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思想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思想

發布時間:2023-04-03 05:51:52

『壹』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系和言行准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准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斗啟敬為准則。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空慎,「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旁啟」。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貳』 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儒釋道嗎

不是儒釋道,下面詳細說一下!

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透過一切復雜的表象看本質,文化的本質就是沉穩、規范、優雅,這種思想傾向,無論從生活的哪個方面文化都是如此。在這些方面我想舉一個例子,但是在這裡面又涉及到文化定義的幾個方面,這里我們要談一下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是相對於經濟、政治、人類所有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而言的。

綜上所述,任何民族、任何時代的人,無論意識形態如何不同,無論文化如何不同,其文化的沉穩、規范、高雅的傾向永遠不會改變。

『叄』 什麼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兆並此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蔽蠢。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佛家思想用一個非常簡潔的概念來概括就是——「自覺」。這個「自覺」是「自我覺悟」的意思。佛教整個的思想精髓就是覺悟。怎麼才叫覺悟?為什麼要覺悟?覺悟是達到解脫的道族迅路,人通過自我覺悟最終要達到這個解脫。這個時候「解脫」這個詞就成為整個佛教展開的最為核心的概念

『肆』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

傳統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伍』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思想以及仁義禮信愛

『陸』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主要的核心是什麼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 仁 義 禮 智 信
中華民族發源於大河流域,沿岸的肥沃土地滋養著先民的幸福家園。而頻繁的洪水是打破完美的一大憂患。由此而必須的長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使先民們習慣於服從統一的領導,頌揚著勇敢忘我的治水英雄。而集眾人之力抗拒自然之力並逐步取得勝利的過程亦是先民們很好的認識自身的契機。較之於縹緲無跡的上帝,先民們更多的崇拜傳運此咐授給自己生存本領的祖先和領導他們治水的英雄,也更多的關注得之不易的安寧生旁純活。這種理性的關懷映射到意識形態領域,便出現了關懷人本身和生活本身的思想言論。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形成的先秦儒家思想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它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至關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泛濫和沖擊的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簡述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准則。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范,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范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鍾鼓乎哉!」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系,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扒激」(天道)的關系,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系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系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范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孔子作為多少年來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雖然在當今的社會,已沒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話掛在嘴邊,作為行為、處事的准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題、范疇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僅是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朝朝代代的變更,已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文化,對我們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種沖擊。 當今社會利益沖突、物質泛濫,人們對於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流於形式,甚至逐漸淪喪,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響極深的我們所謂「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禮儀。在現時代,眾多關於中國文化斷代、中國沒有精神支柱的說法日益廣泛之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為廣大國人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頭。而我看,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認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關於孝道的提法。因為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這種思想在我們心中也在已經紮根,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像孔子當年的思想一樣,通過教育人們對自己父母慈孝的親子之愛,而層層外推,逐漸將著這愛推廣到社會每一個人的身上,讓人們學會「惻隱」和「不忍」,讓它成為化洽天下之誠愛。雖然愛有親疏、遠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們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則很容易將社會中所有的人融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於本民族的內在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民族有了向心力,從而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員維系起來,維持社會的平穩、安定還有和諧。 當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於表面形式的地方,如嚴格的要求人們守三年之喪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對父母一味的服從等。雖然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孝道嚴肅、鄭重的態度,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繼承孔子的思想的主體部分,用變通的觀點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華,並將其運用到當今社會中,以求得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 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准則。對於這個標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況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范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儒文化不像希臘哲學一樣從世界中去尋找終極。世界是我們人的世界,與我們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離開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無」。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質形態,還是微觀的原子和宏觀的宇宙,它們只是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終極存在也只能是作為本源的「心」。所以說,儒文化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說。它不像宗教學說一樣從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賜。萬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樣,人的主觀不管怎樣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脫,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圍內活動,先天規定了他的責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有的人碌碌無為,是他與自己的本性分離,成了自然體系中的一顆浮塵。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發掘,培養人的崇高和偉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學,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於經驗知識,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和理性的推理,而是來源於思想的領悟和自我的直覺。

『柒』 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如何概括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瞎散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易傳>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磨畝氏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
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
三耐灶、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

『捌』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一、關於傳統文化類型的諸種意見
中國人很早就對文化類型有所認識,古代人已將中原地區的華夏農耕文化與周邊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漁獵文化加以比較,兩漢以後,又將本土以入世精神為特徵的儒家文化與來自南亞出世精神為特徵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較,
近代以降如嚴復、李大釗1893-1988,廣西桂林人,中國現代思想家和現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堅持講真話,以1953年與毛澤東公開「爭」而為人所知,對建國散團後一個時期內開展的階級斗爭也不完全贊同,1970
第一種意見是按地理環境區分文化類型,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產生、衍變、豐富和發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和獨特的經濟社會土壤里完成的,因而大致分為河谷型、草原型、山嶽型和海洋型,而中國文化的主體是屬於河谷型的。
第二種意見按照觀念文化與一定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進行分類,將文化分為農業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認為中國文化屬於農業文化的類型。
第三種意見,審視中國文化形成發展的走過的路程,認為儒、道、墨、法、佛等諸家思想學說,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內容和核心,在其形成期,是儒、墨、道、法並行,在其發展期,是儒、道、法、佛並行,雖然各家思想相通互補、互為關聯,但儒家思想始終居於主導地位。 第四種意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封建制文化。名田制是秦漢時期以軍功爵制為基礎的,在地廣人稀的條件下制定的有關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制度。
1 梁先生認為,「文化亦可以說是一民族生活的樣法」,亦即「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所有人類的生活大約不出這三個路徑樣法」:其一,「本來的路向:就是奮力取得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他的要求」;其二,「遇到問題並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隨遇而安;他所持應付問題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的調和罷了」;其三,「遇到問題,他就根本取消這種問題或要求,這時他既不像第一條路向的改造局面,也不像第二條路向的變更自己的意思,只想根本上將此問題取消」,並認定西方人「所走的是第一條路向」,「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是走第二條路向」,「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是走第三條路向」。
唐龍朔元年(661),惠能在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隨從作鎮掘胡務,劈柴踏碓八個多月。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時神秀呈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口誦一偈,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此,喚惠能到堂內為其講《金剛經》,並傳以頓教衣缽。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1、統一性與延續性
作為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漢字雖然在產生年代上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聖書字略晚,但是不管是楔形文字還是聖書字,都已經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只有漢字在經歷了四千年的漫長歷史以後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依然為我們所御攔沿用,而且還將長期地使用下去。
以前的研究者大多把漢字和古埃及聖書字以及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一起視為表意文字。但是表意文字並不能完全概括漢字的全部性質。這是因為,占漢字80% 以上的形聲字,是表意表音的文字。例如「婚」、「姻」二字,左邊的「女」是表意的部分,右邊的「昏」、「因」是表意的部分。更為重要的是,漢語中還有一部分詞,本來沒有專門記錄它們的符號,而是借了一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充當。例如用本義是胡須的「而」字,記錄漢語中與之讀音相同的連詞「而」。在這種情況下,漢字已經完全是表音文字了。所以,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
半期,國內便有學者提出,漢字的性質應該是表意和表音相結合的意音文字。
東漢學者許慎提出的「六書」說,是最早從科學角度對漢字結構進行系統分析的理論。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系統地闡述了「六書」的條例,指出「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採用許慎的「六書」名稱。 形聲字是最具造字能力的一種造字法。在《說文解字》所收的近萬字中,80% 以上。在現代漢字中,形聲字的比例已超過90%。
我國文字源遠流長。所謂遠古時代伏羲和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反映出我國文字產生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現,與漢字起源有關的資料,一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仰韶、良渚、馬家窯和龍山文化時期的刻畫記號;一是原始社會晚期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象形符號。古文字學家以前以為大汶口遺址(約在公元前
3000年-前2500年之間)出土陶器的刻畫圖像該已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刻辭。甲骨文是指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代都城遺址殷墟出土的一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又稱殷墟甲骨文字。它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被曾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首先發現並收集的,經當時的學者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研究,確定這是殷代的一種文書,記錄著殷王朝的許多事跡,是研究殷代歷史的珍貴資料。據不完全統計,安陽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有二十多萬片。

對過去的「中國」拿破崙曾說:「不要喚醒酣睡的巨人」。英國人打敗了拿破崙,馬上就發動了鴉片戰爭,使中國蘇醒了。
由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組成的東亞,擁有眾多的人口。這些民族的活力、勤奮、勇氣、聰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部毫無遜色。??並且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
從兩千年來保持統一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有資格成為實現統一世界的新主軸。([英)阿諾德.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第1版,第291—295。)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恐怕可以說正是中國肩負著不止給半個世界而是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同上書,第289頁)
這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長、倫敦大學國際關系史教授阿諾爾德·湯因比和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在探討人類社會和當代世界問題時講的幾段話。

中國文化具有連續的統一性特徵,又具有一元的連續性特徵。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聚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能夠不受外部的影響,獨立地發展,具有極大的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具體表現如下:
(1)政治的統一
廣川儒生董仲舒以深厚的儒學修養起而應對,獻「天人三策」,系統闡述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的天人感應理論,他在《舉賢良對策三》中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治制數變,
商周時期開始,中原農業經濟逐步占據主流,農業文化同化、融合其他文化,從而促成了人們重視現世人事的實用理性精神4。所以從西周開始,人本的宗教意識開始取代神本的宗教意識,故《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祀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孔子也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歷史上雖也曾有神和宗教,但都是一定條件和范圍內的信仰,一旦神權超過君權,則會受到無情剿滅。所以中國文化注視的是人間的是非,追求的是人應遵循的倫理規范及道德法則,對於來生,很少加以關注,所以古代文明初期,即沒有經歷過神權國家階段,進入中世紀以後,也沒有出現歐洲那樣的基督教神權統治。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殷周之際,中國就出現了民本思想的萌芽5,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重民富民的觀點,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老子也有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的傾向。 《華嚴經》「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左傳》通過人物言行所表現的進步思想是很顯著的。首先是民本思想,例如衛人逐其君,晉候以為太甚。師曠說:「或者共君實甚。??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又說:「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縱)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十四年),表面上似乎沒有擺脫天道鬼神的觀念,但實際上卻是根據人民利害來發表他的政見的。這正如他論石言一樣(昭八年),都是借題發揮,給統治者敲了一下警鍾。然明對子產問為政說:「視民如子,見不仁者,如鷹之逐角鳥雀也。」(襄二十五年)逢滑對陳懷公說:「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哀元年)
3、重群體輕個體
中國社會的最大特徵是家庭本位,家既是人生活的依歸,也是人格生長的母胎,血緣在中國倫理中,不僅是一種基本的人倫關系,也是其他一切關系的前提,個體首先是家庭的成員,然後才是社會的公民,在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往往把家庭看得比個人更重要,特別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注重個人的責任與義務,即「盡倫」。對家族的熱愛,進一步延伸為對國家的忠,當不能兩全時,則忠為重,即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在家盡孝,在外盡忠。
(2)宗法集體主義原則
(3)追求社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把人作為與牲畜、動物相對待的整個的「類」來理解6,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因而把人的個體價值歸結為社會價值,以社會標示個人,強調人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強調人對社會的服從。因而強調推己及人,強調個人對社會的奉獻與犧牲。
4 先伊尹的「天難堪,命靡常」(《咸有一德》) 之說,後來的周統治者也據此得出了「天不可信,我道唯寧王德延」 (《君奭》)的結論。荀子,「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5 《尚書》所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6荀子《王制篇第九》中說道:「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君者善群也,君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4、重人倫輕自然 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的自然界作為一個客觀的認識對象來研究,而作為一個具有人倫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結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規律,只重注履行人倫關系、道德義務。
5、崇老尚古 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是以上古的「黃金時代」為價值取向,以恪守宗法倫理道德作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會傳統作為價值評判的標准,人們總是回頭過去尋找社會理想,法先王之道,復「三代」之禮,把上古三代時期氏族社會的生活圖景,當作最高的社會追求和理想境界。所以儒、墨、道、法各家皆法先王以重其說,借先王以推行其政治理想。所以不但《禮記·禮運》中的「大同」理想是假託孔子之口對孔子以前社會的追敘,孟子亦曰:「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而且先秦諸子中,儒家的其他人物也是言必稱堯、舜,道家言必稱黃帝,墨家言必稱大禹,農家言必稱神農,正如侯外廬先生所說,「他們穿著古衣裳,說著古言語,而企圖說明未來世界的自己的憧憬與夢想。」不僅如此,即使是秦漢以降,《呂氏春秋》言及「公則天下平」的社會理想,仍托始於「昔先聖王之治天下」的時代。
6、《列子·黃帝篇》中虛構的「華胥氏之國」也被說成是黃帝晝寢而夢的神遊之地,阮籍同樣也是把自然主義的理想遙寄於「昔者天地開辟,萬物養生」9的洪荒之世,鮑敬言所提出「無君無臣」的理想更被置於「襄古之世」。
7、艱難的留學之路 1901年庚子賠款後,美國利用賠款資助中國留學,直到此時中國人仍把留學看作一件很丟人,很可怕的事兒。第一批留學生計劃招收120人,但很少有人報名,所以只好作為一項政治任何分配到各地,即使如此,也難以招到學生,只好又到東南沿海等一些思想相對開放的地區招收,最後又從香港招收一些學生才勉強完成任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害怕留學,據傳說,留學生出國後要剝皮,然後換成狗皮,以便展覽。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工程師師詹天佑是在謝姓鄰居答應將女嫁給天佑時,詹父才答應兒子出國的。
所以中國長期以來,只有理藩院而無外交部,和六部中的「禮」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直到明朝還保有「四夷館」,負責外交翻譯等一些事務,即使如此,仍難滿足需要,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時就是請二位傳教士作翻譯。清朝五口通商後,才設立「五口通商大臣」,也並非專職,先由兩廣總督兼任,後由兩江總督兼任,而北方與沙俄的關系則由伊梨將軍與黑龍江將軍兼任。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帝仍拒絕英法在京設立公使館,最後,萬不得已才依照俄國的方式設立「留學生館」,指示外國公使「不必年年跋涉」。1860年,外國人攻入北京後咸豐帝逃往熱河後,恭親王奕訴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處理「外交事務」時,咸豐帝仍建議「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但仍為臨時性機構,長官也由軍機大臣兼任,而與之並存的還有南北洋大臣,其辦公場所也較其他六部簡陋,直到義和團運動以後,1901、2、24才在英國設立常駐的對外機構,建立駐外使館。
林則徐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仍然認為英國人腿不能屈,所以只要中國士兵每人手握一根竹桿,就可打敗英軍;而楊芳認為英國的人所用炮船為「邪術」,主張「以邪制邪」,就紮上竹排,內放各種穢物,特別是女性用品以破敵。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寰志略》雖是第一批介紹四方情況的書籍,以「張外夷之氣焰,損中國之威儀」而受到人們的批評,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仍稱人為「夷」,也仍有人批評他們有「用夷變夏」之嫌。
義和團稱傳教士為「大毛子」,中國的「教徒」為「二毛子」,用洋貨的人「三毛子」等,以至於「十毛子」,認為通過練拳可以刀槍不入,慈禧太後竟也信為以真。
總的來說,春秋時的眾多民族,有的與華夏融合,如東夷;有的則急劇壯大,和華夏諸國分庭抗禮,如楚國,就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稱霸一方的。若從這一時期民族斗爭的總體趨勢來看,以北狄和楚對華夏的影響最大。北狄南侵中原,楚向中原擴展,構成了春秋時期中原華夏諸侯國的兩支強大的對抗力量,為此,《春秋公羊傳》記載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春秋是中國各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時期,各民族的融合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以各大國為中心而實現的。中國民族在經過春秋兩百四十餘年的發展後,進入戰國時代。之後,中國各民族及其相互的關系又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有的強大,有的消亡,有的與他族融合,有的沿襲舊稱,有的啟用新名,但無論怎麼變化,各民族仍在中國大地上交錯共居,互相依存,遷徙往來,逐漸融合。

『玖』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擴展資料: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豎畝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御瞎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

「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余拆森舒的儒學思想。

『拾』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近現代以來,隨著中國歷次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勢衰微和西學東漸,國人對傳統文化多有質疑,有褒之者,有貶之者,反反復復,因情勢不同而異。

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好好在那裡,不好又不好在何處,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不能因情勢不同而作牆上草任意褒貶,使國人無所適從。

所謂傳統文化,廣義上看應包括中國有史以來的所有文化,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狹義上主要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的中國儒釋道文化,特別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從漢武帝始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期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後期一儒統天下,雖然也有釋道參雜其中,個別時候甚至蓋過儒術,但總體上是儒家獨步天下,無有能與爭雄。前期,應該說是積極的,各種思想學術觀點相互交流碰撞,在春秋戰國時期緣於當時的社會形勢達到極盛,開創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比肩於歐洲之古羅馬和希臘文化。後期,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封建國家以政權強行推崇,雖然在當時和後來起到了鞏固封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的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文化學術被束縛,人們思想被禁錮,儒家學說自身也在皇權的籠罩下不斷式微、沒落、保守、落後,成為阻礙中國社會謹野發展的官方學術。就儒家文化本身來講,也有個發展階段問題,漢武帝之前大致為先秦儒學,武帝至宋為漢魏經學,宋以後為程朱理學。先秦儒學只是當時的一個著名學派,在當時諸子百家並立的情況下,為中國社會文化的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來的兩個發展階段不斷官方化、程式化,終於成為鉗制人們思想、制約社會發展的教條,於明清之際登峰造極。國人現今所言之傳統文化,一般即指漢武帝後的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特別是程朱理學。

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看出,總體上中國傳統文化相較於世界近現代文化,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空洞說教相較於自由、民主、人權的現代價值觀,已經是一種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盡管這種文化在其總體落後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華部分,但作為一種文化主體,、它顯然已不能再適應我們近現代社會的發展,更不能適應當今信息時代的需要,用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這個問題實際上早在戊戍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時即已解決,甚至在明清之交黃宗羲、李摯、顧炎武等人即已洞明此事,卻為何在近現代特別是在今天仍有人在此問題上步嚴復、張勛之後塵不斷尋釁。一則由於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現代社會的轉軌一波三折、反反復復,使國人對新文化的先進性產生了疑問;二則由於一些人的教條主義思維作怪,看問題簡單片面,一但社會發展遭遇挫折,不是克服困難向前進,而是向後尋找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葯,迷戀於過時的文明、昔日的輝煌,袁世凱、張勛如此,吳佩孚、蔣介石如此,建國後一些沒有遠見的領導人和現代的一些偽學者如此。

任何一種落後文化都有其積極的成分,任何一種先進的文化也有其消極的地方,我們說先進落後是指總體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論譽鎮,毛主席不是也講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嗎?難道我們能因為傳統文化有些合理的成分就視為金科玉律嗎?難道我們能因為現代文化有其消極的地方就棄之不用嗎?難道我們能因為東南亞和西方一些國家的學者鼓吹和提倡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就認為這種文化從總體上仍然有生命力嗎??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將會閃耀其千古不變的光輝,但這並不能掩蓋它作為一種文化主體的沒落性,狹義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根本上看是一種封建意識形態,必須革而除之。現而今我們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恰恰在現實中繼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華民族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沒有繼承到,致使國人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國民道德素質愈來愈低下。反而是港澳台和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廣大。近年來海外和東南亞熱炒中國傳統文化,實際炒的就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而不是所有的傳統中國文化,更不是現今我們一些人所言之傳統文化;即便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要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也有賴於東南亞諸國的民主化改革,同樣是儒家的一些優秀文化成分在我國古代和近現代就很難發揮其作用,此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奉勸我們的一些政要和學者登高望遠,勿作井底之祥虛喊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