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如何理解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2023-03-31 13:27:35

Ⅰ 內化素養,以文育人

      為深入解讀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新的變化,更加明晰未來語文的教學新方向,2022年5月21日上午,在語文教研員王老師的安排下,我於線上觀看了上海師大文學院教授鄭桂華老師關於《義務教育課程標准》的解讀報告。聽了專家老師的解讀,結合對新課標的閱讀,我有了一點兒自己的領悟。

        鄭桂華教授對歷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有了一個整體回顧,並且從課標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單概述,更讓我們明了課改不是專家隨意的指手畫腳,消閉而是有歷史沿革軌跡的。鄭教授提到2022版新課標是對以往課標的突破,以核心素養體系引領的,有對課程目標的優化,課程內容創造性的表述,學習評價的創造。

        語文核心素養是在語文素養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液蔽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的凝練,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概念知識的抽象學習,要到真實的情境中去才有意義,才能成為素養。語文課上核心素養遷移到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中,是學生在積極地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在培養孩子的要求上,鄭老師以《散步》中對稱句式的推敲、品析為例提到學生由此不單單是學習句式,而是養成敏感語言習慣,把握作家的感情,理解主旨,由此審視自我人生生活,在讀書中學會分享人生經驗,改進精神生活,改進生命鬧橋州品質。

        素養是內化的,隱性的,但通過我們的語文學習實踐,培養出對生活敏感,有責任,有擔當,有溫度的人,才是每一個語文人的責任和目標!

Ⅱ 以文化人是什麼意思

「以文化人」的意思是「用文字、文章等教化人」,「文化」一詞,最初是由兩個字組成,「文」有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意思,人受教而變化為「化」。
文化二字合用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藝形式變化人之氣質。「由人化文,以文化人」這里的人的概念應該是指文化中通俗所說的人,即歷史記載上的人。

Ⅲ 如何認識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文化育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系統工程,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必將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一、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抱守「育人為本」的理念
(一)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它由人所創造,又為人所特有。有了人類社會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處理各種關系的綜合體。文化蘊含一定程度的理性,但它並非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由社會演化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包涵知識、價值觀、倫理、制度、宗教的精神培育體系,不但反映了特定的物質文明,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積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所以,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徵。文化是一種影響和力量,是一種信念和方向,是一種凝聚的靈魂和血脈。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正如著名的台灣人文大師柏楊先生所言:「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就像一條壯觀而偉大的河流……」
(二)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自古到今,文化是育人之本。從教育的產生來看,文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教育的過程來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傳授過程,我們平常所說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等,其實都是文化育人。從教育的環境來看,文化是一個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的生態文化系統,它為人們提供了文化氣息,營造了寧靜心境,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動力。教育用什麼來培養人才?肯定回答是:文化。正如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所言:「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決定了人的本質,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看,文化能夠幫助教育對象完成社會化,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和獨立意志的社會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把人類社會長期積淀的文化成果傳遞給教育對象,這是教育的根本基礎。比如,我們在談到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困難時,關注焦點還是投入不足的問題,其中較為明顯的現象是高等教育投入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於同樣是金磚國家的印度(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後加南非),而對思想觀念和文化上的缺失往往估計不足,這就導致了教育過程中偏離「育人為本」這一根本教育方向的狀況。因此,我們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表明「育人為本」必須是教育的第一要義。「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還要關注所服務之對象——國家和人民,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以不斷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是富國強民的生產力。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一般情況下,文化更多地表現為精神財富。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既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技是一種生產力,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文化是生產力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保證。文化生產力在當代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這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形成的明確認識。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強調無論是堅持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還是走文化興政、文化興業之路,其實都表明事業的發展要以文化生產力為基礎、為核心,這是事業興盛的基本保證。中央領導同志在我們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毛澤東同志也曾講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里程碑式地立起了這樣一面文化的旗幟,就是讓我們有所指望,知所趨赴。因此,發揮文化旗幟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我們的共同願望。可見,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生產力、競爭力、創造力,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源源不斷的根本動力。
二、堅持文化育人必須注重素質教育的提高
(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對象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它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教育對象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國民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態度、能力和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育。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成人教育,是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基本特點是全體性、基礎性、發展性、全面性、未來性;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格;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方面的辨證統一協調發展。文化素質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文化建設最重要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豐富、文化需求的滿足,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當前,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是我們黨履行執政使命、執政職責的必然要求。因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深入研究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問題,這一重大舉措,將推動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二)文化育人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文化育人的理念,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功利浮躁這種環境社會的影響,而提出的以素質教育內容中的文化教育為重點,來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一個理念革命。人的生命質量要表達尊嚴、情感、精神、信仰、能力、責任等諸多要素,通過文化育人所表達的素質教育突出了兩個方面的建設。一是「態度」建設。一個人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其本質表達的是一種情感,其動力展示的是一種情趣,其內涵隱喻著豐富多彩的想法,其靈魂散發出創造的活力。所以,「態度」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基礎。二是「能力」建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對社會、對家庭通過活動來表達一份責任,而且還需具備支撐人性進取美德的心理素養和精神狀態。「能力」的修煉是經驗的結晶,表達了文化育人動態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達了創造性學習和生活中的靈性和悟性。所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和處理問題的質量的體現。正是這種「態度」和「能力」的修煉,構成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質量的基本保障。這一理念,代表了我國先進的文化發展方向,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義,是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2011年4月24日,我黨領導人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並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後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重要論述的內涵極為深刻,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黨領導人之所以發出這樣一個偉大的號召,其目的就是為了積極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進而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三)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核心價值觀。提升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以及人才的培養水平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塑造人的靈魂和培育人格要比造就人才更為重要。為了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市場影響力而忽視人格培養,那是「失去靈魂的卓越」。對此,文化育人創新了素質教育「尚德」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尚德」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抵制精神浮躁所表達的自律,是一個主體意識的覺醒。德的境界是善良與包容,德的修為是良知與倫理,德的修煉是責任與忍耐,德的襟懷是舒展無褶皺,德的氣質雕琢出人生的高貴。素質教育「尚德」核心的確立,不是教育活動的增減,而是教育目的之創新;不是教育方向的改變,而是教育理念之升華。這種創新和升華,是對社會誠信與真誠做人信念的尊重。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行業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往往要觀照政治取向、社會價值和教育性的保障。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在於廣泛地發揮影響、提升生命信仰的內在支持。「尚德」是從心靈與人的本性層面對人的素養提升所表達的教育性。因此,「尚德」成為心靈的環保,成為支撐生命質量的重要內涵。其次,「尚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強調「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樹立「德潤天下」的精神與理念,用「德」的標准形成基本的價值判斷和教育導向,並轉化為行為准則。「尚德」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牽引力和生命文化的原動力,是對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和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理念的繼承與光大。「天下為公」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公德,「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人性美德的社會道德,而無論公德與道德,都是個人德行的自省。「尚德」的理念不但引領教育,還在凈化社會。因此,「尚德」有「國訓」之尊嚴,有天下為公之「公德」,有人性之自律、自省之道德,是人生價值觀的理想歸宿。再次,鑄就美德是文化育人的目標。文化育人不是一種有形知識的灌輸,而是向教育對象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進取、責任、包容、感恩、良知、謙虛、勇敢等美德,以此表達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並潛移默化地浸潤於靈魂和精神,其終極目標在於鑄就人性的美德。一種理念涵養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塑造一種人才,社會的凈化,只有通過文化表達的精神「過濾」,才能體現出創新力和凝聚力;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推廣,只有通過文化的理念詮釋,才能表達出適應發展的新境界。因此,文化育人是堅守人性美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社會變化積極向上風氣的思想資源。
三、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弘揚傳承創新的精神
(一)文化育人必須遵循教育的內外部規律。認識文化育人的意義,關鍵是要搞清楚文化的特徵、本質、價值和意義。文化的特徵就是創新,創新就需要對現狀進行反思,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去重新構建。所以,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營造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而文化育人強調了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必須遵循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規律。從內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主體靈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和素質的發展,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從外部規律來講,必須關注時代的變化和國際競爭的特點,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充分發揮教育的文化承傳與創新作用。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發展創新文化,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文化育人在發展創新文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培養人才隊伍過程中肩負著極為重要的特殊使命。
(二)文化育人必須基於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文化育人為核心推進文化承傳與創新,關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理念,明確目標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這一體系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規范性與導向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包容性的統一,具有廣泛的指導性和適用性。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無論對於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還是對於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堅持文化育人,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體現黨員幹部的基本理念、文化傳統、現實態度、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確保教育方向的准確性和內容的正確性。
(三)文化育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國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歷來是人們極為重視和積極探尋的一個領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深入推進,全黨全社會全民族對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呼喚文化自覺,呼喚文化立根,呼喚文化育人,已成為當代社會和當代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和神聖使命。所以,堅持文化育人,就是堅持抓根本、抓基礎、抓長遠,這是文化為魂的深刻涵義。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的重要力量,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關繫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我們全民族全社會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實踐證明,人類對於社會的研究,不是對人的研究,而是對文化的研究。歷史留給後人的有形之物惟有文化。文化是永恆的。它有著超越時光的氣脈,它凝聚著政治、經濟,還有人性。文化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鑄造人的精神和靈魂。而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價值體系所體現的意義和作用實施育人的一種手段。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樣一個認定,就是表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永遠離不開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價值體系對於人們的影響。所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就是要通過文化上的活力和精神上的張力,來共同推動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理解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設的實質性、重要性、必要性,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自覺把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動我省人社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Ⅳ 如何立足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我國歷來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民族文化傳統,時至今日仍未過時。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核心的點就是價值觀,也是當下社會文化傳承的主流和方向。它能夠有力的引導社會輿論,凝聚社會共識,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鞏固壯大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增強受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有序,各行各業都能在傳統文化長河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之地,但需要我們立足當下,融於時代,從實際需要出發,對傳統文化去粗取精,提煉出適合自身修養升華的文化精髓。同時還要以創新發展的眼光和心態去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才能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中華經典詩文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對公民和青少年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
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社會對中華優秀文化和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廣大公民和青少年的道德素養和語文素質,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凈化社會風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Ⅳ 文以化人是以文教化人,請詳解

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鉛遲最早是「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稱,體現了一個行為養成的過程。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較早見於戰國末年所編的《易•賁卦》,有「以文教化」的意思,其結果是使天下槐叢李人均能遵守文明禮儀,這與「武化」相對立。
中華民族歷鄭州來重視「以文教化」,所謂「觀乎文天,以察時變;觀乎文人,以化成天下」,「敷文化以柔遠」等,說的就是「文」對人的指導意義。

Ⅵ 文化育人——你是如何理解的

文化育人,實際上應該首先是在對於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其次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結果!是文化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和這個過程的結果和體現!不是矯揉造作的外表、也不是刻意地追求而是人對於文化沒數的熱愛和深刻地理解以及對於這種理解的體現------
這種體現在素質(即枯凳首內在的心理素質),也在行為(即運用文化粗空的指導行動的外在表現)。

Ⅶ 以文化人是什麼意思

「以文化人」的意思是用文字、文章等教化人。

「文化」一詞,最初是由兩個字組成:「文」有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意思。化作「變化」解,人受教而變化為「化」,故本義作「教行」。

凡以道業誨人為教,人能接受此道業而變易其氣質以遠過遷善,即足以證明善教得行;人接受教誨則在賣禪各方面必起若干變革,此變革謂之「化」。所以文化二字合用,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藝形式變化人之氣質。

以文中游塵化人的相關詞語—以德潤身:

以德潤身的意思是用仁德愛護身體,修養身心。以德潤身中「德潤」出自孔子《中庸》,原文是:「富潤屋,德潤身。」

意思是:富裕可以養護好房屋,然而對身體的愛磨或護、滋潤及保養卻要靠「仁德」,說明「仁德」有多麼重要。

Ⅷ 文化育人 育人文化

    文化是一種給人養分的東西,文化無形中給人帶來精氣神,文化浸潤著我們的每一天。 校園是搜磨局傳播知識的育人場所,處處文化育人,那就離不開育人文化。學校是由一個個班集體組成的大家庭,班級就像是一個個細胞,只有每一個細胞都能量滿滿,我們的校園才是最好的生長狀態。

      校園文化能體現校園風貌,職工精神面貌;班級文化,通過師生共同創設自己的特色,看得見的硬文化和看不見的軟文化來營造最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為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溫馨和諧的文化氛圍,力爭「讓每一面牆都會說話,讓每一處環境都能育人」,給游困學生創造一個理想的成長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在這里被尊重、被欣賞。一年一度的班級文化建設按部就班的進行著,開學初,老師和孩子們會根據新換教室的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本著用最低成本,最佳創意,最符合本班特色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班級這個團隊的優勢,用心打造屬於自己班級的文化。

    十月,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月份。瞧,在各位老師的認真規劃、合理布置下,每一堵牆都變成了「無聲的導師」、有聲的教育,每一個角落都成為了「文明的源泉」,班級也成了孩子們第二個美麗溫馨的家。

      主題鮮明的黑板報、個性突出的主題文化。圖文並茂的手抄報、最美書法、優秀作文,最真情的成長日記、讀書筆記等作品均來自學生之手。通過教室文化,不但讓孩子們正確認識了疫情、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疏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機會」的理念也在班級建設中得到體現,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以生為本。

      作為一線班主任和年級組長,我和團隊姐妹們一起打造團隊文化,藉助班級文化建設這個平台,把每個孩子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盡可能多的展示孩子們的作品,給他們提供舞台,彼此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增強他們的個人成就感,集體榮譽感。

      「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主題黑板報,我們在主題班會的基礎上,宣傳模範先鋒事跡,並指導孩子們如何在生活學習中踐行先鋒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的設計簡潔大方,又不失童趣;我們的書寫工整,給孩子做好示範。

        「會說話的牆」,給人帶來視覺盛宴,在孩子們一幅幅作品中,引起情感共鳴。

我們的「文明旅遊」小報,展現出來的不僅是旅遊小知識,更多的是圖文並茂的美感,色彩搭配的協調美,布局設計的整體美。

「優秀書法展」,每一個作品都折射出漢字的內外美,每一個漢字都寫出了結構美,每一筆一畫都露出筆鋒美。

「數學小報」更是讓人嘆服,雖然是二年級,雖然有父母幫助的痕跡,但只有動手做了,動腦世讓思考了,動手寫了,才能更好的把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區別,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收集整理在一起,不僅把知識點弄的透徹了,無形中數學素養也得到了培養,學是為了用,用才能體現學的價值。

「比一比,看一看,誰最棒」是我們班八個小團隊比學趕幫超的痕跡管理平台。團結組、奮進組、爭先組、創優組、天使組、精靈組、夢想組、無敵組。我們的組名積極向上,充滿了正能量,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越來越強了,團隊合作意識越來越默契了,不再我行我素了。

「成長足跡」這里展示是孩子們的成長日記,一串串腳印,留下一個個美好記憶,一段文字,一句告白,一聲問候,一次理解,一篇小日記,帶給我們的將是無限的財富,留下的會是我們成長的足跡。

「衛生角」我們把掃把排個隊,用粘鉤和麻繩給他們安個家,用自己的身軀保衛著我們的家園,看起來像和睦的兄弟。

      物盡其用,卡紙、泡沫紙、鐳射紙、乾花、樹葉、麻繩......在老師、家長、學生的手中,好像被施了魔法,全都活了起來,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各班均做到了窗明幾凈、地面干凈清潔、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亮點和創意,個別班的設計內容豐富新穎、特色文化氛圍十分濃郁,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化是無形的,時時處處給人能量;文化是有形的,點滴小事,每個角落都能體現,給人以美的感覺。要想文化無聲的育人,我就要打造無形有形的育人文化。

Ⅸ 什麼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

藝。

釋義:指文學和藝術。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社會迅速發展,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精神與物質的不平衡會導致人心靈的空虛。文藝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精神財富的積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名言:

1、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毛澤東

2、這富有歷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會,人類的文化應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3、藝術是最偉大的,它無論用何種方式,將難以計數的偉大觀念送入觀眾心底。——羅斯金

4、有如語言之於批評家,望遠鏡之於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愛獻生

5、藝術不是享樂、安慰和娛樂,藝術是一樁偉大的事業。藝術是人類生活中把人們的理性意識轉化為感情的一種工具。——列夫·托爾斯泰

Ⅹ 「以文化人」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含義

以文化人」的意思:用講道理的方法來感化別人。

閱讀全文

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如何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