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高唐的文化遺產有什麼

高唐的文化遺產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03 12:07:43

1. 唐代有哪些文化遺產

盛唐世界稱雄,文化比肩政經。絲織三彩銅器,商賈雲集兩京。
天文令瓚一行,算經淳風孝通。地理吉甫杜佑,葯學思邈為聖。
雕版印書興起,道佛兩教風行。哲史不乏名作,雕繪敦煌遺風。
詩詞李杜白溫,古文韓柳運動。書法樂舞傳世,交流兩出名僧。

希望對你有幫助

1.唐代商業:唐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性大都市,佔地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其中常住國外人口就有5萬,此外東都洛陽、揚州、廣州等城市也非常繁榮。由於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唐朝與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唐代對外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唐三彩、絲綢、銅器、工藝品等。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是我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唐代出口絲肆嘩織品就有綾、羅、綢、緞、錦、綺、紗、絹、綸、縑、帛等,種類繁多。絲路自漢代發展到唐代時出現了極盛高潮。當時和唐代以西各國,有橫跨歐、亞北部的東羅馬,佔有整個西亞的波斯,還有後來興起的大食倭馬亞王朝(公元661--750年),它們都注重於對外陸路交通的開拓,極力加強和中國的政治、經濟聯系。陸上絲路到了唐代中期隨著安史之亂爆發而衰落。但海上絲路的興起而且繁榮,唐朝國力汪雹散強盛,在廣州設市舶使,掌管對外貿易,開創了歷史上長達千餘年的市舶制度,開辟了「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到大食國)的貿易航線,出現了「大舶參天萬舶爭先」的圖景,外國商人來廣州多的年份達10萬人。
2.唐代天文學: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683年~727年)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樂(河南南樂)人。724年(開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時的一位工程技術專家梁令瓚和工匠們一起,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724年,一行還倡議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測量北極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長度,並設計了一種叫做復矩圖的儀器,用來測量北極高度。一行從這次測量中算出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在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經度)一度的長度。它與現代測量子午線的長度111.2公里相比,雖然還有較大的誤差,但這種用科學方法實測子午線的工作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修制新歷,到727年(開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歷》。這部歷法系統周密,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文實際,是當時的先進歷法。後來的歷法家幾乎都是按照它的結構來編寫歷法的,直到明朝末年吸收西洋歷法後才有所改變,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大衍歷》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內插公式是一行數學方面的貢獻。
3.唐代數學:王孝通生卒年不詳,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數學專著是《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在《緝古算經》中,解決了大規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問題。李淳風(602年年~670年)曾奉旨註解古算經十書。十部算經是指:《周髀》《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等,他為整理和保存我國古代的算學文獻發揮了巨大作用,李約困氏瑟博士稱他為「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著作注釋家」,他還著有世界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已佔》,他與袁天罡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准確而著稱於世。
4.唐代地理學: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歷史地理專著,全書四十卷。它記述了各郡縣的戶口、物產、山川古跡、地理沿革等內容,是研究唐代歷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書各鎮篇首的地圖在宋朝時已經遺失,因此,後人又稱之為《元和郡縣志》。李吉甫關注的地理重點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意義在於「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杜佑(公元734-812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財政學家、地理學家,曾任宰相。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此外還撰有《理道要訣》一書,系《通典》的要義,杜佑認為地理的重要在於「辨區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由此我們看到,唐人的地理思想就是強調實用性、強調地誌要記載關涉國計民生的有用內容。
5.唐代建築學:唐代土木結構的建築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當時首都長安城就是一個規模宏偉、世界上僅有的建築群。據近年考古工作者的實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內有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宮殿區,建有雄偉的宮殿和亭台樓閣;宗廟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內,街道寬闊挺直,里坊整齊劃一,宗教寺院、公卿官員府第林立,組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大都城。長安城的建築設計對國內外的城市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當時國內各州城和日本國的都城建設皆競相仿效。現存的唐代殿堂建築有山西省五台縣境內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它們是國內目前僅存的兩座木結構古建築。而西安市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則是唐塔中最享盛名者。
6.唐代醫學:唐代醫學有很大的發展,不但分科較細,而且名醫倍出,其中最傑出的是京兆華原(陝西耀縣)人孫思邈(581年~682年)。652年(永徽三年),孫思邈寫成了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三十年後,又寫成了《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補前書之不足。通常把這兩部著作簡稱為《千金方》,這是孫思邈一生辛勤探索的結晶。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了5300多個葯方。他對婦科和兒科特別重視,把他們列在卷首,主張獨立設科。他注意葯物配伍和辨證施治,首創復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葯物的採集和應用方面,孫思邈也有突出的成績。《千金方》共收載了八百餘種葯物,對其中二百多種葯物的採集和炮製還專門作了記述。由於孫思邈對葯物學和醫學所作的巨大貢獻,博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後世尊稱為「葯王」。唐朝醫學的另一個傑出成就,是在659年(顯慶四年)由蘇敬等人集體編修的,圖文並茂的葯物學專著《唐新本草》。此書共五十三卷,收集葯物844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定的葯典。
7.雕板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印刷術是雕板印刷,大約在7世紀中期,已經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紀80年代,有了作為商人納稅憑據用的「印紙」出現。824年(長慶四年),在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到文宗大和年間,四川和江淮一帶民間已經每歲「以板印歷日」,在市場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可見在唐後期雕板印刷已相當發達。
8.唐代宗教:唐朝積極提倡各種宗教。當時從波斯傳來的有祆教、摩尼教和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此外伊斯蘭教也隨大食商人在長安等地流傳,但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傳,唐人信仰的並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勢力最大,影響最深。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從李淵起皇帝就以教主的後裔自居,積極扶植道教,企圖藉助神權來鞏固皇權。666年(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進一步尊老子為大聖祖,令人畫老子像頒於天下,要求生徒皆習《老子》、《莊子》等,又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以壯大道教的勢力。玄宗還派人四處搜尋道經,編纂《道藏》3744卷。當時兩京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道觀也很多,僅長安就有三十所。據統計,到884年(中和四年),全國共有1900餘所道宮,道士達1.5萬餘人。 佛教在唐代逐漸形成了許多佛教宗派。各派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提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等,引導人們逆來順受,安心現狀,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在諸派別中,以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的影響較大。以慧能(638年~713年)為代表的禪宗,興起晚,但影響卻遠超其他各派。禪宗相傳是由南印度僧人達摩在北魏時創立。武則天時,禪宗分為南、北二宗。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兩個大弟子,一為神秀,一為慧能,神秀創立北宗,慧能創立南宗。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張歸納為四句偈。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說,通過長期苦修,排除雜念,然後才能漸悟成佛。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反對神秀的漸悟說,主張佛在心內,只要凈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批的經卷,便可以頓悟成佛。慧能的這種簡單速成的方法,對於那些看不到出路的廣大百姓,對於靈魂空虛的地主官僚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南宗戰勝了北宗,得到廣泛流傳。到唐後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壟斷了佛壇。整個唐代,佛、道二教的斗爭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武則天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壓在佛教之下。唐武宗為了打擊極度膨脹的寺院經濟勢力,聽從道士的建議下令滅佛。宣宗繼位後,又下令扶植佛教。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簡化了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加強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在與道教的斗爭中佔有一定的優勢。

9.唐代哲學:唐王朝一直採取儒學為先、尊佛崇道的開放文化政策,促進了儒、佛、道三教的沖突和融攝,推進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發展。中國佛教隨著國家統一,南北佛教的合流,逐步完成了中國化,進入了鼎盛發展期。隋唐時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等。各宗派分別編制了世代相承的「法統」,並各自建立起佛教哲學體系。佛學成為隋唐時期中國哲學的最高形式。各宗派之間的融攝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唐以後,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漸成為主流。在隋唐王朝的重視和鼓勵下,經學研習與仕祿之途掛鉤,促進了經學的發展,但隋唐經學長於註疏,在哲學方面並無開創性的成就。中唐以後,在韓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學開始復興,為宋明理學的產生做了先期准備。同時佛教的流行,引起了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在政治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沖突。反佛運動興起,傅奕認為佛教僧徒「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傅奕反佛是從維護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地主階級政權的利益出發的。傅奕把人的「生死壽夭」歸結為自然原因,揭穿了佛教徒所宣揚的佛決定一切的說法。傅奕還曾把魏晉以來的反佛人物編為《高識傳》,作為反佛斗爭的武器。唐朝反佛斗爭最有影響的人物則是韓愈,他在《原道》和《論佛骨表》中,從三個方面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一是指責佛道耗費大量財富,加重百姓負擔;二是指責「佛本夷狄之人」,讓佛教凌駕於儒學之上,有被同化為夷狄的危險;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指責佛教滅棄封建倫常。韓愈的反佛言論觸怒了憲宗,幾乎因此喪命,後遭貶斥,但他反佛的鬥志並未消沉。柳宗元在《天說》、《天對》及《答劉禹錫天論書》等文章中,表達了一定的進步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由混沌、運動著的元氣構成。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自生自滅,自己運動變化,不受造物之神的主宰。大地、元氣、陰陽就像瓜果、草木一樣,都是自然物質,沒有意志。他明確指出,生殖與災荒是自然現象,社會的治亂則是人事,「其事各行不相預」。因此,他主張要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劉禹錫在《天論》中進一步補充了柳宗元關於天的進步思想,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著名學說。劉禹錫認為,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天不能幹預人間的治亂,人也不能幹預氣候的變化。因為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天與人又能夠「交相勝,還相用」。當社會法制暢行,是非清楚,人們了解禍福的原因,這時「人理」就能戰勝以「強弱」為准則的「天理」,人們就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天命,這是人勝天。反之,當法制破壞,是非顛倒,人們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時人們就會把社會造成的禍福歸之於「天命」,從而產生宗教迷信,這就是天勝人。劉禹錫相信,只要人類能夠維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勝天。
10.唐代經學與史學:唐代科舉都要考試儒家經典,因而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其經學發展的突出表現有:首先是考訂經文。唐太宗以儒經「文字多訛謬」,不利於學生學習,令顏師古考訂《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左傳》等五經經文。顏師古多所訂正,撰成《五經定本》,後頒布全國,成了官定的統一課本。837年(開成二年),在鄭覃的建議下,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開成石經》。《石經》共114石,65萬字。以上工作消除了五經文字歧異的弊病。其次,解釋經義。唐太宗還令孔穎達與諸儒撰五經義疏。孔穎達採摘南北朝時期經師的義疏,成書180卷,名曰《五經正義》,消除了經學的門派之見。唐以前,史書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工作,完全操於封建政府之手。史書編修工作上的這一重要變化,反映出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總結統治經驗,加強思想控制。唐以後各朝沿襲此制,連續修史,遂相沿成為一種制度。唐代編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編修的有八部,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由李延壽私人編修而獲得政府批准成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兩部。鑒於梁、陳、北齊、周、隋五史沒有《志》,後來又增修了《五代史志》,這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史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人,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史學家。《史通》二十卷對過去的史學著作,從體例、史料、語言文字到人物評價、史事記述,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表現出不受傳統觀點束縛和敢於創新的精神。《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他在劉秩《政典》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和改編,用了三十餘年時間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記載了從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間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對於唐朝(天寶以前)的記載尤其詳細。此書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2.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的車牌號是什麼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的車牌號是:魯P,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50萬人,人口密度為:521人/km,面積約:960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252000
簡介:高唐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9鎮、3個街道,621個行政村、24個城市社區,50萬人,960平方公里。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不斷開拓創新、奮發作為,堅持科學發展,全縣呈現出經濟健康發展、政治安定團結、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現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全國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試點縣、中國平板精密機械之鄉、中國建築機械製造之鄉、中國錦鯉第一縣。201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68.8億元,同比增長8.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59.3億元,同比增長1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2億元,同比增長9.9%;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81.8億元、貸款余額178.1億元,分別增長12.6%、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93元,分別增長8.3%、8.7%;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14%。高唐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高唐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800多年,春秋時為齊邑,西漢初年置縣,宋、元、明、清設州,民國復縣至今,志記「桑蠶之富為山東名郡」、「貨以木棉甲於齊魯」,素有「金高唐」之美譽。東漢魯相乙瑛,三國魏相華歆,唐代著名哲學家、音樂家呂才,元代中書左丞王懋德,清代三省總督朱昌祚均青史留名。高唐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了一批書畫名家,國畫大師李苦禪,山水畫大師孫大石,山水畫家謝家道,著名作家、軍旅畫家韓靜霆,學者畫家李燕等均是高唐當代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現有省級以上美協、書協會員60餘人及一大批書畫愛物好好者,形成了「人人愛潑墨,戶戶習丹青」的濃厚氛圍。高唐是文化部命名的第一批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從2006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書畫藝術博覽會,並被文化部、國台辦命名為海峽罩純鉛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梁村鎮現存的唐代興國寺塔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方戲「四根弦」、高唐落子舞和高唐絲調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寺鎮被命名為中國楹聯文褲告化之鄉。

3. 山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泰山

泰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4. 聊城的特色傳統文化

聊城歷史文化悠久,節日活動富有傳統特色,而且極具文化內涵,柳林花鼓、聊城雜技、運河秧歌、竹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蹺、田莊花船、舞火獅子等節日里的各種娛樂活動,喜慶、熱烈,熱鬧非常,其中,尤以「火獅子」最為精彩,獅子多為手工扎制,配合以鏗鏘有力的節奏,舞起來千姿百態,令人擊掌贊嘆。此外聊城還擁有冠縣朗庄麵塑、馬官屯泥人、陽谷泥哨、雕刻葫蘆、東昌木版年畫等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工藝,可謂是一座館藏豐富的民俗圖書館。
聊城民俗文化概覽
莘縣溫庄火獅子
火獅子是莘縣溫庄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絕技,據當地人推算已傳九代,近200年歷史。「火獅子」有別於傳統的南獅、北獅,用數千根火捻點燃後的亮點組成的獅子輪廓,極其藝術感染力,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獨有的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形式。「火獅子」2007年被山東省政府收錄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稱秧歌,是山東省冠縣境內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柳林花鼓創始於明朝時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武打動作與民歌演唱相結合,載歌載舞,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裝混進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情景:持傘者:吳用;頭鼓:劉唐、李俊;二鼓:柴進、花榮;頭鑼:孫二娘、扈三娘;二鑼:顧大嫂、樂大娘子;和尚:魯智深、武松;京媽媽:金小姐(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從外地請來,以協助眾好漢進城);老韃子:宋江;憨小:燕青。
聊城雜技
聊城雜技歷史悠久,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種別,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朴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運河秧歌
運河秧歌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蹈,至今約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境內古老的運河兩岸的十幾個水閘碼頭,幾十個村莊流行。目前梁水鎮、沙鎮、道口鋪、閆寺、李海務(今鳳凰辦事處)等一帶均有秧歌隊。運河秧歌陣容龐大,少時二三十人,多時六七十人。其中傘棒舞的動作豪邁粗獷,矯健、英武、多與武術套路相糅合,難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開場,然後舞傘人領諸人登場。隨後傘旋棒打,舞隊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臉、憨老婆、憨小、紳士、老翁、火流星、高蹺、跑驢等角色,在傘的指揮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隊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時地說出農村最讓人發笑的話,詼諧逗趣。
東昌府道口鋪竹馬舞
竹馬舞是道口鋪辦事處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間舞蹈形式。「竹馬舞」是春節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表演竹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俏閨女)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花大姐)騎白馬,小丑騎黑馬。竹馬的表演在跑動時,各角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以走場為主,有「雙進門」、「開四門」、「水溜溜」、「繞八字」、「蛇蛻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圓場」、「三龍出水」、「南瓜蔓」等十餘種。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人物身份選定。表演者通過表情、姿態和唱腔,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時,伴奏樂器多為鑼、鼓、鑔等打擊樂器。目前,這種活動已與秧歌、戲曲小唱如弦子戲、三句半、呂劇、豫劇等有機結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內容更鮮活的寓教於樂的民間娛樂健身運動。每逢節慶,五顏六色的群馬,生龍活虎,跳躍賓士,大大活躍了節日氣氛,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冠縣三合庄高蹺
冠縣辛集鄉三合庄村高蹺,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已傳承11代。它的表演氣勢歡騰,熱烈奔放,輕盈優雅,靈活飄逸,粗獷剽悍,朴實穩健,具有魯西民間舞蹈的典型特點。高蹺隊剛組建時時只有3付拐子,表演動作也非常簡單,後來經一代又一代傳人不斷豐富發展,隊伍逐漸壯大,表演日漸成熟。高蹺隊多在民間集市、廟會上打場子表演,頭付拐上錠有鋼釘,能很快打開場地。表演中演員扮成各種戲曲人物,踩著高蹺進行表演。技藝高超的演員能表演劈叉、翻跟斗、從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難度動作,喜劇人物則插科打諢、詼諧逗樂。高蹺表演沒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據演員的特長,表演一些簡單的小戲,如《小放牛》、《劉海砍樵》、《十八相送》、《豬八戒背媳婦》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最早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發源地在高唐縣城南15公里處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簡單,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兩端加紅毛線穗、銅鈴數個、竹竿塗上綠顏色,桿體夾銅幣,打跳起來,隨著舞步的節奏,同時發出多種清脆的聲音,陳列在室內,還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工藝品。落子舞的服裝講究,男演員頭戴英雄巾,黑褲褂加黃坎肩,打裹腿,黑鞋加綵綢;女演員上身緊身紅褂,下身緊身褲、紅鞋,具有古今結合的觀賞價值。「落子」人數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動作、舞步、節奏要絕對一致。全隊人員要求男女各半。在歷史上,領舞者是類似戲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數為男扮女妝。男女領舞者是隊伍的支柱和核心。他們不僅與整個隊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橫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莊花船
田莊花船位於冠縣冠城鎮田莊村一帶。田莊花船有著200多年的歷史。田莊花船表演分「文武場」,文場演唱,武場舞蹈。文場共5人,踩街時敲鑼鼓,表演時演唱本地流行的亂彈。亂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北曲遺韻」,唱腔風格高亢嘹亮、悲壯蒼涼,別有韻味。演唱的劇目主要有:《鐵冠圖》、《高平關》、《趙公明下山》、《高金寶下南唐》等。武場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車、二人搬、老薑背老婆四種舞蹈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優美流暢,模仿逼真;花車表演配合默契,風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熱烈火爆,技術獨特;老薑背老婆表演真假難辨,富有極強的生活氣息。
魚山梵唄
「梵唄」起源於佛陀時代,「梵」為古印度之意,「唄」為贊嘆、贊頌,是佛教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贊嘆的頌歌,是凈化人生的清凈之音,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因「唄」與佛教同樣從梵土(古印度)傳入中華,故稱「梵唄」。公元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魚山梵唄」。
臨清五鬼鬧判舞
「五鬼鬧判」是流傳於臨清城區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大型民間舞蹈,「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鍾馗;「五鬼」即是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每當演出之時,隨著一陣緊鑼密鼓,手執琴棋書畫的小鬼首先翻騰跳躍出場,動作灑脫,加之多種形式隊形變換,整個場面情趣盎然,隨後身材高大、豹頭環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鬼的伴舞下出場,只見他手執木板,舒展闊袖與眾小鬼打鬥嬉戲,或環眼圓睜、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髯審書,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的深刻思想內涵,因而不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郎庄麵塑
郎庄麵塑產生於冠縣北館陶鎮郎庄村。麵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叱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製作過程,用精麥麵粉發面,發好後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後蒸熟,上膠繪色、曬干即成。它的造形簡練誇張。麵塑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胖」,顯現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著色也很大膽,常塗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勾畫出任務眉眼和發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麵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東昌府木版年畫
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歷史。東昌府木版年畫、門神畫二者融為—體,既具有年畫的藝術風格,又起到門神作用。構圖簡潔,人物突出,刻畫誇張,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形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質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其勾繪線條樸拙而生動,清秀而簡煉。取材范圍廣泛,包括描寫勞動生產的耕織圖、小魚家樂、戲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福祿吉慶之類的吉利畫等。
雕刻葫蘆
雕刻葫蘆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陽谷泥哨
陽谷泥哨屬吹奏樂器。原名「咕咕蟲」。用粘土(膠泥)燒制而成,是陽谷縣流傳的一種土製娛樂用品。從其外型、發音和原料製作來看,為古代樂器「塤」演變而來。泥哨有泥制、陶制兩種。從3寸許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運用單吐、雙吐、花舌等技巧吹奏,發音清脆嘹亮,委婉悅耳。特別適於模仿各種鳥類的叫聲,用以演奏地方戲曲和民歌有獨特的鄉土韻味。原中國音樂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颯為其定名為"陽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報》對陽谷哨進行了報道。1978年,陽谷哨曾在"全國民間工藝品、少數民族用品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具有線條豪放、形式樸素、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其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忠孝之題材較多。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東、西部剪紙同中有異。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逢年過節,多剪「白蓮紅魚」,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新婚嫁娶,則用「鴛鴦戲水」,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黃河夯號
黃河夯號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夯號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高唐絲調
高唐絲調又名高唐四平調,是流行於高唐城鄉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
高唐四平調曲調優美,長於抒情,其曲調是四個樂句的重復,演唱形式靈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個自彈自唱。其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二胡、竹板、節子,也可加入小樂隊伴奏。絲調悅耳動聽,長於抒情,演唱形式靈活,既可一人自彈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於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的民間小戲。它是由河北魏縣、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傳入山東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並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它的主奏弓弦樂器「二胡頭」 (或稱「鬍子」)是用椿樹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椿樹根木質松軟,發音渾厚悅耳,嗡聲嗡氣,加之在唱腔小過門中(so、do)兩音反復出現,聽起來酷似雨後蛙鳴,所以當地群眾稱為「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傳在高唐縣琉璃寺鎮、卅里鋪鄉、尹集鎮、固河鎮、梁村鎮的各個村莊。木板大鼓來源於高唐民間藝人表演並創作,其內容較為豐富。過去老藝人以說唱相間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義書說唱於書場、茶館之中,如《呼家將》、《楊家將》、《施公案》等,有時在說唱過程中,聽眾則脫離「書」的內容為「說」而喝彩,正像人們所傳「說的比唱的好聽」。解放後,說唱段子不僅是傳統的固定詞句,更多是配合政治運動思想教育,歌頌新人新書而創作的段子。例如高唐縣琉璃寺鎮的趙華元自己改編了許多小段《白猿盜桃》、《狸貓教虎》等,在當地說唱,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冠縣查拳
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查拳盛行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後遍及海內外,尤以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體一致。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活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功架整齊。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整個套路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是長拳類型中較為系統的拳種。
』『』『』『』『』來自愛承旅遊網
方言
1.一外地人問路:古樓怎麼走啊~~ 偶用標准地普通話聊城分話告訴他:不遠~~ 前面一把棍兒~~~ 外地人說~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時不喜歡說普通話,但是因規定沒辦法,只好說. 一日,接電話,對方說找某某,偶同事用標準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話)說:他將才還在這里呢 ~
3.嘻嘻,偶朋友給偶打電話,第一句話就問,你奏么哩,我暈。。。
4.偶有一朋友來找偶玩,有些陰天想下雨,偶問她,外面天氣怎麼樣啊,她給偶說:下雨了。我問,下的大嗎?她回答偶:qiu(求) qier(氣兒)~ (就是下的不大)
5.前幾日給表妹及其男友做燈泡,去新世紀蹦迪,最後,其男友說:音樂忒響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講故事,講地 leng 玄糊,俺講完以後,她對俺說:你白dai這里八瞎了~(就是胡說八道)
7.俺一熟人,用標准普通話給俺說:結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還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領導開會訓話,「嫩這些人,別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聽啊。這回抓瞎滴嘍吧,人家省里來檢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兒也不四個魔兒,俺逮旁邊給嫩拚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幫嫩圓圓差兒(圓場),可嫩類?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勁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東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會上操著普通話的腔調問服務員:小姐,你們這兒有什麼喝頭啊?服務員忙去廚房問,一會服務員回來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這兒沒有喝頭.這時只見此君用聊城話大聲說到:"就是湯"
10.一日我在服裝店裡看衣服,這時進來一個穿著時髦的少婦,操著一口普通話看衣服,試完一件衣服後,服務員問她:您覺得這件怎麼樣?只見這少婦用普通話說到:"樣式是不錯,就是穿在身上有點{固巴地上}"
11.說在一個酒店宴會包間裡面,新上來兩個服務員,普通話還不是很標准,上來一盤油炸花生米,服務員介紹到:先生,這是油炸長果粒兒,(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長果」),請慢用,另一服務員感覺她說錯,把她叫出包間訓到:你會說就說,不會說別遠意(yuan yi)。
咱們聊城人的老土話
牲畜叫做「頭顧」
水桶叫「梢」
罵叫「熊」,昨天晚上叫「夜來哄行」
沒怎麼叫「母待」
饅頭=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棒槌子
紅薯=地瓜、山葯
上學叫「念書」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別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興叫:得
說人長的矮叫矬子
談話叫「拉拉(la二聲)」
老太太叫「老媽媽兒」
蟬的幼蟲叫 「神仙」 「節料鬼」
上午叫「頭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機叫「戲匣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煩了,膩了,叫「徐」比如:這粘(nian)粥嚒時候也喝不徐。
夠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婦坐席,主家來讓酒,「吃好,喝局啊。」
小豬叫「撈撈」
玉米皮兒叫「棒子窩」
玉米須叫「棒子纓」
玉米面叫「糊塗」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轉么拉」
小貓叫「劃劃」
做飯叫"揍"飯
田螺叫「別樂牛」
小時候用紙疊的叫「趴」
陀螺叫「丟丟」
打趴,抽丟丟
媳婦叫「家裡」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開頭的
干嗎叫揍嗎
做飯叫揍飯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瑪
膝蓋叫「哥樂百」,額頭叫「也樂蓋」
屁股還叫"腚呱子"
蜻蜓 叫 螞楞
麻雀 叫 家巧 或者叫 巧巧
水瓢 叫 水舀子
啄木鳥 叫 嵌噠目[餓吳];俄吳2個字一氣讀,讀快
西紅柿==洋柿子
前兒里==前天
咩個兒==明天
「一把棍兒」就是一段的意思
廁所叫茅子
被騙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邊叫家西
東邊叫家東
北邊叫家北
南邊叫家南
距離遠了再加個大--大家東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騙叫呼楞
騙人---呼楞人
枕頭叫 豆枕
屋外邊叫 當街
陽光叫 老業
小石子叫 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 撲拉撲拉
掃把叫 條數
急喘氣叫呼歇
動物類:蛇叫「床床」
啄木鳥叫「千大模子」
鯽魚叫「鯽瓜子」
牲口叫」頭古「
用品類:摩托車叫「電驢子」
自行車叫「騎車子」
手電筒叫「電棒子」
毽子叫」卷兒「
食品類:油條叫」果子」
糕點叫「大果子」
花生叫「長果兒」
動作類: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搗古「
貢獻者:聊城網路團隊

5. 山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風箏製作技藝

風箏製作技藝(濰坊風箏),山東省濰坊市地方傳統技藝。濰坊風箏興於明初的楊家埠村,村民有木版年畫的刻印技術,利用每年春天的空餘時間,用印年畫的紙張、顏料,繪制出各種圖案,扎制風箏。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被稱為風箏的故鄉。

6. 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的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附表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1-1 民


學 魯班傳說 聊城市光岳樓管理處 2 1-2 仁義胡同傳說 聊城市傅斯年陳列館 3 1-3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東昌府區、陽谷 4 1-4 堠崮冢的傳說 東昌府區 5 1-5 武松的故事 陽谷 6 2-1 民


術 東昌木版年畫藝術 東昌府區 7 2-2 東昌泥塑 東昌府區 8 2-3 聊城剪紙藝術 東昌府區、
冠縣、茌平 9 2-4 莘縣河店西郭泥塑 莘縣 10 2-5 張秋木版年畫藝術 陽谷 11 2-6 茌平董庄中堂畫 茌平 12 2-7 冠縣郎庄麵塑 冠縣 13 3-1 民


樂 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 東昌府區 14 3-2 臨清駕鼓 臨清 15 3-3 臨清琴曲 臨清 16 3-4 臨清田莊吹腔 臨清 17 3-5 魚山唄佛教音樂 東阿 18 3-6 陽谷哨 陽谷 19 4-1 民


蹈 運河秧歌 東昌府區 20 4-2 道口鋪龍頭鳳尾花竿舞 東昌府區 21 4-3 道口鋪竹馬舞 東昌府區 22 4-4 臨清五鬼鬧判舞 臨清 23 4-5 臨清窪里秧歌 臨清 24 4-6 冠縣柳林花鼓 冠縣 25 4-7 冠縣三合庄高蹺 冠縣 26 4-8 冠縣柳林降獅舞 冠縣 27 4-9 冠縣田莊花船 冠縣 28 4-10 高唐扛哥 高唐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9 4-11 民


蹈 莘縣溫庄火獅子舞 莘縣 30 4-12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 莘縣 31 4-13 陽谷頂燈台 陽谷 32 4-14 茌平平調秧歌 茌平 33 4-15 哆嗦旗舞 高唐 34 4-16 高唐落子舞 高唐 35 4-17 高唐民舞
(摸魚舞、撲蝶舞、牽象舞) 高唐 36 5-1 戲
曲 東昌弦子戲 東昌府區 37 5-2 蛤蟆嗡 冠縣 38 6-1 曲
藝 山東快書 臨清 39 6-2 臨清時調 臨清 40 6-3 聊城八角鼓 東昌府區 41 6-4 谷山調 陽谷 42 6-5 高唐絲調 高唐 43 6-6 高唐木板大鼓 高唐 44 7-1 民間雜技 聊城雜技 聊城市文化局 45 8-1 民




藝 東昌葫蘆雕刻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46 8-2 聊城牛筋腰帶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47 8-3 東昌運河毛筆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48 8-4 沙鎮雲燈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49 8-5 東昌古錦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0 8-6 道口鋪龍燈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1 8-7 馬官屯泥人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2 8-8 東昌陶器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3 8-9 臨清貢磚製作工藝 臨清 54 8-10 臨清千張襖製作工藝 臨清 55 8-11 臨清哈達製作工藝 臨清 56 8-12 冠縣寶德葫蘆製作工藝 冠縣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7 8-13 民間
手工
技藝 冠縣史庄圈椅製作技藝 冠縣 58 8-14 陽谷臉譜葫蘆製作技藝 陽谷 59 8-15 茌平黑陶製作工藝 茌平 60 9-1 消


俗 聊城鐵公雞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61 9-2 東昌府沙鎮呱噠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62 9-3 臨清濟美醬園「甜醬瓜」製作工藝 臨清 63 9-4 莘縣燕店范家燒鴿製作技藝 莘縣 64 9-5 莘縣房氏康園肉餅製作技藝 莘縣 65 9-6 莘縣古城鎮鴛鴦餅製作技藝 莘縣 66 9-7 魯西吊爐小燒餅製作技藝 聊城市文化局 67 9-8 高唐老豆腐製作工藝 高唐 68 10-1 文化空間 聊城山陝會館廟會 聊城市博物館
聊城山陝會館管理處 69 11-1 傳統中葯 東阿阿膠中醫葯文化 東阿 70 12-1 傳統體育 與
競技 查拳 冠縣 71 12-2 東阿於氏金剛力功 東阿

7. 山東的文化遺產是啥

1、曲阜三孔景區:位於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8. 聊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聊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山東省聊城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品構圖簡潔,格調高,整體感強,人物造型誇張,形體豐滿朴實,線條圓潤流暢,剛柔相濟,色彩鮮艷亮麗,對比強烈。

5、臨清駕鼓。臨清駕鼓是流行於山東省聊城地區臨清市的一種純打擊樂合奏形式,由鼓、點鑼和大鑼(也叫「篩鑼」)三種樂器組成。臨清歷史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9.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你知道嗎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世界 文化遺產 真是數不勝數。而在甘肅境內也有著幾處文化遺產,比較出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和長城嘉峪關,除此之外,在2014年,甘肅又有5處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庭的新成員, 甘肅文化 也被國內外更多人熟知。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吧。

1、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藝術風格同屬一脈,主要石窟莫高窟位於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為本地區政局、經濟、文化中心,故統稱敦煌石窟。

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時間最早創於公元366年(另有始建於西晉末年及東晉永和九年等說),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代連續修鑿,歷時千年,延續時間最長;現存石窟700餘個,規模最大;雕塑3000餘身,壁畫4500餘平方米,內容最豐富。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長城嘉峪關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以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天下雄關」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萬平方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

內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在兩門外各有一瓮城圍護,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3、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據出土簡文記載,懸泉置遺址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

東漢後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後復稱「懸泉驛」,宋以後又廢置。清代又稱「貳師廟」,「吊吊水」,其名取之南側山中懸泉水。遺址由主體建築塢堡和塢外附屬建築倉、廄構成。塢呈正方形,邊長48。10米,土坯砌築,塢內有兩組房屋建築。塢牆設於東牆正中,寬3米。塢東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懸泉置遺址是繼居延遺址之後簡牘出土數量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遺址,該遺址的科學發掘,對研究漢晉驛站的結構、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與之相聯系的大量簡牘及其他各類遺物為我們了解漢代郵驛制度及西北邊郡地區的政局、經濟、軍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4、玉門關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南邊是沼澤地,北邊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漢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歷史上的玉門關頗負盛名,唐宋元明清都有騷客文人吟詠。「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等。唐代詩人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更是流傳千古。

5、麥積山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山中。據文獻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後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四面全是鬱郁蔥蔥的青山,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詩聖杜甫贊美麥積山:「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形象地勾勒出來麥積山高聳的外貌。正如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6、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的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台等處。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

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7、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07年)的郡城遺址。鎖陽城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

城牆為夯土板築而成,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東西長565米,南北長約469米,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角還有以土坯砌成的墩。此外,還有瓮城4座,馬面24座。外城有環牆兩道,總長約8。5公里。其東北角有一正方形小城,周長約300米,牆高6。5米,厚14米,這座小城即是隋代的玉門關。

此外,在城址內還發現有當年鑄造兵器遺留下來的積炭堆和陶渣等。鎖陽城具有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軍事、農業、城市形制以及當地的生態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高唐的文化遺產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