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文化物質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非物質的屬性,更多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當今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有著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對「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商品化、去神聖化、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就不會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你知道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有哪些
非物質性、傳統的、屬於國家也屬於世界的具有深刻意義的文化遺產,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要具備一些基本特徵,其最主要包括:流傳區域、歷史淵源,傳承譜系、瀕危狀況、保護措施,基本內容,主要特徵、主要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等。這些內容是申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時最重要的內容。 除了申請文本外,還需要提交照片、視頻,甚至實物。 然而,在實踐中,令人遺憾的是,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信息和材料將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同時,很多非傳承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提交好的文字、照片、視頻等資料。
小知識 皮影戲是一種藉助燈光投影屏幕表演的戲劇,通常被稱為燈籠皮影戲或皮影戲。 皮影戲出現於漢代,發源於陝西,興盛於清代的河北。 它以紅、黃、藍、綠、黑五種純色為主。皮影戲在中國大江南北都有分布,派系眾多,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
㈢ 解釋一下什麼叫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不依靠物質為載體的文化,比如以語言或文字為載體的神話傳說、戲曲文藝等等形式的文化就是非物質文化。
而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出有具體形態外表的物質的文化,如人類創造出來的碗筷、衣服等有具體形狀的物質活動就可以稱為物質文化。
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1)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宗教、藝術、哲學等;(2)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語言、文字、風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聯等。(3)與物質文化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儀器的方法等。
例如:崑曲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㈣ 非文化物質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系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
㈤ 非遺文化是什麼意思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2020年12月,隨著「太極拳」和「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的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㈥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㈦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有什麼區別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
一、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不同
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具有「非物質」性。「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是兩種文化遺產最本質的區別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非物質性,可稱為非物質或無形遺產,這是存在的基本特徵之一。
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無論是不可移動的,還是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財產,都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建造、創造、製作的,離開了物質材料,它們就不復存在。由其所具有的物質性,它們又是以一定的形態(形式、形狀)生存於一定的環境中。
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存在的領域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於人類的精神領域中,即存在於人們的口頭傳說和表述中,存在於傳統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中。而物質文化遺產則存在於人們的物質世界中,即以一定的物質形態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前者是一種技能,後者則是一種物質的本身。
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不同
文化遺產有什麼樣的特性就有什麼樣的保護方法,這是它們各自的特性決定的。物質文化的生命已經終止在一個歷史點上,而且凝固在一個物質外殼之中,因此是按一個歷史物的特徵來保護。一般採取考古發掘,整理歸檔、收藏修復、展示利用等。
將其既有的物質形態保存下來,使之永續存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活在生活中,存在於不同的介質之中,因此,是按一個現實物的特徵來保護。一般採取傳承、建立傳承中心、建立傳承人保障制度、教育等方法進行保護,並傳承給下一代。
(7)非物質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范圍
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
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8)非物質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㈨ 非物質文化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那些非物質形態的,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東西,如少林武術,文化習俗等。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1)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宗教、藝術、哲學等;(2)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語言、文字、風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聯等。(3)與物質文化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儀器的方法等。例如:崑曲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東西,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的,像那些古董都是有歷史性藝術和科學性質的,都屬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簡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