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對待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
⑴對待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應該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伏態化的有益成果,取長補短,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⑵同時,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斷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⑶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飢廳輪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方向。
⑷總之,要立爛信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㈡ 高二政治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擯棄封建主義的糟粕,巨集揚和光大優秀民族傳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利於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就可以學習,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就要摒棄。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時間太長,所以有些好東西都變極端了(比如「孝道」變成了愚孝,,再比如「依法治國」變成了嚴刑峻法)。
還有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比如男女不平等之類觀念,必然要拋棄。
易中天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叫「抽象繼承」。比方說「依法治國」不是學習嚴刑峻法,而是學習公平合理的精神;比方說「孝」不是犧牲自身尊嚴去侍候父母,而是學習擁有感恩的心;在比方說男女不平等不可取,但是男女工作合理分工確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他方面同理。
(1)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我國文化遺產,就要採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糟粕,吸取其精華。(2)堅持辯證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要採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的態度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東西。
宗祠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特徵性瑰寶,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地標。過去,過多的評判其作為「族權」的消極方面,產生了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今天要基於科學認識、科學運用、科學發展的要求,積極保護和傳承宗祠文化。
1.法制規范,切實保障宗祠文化的存在環境。從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要求出發,制定和實施宗祠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充分尊重歷史,尊重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在城鄉規劃、文物保護、非遺保護、土地保障和供應、財政保障、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宗祠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
2.加強調研,全面掌握宗祠文化的存在狀況。要像文物普查一樣,通過切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全面掌握區域內的宗祠分布、歷史沿革、結構規模、經典範式、遺跡遺存、重建和修繕計劃、代表性管理人、活動內容和特色,並及時了解其發展動態。
3.綜合利用,完善宗祠文化的存在方式。把宗祠納入公共服務網路體系,要充分利用宗祠的廣闊空間和熱鬧人氣,在行政、法律、文化、教育、體育、科技、醫療、康復等方面設定服務站點,配置必要的裝置設施和專業人員,面向全體村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4.積極引導,發揮宗祠文化的存在作用。一直來,各級 *** 和幹部對宗祠及其活動沒有正面應對,發揮其對農村基層建設的積極作用。發揮好了,這是一份寶貴的社會資源,「有利於提高村民自治的執行效率並降低成本」。應該積極利用,要積極主動地了解群眾的想法和要求,做好引導宣傳,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社群發展和宗族興旺的關系,把寶貴的人力、物力、時間、精力都疏導和匯聚到發展這個主渠道上來,這也是擺在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5.廣泛宣傳,引導正確的宗祠文化存在理念。通過平面和網路媒體,積極有效宣傳附著於宗祠的優質精神文化資訊,讓更多的人來關注、關心宗祠文化,共同參與宗祠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多創作宗祠文化題材的藝術作品,對優秀作品給予獎勵,條件成熟時設立專項獎勵基金。
宗祠文化起源於名門望族,原本是權貴和財富的象徵。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和發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漸密切相關。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於祖先的驕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動力,匯集起來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們對待中華文化的態度: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繼承和傳播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古為今用。
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採眾長,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不要盲目崇拜,推崇。
傳統文化中理應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思想成果,這些內容的本質其實也是百年中國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如何對待西方文化」進行探索的結果,現在把它歸為中國傳統中,不只是理論上應該,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做重復性勞動(其實我們從新重新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未必比得上彼時的祖先們,無論是從自身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還是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歷史使命感,現在可能都遜於百年前)也是對近代祖先的尊重。
事物是永恆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主次方面是辯證統一的,要求我們堅持矛盾分析法,堅持一分為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主流,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堅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適應時代發展的合理的這一主流價值,也要看到其不符合時代的成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發揚也要批判。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是揚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在進行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尊重各國民族、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堅持為我所用、博採眾長的原則,全盤排斥和全盤收取都是錯誤的,而是要在批評中繼承,加強溝通了解,尊重雙方的文化價值,應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㈢ 試論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之異同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強和國際各領域合作的深化,正確對待我國古老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國人對待西方文明由於民族歷史問題而產生崇拜或排斥等諸多心態,本文認為對待中外文明應秉持承認、尊重、學習、理解、互補、共榮的基本態度,才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論文關鍵詞:中外文化;異同;交流;理解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各種文化之間既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各有不同於他者的獨特之處。中國自百年前被迫開啟國門,三十多年前自主對外開放以來,關於中外文化異同的討論就一直是熱門話題。既有長期旅居海外人士乃至華裔後代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也有人類文化社會文化學者的潛心研究,深入分析,更有許多「老外」也樂此不疲,這對於我們的思考和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僅就學習和工作中的體會,對怎樣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異同尤其是「異」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承認、尊重 文化主要指某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包括顯形的和隱形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談不上合不合理的一切,在某一時期作為人們行洞衡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可以說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種文化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我們對中外文化要一視同仁,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要給予足夠的尊重。不能採取「鴕鳥」態度閉上眼睛當作不存在,也不能自我否定採取民族文化上的虛無主義態度認為外來的一切都比本土的好,更不應採取文化沙文主義,視一切外來文化為蠻夷,唯我中華文化獨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不利人,也束縛自身的發納旅做展。 比如希伯來文化,已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雖然猶太民族兩千多年來散布世界各地,直到二戰後才有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但卻能保持自己的傳統,維系著民族的延續。靠的就是文化的強大力量!伊朗總統內賈德先生揚言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怎麼可能?猶太民族受到的迫害,遭受的苦難還少嗎?有文化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消亡,誰能把深入骨髓血液中的文化輕輕抹去呢? 二、學習、理解 承認了尊重了各種文化存在的客觀事實,就有必要去學習它理解它。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帶來了經濟、生產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隨著交流的增多,多種有著不同底蘊的文化交流碰撞就不可避免。我們要學習、研究、理解外國的文化,尋找中外文化的共同之處,也要尤其注意差異性。 例如,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思維物化後形成的文化差異更是大相徑庭。一般來講,中國人比較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所以中國文字造詞比較注重形象;而西方人更重理性,重邏輯思維,所以英文更多考慮實用價值。同一個東西,中文叫做「明信片」,而英文直譯為「傳遞的卡片」(post card)。繪畫上,西方的油畫注重寫實,講究色彩,光線變化,透視效果,而國畫講究的是寫意,意在言外,留下更多想像空間。中國人畫一個人騎馬,周圍有紛飛的蜜蜂,表現的是「踏花歸來馬蹄香」。中國人不直言你兒子落榜了,卻說「最後一名是孫山(我),你兒又在孫山外」(名落孫山)。再有,中國的飲食文化講的是「色香味形」,而西方人偏重於營養的保證,一天攝入多少卡路里、維生素、蛋白質等。 學習、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更要理解差異性其來有自。例如中國人說某人「像老黃牛一樣幹活」「氣壯如牛」,英文中要表達同樣意思卻是用「馬」。那是因為中國人向來鎮啟用牛來耕田種地,而早期英國人是用馬來耕作的,都是好幫手,詞語中卻不同了。這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了差異。可以說中外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差異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地域、人種、歷史、宗教、生產生活條件、甚至氣候、人數都會對文化的形成造成許多不同的影響。 三、互補、共榮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文化是客觀事實,文化間的差異不可避免。我們既要互相尊重理解,更要學會包容,吸取各自的長處。互相取長補短才能達到和諧相處,互利共榮。在各民族相處,各國家交往,各種文化交流中,最要不得的是傲慢與偏見。 例如在政治文化上,西方人就常犯這樣的毛病。有些西方人士一心要讓世界各國都變成和自己一樣,他們採取的是「非我族類」「黨同伐異」的政策,強制推銷自己的制度、文化、民主。比如在中東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而中東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民族宗教情況復雜,發展程度不一。你一概打為「異類」而代之以「民主」,而非當地人民的自主自願選擇,那麼「突變」的結果只能是混亂甚至倒退。中東和中亞鬧過「顏色革命」的一些國家反美反西方情緒高漲與此不無關系。文化上的傲慢與偏見的後遺症由此可見一斑。 傲慢與自信是兩碼事。自信是應該的,必要的。因為資本主義二百多年的成功發展而產生西方文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卻不該由此完全否定其它道路與其它文化。同理,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近百年來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基本統一的歷程,有近幾十年的快速的巨大的發展,而更加自信是應該的更是必要的。但絕不意味我們可以傲視其它國家,看不上外國文化。自信再前進一步就是傲慢與偏見了。 中國需要中華文化的自信,中國也從不諱言自己文化中的短處。中國提倡的是相容幷蓄,取長補短。文化上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中華文化就從來沒有被其它文化完全征服,也更沒有徵服其它文化的企圖,而是和平共處。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等帶來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是互相學習吸收;鄭和下西洋也並非如哥倫布那樣去征服佔領。今後也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多樣的文化並不一定意味著沖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發展才是必由之路,共贏之路。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全面接觸,大交流大發展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再次呈現出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我們應該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有更多的自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的自覺,發揚中華文化歷史中互相取長補短的優良傳統,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同繁榮發展做出我們的努力。
簡單來說有3點:
一、承認、尊重
二、學習、理解
三、互補、共榮
(1)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我們每個人都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取消盲目自大的心態 要知道近代的科技的發展與我們無緣 我們所謂的悠久歷史也不盡是繁華
弘揚中國優秀民族精神
對於外來文化 取其精華 取其糟粕
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過洋節究竟好不好?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於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著名作家流沙河感嘆地說道,傳統節日目前處境尷尬,而洋節卻備受推崇,每逢洋節,那種喧囂讓人瞠目結舌.而每逢端午、重陽、中秋,卻相當冷清,讓人痛心疾首.
魯迅說的「有所師承」,「有所擇取」。
*** 說的「取其精華,剔除糟箔」。
對待中外文化,要堅持批判地繼承本民族的文學遺產,並接受其他民族文學影響,取人之長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革新與創造發展我國文化產業。
不卑不亢,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人處在人的世界裡,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陌生、冷漠、喧囂又沒有意思,再善良的人眼裡也會透著冷漠。其實,行走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所以,電影是個好東西,它經常把鏡頭鎖定其中一個人,講述關於他的故事,於是你的眼睛變得溫柔起來,順著他的感覺,一起喜怒哀樂,許多缺點、錯誤都被容忍,讓你覺得順理成章,情有可原,因為那是一個人,彷彿就是你自己。
電影就是這樣,讓人喜,亦讓人悲。而在今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充足。電影迎合了人們的心理,所以今天電影的發展也倍受人們的關注。帶著對電影熱愛與關心,我們走進了這個課題。
回眸過去的電影發展史,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後,電影已發展到數字化時代。奧斯卡金像獎、金棕櫚獎等已成為中外電影人一生追求的目標。然而,這些獎項卻大部分被外國影人拿走,為什麼中國的影視作品很難在國際上獲獎?為什麼中國影視不被世界所接受
提出疑問:-----大片僅僅是娛樂嗎?
1、《黃河絕戀》和《泰坦尼克號》對比:這兩部影片均以一段歷史題材為背景,以愛情為主線。可是《泰坦尼克號》成為響譽全球的大片,獲得多項奧斯卡大獎,而《黃河絕戀》卻在奧斯卡評選中早早出局。為什麼會這樣呢?
《泰坦尼克號》成功之核心 ----征服世界人民的「思想性」! 「人性的考驗!」 ---- *** 總書記評價《泰坦尼克號》
「人性的考驗」確實是這部影片的最能牽動人心的地方。在今天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在被超 *** 的忙碌漸漸冷淡下來的情緒中,人們可以從這部影片中找到些許人心的溫暖。在欣賞完這部電影之後,令我們感動的,難道僅僅是它美麗的愛情故事嗎?不!在我們腦海里久久盤旋的鏡頭,是在生死關頭還傾心的演奏交響樂的勇敢的樂手們,是在紛亂逃亡的腳步中還努力維持序的船員們,是在危急時刻仍然沒考慮自身安危,主張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婦女的舉動,而老人們卻安詳的躺在床上,等待著與自己忠愛的伴侶化做永恆,把逃生的機會留給更多年輕的生命……,西方中產階級價值觀今天風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財富觀念.這種觀念的特點是一切判斷均從財富出發。《泰坦尼克號》的主要篇幅是鄙視以財富取人的,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著對以財富劃分等級秩序的叛逆。一般認為,這種叛逆正是美國自由平等精神的標志。問題是叛逆不是針對財富,只是針對等級差別,而叛逆者自身最終也是為著追逐財富。譬如Jack因賭博贏取了一張船票,要到美國發財的狂喜心態頓時溢於言表。毫無疑問,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獲取財富的精神。
《泰坦尼克號》影片的大部分構思都是在炫耀財富的魅力。豪華的遊船本身已是一種象徵:它把財富的魅力表現得很有生氣,並盡量顯示西方在二十世紀初葉所具有的因斂財有成而無法掩飾的傲慢。Jack站在船頭狂叫「我是世界之王!」後來導演卡梅隆在奧斯卡頒獎會上也如此狂囂,充分說明了西方中產階級在贏取財富方面傾盡心智的精神境界。
所謂浪漫愛情史詩盡管動人,但它可以視為這種西方財富觀念的點綴。無非是說,追逐財富本身不妨礙愛情生活的純潔,因此,也就不妨礙把財富當成愛情生活的點綴。價值連城的「海洋之心」貫串影片始終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Rose既珍視愛情,同樣珍視「海洋之心」的財富象徵。所以許多觀眾直觀地認為,這一點已起碼說明露絲的愛情不夠純潔。
為什麼要用「海洋之心」作為貫串全片的重要道具呢?它難道對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有任何襯托的意義嗎?其實沒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愛情絲毫無損。「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給這段愛情添入一種中產階級財富魅力的氛圍,讓人感覺到財富的魅力真是無處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愛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艙里完成。華貴生活的實現,似乎才是浪漫愛情的終點。這樣的浪漫史詩,說到底是西方中產階級價值觀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階級價值觀,和以自然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國精神認為生命的價值是天地賜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與人性地生活,就已經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幾乎百分之百的著名中國電影,都不會去涉及財富、等級、灰姑娘或者青蛙王子那樣的課題。大概這就是中國文化精神和西方價值精神的巨大差異。
但盡管有差異,《泰坦尼克號》在中國還是取得了很酷的票房收入。不只是中國,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著比愛情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人性的考驗!」,它有世界上最崇高的思想,以至於使世界都接受了它的思想。
3、《卧虎藏龍》和《黑暗中的舞者》對比:
這兩部影片都有很強的藝術性,且都在國際上抱獎一堆,而《卧虎藏龍》則是中國第一部獲得4項奧斯卡獎項的影片。雖然它在國際上很輝煌,但是在中國的影響卻不是很大。而《黑暗中的舞者》卻可以處處生輝,這又是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看《黑暗中的舞者》,卻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樹的小說的標題,《挪威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從比約克那張四分五裂滲透北歐氣質的小臉上,森林,雨水,天籟,這些帶著自然的氣息彌漫過來,舞在塞爾瑪,其實只是一種白日化的想像,現實里的她,卻逐漸湮沒在黑暗中,盡管內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閃亮,卻無法逃避悲劇命運的追隨。
《卧》在美國被宣傳為婦女解放 而不是武俠片,成為西方人了解東方文化的一個視窗,美國人被劇中的東方的文化所吸引,令人所嚮往的神秘的東方國度,不被美國人所理解的「江湖」(卻是吸引人處),其中的絢麗的武打場面,異域風情的強烈的色彩沖擊,可能還有它所宣傳的婦女解放吧,以上的種種理由使它擊敗了其他的競爭對手而勇奪4項奧斯卡大獎,成為當屆最成功的外語片。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卧》在國外風光之後,回到國內卻反應平淡,與獲得4項奧斯卡大獎的殊榮不相對稱,這引起了我們的深思。《卧》在國內反應如此平淡是什麼原因呢?是國人不認可呢?是拍的不好呢?還是情節不吸引人呢?據我們的調查所得,《卧》給國人的印象是「太爛,不行」。也許是這類影片在國內太多了吧。西方人不了解東方的文化,《卧》即是給西方以神秘,來吸引西方人,這是《卧》在美的成功之處。
《卧》的成功是它把東方的美麗文化帶給了對東方一無所知的西方人,使他們開始了解神秘的東方,對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致於對《卧》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喜愛。
大片真的僅僅只是娛樂嗎?
不是!這是我們在欣賞和對比完六部大片後的共同感受。
自從1895年巴黎以賣門票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誕生之日起,電影就被打上鮮明的商業烙印,以好萊塢為領軍的進口大片更是如此。屢試不爽的英雄美人題材,不惜動用核彈、艦艇、戰斗機的巨集大場面,至死不渝、纏綿動人的愛情童話,以及永遠吸引觀眾的層層懸念等娛樂要素被近乎完美地組合在一起,強烈地沖擊著觀眾的視聽。 但是,好萊塢贏得觀眾的深層次的殺手鐗卻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片的「思想性」並不是直白的說教方式來體現,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節和人物言行舉止當中,即以藝術性的方式來體現思想性。進口大片永遠是以娛樂為目的的,但是娛樂也永遠不會是唯一的目的。一位影評人說,「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是以娛樂性為主的進口大片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影評《美國麗人》
在電影進行到一半左右的地方,極度沉迷於V8攝影的男孩瑞奇給他新交的女朋友珍妮看他所拍過「最美麗的影片」。片子里是一個迎風飛舞的透明塑膠袋,貼著紅磚牆角不斷飄動,飛上、飛下,左移、右飄,伴隨著滿地枯黃的落葉,恣意飛揚。而那鏡頭就只是跟隨著塑膠袋,鎖定它曼妙的舞姿,幽雅而緩慢地飄動,一會兒好像即將要貼到地面,忽然一陣風又使它拔高飛起;螢幕畫面停留在影片上,鏡頭越來越近,配合著平淡單調的樂音,剎時之間時間彷佛也暫停了,只剩下那單純的節奏緊扣每位觀眾的內心,竟是好美好美…就這樣,才幾分鍾的光景,導演卻利用這平凡無奇的塑膠袋,交代了本片一個重要的主題:停下來,靠近點,看清楚。
這部電影首次執電影導演筒的舞台劇名導山姆曼得斯選擇用輕松詼諧的方式呈現,別具巧思、喜感十足的音樂寓於沉重的主題之中,用略帶嘲諷的口吻告訴你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悲劇,像是一首荒謬的中年協奏曲,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之餘,也能回過頭來思考電影里隱隱傳達出的悲哀訊息。
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走進後張藝謀時代
當年張藝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表現到今天來看才知道是一個奇跡——他那時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憑借《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就抱走一頭頭金獅。當然,天才畢竟是不多的。——一個好的導演是成功的關鍵。外國影院最有殺傷力的硬體動感電影起源
被譽為本世紀文化娛樂領域新一輪朝陽的動感電影,伴隨著經濟的騰飛,忽如一夜春風,被眾多有識之士引入國內娛樂業。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被動感電影所帶來的不可言表的驚險、 *** 所征服。動感電影自產生以來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歷程,從最初的平台式和十人座發展到如今的870放映機,渦輪式100座300平米大視域的最大規模至尊裝置「turbo tour 」系統。該系統整合諸多當今最新技術:計算機遠端控制技術、程式控制液壓運動模擬技術、高清晰度超大畫面放映技術、DTS數字音響技術、數碼3D影象製作技術等。但這種先進的硬體設施還沒有真正的走進中國。
中國影視路在何方——廣吸外國成功之經驗;相容世界優秀文化,走自己的路!
結題語:
研究性學習。這是一門與應試教育截然不同的科目,對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大有裨益。我們2004級6班的部分同學,攜著《中外影視文化對比》這個課題,站在了研究性學習這條嶄新的道路上,用雙手真切觸控素質教育這個對我們來說有新奇又令人興奮的事物。
回憶是欣慰的,而過程是艱苦的。「萬事開頭難」的現實讓我們摒棄了浮躁和不切實際的空想,從而端正態度面對研究過程中的每一項任務,每一道難題。從街頭數以萬計的問卷查到圖書管中繁雜的搜尋工作,從浩瀚的資料整理到電腦螢幕下的挑燈夜戰,在忙碌而充實的日子裡,一切工作和程式都在我們控制下順利的進行著。近一年後的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案頭豐碩的資料和成果,是學校賦予的榮譽和勉勵,是越來越多人的出謀劃策。而這些寶貴財富的獲取,憑借的不是平常針對考試的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而是自己的毅力和貨真價實的能力。
一年前的我們,就像霧里看花一樣遙望著似乎不可及的素質教育;一年後的我們,在研究性學習這條路的盡頭,已經嘗到了素質教育的甜頭:投身社會時間的拘束與畏縮,讓他們走開,在嬌生慣養中滋長的孩子氣,讓他們走開,認識事物的膚淺,妄下定論的淺薄,讓他們走開……我們用言行和實物證明了:自己不是溫室里的弱苗,不是無所作為的一代!
回顧過去,成績斐然,展望未來,前途燦爛。面對眼前的榮譽和光環,我們不會驕傲,更沒有理由止步不前。在以後的日子中,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放開手腳,動手創作的園地。回首看看,豐收的土地,彈掉衣上的一路征塵,我們還要再上路!
㈣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古代文化成就
1、優秀的成就,我磨腔們要接受蠢游渣,例如古代詩歌等等,我們從小都在學習
2、糟粕的成就,我們摒棄,例如文人之間贈送小妾這樣的成就(參考蘇東坡),我們就不要學習了。
3、有帶悄些好的文化成績,我們應該介紹給外國例如,到處的孔子學院,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成績外流的表現。
㈤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世界文化遺產
1、通過課外閱讀、藝術欣賞和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大力宣傳民族文化,自覺保護文化遺產。
3、向有關部門提出保護文化遺產的合理化建議,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4、提高保護文化遺產意識,自覺擔負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敢於同破壞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作斗爭。
(5)如何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擴展閱讀:
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意義:
1、有利於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有助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3、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石。
4、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5、是維護世界多樣化和創造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㈥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300字
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華民族就會落後。
㈦ 如何對待古代文明成果
引以為豪,引以為警,自我督促。自秦漢至元明我們都是世界中心,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我們可以驕傲的宣稱:除了我們巍巍華夏,皆是蠻夷。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倖存且依舊生機勃勃的古老文明,我們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我們曾引領世界近二千年之久,我們的文明成就奠定了現代文明的基礎。我們的歷史成就如此輝煌、如此顯赫,我們怎能不以此為豪,怎能給祖宗丟臉,怎能不力爭上游。回顧往昔,我們應該感到愧疚雀鬧尺,我們應該記住歷史頃高的教訓,刻骨銘心。明清以來的文化專制,扭曲的社會道德,輝煌歷史產生的傲慢及其帶來的束縛,使我們的文明逐漸僵死。我們或許要感謝西方文明,因為他們將我們從昏死中打醒了,而感謝的最好方式就是超越他們。以歷史中的輝煌而自豪。因為我們不輸任何其他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們不需有任何自卑,而是其他民族面對我們會自卑,這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歷史底蘊。以歷史中的輝煌為警。因為一百年前我們落後了,我們輸光了所有榮耀,被踩到了爛泥中。雖然現在我們現在重新崛起,但我們依然是追趕者。我彎改們需要歷史的輝煌來督促自我。以我們的驕傲,不能以一國追平全世界,怎能稱得上崛起,怎能算再續輝煌,怎能無愧於歷代先祖。
㈧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世界各國的文化
我們要客觀平等地對待不同文化,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價值,平等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優秀成果。尊重珍惜各國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體現了全球意識,開放的胸懷和崇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