夫在國內外廣受歡迎之際,少林功夫表演、少林國際武術節等活動為少林寺創造了豐厚的經濟價值,但是我們必須在經濟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將少林功夫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加以保護和宣傳。總而言之,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時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正像永信方丈所言:「我要為少林寺下一個1500年考慮。」
二、少林功夫文化的本原價值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並且發揚光大,形成中國化的佛學宗派——禪宗。少林寺以「禪宗祖庭」和獨具特色的少林功夫在中國的眾多寺院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少林寺涵載著極大的文化價值。因此,正是少林的武術文化使得少林寺在世界范圍內聲名遠揚。在少林寺發展至今的1500年裡,它始終發揮著它自身的價值。什麼是少林功夫文化的本原呢?我們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於少林功夫文化的未來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從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為僧人跋陀修建少林寺一直到今天,少林寺作為一個位於中原地帶的皇家寺院,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宗教文化模式。
少林功夫文化的一個顯著的文化價值就是印度佛教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向沖擊和融合,印度佛教在中原大地上最終形成了中國禪宗佛教。中國的禪宗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與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並且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占據了一個顯赫的地位。
「禪以它頑強、活潑的生命力,還活在中國現實的文化中,並且構成現實中國人特別是知識階層一種處世的心態。」始於印度的禪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禪起初在中國的土地上傳播之時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無法避免的發生過碰撞,與不同的宗派之間也經歷過多次的紛爭。中國禪的最鼎盛時期是在五祖弘忍之後禪宗本身的分化階段。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南宗禪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禪有著不同的修持方法。前者主張頓悟,後者主張漸修。兩者對於佛本性的認識也有著極大的不同。這一點從慧能和神秀為承傳五祖弘忍的衣缽所作的偈中可以看出。神秀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之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有」和「無」。最終,南禪宗壓倒了北禪宗,並使得中國禪宗進入繁榮時期。慧能視心性本體為「無」,這是中國禪宗形成的真正標志。這種對於心性的認識正是印度大乘佛教與中國道家思想相融合的產物。而在被稱為禪宗宗旨的四句真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中,「佛」幾乎成為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和「聖人」。這樣一來,漸漸地中國禪宗就超出了宗教,並且向著文化和生活的各個層面滲透。在文化方面突出個「雅」字,例如「從魏晉南北朝以來,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學藝術的許多領域,都不能拒絕禪境的誘惑,甚至不能不以禪境為高雅之境。」而「從生活層面看,悟禪、參禪,不僅為許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趨附,以之為高標;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禪風,也使平民大眾為之傾心。」毋庸置疑,中國禪宗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並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顯現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少林功夫最初產生的原因是為保衛寺院安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林功夫不僅僅是單純地為保護寺院的安全而傳承的一種技擊術,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過去以後它逐漸向著多層面發展,少林功夫的體系也變的博大而精深,其價值也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少林功夫的最經典之處莫過於「禪武合一」。可以說少林功夫以一種特有的修煉方法將中國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思想的精髓融入少林功夫,使得自身更加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在少林寺,和尚練武也是一種『禪』的形式,完全符合石頭希遷『萬物體玄而自現』的思想和雲岩『寶鏡三味』中『即事見真』的禪法。」少林功夫習練的關鍵在於有沒有「禪心」。通過以這種特有的方式練習少林功夫,習練者可以將習武過程等同於學佛修禪的過程。另一方面,少林功夫是以套路為單位的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其動作從設計到組合成套路,都是符合中國古代人體醫學和人體運動規律的。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少林功夫追求自身和自然的和諧。因此,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和改良,少林功夫在發揮人體潛能的同時也可以增強人體多方面機能,顯示出了極高的健身養生價值。少林功夫套路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也融入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韻」、「氣」、「形」、「神」、「意境」在少林功夫中都有完美的體現。例如,少林「象形拳」,其動作、造型形象的體現了各種動物的特徵,真正將力與美完美地結合到一起,那種惟妙惟肖的表演實然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少林功夫中所蘊涵的禪的精神還是中國傳統審美情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與創新的結果。
少林功夫真正在中國大地上揚名還是從唐王李世民授封少林僧人開始的。從那時起,少林功夫的那種愛國主義精神就緊緊地與之聯系在一起。少林寺本應該是佛門禪宗之凈地,與外界無所瓜葛的,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下開始捲入了國家的爭斗之中,並以「安邦濟世」聞名天下。此後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在明朝中期,少林武僧抗擊倭寇的侵略。無論在哪個時期,少林寺在民族危難之時,沒有將自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毅然擔負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重任。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在少林功夫中的滲透,更奠定了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中的地位。因為,無論是從中國的傳統道德思想,還是從佛門的「普度眾生」的願望而言,少林寺「安邦濟世」之舉對於樹立民族意識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都是值得贊揚的。萬籟聲先生所著《武術匯宗》中的專節《少林功夫傳授門徒規條》中有「十願」,其中第一條就是「一願學此本領,保國安民!」「早在十二世紀,少林寺覺遠和尚就為訓練眾僧習武規定了森嚴的『習武禁約』,名為『十禁』: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語;四禁浮藝;五禁盜劫;六禁狂斗;七禁違戒;八禁抗詔;九禁欺弱;十禁酒淫。」少林功夫在這樣種種戒規之下進行傳承難怪少林功夫正義的習武宗風能夠代代相傳而不泯。少林功夫文化發展至今,昔日少林寺「安邦濟世」之舉也許永遠不會發生在今日,但是,那種愛國主義精神會永遠伴同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時期的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譜寫新的篇章。

少林功夫「禪武合一」的精神,對中華武術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進的同時,同樣重視心性的修煉,功夫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少林寺僧人通過修習少林功夫找到了覺悟佛法的另一途徑。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使少林功夫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質。少林功夫的這種宗教品質和文化功能,豐富了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內涵。

希望這些對你有點用

⑦ 從古至今,少林武術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據《少林拳譜》記載游困,少林寺有三十六硬功、豎磨三十六軟功。現在世人所講的「少林七十二藝」通常神纖念被認為是少林武術的總稱。如此內容豐富、技法精湛的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

⑧ 說明當前人們對少林武術價值定位為什麼具有新的時代內涵

因為武術沒落了

⑨ 南少林武術現在興旺嗎當地的武校多不多

南少林武術挺興旺,當地的武校不多,轉型以文化課為主。
南少林具體的地址爭論中,擁有最多贊同者的是三座古寺,一為莆田少林寺,一為泉州少林寺,一為福清少林寺(至今為止,福建出現六臘鎮返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東山的古來寺、詔安的長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東禪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南少林,大量的資料顯示其的確存在過,但卻在清朝時因參與反清復明活動被清廷鎮壓了,是徹底焚毀還是改名換姓至今尚被研究者爭論。但可以確定的是:1.其的確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旅租了輪飢不同於北少林的豐富武學。武術學校有西山學校和劍影學校、南少林武術學校。

⑩ 武術的發展過程

武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人類社會主要以狩獵等原始的生產活動為生,並從中學會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頭等器具擊打野獸的方法。這些擊打的方法多是基於本能的、自發的、隨意的身體動作,人們還不可能有意識地把搏殺技能作為一種專門練習,但這些擊打技能卻為武術的形成准備了一定的先決條件。在原始人類的生存競爭中,為爭奪食物、領地、或為爭奪首領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間的性選擇中經常發生人與人爭斗的現象,這些人與人的爭斗,有力地促進了原始武術的形成。到了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之間有組織的戰斗,更加速了原始武術的形成。人與人的戰斗,使得大量生產工具逐漸演變為互相殘殺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藝及戰爭所需的格鬥技術也逐步從生產技術中分離出來,並沿著自身的規律向武術方向發展。
原始武術的發端,與原始宗教、教育、娛樂等活動也密不可分。在人類原始文化形態中,這些活動常常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社會多位一體的文化。在這些文化活動中,生產經驗、戰鬥技術的傳授與練習是最重要的內容。其中的戰鬥技術,常常以原始武舞的方式來體現,它融知識、技能、身體訓練和習慣的培養等為一體。原始武術在原始社會多位一體文化的混沌母體中萌發生長。
(二)歷代武術發展概況
從原始的生產、生存活動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鬥技術,從而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個地域的人類活動中都曾出現,如擊劍、泰國拳等。但從原始格鬥術發展成擊舞一體,內外兼修的武術形式,則是由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車戰是戰爭的主要形式,車戰所需的射御技術和使用矛、戈、戟等長兵的技藝就成為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同時,拳搏與角力也是軍事訓練與選拔武士的重要內容,並形成了一定的競賽制度。當時,舞、武不分,合而為一,稱為「武舞」。它是將用於實戰格殺的經驗按一定程式來演練,是古代武術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由支離破碎向系統化演進的象徵,也是武術套路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
瞎芹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軍事戰爭逐步由車戰為主變為步騎為主,使得兵器和武藝都有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這對士卒的選擇與訓練更加嚴格,促進了軍事武藝的發展。同時,具有表演性、競賽性與娛樂性的競技較為盛行,以擊劍為最,武術的功能向多樣化發展。隨著奴隸制的崩潰,歷閉軍事武藝逐步流入民間,其技擊技巧以個體性為基礎,在個體性前提下武術技藝向多樣化發展。隨著武術的多功能發展及技術日趨完善,從實踐中來的武術理論開始形成。如《吳越春秋》記載的越女論劍,理法深奧、論述精闢至今未失光彩。武術功能、技藝的多樣化,以及武術理論的出現標志著武術體系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

秦、漢、三肢神裂國時期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武術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有較多武術著作問世,如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武術流派雛形開始出現,如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談到劍術已有「法」,而且各異,便證實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基本取代了劍在軍事上的地位,而劍卻在非軍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漢代刀劍之術以及相撲、角抵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東傳日本。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術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逐漸與養生相結合。然而由於玄學盛行,追求煉丹與長生不老,其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唐代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開始實行武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武勇人才,對武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武舉制的創立無疑激發了更多人的習武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對唐代尚武任俠之風的盛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大推進了武術的繁榮發展。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以民間結社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撲社」等。「社」的形成,為民間武術傳授、交流、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宋代城市發達,在一些娛樂性的群眾游藝場所如「瓦舍」、「勾欄」中出現了大量以武賣藝為職業的民間藝人。他們的表演不僅有單練還有對練,極大地促進了套子武藝向表演化方向的發展。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是武術大發展時期,其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種和器械得到了大發展,武術作為軍事技術、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藝的多種價值為人們所認識和利用。自明代以來,以戚繼光、程宗猷、茅元儀為代表,對宋以來的武藝在技法、戰術和教學訓練方面總結出較為系統的基本理論,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記》都總結出拳術是學習器械的基礎等循序漸進的教學訓練法則,並且明確提出了武術的健身強身功效。在清代,武術與道教養生、內丹術和導引術進一步結合,並逐步形成為武術內功。在此基礎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批註重內練的新拳種出現並迅速發展。此後,冷兵器在軍事上的地位明顯消退,由於武術具有健身、防身、自衛的功效,所以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吸收傳統文化的養料,豐富鍛煉形式,升華技法理論,在不失攻防內涵的前提下,沿著體育方向不斷發展。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中華民族積弱積貧,社會各界提倡國粹體育的呼聲高漲,中國傳統的武術為國人重新認識,一些以研究武術和開展武術活動為主旨的新興社團紛紛建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育會」就是維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並於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了兩次國術國考,進行了拳術、長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賽;此外,還組織過一些規模較大的武術表演活動,如1929年的杭州國術游藝大會及1936年的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等。與此同時,受西方先進體育教育經驗的影響,武術進入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課堂;武術的研究也逐步開展,一些武術論著先後出現,如武術史學家唐豪的《少林武當考》、《內家拳研究》、徐致一的《太極拳淺說》等,都開始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武術。武術在民國時期有了極大的演變與發展。

閱讀全文

與少林武術文化如何創新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