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簡稱「閩」字的由來
“閩”這個字的起源就是遠古時期生活在福建一帶的閩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習慣於將蛇稱之為大蟲,於是便有了門中有蟲的“閩”字。在還未實現統一的先秦時期,南方沿海一帶生活著諸多部落,這些部落被統稱為百越。這百越之中有一個閩越族,這個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現在的福建。福建一帶多山地,所以蛇蟲比較多,故而閩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圖騰便是蛇。
關於福建省的簡稱“閩”這一字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後這一字便與福建結下了不解的淵源。福建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不少與蛇有關的風俗習慣,比如說供奉著蛇神的蛇王宮廟。除此之外,福建人還將對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閩劇之中,名為《花鳥記》的閩劇就是根據蛇郎君這一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的。
『貳』 福建省的簡稱是「閩」,該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福建省簡稱的‘閩’字,其實閩字在中間的蟲在古代是蛇的意思,福建人以蛇為圖騰,閩字取的是將蛇供奉在家門中的意思,這樣能讓蛇保佑一家平安。閩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它最早代表的是一個生活在福建的部落,後來隨著年代不斷的更替,閩字才成為了對福建人的一個稱呼。
福建是一塊風景寶地,他們擁有非常多的名勝古跡,因為其地理位置與台灣相鄰,所以福建人說話有點像台灣人一樣,不僅有強調,因為胡和福不分,來讓福建人的口音鬧了很多笑話。不僅如此,福建還有很多福建小吃美食,現今的福建可以說發展的非常迅速,福建人熱情好客,為人真誠,所以很多台灣人都願意去福建生活,希望福建發展的越來越好。
『叄』 閩的閩字來歷
閩: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越族與古閩族員的交融,要追溯到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被殺,越國遂被楚國所滅,南下入閩的越人和當地七閩居民(或稱古閩族員)交融,並在閩中傳達吳越和華夏文明,由此構成閩越族。現在的福建平潭海壇古城的方位則是閩越族員在福建的原駐點。
越族員是個外來戶,福建區域的原住民是古閩族員。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邊民族。七閩的散布地域甚廣,包括今天的福建悉數、廣東東部潮梅一帶、浙江漏攔舊溫、台、處三府屬。
雖然無諸的閩越國,王氏的大閩國消失在前史的車輪下,但陳腐閩越族的言語卻撒播下來。雖然華夏各地的百姓因為戰亂或許自主遷移至閩,通過許多種言語的交融,但現在的閩話仍是保留了部分上古言語的味道。
(3)閩字有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轄9個地級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含金門縣),29個市轄區。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
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槐渣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返明胡交溪、汀江5條。
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5.7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半。由於屬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居華東地區首位。
『肆』 閩字的來歷是什麼
福建閩字來源。"史記″和"吳越春昌肢輪秋″里"閩″因東南門周易八卦方位為蛇,蛇在門中為閩,這就是閩之來源。春秋時,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導的。"閩″字包含至高的道家文化,內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諱的龍自居。古文龍蛇同歸蟲類,東南門是龍蛇之地,龍在門中也是閩。吳越同處閩地,吳閩是以龍自居,最後滅亡,此閩歸越。公元前537年—前496年,春秋戰國時,吳王闔閭曰"欲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耐信門以制敵國。無獨有偶,越國君臣也有類似想法。越大夫范全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立蛇門,蛇在門中為閩,立閩以制敵國,這就是閩越的開始。春秋時越國,就是福州的閩。春秋時會稽〔今紹興〕和福州本為一地。非越之旁支。福州就是大越之國,閩也。古稱閩越國。蛇在門中,就是"閩″。閩,東南越,蛇門」。從飢寬戰國開始越國首都已遷住福建福州古稱閩中。古越地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之越地,戰國前福州古七閩之首都,福州因位處東南之中,也是七閩之中,故自古稱閩中,閩中是福州專用詞。 七閩周朝服國之數,戰國前,古七閩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地,連綿數千里之河山,原七閩之故土。
『伍』 福建省簡稱「閩」,「閩」這個字的起源是什麼
“閩”這個字的起源就是遠古時期生活在福建一帶的閩越族十分崇尚蛇族,而古人又習慣於將蛇稱之為大蟲,於是便有了門中有蟲的“閩”字。在還未實現統一的先秦時期,南方沿海一帶生活著諸多部落,這些輪扒攔部落被統稱為百越。這百越之中有一個閩越族,這個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就是現在的福建。福建一帶多山地,所以蛇蟲比較多,故而閩越族十分崇拜蛇族,所信奉的圖騰便是蛇。
關於福建省的簡稱“閩”這一字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後這一字便與福建結下了不解的淵源。福建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不少與蛇有關的風俗習慣,比如說供奉著蛇神的蛇王宮廟。除此臘胡之外,福建人還將對蛇的崇拜融入到了閩劇之中,名為《花鳥記》的閩劇就是根據蛇郎君這一民間傳說改編而來的。
『陸』 福建省為什麼叫閩
福建省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
漢代許慎編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閩,為東南越蛇種。"
福建地處亞熱帶,自古多蛇,史前時期這里的先住民以蛇為圖騰崇拜。閩侯縣曇石山、庄邊山遺址及清流狐狸洞遺址等清楚地表明,原始社會時期已有人類在福建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的福建被稱為"東越"。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秦末漢初,東越王無諸佐漢滅秦有功,被封為"閩王",其國稱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即是前兩州名字組合而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上古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西漢的劉歆認為,《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為夏禹、伯益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都是持這種看法。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也稱:「禹平水土,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著《山海經》。」也有人認為「閩」的出處見於《周禮》中的《夏官·職方氏》。
『柒』 福建「閩」的由來是什麼
很多人對福建為何稱「七閩」「八閩」不甚了解,據我目前手頭掌握的資料,對閩、七閩、八閩與福建的由來寫成此文,以饗讀者。
福建始稱「閩」。漢代許慎編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見福建古時是因多蛇,當地氏族以蛇作為圖騰崇拜而被稱為「閩」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和漳州、長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風俗。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上古時的網路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西漢的劉歆認為,《山海經》「出於唐、虞之際」,為夏禹、伯益所作。東漢王充的《論衡》、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都是持這種看法。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也稱:「禹平水土,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著《山海經》。」
也有人認為「閩」的出處見於《周禮》中的《夏官·職方氏》。
從「七閩」到「八閩」的演變
「七閩」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東漢鄭玄註:「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
「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間,宋真宗趙恆賜給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詩中就有「七閩山水多靈秀」之句,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一詩中寫道:「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還在《處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一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八閩」之稱始於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劍州和興化、邵武兩軍,共六州兩軍。由於州、軍同級,到南宋時便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最早稱福建為「八閩」的當屬南宋狀元、樂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學者朱熹。王十朋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時,曾在州屬衙門題聯:「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閩清白岩山題刻了「八閩岳祖」四個大字。不過到南宋末,一些史書仍沿用舊稱「七閩」,未稱「八閩」。「八閩」尚未取代「七閩」,而是交叉使用。「八閩」完全取代「七閩」,應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閩江簡稱「閩」
旅遊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紹福建的書開篇第一句話便說,福建因閩江是省內最大河流,故簡稱「閩」。據我所知,持這種說法的人還不少,就連《辭海》對「閩」字的解釋,也有福建「一說因境內最大河流閩江得名。」其實,福建是先有「閩」後有福建,先有福建後有閩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時就稱「閩」,周朝時又稱「七閩」。「閩」的出現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福建之稱始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當時,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在閩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相當軍區長官),並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起初專管軍事,後發展為福建觀察使、福建節度使,統轄福建各地的軍事、民政、財政等,取代了道一級,變成了地方最高長官。福建之稱至今已有1273年了。
閩江之稱到宋代尚未見史書記載。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師孟建道山亭時,曾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了一篇《道山亭記》。曾鞏在這篇記中說:「福州府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齣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可見此時的閩江仍稱「長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晉江人梁克家編撰的《三山志》成書時,書中載:「今城東南地勢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這時的閩江還是叫「大江」。
閩江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當屬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書中記載:「閩江源浙之龍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閩清、永福大小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晉江人何喬遠編撰的《閩書》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黃仲昭的記載。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黃仲昭和何喬遠兩人都誤將浙江的龍泉作為閩江的源頭。其實,閩江的源頭是在今我省的建寧縣均口鎮張家山。閩江之稱出現在史書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稱的最早記載遲了757年,比「閩」的記載至少遲了3000多年。