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忠信客家文化怎麼拍出來

忠信客家文化怎麼拍出來

發布時間:2023-04-03 15:44:59

㈠ 忠信花燈節的文化內涵

一直以來,忠信花燈秉承著中原花燈藝術之精華,經過歷代老藝人的實踐創作,使得忠信花燈具有獨特的風格。忠信花燈蘊含了漢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著濃郁的山鄉民俗風情,是難得的漢族傳統文化財富。 忠信花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忠信花燈的結構下圓上方,方的燈蓋,有四角、八角、十二角之分,寓意四通八達;圓的燈身,寓意團團圓圓。忠信花燈的紋樣有「山水花鳥」、「連年有餘」、「龍鳳呈祥」、「金雞報喜」、「和合美滿」、「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竹報平安」等等傳統題材,寄寓了漢族民眾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忠信上燈習俗里蘊藏著人類繁衍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忠信花燈的人文價值。以客家方言「燈」「丁」諧音,寓彎改洞意「添子添丁」。中山大學康保成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忠信的上燈習俗雖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但這是民間百姓的信仰,應理性、寬容地對待這些問題。」 忠信的上燈習俗專為男子舉行,女子無緣介入,這里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舊時上燈習俗對女子的排斥,隱隱透露出忠信客家人骨子裡的某些思想意識。
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早在西周時期便已出現。儒家文化崇尚以男性為主導的家族和權威力量,傳統文化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育觀念。戰國末年的韓非甚至把重男輕女從一種思想意識發展到「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的地步。客家先民輾轉遷徙過程中,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他們認為男丁是最重要的;所以極力渴望神的力量能夠保護他們,便把這種意識形態寄託在花燈上。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世襲的傳承埋枯觀念慢慢發生變化,沿襲了幾百年的古老習俗才打破了唯有男子才上燈的陳規,使新生的女子也得到隆重的祝福。但是在忠信地區的一些周邊農村,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仍較為嚴重。忠信古老的上燈習俗只有加入創新的內容,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護,才能延續不衰。但如前輩們文章中所說,在新婚嫁娶、喬遷新居、升學、就業、參軍、祝壽、開業等都進行隆重的吊燈儀式,這未免有點泛濫成災,扭曲了上燈的意義所在,忠信上燈是為保護生命而進行的儀式。
新時代,我們急需把傳統習俗里的舊思想剔除,首當其沖的是刪除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重新注入新鮮文化。把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注入忠信上燈習俗里,這種區域的漢族民俗才能長存不衰。因為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一個節日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花燈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雖然大部分花燈和花燈展示不進入流通領域,但花燈節作為一種民間活動,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為此忠信政府採取「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方式,加大財力、物力、人力確保每年花燈節如期舉辦,不斷提升花燈的數量和質量。
雖然客家花燈對客家經濟發展僅僅是附比功能,但花燈文化活動營造了客家地域的節日氛圍,給客家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提供了一殲螞個空間,也帶來了節日經濟效應,使人們從中感受到農耕文明狀態下客家民系文化與經濟的單簡、調和式的演進。2007年舉辦的第七屆忠信花燈節演出可謂氣勢非凡,連平縣政府聯手央視舉辦《激情廣場》大型歌會,央視3套直播全場活動盛況,以此品牌活動為載體,提高了忠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了招商引資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推進了忠信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㈡ 忠信鎮的花燈節

年年正月新春期間忠信鎮人潮如海,彩燈爭艷,蔚為壯觀。忠信花燈造型美觀、製作精緻,是客家民間繪畫、剪紙、書法、對聯等文化因素的集大成。忠信花燈品種繁多,款式不一,有的配以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栩栩如生;有的配上亭台樓閣,金碧輝煌;八仙過海,形神皆備,嫦娥奔月,飄然欲飛,讓人拍手叫絕。「忠信花燈」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花燈。後者花燈多是以玲瓏見長,忠信花燈卻特別的大且非常精緻,有青頭花、鉗口花、花盆花、柱墩花等,多呈柱形。從花燈所表達的主題上進行區分,忠信花燈又可以分為秀才燈、壯元燈、參燈、寶蓮燈、龍鳳燈、五福燈、伯公燈、寮燈、仔燈、宮廷燈等。忠信花燈造型獨特,其結構從上到下分為燈蓋遲歲、燈身、燈裙,從里到外一般轎絕有二至四層,規格大者直徑有12米閉旦姿,小的也有40厘米。花燈大多用竹編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忠信花燈的燈裙是最特別的,燈裙由各種各樣的花案彩色燈帶組成,外用彩色燈帶點綴,燈帶上有各種各樣的花案;燈內裝置各種形象畫片旋轉流動,形成「走馬燈」動感。忠信花燈的製作,凝聚了忠信人民在民間工藝上的卓著成就。忠信花燈綜合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編織、印花、剪、刻、裱、裝飾等一系列製作工藝上。將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條,削好竹條後,用「手工鑽」在竹條兩端鑽竹眼。鑽好竹眼後,將竹子互相交叉銜接,此刻花燈已現雛形。第二步是剪紙,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種規格裁剪各種顏色不一的紙,然後各疊成一組,接著把花紋印版放在疊紙上,用刻刀鑿成穿透的文樣,這也叫做紙雕。第三步是描畫,著色後是解花,即在著色的花樣上描上各種形狀的圖案和顏色,然後把圖形分解出來,將漿糊均勻糊在花燈的骨架上面,然後逐一將剪紙、紙雕、描畫、花穗等輕輕地糊裱在燈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漿糊刷平後,接著便將條狀花穗粘貼在花燈下部,給花燈「穿」上裙子。明末清初,忠信地區(連平縣南部六鎮統稱)相繼流行「吊燈」、「賞燈」習俗。最初起源叫「點燈」,因「點燈」諧音「添丁」,大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高興到燈街購買或定做花燈,掛在祠堂里,以示「添丁」。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購買或定做花燈。在除夕祭祖前,燈主便要在祠堂的樑上放燈繩,繩的一端用紅紙寫上新丁的姓名。到正月十三上燈之日的早晨,燈主先將燈帶貼在花燈燈蓋的每個角上。燈帶將對聯、詩詞、書法等文學藝術融為一體,其內容根據個人喜好選用,大致是添丁發財、吉祥如意及祝福之類的。其次要在花燈裡面繫上百眼芋頭、大蔥、大蒜等,寄寓自己的兒子聰明好學、多子多福。再次燈主點燃花燈,期望燃燈興旺;然後將花燈升起,以示「添丁」。升燈以後,燈主每晚要去上燈火,即把油添加到燈盞上,讓其長明。正月十三至十八期間就是「賞燈」的整個過程。在升燈與暖燈之日,主人家都要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喜慶氣氛,令人陶醉。「賞燈」的「賞」字與「上」字通假,是指放燈繩、升燈、暖燈、焚毀的全過程。在以前,忠信花燈是專為添丁慶祝之用,並且是一次性使用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市場經濟發展,客家人倡導新風氣、新風尚,忠信地區盛行生了女兒、建了新房、娶媳婦、以優異成績升學、勤勞致富、參軍入伍、長壽、祈求平安、事業順利等而懸掛花燈。年初九到正月十三,是忠信地區盛行的「上燈」掛彩之日,正月十八或二月初二要進行「暖燈」(忠信客家俗稱「化燈」)。上燈與化燈之日,主人家大都設宴招待親朋好友,氣氛喜慶,其樂融融,令人陶醉。

㈢ 淺談懷遠客家風俗

在互聯網盛行的年代,想要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是很容易的事,搜一搜即可。

但客家人,因歷史上多次的南遷北往,遷徙中受沿途土著少數民族的風俗影響,在細節處,每個地方的客家習俗倒不能做到全/民統一了,便真有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我且淺談下這特別不同處。

我這方山水,養育了很多種本地方言,多數聽不懂,但外來的客家話已在這方土地穩穩的落地生根,為懷遠客家話系。

或是受湧入的普通話影響,這里進化出一種半客家半普通話的當地官腔,縣城周邊的居民早已經習慣這變異的語言,代代相傳起來,總之是普通話不像,客家話也不像,不倫不類,連高中老師上課到情緒高漲時,也時不時冒出幾句來,這濃重的土腥味洋腔,害得外地轉學回來的孩子們聽得一愣一愣的,半天反應不桐殲納過來,讓人忍俊不禁,但生活在鄉間的居民,是不屑於說這洋腔的。

去往偏僻閉塞的深山裡,總能看見荒蕪處,有整齊的石砌石坎,平整有形的梯田地壟,它們錯落有致的分布在密林中,任古老的樹根無情盤剝,苔蘚層層密布,卻依然巋然不動,走在這一步一級的堅硬石階上,仿似看到這里曾有的繁盛,也仿似看到客家人在顛沛流離中,遠離故土的隱忍,那份為了生存艱苦卓絕的開拓精神。

健在的老人們常常回憶著,是歷史上的哪兩口子,在哪個山窩窩里開疆闢土,繁衍了幾多子孫,而這些人家的後人,或早已遠走他鄉,飛黃騰達,或依舊在當地,休養生息。

森林裡只剩下無數的屋場遺跡,它們開闊而幽靜,改迅背靠高山,門前潺潺,院前栽種著遠方帶來的茶葉,各種稀奇果樹,自給自足中,也無形中傳播並豐富了當地的農業資源。

受氣候和地質的影響,以前山中屋宇多為黑瓦泥牆兩層結構,上下層同等一廳兩室,或也一廳四室布局。二樓懸空一個木製吊樓是比較明顯的特徵,是為了讓晾曬的衣物更好的接受陽光,或也為了更好的登高遠眺,好看山下來路上,有沒有遠道而來的客人。

也有些有名望的客家人,有足夠資本直接選擇這里開闊平坦的地段,舉整個家族而來,漸漸自成獨立的村落。

而所建的屋宇樣式,也不忘中原漢族府第門庭的殿堂式風格,多柱樑式和斗拱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左右對稱。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處處顯示著家族的興旺富貴。

如今,這樣的房子多作為本地家族起源地,供為祠堂,也得到持續的修繕和保護。不管是貧民富戶,只有低調謙和才能與本地居民融洽共處,才能持續繁衍壯大到如今的規模。

先人的墓葬總是離祖屋不遠,黃土坡上,剛逝去的人,只隨意選一地,掘洞埋棺,無碑無文,六到十年後,取出遺骨,清洗干凈,放入骨壇,再請風水先生仔細研究,重建墳地隆重安葬,這次重葬也和逝去時一樣,要擺上宴席,招待各方親朋的弔唁。這個撿骨的特殊習俗,本是為了恐要再次遷徙時,好方便帶上先人骨骸,不離不棄,也是客家人在禮儀孝悌忠信上的一個體現。

客家人家族觀念強,不管走到何處,修族譜便是維系根源故土強力的紐帶,也更好促進族人團結自強上進,有利於傳承自古就有的良好家風。這一文化傳統的優勢,也無形中感染並進化了南方很多原始的百越土著。我這里的一代人局沒,畲人的畲語,畲族服飾,都沒見過了,已經被客家文化深深漢化。

客家人信奉自然,崇尚自然,認為世間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有靈,所有的村子,都設了社公廟(土地廟),廟旁,總有古樹相依,拜為樹神,是千百年都不會去砍的。逢年過節,年長者,便會備好三牲隆重去祭拜,祈禱保佑村寨平安,風調雨順。

社公廟也是諾言很好的見證者,很有威信約束力。但最好不要隨便去它面前發誓打賭,而一時沖動敢去的,也會被當地人牢牢記在心中,日後不好,也是被說成報應不爽的,並被後面幾代人當成話柄,因此,我一直把社公廟看得比較邪/惡,很少靠近去。

客家人愛唱山歌,哪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婦人,也能把山歌唱的悅耳動聽,韻律俱佳。現在的年輕人多愛流行音樂去了,而我也只聽阿婆唱過一次,歌名忘了。而各類紅白事上的家門主事,謝客詞的說唱水平可見一流功夫,代代相傳而來,古樸而多樣,盡顯主家家風禮儀的周到,這一點,現今依然如初。

我一直認為,習/武是那時候客家人不得已練就的防身術,拳、棍、刀、劍等我是見過爺爺練的,也曾在小時候嘗試學,可惜怎麼比劃都沒有力量,反成了花拳綉腿,但那招式是頂好看的。

民間傳說的點/穴/手,也叫「五/百/錢」,或「摸/術」。其實是有時辰/口訣的,確實和人/體/血/液運行的規律相關,我是看過那口/訣的,肯定要比高中數學難好多,更不要說怎麼去練。我這美好時代的花朵,也只能把這當成客家人的一個神/秘事件來看了。

傳統文化中節日是比較多的,但我從小便只銘記著一年三節,對於新建立的家庭來說,娶了人家的閨女,婆家不管怎麼貧寒,都不會在親家面前失了該有的禮儀身份,雞鴨魚肉等節禮是不可少的,漸漸這三大節便凸顯出來,即端午,中秋,和春節。

次之是清明,中元節,冬至,這多是自家的禮事,貧寒時,是不會有好吃的。清明到先人墳頭除除草,祭拜下;中元節到墳前燒包,也或隔空街邊河岸遙寄心意;冬至時口中喃喃念叨一句也就罷了,反正餐桌上是不會有變化的。

既然是遷徙而來,大多數是不可能一下就在當地謀得公務員的輕松職務,還要對抗土著們各種排斥和驅趕。能從基本的農業生產做起,想來也是非常快樂滿足。春耕夏播秋收冬藏,都是極耗人力的事。那時候可不比現在,交通閉塞沒有工人可請,有也請不起,但終究有辦法的,鄰里間相互協調好日子,互相換人工,今日你家,明日我家,再勞累的農事,人多力量大,也輕松解決,這種辦法竟也一直延續到如今。那幾日伙食是要好過平日的,哪怕是賒欠,也有酒有肉有煙,勝似於過節。

說起前人往事,如在昨日,溫婉的阿婆,儒雅的阿公,他們上穿「側襟衫」,下穿「大襠褲」。阿婆的花布圍裙上至胸口,下至膝蓋,冬天頭上包著帕子,夏天戴著「涼笠」。每逢客人來,便拿出各類點心果子,熱情招待。逢年過節,收了客人的禮物,送客時都要打發一個「果子包」和一條毛巾,境況好點的,還用紅紙扣上幾元錢。

「果子包」是我這當地客家人的特色,果子包分為生包、熟包、副食包、乾子包四種。我接觸的多是副食品包,可能因為是小孩子的緣故,裡面有紅薯片,爆米花,各類乾子,好點的有奶糖,山路漫漫,我總是在半路就把果子包拆了,坐路邊吃個干凈,沒有零食的年代,是盼望過年的,盼望走親戚的,非常不錯的回憶。

還能稱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便是「撐酒」和「包圓」了。「包圓」就是寓意歡歡喜喜,平平安安,一定團圓。它是用煮熟搗爛的芋子羹和蕃薯粉拌和做皮,冬筍丁餡與瘦肉包在里邊做成的。撐酒是重復釀造幾次後的糯米酒,比一般的水酒是要濃烈許多,好喝的很。

老人們常說起,在最艱苦時,年飯上多沒有葷腥,便有那手巧之人,雕琢了那木製的魚,肉,放在盤子中,栩栩如「真」,旁邊都是些蒜,白菜等配菜,同一時代,同樣境地,苦中作樂,主人好客的心依舊,客人們也依舊斯文有禮,舉著筷子做做樣子,還要相互客氣,客人沒先去的碗,其餘人依舊是不可以動的。

謙和,真誠,朴實,勤勞,智慧,是客家人在歷史動盪中磨礪而來的梅香,熬過多少代人的遷徙之苦,也依舊守住民/族的氣節。這里,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紅/色的土地上,客家人的熱血曾為之熊熊燃燒。

㈣ 忠信花燈節的花燈源流

我國的花燈相傳起源於漢代,興於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客家的花燈是中國元宵花燈的一個分支,忠信花燈是這一分支上的閃亮明珠。
忠信花燈,是傳統元宵賞燈習俗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造型藝術。據忠信當地一些有名望的古稀老人口述,忠信花燈的歷史已有600多年,但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是278年。雍正八年(1730年)盧廷俊纂修的《連平州志》[ (清)盧廷俊,顏希聖,何深纂,《連平州志》[普通古籍]:雍正十卷,廣東省連平縣檔案館圖書館,1980]卷二「風俗篇」記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唱採茶歌」。(「上元」即是元宵節)。又經專家對民間藝人收藏的花燈紋樣印版進行鑒定,也證明是清朝產物。因此,花燈於清朝時傳入忠信的可能性最大。
從《連平州志》的記載中,我們可知早期的忠信花燈與中國元宵節構成了密切的聯系。元宵燈節,忠信人民紛紛外出賞花燈,觀看舞龍舞獅表演,唐詩人崔液曾作詩雲「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宋朝辛棄疾亦作詞雲「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熱鬧的場面,一如「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但隨著花燈歷史的逐漸演變和忠信人民生活習俗的改變,忠信花燈漸漸脫離了與元宵節的關系,慢慢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上花燈[ 上,讀shǎnɡ音]。
上花燈簡稱上燈,是忠信地區特有的民間習俗,這是一項專為男子舉行的慶生儀式,在正月十三這天進行。「三」與客家方言里的「生」諧音,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忠信花燈漸漸與十五元宵節脫離關系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上燈具體的起源時間已無從考證,在忠信只留傳著一個關於「上燈」的傳說。古時有一達官連續生了多個女兒後,晚年幸得一子,為表慶賀,第二年春節後便從外地帶回一個宮燈掛在祠堂上,以客家方言「燈」「丁」諧音,表示添「丁」。鄰里鄉親覺得這做法很新鮮,村裡的老藝人便發揮智慧,吸收宮燈的藝術精華,利用農村現成的竹篾和各種彩色紙做為材料創作出自己的「燈」,也掛在祠堂上,從此,獨特的忠信上燈習俗便這樣產生了,花燈也正式被賦予祈子盼福的意義。
上燈的起源時間雖已無從考證,但其產生的原由已逐漸被忠信人民認同:客家先民由中原輾轉遷徙落居灶粗和在閩西、贛南、粵東一帶,在極其艱苦惡劣的生存環凳寬境里,先民們為企盼家族的繁衍壯大和人丁興旺,才借客家方隱盯言里「燈」「丁」同音取意,上燈與上丁(即上族譜)諧音,其中盡含客居異鄉,思念故土,緬懷先輩的復雜情懷。
1999年,連平縣政府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忠信花燈,在大年初九這天特別舉辦了忠信花燈節大型活動,並正式確立大年初九為一年一度的忠信花燈盛會節日。從1998年迄今連平縣政府已舉辦了八屆廣東連平·忠信花燈節;在此基礎上,忠信花燈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忠信花燈節特地選在正月初九是因為忠信人逢農歷三、六、九出街趕集,大年初九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集日,也是唯一一個賣花燈的日子,做花燈的人早早把花燈挑出來擺賣,今 年需要上燈的人家便在這天購買合心意的花燈挑回家。從古到今,花燈的交易都在一個專門地方進行,是位於忠信鬧區的一段古舊街道,俗稱「花燈街」。如今,花燈街漸漸淡化了它最初買賣花燈的功能,成為花燈展覽街;自1999年開始,每年政府都會出資請花燈藝人製做多姿多彩的花燈掛在花燈街和廣場上供遊人觀賞。此舉使花燈得到了有力的保護。2006年5月,忠信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㈤ 忠信花燈購買條件

忠信花燈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造型藝術。在流傳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六鎮(即忠信鎮周差腔邊五鎮)傳統賞燈民俗中的藝術精品。起源於連平縣忠信鎮,歷史悠久,是寶貴的客家文化遺產。

忠信地區花燈製作歷史可上朔至清雍正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作為一項集繪畫、詩詞、晌慶雹剪紙、編織等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忠信花燈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寄寓著人們美好的祈盼,呈現著東江客家的獨特魅力。[7]

它設計新穎,造型美觀,製作精緻,是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織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忠信花燈有十多種:分別是繚絲燈、宮廷燈、參燈、磨燈、紫燈、龍鳳燈、寶蓮燈、百公燈、廓燈、五福燈等。忠信宴帆花燈是忠信民間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元宵節的裝扮,賞燈習俗的重要載體。

㈥ 河源客家人的文化

河源的客家人有著其他地區客家人共同的族群優點和文化特徵,但也有獨特的民俗和文化,文化絢麗多彩。
(1)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民居建築皆以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群,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2)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河源的烹調技術和菜色製作別具一格,如揚名海外的「梅州客家釀豆腐」、「梅州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都是客家人所創造。紅燜豬肉、肉丸、燜香菇、炒仔鴨、全豬湯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3)豐富多彩的客家風情文化。河源人能歌善舞,有著呤詩作對的習慣。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著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4)河源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輩出。在古代, 這里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里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這里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太平天國名將馮雲山、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劉爾崧、中國革命東江三傑劉琴西、黃居仁、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

㈦ 忠信花燈節的花燈起源

花燈源於中原,蘊含著此源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詮釋著客家培扒肢人久遠的心靈史,隨著客家人的繁衍、遷徙而傳承發展,在南粵連平縣忠信鎮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配世

㈧ 忠信花燈節的從花燈的文化內涵看花燈的傳承與發展

花燈,在忠信地區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神聖之物。通過一年一度的花燈節演出,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外化。但從筆者回家鄉忠信所作的實地調查,再綜合其他花燈愛好者的田野調查來看,忠信花燈的前景不容樂觀。
首先,忠信花燈的製作師傅越來越少,忠信花燈在有生命的活體傳承上出現嚴重危機;花燈的類型也在逐漸減少,花燈製作總體而言比較粗糙。據文化館資料記載,忠信花燈在「文革」時期曾一度沉寂。那個非凡時期在「破四舊」、「移風易俗」的口號下,幾乎任何傳統的東西,無論是有形的和無形的統統在反對之列,忠信花燈在那個時代銷聲匿跡,祖祖輩輩傳承的上燈習俗也被迫中斷。改革開放後重現的忠信花燈就出現了問題,一些花燈藝人在「文革」時受到迫害,許多花燈紋樣的印板在「文革」時期被燒毀;據忠信花燈製作師傅賴海明說,現今市場上銷售的製作傳統花燈的材料越來越少了,特別是細如毛發的銅絲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現今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人物騎馬旋轉流動的動作,比較復雜的人物動作如釣魚、扇扇子等就無法完成了。
忠信花燈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可能只會存於忠信地區,但作為一種工藝品卻有可能走出河源甚至更遠。而這種工藝品其致命的弱點是易碎、容易破損、生命力不強。這就要求我們在槐談加大力度搶救忠信花燈文化的同時,要加大力度創新忠信花燈的製作工藝。只有局明運不斷創新製作工藝,才能讓忠信花燈走得更遠。
其次,上燈習俗漸漸被人們忽略。隨著商品經濟對社會文化的廣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忠信花燈這一純手工製作的民間俗物愈來愈脫離鄉土氣息;而鄉土社會中也會漸漸失去日常生活中桐梁廣泛參與花燈文化活動的熱情與創新沖動。如今在農村城鎮化趨勢中便可體現,遠離鄉村泥土住進城鎮街道里的人們,越來越多以嫌麻煩為由不再上燈,只有少數闊氣的人家會回到老屋的祖祠里去大搞一番;上燈習俗里蘊含的意味也漸漸被現代的忠信人忽略遺忘。
但是,花燈畢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些年來,通過政府和文化館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忠信花燈已經走出山區,正逐步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享譽海內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有頭腦的企業家也開始把目光投向花燈,他們利用花燈在廣大群眾中的深厚基礎,利用花燈的工藝特點和文化內涵,在花燈上做起了文章,搞起了花燈品牌的產品。連平縣政府投巨資修建了用以舉辦花燈節活動的「忠信人民廣場」。
以上這些舉措無疑為忠信花燈的發展和振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更進一步促進了花燈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視,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搶救和保護,忠信花燈也在其中。只要我們抓住這大好時機,充分利用花燈文化的豐富資源,用忠信花燈這條金線串起一系列客家民俗民風,形成一條功能齊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旅遊鏈,以花燈為載體,全力打造旅遊品牌,開發旅遊文化,忠信花燈就一定能夠發展和振興。

閱讀全文

與忠信客家文化怎麼拍出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